川口月
讀嘛讀嘛
《這才是心理學》
這才是心理學!(全新版)
是否會覺得研究論文有些艱澀,但又害怕多數心理勵志文章流於個人經驗談,而較少參考價值?

《這才是心理學》是閱讀難度適中的科普書,適合對心理勵志類書籍有興趣的人看。
本書以科學方法為架構,每章會先介紹一個科學原則,再用心理學研究說明此概念的實際運用,也藉此破除對心理學的迷思與誤解。

心理學對我來說,是一個連接了科學與人類行為的橋樑,讓我能以與自己密切相關、有興趣的面向(行為、思考)來認識科學。科學研究的原則不是苛刻、無趣的條條框框,而是為了知其所以然的實事求是。科學之所以讓人信賴,也不是基於某種望而生畏的高大形象、華麗難解的專有名詞,而是基於嚴謹的探究、互相檢驗的可能。
川口月
反過來說,在認識心理學的過程,科學精神也被引進我們的生命中。而結合心理學對人類非理性思維的研究(認知捷徑、確認偏誤、社會目標等),讓我們在思考、認識自己的過程中,能有更多的覺察。
科學人雜誌
川口月
-
川口月
以下隨意筆記:
川口月
1.心理學的意義:以科學方法理解人類行為

科學的核心特徵:系統實徵主義之運用、公開知識的產生、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討

▶︎實徵主義:基於觀察的做法
▷實徵empiricism vs. 實證positivism
//全稱量詞在數學或物理上還可以有效運用(數學或物理容易建立全稱命題)
但社會科學研究,實證方法是沒有幫助(因涉及人的行為,很難全稱判斷或全稱命題) ,後來由邏輯實徵論( 邏輯經驗論 ) 取代,用經驗證據來確認陳述/敍述;非全稱量詞判斷。//
//這裡的經驗證據發展岀來就是現代學術的統計,隨便看看實徵心理學或社會科學的論文,大部份都是用統計的技巧;由計算結果,便可以說岀經驗證據來確認某些陳述/敍述。//
川口月
//邏輯實徵論 = 邏輯經驗論 ( Logical Empiricism )是經驗證據,為認知及驗證前提條件;
邏輯實證論 (Logical Positivism ) 是全稱量詞為認知及驗證前提條件 //
邏輯實徵論( = 邏輯經驗論)與邏輯實證論 | 藥學共筆 | Fandom
川口月
▶︎系統地觀察:有架構的觀察,其結果才能揭示世界運行的規律。否則只是累積大量的事實,而無法促進對世界的認識。

▶︎公開驗證:重複驗證與同儕評審
川口月
===
川口月
2.心理學與我的誤解
川口月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現代心理學的差距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直是我刻意迴避的心理學面向。諸如性本能、戀母/戀父情結、潛意識、夢的解析等概念都讓我感到困惑,但又害怕自行修習的結果反而產生更多誤讀與不良影響。

本書開頭即說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現代心理學的不同之處:「簡言之,佛洛伊德是根據個案研究和個人內省資料建立起他的精緻理論,但是這些資料基礎並不牢固。他只是集中精神於建立複雜的理論構架,卻沒有像現代心理學家那樣,確保這些理論構架是建立在可靠的、可被其他研究者重複驗證的行為數據上。因此我們可以說,精通佛洛伊德的那套研究模式,對理解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一種阻礙。」P40
川口月
在第二章〈可證偽性〉中的〈可證偽性與佛洛伊德〉小節,亦說明精神分析理論的不可證偽帶給心理學實際的傷害(對自閉症原因的解釋、對妥瑞適症的治療一度因精神分析學派而停滯不前)P73~76

這澄清了我對心理學的想像,也讓我找到一個較合理的方式去認識佛洛伊德的理論,而非全然排斥或深信。
川口月
-
川口月
▶︎世俗智慧P57~63

我對「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等箴言、俗諺也是充滿困惑,這些到底是經由歲月淘洗而流傳下來的可信經驗,或只不過是看似有道理而已?
世俗智慧又該如何去理解?

▷內隱心理理論://內隱理論指的是個人對其生活周遭的他人所持有的某些特定信念,個人使用這些信念來知覺、理解、解釋,或者預測他人的性格、行為、動機等(Wyer & Lambert, 1994)。//
教育百科
川口月
▷研究發現,人們很輕易地對描述做出若有其事的解釋,即使該描述與事實不符。

➢社會學家華茨(D. Watts) 在著作《凡事皆可想而知——一旦告訴你答案Everything Is Obvious -Once You Know The Answer, 2011》中提及拉札斯菲爾德(P. Lazarsfeld)的經典論文,說明人類常識不可靠 P58、59
→作者文章:
The human paradox that is common sense
→台灣翻譯:鄧肯.華茲《為什麼常識不可靠?》
【編輯說書】大塊文化|鄧肯.華茲《為什麼常識不可靠?》
【博客來選書|8月】《為什麼常識不可靠》|阿潑:顯而易見的說法一定有問題?
川口月
➢拉札斯菲爾德在《美國士兵——述評 The American Soldier, 1949》中所做的實驗:發布「研究發現來自鄉村的士兵較來自城市的士兵來得士氣高昂」的文章,人們認為其調查結果顯而易見,因為「鄉下環境較為刻苦,鄉村人較能吃苦耐勞」。但研究結果實為「來自城市的士兵反而士氣較高」,證明了人們容易將非事實合理化。P59
The American Soldier-An Expository Review on JSTOR
川口月
➢「這些陳腔老調(世俗智慧)構成我們對行為的一大堆內隱的『解釋』,它們最大的魅力在無可反駁」P58
世俗智慧的事後解釋、無可反駁,與科學的可作為事前預測、可證偽性相較,才應保留懷疑
世俗智慧與其說是「會廣為流傳,代表有一定可信度」,不如說是「會廣為流傳,代表有一定的共通經驗」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與倖存者偏差
數據會說話?淺談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沈默的數據,你所忽略的重要訊息! |...
→人們是從成功者的人生去反推因果,卻沒有考慮其他因素與受倖存者偏差誤導

【冷知識】努力就會成功?只是倖存者偏差!|Beginneros

導致的心理壓力:
Flora on Twitter
川口月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認知偏誤
→公正世界假設:
公正世界理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責怪受害者:
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The Mystery of Victim Blaming
→責怪受害者的語句認知構造:
https://daydaynews.cc/...
Transcript of "對婦女施暴——是男人的問題"
→延伸,《他為什麼這麼做?》 :施虐與加害者權力意識有關
@wyc513 - #讀嘛讀嘛 《他為什麼這麼做?》 //本書是美國家暴領域的經典之作。作者朗迪.班克羅...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有傳還有下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這再度印證了諺語的無所不包,也就無可反駁。我想這兩句合起來,頂多能得出「人有多重面向,不要斷以單一事件、不同觀點去標籤、劃分群體」的結論吧。
川口月
➢「諺語是前人的自然智慧、經驗累積」,往往讓我們產生「在日常中的觀察才是真實的」、「經驗有一定可信度」的迷思。
但就是在非自然的控制情境下,科學家才能排除其他因素干擾,找到真正能解釋該現象的理論。P206
且//經驗無法讓我們預防直覺式的錯誤。例如,再怎麼經驗老道的計程車司機,在車速與車程的判斷上,還是會犯下與非職業駕駛無異的錯誤(Peer & Solomon, 2012)。//P208
川口月
/
川口月
▷「然而,人們很難清晰、邏輯的思考這些想法。反之,人們只有在刻意關注它們或發現它們受到挑戰時,才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P57

→對我來說,內隱理論可以跟思考的兩套系統(直覺預測的系統一與刻意思考的系統二)、大腦以經驗來預測的運作方式、「直覺先來,推理後到」連結在一起。

➢大腦運作機制:利用過往經驗來預測
-為了生存,大腦的功能不在「精確地感知事實」,而是「賦予接收到的資訊意義、預測,以便快速因應」。
@wyc513 - #讀嘛讀嘛 以大腦運作方式的科普為基礎,來帶出「如何以不同方式觀看、跳脫慣性思考」和...
→行為決策最常使用的系統一(直覺預測)
→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文化概念,也會構成我們的經驗、特定信念,進而成為大腦作為預測的資訊,讓我們知覺、解釋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建構論+內隱理論)
川口月
➢大腦因預測錯誤而帶來負面感知:
「我們進入任何情境都有預期。⋯⋯然而,萬一預測錯誤,你將心緒不寧:你感受到負面情緒,你的感知充滿隨之而來的感受。弄錯假設代表你的可能性空間裡不存在有用的預測感知。因此,你碰上衝突時(與自己、他人、世界發生衝突),你感受到的負面情緒,只不過是反映出現在發生的事不符合你認為事情「應該」要怎樣才對;也就是說,現在的意義,不符合過去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你進入一個情境時,如果清楚意識到自己的假設,就算最後的結果不符合假設,你的情緒反應不會那麼激烈,因為你一開始就知道,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你那樣看事情。」P272《慣》
@wyc513 - //傳統人類天性觀點也談到個人責任。他認為,你的行為受制於你無法掌握的內在力量:你受...
→負面情緒會幫助自己意識到內隱信念的存在
川口月
➢「直覺先來,推理後到」: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作者研究道德推理,發現直覺才是道德判斷的主因,推理通常會依據道德判斷創造事後說詞。
@wyc513 - #讀嘛讀嘛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探討道德判斷的來源、內容、運作方式,共分為三部。 第...
→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在無形中形塑我們對道德的信念,而影響我們對特定事件的知覺、解釋
川口月
===
川口月
3.錯誤是逼近真理的必要過程

▶︎透過錯誤來排除不對的假設、修正現有理論,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才能越來越精確
//在科學的進展中犯錯是正常的事,並知道科學發展的真正危險,在於人類總想避免暴露自己的錯誤觀點,不讓它們有被指證的機會。//P83

▶︎//科學揭示世界真知的獨特力量,並不是取決於科學家具備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實際上,這種力量源於有一個可以糾正會犯錯的科學家之理論的審查過程。//(公開驗證、同儕審查)P84
川口月
▶︎科學的知識都是暫時性的,但不代表被檢驗的理論在各方面都是錯誤的,而是說它還不完善。P91

▷過去的錯誤並不愚蠢:地平說到地圓說
//你可以看到,0.000126度/英里(地圓說)有多麽接近0(曲度0,即地平說的假設)。這一細微的差異,讓我們花費好長的時間才從把地球看成平面轉到發現它是球體。//P90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錯誤的相對性The Relativity of Wrong〉
Asimov - The Relativity of Wrong

→現在又從地圓說(標準球體)修正到更為精確的地扁球體說(赤道凸出、兩極稍扁)
川口月
▷科學理論的證偽或被新理論取代,並不表示拋棄舊理論原有的、已有實徵資料支持的事實部分。相反的,新理論要能解釋舊理論已能解釋的部分,並解釋舊理論不能解釋的新增事實。P89
→第八章〈避開愛因斯坦症候群〉詳述科學進展往往是緩慢修正、推進的,而非突破性地全面推翻舊理論
川口月
▶︎擁抱錯誤、不確定性
@wyc513 - #讀嘛讀嘛 以大腦運作方式的科普為基礎,來帶出「如何以不同方式觀看、跳脫慣性思考」和...
@wyc513 - #讀嘛讀嘛 這次想介紹有關「思考」的書。 《冷思考》跟《再思考》都在說明如何思考,不...
@wyc513 - #讀嘛讀嘛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探討道德判斷的來源、內容、運作方式,共分為三部。 第...
以前看過的書皆提到要友善看待不同看法、將他人指出自己觀點中的錯誤之處視為「完善自己的觀點」而非「敵方打擊我方」,而科學研究的過程更提供了實際的例證,承認錯誤、接受現有觀點有可能被推翻的不確定性,才能讓我們越來越了解世界、認識自己。
川口月
===
川口月
4.如實地理解:相關和因果、原因多樣性、機率、偶然

▶︎第五章〈相關和因果〉:

▷相關不等於因果,因果關係可能是由與兩個變數都相關的第三變數導致

▷因果的方向性問題:即使確認兩個變數確有直接因果關係,也無法從相關中反映出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選擇偏差是行為科學中許多虛假相關產生的原因,而僅能藉著操弄關鍵變數來排除。
→第六章〈一切盡在掌握中-神馬漢斯的故事〉介紹實驗控制與變數操弄
觀察者期望效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川口月
▶︎第九章〈哪有什麼魔術子彈〉討論心理學研究中變數交互作用、原因多樣性
→反社會行為的生理與環境交互作用P276
@wyc513 - #讀嘛讀嘛 《反社會人格者的告白》、《天生變態》、《病態人格》、《那些沒有良知的人》...

→肥胖原因的不可簡化:「如果將這股肥胖風潮全怪自人們因意志力不足而暴食,以及人們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實在是太過簡化了。肥胖絕對是多重因素所造成的問題,它涵蓋了遺傳、新陳代謝、荷爾蒙方面的因素,此外如文化、環境、社會經濟也都有影響,是種種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綜合問題。」(p.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5b) P283
川口月
▶︎第十章〈人類認知的罩門〉說明機率預測的意義與應對機率時的認知謬誤
▷賭徒謬誤:
十大思維謬誤(一):賭徒謬誤. -你有中了這個謬誤圈嗎? | by Gladys Blog | Medi...

▷辛普森悖論:
辛普森悖論──違反直覺的奇怪現象

▷機率預測須接受一定的不確定性
川口月
▶︎第十一章〈心理學的偶然〉
博客來-這才是心理學!(增訂版)>內容連載

▷人類試圖解釋偶然的壞習慣

▷懂得適時抑制對隨機事件編造解釋:卡尼曼知道在樣本數很小的狀況下,任何找到的因素都有可能是虛假相關,因此建議以色列空軍不要浪費時間尋找兩飛機中隊之一為何損失較大的原因,單純視為偶然的結果即可,否則還會讓倖存者背負不必要的負罪感。P325

▷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認知心理學的紅燈、藍燈實驗
https://kknews.cc/...
川口月
▷精算式證據與「事前安全比事後後悔好」的對數據的不完全理解P332:

2003年美國食藥局發佈「抗憂鬱劑與年輕族群增加自殺的想法及行為有關」的警示,使得醫師開立抗憂鬱劑的意願、病人求醫的意願皆降低。但此警示忽略了不去治療的自殺人數問題

➢可參:〈抗憂鬱劑的黑盒子警示black box warning :十年後的現在〉,長庚藥學學報
川口月
→黑盒警示black-box warning:美國食藥局要求藥廠在藥品上標註的最嚴重級別警示
什麼是「黑盒警示」?被列入警示的藥品應該完全禁用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DA關於「抗憂鬱藥物與自殺念頭提升」研究的問題、發佈「黑框警語black-box warning」後的引發的寒蟬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驗屍報告,自殺的青少年血液中鮮少發現抗憂鬱藥,意味著要不是醫生之前沒有開精神科藥物給這些自殺身亡的青少年服用,要不然就是儘管醫生開了藥,他們卻沒有服藥。//
P562~568,第十三章〈此後〉,《正午惡魔》
參考資料:註解對應原書頁碼479~483,P654~658,《正午惡魔》
@wyc513 - #讀嘛讀嘛 《正午惡魔》 憂鬱症的全紀實。 「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寫...
川口月
→學習統計的重要性:判讀數字的意義

→理解人類對行為的錯誤推論、過度解釋,練習在事件發生時停留在事實就好,不要讓因果的錯誤推論、機率謬誤、對偶然的解釋等來增添不符事實的評價與責備
川口月
===
川口月
5.大眾心理測驗與心理學實驗
大眾心理測驗反映出人們對心理學的想像,期望獲得如讀心術、占卜般對個性、運氣的解釋。

▶︎心理測驗的歷史
心理測驗從何而來 又往何處去?鮮為人知的心理測驗史 | 聯合新聞網:最懂你的新聞網站

▶︎但大眾心理測驗的「準確」,可由巴納姆效應解釋。
占卜分析好準?那是巴納姆效應起作用 - Hello 醫師
川口月
▶︎而大眾心理測驗也吸收、模仿了心理學實驗的投射技術,來增添可信度:

▷投射技術與假設
教育百科
「心理學家對投射技術的功用持有一種假設,認為受試者面對曖昧刺激情境時,因為不受明確題意的限制,反而容易自由反應,在不知不覺中將內心隱藏的情感、態度、需要、價值、情緒、動機或是問題投射在反應之中。」

▷但著名的羅夏克墨漬測驗的信度、效度皆未達客觀人格測量的標準
教育百科

▷主題統覺測驗的主觀解讀問題
教育百科
//此測驗在人格研究方面的使用,相當盛行。不過其評分和解釋仍然十分主觀,施測時也需要有專門訓練的人員才能勝任。//
川口月
▷大眾心理測驗對投射技術的模仿
心理測驗/三角圖是帳篷或金字塔? 測出自我的精神年齡 | 聯合新聞網:最懂你的新聞網站
→竹筍對應青春期;帳篷對應「積極想要認識世界」的20歲;大木頭對應「以和為貴的成熟時期」;金字塔對應「經驗豐富的壯年時期」

準到發毛!3個問題測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面臨問題&想要實現的目標 - BEAUTY美人圈
→心理測驗的結果來自於製作者的主觀經驗(玫瑰象徵.....)

【預測】日本夭壽準心理測驗!6個問題洩漏內心陰暗面:感覺被看光光!| 綜口味開房間 EP.231
→解讀沒考量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受測者的當下情境、個人經驗、如何判斷題目(想像中的沙漠,或依據現實中沙漠環境的理解 )

▷製作心理測驗的網址:
製作心理測驗-互動模組
→問題與答案的連結建立在製作者的主觀解讀上、「最好讓網友猜不透關聯結果」的神祕性
川口月
▶︎真正的心理學實驗
內隱聯結測驗首頁
操控兩組詞彙的關聯,設定短時間,測試受測者的快速反應(系統一),檢驗受測者的內隱(非意識的)連結
川口月
===
川口月
6.科學與人文
▶︎Science翻譯考證(科學、分科之學、學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http://www.scu.edu.tw/...

▶︎科學與「理組、文組」偏見
科學與其他學問不互斥,反而是互為增補的。
科學的目的不在於否定情感或主觀經驗的表達,而是透過驗證來讓我們對自己、對生命、對世界有著更清楚的認識。
有些人會以「理組」不擅情緒表達為豪,且譏笑「文組」多愁善感、矯揉造作。
不擅長表達不代表沒有情緒,更多的是不求甚解地略過、否認情緒,此舉對發現問題更為有礙。
因著各種人文創作的細膩表達、述說經驗,我們才得以觀察現象、發展理論、實驗驗證,理解為何如此。
「不理性」,或者說感性,本來就是人類經驗的不可或缺部分,去排斥、否認反而不符合科學精神。科學是建立在事實上,那麼就得看見所有事實。
川口月
▶︎科學與宗教、神秘學
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以目前技術、手段可以解決的問題,因此不會全盤否認宗教、神秘學。
關於科學無法處理的存在本質問題、關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可以交給信仰。
科學和信仰其實可以互助,舉醫療情境為例,「手術成功率」的表達對醫病雙方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對醫護人員來說,機率是最為精確、符合事實的表達,顯示了醫護人員的專業、可靠性;但對病人來說,機率卻代表著不確定性,而誤以為醫師不願意負責、不夠專業。
對一般民眾來說,了解機率的意義固然可降低對不確定性的恐慌,但無法完全紓解。此時信仰可以提供心靈寄託,讓病患在信仰儀式(唸大悲咒、禱告等)中找回一些控制感,穩定情緒。而保持心理狀態良好,亦有助於身體狀態的復原,相得益彰。
科學與宗教總是水火不容嗎?其實信仰宗教的科學家可不少
川口月
機器狼🎮雨世界DLC
機器狼也這麼覺得呢
川口月
你喜歡的顏色說明什麼性格? 顏色的讀心術「色彩心理學」!【生活】 | 維思維 - YouTube
呂歇爾顏色與性格測試經過其他心理學家實驗後,被認為是無效的人格測驗。
「颜色的感官感受是客观的,普遍被所有人共享,但是颜色偏好是主观的,并且这种区分允许通过使用测试颜色客观地测量主观状态。吕歇尔认为,因为颜色选择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引导的,所以它们将人揭示为真实,而不是因为他们感知到自己或想被感知。」
→模糊刺激下的反應,代表深藏內心的價值嗎?
→顏色有基本屬性嗎?顏色的意義是否跟人身處的社會、文化較為相關?
吕歇尔色彩测试
Lüscher color test - Wikipedia
Cross-cultural validity, reliability, and stimulus c...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