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讀嘛讀嘛
《正午惡魔》
憂鬱症的全紀實。
正午惡魔:憂鬱症的全面圖像(上下冊不分售)
「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寫書探討憂鬱症時,要避免將憂鬱症美化或妖魔化都很不容易,從某個角度而言,我兩種錯誤都犯了。但也許這樣的寫法才是最誠實的寫法。與其說我對憂鬱症的感覺介於感激和恐懼之間,毋寧說,我以很極端的方式感受到兩者。」

先放幾個我覺得有助理解章節內容的介紹:
本書審校者:
黃天豪/疾病淬鍊出深刻洞見:《正午惡魔——憂鬱症的全面圖像》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總編輯:
在他們眼中,我挖掘出來的真相比虛構的小說更離奇、更難以接受。──7月選書《正午惡魔》
川口月
-
川口月
《上冊》
第一章〈憂鬱〉生動描繪憂鬱症的狀態,並在本章最後說明了上冊章節的脈絡:
//要治療憂鬱症,必須了解崩潰的經驗、 (ch2崩潰)
藥物治療的作用方式,以及最普遍的談話治療形式。 (ch3治療)
經驗能教我們很多東西,主流治療方式也已通過測試和檢驗,但其他許多治療方式,從聖約翰草到精神手術,也帶來一些合理期待,雖然這個領域的江湖郎中比其他醫療領域都多。 (ch4另類療法)
要採取明智的治療方式有賴詳細檢視特定族群,尤其是憂鬱症發生在兒童、老人和不同性別時,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 (ch5族群)
物質濫用者自己形成一個大類, (ch6上癮)
各種不同型式的自殺則是憂鬱症的併發症。 (ch7自殺)
了解憂鬱症在什麼情況下會致命非常重要。//P32
川口月
《下冊》
第八章爬梳關於憂鬱症的歷史,與各階段人們如何看待「自我」息息相關,其推衍的信念也構築了今日對憂鬱症的污名或美化。
接著探討因境況與心境相符而在憂鬱症討論中被隱形的貧窮階級, (ch9貧窮)
政治則深刻影響了社會應對疾病或群體的方式,例如無影響力的貧窮階級容易被忽略,失能症狀被解讀為自作自受的「不上進」。 (ch10政治)

以演化來看憂鬱的功能,提供「憂鬱症是否要治療、何時治療、如何治療(消滅或治療)?」的思考方向 (ch11演化)
第十二章〈希望〉為初版的結語。

新增第十三章〈此後〉說明近二十年來的發展(新藥物、理論;懷孕與憂鬱:妊辰憂鬱、產後憂鬱;受訪者近況等)。
川口月
川口月
還滿適合給像我這樣的,知道憂鬱症的相關理論、對策的「一般大眾」看。
以自己有過的感到低潮無力、憂鬱難受的時刻為基點,隨著作者詳實地描述,稍稍體會病者的日常。恍然發現自己終究只是躲在一個安全的距離,觀看他人的苦難。
川口月
過去自己對生病的認知僅停留在感冒、過敏,雖一時難受但症狀總會過去、歸於正常運作。
但憂鬱症並非如此,是沮喪、焦慮成為新常態,平靜才是偶一的例外。從忍受到習慣苦痛,直到偶然平靜的某天發現「無」竟然如此珍貴。然後體會字面上看起來難以理解的「連起身洗澡都做不到」、「跑步到一半躺在雨中的地上難以移動」是如此真實而不得已,非「怠惰」可以論斷。
川口月
有賴於作者坦承且詳盡的描述,戳破了由片面理解形成的幻象,讓我直面現實。
破除自己的偏見與誤解的同時,新的疑問也從中而生,作者多方面的整合、連結,讓我能隨著章節的推進而逐步解惑、擴展思考。
川口月
最後,雖然在作者坦露的現實中備受打擊,但也從殘酷的一面中體會到平實的希望與救贖。
川口月
川口月
以下隨意補筆記、心得:
川口月
Ch1憂鬱
本章有很多精采的比喻:憂鬱症之於個人,有如藤蔓之於橡樹;憂鬱症像是「太靠近邊緣」,一直活在瀕死狀態

-析心事務所 〈正午惡魔:第一章.憂鬱〉:
書摘、補充近年來的醫學新知(《正午惡魔》於2001年初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
川口月
川口月
CH2崩潰

//「但你看起來還好!」我則一律回答,我看起來還好是因為我還好,而我之所以還好,部分是拜藥物之賜。「那麼你預期還需要吃這東西多久?」當我說我會一直吃下去時,那些⋯⋯一直反應冷靜、滿懷同情的人們卻驚恐地看著我。他們說:「但這樣吃藥真的不好,你現在想必堅強到可以停掉其中一些藥吧!」⋯⋯//P84
川口月
//葛瑞登說:「⋯⋯但我當然知道不吃藥,或吃吃停停,或是將適當的劑量減到不當程度的結果——結果就是腦部損傷。你開始出現慢性病的後果,復發時病情會越來越嚴重,無緣無故感到極大的憂傷。治療糖尿病或高血壓時,我們不會讓病患這樣斷斷續續服藥,為什麼治療憂鬱症時要這樣?這種奇怪的社會壓力究竟從何而來?⋯⋯」//P85
川口月
川口月
Ch3治療
本章談及談話治療、藥物治療、電痙攣療法、宗教信仰。
川口月
-「憂鬱症的症狀既然如此艱辛,為何有人不願意按時服藥、看心理醫生?」

人類對於精神疾病的理解仍充滿著未知,只能以確認症狀的方式來診斷。
目前的理解是,憂鬱症應該是患者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比例失去平衡,因此陷於不切現實的過多恐懼。
透過藥物影響傳導物質的比例,間接改善情緒失衡。但此一過程須經六至十二週的期間方能生效,「間接」也表明了非藥到病除。更不說藥物伴隨著昏睡、發胖等等的副作用。
所謂「接受藥物治療」的現實是「從哪個藥的副作用堪能忍受而用」。
「接受實驗」對我來說,更切實地表述了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在仍感受著痛苦、忍受副作用的過程中,盼望著不確定能否成功的藥效
川口月
心理治療則在處理「源頭」,紓解、調整對於現實的認知。
治療的是「心理」,便有賴於醫病兩人間的契合、互信,總需經過篩選、磨合才能開始真正的治療。
//要找到好的治療師,很重要的是貨比三家。我在六星期內是了十一個治療師,對每個治療師反複述說著我的諸多哀傷苦痛,到最後簡直像在背誦別人劇中的獨白。⋯⋯有個女治療師說他不相信情緒,有個男治療師似乎什麼都不信。⋯⋯有個人不停打斷我的話,說我的情形跟他很像。當我試圖說明我是誰的時候,好幾位治療師似乎聽不懂。⋯⋯//p112
川口月
-析心事務所 〈正午惡魔:第三章.治療〉 :
補充了很多藥物與精神治療的現行狀況
析心事務所.陳璿丞醫師
川口月
川口月
CH4另類療法

本章談及運動飲食、重複穿顱磁刺激術、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EMDR、全身按摩、外展訓練、催眠、聖約翰草、順勢療法、家族排列等。

- 析心事務所 〈正午惡魔:第四章.另類治療〉:
補充關於EMDR和家族排列的實際操作
析心事務所.陳璿丞醫師
川口月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知道》的第五部,分章介紹了很多本章有提過的治療方式:
@wyc513 - #讀嘛讀嘛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延續之前的主題,這次想介紹的「他者」,是創傷者...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本來是針對PTSD的療法
川口月
-以情緒建構論的觀點來說,情緒來自大腦對當下外界輸入、身體感覺的總和的預測,因此讓身體感覺維持良好,也有助於情緒安穩。
長期而言,從優質來源攝取養分、強健身體,皆有益包含大腦在內的身體,而有助於在大腦此一生理器官內產生的心理。
短期來說,運動會改變當下的身體感覺,也就能打斷到目前為止的大腦預測,產生改變的空間。
@wyc513 - #讀嘛讀嘛 以大腦運作方式的科普為基礎,來帶出「如何以不同方式觀看、跳脫慣性思考」和...
川口月
川口月
CH5族群

-性別:
社會期待男性是「冷靜自制、不表露情緒的」;女性是「多愁善感、情緒化的」,因而影響憂鬱症發作時的表現方式,女性患者較易順著憂鬱、焦慮的情緒而沮喪消沈;男性患者則在感到情緒不為自己所控時,試圖透過暴力來奪回控制權。

→延伸,施虐者:
@wyc513 - #讀嘛讀嘛 《他為什麼這麼做?》 //本書是美國家暴領域的經典之作。作者朗迪.班克羅...
//虐待是出於權力意識、控制,而不是「失控」才虐待。//
川口月
-兒童憂鬱症、青少年憂鬱症,與照護者的教養:
參見《心靈的傷》第三部〈兒童的心靈〉:
@wyc513 - #讀嘛讀嘛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延續之前的主題,這次想介紹的「他者」,是創傷者...
童年創傷、「發展型創傷症」
川口月
川口月
CH6上癮
作者提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上癮物質的合法與非法界線並非總是明確;「先甘後苦」的藥物與「先苦後甘」的藥物的評價差異;藥物依賴、上癮、戒斷症狀?
川口月
川口月
CH7自殺

〈自殺〉是我思考最多的章節。
川口月
-析心事務所 〈正午惡魔: 第七章.聊聊自殺這件事〉 :
析心事務所.陳璿丞醫師
陳醫師對自殺的立場是「自殺不是自由意志的展現,它是可以透過醫學、醫藥預防的。自殺在某些特殊狀況可以討論(舉久病安寧死的傅達仁為例),但是一個年輕、或老人或一個青少年,那你說他這個自殺真的叫自由意志我不認同。這個自由意志背後有更多拘束會傳給下一代(對遺屬的創傷)、整個社會(例如模仿效應)。若這個社會不去談,整個社會將背負更多壓力。」
川口月
-
川口月
選擇死亡是人權嗎?是自由意志嗎?
川口月
-「生」與「死」的價值判斷:

直覺認為「生」是好的,「死」是不好的。
這樣的好壞判斷,或許可以從生物追求離苦得樂的角度來說。
「生」除了活著本身就可感受到的樂,也代表「即使現狀再慘,繼續活著才有可能得樂」的可能性之樂;死亡的過程往往伴隨痛苦,而死本身代表一切意義的終結,也含有「沒有可能性」的希望落空之苦。
對於自殺的排斥,多是認為自殺者沒能理解「死亡等於可能性終結的嚴重性」及「死亡的真實過程」,因而輕率、不理性做出決定。
川口月
-可能性:
但「活著才有可能性,死了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的好壞判斷,來自誤以為可能性是無窮的。
我們實際上能做的選擇,在加上現實條件的種種限制後,會從假設中的無限多,縮減至某幾個可行的選項。
那如果對於想要自殺的人來說,他活著所生的可能性,已縮減至除了永久的痛苦以外再無其他選項呢?
此時是否能說是「活著只有苦痛,死了就包含痛苦在內,什麼都沒有了」之反轉意涵?
川口月
我想這也是大家較能接受久病厭世的病人選擇死亡的原因。
在明知身體的苦痛只會越來越嚴重、越來越無力,且無藥可解的狀態下,選擇在尚能自控時了結無盡的痛苦。
相較之下,憂鬱症患者的選擇死亡,因「其憂慮未與現實相符」、「苦痛是來自心理病症帶來的幻象」等想法,較會被認為是非理性的、不被接受。
但憂鬱症的症狀不只是影響大腦、不只停留在精神層面,而是活生生的作用在肉體上,何嘗不是身體的苦痛?在知道大腦已歪斜到無法平衡、活著只剩苦痛,患者的選擇可否說是理性?
川口月
-死亡的真實過程:
我每每想到賭氣喝巴拉刈自殺的少年。
賭氣喝巴拉刈…19歲男後悔:想活下去 內臟壞死撐3周亡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肺纖維化、溶血、黃疸、痛苦躁動併發休克。
少年恐怕沒有想過死亡會是如此折磨地發生在肉體上吧。
川口月
《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第八章〈不是你的錯〉,詳述了多起作者處理的自殺案件,從遺體狀態到死者的採取手段、可能經歷的死亡過程。
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

自縊://⋯⋯在這樣的情況下,死者可能會掛在繩結上掙扎幾分鐘,先昏厥後才死去。如果真的沒弄好,繩結就不能阻斷任何血流,但會讓舌頭抵住上顎,讓自殺者以一種緩慢、像被噎著的方式缺氧而死。真正能夠像專業劊子手一樣讓人頸部折斷吊死的自殺案例實為少數。//
川口月
跳樓://他在二十三樓翻過欄杆。他的左腿最後掉在十樓,支離破碎的軀幹掉在九樓。我懷疑這些人以為自己會優雅地墜落,最後以一記戲劇性的巨大聲響、配合身軀降落在一樓大廳的景象作結。但是我目睹的遺體,都是在墜落過程中像彈珠臺裡的彈珠,沿途撞上大樓裡的好幾個突出處,這過程中每一次撞擊都會對人體形成不一樣的傷害。//

跳軌://他的股骨完全斷裂,脾臟被碾成漿,這通常會導致大量出血才對。死亡方式是頭部與頸椎脫離——體內斬首。結締組織仍把頭部和頸部連接在一起,但是他的頸骨、頸椎和延髓都已經支離破碎。//
川口月
看完這章之後,我發現我也如少年一樣不知道死亡。這個「不知道」,是實務經驗者們之所以不能認同的「輕率」嗎?
川口月
本章也提到作者身為自殺者遺屬的心境、身為法醫而面對自殺死者親友的悲痛與疑問。難以接受、困惑、害怕自己同樣會走向絕路的恐懼,將成為遺屬揮之不去的陰影。這也呼應了陳醫師所說的「這個決定背後有更多拘束會傳給下一代」。
川口月
反對安樂死的人,是否某部分也是希望藉著保留死亡的真實過程中的痛苦,來讓人們在決定之前更為謹慎考量呢?
川口月
-
川口月
某些反對方則是從「殺人」的觀點看待安樂死。
【他們都求安樂死3】醫界反對安樂死 楊志良:傅達仁根本不用去瑞士
//楊志良特別強調「痛苦難以忍受」的標準,「這不是醫師認為,是病人認為。你看這範圍多廣,只要我有不可忍受的痛苦,這是主觀的,解釋是很寬的。所以我反對安樂死,安樂死是加工死,對家屬跟醫師都是心理上的創痛。但是,不要維生系統、自然死,執行的醫師跟家屬比較能接受。」//
川口月
但這個「自然」死,又是什麼意思呢?在睡夢中沒了呼吸心跳、無苦無痛嗎?
川口月
【他們都求安樂死2】「有死亡快車為何要搭慢車?」 外科醫師後悔讓母親多痛苦11天
//有醫師認為,傅達仁如果接受安寧療護,不吃不喝,經過止痛跟鎮靜,可以安詳的走,並不需要安樂死。但是傅俊豪說:「父親是安寧緩和醫療的病患,可是安寧醫療對他來說,很像坐慢車,先是止痛藥一顆、兩顆、三顆;後面是嗎啡,從1週1瓶到3天1瓶,沒辦法有效止痛;嗎啡造成的暈眩也讓他很容易跌倒,因而更痛苦。當安寧醫療到了極限,我父親決定搭快車完成自己的善終。」//
川口月
//2017年,江盛提早從馬偕醫院退休回家照顧父母親。沒想到回家就診斷母親罹患失智症。「她後來癱瘓,整天喊痛,我們決定使用止痛藥,但是我覺得這個止痛藥是不夠的。我媽還長褥瘡,她只要坐輪椅20分鐘沒拉起來,壓迫皮膚就長出水泡。」江盛說,他是外科醫師,就天天幫媽媽換藥,但是水泡到處長,他想盡辦法幫她換姿勢。江盛嘆口氣說:「但是睡覺時,大家都沒力氣啊,半夜怎麼幫她翻身?以前在醫院看到病人長褥瘡,會覺得怎麼會照顧到這樣子?當我照顧母親後,才了解照顧是多麼辛苦的事。我媽最後好瘦,我充滿罪惡感。這些都很困難。」//
川口月
媽媽決定「斷食」結束生命...她用21日「自然死」實錄,教我的一堂善終課
//第17天,母親更顯虛弱,面頰消瘦、眼框凹陷、眼皮下垂、講話緩慢、口齒不清,坐在沙發上很容易睡著,在床上躺著卻睡不久,抱怨四肢疼痛(不會翻身)。除了看護每天幫忙按摩腹部和水腫的腳部外,每次她要從床上起來前,我幫她作四肢的關節運動,按摩、輕揉肢體,輕拍後背和臀部(力量稍大,就喊痛,很敏感)。床上與沙發間的轉位次數變多,因為虛弱,她形容自己像「麻糬」一樣,對看護感到不好意思。我則看到她因為害怕跌倒,驚恐的表情。//
//如果安樂死立法已經通過,母親就可免於斷食後期的飢餓和虛弱之苦。//
川口月
Voluntary Assisted Dying: Belinda
//她受到極好的臨終關懷,但到了最後,臨終關懷服務也不能再為我媽媽做些什麼。在我媽媽生命最後的四個小時裡,她渾身抽動,兩眼看往不同方向。她的喉嚨哽住發出咯咯的聲音,一直掙扎想要呼吸,在病床上不停地抽搐。她的病床在伯斯市區的一間專業臨終關懷中心裡。那絕不是她想要的離開方式。其實之前她提出了兩次請求,想要西澳的一種醫生協助的自願死亡,可當時在維多利亞洲還沒合法化。⋯⋯//
川口月
//⋯⋯我還知道有一種選擇是臨終鎮靜,她選擇的就是這種。結果,她人生的最後四個小時就是這樣度過的。⋯⋯媽媽的樣子已經難以形容。她的皮膚顏色奇怪,我從來沒在哪個活人身上見過這種顏色。感覺就像她已經死了,可她仍有呼吸,而且不停抽搐、喉嚨哽住,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非常無助,自己什麼也做不了。我知道有一種說法,說這時候病人是睡著的,他們沒有任何感覺。但我媽媽看著我,我知道她還在,我知道她還有感覺。誰也不能否認我說的這點,因為我親眼見到了。⋯⋯這是我人生中最痛苦、最具毀滅性的時刻。這個記憶會跟著我一輩子。//
川口月
看著家人痛苦地自然走向死亡而無能為力,又何嘗不是創傷、令人無法接受呢?
而家屬的心情,可以凌駕於本人想要結束痛苦的意願嗎?
川口月
如果想把人們從死亡邊緣拉回來,醫療能做的其實很有限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朵琳淒慘的死亡也影響了我對於協助自殺的意見。我認為,如果有人真的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了,他們應該要有管道可以追求人道的結束。光是這個選項就能給人喘息的空間,要不堅持下去,要不開始朝較不孤獨的死亡邁進。如果結局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就不該像這位年輕母親一樣的結束。//
川口月
川口月
ch8歷史

為何要追溯歷史?我覺得審校者說得很好:
黃天豪/疾病淬鍊出深刻洞見:《正午惡魔——憂鬱症的全面圖像》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審校工作完成後,有天正好閱讀到這句:「之所以需要像《史記》那樣從文明初始寫到當今現實,正因為這是人類經驗的最大值,也就提供了從過往經驗中尋索出意義與智慧的最大可能性(楊照,2020)。」第八章〈歷史〉書寫的時間跨距,遠自古希臘時期,至今橫跨2,500年;但令人驚訝的是:「希波克拉底可說是百憂解的祖師爺,柏拉圖則是心理動力治療的祖師爺。從他們的時代到現代的2,500年間,圍繞著兩個主題的各種論調幾乎都有人提出過,偉大創見和愚蠢看法如活塞般此起彼落。」我們真是善於重複自身的物種。//
川口月
川口月
ch9貧窮
貧窮人的憂鬱症:憂鬱症會跨越階級,憂鬱症治療卻無法/《正午惡魔》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雖然大家通常會假定生活貧困必然導致憂鬱,但實際情況往往恰好相反。得了憂鬱症後,你無法在人生中有所發揮,困在社會最底層,滿腦子只能想著要如何自救。治好窮人的憂鬱症往往讓他們得以發掘自己的抱負、能力,也找到快樂。//
川口月
川口月
ch10政治

憂鬱症的定義會影響相關決策,從而影響患者。
憂鬱症是否為「單純的器質性疾病」,而應該與癌症一般被納入醫療保險的承保範圍?還是根源於個人性格,因此純屬自作自受?
憂鬱症是否屬於社會全體的疾病,因此須好好考量預防政策?還是較為針對貧困、教育程度低或政治弱勢族群,所以常被忽略?
患者的不同狀態,也影響了社會對其採取的策略:若會傷害他人,則會想著控制、甚至隔離;若只是消失自溺,則可能被忽視。
川口月
川口月
ch11演化

介紹、討論憂鬱有何功能的各種演化學觀點。
川口月
對「情緒如何產生」的不同理解,也會影響演化學如何看待情緒的功能。

-情緒的兩大觀點:

-傳統情緒論:外在事件觸發我們內在的情緒反應;有基本的情緒種類;每個情緒有獨立的迴路
→如有人罵我,觸發了我的憤怒迴路,讓我感到生氣。

-情緒建構論:核心觀點是「大腦利用概念建構我們的經驗,包括情緒經驗」。
我們主動建構對事件的情緒;概念是經由學習而得,因此學習越多,就擁有越多種類的情緒,而沒有「基本情緒」;情緒經驗是在當下的全腦建構,而沒有特定、獨立的迴路。
→我感到生氣,是因為我的大腦從當下的所有資訊(衝突的環境;對方的語調、非語言姿勢;我的內感)來預測、從中選出獲勝實例,並讓我有意識地知覺到。
@wyc513 - #讀嘛讀嘛 以大腦運作方式的科普為基礎,來帶出「如何以不同方式觀看、跳脫慣性思考」和...
川口月
-
川口月
-本章的演化論是採取傳統情緒論的觀點,基於「憂鬱有獨立其他情緒而存在的迴路,因外在事件而觸發」的立場,因此會有「如果憂鬱對現今的人類並無用處,是否可以割除、根治?」的討論。
也如作者所想,「對我而言,這是最可信的論點:憂鬱本身沒什麼用處,但情緒的廣度是無價之寶,足以證明我們所知的一切極端情緒都有存在的理由」P482,憂鬱襯托出其他情緒的深度,因此不該去除。
川口月
但從情緒建構論的角度而言,各種情緒經驗是在全腦的當下由經驗建構,因此無法在腦中尋找到特定的迴路,遑論割除可言。
而擁有「憂鬱」概念,並不會讓我們陷入無用的痛苦。反而是原先無以名之的痛苦,藉著賦予意義來找到更準確的對應方式,或說之於口而能尋求他人的同理與協助,讓他人幫助我們調整失衡的身體預算。
就如本章中提及說話的正面效果(P487)及演化論其一論點「憂鬱是為了尋求外界協助」。
川口月
另外,本章所提「三重腦」論點則認為憂鬱「是大腦這(爬蟲腦、邊緣腦、認知腦)三個層次的處理出現分裂所致,是本能、情緒、認知不斷同時運作不可避免的結果」P483
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中則提及「三重腦」假設是過時的,「把情緒放到大腦的正中央位置,再把理性和邏輯放在皮質上,簡直就是太可笑了。所有脊椎動物都具有每一個大腦分區」P104,《情》
//⋯⋯他們的假設是,所謂情緒杏仁和過度活躍,而所謂的理性前額葉皮質無法加以調節。這個取向仍具有影響力,即使杏仁核不是任何情緒的發源地、前額葉皮質並沒有藏著認知,而且情緒和認知都是全腦建構,無法調節彼此。//P231,《情》
川口月
《情》在第十章〈情緒和疾病〉有提出基於情緒建構論的憂鬱症觀點,猜測憂鬱症是「(身體的)長期預算編列錯誤造成的疾患」,「不只是精神疾病,還是神經、代謝和免疫的疾病」。P229,《情》

第九章〈掌控你的情緒〉亦有介紹可以改善心情的方式,並以情緒建構論加以解釋為何有效。
川口月
-
川口月
-《正》與《情》提及情緒的相關詞彙有些不同:
川口月
-《正》:感覺sensation;情緒emotion;心情mood

//感覺會觸發情緒:當我因為飢餓而不開心,就是對某種感覺產生情緒反應。//P469
Sensation tends to trigger emotions : when I am unhappy about being hungry, I am having emotional response to a sensation.
川口月
//情緒狀態顯示出我們對感覺的各種反應,心情則是持續的情緒狀態。心情雖由情緒構成,卻脫離了直接的誘發因素,有了自己的生命。一個人可能因為飢餓而不開心,心情變得焦躁易怒,即使吃完東西,仍不見紓解。//P470
川口月
Mood is a sustained emotional state that colors responses to sensation. It is made up of emotion that has acquired a life of its own quite outside of immediate precipitants. One can be unhappy because of hunger and get into an irritable mood that will not necessarily be alleviated by eating something.
川口月
-《情緒》:感覺sensation;感受feeling;情感affect;情緒emotion

//情感是你每天經驗到的一般感受。//P94,《情》
Affect is the general sense of feeling.
例如:喜愛食物的美味(正面效價的例子)、期待好消息的活力感受(高喚起的例子)
川口月
//如果聽證會在接近午餐的時間進行,法官明顯更可能拒絕囚犯的假釋。法官把自己的內感感覺,經驗成假釋判決的證據,而不是飢餓。就在午餐過後,法官立刻開始以慣例的頻率核准囚犯的假釋。//P96,《情》
The judges experienced their interoceptive sensations not as under but as evidence for their parole decision.
川口月
→法官聽審時出現的不愉快情感 unpleasant affect,會被法官當作是聽完犯人案情、其獄中表現的反應,並作為判決的依據。但飢餓感覺或許才是不愉快感受的主因。
川口月
//⋯⋯每次你經驗到情緒或知覺到他人的情緒時,你都再次用概念分類,賦予來自內感和五感的感覺意義。//P109,《情》
…each time you experience emotion or perceive it in others, you are again categorizing with concepts, making meaning of sensations from interception and the five sense.
川口月
//⋯⋯分類建構了每個知覺、想法、記憶和你經驗的其他心智事件,因此你當然以相同的方式建構情緒的實例。//P109,《情》
…categorization constructs every perception, thought, memory, and other mental event that you experience, so of course you construct instances of emotion in the same manner.
川口月
-情感affect 和情緒emotion 的差別:

//在情緒的科學中,「情感」一詞有時用來意指情緒的一切。在本書中,我們將這個詞限制在特定意義,亦即你經驗成正負效價和喚起程度感受的內在環境改變。// 註釋39,P95,《情》
Affect vs. emotion - How Emotions Are Made

-威廉·馮特之「情感的概念」:
Wilhelm Wundt's conception of affect - How Emotions ...

-詹姆斯羅素之「情感的環狀模型」:正負效價、喚起程度高低
Circumplex - 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 An integrative appro...
川口月
-情緒與心情的英文名詞差異:
Mood, emotion and temper 和 “情緒、心情” 有關的三個詞 | 與BBC一起學英...
//名詞 “emotion” 和 “mood” 之間的區別是:“mood” 多指一種持續影響我們 “心境” 的情緒,比如 “心情好 in a good mood”,而 “心情不好” 就是 “in a bad mood”;而 “emotion” 則指表露在外的 “強烈情感”,比如喜、怒、哀、樂。//
川口月
-《組織行為》情緒與心情:
[閱讀筆記] 組織行為: 情緒及心情 (Emotions and Moods)
// Affect(情感)包含了Emotions(情緒)及Moods(心情).
Emotions 可能會轉變為 Moods, 當我們不再專注於導致 Emotions 的事件.
而 Moods 也可能會使我們面對事件時, 引發更強烈的 Emotions. //
川口月
川口月
ch12希望

//許多人都曾問我,應該為罹患憂鬱症的親朋好友做什麼,我的回答很簡單:減輕他們的孤獨。你可以為他倒杯茶,或跟他促膝長談,或安靜的待在隔壁房間相伴,或任何你覺得適合的方式都好,去做就是了,而且要心甘情願地做。//P511
川口月
川口月
克莉絲汀的女兒為免抗憂鬱藥物影響腹中胎兒而停藥,卻在孕期中自殺。克莉絲汀想著當初若讓女兒繼續服藥,是否悲劇就不會發生。
後來她看到美國自殺學協會的小冊子上記載的故事:兩個家庭皆有重鬱症的女兒,一個家庭強迫女兒住院治療,另個家庭則不讓女兒住院,兩個家庭的女兒各用不同的方式自殺。前者想著假如當初沒有強迫女兒住院,女兒就會沒事;後者想著,假如當初有送女兒入院,女兒就會沒事。
//克莉絲汀說:「⋯⋯該怎麼選,其實並不清楚,每個人只是做出他們認為最好的選擇。」//P575
川口月
上面的引言出自本章談論懷孕憂鬱的小段落,並非重點,卻讓我感到真正的釋然。
包含自殺、如何與患者相處等等,我們能做的都只是「當下認為最好的選擇」。那些「當初如果有/沒有...」的念頭,如果不能變成做出改變的動力,而是成為降罪己身的枷鎖、一個得不到答案的永遠懷疑,只會將自己拖入深淵。
這也讓我理解了第12章作者給陪伴者的建議。
「心甘情願地做」只說明了行為本身而沒有描繪未來,看起來像是不給任何希望。
但這反而是希望所在。
專注在當下行為的實踐,而不添加任何想像,才能給予患者與陪伴者空間,讓安全感、餘裕能自在地長出來。
做了就好。
做了當下認為最好的選擇,就不要回頭看其他現已消滅的可能性,不要用來責怪自己、止步不前。
川口月
川口月
是一本看了很久,過程也挺沈重,但很值得的書。
川口月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