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圖解關鍵村里公投結果:核一、二、三廠所在村里同意票較多、核四所在地不同意票較多】【Data Reporter】核電廠周遭村里「重啟核三」投票意向?近年3次核能公投民意變化?6張圖表與正...#重啟核三公投 8月23日落幕,全台368個鄉鎮市區僅屏東7鄉不同意票比同意票多,其餘361地皆為同意大於不同意。但把分析尺度更細化到村里,《報導者》特別聚焦在核電廠、核廢料貯存場所在位置,綜合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2021年核四啟封公投結果,細究關鍵村里的公投民意變化,並請正反方學者分析這次投票結果。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圖解「第二波大罷免」7個選區各村里投票結果】【Data Reporter】7張圖表,看「第二波大罷免」各村里投票結果 - 報導者 The Repor...楊瓊瓔選區、江啟臣選區,以及馬文君選區,所有村里的投票結果都是不同意票高於同意票。而顏寬恒選區,跟林思銘選區,都僅有一個村里是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
報導者The Reporter
#重啟核三公投 【434萬人挺重啟,屏東7鄉不同意票大於同意;全國投票率僅29.5%,結果未過公投門檻;總統賴清德表示回應民意,將迅速制定核能機組安全審查辦法;在野黨喊話,超過7成投票民眾支持核能,政府必須扭轉錯誤能源政策;環團認重啟核三對屏東縣民不公平,政府應穩健推動核三除役】
報導者The Reporter
【大罷免潮落幕後,學者怎麼看?】31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全數不通過,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和均、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都認為,投票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紀和均指出,總統和執政黨要如何面對人民不滿,將是後續觀察重點,他並強調大罷免是兵疲馬困的選舉,沒有誰是贏家;陳方隅表示,民意已清楚表達「接受分裂政府」,未來觀察重點是府院黨如何強化橫向溝通,以及罷團公民力量走向何方。以下是兩人受訪紀要,皆以第一人稱呈現:【學者評論】紀和均:執政黨必須面對人民不滿;陳方隅:民意已清楚接受分裂政府 - 報導者 The Repo...
報導者The Reporter
【 #第二波大罷免結果 ,7席藍委罷免案全遭否決;7選區投票率遠低於第一波大罷免,票數差距也更大;國民黨呼籲5項改革,朱立倫交棒黨主席點名盧秀燕承擔;民眾黨呼籲賴清德做全民總統;總統賴清德:執政團隊進行4項調整,卓榮泰多次請辭但請其留任院長】
報導者The Reporter
【訓練多年卻未能綻放星光,那些赴韓台灣練習生們,後來的故事是?】沒有成為周子瑜,那些歸來的韓國練習生 - 報導者 The Reporter「我認識的每一位練習生,沒有一個沒有精神疾病。」曾經在韓國當過練習生的Duang-Duang(化名)說:「大家只知道韓國醫美整形診所很紅,沒想過精神科也很多。」2015年,韓國女團「TWICE」出道,來自台灣的周子瑜成為台灣觀眾眼中的亮點,備受台灣媒體關注;自此,「去韓國當練習生」成為不少懷抱星夢的年輕人追夢新路徑,但是,這個過程並非總是光鮮亮麗。本文作者採訪Duang-Duang、劉浩文、洪暐哲、陳涵瑜等多名沒有成功在韓國出道的練習生們,聽他們曾賭上的青春與憂鬱時光,以及退出練習生身分後的選擇與故事新章。
報導者The Reporter
【具象化紅色滲透與社會兵推,《 #零日攻擊 》以戲探問:to be, or not to be?】如何假想台海戰爭?《零日攻擊》模擬焦慮中的人性抉擇 - 報導者 The Reporter時值總統選舉投票日,投開票所突然發生爆炸案,要改期再辦、臨時更改選民投票地點,還是當日繼續?《零日攻擊》第一集以此拉開序幕,緊接著面對中國以搜救為名的灰色行動與黨內大老的架空意圖,驚險勝選的未來總統必須做出「戰爭或和平」的選擇。「戰爭作為極限狀態,會逼出每一個人的真實價值觀跟人性,」從新聞記者轉職編劇10年的劇集總製作人鄭心媚接受《報導者》訪問,除了分享這部寫實為底的虛構影集,如何兼顧娛樂與真實性;也針對此劇獲得政府高額補助的批評,作出回應。
報導者The Reporter
關稅戰後續追蹤!【自由貿易時代的退場午夜:川普對等關稅上路,台灣出口競爭力面臨高壓測試】自由貿易時代的退場午夜:川普對等關稅上路,台灣出口競爭力面臨高壓測試 - 報導者 The Reporte...台美20%暫時性對等關稅今日中午正式生效,部分農產品與4項傳產首當其衝;川普宣布在美設廠投資的半導體廠可望豁免,刺激台積電股價上揚創新高;對美出口占7成資通訊關稅稅率待232條款調查後公布;台美最後協商條件、美中談判結果是後續觀察重點。
報導者The Reporter
台灣時間8月1日上午,美國白宮公布了新一波的全球對等關稅行政命令,其中對台灣的關稅稅率為20%──該數字雖較4月公布的32%低,卻高於已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的日本與韓國(皆為15%)。新版關稅下週五(8月7日)中午生效,各國搶搭末班車談判。對此,在野黨和工商團體紛紛提出批評和建議,賴清德在記者會上表示20%關稅僅為「暫時性稅率」,目前台美關稅談判已完成技術性磋商,僅待仍在與多國同步協商的美方安排總結會議,預計很快就能確定台灣的最終關稅稅率。學者專家表示,接下來232條款的半導體關稅是關注重點⋯⋯👉看完整報導:與川普的談判還沒結束:美國更新對等關稅,台灣「20%暫時性稅率」的風險與機會 - 報導者 The Rep...
報導者The Reporter
#學者評論【張峻豪:藍優勢選區裡的第三勢力或中間選民,更討厭或不信任民進黨】第一波大罷免投票結果揭曉,24席國民黨立委、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被否決。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峻豪分析,這次被罷免的選區裡,共有7個立委不同意罷免票比他們上次立委選舉得票還要高,這顯示原本討厭藍綠或投給民眾黨的偏中間或第三勢力選民,選擇的是「討厭民進黨或不信任民進黨」,加上這些本來就是藍軍優勢區,當正反雙方拉高仇恨值,也催出藍軍支持者焦慮感下的投票率。張峻豪強調,公民團體都是素人,雖然連署有很多志工,但沒有一個主要領袖與綿密組織,當國民黨基層傾全力動員時,最終結局是無法翻轉這些藍軍優勢區。閱讀評論全文:【學者評論】張峻豪:藍優勢選區裡的第三勢力或中間選民,更討厭或不信任民進黨 - 報導者 The Repo...
報導者The Reporter
#學者評論【左正東:選民不滿無差別式大罷免,藍營縣市長賣力輔選成關鍵】第一波大罷免投票揭曉,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認為,國民黨全面守住24席立委的關鍵在於,選民對於無差別式大罷免感到不滿。他強調,藍白合流互相拉抬是關鍵,促使藍、白基本盤不需要組織動員都能出門投票,而藍營縣市首長賣力輔選更成功號召出支持者,最後才讓每個選區的不同意票都高於同意票。閱讀學者評論全文:【學者評論】左正東:選民不滿無差別式大罷免,藍營縣市長賣力輔選成關鍵 - 報導者 The Reporte...
報導者The Reporter
#Data_Reporter 【圖解24+1罷免結果:台北大安、新北中和、桃園平鎮龍潭全數村里不同意罷免,你家村里怎麼投?】第一波大罷免投票昨日(7月26日)落幕,24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防守成功。《報導者》以25張圖表,分析各選區村里投票意向。【Data Reporter】25張圖表,看「第一波大罷免」各村里投票結果 - 報導者 The Repo...
報導者The Reporter
【野島剛:朝野應修補政治裂痕,避免國際社會認定「台灣民主失能」】【國際評論】野島剛:朝野應修補政治裂痕,避免國際社會認定「台灣民主失能」 - 報導者 The Repor...日本資深媒體人、大東文化大學教授野島剛認為,大罷免對藍綠白都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失敗」;若朝野無法重啟制度性協商,不只讓選民產生疲勞,也給中國創造介入與操作的機會,強化「台灣民主失能」的危機敘事與風險。
報導者The Reporter
#評論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林佳和:中間選民厭惡罷免操作,公民力量發展仍值得觀察】【學者評論】林佳和:中間選民厭惡罷免操作,公民力量發展仍值得觀察 - 報導者 The Reporter林佳和分析,這波大罷免無法針對被罷免人的個人特質,而用選總統的「議題式」打法可能是失敗的主因,但這也是罷免制度先天上的限制。罷免陣營很難細數國民黨、民眾黨在國會的作為,只能濃縮成反共護台口號,卻吸引不了中間選民青睞。後續觀察藍白綠三黨跟行政院、總統府之間的互動將會成為重點,而這波大罷免產生的公民力量將如何影響明年(2026)地方選舉也值得觀察。
報導者The Reporter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藍白合成功、反共護台牌未奏效,總統可能釋出善意和解】【學者評論】蘇子喬:藍白合成功、反共護台牌未奏效,總統可能釋出善意和解 - 報導者 The Report...「這次結果有7席立委的罷免不同意票,比他們當選立委時的得票還要高,顯示他們有獲得既有支持者以外的選票。仔細分析這7席立委,其中新北張智倫、桃園呂玉玲、桃園邱若華與新竹鄭正鈐,上次立委選舉時的對手都有民眾黨候選人(新竹為掛無黨籍的柯文哲妹妹柯美蘭),這次反罷免有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到處站台助講,加上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被羈押的憤恨感,可能帶動不少白營支持者投下不同意票,成為墊高不同意票的主因。」
報導者The Reporter
#即時 【第一波大罷免結果,24席藍委、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遭否決;各選區投票率49%~60%,僅7位藍委達到同意罷免門檻】第一波大罷免:24藍委、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否決,傅崐萁、徐巧芯、王鴻薇投票率最高,僅7藍委同意票達門...台灣史無前例的大罷免,第一波投票今晚揭曉,開票過程各選區不同意票一路領先同意票,最後25案全遭否決,僅7位藍委達到同意罷免門檻,另有7位藍委不同意票更高於2024年當選票數。
報導者The Reporter
【一生只有足球的教練與餘生不想再踢球的隊員——台師大女足霸凌案,牽動哪些世代典範與校園治理衝突?】【專訪台師大女足隊員】夢想成夢魘──誰讓她們失去了踢球的榮光與快樂 - 報導者 The Reporter「在台師大踢的足球一點都不快樂,也找不回當年那個喜歡踢球的我。」《報導者》專訪4位休學或在學的台師大女足隊員,看見未被及時正視的霸凌問題背後,不只是時代觀念的落差與教練個人的未進步,台師大教評會最初對該事件「輕輕放下」的決議,更顯示「系統失能」核心問題——根據台師大霸凌調查報告,明確認定周台英霸凌事實成立,依《教師法》建議予以解聘並2年不得聘任為教師,台師大三級三審教評會最終以「台師大教師服務規則」做出從輕發落的處分,這凸顯一個大學自治下的長年問題:教評會往往被認為是「師師相護」。
報導者The Reporter
【5分鐘看懂:一份50多年前決議,成為中國的「台灣地位」輿論戰】中國的「台灣地位」輿論戰:聯大2758號決議 = 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嗎?|這裡開始當「台灣有事」,國際上將如何反應?近年來,中國不斷對外宣稱中、台關係是「中國內政」,而其發言中頻頻提及的論據主軸,圍繞著1971年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權、驅逐蔣介石代表」的第2758號決議。儘管有人認為,討論50多年前的歷史爭論,難以影響當今的地緣政治現實。但中國卻從未停止將這份決議作為敘事材料……
報導者The Reporter
#影音節目【「大罷免」投票倒數:回顧台灣政局與社會的衝擊與變化,我們為何走到這一天?】「大罷免」這半年,如何衝擊國內政局、改變台灣社會?|長大當記者Vol.4這個週六,全台24名國民黨立委選區將進行罷免投票,一個月後,還有7名藍委的罷免投票。自一階連署通過以來,《報導者》過去半年訪問多個地區的罷免團體志工,也走進藍營造勢現場聽反罷免民眾聲音、訪問被提案罷免的立委,試圖在種種情緒背後梳理「大罷免」,了解這場從規模、罷團組成與選戰形式都極其罕見的投票。請跟《#長大當記者》影音製作人君竹一起走進罷免正反兩方的場合,聽見各自論述立場與學者、記者的場邊觀察。
報導者The Reporter
【大罷免背水一戰,藍營祭出「區域聯防」策略,升級「藍白合2.0」固票,黨中央應對卻慢半拍?】藍委「區域聯防」反罷免:組織戰、仇恨值、藍白合成關鍵 - 報導者 The Reporter本週六(7月26日)就是第一波大罷免投票,這次將有高達24席國民黨立委面臨背水一戰,其中就有10席是剛當選的菜鳥立委。這次罷免案投票跟過去選舉有何不同?短短兩年多已經選了4次的台北市立委 #王鴻薇 表示,因為罷免案沒有競爭對手,有別於以往的單兵作戰,藍營的「#區域聯防」作戰更是勝於以往。不過,國民黨中央對於大罷免的應對,卻被黨內及罷免綠委團體指為 #慢半拍。而罷免藍委團體方面也面臨「如何爭取中間選民支持」的挑戰,罷免與反罷方在最後關頭都必須更努力衝刺。至於普發現金1萬元、川普關稅戰等國內外議題交鋒是否會影響投票結果?這些攻防也將成為大罷免投票的重要觀察指標。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在運動員之前,先以「人」相待—— #台師大女足 抽血案後亟待重新檢視的倫理與體制】【Long Game】陳子軒/台師大女足抽血換學分事件,所有運動人都不該置身事外 - 報導者 The R...每個寒暑假,連續14天抽血、每天3次,但沒有人告訴她們抽的血將被怎麼用、同意書都是後來補簽、受試費用還要上繳球隊⋯⋯台師大女足學生字字血淚,從社群媒體向台灣體育圈掀起風暴。這起不符人體研究法的抽血事件在去年底時揭露,但校內第一波相關懲處,無論是從研究倫理、或是更基本的對於人的對待,都無法接近社會主流期待;在立委和學生再次開記者會後,昨晚台師大校方表示將重新審議。陳子軒表示,這事件揭開台灣現行科層體制下扭曲運動觀的現形,他也呼籲體育學界這一次不要再「禮貌性迴避」⋯⋯
報導者The Reporter
#追蹤報導 【「這是現代版的悲慘世界」——當選項更少、誘惑更多、家庭問題更複雜,凝視廢墟少年們所在的深淵】【廢墟少年二部曲】凝視深淵──被排除的少年與救贖的協力者們 - 報導者 The Reporter2017年,《報導者》推出《廢墟少年》系列報導,深入採訪數百名高風險家庭少年,看見包含土豆在內的少年少女們如何在家庭失功能後求生存。8年過去,政府啟動了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預算從68億元增至407億元,要照顧的人更多了,但第一線的工作者發現制度追不上家庭結構的快速瓦解與心理健康問題的擴張,分工過細也導致部會橫向連結困難的「穀倉效應」。選項太少,誘惑太多,標籤太快貼上,都讓孩子們更難逃脫階級的螺旋,8年之後,《報導者》試圖再次走近「廢墟少年」們的世界,以及聽見那一群持續伸手試圖抓住孩子的第一線工作者們迫切的聲音
報導者The Reporter
【「政治正確」正在毀了遊戲嗎?《電玩即政治》作者瑪麗亞姆・迪特表示:「資本壟斷才是最大的敵人」】政確不會毀了遊戲,大資本才會──專訪《電玩即政治》作者瑪麗亞姆・迪特 - 報導者 The Reporte...在台灣,一些玩家會批評遊戲產業裡的DEI(多元、公平、共融,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政策,認為那是一種新風潮,並且持反對立場,然而,在遊戲評論家、電玩工作室主管麗亞姆・迪特(Marijam Did)的眼中,問題應該是:「誰有權成為遊戲創作者」以及「遊戲資本壟斷帶來的影響」。當玩家們覺得遊戲愈來愈不好玩,針對「遊戲角色、內容、主題」抗議時,往往會怪罪在某一位編劇、某一個開發團隊,但事實是,遊戲公司才是決策者,更重要的是,當遊戲產業壟斷和過度集中時,整個市場都在複製他們所認定的「主流流行文化」,導致遊戲機制的創新已完全停滯了。
報導者The Reporter
專題報導【在急診室只能搶救到底?如何在生命盡頭獲得安寧,是醫護與家屬共同面對的課題】急診中如何「安寧」:老化台灣須提早開始的對話 - 報導者 The Reporter醫院永不打烊的急診,是搶救生命之地。然而在搶救過後,病人怎麼活、怎麼死,卻常常在早已超載的醫療現場中被忽略。隨著高齡者激增、慢性病與多重共病成為常態,面對必然下滑的病程,如果硬是救活,往往只是「在澆一朵枯萎的花」──延續下來的可能不是生活,而是長年臥病、往返醫院的痛苦人生;如果搶救失敗,在急診室那擁擠、吵雜又混亂的環境中,病人可能在慌亂中離世,家屬也往往來不及好好告別,留下永久的心理創傷。因此,急診中的安寧,是另一種選擇。
報導者The Reporter
#專題報導 【一通電話踏進債務流沙——揭開「融資租賃」的高利結構與剝削真相】一通電話踏進債務流沙:揭開「融資租賃」的高利結構與剝削真相 - 報導者 The Reporter「你好,請問有借款需求嗎?」對於這樣的貸款電話,你早已接到煩不勝煩,但一間30名員工的代辦公司正是靠著電話創造了1年3億元的車貸業績。從「實體交易」的融資模式,逐步變「超額增貸」後進而轉成「假交易真貸款」,看似借錢變容易了,但撥款下來才發現扣除手續費、代辦費等各式名目費用後,可能只拿到貸款額度的5、6成。這跟三大融資公司層層下包業務、全台5,000家以上、良莠不齊的「民間代辦」業者有關。《報導者》進入這些名為「債務整合」、「資產管裡」、「整合行銷」等眼花撩亂、有如迷宮般的產業,揭開他們過去不為人知的運作模式⋯⋯
報導者The Reporter
【銀行與當鋪之間,無「法」可管的金融巨獸——全台5千家以上融資公司,政府管制的手該伸多長? 】5千融資公司納管40家:金管會「量能有限」不立專法,能解決借貸亂象? - 報導者 The Reporte...為回應坊間融資借貸糾紛問題,4月金管會宣告將分三階段把租賃公會40家成員納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適用對象,並修定相關子辦法,第一階段包括中租、裕融、和潤、日盛台駿4大集團旗下共12家融資租賃公司。不過,金管會粗估全台約有5、6千家融資公司,《報導者》記者調查更發現,部分業務量龐大的融資業者都不在納管名單中,如此真能達到管理成效嗎?民間團體「融資業法推動聯盟」與立法委員王世堅、黃珊珊認為應新訂《融資公司法》專法。金管會銀行局長童政彰、法務處長林志憲接受《報導者》專訪說明修法方向,並回應外界質疑與記者發現的疏漏。兩種修法版本,代表對法律適用、規管重點與權限的不同看法……
報導者The Reporter
【借錢不難,還錢才是地獄——需要資金周轉嗎?直視「萬物皆可貸」方便大門背後的融資深淵】從融資租賃、無卡分期到「萬物貸」,台灣「影子銀行」崛起幕後 - 報導者 The Reporter「不但要手續費、代辦費、違約金,還有一堆巧立名目的費用,加起來利率都超過20%,然後叫客戶簽空白本票,根本是有牌的地下錢莊⋯⋯」融資租賃如何運作?為何讓借款人墜入「借錢不難,還錢如地獄」的陷阱?從早期因應中小企業資金周轉而生的「設備租賃」演變至最新的、針對個人的「商品貸」,業務直言「就是變相的信貸」,涉世未深的學生、信用條件較差的群眾成為重點鎖定客群,太過輕易通過的貸款,讓人容易渾然不覺地陷入高利率、高額債務風險,唯有公司營收到旗下業務都滿載而歸⋯⋯《報導者》深入追蹤,訪問代辦業者、融資公司前業務、債務人,更深入爬梳多家融資公司財報資訊,揭開融資亂象是怎麼成為如今的巨獸?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圖解 【台北肇事最多的路口如何變安全? 公館圓環改造方案:北市府急推「正交路口」🆚民間建議「現代圓環」】【獨家圖解】公館圓環拆不拆?市府急推正交路口,民間建議「現代圓環」更安全 - 報導者 The Repor...今年3月,台北市長蔣萬安宣布為了「交通安全」將拆除將有7個路口交會的公館圓環,改為垂直正交路型,然而施工方案中「填平羅斯福路公車專用地下道」部分引發近兩萬人連署反對,北市交通局表示「暫不施工」,並將在6月30日舉辦公聽會。《報導者》訪問多個民間團體,大多認為若以降低交通事故為前提,改善現行圓環標線、保留公車專用地下道,會是最低成本的方案,例如引用歐洲的「現代螺旋圓環概念」,讓內線道車輛不需頻繁變換車道等。在明天公聽會開始前,記者實際走訪公館圓環勘查、將尖峰時段流量與事故熱點等數據視覺化,也訪問北市交通局、學界與交通社群各方見解,並陳雙方的圓環設計版本。
報導者The Reporter
【攸關台灣主權的神祕數字:「2758」決議寫了什麼?中國如何扭曲詮釋、連聯合國也配合?當國際議會紛紛反制,台灣自己的聲音又是什麼?】台灣主權地位的敘事戰場──當世界開始追問「聯大2758號決議」 - 報導者 The Reporter2024年5月聯合國例行記者會上,祕書長發言人杜雅里克對台海情勢的一番回答嚴重傷害台灣主權地位、讓中共撿到槍。但國際社會這次沒有選擇沉默與接受,而是重新檢視被中國扭曲的2758號決議真實內涵,並發出異議。同年8月起,多國國會陸續通過相似的反制動議,明確指出:「2758號決議從未確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也未否定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權利。」集體反制背後的重要推手是2020年6月4日成立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目前成員包括41國的291位議員,每當中國對台打壓,他們總是國際第一個發聲挺台。(下續)
報導者The Reporter
#追蹤報導 【瑠公圳迫遷案:人瑞阿媽長眠後,老宅也將倒數計時?纏訟11年,還在找正確答案的行政、法律與文資資格論辯】11年走遍民事、行政、憲法和國際法庭,新店瑠公圳老宅命運將倒數計時? - 報導者 The Reporte...今年6月4日,賴碧珍收到法院通知,將在26日強制執行「拆屋」;17日再收到通知提早到6點半,座落於新店瑠公圳逾80年的老宅,這一次可能真的留不住了。瑠公圳迫遷案除了走遍國內民事、行政、憲法法庭外,也得到國際反迫遷法庭的關注。《報導者》2017年即曾報導瑠公圳迫遷案,如今在這可能是最後之際再次造訪,因為這不只是一般人與建商的對抗,而是一起歷史與政治的共業,但政府未能以國家高度妥善處理歷史結構的非正式住居問題,反而透過售賣土地後將問題「化公為私」,把拆遷或保存的爭議留給建商與原住戶解決⋯⋯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