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報導者The Reporter
【被告上WTO不意外,政策彎度卻令人驚呆?解析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鬆綁」爭議】逆風中的離岸風電第三階:歐盟狀告WTO,經部擬鬆綁國產化引角力風波 - 報導者 The Reporter​今年(2024)7月26日,歐盟正式狀告世界貿易組織(WTO),認為台灣的「 #離岸風電 國產化政策」違反國際貿易規則。業界多預測將在未來的招商時鬆綁 #國產化 規定,沒想到經濟部在9月23日對業者丟出超級震撼彈——只要風場可以「如期併網」,開發商可不受合約的國產化規則約束,且「溯及」已經完成選商的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第1期(簡稱3-1期)、第2期(簡稱3-2期)。​這不只讓已經開始投資相關產業的本土供應鏈業者急跳腳,上書陳情:「 #信賴保護原則 ,如今安在?」連離岸風電開發商也對政策「朝令夕改」不敢置信,更有人坦言在確定之前不會輕舉妄動……
報導者The Reporter
#人物專訪 【從「結束」到「開始」,菲律賓紀錄片導演在歷史第一排看見的時代、人民、資訊戰】為何投給獨裁者後代──狄亞茲《粉紅革命》見證性平和轉型正義資訊戰場 - 報導者 The Reporter菲律賓紀錄片《粉紅革命》以2022年,獨裁者之子小馬可仕壓倒性勝利的總統大選作為主軸,但主線故事是「輸方」兩位女性——時任副總統羅貝多選舉過程,看見網路時代的資訊破碎化如何分化社會、影響選民;而拿下諾貝爾和平獎、卻頻遭歷任總統明裡暗地找碴的獨立媒體《Rappler》創辦人諾薩,在「謊言與真相的角力」中扮演什麼角色。「我不是要透過紀錄片去評斷菲律賓選民的選擇,而是希望能讓觀眾理解為何菲律賓民眾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受 #台灣國際人權影展 之邀首次來台的紀錄片導演狄亞茲,接受《報導者》專訪,「這部紀錄片不只拍攝這場選戰,更是菲律賓社會的信仰、價值與文化。」
報導者The Reporter
系列報導3【新北國中生殺人案一審宣判背後,從前端少年輔導到後端案件審理,我們還缺了什麼?】【新北國三生殺人案】涉案乾兄妹一審各判9年、8年,死者父親:「一定上訴」 - 報導者 The Repor...​今天上午,新北地院針對去年楊姓國中生在校園被刺不治的少年凶惡犯案件作出一審宣判:涉嫌殺人的郭姓男學生9年、涉教唆殺人的林姓女學生8年。死者父親楊爸爸計劃上訴。​楊爸爸在宣判前夕曾先接受《報導者》專訪,訴說身為被害者家屬,他想知道哪些事?現行「依法不得公開」的處遇流程又為何讓他感到受挫?​因這起事件而成立的「孩想陪你長大聯盟」總召徐妮妮也曾是行為偏差少年,她很能理解《少事法》先輔導後司法的初衷,但她擔憂,現行系統所給予的懲罰或規範,能讓少年知所警惕嗎?事件過後儘管教育部、司法院試圖補破網,但恐都無助於改善輔導第一線的少輔會,定位不明、權限不夠、強制力不足的難題?
報導者The Reporter
【不只是農業與開發的拔河,10個問題看懂攸關全國8成土地未來的《國土計畫法》】《國土計畫法》10問:農民權益將因分區劃設受損?為何地方呼籲再次延期? - 報導者 The Report...​全台國土功能分區表訂明年5月正式上路,然而雲林不滿同為農業大縣的屏東「農1」、「農2」土地劃設標準,向中央開砲,引發連鎖效應;不分黨派的立委也都跳出來提出要修法延後《 #國土計畫法 》上路時程……這一切,到底發生什麼事?​《報導者》走訪全台,訪問中央部會、地方縣市政府、地主、農民和學者,整理《國土計畫法》常見的10大問題,並幫大家畫重點……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國土計畫 【終於可以在自己的土地合法蓋房——太巴塱部落全台第一背後,確實調查需求、政民協力規劃的過程】全台第一例《國土計畫法》解套的部落違建,花蓮太巴塱部落可望就地合法 - 報導者 The Reporter​半世紀之前,台灣非都市地區的土地並沒有建地、農地的區別,人們依著生活需求使用;1974年《 #區域計畫法 》設立,但沒有落實調查土地的使用現況、忽略當地既有居住事實,這些建物,一夕之間變成非法違建。​以花蓮為例,約有1萬戶、40%的原住民是住在違法的土地上,而這些可望透過《 #國土計畫法 》中「鄉村地區整體規劃」,讓這些「合理但不合法」且沒有水土保持等疑慮的建物轉為合法。光復鄉人口密度最高的太巴塱部落是現行《區域計畫法》下全台面積最大的「鄉村區」,或能成為全台第一個解套的鄉村區,他們怎麼做?要能「在自家農地蓋房子」的前提與代價是什麼?
報導者The Reporter
【平地良田變潛在開發區,水庫旁山坡地轉農地?桃園市國土計畫的乾坤大挪移】獨家套疊圖資現形:桃園農地不減反增,轉軌國土計畫區域大位移 - 報導者 The Reporter​根據圖資比對,全桃園市共有3,086公頃土地從農用變成可開發區,是全台第一。​這一頭平地農田變成可開發區,另一頭石門水庫周遭與大漢溪上游的現行「山坡地保育區」與「風景區」則變成「農業發展地區第3類」,亦即山坡地可進行農業行為。一加一減下,農地總面積看似大增1萬公頃,實則大舉增加了山坡地,關乎糧食自主的平地良田則損失3,000多公頃。​《報導者》進一步取得水庫周遭圖資套疊,發現變成「農業發展地區第3類」多是私有地,同樣在水庫周遭但被劃分在「國土保育地區」的則以公有地為主,桃園市都發局考量民眾權益,但依循舊制的分區是否符合《國土計畫法》最初立法目的?對已經淤積嚴重、庫容銳減的水庫真的好嗎?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國土計畫 【可以種房,誰要種田?屏東縣「看地籍劃農1」、雲林縣「挾農地以令補助」,引起農業國土大考驗】沒有「犧牲補貼」不劃農地?國土計畫下,良田面積反成縣市「錢鬥戰場」 - 報導者 The Reporter​《國土計畫法》延續《區域計畫法》架構,將農業發展區「農1」視為最優良農地、「農2」則是次優,但地方政府卻不見得這麼打算——​《報導者》透過圖資比對看見,屏東縣原有的1.1萬公頃特農地,到了國土計畫草案中,僅剩不到6千公頃的農1,大量農地面積被劃為農2。​雲林縣在前年底交出全國最大面積農1的分區圖,如今卻覺得吃了大虧,要求農業部儘速公布農1、農2補助方案,否則不將分區草案送出。​同時,農業部因不願農地「待價而沽」,遲不公布補助配套;內政部降低了農1、農2的開發限制差異,卻仍無助於溝通。到底這場牽涉中央、地方、計畫專業與政治角力的難題,如何才能落幕?
報導者The Reporter
【 #專訪 吳叡人:當台灣被誤認為「台海挑釁者」時,該如何清晰解釋「保台論述」?】沖繩基地問題是日本良心上的刺──專訪吳叡人:該怎麼在國際現實下論及「台灣有事」? - 報導者 The R...​自「台灣有事」一詞出現以來,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便忙於參與促進日本認識台灣的各種交流。但台灣、日本、沖繩三方相互理解的對話遠非一帆風順,反倒充滿火藥味的立場辯論。而這也反襯了吳叡人常講的那句話:「自古以來,活在台灣就是一件很拚命的事。」​吳叡人接受《報導者》專訪,指出政治環境與左右意識型態的對立,如何影響日本對台灣的認識與誤解?而台灣長期以日本右翼視角為主流的政治觀點,又可能對日台關係出現怎樣的誤判?無論是面對既近又遠的日本,還是苦於軍事壓力和台灣安全處境相互矛盾的沖繩,台灣又應該怎麼結盟、行動,並在不以鄰為壑、不弱者相殘的前提下,清晰解釋我們的「保台論述」?
報導者The Reporter
【為什麼只講「反中」是不夠的? #專訪 小熊英二談「台灣有事」】從日本的「新戰前」焦慮,到「台灣有事」的日台認知落差──專訪小熊英二 - 報導者 The Reporte...中國外交部表示深圳日本小學生遭殺害案是「孤立事件」,「類似事件在任何國家都會發生」,引發日本輿論憤怒。根據皮尤研究中心7月發布的《全球對中國觀感調查》,87%的日本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是全球35個受調國家裡,對中國觀感最差者。但社會氣氛會否影響戰略層面?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 #小熊英二 今年5月底接受《報導者》專訪指出:「在日本,『不喜歡中國』與認為『中國是安全威脅』是兩回事。」即便近年「台灣有事」成為日本新聞與政治人物討論的焦點,台日之間對於當前局勢的討論仍有非常大的認知落差。專訪中,小熊英二解釋了日本為何「國防只是假議題」的成見根深蒂固、對中國觀感的轉變,也就台灣如何對日溝通提出建言。
報導者The Reporter
#Data_Reporter 【地圖套疊,看懂 #國土計畫法 卡關爭議:半數縣市「分區圖」大遲交、跨黨派籲「暫緩」、縣市長隔空喊「翻案」,為什麼?】【Data Reporter】國土計畫難逃開發邏輯?各縣市爭議何在?地圖全解析 - 報導者 The Re...​為了解決台灣長年以來因個別土地「變更地目」、彈性使用造成的土地分區破碎化,政府在2016年正式頒布《 #國土計畫法 》, 取代過去《區域計畫法》,各縣市政府每5年進行一次「通盤檢討」,試圖讓土地規劃回歸整體思維。​新的「 #國土功能分區圖 」將於明年5月前正式上路,但不僅多個縣市遲未繳交分區圖,跨黨派呼籲內政部多加溝通、延緩上路,總統賴清德也指示行政院整體評估。​到底國土計畫施行前、後會差在哪?《報導者》分析現行土地分區資料,並以分區草案圖資為基礎,套疊比對,視覺化呈現3個地區在不同劃設邏輯下所產生的爭議——
報導者The Reporter
#書摘 【習近平是「中國大公司」的CEO?前中共官員之子的深度觀察】【書摘】中共以舉國之力打造的「中國大公司」,阿基里斯腱在哪?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中國共產黨 的領導人就是中國舉國大公司的執行長(CEO)。」父親是胡耀邦時代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李少民因此對中共有第一手觀察,他在《 #中國大公司 》提出對中共本質的獨到見解:在中國舉國大公司,法律不是給CEO遵守的,而是讓CEO更好「管理」的;比起民生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是公司高層們的最優先目標——歷任CEO從毛澤東、鄧小平到習近平,這一點始終不變。這一間大公司擁有全球最龐大人口及最大經濟體,讓諸多企業、國家沒辦法與之抗衡,然而,中共戰狼真的沒有弱點嗎?李少民提出「結盟、以牙還牙與脫鉤戰略」,當民主國家團結成一個比中國大公司更大的聯盟,中國遵守法治規則將成為可能⋯⋯
報導者The Reporter
【「如果沒有政變,我會一輩子當軍人」,緬甸逾萬軍警帶槍投敵,叛逃者的真心話】政變3年後,那些自緬軍倒戈的軍人們去了哪裡?戰局會逆轉嗎? - 報導者 The Reporter「那時候我的單位還沒有下令射擊民眾,但我知道未來很可能會發生。」根據領導反抗軍作戰的緬甸民族團結政府統計,截至2023年4月,有12,372位軍警變節,多數是在第一年發生,這對於總兵力人數約15萬兵力的緬甸政府軍來說,是不小的損失,也因此軍中管控加嚴,甚至監視軍眷。前軍人的離開甚至倒戈,或成戰局扭轉關鍵,今年7月反抗軍攻下撣邦第二大城後,愈來愈多評論認為軍政府敗象已現。《報導者》採訪多位叛逃軍人,從他們的證詞,探究緬軍內部的真實狀況,也透過軍事專家、與軍校生成為朋友的「平民」觀察,看見軍隊與軍政府的地位怎麼跌落,而軍方如何透過國營企業、思想教育、敵我分化等方式,掌握緬甸超過半世紀?
報導者The Reporter
【原來安寧可以做到這樣!醫院與家之外,他們試圖打造的理想臨終處所】讓更多人好好說再見──公民力量擬造安寧家屋,安養機構攜手醫院無管善終 - 報導者 The Reporte...安寧善終並不只是一個醫療行動,而是「新文化運動」,當死亡能夠被討論,它就不再巨大到難以直視,這個人人都逃不過的一題,台灣人準備好談論與行動了嗎?在台中,有居家醫療工作者向內政部提出申請成立民間組織「台灣在宅善終協會」,計劃以「安寧家屋」形式,讓不住醫院、也無法在家死亡的末期者,透過共居、相互扶持,以及專業居家醫護的安寧照護下,有地方好死;而彰化的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從2011年啟動與醫院合作「 #安寧共照 」,在愈來愈多人不願插管度餘生下,思索新的終老照顧服務可能,2023年更增設陪伴空間讓長輩最後一程有家人在旁,連在養護中心服務20年的工作者也感嘆「竟然可以做到這樣」……
報導者The Reporter
【只求,不要再讓媽媽痛——末期病人離院回家後,多點斷裂的居家安寧照護如何有效發力?】離院後的居家安寧「障礙賽」,在宅善終之路為何卡關? - 報導者 The Reporter​「重症病人如果沒有安寧照顧,會走得很辛苦。」​對於「安寧」二字,社會大眾常誤解等於停止所有醫療行為、等死,許多醫師也多認為還有一絲救治機會就不該放棄,但其實安寧緩和醫療在病程任何階段都可以介入,從初期心理支持到末期的疼痛控制提供必要協助,有時,口腔護理、翻身擦澡、手足按摩護理等「看似小事」,其實也是患者需要的。​2014年「社區居家安寧」上路,其中第三階段的安寧居家著重病人生命末期的照顧,讓病人離院後在社區、家中獲得高品質照護,然而,實際上不僅資源不足又不均,行政面也漏洞百出且銜接斷裂,而健保顧及品質所設訪視上限規定,在人力有限下,極度考驗醫護的助人熱情極限……
報導者The Reporter
【你想過嗎?有個地方「好死」,竟然是件很難的事?】在醫院很難死,但哪兒可以好死──4個有家「走」不得的血淚告白 - 報導者 The Reporter💧「我母親臥床第14年了,我都不知道這對她的意義是什麼?」💧「年輕人沒有地方死,其實是另一種居住不正義。」💧「我不怕孤獨死,但是我擔心鄰居會怕,而且可能讓整棟大樓跌價,那我就太對不起他們了。」​💧「那時我真的很難受,我問我自己,我到底有沒有做錯決定?」​如果可以選擇,你有想過人生最後一段,要怎麽走完、在哪裡度過嗎?在當代台灣,這不是孤獨、弱勢、衰老者才要考慮的難題,有家有兒、甚至正值壯年也可能陷入 #臨終照顧場所 難找問題。從報導中四個 #真實故事 與告白,看見在觀念、法規、禁忌之外,還有哪些障礙造成這樣的困境?
報導者The Reporter
【 #美國總統辯論第二戰 ,賀錦麗攻勢猛烈,多次激怒川普;提及台灣一次,但沒辯論對中國戰略;川普傳遞「非法移民吃貓」被主持人當場核實為誤;辯論後「無孩貓女士」泰勒絲力挺賀錦麗】【Hello World】川賀首次正面對決:美國總統辯論第二戰,賀錦麗的激怒戰術與陷守勢的川普 - 報導...
報導者The Reporter
#書評 【在汗水與淚液過後——台灣當代運動青年《 #變成的人 》】林運鴻/社運刺蝟與《變成的人》:過去有「我」,如今才有「我們」 - 報導者 The Reporter​一場激情的社會運動之後,街頭抗爭的年輕人後來怎麼了?小說《變成的人》猶如一本運動者手記,是一群少年時代就開始關注社會議題的主角們,受挫後選擇留下或離開,從「我」抵達「我們」的過程。​作者許恩恩是太陽花世代的青年運動者,其筆下的主角並非民團頭人、算不上抗爭首謀,也沒有從街頭直達西裝革履的議會廟堂的幸運,而是經歷種種路線分歧、夥伴反目、價值之爭,始終離不開江湖的社運基層,書中這些「變成的人」,是在社運敘事裡追求結構變革的角色,卻也因挑戰和諧成為無法抱團取暖的寂寞刺蝟,那是知識分子獨有的不肯妥協——想成為我們,但又不想成為「那種」不假思索的我們。
報導者The Reporter
【離開部落後再回來,能做什麼?「超real」的部落「見學」之旅,土坂部落青年以自身故事引路】用我的生命故事歡迎你:土坂部落青年「引路」,向世界旅人散播種子 - 報導者 The Reporter說到部落文化導覽,你想像會是什麼樣子?還是高中生的土坂部落青年張又文帶參與者走過部落街道、小學與祭場,像是帶朋友認識自己成長的地方與故事。在去年「選美」比賽摘下親善公主榮耀的朱繡琤,則分享起回家被誤認是「外賓」的不甘心往事,讓參與者更理解「選美」文化意義、自發性地留下來見證。由前一代的返鄉青年吳亞璇和長期蹲點的團體「故火工作室」規劃的深度見學之旅,試圖讓每個人不論階級與年齡都有位置發聲,「我們在做的就是讓孩子長大後,有多一點選擇。」從跳脫大人慣有的導覽模式,到發展出自己的入境儀式,這一次的新生代「引路」,讓部落看見什麼可能?一位位當代青年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報導者The Reporter
【走出慶典式的部落觀光,歡迎光臨土坂的小米文化日常】走入日常祭儀的「土坂時間」:擺脫觀光凝視的部落文化展現,如何成為可能? - 報導者 The Report...位於台東縣達仁鄉的 #土坂部落 (Tjuabal),是排灣族百年來唯一沒有中斷過重要祭典「 #五年祭 」( #maljeveq )的部落,每五年,都會吸引上千名遊客見證盛大祭儀。但 #部落觀光 能否走的更深?從一次性的體驗過客,變成深入在地文化、不斷回流的定期旅人?兩個台北人組成的地方創生團隊「故火工作室」與在地族人合作,在今年7月小米收穫祭籌劃深度文化學習「見學之旅」,參與者不只是看熱鬧,而是走進「土坂時間」,在族人引領下真正參與整個祭儀,隨傳統領袖到家臣與平民家收「賦稅」、旁觀巫師祭祀儀式、與女巫與耆老對話、製作傳統食物吉拿富……這個沒有山海景色的部落,正努力用百年來沒有放棄的文化堅守,走自己的觀光路。
報導者The Reporter
【主動承接照顧責任的他們為何變家暴法中的惡人?「照顧家暴」案件攀升背後,孤獨照顧者的無助與社會挑戰】困在親情和高壓之間──「照顧家暴」年達500件,防治及安置的4大挑戰 - 報導者 The Reporte...5年來,老人受暴通報成長5成,半數為(孫)子女動手;近3年開案服務的家暴案件中,約500件與照顧壓力相關,且件數持續上升。案件增長與劇變中的台灣人口結構有關,少子化、家戶人口減少下,能互助替手的照顧模式不再,不少人照顧到憂鬱、慢性病纏身。面對「照顧到情緒失控」的新家暴樣態,從長照、社政與司法,是否能實際幫助、別讓悲劇重複發生?《報導者》從個案探索當前「照顧家暴」防治處遇的困境與挑戰,採訪雙北家防中心、家事庭庭長、NGO組織,為何政府提供長照資源,照顧者壓力仍那麼大?現行家暴處遇流程能否能適用於「照顧家暴」?以及,身為照顧者最放不下的問題:誰能幫我照顧長輩?
報導者The Reporter
【從照顧之路公休、在愛的勞務煎熬、演戲團體療癒,他們笑過哭過氣過的長照故事】在愛被侵蝕之前──他們「今日公休」的長照故事,如何斷開照顧家暴的悲歌連結? - 報導者 The Repo...今年4月,獲必比登推介的台南康樂街牛肉湯宣布,為陪罹癌老闆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永久歇業;2023年,老闆娘陳麗美與中度精神障礙哥哥當街拉扯,被警方通報家暴。陳麗美20多年來獨自幫哥哥打理瑣事、金援、善後、陪病,這一通報,反而讓從未想過求助的她知道,社政資源是得以協助的。去年底哥哥失智、先生癌末,哥哥用福利補助入住養護機構,她免於蠟燭兩頭燒,也終能以更好的狀態陪哥哥說說話、散散步……「 #家庭照顧是愛的勞務 ,如果勞務太壓迫,就把愛都侵蝕掉了。」目前長照服務涵蓋率達80.19%,但「資源」是小時計,照顧卻是全年無休,現行系統之外如何接起身心俱疲的照顧者?少子化下,照顧還會是以家庭為單位嗎?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國共內戰流亡台灣,半工半讀留學西德—— #專訪 促成Volkswagen與中國合作的關鍵人物李文波:「做夢也沒想到」】【獨家專訪】福斯在中國幕後關鍵人李文波:從合作到競爭,中、德汽車產業關係已質變 - 報導者 The Re...​德國汽車巨頭 #Volkswagen(福斯) 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國汽車大廠,40年前與上海汽車簽約,中國市場占全球總銷售量4成。但近來德國媒體以掉進「 #中國陷阱 」形容福斯的處境——在中國銷量和盈利下滑,龍頭地位被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取代。​這一切是怎麽開始的?去年德國記者李德輝出版的《中國,我的父親和我》,揭開當年合作的幕後關鍵推手是他的父親、當時唯一在福斯母公司工作的華人李文波。​《報導者》前往兩父子在柏林的家進行專訪,聽李文波暢談從南京逃難到台灣、到西德留學和第一線參與跟中國談判和建廠歷史,也分享對德國汽車工業當前險境的看法。
報導者The Reporter
【比亞迪來了,是競爭或傾銷?從國際貿易視角看懂,中國製 #電動車 進軍歐洲的連鎖反應】比亞迪「黑船進攻」,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平衡稅背後的國際角力 - 報導者 The Reporter今年初在歐洲最大汽車碼頭布萊梅港隨著第一批、3000輛 #比亞迪 (BYD)電動車上岸的,還有中國電動車進軍歐洲——世界第二大電動車市場——的野心。有鑒於電動車是中國政府長期大手筆補貼的產業,恐有違公平競爭,歐盟經9個月調查後,7月4日起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臨時性平衡稅,稅率平均20.8%;本週二歐盟執委會提出的最終版草案,待歐盟27國表決通過,反補貼稅將在10月30日正式生效。加徵關稅至少5年,幾乎已成定局。但有趣的是,保時捷、BMW等汽車工業大佬對此紛紛跳腳;而長期與汽車業同一陣線的德國製造業,這一次卻站在其對立面?對歐盟這一手,中國大廠可能早有準備、真正戰場在知名度?
報導者The Reporter
#追蹤報導 【《礦業法》修法一年後,礦下的人與最後一批「霸王礦場」的未完抗爭……】礦業改革後,最後一批「霸王礦場」──宜蘭永侒採礦爭議如何落幕? - 報導者 The Reporter​去年5月26日通過《 #礦業法 》修正案,代表民間倡議10年的「礦業改革」終能落實,但霸王礦場爭議卻還沒落幕。有79座礦場在修法期間申請展限,基於行政法不溯及既往原則仍沿用舊版標準進行審查,其中之一是位於宜蘭縣員山鄉中華村、鄰近宜蘭22萬人飲用水源粗坑溪的永侒礦場。儘管永侒公司解釋礦場開設不會影響水源、帶來就業機會效益,但2019年起在地便反對聲浪不斷,平均65歲以上的居民們都曾親歷礦場開發,接受記者訪問時直言,最有感的就是水源變化,野溪斷流影響農業灌溉與生活用水……​究竟 #宜蘭永侒礦場 開發案癥結為何?新《礦業法》是否有足夠保障?有什麼「挖呀挖呀挖」之外的產業可能?
報導者The Reporter
#獨家專訪 【「當時無論怎麼講、怎麼求救,都沒人相信」──台北幼兒園性侵案真相曙光前,家長走過的蒐證暗路】從救一個孩子到救一群孩子:獨家專訪台北幼兒園被害家長,在體制中不斷碰壁、誓找真相 - 報導者 The R...上週五, #台北幼兒園 6童性侵案一審判決出爐,部分受害兒童終於等來公道。事實上此案能獲得巨大進展,幕後推手是從幼兒園爆發性侵案後自主蒐證的家長們,但不為人知的是,這條路上他們始終被園方、警政、教育局質疑「小孩是不是亂說話」,而為真相奔走的家長更被體制視作沒事找事的「有病女人」,「我們當時無論怎麼講、怎麼求救,都沒人相信我們。」《報導者》專訪3位受害孩子的母親,聽她們訴說發覺孩子異樣、親眼看孩子模仿毛男犯行過程的震驚,迷霧中對抗質疑、串連彼此拼湊真相的漫長過程,以及希望己身之痛能提醒更多家長的事:身體自主權教育、家庭安全感與信任支持的重要性。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圖輯 【直擊訓練幕後:台灣國手備戰巴黎奧運的光與影】【圖輯】站上五環殿堂之前,那些為夢想揮灑的汗水 - 報導者 The Reporter2024巴黎奧運,台灣共有60位選手參加16個大項比賽,他們之所以能站上奧運五環殿堂,都經過嚴格的資格檢視——成績達標或積分累積——沒有人心存僥倖,每個人都是強者。《報導者》在選手為奧運備戰期間,到國訓中心、台北田徑場等訓練場所,記錄他們訓練不懈的片段,在四年一度的奧運英雄派對、遊行與簽名會的激情過後,這些影像提醒著我們,別忘了持續給在各大國際賽事全力以赴的國手們熱烈掌聲。
報導者The Reporter
#專訪 【戰爭裡,誰不想作好人──《 #聽海湧 》影集面對台灣二戰戰犯審判的歷史辯駁】戰爭裡,誰不想作好人──《聽海湧》影集面對台灣二戰戰犯審判的歷史辯駁 - 報導者 The Reporte...​為改善家裡經濟,20出頭的台灣彰化人柯景星響應日本殖民政府徵召、到東南亞戰場成為一名「戰俘監視員」,雖不用在前線拋頭顱灑熱血,但夾在上級指令與同情戰俘之間,每一天都深陷人性掙扎……他是省下自己配給,救濟戰俘營弱勢母子的好人;卻也是服從命令扣下扳機,殺害手無寸鐵且飢餓虛弱戰俘的壞人。所以,「C級戰犯」柯景星到底是善良還是邪惡?​「《聽海湧》想要傳達的就是:台灣的歷史就是這麼複雜,而我們祖輩經歷過的事情,更是充滿了複雜性,」導演孫介珩說。
報導者The Reporter
【「有了量,卻失了質」——透視虐童亂象:每年百億預算補助私校加入準公共化幼兒園,監管機制卻跟不上?】血汗職場、無效監管、受虐孩童:托育公共化政策下,私幼轉「準公共」的亂象叢生 - 報導者 The Repo...​台北幼兒園教保員性侵案今天一審宣判,但被告毛畯珅任職的培諾米達幼兒園在去年事件爆發被裁定停業前,光是2019年單一年度就違反《幼教法》7次,但還是持續營運,持續請領上千萬的準公共幼兒園國家補助。​為何政策美意與實際執行天差地遠?私幼掛上了「準公共」的頭銜,但師資環境並沒有太多改變,從歷年違規裁罰統計資料看出,私立幼兒園(包含準公共)受裁罰件數占總數超過96%,幼教現場裡到底發生什麼事?又該如何從根本解決?
報導者The Reporter
【獨家訪問台北幼兒園案律師、還原台北幼兒園案行政調查到司法審判過程——為何求一個真相這麼難?】台北幼兒園毛畯珅連續性侵幼童案一審判28年:不認罪的加害人,與消極被動的教育局官僚 - 報導者 The ...經過13個月的調查與審理程序,今日台北地方法院宣判毛畯珅有期徒刑28年。《報導者》獨家採訪培諾米達幼兒園案3位被害者家長、告訴代理人吳沂錚,還原此案從行政調查開始,艱辛的審理過程⋯⋯
報導者The Reporter
#圖集 【2024巴黎奧運:2金5銅成績以外,那些世界與台灣值得銘記的時刻】獎牌、傳承與勇氣──2024巴黎奧運的12個驚嘆號 - 報導者 The Reporter巴黎奧運在上週日閉幕,短短兩個星期多的賽程,點燃全台灣的熱血與關注,有哪些場景讓你久久無法忘懷?《報導者》整理12個2024年 #巴黎奧運 驚嘆時刻,以影像與文字記錄那些分別屬於奧運與台灣「第一次」、打破極限的世界新紀錄,並回顧台灣選手在五環殿堂的奮戰身影,不管是否奪牌、不管成色,不輕言放棄、挑戰自我極限的勇氣與韌性,已深深烙在國人心中。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