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0 PM
32
4
讀嘛讀嘛
重讀《信任的療癒力》
信任的療癒力:修復受傷的信任感,擁抱真正的愛與親密
初次讀《信任的療癒力》時,是在我踏上靈性追尋的起頭階段,因此有許多概念、知識都似懂非懂,也有一些抗拒跟疑惑。
@wyc513 - #讀嘛讀嘛 #正念 《信任的療癒力》 //信任的反義不是「不信任」,而是無法信任的「...
這次重讀,能用後續理解的心理學、腦科學、心理勵志書籍、佛教概念來體會作者的意思,而發現作者說的每一小段落都能再多延伸、詳加討論。
是本需要反覆閱讀、不斷與自身生命經驗連結的書籍。
作者以較偏樂觀、積極的面向敘述信任,我的心得會較偏向「放下出於恐懼、焦慮的解讀」。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1 PM
[信任能力、信任感受、5A的愛]
▶︎信任能力
▷信任的兩個層面:對於可靠的外在條件、記錄所做出的「回應」;信任作為願意承擔風險、先付出信任的「能力」p39
▷信任能力的養成:
- 以信任「值得信任的人」為起點(童年照護關係),培養出「不會因害怕受傷而全然不去嘗試、不與外界互動」的普遍信任態度。隨著成長,能夠信任自己與他人,並延伸至信任靈性力量。p57、101
→成長過程未必能在健康環境中發展信任,若因此難以藉由信任人類作為培養信任能力的開端,也可以經由信任生命實相、靈性力量為核心,再具體落實到信任自己、他人上。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1 PM
- 若堅持只與帶來安全感的人相處,「信任智商trust IQ」會提升p49:
→以「直覺的練習」來理解作者之意:
若信任能力能持續滋養,即常與值得信賴的人相處、常練習信任的其他面向(生命實相、靈性力量、自我信任),便能基於對典型狀態的熟悉(值得信賴的特質、言行線索),直覺辨認出異常(不值得給予信任的線索)
@wyc513 - #讀嘛讀嘛 《心適力》 「心適力」,接受並適應變化的能力。 心適力四大支柱:靈活性、...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2 PM
▶︎信任感受:自在安心感、安全感p49
- 自在安心感safety:在該關係中能夠自在、真實地展現自己並表達想法、需求,而不用擔心被評價、指責
- 安全感security:知道能夠向該人尋求協助、可以共同面對危險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2 PM
Tue, Mar 14, 2023 1:42 PM
▶︎能夠讓人感受信任、培養信任能力的模式:5A的愛(關注、接納、欣賞、情感、容許)p62
vs 導致無法信任的神經質自我模式:自我中心、評論與批判、冷漠以待與怪罪對方、疏離、掌控p127
- 關注:對方在意我們的需求、感受、想法,而不會只在乎他個人所需、只用他自己的角度來解讀事情(自我中心)
- 接納:對方如實地接受、理解我們的言行、感受,不會擅自加以評價、批判
- 欣賞:對方正面看待我們的存在、行動,讓我們對展現自我感到安心,在身心狀況不佳、自我懷疑時能獲得確認
- 情感:對方與我們共同分享情感狀態,進而產生被理解的感覺狀態
- 容許:對方不會控制我們所想所思、尊重我們的獨特性,能讓我們自由探索世界、在經驗中學習成長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3 PM
▶︎參與、回應,而非控制、佔有p76
能讓人感到信任的關係,是在互動中能自在展現自己,也能確認自己身處危險、不安時刻對方能給予支持、協助,讓自己感到安全。
因此,能夠實踐5A的愛的互動模式,是讓連結在參與、回應中自然增長,而非透過控制、佔有,以強制性來確保連結。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3 PM
▶︎健康發展的信任模式;不健康的模式
▷健康
- 健康的信任能力最初源於健全的童年經驗,孩童能從照護者身上獲得適度「安撫」而不感到窒息,獲得「推動」但不會擔心會被斷絕關係。前述經驗幫助我們培養健康關係的兩大重要面向,親密與獨立。p98
- 健康的信任能力使孩童能勇敢「做自己」:可以自在感覺自身感受、提出需求;自由探索世界、發展價值觀,依據內心想望作出選擇、決定如何生活。p99
- 健康的挫折經驗:有助我們學習面對失敗的成長心態,並藉由外界支援的安全感獲得確認。p101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4 PM
▷不健康
- 「有條件的愛」:若孩童在成長過程感受到「展現真實自我不受接納、欣賞」,而要在滿足照護者的期待、需求後才能獲得愛,其對自我價值會產生懷疑。對自身存在的懷疑,排擠掉自尊與自我信任成長的空間。p88
- 「可信任特質的陷阱」:他人的「可信任特質」可以強化我們的信任能力,但也可能是陷阱。當幼童發覺其先天特質與家人期待不符,可能會選擇展現他人期望的可信任特質而自我壓抑、否定人格。p99。
→但自我否定會導致難以自我信任、關係終將出現問題
- 不健康的挫折經驗:若將學習過程中的挑戰、失敗視為「障礙」,會限縮成長、讓人陷入羞恥情緒;過度的外界保護,則妨礙我們學習運用自身力量來通過挑戰的機會,進而難以信任自己有能力應對挫折,難以發展穩固、確定的內在資源。p101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4 PM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5 PM
[信任、風險、脆弱]
▶︎信任、風險
作者描述的「信任」意涵對我來說較為積極、樂觀,讓我有種「需要額外付出大量精力去實踐」的錯覺。
但基於作者所謂「信任是願意承擔風險的能力」,我想到了比較符合我個人經驗的比喻,也能與我閱讀過的其他概念連結。
▷比喻,風險、信任、不信任成本
以使用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工具為例:駕駛汽機車、使用刀具
風險:工具造成的可能危險(受傷、死亡)
信任,願意承擔風險的能力:
- 不會因為有人曾因此受傷、死亡的記錄,便完全禁止駕駛汽機車、使用刀具
- 不會要求能百分之百控制、保證不會造成傷害後,才願意去駕駛汽機車、使用刀具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5 PM
→由於使用工具的利益實質可見,又有規範危險與因應事故的相關措施,因此較願意為了利益承擔風險(信任),且容易看出「為了迴避傷害而完全禁止、不嘗試」是不切實際的。
另外,不信任的成本並非單純的「不信任」想法,還包括因不信任工具(汽機車、刀具)而採用其他辦法達成原先目的的成本(徒步交通與徒手工作的時間、精力)。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5 PM
▷人際信任的信任與風險;跳脫認知扭曲
相較之下,「人際信任的利益」、「不信任的成本」看起來無形;信任遭到背叛的痛苦巨大,抽象感受又難有具體復原時程,顯得信任的風險極高、不要信任人是較明智的策略。
但「人際信任」並非鐵板一塊,不是非得「跟每個人都能夠當好朋友,別人的所作所為都會以我們的利益為優先、絕對不會故意傷害我們」才叫做「人與人之間存在信任」,「我不需要扛著安全帽到處走,可以掛在車上而預期不會被偷」、「我可以信任市面上的產品有一定安全保證,不需要花大錢搶購、囤積外國商品」也算。
日常生活的安穩、順利,本就建立在那些隱於無形的人際信任上。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5 PM
對我來說,人際信任的核心比較像是「不會因為某個背叛信任的痛苦經驗,而從此害怕每個人都在等著傷害我,在任何狀況、對任何人都不敢信任;不會為了避免再遭受背叛,因此隨時保持最高警覺、對別人的言行都負面解讀」,練習跳脫全有全無、妄下結論的認知扭曲視角。
關於人際信任的「不信任成本」,或許可以從「沒有普遍信任的社會」的敘述來理解:
@tuanuu - 跟在對岸的前同事聊天,她感慨萬千的提了一個關鍵詞:普遍信任。 她目前的經濟狀態是年賺...
→認知扭曲:
@wyc513 - #讀嘛讀嘛 《為什麼沒人告訴過我》 維護身心狀態的日常練習。 很適合作為日常的提醒書...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6 PM
▶︎信任與「脆弱的力量」
當我們以先給予信任的方式與人來往,可能會有著不安、赤裸的感受:
- 不確定的本能負面感受:
先給予信任,即是在行動時承擔著有可能受傷的風險。
此時,因我們容許他人以展現真實自我的方式跟我們互動,不去試圖用「控制」來本能因應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的不安感」,便可能將此時的感受解讀為「失控」、沒把握。
- 情緒衝擊、赤裸的感受:
先給予信任,也可能是以先開放、表達自身情感的方式展現。
因情緒是直覺感受、與內心世界深度連結的核心經驗,更容易害怕受傷,使我們本能傾向迴避、隱藏情緒。
當我們先坦然感受、表達,不急著壓抑、隱藏,會有種卸下所有武裝等著接受衝擊的赤裸感受。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6 PM
Tue, Mar 14, 2023 1:46 PM
若我們只將上述感受詮釋為「失控、不安全」,便容易陷入聚焦負面線索、嚴厲對待的超警覺視角,使得「試圖建立信任的經驗」被負面意義大幅渲染,挫敗嘗試付諸信任的意願。
反過來說,若我們忽視上述偏負面的感受、一味宣揚信任的好處,或許能讓人在美好溫暖的健康信任關係願景下,壓過不安、可能受傷的怯步感,踏出嘗試的腳步。
但這種以「理想化經歷、他人」來迴避負面感受的做法,也可能讓人在未得所願時傷得更重、人際更為退縮。
嘗試時,也可能因為經驗(練習信任時的不安、赤裸感)與宣傳(全然美好想像)不符,而讓人在練習途中倍感挫折、難以養成新習慣。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6 PM
透過命名「先付諸信任」階段的感受(脆弱),我們得以承認情緒,並訴說、討論經驗,與他人建立連結、在自我懷疑時獲得確認;為此經驗賦予正面意義(脆弱的力量),讓我們能用不同框架解讀感受、持續練習以打破慣性負面循環。
→正面肯定脆弱性、認可脆弱的力量,使我們在感到脆弱時,不會只聯想到「失控、危險」而本能以迴避機制應對(控制、壓抑、思考等)。
此時,脆弱也代表「正在練習與自己、他人建立連結」,我們當下需要做的,便是讓自己停留在這個階段久一點,好好練習感受情緒就好。
→Brene Brown定義的「脆弱」,「一種不確定、沒把握又冒險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衝擊。」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8 PM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8 PM
[信任的四個面向:自己、他人、生命實相reality、靈性力量power beyond us]
以信任生命實相為核心,延伸自我信任、人際信任;
以「我們活在
超出己身能控制
的更大的整體之中」的角度來說,信任靈性力量
power beyond us
與信任生命實相一致。
▶︎信任生命實相:
- 風險:在生命經驗之中,傷害存在
- 信任能力:不會因為在生命過程中曾遭遇傷害,就拒絕活著;不會等到能完全控制、保證不會受傷,才願意活著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8 PM
▶︎「活在超越己身控制的整體之中」,生命實相與靈性力量power beyond us
根據敬畏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令人敬畏的經歷——帶有宏偉、驚奇和感嘆的感覺,能打破大腦基於過去經驗產生的假設,並更多地關注實際發生在眼前的事情。
透過敬畏感,我們的視野變得開闊,而更具有創造力(能從另一個角度看)、變得利他(不再只在乎自己的需求、想法,而能看見他人的需求)、打破反芻思考的負面循環(能將焦點從自身經驗的負面意義挪開)
敬畏心理學:體驗「心靈震撼」對自己有何好處 - BBC News 中文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9 PM
當我們體會我們活在比自身控制還要更廣闊、宏偉的存在之中,我們便跳脫受渺小人類社會匡限的價值、好壞判斷,如實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我們活著、活在相互依存的整體之中)。
視野變得開闊,讓我們理解自身並非與其他生命分離的單獨個體,我們與萬物相互依存。
我們活在整體之中,便每時每刻都存在連結,而不需要透過控制、佔有才能與其他人事物發生交集、證明自身存在。
信任生命實相、靈性力量,也是放下「控制」帶給我們的虛假保證(能迴避痛苦、確保連結),容許生命如它所是、好好活著。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9 PM
Tue, Mar 14, 2023 1:49 PM
▷以信任生命實相、靈性力量的角度理解「傷害存在」:傷害發生,不是「刻意」、「針對」自己,只是「發生」
- 對控制的執著:當我們誤以為能用「控制」來讓傷害不發生、逃避傷害的任何可能時,「傷害的發生」才顯得像是有人惡意造成、為了針對自己。
- 負面視角(較容易關注、較可能記得負面事件)的惡性循環:
為了避免自己受傷,使我們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採取警覺、敵意解讀。但負面視角會造成更易警覺負面事件、導致更負面解讀的惡性循環。
對外在事物的負面解讀,也使我們採取保守、乃至於敵對的行動。但我們的保守、敵意行動,亦容易被他人負面解讀、防備以對,自證「敵意」的預言。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9 PM
→如實地觀察、理解事件:
當我們放下「不受傷」與控制的執著,理解負面視角會造成惡性循環的危害,較能以實際發生的樣貌(而非出於恐懼、匡限的個人視角)理解「傷害發生」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社會的價值、好壞判斷只是其中一種詮釋意義的方式,較能練習不評價、不賦予額外意義地解讀「傷害發生」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49 PM
▷信任生命實相不代表「宿命predestination」:
完全放棄控制也是「控制」迴避機制的一種型態,意味著先自我放棄(確定的痛苦)以迴避努力可能徒勞無功的痛苦(不確定的痛苦)。
當我們信任生命實相,代表即使有著傷害的可能性,我們仍願意去生活。
且我們並非外於生命實相的存在,「接納現實」不代表我們只能被動承受生命中的變化、可能而來的傷害。相反,作為生命實相的一部份,我們的參與、回應更如實展現了生命的動態過程。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0 PM
▶︎自我信任:
- 願意承擔風險:
即使傷害可能發生,仍願意與自己好好相處
- 實踐,用能滋養信任的方式對待自己(5A):
關注並接納自身感受、需求、想法;欣賞自己的存在(像是用觀察大自然中不可思議的驚奇般觀察作為生命的自己);容許自己的生命如其所是,感受當下的情緒而不迴避之
- 信仰,超乎證據與保證的信念:
能在未獲得實質好處的情況下,先有意願培養信任、練習與自己好好相處;能不因狀況尚未獲得改善,便停止練習信任、躲回慣性模式中。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1 PM
▶︎人際信任
- 願意承擔風險:
即使傷害可能發生,仍願意與他人好好相處
- 實踐,用能滋養信任的方式對待他人(5A):
關注並接納他人感受、需求、想法;欣賞他人的存在(像是用觀察大自然中不可思議的驚奇般觀察作為生命整體一部分的他人);容許他人的生命如其所是;坦然、如實的表達情緒
- 信仰,超乎證據與保證的信念:
能在不確定對方是否會用滋養信任的方式對待自己時,先滋養、給予信任;相信滋養信任的方式能為社會整體帶來好處,而及於身處其中的自己,因此不需要該人實際上對自己好才能繼續以滋養信任的方式處事。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1 PM
→或許會從歷史事件來舉證「人性本惡」,因此認為不管再怎麼以能滋養信任的方式對待他人,也難以建構能相互信任的社會文化、無從受益。
但《人慈》重新檢視那些被牢牢記得的「人性本惡」事件,釐清記錄之中的誤解、偏頗,並舉出「善的互動」作為反例。
作者提醒,雖不能定論人性究竟本惡或本善,但懷抱、給予善意,確實能促進善的循環,使人們彼此互信、好好相處。
@wyc513 - #讀嘛讀嘛 《人慈》 一個更溫和且符合事實的人性觀。 //我的論點就只是如下:我們—...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1 PM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2 PM
「信任出於以身作則」p44
之前的心得較像是將信任當作「需額外付諸心力的負擔」,因此會困惑若無實際好處要如何說服自己、他人去做。
但在這次的心得中,可以看出培養、實踐信任本身,就是與自己、與他人好好相處的方式。
因此,成為能夠讓他人信賴的人,並不是自己有個當善人的義務,而是因為相信、認同「能夠滋養信任的文化」,所以透過己身實行的方式邀請他人一起建構、參與文化。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2 PM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2 PM
Tue, Mar 14, 2023 1:53 PM
明智的不信任
p53、
有限度揭露
p176:根據當下條件、因素作出合適的選擇
信任並非「不會受傷」,而是「不會因為有受傷的可能,便完全拒絕嘗試、迴避任何不如己意」。
因此,信任不是以「毫無防備、口無遮攔」證明自己有努力信任的決心,並虔誠祈禱靈性力量能保證自己不受傷。
//一個成年人應該接受「信任」與心中的「盼望與預期」無關。我們不可能只因相信自己「值得」或「有權」享有對方的忠誠以待,就推定對方值得信賴。自我必須向現實低頭,因為無情的背叛存在著。//p115
明智的信任/不信任、有限度揭露的概念,皆是提醒我們要依據當下情境與自身條件來判斷風險、評估自己的承擔能力,並以合適的方法行動。完全不行動或全然衝動行事,皆非明智的選擇。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3 PM
以信任/不信任政府為例,明智地信任集體權力能成就比個體力量更廣泛、深遠的成果,而將公共事務託付給政府管理、不需皆由個人奔波;但也因為集體權力巨大,濫用能力的後果甚危,因此明智地不信任政府,透過定期選舉、代表監督等方式來控管力量。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4 PM
Tue, Mar 14, 2023 1:54 PM
關於有限度揭露,書中提及「觀照對方能接受程度」與「誠實」的兩善選擇。
或許可以從「brutal honesty殘忍的誠實」、「只是直話直說、做自己」等討論來理解:贊成方可能會覺得誠實、做自己有助對方理解自己的想法,進而產生信任,不講反而是隱藏資訊、難以建立真實連結;反對方則認為誠實的確重要,但不需要透過殘忍、不考量他人的方式展現。
我偏反對方立場。「殘忍」通常是以評價批判、冷漠怪罪的方式表達想法,所謂「只是做自己」則多數是「以自我中心來反駁、忽視不同意見的存在」,前述行為與能培養信任的5A背道而馳,誠實也於事無補。
更直白來說,此類行為往往是打著誠實的招牌,行發洩情緒、尖酸刻薄之實。
有時候真實已夠讓人痛苦,沒必要用傳達方式再火上澆油。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4 PM
另一方面,「誠實」與「界線」也非互斥關係。誠實讓對方有能夠信任自己的基礎,但誠實不代表面對任何提問皆有回答的義務。
假如事涉人身安全,沒有必要棄具體存在的危險不顧,一味盼望自身的開放會帶來好結局。
假如問題牽涉隱私、敏感話題,也不需要為了證明自己值得信任,便忽視自己的意願、勉強自己揭開傷口。
我們可以依據當下狀況,明智地選擇不信任(不要向毫無信任基礎的陌生人透露住宿、交通訊息,可以說謊保身)、誠實表示沒有意願回答(對朋友說明該問題對自己很敏感,現階段沒有辦法回答)。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5 PM
需留意的是,聲明界線可能會引起雙方誤解,而相互用敵意方式表達。i.e.因覺得他人侵犯自身界線,而用較強硬的方式勸告、嚇阻他人停止;他人可能將「拒絕回覆、聲明界線」視為「對關係的拒絕」,而對自己產生防衛、敵意。
以敵意方式聲明界線,確實能讓人明確感受到自己的無意願、不動搖,降低對方討價還價的可能。但越強烈的表達越容易被對方判斷為敵意攻擊,可能導致關係斷裂或被拿來當作指責的理由。
若想要繼續維持關係,或會因表達方式被指責而感到愧疚,或許可以嘗試「溫和且堅定」的表明界線、說明自己將會採取的行動。以想法的堅定取代強烈言詞,達到堅守自身界線的目的。溫和語氣則能降低雙方過快對彼此產生敵意的可能。
(e.g.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繼續追問,我會提別的話題帶過/沉默以待/離開現場)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5 PM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6 PM
非整合能力
,「成人發展的重要指標,包括對模糊、曖昧或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P280
尋找生命的意義意味著找到某個在生命中「可以憑藉或仰賴」的事物。
日常生活的反覆性可能會讓人因適應而缺乏刺激、感受不到意義,突然降臨的災禍則將人拋出有序、確定的軌道外,令人不知所措、感到意義喪失。在這些時候,人可能會投向心理學、宗教、自我等為生命賦予意義,並期望該意義能作為生命實相讓自己有動力生活下去。
作者提問,「我們究竟是在發掘一個有意義的世界,還是將意義強加在中性(不具正面或負面意義)的生命實相上?」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6 PM
傳統宗教為不確定性帶來的痛苦提供了簡單、不受質疑的解方,但也阻礙我們去擴展經驗,更可能導致壓迫。
當我們有能力容納複雜、不清晰、看似矛盾的事實,不再將「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視為徒勞無功、無意義,我們就能自由地探索複雜繁盛的世界。
將未知當作無窮的寶藏(參與),而非知識永遠念不完的痛苦(佔有)。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6 PM
當「無意義」或「有意義」只是當下情況的其中一種可能的詮釋,人生就無所謂「意義」、無所謂「人生目的與擔憂錯過」,我們便能自在行動。
我們可以先感受當下的身心狀態(不確定、虛無感、沒有活力)就好,不需要急著用思考(思考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自己做錯什麼才導致沒意義)來迴避痛苦,也就不因順著感受思考而把「虛無」當作唯一的詮釋。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8 PM
→非整合能力Incongruence:
The Ability to Live with Incongruence: Aintegration—...
//「非整合」指的是一種「人類忍受認知/情緒上的複雜性的能力」,表現在「維持不一致,承受矛盾、不連續(斷斷續續)、以及悖論,同時不感到緊張不適」。//
今年你與伴侶最需要的閱讀:培養承受「不一致」的能力|女人迷 Womany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8 PM
Tue, Mar 14, 2023 1:58 PM
//這樣的個體,不需要像前文提到的那樣,時時刻刻要用邏輯解釋通暢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他們能夠接受一些相反的「真實」同時存在,並依然感覺良好。
具備「非整合」能力的個體,不會通過操控自己的認知、價值觀、情感等,去解決緊張和不適,而會允許矛盾的多種認知、價值觀、情感同時存在,接受並且維持它們。同時這些矛盾的存在不會讓他們感到分裂,他們仍然感覺到自己是「整體的」。//
今年你與伴侶最需要的閱讀:培養承受「不一致」的能力|女人迷 Womany
信任比相愛還難?提升伴侶親密與信任感的五個方法|女人迷 Womany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8 PM
→佛教,生命的意義:
@wyc513 - #讀嘛讀嘛 《一行禪師講《心經》》 「修行佛法,就是善巧得過好生活。」 在禪師平易近...
C. 對生命的無意義感、無價值感的重新分類與建構
→分裂、控制、思考作為迴避機制:
@wyc513 - #讀嘛讀嘛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心理防衛機制能幫助我們遠離當下的痛苦。 但當抗...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8 PM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9 PM
Tue, Mar 14, 2023 1:59 PM
//信任的反義不是「不信任」,而是無法信任的「絕望」;因為缺乏「信任」等同於全然放棄相信他人具備值得信賴或實踐承諾的可能性,也就是同樣身為人類,我們卻對其他同伴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再重新理解此句,即是作出信任、不信任的判斷建立在擁有信任能力上;
無法信任的絕望則關於信任能力的缺損,信任、不信任皆不存在。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1:59 PM
關於噗首提及的PUA,或者「破壞脆弱性的性剝削」,是行為人利用人類基於歸屬感需求而以先給予信任的方式與人來往、會想要加強關係信任的特性,影響受害人的選擇,並以「界定事實」、貶低自尊、控制等方式將其信任能力破壞殆盡,使其無能力察覺虐待、無從向外尋求協助。
與一般糟糕的背叛信任、使人感到受傷的行為(冷漠疏離、出軌等)有別,PUA體系之「維護」關係手段,是刻意針對受害者的信任能力進行扭曲、破壞。受害者不僅要療癒所受的傷,還需盡力矯正受扭曲的認知視角,才可能重新培養健康的信任能力。
而行為人這麼做的目的,僅是出於自身沒有信任能力,只能透過控制、佔有、暴力來強制確保連結持續而已。
相關討論可見:
@wyc513 - #讀嘛讀嘛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關於台灣厭女現象的專書,上篇剖析台灣各種厭女現象...
@wyc513 - #讀嘛讀嘛 《他為什麼這麼做?》 //本書是美國家暴領域的經典之作。作者朗迪.班克羅...
川口月
@wyc513
Tue, Mar 14, 2023 2:00 PM
機器狼🎵AI翻唱試作
@KMN_BOT
說
Tue, Mar 14, 2023 2:06 PM
希望哥哥姊姊們都能一直健健康康的汪
載入新的回覆
重讀《信任的療癒力》
初次讀《信任的療癒力》時,是在我踏上靈性追尋的起頭階段,因此有許多概念、知識都似懂非懂,也有一些抗拒跟疑惑。
這次重讀,能用後續理解的心理學、腦科學、心理勵志書籍、佛教概念來體會作者的意思,而發現作者說的每一小段落都能再多延伸、詳加討論。
是本需要反覆閱讀、不斷與自身生命經驗連結的書籍。
作者以較偏樂觀、積極的面向敘述信任,我的心得會較偏向「放下出於恐懼、焦慮的解讀」。
▶︎信任能力
▷信任的兩個層面:對於可靠的外在條件、記錄所做出的「回應」;信任作為願意承擔風險、先付出信任的「能力」p39
▷信任能力的養成:
- 以信任「值得信任的人」為起點(童年照護關係),培養出「不會因害怕受傷而全然不去嘗試、不與外界互動」的普遍信任態度。隨著成長,能夠信任自己與他人,並延伸至信任靈性力量。p57、101
→成長過程未必能在健康環境中發展信任,若因此難以藉由信任人類作為培養信任能力的開端,也可以經由信任生命實相、靈性力量為核心,再具體落實到信任自己、他人上。
→以「直覺的練習」來理解作者之意:
若信任能力能持續滋養,即常與值得信賴的人相處、常練習信任的其他面向(生命實相、靈性力量、自我信任),便能基於對典型狀態的熟悉(值得信賴的特質、言行線索),直覺辨認出異常(不值得給予信任的線索)
- 自在安心感safety:在該關係中能夠自在、真實地展現自己並表達想法、需求,而不用擔心被評價、指責
- 安全感security:知道能夠向該人尋求協助、可以共同面對危險
vs 導致無法信任的神經質自我模式:自我中心、評論與批判、冷漠以待與怪罪對方、疏離、掌控p127
- 關注:對方在意我們的需求、感受、想法,而不會只在乎他個人所需、只用他自己的角度來解讀事情(自我中心)
- 接納:對方如實地接受、理解我們的言行、感受,不會擅自加以評價、批判
- 欣賞:對方正面看待我們的存在、行動,讓我們對展現自我感到安心,在身心狀況不佳、自我懷疑時能獲得確認
- 情感:對方與我們共同分享情感狀態,進而產生被理解的感覺狀態
- 容許:對方不會控制我們所想所思、尊重我們的獨特性,能讓我們自由探索世界、在經驗中學習成長
能讓人感到信任的關係,是在互動中能自在展現自己,也能確認自己身處危險、不安時刻對方能給予支持、協助,讓自己感到安全。
因此,能夠實踐5A的愛的互動模式,是讓連結在參與、回應中自然增長,而非透過控制、佔有,以強制性來確保連結。
▷健康
- 健康的信任能力最初源於健全的童年經驗,孩童能從照護者身上獲得適度「安撫」而不感到窒息,獲得「推動」但不會擔心會被斷絕關係。前述經驗幫助我們培養健康關係的兩大重要面向,親密與獨立。p98
- 健康的信任能力使孩童能勇敢「做自己」:可以自在感覺自身感受、提出需求;自由探索世界、發展價值觀,依據內心想望作出選擇、決定如何生活。p99
- 健康的挫折經驗:有助我們學習面對失敗的成長心態,並藉由外界支援的安全感獲得確認。p101
- 「有條件的愛」:若孩童在成長過程感受到「展現真實自我不受接納、欣賞」,而要在滿足照護者的期待、需求後才能獲得愛,其對自我價值會產生懷疑。對自身存在的懷疑,排擠掉自尊與自我信任成長的空間。p88
- 「可信任特質的陷阱」:他人的「可信任特質」可以強化我們的信任能力,但也可能是陷阱。當幼童發覺其先天特質與家人期待不符,可能會選擇展現他人期望的可信任特質而自我壓抑、否定人格。p99。
→但自我否定會導致難以自我信任、關係終將出現問題
- 不健康的挫折經驗:若將學習過程中的挑戰、失敗視為「障礙」,會限縮成長、讓人陷入羞恥情緒;過度的外界保護,則妨礙我們學習運用自身力量來通過挑戰的機會,進而難以信任自己有能力應對挫折,難以發展穩固、確定的內在資源。p101
▶︎信任、風險
作者描述的「信任」意涵對我來說較為積極、樂觀,讓我有種「需要額外付出大量精力去實踐」的錯覺。
但基於作者所謂「信任是願意承擔風險的能力」,我想到了比較符合我個人經驗的比喻,也能與我閱讀過的其他概念連結。
▷比喻,風險、信任、不信任成本
以使用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工具為例:駕駛汽機車、使用刀具
風險:工具造成的可能危險(受傷、死亡)
信任,願意承擔風險的能力:
- 不會因為有人曾因此受傷、死亡的記錄,便完全禁止駕駛汽機車、使用刀具
- 不會要求能百分之百控制、保證不會造成傷害後,才願意去駕駛汽機車、使用刀具
另外,不信任的成本並非單純的「不信任」想法,還包括因不信任工具(汽機車、刀具)而採用其他辦法達成原先目的的成本(徒步交通與徒手工作的時間、精力)。
相較之下,「人際信任的利益」、「不信任的成本」看起來無形;信任遭到背叛的痛苦巨大,抽象感受又難有具體復原時程,顯得信任的風險極高、不要信任人是較明智的策略。
但「人際信任」並非鐵板一塊,不是非得「跟每個人都能夠當好朋友,別人的所作所為都會以我們的利益為優先、絕對不會故意傷害我們」才叫做「人與人之間存在信任」,「我不需要扛著安全帽到處走,可以掛在車上而預期不會被偷」、「我可以信任市面上的產品有一定安全保證,不需要花大錢搶購、囤積外國商品」也算。
日常生活的安穩、順利,本就建立在那些隱於無形的人際信任上。
關於人際信任的「不信任成本」,或許可以從「沒有普遍信任的社會」的敘述來理解:
→認知扭曲:
當我們以先給予信任的方式與人來往,可能會有著不安、赤裸的感受:
- 不確定的本能負面感受:
先給予信任,即是在行動時承擔著有可能受傷的風險。
此時,因我們容許他人以展現真實自我的方式跟我們互動,不去試圖用「控制」來本能因應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的不安感」,便可能將此時的感受解讀為「失控」、沒把握。
- 情緒衝擊、赤裸的感受:
先給予信任,也可能是以先開放、表達自身情感的方式展現。
因情緒是直覺感受、與內心世界深度連結的核心經驗,更容易害怕受傷,使我們本能傾向迴避、隱藏情緒。
當我們先坦然感受、表達,不急著壓抑、隱藏,會有種卸下所有武裝等著接受衝擊的赤裸感受。
反過來說,若我們忽視上述偏負面的感受、一味宣揚信任的好處,或許能讓人在美好溫暖的健康信任關係願景下,壓過不安、可能受傷的怯步感,踏出嘗試的腳步。
但這種以「理想化經歷、他人」來迴避負面感受的做法,也可能讓人在未得所願時傷得更重、人際更為退縮。
嘗試時,也可能因為經驗(練習信任時的不安、赤裸感)與宣傳(全然美好想像)不符,而讓人在練習途中倍感挫折、難以養成新習慣。
→正面肯定脆弱性、認可脆弱的力量,使我們在感到脆弱時,不會只聯想到「失控、危險」而本能以迴避機制應對(控制、壓抑、思考等)。
此時,脆弱也代表「正在練習與自己、他人建立連結」,我們當下需要做的,便是讓自己停留在這個階段久一點,好好練習感受情緒就好。
→Brene Brown定義的「脆弱」,「一種不確定、沒把握又冒險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衝擊。」
以信任生命實相為核心,延伸自我信任、人際信任;
以「我們活在超出己身能控制的更大的整體之中」的角度來說,信任靈性力量power beyond us與信任生命實相一致。
▶︎信任生命實相:
- 風險:在生命經驗之中,傷害存在
- 信任能力:不會因為在生命過程中曾遭遇傷害,就拒絕活著;不會等到能完全控制、保證不會受傷,才願意活著
根據敬畏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令人敬畏的經歷——帶有宏偉、驚奇和感嘆的感覺,能打破大腦基於過去經驗產生的假設,並更多地關注實際發生在眼前的事情。
透過敬畏感,我們的視野變得開闊,而更具有創造力(能從另一個角度看)、變得利他(不再只在乎自己的需求、想法,而能看見他人的需求)、打破反芻思考的負面循環(能將焦點從自身經驗的負面意義挪開)
視野變得開闊,讓我們理解自身並非與其他生命分離的單獨個體,我們與萬物相互依存。
我們活在整體之中,便每時每刻都存在連結,而不需要透過控制、佔有才能與其他人事物發生交集、證明自身存在。
信任生命實相、靈性力量,也是放下「控制」帶給我們的虛假保證(能迴避痛苦、確保連結),容許生命如它所是、好好活著。
- 對控制的執著:當我們誤以為能用「控制」來讓傷害不發生、逃避傷害的任何可能時,「傷害的發生」才顯得像是有人惡意造成、為了針對自己。
- 負面視角(較容易關注、較可能記得負面事件)的惡性循環:
為了避免自己受傷,使我們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採取警覺、敵意解讀。但負面視角會造成更易警覺負面事件、導致更負面解讀的惡性循環。
對外在事物的負面解讀,也使我們採取保守、乃至於敵對的行動。但我們的保守、敵意行動,亦容易被他人負面解讀、防備以對,自證「敵意」的預言。
當我們放下「不受傷」與控制的執著,理解負面視角會造成惡性循環的危害,較能以實際發生的樣貌(而非出於恐懼、匡限的個人視角)理解「傷害發生」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社會的價值、好壞判斷只是其中一種詮釋意義的方式,較能練習不評價、不賦予額外意義地解讀「傷害發生」
完全放棄控制也是「控制」迴避機制的一種型態,意味著先自我放棄(確定的痛苦)以迴避努力可能徒勞無功的痛苦(不確定的痛苦)。
當我們信任生命實相,代表即使有著傷害的可能性,我們仍願意去生活。
且我們並非外於生命實相的存在,「接納現實」不代表我們只能被動承受生命中的變化、可能而來的傷害。相反,作為生命實相的一部份,我們的參與、回應更如實展現了生命的動態過程。
- 願意承擔風險:
即使傷害可能發生,仍願意與自己好好相處
- 實踐,用能滋養信任的方式對待自己(5A):
關注並接納自身感受、需求、想法;欣賞自己的存在(像是用觀察大自然中不可思議的驚奇般觀察作為生命的自己);容許自己的生命如其所是,感受當下的情緒而不迴避之
- 信仰,超乎證據與保證的信念:
能在未獲得實質好處的情況下,先有意願培養信任、練習與自己好好相處;能不因狀況尚未獲得改善,便停止練習信任、躲回慣性模式中。
- 願意承擔風險:
即使傷害可能發生,仍願意與他人好好相處
- 實踐,用能滋養信任的方式對待他人(5A):
關注並接納他人感受、需求、想法;欣賞他人的存在(像是用觀察大自然中不可思議的驚奇般觀察作為生命整體一部分的他人);容許他人的生命如其所是;坦然、如實的表達情緒
- 信仰,超乎證據與保證的信念:
能在不確定對方是否會用滋養信任的方式對待自己時,先滋養、給予信任;相信滋養信任的方式能為社會整體帶來好處,而及於身處其中的自己,因此不需要該人實際上對自己好才能繼續以滋養信任的方式處事。
但《人慈》重新檢視那些被牢牢記得的「人性本惡」事件,釐清記錄之中的誤解、偏頗,並舉出「善的互動」作為反例。
作者提醒,雖不能定論人性究竟本惡或本善,但懷抱、給予善意,確實能促進善的循環,使人們彼此互信、好好相處。
之前的心得較像是將信任當作「需額外付諸心力的負擔」,因此會困惑若無實際好處要如何說服自己、他人去做。
但在這次的心得中,可以看出培養、實踐信任本身,就是與自己、與他人好好相處的方式。
因此,成為能夠讓他人信賴的人,並不是自己有個當善人的義務,而是因為相信、認同「能夠滋養信任的文化」,所以透過己身實行的方式邀請他人一起建構、參與文化。
信任並非「不會受傷」,而是「不會因為有受傷的可能,便完全拒絕嘗試、迴避任何不如己意」。
因此,信任不是以「毫無防備、口無遮攔」證明自己有努力信任的決心,並虔誠祈禱靈性力量能保證自己不受傷。
//一個成年人應該接受「信任」與心中的「盼望與預期」無關。我們不可能只因相信自己「值得」或「有權」享有對方的忠誠以待,就推定對方值得信賴。自我必須向現實低頭,因為無情的背叛存在著。//p115
明智的信任/不信任、有限度揭露的概念,皆是提醒我們要依據當下情境與自身條件來判斷風險、評估自己的承擔能力,並以合適的方法行動。完全不行動或全然衝動行事,皆非明智的選擇。
或許可以從「brutal honesty殘忍的誠實」、「只是直話直說、做自己」等討論來理解:贊成方可能會覺得誠實、做自己有助對方理解自己的想法,進而產生信任,不講反而是隱藏資訊、難以建立真實連結;反對方則認為誠實的確重要,但不需要透過殘忍、不考量他人的方式展現。
我偏反對方立場。「殘忍」通常是以評價批判、冷漠怪罪的方式表達想法,所謂「只是做自己」則多數是「以自我中心來反駁、忽視不同意見的存在」,前述行為與能培養信任的5A背道而馳,誠實也於事無補。
更直白來說,此類行為往往是打著誠實的招牌,行發洩情緒、尖酸刻薄之實。
有時候真實已夠讓人痛苦,沒必要用傳達方式再火上澆油。
假如事涉人身安全,沒有必要棄具體存在的危險不顧,一味盼望自身的開放會帶來好結局。
假如問題牽涉隱私、敏感話題,也不需要為了證明自己值得信任,便忽視自己的意願、勉強自己揭開傷口。
我們可以依據當下狀況,明智地選擇不信任(不要向毫無信任基礎的陌生人透露住宿、交通訊息,可以說謊保身)、誠實表示沒有意願回答(對朋友說明該問題對自己很敏感,現階段沒有辦法回答)。
以敵意方式聲明界線,確實能讓人明確感受到自己的無意願、不動搖,降低對方討價還價的可能。但越強烈的表達越容易被對方判斷為敵意攻擊,可能導致關係斷裂或被拿來當作指責的理由。
若想要繼續維持關係,或會因表達方式被指責而感到愧疚,或許可以嘗試「溫和且堅定」的表明界線、說明自己將會採取的行動。以想法的堅定取代強烈言詞,達到堅守自身界線的目的。溫和語氣則能降低雙方過快對彼此產生敵意的可能。
(e.g.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繼續追問,我會提別的話題帶過/沉默以待/離開現場)
尋找生命的意義意味著找到某個在生命中「可以憑藉或仰賴」的事物。
日常生活的反覆性可能會讓人因適應而缺乏刺激、感受不到意義,突然降臨的災禍則將人拋出有序、確定的軌道外,令人不知所措、感到意義喪失。在這些時候,人可能會投向心理學、宗教、自我等為生命賦予意義,並期望該意義能作為生命實相讓自己有動力生活下去。
作者提問,「我們究竟是在發掘一個有意義的世界,還是將意義強加在中性(不具正面或負面意義)的生命實相上?」
當我們有能力容納複雜、不清晰、看似矛盾的事實,不再將「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視為徒勞無功、無意義,我們就能自由地探索複雜繁盛的世界。
將未知當作無窮的寶藏(參與),而非知識永遠念不完的痛苦(佔有)。
我們可以先感受當下的身心狀態(不確定、虛無感、沒有活力)就好,不需要急著用思考(思考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自己做錯什麼才導致沒意義)來迴避痛苦,也就不因順著感受思考而把「虛無」當作唯一的詮釋。
//「非整合」指的是一種「人類忍受認知/情緒上的複雜性的能力」,表現在「維持不一致,承受矛盾、不連續(斷斷續續)、以及悖論,同時不感到緊張不適」。//
具備「非整合」能力的個體,不會通過操控自己的認知、價值觀、情感等,去解決緊張和不適,而會允許矛盾的多種認知、價值觀、情感同時存在,接受並且維持它們。同時這些矛盾的存在不會讓他們感到分裂,他們仍然感覺到自己是「整體的」。//
→分裂、控制、思考作為迴避機制:
→再重新理解此句,即是作出信任、不信任的判斷建立在擁有信任能力上;
無法信任的絕望則關於信任能力的缺損,信任、不信任皆不存在。
與一般糟糕的背叛信任、使人感到受傷的行為(冷漠疏離、出軌等)有別,PUA體系之「維護」關係手段,是刻意針對受害者的信任能力進行扭曲、破壞。受害者不僅要療癒所受的傷,還需盡力矯正受扭曲的認知視角,才可能重新培養健康的信任能力。
而行為人這麼做的目的,僅是出於自身沒有信任能力,只能透過控制、佔有、暴力來強制確保連結持續而已。
相關討論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