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1:58 PM
Sat, Oct 9, 2021 3:11 PM
63
12
讀嘛讀嘛
《人慈》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一個更溫和且符合事實的人性觀。
//我的論點就只是如下:我們—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襲來—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我將呈現大量的科學證據,證明對人性有著更正面看法是多麽切實際的事。同時我深信,如果我們開始這麼相信,那這件事就可以更真實。//P34
筆記順便整理了之前閱讀書籍的相關概念,所以篇幅較長,先感謝大家的耐心觀看
改放google文件連結方便閱讀:
《人慈》心得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17 PM
節錄心得的一部份: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18 PM
(2)演化與道德、文化串連;「違反道德」的意義
b.書中例子:女性貞操
-私有財產與農耕興起,使得兒子留在父親的土地上照料農地與牲口,而需把外族女子弄來繁衍後代。外族女子直到生下具有父系血緣的子孫後,才會受到父系族人接納,被視為自己人。P151
→「私有制」以血緣作為「相似性」的標準,為了確保子孫真的具有父系血緣,重視女性貞操成為手段。
-當人類開始養牲口,也開始了獸姦。獸姦讓原本僅存在於其他物種身上的病菌,跨越到人身上。
→對於性病的恐懼,使得掌權者為了確保他的伴侶們是「純潔」的,而有了婚前性行為是罪的想法。P153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18 PM
-到了性主義sexism已無正當性、有其他手段可避免性病傳播的現今,女性貞操仍持續作為內隱信念,約束與評價人們的作為。
→人們對性經驗豐富的女人產生直覺的負面感受,若未能意識到女性貞操作為內隱信念,他們可能會在該女性身上尋找讓人反感、能夠怪罪的蛛絲馬跡,以支持自己的直覺判斷。
但若能意識到舊經驗的根深柢固,便能持續練習鬆綁「女性貞操」與判斷行為好壞的連結,使「性別平等、性自主」真正的成為新的直覺。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19 PM
-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0 PM
5.行善投資
看到某些關於「人性本善/惡」的討論,焦點倒不在人性善惡本身,而是基於人性本善/惡下的
行為對策
。
這也引發了我的疑惑,為何要確認他人會行善後,自己才去行善?
假如當下有能力且有意願幫助別人,為什麼還要考慮其他人會不會幫助自己?
我想這某部分應該與個人經驗有關,或許可以「投資心態」作為比喻。
以下以「信任、利他行為」作為投資內容,將採取不同行為對策的人大致分為三類: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0 PM
▶︎保守型:基於「人性本惡」的保守對策
▷認為「人性本惡」,不相信純粹的利他行為存在
▷以「利益」為核心,若要他人幫助自己,需要以其他利益交換;若對自己沒有具體利益,也不會主動幫助別人,否則就如同拿錢打水漂
▷制度:懲罰、嚇阻惡;以利益為誘因鼓勵善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0 PM
▶︎中間型:基於「人性本善」的保守對策
▷雖相信人性本善,但認為有一定的壞人存在
▷確保有一定的獲利才願意投資、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小:
會保守評估投資內容(給予信任、幫助的對象),以避免損失、確保獲利;
有時候會基於小事件調整投資方向。
▷制度:鼓勵善;懲罰、嚇阻惡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0 PM
▶︎積極型:基於「人性本善」的積極對策
▷相信人性本善、積極行動
▷對市場有信心,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高:
知道信任、利他行為有投資風險(可能被辜負信任、他人不一定會幫助自己),但總體而言是獲利的(信任、利他會造就善的循環擴張,有利於整體社會並及於身在其中的自己)。
▷較不會因為小事件而調整投資策略,而是將其視為市場的正常、可接受的波動:
//接受並承擔你偶爾就是會被騙的現實,會好得多。那是為了享受「一輩子信任他人」這種奢華所要付出的一點小小代價。//P495
▷制度:促進善的自然流通;探究何以造成惡的種種因素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1 PM
▶︎釐清,「積極」與「盲目」的區別:
積極信任
不代表
盲目地、不經判斷便給予信任。仍要依據事實,明智地信任與不信任。
假如根據過往經驗,該人十次中有九次會遲到,對於該人會否準時出現的評估,就該基於「十次中有九次會遲到」的事實,而非依照「我相信你會改變」的單純信念。
期望他人因自己交付信任便會改變作為,是對自己判斷能力的棄守、將自我價值與他人行為不當連結。
→明智的信任:
@wyc513 - #讀嘛讀嘛 #正念 《信任的療癒力》 //信任的反義不是「不信任」,而是無法信任的「...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1 PM
→若「相信自己『值得』或『有權』享有對方的忠誠以待,就推定對方值得信賴」,在對方背叛時,更容易感受到自我價值受到打擊,產生「原來我是個不值得他人尊重的廢物」的自我質疑。
又基於自我價值受到打擊、自我懷疑的負面經驗,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再交付信任。封閉降低了接觸正面經驗以改善自我認知的可能性,更形孤立。
但事實上,他人行為與他人的身心狀態、外在環境較為相關,將他人行為與自我價值連結,會導致無能看清事實、錯誤解讀,也容易對自我價值產生傷害。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2 PM
///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5 PM
6.同情、同理、理解;培養尊重與慈愛的能力
(5)理解validate、尊重respect
C.從上述說明可知,尊重彼此、提供協助並不一定要透過感同身受才能培養。
▶︎在《靜心冥想的練習:28天在家自修的正念課程》中,是將「慈愛」作為可藉由練習培養、增強的能力,而非純屬本能、性格。
@wyc513 - #讀嘛讀嘛 《靜心冥想的練習:28天在家自修的正念課程》 英文書名〈Real Hap...
一開始在培養慈愛時,我總覺得有些抗拒,後來發現是「慈愛是額外付出的苦力」這樣的想法阻礙我去練習。
《從同理到慈悲》則點醒我有哪些預設,讓我將自由解讀為負擔,也難以看見慈悲給予我的力量。書中也提供一些想像與技巧練習,幫助我轉換視角、循序漸進。
從同理到慈悲:大寶法王給網路世代的十二堂課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5 PM
▶︎《信任的療癒力》將「信任」當作一種須經練習的能力
//-信任的能力需培養、不斷強化,才能形成穩定的內在資源,並在碰到背叛信任的狀況時,仍能靠著內在的信任能力應對、不被擊垮。
-信任風險:能夠敞開心房與他人往來,而在忠誠消失後,能夠正視悲傷的情緒,並盡可能避免報復心態。//
@wyc513 - #讀嘛讀嘛 #正念 《信任的療癒力》 //信任的反義不是「不信任」,而是無法信任的「...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5 PM
▶︎培養慈愛、信任、尊重等能力的用意,不僅在理解他人,更多的是
好好對待自己
。
要感同身受才能尊重,一方面是「自己要等到能感同身受對方的處境後,才能尊重別人」,相對的也是「要等到對方能感同身受自己的處境後,才能獲得對方的尊重」。
當我們從於「要他人感同身受才能獲得尊重」的信念,我們就會在向外表達之前就先評價、譴責自己,認為自己
沒有資格
有需要、
沒有資格
提出請求。
(那些關於「別人的痛苦比我多很多,我怎麼好意思說自己很痛苦」、「別人都能撐過去,我撐不過去就是偷懶」、「善待自己不過是自我卸責」的想法)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5 PM
我們會試圖透過表達很多的情緒來讓對方能夠感同身受,以達讓對方尊重自己的結果。卻沒意識到這樣的表達,反而讓對方感受到勒索、升起防衛反應,而無法理解我們、有意願接受我們的請求。
我們也可能在對方的情緒勒索下,因吸收到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便認定自己有義務要按照對方的想法行事,否則就是沒有尊重。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5 PM
我們會貶低自己的價值,非得自己被他人認可,才覺得自己有影響力;一旦有批評聲音出現,又快速的否定自己。
不覺得自己有影響力,我們也會認定自己的行動不會造成任何改變、終究徒勞,不行動說不定還能避免出錯而產生惡果、被動地消滅邪惡,導致對「行善」產生更消極的理解。
培養慈愛、信任、尊重等能力,讓我們相信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我們的經驗能夠獲得尊重。
我們的存在既然是有價值的、有影響力的,也代表我們不可以輕忽自身言行的影響。我們有責任好好的練習表達、好好地運用力量,好好的在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持續輸出善的連結。
行動的依據不在我有沒有義務對人好,而是我珍視我的力量、我的價值。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6 PM
----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6 PM
關於自證預言的例子。
我學生時期多半擔任班長或風紀,總有需堅守規則而跟同學意見不合的時候。
我一直覺得我能夠堅定抵抗同儕壓力,除了個性以外,更多的要歸功於我的朋友們都是不會拜託我開恩,也不會為此排擠我的好人。
後來才知道,朋友們有些時候是因為看我如此堅定、有自信的樣子,想著拜託我也沒用,便沒有提出要求。
但正是因為他們沒有為難我,我才能在每次互動中沒有受到打擊、持續強化我的力量,最終真的「堅定有自信」。
這當然也可以看出,我很幸運的在充滿善意的環境下成長、培養能力,也就看起來比較「勇敢」、有承擔風險的餘裕。
我的經驗不能拿來比較他人的經驗,也不能拿來指責其他人做出與我不同的選擇。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6 PM
「每個人生來不同,我們不需要搞懂,只需要彼此尊重」
People Get Built Different.
People get built different - Adventure Time
Bonnie and Neddy | Adventure Time Wiki | Fandom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9, 2021 3:26 PM
川口月
@wyc513
Sat, Oct 16, 2021 10:45 AM
淵的信件 - 第1話
載入新的回覆
《人慈》
//我的論點就只是如下:我們—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襲來—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我將呈現大量的科學證據,證明對人性有著更正面看法是多麽切實際的事。同時我深信,如果我們開始這麼相信,那這件事就可以更真實。//P34
筆記順便整理了之前閱讀書籍的相關概念,所以篇幅較長,先感謝大家的耐心觀看
改放google文件連結方便閱讀:
b.書中例子:女性貞操
-私有財產與農耕興起,使得兒子留在父親的土地上照料農地與牲口,而需把外族女子弄來繁衍後代。外族女子直到生下具有父系血緣的子孫後,才會受到父系族人接納,被視為自己人。P151
→「私有制」以血緣作為「相似性」的標準,為了確保子孫真的具有父系血緣,重視女性貞操成為手段。
-當人類開始養牲口,也開始了獸姦。獸姦讓原本僅存在於其他物種身上的病菌,跨越到人身上。
→對於性病的恐懼,使得掌權者為了確保他的伴侶們是「純潔」的,而有了婚前性行為是罪的想法。P153
→人們對性經驗豐富的女人產生直覺的負面感受,若未能意識到女性貞操作為內隱信念,他們可能會在該女性身上尋找讓人反感、能夠怪罪的蛛絲馬跡,以支持自己的直覺判斷。
但若能意識到舊經驗的根深柢固,便能持續練習鬆綁「女性貞操」與判斷行為好壞的連結,使「性別平等、性自主」真正的成為新的直覺。
看到某些關於「人性本善/惡」的討論,焦點倒不在人性善惡本身,而是基於人性本善/惡下的行為對策。
這也引發了我的疑惑,為何要確認他人會行善後,自己才去行善?
假如當下有能力且有意願幫助別人,為什麼還要考慮其他人會不會幫助自己?
我想這某部分應該與個人經驗有關,或許可以「投資心態」作為比喻。
以下以「信任、利他行為」作為投資內容,將採取不同行為對策的人大致分為三類:
▷認為「人性本惡」,不相信純粹的利他行為存在
▷以「利益」為核心,若要他人幫助自己,需要以其他利益交換;若對自己沒有具體利益,也不會主動幫助別人,否則就如同拿錢打水漂
▷制度:懲罰、嚇阻惡;以利益為誘因鼓勵善
▷雖相信人性本善,但認為有一定的壞人存在
▷確保有一定的獲利才願意投資、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小:
會保守評估投資內容(給予信任、幫助的對象),以避免損失、確保獲利;
有時候會基於小事件調整投資方向。
▷制度:鼓勵善;懲罰、嚇阻惡
▷相信人性本善、積極行動
▷對市場有信心,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高:
知道信任、利他行為有投資風險(可能被辜負信任、他人不一定會幫助自己),但總體而言是獲利的(信任、利他會造就善的循環擴張,有利於整體社會並及於身在其中的自己)。
▷較不會因為小事件而調整投資策略,而是將其視為市場的正常、可接受的波動:
//接受並承擔你偶爾就是會被騙的現實,會好得多。那是為了享受「一輩子信任他人」這種奢華所要付出的一點小小代價。//P495
▷制度:促進善的自然流通;探究何以造成惡的種種因素
積極信任不代表盲目地、不經判斷便給予信任。仍要依據事實,明智地信任與不信任。
假如根據過往經驗,該人十次中有九次會遲到,對於該人會否準時出現的評估,就該基於「十次中有九次會遲到」的事實,而非依照「我相信你會改變」的單純信念。
期望他人因自己交付信任便會改變作為,是對自己判斷能力的棄守、將自我價值與他人行為不當連結。
→明智的信任:
又基於自我價值受到打擊、自我懷疑的負面經驗,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再交付信任。封閉降低了接觸正面經驗以改善自我認知的可能性,更形孤立。
但事實上,他人行為與他人的身心狀態、外在環境較為相關,將他人行為與自我價值連結,會導致無能看清事實、錯誤解讀,也容易對自我價值產生傷害。
(5)理解validate、尊重respect
C.從上述說明可知,尊重彼此、提供協助並不一定要透過感同身受才能培養。
▶︎在《靜心冥想的練習:28天在家自修的正念課程》中,是將「慈愛」作為可藉由練習培養、增強的能力,而非純屬本能、性格。
一開始在培養慈愛時,我總覺得有些抗拒,後來發現是「慈愛是額外付出的苦力」這樣的想法阻礙我去練習。
《從同理到慈悲》則點醒我有哪些預設,讓我將自由解讀為負擔,也難以看見慈悲給予我的力量。書中也提供一些想像與技巧練習,幫助我轉換視角、循序漸進。
//-信任的能力需培養、不斷強化,才能形成穩定的內在資源,並在碰到背叛信任的狀況時,仍能靠著內在的信任能力應對、不被擊垮。
-信任風險:能夠敞開心房與他人往來,而在忠誠消失後,能夠正視悲傷的情緒,並盡可能避免報復心態。//
要感同身受才能尊重,一方面是「自己要等到能感同身受對方的處境後,才能尊重別人」,相對的也是「要等到對方能感同身受自己的處境後,才能獲得對方的尊重」。
當我們從於「要他人感同身受才能獲得尊重」的信念,我們就會在向外表達之前就先評價、譴責自己,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有需要、沒有資格提出請求。
(那些關於「別人的痛苦比我多很多,我怎麼好意思說自己很痛苦」、「別人都能撐過去,我撐不過去就是偷懶」、「善待自己不過是自我卸責」的想法)
我們也可能在對方的情緒勒索下,因吸收到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便認定自己有義務要按照對方的想法行事,否則就是沒有尊重。
不覺得自己有影響力,我們也會認定自己的行動不會造成任何改變、終究徒勞,不行動說不定還能避免出錯而產生惡果、被動地消滅邪惡,導致對「行善」產生更消極的理解。
培養慈愛、信任、尊重等能力,讓我們相信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我們的經驗能夠獲得尊重。
我們的存在既然是有價值的、有影響力的,也代表我們不可以輕忽自身言行的影響。我們有責任好好的練習表達、好好地運用力量,好好的在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持續輸出善的連結。
行動的依據不在我有沒有義務對人好,而是我珍視我的力量、我的價值。
我學生時期多半擔任班長或風紀,總有需堅守規則而跟同學意見不合的時候。
我一直覺得我能夠堅定抵抗同儕壓力,除了個性以外,更多的要歸功於我的朋友們都是不會拜託我開恩,也不會為此排擠我的好人。
後來才知道,朋友們有些時候是因為看我如此堅定、有自信的樣子,想著拜託我也沒用,便沒有提出要求。
但正是因為他們沒有為難我,我才能在每次互動中沒有受到打擊、持續強化我的力量,最終真的「堅定有自信」。
這當然也可以看出,我很幸運的在充滿善意的環境下成長、培養能力,也就看起來比較「勇敢」、有承擔風險的餘裕。
我的經驗不能拿來比較他人的經驗,也不能拿來指責其他人做出與我不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