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讀嘛讀嘛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暢銷新版):40年心理治療師親授,破除現代人10種心理防衛機制,擁抱最真實的自己
心理防衛機制能幫助我們遠離當下的痛苦。
但當抗拒痛苦所帶來的惡果,遠比痛苦本身造成的問題還多,防衛就會成為問題。
作者從心理防衛機制的本質說起,再介紹常見的防衛種類,最後提供建議,幫助我們健康地與防衛機制共處。

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逃避羞恥感shame的部分。
原先我雖為完美主義、拖延症而苦,但也不認為高標準有何錯處。直到看到了「完美主義更像是一種思維方式,『只要我夠完美,就可以避免羞恥、指責、評價』」的描述,才發現我之所以常常覺得焦慮、不足,並非未能達標的失敗感受,而是受困於害怕羞恥、逃避羞恥的焦慮循環。
川口月
透過理想化一段經歷,「只要我成為⋯⋯、有所成就,我就會從此快樂」,就能將痛苦挪到未來處理、甚至假裝其不存在。
自我挫敗行為讓我為失敗預先找好理由(e.g.我只是沒付諸全力),不用面對「我沒有能力=我沒有價值」的信念,但也無從挑戰信念的合理性、跳脫焦慮循環。
川口月
---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他更多像是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我有個完美的外表、工作沒有任何出錯、生活完美無瑕,那我就能避免所有的羞愧感(shame)、指責(blame)、來自別人的指指點點(judgement)」
生活心理學《給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與內在的自己和解吧》-2021年4月號

自我價值理論與拖延症:
Self Worth Theory: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 Overco...
拖延症、習得的自我價值匱乏「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為何孩子在大考前會突然一直「鬼混」?一位老師也有同樣「症頭」後,分享如何幫助考生 | 方格子VOCUS ...
川口月
川口月
優點:
1. 結構明確、循序漸進:
先談本質、人的重要心理需求,讓人理解防衛機制的目的(逃避痛苦以確保生存),才能就核心問題(如何處理需求未滿足的痛苦?)提出較合適的解決方案,而非全然捨棄防衛機制。
第二部介紹常見的防衛種類,並說明為了應對不同心理需求(依賴、情緒、自尊)可能出現的狀態。
最後提供與防衛機制健康相處之道。

2. 提醒核心概念:不要過度分類、標籤化
(1)「防衛機制是逃避痛苦而對自己說的謊」:防衛機制不是單獨、孤立的心理過程,與其糾結某行為究竟屬於哪種防衛,重要的還是去理解自己想要避開的是什麼痛苦、防衛的程度是否對自己有害,畢竟健康地處理痛苦才是好好生活的關鍵。
(2) 人格障礙、疾病等標籤有助命名、連結經驗,但也要小心將經驗定型、扁平化,忽略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歷程
川口月
3. 不過度分析、絕對認定:覺察自己是否在逃避很重要,但也不是每個感受都與逃避有關。
e.g.高強度憤怒可能是防衛機制,也有可能是對一系列不公事件的反抗之舉。若將後者誤認為防衛,可能會導致無法堅持界線、守護自身權利。
川口月
缺點:
1. 部分章節內容排序較鬆散,但不到影響理解的程度

2. 翻譯問題
→這本書的繁中翻譯應該是以簡中翻譯版為基礎修改而成(版權頁資訊、簡中版與繁中版譯者相同、標題與內容大致相同)。
比台灣直接買原文版權來翻譯的方式問題更多,包括簡中版譯者的翻譯問題、簡中與繁中用語差異漏未改到
從amazon的簡中版買家評論來看,繁中版應該已經修正很多,至少沒有嚴重的「像直譯、閱讀理解測驗」問題。
亚马逊:商品评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武志红、张德芬倾情推荐!斯坦福大学爆款自我认知课】
川口月
(1)evolution,「演化」或「進化」
evolution在中文圈有不同翻譯,在台灣涉及達爾文演化論的脈絡時,多將evolution翻譯為「演化」,以避免「進化」一詞可能造成的誤解
→詳見討論:evolution演化不具方向性(如低級到高級),「進化」用語可能造成誤解:
陳瑞麟的科哲絮語 on Facebook
退化?進化?不如說是演化-《退化原來是進化》書評 - PanSci 泛科學

但本書用詞不統一,翻為「演化」或「進化」皆有,不確定是繁中翻譯時漏未改到,還是簡中版的用詞即不統一:
e.g.「以下將從『進化』的角度,說明人類的『演化』遺產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個人生活⋯⋯」p37
川口月
(2) romantic partner or spouse,「浪漫的」情人或配偶 vs 「戀人」或配偶
逐字直翻為「浪漫的 」情人或配偶p90,但romantic partner應是一個詞,意指戀人
Joseph Burgo Quotes (Author of Why Do I Do That?)
川口月
(3)章節名稱翻譯導致的困惑、不連貫性
原文章節名:
Teo 2050's review of Why Do I Do That?

- 第十一章〈羞恥防衛〉,原文為Defenses against Shame「對抗羞恥的防衛機制」
由於羞恥感是非常痛苦的感受,容易引起心理防衛機制,因此作者專門寫一章說明對抗羞恥的防衛機制,而非「羞恥作為一種防衛機制」
〈PART 2 十種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原文為Part II: Identifying Your Psychological Defenses,中文翻譯不僅自己增加數字,還將「羞恥」算入防衛機制的一種,可能造成誤解

- 第十二~十四章的中文翻譯側重「面對」,但我認為與原文強調的「改變與選擇」偏離,可能失焦,於章節筆記處詳述
川口月
川口月
【章節筆記】

▶︎前言
精神分析與佛洛伊德
→理解時代脈絡、理論限制,有機地學習概念,而非全盤接收或全部否定
《這才是心理學》
@wyc513 - #讀嘛讀嘛 《這才是心理學》 是否會覺得研究論文有些艱澀,但又害怕多數心理勵志文章流...
川口月
▶︎ch1
- 「逃避、避開」:
【創傷知情學校系列Part 5】孩子的行為,顯示他在「神經系統梯子」的哪裡 | About Counse...

- 防衛機制的兩面性:積極應對不可逃避的痛苦(避開、麻痺);阻止觸碰生命經驗所需的深層情緒議題
- 拒絕接納自身情緒,會消耗自身,也會削弱與世界連結的能力:逃避感受導致自我挫敗、自厭;排斥、誤讀他人經驗,而自我隔絕、孤立

- 「防衛機制只顧眼下一刻,而不計後果,是思慮不周的反射性行為,只為了規避眼下的痛苦,卻不考慮由此帶來的長期損失」p25
川口月
▶︎ch2從演化觀點說明人類經驗核心的三大心理需求
1. 依賴與需求:人類漫長而脆弱的童年經驗,需要依賴照護者滿足兒童需求
2. 情緒:照護者協助兒童學習如何管理困難情緒(需求未能滿足的挫敗、難受、憤怒等)
3. 自尊:在互動中感受自我價值感(自豪感、完整感,以及帶來滿足的幸福感,擁有獨立的自我與世界;與之相對的羞恥感)
川口月
川口月
- 羞恥感shame:
(1)基本羞恥感:內在缺陷、瑕疵感。
當照護者對兒童來說是「不足」的,即兒童需求未能被滿足,因而產生的困難情緒又只能獨自承受,雙方連結不足使得兒童無從培養對自我、他人、世界的信任,兒童會認為自己是有內在缺陷的、有瑕疵的。
相較於他人、社會文化帶來的外在羞恥感,此種早期經驗形成的內在瑕疵、缺陷不足感,帶給個人無法治癒的傷口。猶如未能穩固建立的地基(先天不足),縱使事後補強(後天調養),也無法彌補成毫無損傷的模樣。
→「無法彌補」並非宣告嘗試療癒的努力是白費力氣,而是要意識到某些議題無法根除不是自己的錯、不要過度努力,只需好好的跟經驗共處即可。

(2)後天重要他人的羞辱
(3)從社會行為準則習得的羞恥經驗
川口月
- 愛、感恩、同理心
假性無私:認為只有在滿足他人需求後,自己的需求才有滿足的資格。在互動中總是先注意他人需求,看似無私,但付出實際上帶有條件,並非真正的慷慨
→《非暴力溝通》提及的「上一代女性」溝通方式:
CH5〈為自身感受負責〉,不表明需要的痛苦
@wyc513 - #讀嘛讀嘛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川口月
▶︎ch4 壓抑否認
壓抑或否認不是一次性事件,因為受到壓抑或否認的情緒總是「想」逃跑,它們是一種需要持續努力維護的不穩定狀態。
【】明明感受不到被愛卻堅稱婚姻幸福?其實只是拒絕承認另一半不愛你的事實 - 今周刊
川口月

▶︎ch5 轉移、反向作用

▷轉移
【】常認為另一半是豬隊友嗎?新手媽可能只是把半夜餵奶睡不飽的氣發到另一半身上 - 今周刊

本章轉移的例子:妻子半夜醒來照顧嬰兒,將「自身需求被犧牲的敵意」轉移到丈夫身上
https://opinion.cw.com.tw/...
→我一開始反對這個例子,認為怒氣亦可能是出自「不公平、相對剝奪感」的憤怒,本來針對的即為丈夫,而非將對嬰兒的敵意轉移到丈夫上。
但「不應對育兒產生怨言」的文化限制確實存在,可能使照護者壓抑對嬰兒敵意的認知。
川口月
設想照護者僅有個人或有多人分擔的兩種狀況。
在前者,因個人獨自承擔責任,或許更能意識到「自身需求被犧牲」的痛苦;
但在後者,能將怒意直接導向未一起承擔責任的伴侶身上,難以發覺前述痛苦。

對我來說,「轉移」更貼切的描述是能讓自己用「順理成章」的方式發洩憤怒(伴侶未能一起分擔責任),而不需處理較為困難、不可避免的困境(嬰兒需求vs個人需求)。
比較像是「不成比例」的憤怒。
川口月
→覺察狀況中存在不同原因,採取有效解決方案:只聚焦在不公平上,會以「讓對方承受相同程度的苦難」為目標,而忽略「自身需求如何獲得滿足」的核心議題。
當自身需求仍不被滿足,可能會誤以為問題出在對方受的苦不夠,導致對彼此敵意增加、兩敗俱傷的結局。
e.g.對「爸爸育兒」的嘲諷、幸災樂禍:從「爸爸育兒」的慘況獲得報復快感,但期待「育兒慘況」,可能犧牲兒童需求,且對方未能掌握育兒技能,自己仍舊要收拾殘局,自身需求亦未能滿足。

→轉移、踢貓效應
踢貓的故事──佛洛伊德與防衛機制 - PanSci 泛科學
川口月
▷反向作用
杏語心靈診所-談反向作用
- 防衛機制是潛意識的行為,若有意識自身慾望,卻又宣揚相反行為,是偽善而非防衛機制

- 融入性格中的反向作用:否認是針對具體事件的一次性反應,較容易辨識,但融入性格的反向作用較難察覺。
e.g.依賴「好人」名號來證明自己的善良,將暴虐、傷害的慾望從自己身上分離,投射到他人身上

- 反向作用與羞恥感:炫耀某種行為以展現對社會常規價值的蔑視,可能是出自逃避羞恥感的反向作用。
e.g.鄙視軟弱與依賴,可能是想迴避自身被照顧的需求

→不尋常的、不成比例的情緒反應,可能暗示著防衛機制的運作
川口月

▶︎ch6分裂

→「不確定性」的本能負面感受:不確定性對生物來說,意味著生存危機。因此生物身處不確定的狀態中,會產生本能的負面感受,以幫助生物避開危險、逃回可因應的環境中。
@wyc513 - #讀嘛讀嘛 以大腦運作方式的科普為基礎,來帶出「如何以不同方式觀看、跳脫慣性思考」和...

- 當現實狀況存在複雜面向、衝突時,讓人很難立即採取行動。此時沒有行動、身處不確定之中的負面感受,讓人想要逃避。將事實描繪成非黑即白的,即能以專制、簡單、不可推翻的答案因應。

- 分裂的好處:
將對伴侶的憤怒分裂出去,使關係中的對象免受敵意、負面對待,並用社會認可的方式健康發洩仇恨、憤怒(如運動、競技);
在有明確敵國時,將人民對政府治理國家的不滿分裂出去、指向敵國,有助團結內團體、一致抗外
川口月
- 分裂的壞處:
分裂過度時,會難以接受現實狀況、關係的複雜面向,因而難以健康維持關係(不就衝突之處溝通、妥協,使得關係只有「完美」與「決裂」的兩極可能)、無法採取有效且合理的行動(環保恐怖份子「無辜大自然vs邪惡大企業」的對立敘事);
將仇恨完全指向個體、非人化,使得惡劣對待皆顯得合理、正當(一律打為叛國賊即不必檢討政策疏失)

→不健康的團體感、理所當然的仇恨:
@wyc513 - 1.運動賽事的啟動團體感威力: 原本對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所說的「團體間的競爭會提...
川口月

▶︎ch7理想化
關係心理學:總希望伴侶完美無缺,可能反映了你的內在創傷|女人迷 Womany

- 分裂+理想化:將複雜面向、存在矛盾情感的現實狀況分裂成可輕鬆站隊的二元立場,理想化其中一方、妖魔化另一方,讓自己方便選擇絕對正確、無可批判的立場,免於承擔犧牲與痛苦的抉擇。
川口月
- 理想化他人:
e.g.愛的是「想像中的對方」:拿想像中的戀愛腳本來套用角色、解讀對方的言行,而在未清楚瞭解對方個性、經歷的狀況下開展戀心。
為什麼總是「愛不對人」?答案是:你愛上的,有時只是「你想像的愛情」!

e.g.理想化英雄、名人:「在我們的文化裡,渴望出名,成了逃避平凡生活的方式。」
透過觀看娛樂八卦節目、關注sns上名人光鮮亮麗的生活,讓自己脫離繁重、無趣的日常,同享成功有為的感受。但過於理想化名人也容易導致不健康的嫉妒,對公眾人物刻薄以待、難以同理其受苦,更甚者對之言語霸凌,還認為公眾人物應有容人雅量、對其發洩生活不順遂的怒火是合理的。
川口月
- 理想化經歷:「不需要面對眼前的任何難題,因為想像中的完美體驗,即是一切難題的解答。」
→但作者也提到,發展感情階段早期對對象、感情的理想化,有助於積極因應感情尚不確定時的不安感,避免裹足不前、無緣發展

- 理想化自己:「自戀者依靠他人的羨慕和嫉妒,支撐對自我的理想化,因為自戀是對抗羞恥感的主要防衛手段。」

- 「靈魂伴侶」,理想化朋友、伴侶:「對朋友與愛人有著超高標準的人,也是在利用理想化作為防衛,這通常是因為無法承受真實關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沮喪與失望。⋯⋯與現實存在的人不同,那位假想的朋友或愛戀對象永遠不會令你失望,絕對不會與你產生分歧,也絕對不會粗魯地傷害你。」
→靈魂伴侶的預設:
@wyc513 - 出錯是過程,沒有緣分是常態。 關於作者與讀者的視角差異、解讀不同之前的噗有提過了,就...
川口月

▶︎ch8投射
「遇到事情,就想找人說上十遍」對人發洩,是不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女人迷 Womany
當我們想擺脫某些面向(需求感、強烈的情緒或羞恥感)的經驗時,我們通常會尋找某個人代為承受。

→這章部分說明和舉例對我來說有點混亂,我覺得將「投射」理解為「該有這個感受的是你,不是我」可能會比較好懂。
川口月
- 本章有疑慮例子:舉上司辱罵下屬以抒發心中壓力為例,「我們可以將這種糟糕感受—從位階的上層傳到下層的現象—理解為投射」p168
→描述的內容類似「踢貓效應」,但根據其他資料,此種行為屬於「轉移」的防衛機制:
踢貓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把脾氣發洩到對自己比較沒有威脅的人身上。//
踢貓的故事──佛洛伊德與防衛機制 - PanSci 泛科學
Kicking the Dog: The Not-So-Subtle Art of Displaceme...
搜尋資料多寫為「轉移」,個人也認為理解為「轉移」較不會造成概念混淆。
泛科學文章中的例子跟轉移的「將負面情緒順理成章地、但不合比例地發洩在非引起原本情緒的人身上」相近
川口月
- 本章節中吉姆的例子:無法承擔自己的內疚感,因而將其投射給妻子,「該感到內疚的是你,不是我」
→延伸,孩子「見笑轉受氣」:
https://www.parenting.com.tw/...
川口月
- 維基上舉的例子:
Psychological projection - Wikipedia

1)責怪被害者:
「潛意識透過鄙視或責怪受害者,來將軟弱或脆弱投射出去,以擺脫前述感受和與自我的衝突」

→我認為可能與「責怪被害者」有關的防衛機制、心理過程:
- 投射:面對被害者的脆弱經驗,產生「社會應該防止事件發生、給予救助」的社會責任心、內疚感,但因難以承擔感受,而本能將前述感受扔給受害者,認為其應為自身受害產生責任感、內疚感。「該感到內疚的人是你,不是我」

- 思考防衛(ch10):對被害者的脆弱經驗感同身受之時,感受過於強烈,而用尋找解方、分析事件的「思考」來逃避感受。因討論聚焦在事件與被害者的關聯上,產生「事件發生是被害者的錯」的因果推論錯覺。
川口月
2)霸凌:透過霸凌行為將自己的脆弱感投射到被霸凌者上。
- 本章〈投射與羞恥感〉段落中的海倫:
競爭意識、抵制自身是失敗者的糟糕信念

- yt shorts:
the rich girl meets Jenny #Shorts
→霸凌者用來嘲笑人的標準,顯現的是霸凌者的內在議題:人的價值建立在外貌、資產比拚上;透過鄙視他人來證明自身價值存在
需注意的是,即使認為自己不在乎霸凌者關注的標準、不會受到影響,霸凌者使用的充滿暴力的說話方式,本身就會在互動中造成傷害。保持距離是上策。
川口月
→延伸:投射之防衛機制 vs 投射效應
- 關於「投射」的批評,「將想逃避的感受或想法分裂出去、投射到他人或外界上」或「將自己認同的想法、愛好、傾向投射到他人身上」:
Psychological projection - Wikipedia

- 投射作為防衛機制:
Projection

- 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爲别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治療師手記 - 投射效應 (Projec... on Facebook
川口月

▶︎ch9控制
- 迷信、無助與控制
→「控制錯覺」與心理防衛機制:不確定性帶來的本能負面感受(痛苦),會讓人採取「增強控制的行為」來防衛之。
一定程度的控制錯覺,讓人們對生活有控制感,是心理健康的條件之一。此亦說明了防衛機制在健康的程度內能讓人們積極應對痛苦(生活的不確定性),而非全然有害。
但若過於依賴控制防衛,可能導致迷信、死守傳統價值窠臼、難以發展健康關係等壞處。
詳見:
@wyc513 - #讀嘛讀嘛 《一行禪師講《心經》》 「修行佛法,就是善巧得過好生活。」 在禪師平易近...
B.生命對抗不確定性、失控感的直覺手段

- 積極控制:極端的全有全無
➤極端全有:關係中的「控制狂」,快速進入關係、佔有欲強、強烈妒忌
➤極端全無:拒絕建立關係,認為自己不需要任何人來滿足自身需求
川口月
- 隱性控制:用「無助」來實現控制伴侶的目的
e.g.總是將問題拖延至他人不得不介入的程度,可能是潛意識想用無助來控制他人替自己面對問題

- 控制與自尊:過度美化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自貶、自我輕視
➤過度美化自身形象:
我們需要看到未修圖的網紅照片:破除社群媒體、美圖對身體形象「有毒」的審美文化|cacao 可口雜誌
➤用相反的方式對他人施加控制:透過自貶來引起他人反駁自身觀點、讚美自己
➤控制預期將毀掉自我的情感:先自我輕視,就不用他人「提醒」自身缺陷 i.e.先對自己施加痛苦(自我輕視),就不用害怕不可預期的痛苦(未知的他人負面評價)

→相關文章:
許多控制狂,就是透過心理防衛機制的「控制」,處理內心無助、不安及慌張的感覺 來源:寶瓶文化
川口月

▶︎ch10思考防衛:合理化、理智化
用思考去逃避感受。
合理化通常是為了自身負面情緒、敵意找到合理藉口;理智化則是逃避所有人類情感,遁入無感情的思考世界。前者不連續、較容易辨別;後者則常融入個性之中,成為巨大的謊言體系。
常用思考來逃避感受的人,容易與身體感覺脫節,直至身體不堪重負才被迫停下來。

▷合理化
【】常常對自己內心說謊的原因來自於它 - 今周刊
川口月
▷理智化
- 早熟,逃離孱弱的感受:
發展出充滿智慧的早熟自我,說服自己不是那個需要依賴他人來滿足需求、容易失控的弱小幼體。長大後容易有「冒牌者」感,因發展出的智慧與自身經歷脫節。

- 崇尚思考的文化預設:
認為人之所以優越,在於獨有的思考能力,而刻意區分「理性」與「感性」,並重前輕後、塑造對立。但忽略情緒表達、壓抑情緒的後果,是無能用不傷人傷己的方式表達需求,落入「失控」自毀或被他人拒絕的苦果。
→詳見3.(1) B a.
《人慈》心得

→常見的「哭/抒發情緒又不能解決問題」說法,隱含著物質需求與心理需求的對立(難道不能邊哭邊解決問題?)、忽略了情緒需求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面向。
川口月
- 對依賴理智化防衛的建議:
少一些思考,多一些感受

→讓感受先停留在感受就好:
@wyc513 - #讀嘛讀嘛 《靜心冥想的練習:28天在家自修的正念課程》 英文書名〈Real Hap...
川口月
→個人例子,面對抒發情緒的逃避反應:
當朋友向我訴苦時,即使有意識到對方只是想抒發情緒,但感受到內在升起一種不舒服的、讓我想做點什麼來處理它的迫切感。有幾次沒忍住衝動,反射性地說出常見的安慰語句或直言提供建議,對方皆反應不佳。

我察覺到這樣的心理過程和「為了逃避自身焦慮感而狂看小廢片」很像,都是為了擺脫我內在情緒所生的防衛反應,也難怪那些安慰、建議或分析不只難達我想像中的功效(舒緩對方情緒、解決問題),更讓情緒持續積累、徒然耗費精力。

思考的確是重要的,但當思考非出於釐清思緒,而是基於逃避情緒的防衛反應,便有可能對自己造成比感受情緒更大的傷害。
→延伸,《非暴力溝通》第七章〈同理心〉,先停止解讀:
@wyc513 - #讀嘛讀嘛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川口月
- 理智化與自尊:「當理智化作為對抗羞恥感的防衛機制時,才華會變成一種優越感,用以否認潛在的羞恥感」p222
e.g.將每一次的對話都當成辯論、渴望獲勝;經常看不起別人(需要貶低他人來確認自己的價值存在)
川口月

▶︎ch11對抗羞恥的防衛機制Defenses against Shame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當佛洛伊德第一次討論「自戀」時,他視為精神疾病的徵兆 - The News ...

→本章的內容排序有點鬆散,「完美主義」的內容散落在各小節中,從〈基本防衛〉到〈最後的防衛〉皆有論及。個人認為「完美主義」與「自戀」較為類似,是一種長期、可說是融入性格之中的心態,因此將其獨立出來整理。
另外,自戀、自尊、羞恥及內疚等概念有多種不盡相同的定義,在閱讀資料前先確認作者們各自的定義為何較不容易混淆。
川口月
▷羞恥感的痛苦意義
作者認為羞恥感的核心意義是最令人痛苦、最難以承受的。從「羞恥感是自我價值感的相對面」的觀點來看,確實如此。

當一個人不認為自己的存在有意義,或覺得自己是有瑕疵的、沒有價值的,光是「活著」本身,便無時無刻不提醒著自己正在浪費地球資源、竊佔空間
為了遠離「活著就是持續製造虧損」的感受,不是得拚命做出貢獻來說服自己在損益相抵後會是有價值的存在,便是要盡可能地節省開銷、將虧損程度減至最小。
川口月
於是,進食、休息、尋求關愛與連結等再自然不過的生命經驗,對該人來說,卻是能省則省的成本、要在有產出與貢獻之後才有心安理得的資格。

這種對於自身存在的負面信念,讓人時刻有著需做點什麼的焦慮、急躁感,無法靜下心來、好好與自己相處;
與人互動,也因行動帶有避開羞恥感的目的在,而易讓對方感到不真誠、有強迫意味(e.g.請求前必先羅列犧牲的情緒勒索),難以建立健康關係、從中培養自我價值感。
川口月
▷對抗羞恥感的防衛心態:防衛性自戀
- 定義:作者將「自戀」定義為「關注自己,保持自尊,並確信自己會受到他人重視」,而認為適當的自戀是自尊與自信的核心。
- 防衛性自戀:當自戀發展得過於極端,成為自大、自負時,才會造成問題。如試圖向他人證明自身優越感(外表、財富、成功、理想化的公共形象);與真實的自己脫節;當理想化的形象要被戳破時,會切斷連結、消失
- 自戀者的共通目標:壟斷注意力。透過他人的關注與讚賞來遠離內在的瑕疵感。
川口月
▷對抗羞恥感的防衛心態:完美主義
- 嚴厲的超我:「為了逃避並反證自己的內在缺陷感,通常會對自己報以理想的期許。他們力求完美,但如果達不到標準,便會攻擊自己。」P238

- 最後的防衛——自我憎恨:
➤自我憎恨作為理想化自我的必然失敗結果:「理想化自我」的標準過於夢幻、不實際(被當作所有痛苦的解方),因此失敗是必然的。失敗本身的痛苦加上未能成功逃避的羞恥感,更加證實了自身缺陷、增強對自己的厭惡。

➤自我憎恨亦是逃避羞恥感的手段:先自我譴責、羞辱,便能不去處在無意義、無價值的虛無感受之中。自我譴責、羞辱也能製造出「我跟那些沒有自知之明的笨蛋不一樣,我好歹知道自己的斤兩」的優越感,使自己免於羞恥。
川口月
➤理想化與分裂: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兩極化的評價,「完美無缺的理想自我」vs「自卑、有缺陷的真實自我」;贏家vs輸家;美vs醜;聰明vs愚蠢

→此心態也讓人將錯誤當作失敗的污點,而非成長過程的必經,使人難以練習技能、獲得成長(固定心態;成長心態)

→延伸,完美主義與鬆綁焦慮:
別被「完美」壓垮!3Tips鬆綁焦慮
川口月
▷對抗羞恥感的防衛手段:指責blame與輕視contempt
- 指責blame:力求完美又深受羞恥感威脅的人,容易將話語都聽成批評。為了避免被指出錯處,而被評價為「輸家、無用之人」、落入自我憎恨,選擇先攻擊他人,將承擔錯誤的責任轉移到他人身上。
- 輕視contempt:透過壓倒對方的方式,自戀者得以證明自己比他人優越,好擺脫無價值、內在瑕疵感。

川口月

▶︎ch12「改變」的心態 The mindset for change
→翻譯問題:中文版翻為「與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防衛機制的牢固性
說明慣性模式的牢固性,期待「一次」、「解決」是不實際的。接受某些創傷、慣性模式無法根除,新的行為模式需慢慢練習、容納出錯空間,才有真正改變的可能。目標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在每個當下練習好好跟自己相處」。

→作者介紹許多有助改變的面向,以下僅提需要補充的部分
川口月
▷正念:
作者提到正念冥想的目標是實現開悟,克服憤怒與仇恨的情緒,將其從頭腦清除。
但就我所理解的正念,目標不在將情緒清除,而是讓情緒是情緒就好,不附加額外的想法與評價。如佛陀「第二支箭」的故事,情緒會存在(第一支箭),但我們對情緒的解讀、處置才會造成額外的受苦(第二支箭)。
正念呼吸的練習,除了練習將專注力放在呼吸之上,也包含練習專注力被打斷後的應對,即察覺自己分心之後,僅僅將專注力回歸呼吸即可,不需譴責、評價自己。就大腦容易分心的本質而言(為了時刻注意可能的危險以確保生存),「如何在分心之後不費力、不評價地取回專注」的練習比「練習延長專注」更為重要。
關於正念:
@wyc513 - #讀嘛讀嘛 《靜心冥想的練習:28天在家自修的正念課程》 英文書名〈Real Hap...
@wyc513 - #讀嘛讀嘛 《一行禪師講《心經》》 「修行佛法,就是善巧得過好生活。」 在禪師平易近...
川口月
專注力與大腦:
《顛峰心智》心得:破解 5 個關於專注力的迷思 - Vicky Ho

▷感受:提及「定位」感受、不要相信感受。
用正念處理情緒的步驟來說,應該是調查、不認同情緒的階段。
調查情緒讓我們把專注力放在感受身體感覺上,並單純描述、不附加評價。
不認同情緒則是提醒我們對當下狀態賦予的意義不一定是真的,可能是被本能的恐懼渲染、可能有其他解釋。
此方法幫助我們在急著行動之前先停下來,先感受情緒就好。不急著逃避也意味著有機會做出新的選擇、跳脫慣性循環。

▷做好選擇的準備
意識到自己的防衛機制之後,需選擇能夠改變現狀、讓自己不再逃避的行動,否則只是從一個防衛機制逃向另一個防衛機制的不變結果(逃避痛苦)罷了。
川口月
▶︎ch13「選擇」的角色The role of choice
→翻譯問題:中文版翻為「壓力面前,不逃避,去面對」

▷對改變的抗拒
- 解除防衛機制後重新感受的痛苦:防衛機制為了逃避痛苦而生,選擇改變,意味著解除防衛、感受原先被避開的痛苦。
- 跳脫舊模式的不確定性:不按照慣性逃避機制行動,新的、尚未穩固的行動路徑會帶來不確定性的本能負面感受。
→理解改變的困難之處,容納失敗、錯誤空間,才有可能不羞辱自己、好好練習不逃避。否則嘗試失敗的羞恥感會將自己推回逃避的保護殼之中。

▷「選擇」時可能遇到的阻礙與嘗試方法
- 可能的阻礙:對改變現狀的抗拒;本欲逃避的羞恥感;為防衛辯護;強烈的情緒;隱性防衛
- 嘗試方法:正視羞恥感;放下辯護;不認同情緒、理解情緒是暫時的;覺察隱性防衛
川口月
▶︎ch14防衛機制的未來樣貌 The future of your defenses
→翻譯問題:中文版翻為「我們終將活成內心無比強大的自己」
▷以「防衛機制不會完全消失,但能與其健康共處」為核心概念,描繪與各個防衛機制好好相處的可能樣貌
川口月
→第三部的章節翻譯問題:
「面對」確實是重要的,但能夠不逃避的關鍵在於理解做出改變選擇為何如此困難(防衛機制牢固性、改變與選擇時的各種障礙),才能對症下藥(有助改變的面向、嘗試方法),而非單純靠「勇氣」、「對決」。
第三部不斷強調防衛機制無法根除,提醒我們放下那個克服羞恥感、能夠直面痛苦的理想化自我,將專注力放在每個當下的練習。不是「終將活成」、不是「無比強大」,時會脆弱、時有痛苦、仍舊有著逃避的時刻,但我們在當下就好好感受、好好生活了。
川口月
川口月
本書作者非台灣人,因此有些舉例、改善方式未必適合身處台灣社會、文化的我們。
可參考周慕姿的《羞辱創傷》,雖是以「創傷」為主軸,但痛苦的成因、逃避痛苦、處理痛苦等重要面向皆有論及。且關於羞辱、製造羞恥感的舉例非常切身相關、很有代入感,有助覺察深藏內心的羞恥感經驗。
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關於創傷、負面童年經驗可參考《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深井效應》
@wyc513 - #讀嘛讀嘛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延續之前的主題,這次想介紹的「他者」,是創傷者...
川口月

shame羞恥、羞愧
查字典意義可通,但兩詞對我來說有微妙的差異。
就「愧」字聯想「慚愧」、「愧疚」,「羞愧」對我來說跟「因做錯事而產生的感受」較相關。
以「恥」字聯想「恥辱」、「恥笑」,「羞恥」更接近「與人格、名譽有關的負面感受」,不必然跟做錯事有關。
本書shame的內容圍繞著自我價值感在談,因此我覺得翻為「羞恥」確實較為貼切。
川口月
機器狼🎁聖誕快樂
可以喔汪
川口月
https://images.plurk.com/3iG9lMpWPfC69TEFj17UeU.jpg
謝謝噗幣(⁎⁍̴̛ᴗ⁍̴̛⁎)
有幫助真是太好了,祝閱讀愉快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