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讀嘛讀嘛
《為什麼沒人告訴過我》
為什麼沒人告訴過我

維護身心狀態的日常練習。

很適合作為日常的提醒書:
狀態好時提醒自己不要忙到忽視練習、維護身心,才能熟能生巧、在危險時刻派上用場;
狀態差到無能好好對待自己時,溫和提醒自己不要再踹倒在地上的自己一腳,去做一些微小但確定的行動,讓自己在痛苦時也能是安全的,不至於陷入惡性循環。

關於動力的迷思、身心惡性循環的描述非常切合我的經驗,因心理狀態不佳而只想蜷縮休息,但活動量大減、人際退縮使我心理狀態更形封閉,導致更失衡的身心狀態。
狀態不佳的時期延續得很長,又讓我將狀態佳的時期視為難得良機,眼高手低地安排過多行程,除了一不小心又過勞、進入狀態不佳期,也因無暇維護狀態讓自己對身心不佳的因素毫無抵抗與復原力。
川口月
但讀著作者的說明與建議,並不會覺得身中很多槍,或有被責罵的羞愧感,而是給予我溫暖的關懷與鼓勵,知道自己哪些行動可以改善就好、好好地往目標一次踏一步就好。
川口月
川口月
推:

1.知識與實作的整合、清晰解釋:
以科學研究結果討論導致低潮、惡性循環的原因,說明維護身心狀態的重要性,並介紹許多能增強復原力的練習。
若本來就有在閱讀心理勵志書籍,或許會覺得讀起來新資訊較少。但作者將研究與練習實作之間的關聯講解得清晰易懂,幫助我整合以往出現在不同書中的內容,也能更有意識地練習、想像結果。
有些行動可能無法立即看到效果,或是在無形間起到保護、不惡化的作用,看似「沒差別」而讓人難以堅持練習。在作者清楚地描繪、比喻下,讓人有信心做下去。
川口月
e.g.以情緒建構論為基礎,說明身心如何相互影響;我們的感受很真(警報),但不一定反映現實(火災),「緊張感受比較像是煙霧偵測器所發出的警報」,可能是出於發生危險、難以因應的壓力情境(火災煙霧觸發警報),也可能是出於提振精神的亢奮感受(下廚中的油煙誤觸警鈴)。

e.g.將「掌握生活基本面(運動、睡眠、飲食)」比喻成足球守門員,不重視基本活動就像在比賽中把守門員叫下場,而球門無人看守。
川口月
2.同理且溫和的說明、建議:
作者不會把沒有動力、難以維護身心狀態、陷入思考偏誤評價為「壞」、「懶惰」,而是指出有哪些迷思、說明如何能讓建立與維持新習慣較簡單一點、建議有哪些微小且能幫助改善的行動,讓人感受到自己的困境被同理,又獲得不會太困難的練習方向,增加確定感、信心。

「我能讓我的守門員好好守護球門(重視日常基本活動)」、「我有能力在警報響時判斷是真的危險與否,誤觸或預演時等警報停止就好、不用過度焦慮(練習感受情緒就好,先不要衝動行事)」,是我在閱讀後練習時,能有效幫助我想像、安定的說法。
川口月
3.描述切合經驗,有效給予情緒支持、再保證reassurance:

心情低落時容易產生思考偏誤、陷入負面視角(e.g.對事件的極端解讀、以「應該、必須」開頭的嚴苛期待),心理狀態不好又難有力氣區分事實與附加想法,更容易把對自己的羞辱當作事實、以為壞事發生都是自己的錯,甚至將試圖慈悲對待自己的練習當作不負責任、自甘墮落。

作者指出思考偏誤時,會描述人陷在該偏誤中的想法、經過,再說明該思考模式的問題、危險性,讓人能在無力提醒自己時,能從文字中對應自身經驗、確認自己的練習沒有錯。

以「不要再踹倒在地上的自己一腳」為生動說明,讓我直觀感受到自我羞辱、怪罪的無意義,不過是用一種傷害自己、讓自己痛苦的方式來因應另一個痛苦罷了。
川口月
-
川口月
不推:中文版文案、宣傳可能帶來誤解
川口月
- 中文版文案與英文版的差異:
「不探究根源、不追溯童年」、「有別於近期大量湧現的心理叢書,本書『不探討根本覺察、不溯及原生家庭及童年創傷』,專注於『提供即時增進心理強度、釋壓的工具和技巧』。本書把回復『過生活』的能力和『安全心理』的狀態,列為第一優先,內容更深入全面性的心理療癒。」
為什麼沒人告訴過我

https://www.amazon.com/...
→原文版文案並未拿本書與其他心理叢書比較,也沒有強調「不探討根本覺察、不溯及原生家庭及童年創傷」

- 說書影片:
「有別於一般的心理書籍,喜歡通通怪罪原生家庭,它直接跳過那個環節,告訴你應該怎麼面對現在的情緒!」
你正 低潮 嘛? 面對 批評 又要怎麼保持平常心《為什麼沒人告訴過我》最適合一般人的 心理學 工具書|N...
川口月
- 文案脈絡、對「治標—治本」關係的可能誤解:

「追溯創傷、內在議題」與「維護狀態安全」並非比較、互斥關係,作者不是認為後者較前者重要所以不探究根源,而是「因為在這方面(探究童年經歷)坊間已經有了一些相當傑出的著作。(P11,前言)」,所以不多復述、聚焦在後者上。

作者在下一段強調「就必須先確定他們(案主)擁有增進自身復原力的方法(P12,前言)」,也非劃定優先順序,而是說明兩者相輔相成、皆須重視。在探討根源的同時,需確保當下的狀態安全穩定,對案主才最有助益。
川口月
本書著重探討「能增進復原力,在痛苦時能確保安全、使自己不至於陷入惡性循環的日常練習」,但也有稍加提及依附關係、過往互動經驗如何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讀,也不如文案所說完全「不探究根源、不追溯童年」。畢竟不說明慣性思維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便難以拆解養成舊習慣的各種結構,使得建立新習慣猶如螳臂擋車,總是失敗而讓自己更加痛苦。

也不是很確定文案所稱「不探討根本覺察」為何。假如是對心理勵志書籍常見的「覺察」感到厭煩,而誤以為本書不會談及者,恐怕會大失所望。正念、情緒覺察、自我覺察、人際覺察,皆是書裡推薦的日常練習。
川口月
說書影片延伸中文版文案的脈絡(有別於其他心理書籍⋯⋯),更將探討原生家庭議題的書籍說成「喜歡通通怪罪原生家庭」,恐怕也會讓人對「探究環境如何影響個人」與「個人可以如何行動以改善現狀」的關係產生兩極對立的誤解。
人的心境是在環境與個人相互作用中造就,就不可能只改變其一而「跳過」其他。

「怪罪」的說法也混淆「指出事實」、「自身行動的責任」、「負面評價所指對象,要求其彌補自身痛苦、改善現狀」等面向。
我所閱讀過的心理勵志書籍,在指出環境影響的同時,也強調個人「有責任」改善自己受到影響而歪斜、扭曲的信念、思維模式。這裡的「有責任」,不是說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有問題是自己的錯,而是說因為只有自己有能力對自己的認知、行為造成改變,所以自己有行動的責任
川口月
混淆事實、行動與評價,可能會導致為了逃避因被評價而生的羞恥感,難以接納事實、做出行動。
川口月
- 「37個避免陷入情緒泥淖的養成練習」:
本書共37個章節,前言概述本書目標、內容;前三章說明情緒與身體的關係、維護身心的重要性;四到八章以傷慟、自我懷疑、恐懼、壓力、人生意義為主題,討論如何在該狀況下維護心理狀態。每章結尾會提供與該章相關的幾個方法、技巧。
雖說後續幾章有明確主題,分開來看不至於看不懂。但前三章作為身心關係的原理講述,還是建議先閱讀過比較能發現自己是否對心理健康的維護有迷思、誤解。
總之不是像副標所述的「37個練習」。
川口月
川口月
幾點筆記:
川口月
1.身心交互影響的比喻:

(1)用柳條籃子比喻想法、感官、情緒、行動交互作用後形成的體驗,因已成為整體而難以區分(i.e.只會注意到是「一個籃子」,而非「好幾根柳條」),唯有仔細拆解、覺察,才能看出自己能做什麼改變

(2)將情緒經驗比喻為煙霧警報器,感受是真的,但不一定反映我們所預想的現實狀況,就像警報確實響了,但不是每次警報響都代表有火災,也可能是油煙誤觸警報、提醒電池沒電等不同狀況。
感到焦慮,也不代表一定發生危險,有可能是沒睡好覺、攝取太多咖啡因、慣性的負面預設。假如察覺並非真的危險,但焦慮感仍存,可以讓感受停留在感受就好(等警報響完),或是做一些幫助放鬆的技巧、用健康安全的方式排解因應可能危險而預備的警覺能量(運動)

→情緒建構論
@wyc513 - #讀嘛讀嘛 以大腦運作方式的科普為基礎,來帶出「如何以不同方式觀看、跳脫慣性思考」和...
川口月
-
2.思考偏誤 thought bias,第2章〈情緒陷阱〉、第25章〈化解焦慮〉:
與原文版對照,其內容應該與「認知扭曲cognition distortion /消極思維模式negative thought patterns 」有關,可參考相關資料。
10 Cognitive Distortions You'll Learn About in Thera...
How Thoughts and Values May Affect Your Anxiety
憂鬱情緒來自一念之差!心理學家:拋開10種認知扭曲,人會活得更開心-風傳媒
川口月
附上中文版;原文版;認知扭曲類別的對照:

(1)揣測他人心思;mind reading;▶︎妄下結論jumping to conclusions▷讀心術mind reading
(2)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過度概括
(3)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c thinking;self-centered attitude
(4)情緒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情緒化推理
(5)心理過濾;mental filtering;心理過濾/心理篩選
川口月
(6)「必須」和「應該」;musts and shoulds;應該與必須
(7)「全有或全無」的思考模式;all-or-nothing thinking;「全有全無」的思考模式
(8)把事情想得過於嚴重;catastrophizing;▶︎最大化或最小化 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 ▷災難化思考catastrophizing
(9)認為別人的行為是衝著我們來的;personalize bias;個人化 personalization
(10)貼標籤;labeling
川口月
→「必須」和「應該」、完美主義;全有全無、分裂;逃避機制:
@wyc513 - #讀嘛讀嘛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心理防衛機制能幫助我們遠離當下的痛苦。 但當抗...
川口月
-
3.聚光燈效應,第18章〈面對批評與反對〉:
- 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大家都在看我嗎? —聚光燈效應:其實別人並沒有太注意你
- 若能理解到他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高,就較不會擔心他人在心裡默默評判自己
川口月
→延伸,為潛在危險做準備的「注視感知gaze perception」:
感覺到別人在看你? 大腦「收集線索」為潛在威脅準備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为何你能感觉到别人注视的目光?_知道日报_百度知道
Think someone's staring at you? You're not paranoid....
Prof Clifford said: 'Gaze perception - the ability to tell what someone is looking at - is a social cue people often take for granted.
Clifford分析,在我們不確定別人往哪看的時候,大腦會告訴我們,有人在看我們,這只是為潛在的危險做準備。「別人直視的目光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如果你認為它是一種威脅,就不會忽略它。」
川口月
-
4.舒適圈comfort zone→學習圈stretching zone→恐慌圈stress zone,第19章〈如何建立自信〉:
原先我對舒適圈的概念只有「踏出/留在舒適圈」,面對未知時即易過快將其放入「舒適圈以外的危險區」,過於警覺、焦慮。加入「學習圈stretching」的概念,一方面承認我踏出舒適圈的不確定負面感受,但也將其詮釋為「學習新事物的陌生探索」,而能夠與其安然共處,不至於完全排斥、逃避。
-
5.敬畏之心,第30章〈讓壓力成為助力〉
敬畏心理學與總觀效應Awe and the Overview Effect
敬畏心理學:體驗「心靈震撼」對自己有何好處 - BBC News 中文
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 on Facebook
Awe and the Overview Effect: What Wonder Can Do For ...
川口月
-
6.自我疼惜/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第21章〈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
- 與「接納自己就會變得懶惰、自滿」的迷思相反,研究顯示能自我接納、自我慈悲的人,比較不害怕失敗、能夠堅持下去、較有自信。P198
川口月
→延伸,「提升自尊」或「培養自我慈悲」:
Narcissism and Self-Esteem Are Very Different
- 70到90年代的提升自尊風潮與反撲
- 研究發現提升自尊的效果不普遍;自尊與增強主動性、幸福有關,但相關不等於因果;提升自尊的干預措施效果不彰
- 但不需要過於擔憂提升小孩的自尊會養成一整代的自戀者,重點是讓孩子感到價值感、被尊重,而不要過度讚美
- 或許較為適當的作法,是在小孩有足夠的自我價值感後,將焦點放在成就具挑戰性的、有價值的活動,培養關係。讓真誠的驕傲感與強壯的正向自我感受作為自然結果,而非推動力。
- 讓自己度過艱難與自我懷疑的時刻,要培養的是自我慈悲而非自尊。
川口月
-
7.重塑認知架構,第31章〈面對壓力〉: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有無資源」因應壓力源
@wyc513 - 發現 兩個內容互相補充滿多的,所以整理了一下 非專業人士,所以用語可能有誤 ▲圖都有...
川口月
-
8.正念相關,第3章〈幾個有用的方法〉、第10章〈壞情緒通通消失吧〉、第30章〈讓壓力成為助力〉
→正念、正念處理情緒、冥想減壓
@wyc513 - #讀嘛讀嘛 《靜心冥想的練習:28天在家自修的正念課程》 英文書名〈Real Hap...

→反芻思考p50
//反芻思考(rumination)會使人「陷在」循環之中,反覆想著某次經驗的負面意義(而不是想著經驗本身),因而強化了大腦連結,造成那個負面意義不成比例地重要。//P171,《慣性思考大改造》
反芻思考與反省自己的行為不同,前者聚焦在經驗的負面意義上,使得不好之處被不成比例地放大;反省行為則將重點放在行為改善上,檢視造成錯誤、失敗的原因,並找出可能改進的方式。
反省有助個人改善,反芻思考則無。
川口月
川口月
機器狼🎵AI翻唱試作
機器狼明白你正在尋找動力汪 (◍•ᴗ•◍)ゝ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