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ow the West Became Psychologically Peculiar and Particularly Prosperous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上、下冊合集) - 約瑟夫.亨里奇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這個中文書名超不順的耶,感覺出版社半放棄狀態地維持翻譯體的書名⋯反正會看兩大冊社科書讀者,對書名已經無所謂了嗎?

不過內文翻得還好,不至於看到很出戲。

導讀是臺大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林開世老師寫的。芭樂人類學有導讀全文。
西方真的特殊嗎?一個人類學的觀點

下冊在此: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The WE...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識字造成的大腦改變:

「1. 特化大腦左半球的腹側枕顳區(ventral occipito-temporal region),此區位於語言、物體與臉部辨識中心的交界。

2. 加厚胼胝體。胼胝體是連結左右腦訊息的高速公路。

3. 改變前額葉皮質中負責語言產出的部分(即布洛卡區),也改變負責多種神經認知功能的區域,這些功能包括言語處理與猜測他人想法。

4. 提升語文記憶(verbal memory),提高大腦處理語言時受刺激的程度。

5. 將臉部辨識處理功能移到大腦右半球。一般正常人(不包括你)會同時使用大腦的左半球和右半球來處理臉部訊息,但身懷獨特技能的你,會偏向由右半球處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6. 減弱了你辨識臉部的能力。這可能是因為你臨時改動了左半球的腹側枕顳區,因而影響到專責處理臉部辨識的區域。

7. 減弱了原來預設的視覺處理能力,以往是注重全貌,現在則更善於分析。你注重的是將場景或物體拆解成小零件,而非觀看整體的布局或模式。

這是什麼樣的心智能力?什麼樣的能力會讓你的大腦翻新,獲得新的特殊技能,還會誘發特定的認知缺陷?

這個超乎尋常的能力就是閱讀,你的識字程度應該非常高。

要習得這個能力,需要大腦不同區域特定的神經迴路互相連接。為了處理字母與字詞,腹側枕顳區生成了文字箱(letterbox),而腹側枕顳區會與鄰近負責物體辨識、語言與說話功能的區域連結。 」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WEIRD:
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

許多心理學實驗,都是根基於WEIRD的樣本,大部分是美國大學生。

這本書的一開始,就是在告訴大家 WEIRD 的人有多奇怪,在多民族多文化的許多心理實驗的比較上,其實都是分布在極端值。因此根基於這群人的心理學研究,其實不代表全人類的心理,類推到全人類常常失準。

而且識字率5%的人類社會,和識字率95%的人類社會,幾乎可以確定一定相當不一樣。裡面的人的腦袋,長得可能也不太相同。

但幾乎全員脫離文盲的人類社會是最近才發生的,也很不符合人類演化史和有文字以來的歷史大部分時期的大部分人類社會。

⋯話說我以後可以用閱讀能力為我的嚴重臉盲症做辯護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導讀的部分寫的也很好。
關於 Why the West?
「早期這些說法都集中於西方社會在文化上的特殊性,特別是理性又節制的宗教倫理、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自由開放的社會等等,但隨著東亞經濟體的崛起、後殖民主義的批判,西方的特殊性開始被新的觀點所質疑。」

質疑的觀點:
1. 西方文化特殊論是西方本位的自以為是,而且忽略殖民主義對其他殖民地社會的剝削。
2. 所謂的特殊性也沒那麼特殊,西方優勢出現得很晚,至少到18世紀伊斯蘭和中國都比較優勢。

因此後來的解釋如賈德戴蒙《槍砲、病菌與鋼鐵》,則以環境而非文化來解釋,西歐的地理位置易於接受馴化的動植物,以及歷史偶然因素,才造成近代的擴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本書則是回過頭來重新考慮文化因素。

「他不再迴避西方文化的特殊性,相反地,他要指出的正是在西方文明傳統中發展出來的文化特性,造就了西方人特別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而且這些心理特徵有助於西方發展成為繁榮、富裕並具有強大競爭能力。



這個說法當然會重新返回一些古典的西方特殊論的論點,像基督教的影響、個人主義與資本主義形成的相關性等等。亨里奇論點的特殊性在於,他將這些文化的議題,放在一個演化論的框架中,主張文化與基因是以共同演化(co-evolutionary)的方式在演變,而所謂西方的特性不只是經濟上的資本主義或政治上的民主法治等制度上的建立,而是在行為上與心理上都展現出文化上的特殊傾向。」

導論作者在後面提出他對本書持保留之處以及覺得值得質疑和深思的部分,我覺得也寫得很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回頭看了一下,導讀是臺大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林開世老師寫的。芭樂人類學有導讀全文。
西方真的特殊嗎?一個人類學的觀點

其實我看完《動盪》感覺是先找結論再找資料,所以就一直沒有動力看《槍砲、病菌與鋼鐵》⋯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 Upheav...
昏星離離
最近有發了一篇論文關於「快樂極大化是WEIRD的生活方式」,我覺得你應該會感興趣
https://journals.sagepub.com/...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Guilt vs Shame —

集體主義文化的人,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傾向回答人際關係,「我」在人際關係中的定位;而個人主義文化的人(也就是WEIRD的人),傾向回答個人特質。

另外,「情感上,WEIRD群體常為愧疚感所苦,因為他們無法符合所處文化的標準與期待,但更多時候是因為無法符合自己的標準與期望。大部分非WEIRD群體的社會則是由羞恥感(而非愧疚感)主宰人們的生活。⋯愧疚感取決於自身標準與自我評斷,羞恥感則是取決於社會標準與公眾評斷。」

我覺得這種「怕丟臉」、「沒面子」,華人世界應該很熟悉;或是日本的「恥感」文化,也是非常顯著。

所以當感到羞恥的時候,個人會從所屬人際網路淡出;但如果覺得愧疚,則可能會想彌補。

當然他做不同文化心理特徵不免有過度簡化的問題,但還是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昏星離離 : 咦!感謝你!好的,我來看一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昏星離離 : 剛剛很快地讀完了。讀前面才在想這要看subjective well-being 和 happiness 的定義是什麼吧,後面發現這就是這篇論文要討論的東西~🤣🤣🤣

是說 happiness 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因為感覺這篇論文裡面畫的圖裡,我的感覺好像是左邊,也就是比較狹義的、happiness 和 subjective well being 是同義詞,meaning, harmony, spirituality 和 happiness則是讓人感到幸福 happiness ~= subjective well being。

這麼說來,我的思考模式可能也是滿偏WIERD 的🤣
昏星離離
哇!也太快!對啊這是這篇論文的目的

其他研究也包括——其實happiness的生理反應是文化間一致的,但怎樣的factor會影響happiness就很受文化影響

至於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那塊,最近的研究著重於relational mobility(進出關係的流動性有多大),我也覺得是個不錯的探勘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昏星離離 : 對呀,不是太長,很快就讀完了。您是作者之一嗎?太棒了👏👏👏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你說relational mobility 我覺得也是很有道理。

其實這本書雖然我才看到第四章,不過他就有提到個人主義文化對於陌生人的信任度高於集體主義文化,因此比較不會以有沒有關係來評斷適不適合合作。

這一點和東亞文化圈就差很多。但其實根據本書,強調親族關係網路其實才是人類演化史各個部族到近現代國家的常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實講到happiness 這個題目,我馬上就會想到的就是斯多葛Stoicism 奠基於美德的,和伊比鳩魯派Epicureanism奠基於感官的快樂⋯

嗯,我覺得中國不太講快樂或自我實現之類的,物質滿足了討論的也是社會互動性的榮辱問題,像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又呼籲了本書嗎)⋯

孔子可能「從心所欲不踰矩」,也就感覺很有 subjective well-being?這可能歸類在 harmony 吧 🤔

這題好難~🤣🤣🤣
昏星離離
嗯啊我是作者之一

除了個人-集體主義這種文化描述,還有文化差異怎樣影響自我概念的形式,目前主流大概是independent-interdependent/ 獨立-互依構念,就是自我概念裡面裡面有與其他人的關係存在——例如某些人而言快樂是自己有多快樂(獨立)、某些人的快樂是自己的快樂是不是跟身邊的人差不多(互依)

對啊我也覺得harmony可以這樣解讀作為一個東亞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昏星離離 : 超棒的!寫論文辛苦啦!

喔,有道理,自顧自的快樂和一切都要和人比一下知道了自己的位子才知道快不快樂 😂

不過我覺得現在美國年輕人都很愛根據社群媒體來決定自己快不快樂,於是就很容易有 FOMO 很憂鬱,是否有從個人主義文化變成更集體主義文化的傾向~
昏星離離
對啊,我有印象說也有研究說個人主義的人反而會受到更多的社會壓力去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所以就更容易受到影響社會比較而變得憂鬱

我想東亞比較傾向…做好自己?或是覺得某個人很讚想要向他看齊?我不知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昏星離離 : 這題好難、哈哈哈
不過台灣和美國相比,我覺得從眾壓力一定是比較高啦!與其說從眾比較快樂,可能不如說是不從眾比較痛苦吧!

連路人沒事都想要管一下,當然也可以說是台灣最美好的人情味。總之是一體兩面吧!
Eric Seafarer
中國的自我實現可能像是心學提倡的東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Eric Seafarer : 欸,是嗎⋯我想說中國士人的自我實現,可能更接近這篇論文談的meaning of life,應該都是經世濟民治國平天下之類的⋯?

心學講心即是理,知行合一之類的。感覺好像比較類似如何尋求內在性靈和外在社會道德行為要求的一致性⋯?我可能也是會歸類成 harmony 之類的⋯

剛剛想到老莊,感覺老莊談比較多快樂是怎麼回事。但是可能也是蠻講求和自然保持和諧的關係吧?大概⋯🤔
Eric Seafarer
因為傳統的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心學的概念則是不追求功利目標的教育,所以他們跑去搞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就是藉由實踐證明他們設想的理論或者概念是對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拉回本書一下———

總之呢,前面以典型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式討論了現在的狩獵採集部落的社會型態,來推論人類演化史上的部落如何形成了氏族。

狩獵採集部落通常產生出來的亂倫禁忌,並且禁忌擴大到共同祖父的表親(相較於農業社會喜歡表親婚嫁、親上加親,這一點蠻有趣的)。

父系社會則增加了雙親一起養育子女,甚至兄弟娶姐妹等,增加了親緣關係。

除了親緣關係,另外還有透過儀式,尤其是同一個年齡組的成年禮這種儀式,同經歷痛苦的挑戰,創造出歸屬感、認同和凝聚力。

某些氏族可能掌握了重要的儀式(如成年禮、祈雨等),所以會變成更重要的氏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大的氏族由於較多的親緣關係、掌握更多其他不同儀式的秘密、有更多的人才,而能夠持續掌握重要儀式。

終而產生出酋長氏族,成為酋邦。

當較高地位的菁英氏族不再和較低地位的氏族通婚,則貴族/國王和平民的階層化就區分出來了。(奴隸在部落時期就存在,不在階級演化的討論裡)。此時菁英氏族有了特權和神聖連結。

階層化的酋邦和前現代化國家的王國界線模糊,而菁英氏族除了親緣關係外,多半會開始任用平民官僚。而對於菁英階層最大的威脅,通常不是這些官僚,而是菁英階層的私生子。

就如成年禮的效果,利用年齡分組,也可以快速建立軍隊,創造出非親緣為主的組織。國家的制度和組織越多,則親緣網路的影響越小。

即使在現代,跨越階層的親緣關係網路仍然具有影響力。許多時候國家不一定能介入部落和氏族間;國家崩潰時,這些力量很快復興而建立新的秩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所以交代完這個部落演化成王國的歷史之後,接著要討論為什麼會有 WEIRD 的出現,使得這些文化的人注重法律而不是親緣關係等等。

劇透:和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新教,有關!

話說在書裡提到一個心理實驗,就是有信仰的受試者接到宗教暗示(比如說排出 the desert is devine 的句子),會表現出更利他和更道德的行為,無宗教信仰者則否。

但類似的測試,如果暗示是世俗的法律,則不論有無信仰者都會表現得更利他、更道德。

禮拜天上教堂會讓大家比較道德(捐的錢比較多、或A片看比較少),通常到禮拜六道德最低下。這也滿有趣的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宗教會讓人變得比較道德。

要討論超自然信仰與儀式的演化過程必須注意:
1.人類更相信從他人學到的東西,而非自己的經驗
2. 大腦在演化過程的「心理副產物」
3. 群體競爭對於文化演化的影響。

1. 如代代流傳的累積的禁忌和傳統,特別在風險高、取得正確答案極為重要的情況。

2.則是演化讓人類有了學習文化、語言、規範等等知識的能力,這種心智化能力讓我們能想像他人的目標、期望。

接受從未接觸或觀察過的存在,需要特別強大的心智化能力。具備較強心智化和同理心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有信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但早期的狩獵採集者信仰的眾神力量不強、反覆無常,也不講求道德,還可以被強大的儀式收買、欺騙或嚇跑。懲罰人類是人觸犯了忌諱,而不是因為人們逾越道德底線。

部落的道德規範和神無關。

但 3. 群體競爭就對於宗教信仰與儀式產生影響。隨著時間推移,群體間會過濾、集合、重組不停的超自然信仰,包含神、儀式、社會制度,擴大信任圈使軍隊奮勇殺敵,並減少群體內的犯罪行為,從而使社群規模擴大。

伊拉西塔的神,使得坦巴蘭諸神部族規模從80-300的上限、擴大到幾千人。

但伊拉西塔的儀式需要面對面互動。

要再擴大規模,則必須要有「想像的共同體 (imagined communities)」。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話說我想到《人類大歷史》講到的認知革命,在講智人發生在3-7萬年前的認知革命,就是有了語言、並且可以開始虛構,比方說宗教啊、國家啊、公司、金錢啊,這種抽象概念。從而使得智人在五六種人裡勝出,可能順便把其他人像尼安德人給滅了。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人類大歷史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Sapiens :...

裡面對宗教有蠻好的敘述。
關於講宗教演變套娃一下:
@jeanylin - #造神:人類探索信仰與宗教的歷史 God : A Human History #...
@jeanylin - #Jeany讀書 #為神而辯 #讀嘛讀嘛 這本書的作者小時候當過天主教的修女,七...

基督教:
@jeanylin - 那麼、就來開始看一下《舊約》入門。 —簡介— 旧约究竟是什么?它和希伯来圣经有什...
@jeanylin - #製造聖經 聖經中不為人知的矛盾(以及為什麼我們看不出來!) Jesus, In...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因此神/宗教的演化會趨向:

1. 關注人類行為:在群體競爭下,諸神會越來越促進群體內合作與和諧的行為

2. 神聖的監督力量:有些神較擅長監督則會在群體競爭取得優勢

3. 超自然的軟硬兼施:獎懲分明的神較具備競爭優勢。

作者在內的聯合團隊,做了一個各部族的賽局理論研究,結論是特定的宗教信仰確實會使人做出代價高昂的利他行為。觀察主神(全知全能) + 地方神(重要但有局限性)對於部族的人類行為影響:

獎懲嚴明的主神 > 永遠慈愛的主神 > 沒有全知全能的主神信仰

地方神則不會表現出差別。
———
我看到這個的感想是,難怪舊約裡的神這麼嚴厲啊!!

其實希臘眾神也蠻嚴厲的。🤔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這邊還談了太平洋南島諸民族的文化演進和宗教的關係。雖然大部分部族的神都是最早的祖先神靈化,但社會中如果不存在超自然懲罰,在歷史上轉化爲複雜酋邦制度的機率接近為零。

因果循環的來世(菁英階層會轉世為菁英)則沒有對社會規模有顯著影響。但某些如曼高亞島的勇士會進入天堂享極樂,但類似這樣的文化演化,在1500年隨著基督徒和穆斯林出現而中斷。

首度關於諸神的文字記載是蘇美眾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約西元前200年,普世宗教產生了三個關鍵的變化,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心理。

第一,因果循環的來世:這些宗教的核心在於來世或某種形式的永恆救贖,取決於一個人在生前是否遵守特定的道德規範,也就是天堂、地獄、復活、輪迴轉世的概念。

第二,自由意志:大多數的普世宗教特別強調個人有能力採取「道德行動」,即使這意味著違反當地規範或抵制傳統權威。在此,個人的自由選擇,形塑了他們在來世的命運。

第三,道德普遍主義:這些宗教的道德規範逐漸演變為神聖的法律,而信徒們認為這些法律普遍適用在所有人身上。這些法律是源自於萬能之神的意志(例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或是宇宙的形而上結構(例如佛教與印度教)。」



上述的三個特徵都會各自影響人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使普世宗教的信徒在與傳統社群及小規模宗教競爭時取得優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除了來世信仰,自由意志的概念也會影響人們的決策,雖然不幸的是,這類研究大多局限於WEIRD社會。

心理學實驗指出,愈相信自由意志的美國人,愈不會在數學測驗中作弊、拿取不勞而獲的獎金或順從群體的意見,他們更容易抵抗誘惑、幫助陌生人,並以創意的方式解決難題。

他們也更傾向性格取向的思考,也就是以性格特質來解釋人們的行為舉止(例如「他很懶散」),而不是根據相關的情境(例如「他工作很累」)。

這類研究大都透過讓受試者接觸科學論據,暫時壓抑了他們對自由意志與能動性的信念,從而在實驗室中誘發出行為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人們的信念正在驅動行為轉變。」

話說啊,我每次看這些書,都會覺得現在的美國人應該不是這樣了。比方說,現在有愈來愈多的美國人,不再相信個人的自由意志以及能動性,而更相信體制、階層的系統性優劣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宗教成功的核心:
1. 新興儀式:儀式逐漸開始利用我們內在的文化學習能力。儀式也變得更頻繁、重複性高,開始透過禱告、讚美詩、詩歌、信條及寓言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式,來傳達信仰的內容。這些信仰利用了我們的注意力偏誤(attentional bias),在過去(現在也是)經常透過有名望的人或成功人士(如神父、先知與社群領袖)將信仰傳播到各地,有時也透過全體的信眾齊聲朗誦,讓年輕人感受到團結的虔誠力量。

2. 「信譽增強展示」(Credibility-Enhancing Displays, CREDs)的機制。信譽增強展示是證明人們內在信仰或真心承諾的行為,如果不堅守自己公開宣稱的信仰,就不太可能採取這種行為。信譽增強展示最明顯的例子是殉道。幽微如疤痕紋身、食物禁忌、禁欲、齋戒、動物獻祭與慈善捐款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除了灌輸特定的信仰與承諾,有些教義儀式也會提升人們的自我控制或延宕折扣。

不同於部落宗教中鋪張、情緒化又往往令人痛苦的儀式,教義儀式通常重複性高且單調乏味。這種儀式慣例需要持續不斷的注意力,通常會要求人們付出一些微小但重複性高的時間或精力。

常見的例子像是每日祈禱、飯前禱告、慈善捐贈、出席儀式、齋戒和食物禁忌等。藉由超自然的關注(例如阿拉希望所有穆斯林在日出時進行禮拜)和宗教社群內涉及聲譽的社會規範(那些睡懶覺的人是「壞」穆斯林),個人能夠透過這些日常儀式來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

隨著共享的宗教信仰和儀式不斷向外傳播並邁向標準化,其中一個關鍵的影響是創造出我們所認為的「超級部落」,利用我們演化的心理來思考具有象徵意義的族群。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終於講到WEIRD的宗教文化背景初成,接著要談其中的新興普世宗教如何破壞了社會最基本的制度,如婚姻、家庭、世系、身分與繼承。

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我覺得他討論的基督教並未有別於穆斯林、印度教、佛教。如果要當作演化出WEIRD的文化背景,感覺還需要更進一步的闡述。

其實這種宗教演化的比較,我真希望有更多東西方宗教的比較。

可惜大部分討論都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組合,就算簡略帶過佛教和儒教、道教,也可以看出作者對東方文化不具備太多瞭解,連我這種不是專家只是東亞文化圈出身的人都看得出來他們了解非常淺層。

西方漢學家們好像比較少討論宗教影響?是否因為宗教對於東亞文化影響並沒有那麼顯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四章看完,第一部結束。嗯,註釋果然也蠻好看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1kMPAaM68ZtuVGsaQ80k0x.png

表5.1顯示了WEIRD社會的5個親屬特徵:(1)雙邊繼嗣,(2)很少或沒有表親婚(cousin marriage),(3)只有單偶婚,(4)核心家庭,以及(5)新居制。

⋯表明在大多數社會中,人們長期生活在大家庭中,允許多偶婚,鼓勵表親婚,而在追溯血緣時,主要是經由父母其中一方進行回溯。單獨來看,每個特徵都不常見,綜合來看則是極其罕見的組合(也就是WEIRD社會)。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https://images.plurk.com/5tga6vr1WsmeUMNoFI6Nwy.jpg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這裡引用的《民族誌圖譜》就是導讀作者很有意見的文獻,因為記錄者是西方人,有非常多的西方偏見。

但我覺得也沒辦法,現在也不能時光倒流重新用更客觀的方式紀錄,也找不到更好的資料集,只能加減用已有的不完美資料做啊!

作者在註釋部分做出了引用的決策考量和辯解。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講到基督教會對於亂倫禁忌非常嚴格,延伸到六代以內的表親、姻親、教父教母的子女、繼子女等。並禁絕夫兄弟婚、叔侄婚等。

並且用「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的繼承權,來嚴格增強合法婚姻的效力,以杜絕多偶、妾室、公共妓院等。

相對於其他教派的限制,尤其在表親婚的容忍度差很多。

https://images.plurk.com/1EMgIz6BFXPE4j6UabBK7F.jpg

因此在中世紀居民關係密切的村莊和小城鎮,居民必須去更遠的地方才能找到合適無關係的陌生基督徒婚嫁。

作者推論應該是中間階層開始,因為成功到足以被教會注意,又沒有權勢及財富足以規避(如購買許可令)。因此婚家計劃重組中下階級的社會結構,菁英階層則抵制到最後。
https://images.plurk.com/58k2FP1bLqmLL7M3RzXiar.jpg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由於無法一夫多偶、不能離婚再娶、無法收養,破壞原來的親本制度,財產和土地從親族共財變成私有指定繼承人,加上捐贈者可以死後上天堂,教會就變成大地主了!

「這些對繼承權和所有權的改動加速了教會的擴張,並成為其經費來源。

慈善捐款風潮的傳播既能透過這些昂貴贈禮的信譽增強展示來吸引新成員加入,又能深化現有成員的信仰。

這些遺贈同時帶來了巨額收入。

在中世紀時期,教會靠著遺贈、什一稅,以及提供撤銷婚姻的服務和販售表親婚的特許狀,變得非常富有。

其中,遺贈占最大部分。到了900年,教會已經擁有西歐約三分之一的耕地,包括德國(35%)和法國(44%)。到16世紀的新教改革,教會已經擁有德國一半的土地,以及英國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土地。」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法蘭克王朝中心地帶及英格蘭的莊園制度(manorialism)。

與其他表面上看起來類似的體制不同之處在於:莊園制度最初並非源於古典時代晚期、有著緊密親屬關係的羅馬別墅(Roman villas)或是奴隸制。

相反地,農民夫婦與大地主或其他農戶形成經濟交換關係。這些農民裡,雖然包括一些被困在土地上的農奴,但更多是自由人。

如果某個農戶需要勞動力,這對夫婦就會雇用其他農戶的青少年或青年,而非尋求封閉的親屬網絡協助。

根據勞動力的需求,這對農民夫婦的孩子通常會在青少年或青年時期自家中搬出,為其他地主或是有勞動力需求的農戶工作。」

這邊還講到兒子成婚,繼承家業,父母就變成半退休狀態,不是經濟中心(大部分的社會老人除非出現認知障礙,不然仍然是中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到中世紀末與早期現代,歐洲婚姻模式重要特徵:

1. 單偶婚核心家庭與新居制(傳統中國仍是大家庭)

2. 晚婚:男女平均婚齡提高至25歲左右。許多因素可能影響這個模式,包括強調個人選擇的重要性(拒絕包辦婚姻)、尋找非親戚對象的難題(亂倫禁忌),以及建立獨立家庭(新居制)的經濟條件。

3. 許多女性不婚:到了30歲,歐洲西北部約有15~25%的女性未婚。教會提供了體面的替代機制來逃避婚姻:女性可以進入修道院。(傳統中國,只有1~2%的女性在30歲時未婚。)

4. 家庭規模更小且生育率更低

5. 婚前勞動期:以全球來說,非親屬關係的僱用極為少見。

這也反過來影響教會,早期修道院是家族以共財形式傳承。後來修道院變成更像非政府組織,有選舉及中央集權制衡地方的階層化特權結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哇,現在人類學研究好像都免不了來個基因組分析耶。

第六章討論教會推行的婚家制服對於親屬關係緊密度,除了用民族圖誌之外,還用了基因圖譜的分析。兩者一致,也就是受到基督教婚嫁制度影響越久的地區,親屬關係越小。

各種統計迴歸分析完之後:

「當緊密的親屬關係被強烈限制後,中世紀歐洲人的共通點是:信仰基督教,及其道德普世主義、個人責任感和強烈的自由意志觀念。在這片奇特的土壤上,一套非個人的社會規範萌芽起來,並逐漸往外傳播。」

有個地方蠻有趣的,「場地獨立」反應一個人在不依賴背景或脈絡情況下,準確評估空間物體大小和位置的能力,和閱讀及視覺處理過程有密切相連。

常常移動的採集狩獵民族,和擁有緊密親屬為本的農民或牧民相比,會更「場地獨立」(另一個族群是 WEIRD) ,也更強調獨立、成就和自力更生的價值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七章討論歐洲和亞洲(中國、印度)
1. 歐洲地區,和西方教會接觸時間越長,家庭關係越弱,WEIRD 越明顯。
2. 親屬為本的制度,文化上是持久的,第二代移民仍然會反映其對心理特徵影響。
3. 中國和印度也有類似因為親屬關係緊密度的地區差異造成的心理模式變異,但和教會較無關,而是因為水稻種植和灌溉需求等生態和氣候因素有關。

——
其實關於3,我在想會不會也和北方比較多受遊牧民族影響有關?
——
「孩提時代曾搬過家的年輕人,不太會對朋友和陌生人做出區分。整體來說,更大的居住流動性和更多的關係自由(即對新關係的限制更少),會導致個人形成更大的社交網絡、喜歡新體驗、偏好新奇事物,甚至有可能在思考上更具創造性(見附錄三)」

這也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八章討論單偶制的影響。
一開始討論男女性生殖策略的傾向,這一點很傳統的見解,也就是男性想要一夫多妻、女性則想要配偶一起投入資源,因此偏好一夫一妻或至少不是一妻多夫。

我想到《樂園的復歸》對這一點就持保留態度,但書裡提到基因圖譜發現平均一個人有一個父親和16個母親(!),大部分社會是一夫多妻制。所以顯然在大部分時期的確人類社會都演化成一夫多妻制啊。

但一夫多妻制會造成低社經地位的男性沒有婚配機會,無法繁衍,造成他們會比較想要採取激烈行動改變階層,也比較容易犯罪。

(另有中國一胎化後,男生多了三千萬,造成單身男性過剩,犯罪率上升也佐證此關聯)。

而一夫一妻制,在婚後有小孩的男性睪固醇濃度較低,而睪固醇濃度較低的男性會比較認真養育小孩,也會較少暴力衝突,較願意團體合作,犯罪率也會比較低,社會較為安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
上冊看完了!
那麼就進展到下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