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瓜地馬拉 「在冷戰的脈絡下,美國對拉美的關切第一個考驗來自一九五四年的瓜地馬拉,艾森豪政權該年干預人民選出的激進改革派政權,該政權受到微不足道的瓜地馬拉共產黨支持。民選政府由出身富裕的阿本斯領導,試圖在這個恐怕是全拉美最不公平的國家引入勢在必行的社會改革與土地改革。在瓜地馬拉,二,五%6的人口握有超過七〇%的可耕地,大多數人口則是不擁有土地的農民。自十九世紀晚期起,由於瓜地馬拉盛產熱帶水果,工資低廉,美國的公司 ——包括強大的聯合果品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靠著瓜地馬拉的產品發家致富。
The US side declared: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 It reaffirms its interest in a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Taiwan question by the Chinese themselves. With this prospect in mind, it affirms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the withdrawal of all US forces and military installations from Taiwan.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
The Cold War: A World History
文安立 Odd Arne Westad/ 譯者: 陳柏旭 林書媺 /聯經出版/出版日期: 2023/11/16
字數: 382,050
原文出版:2017
完讀:11/15/2025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緒章-11章
12章
重新開新噗好了XDD決定把《冷戰》完結! 《更新》還不錯,但作者很明顯討厭美國,不愧是歐洲人~哈哈哈哈~
—by 想看小抄發現小抄原來不存在的我—
不過我發現我上次有看完12章,然後12章是講越戰的。經過阮越清之後我覺得我對越戰的認識++,所以決定繼續看13章講冷戰和拉丁美洲好了。
「南美冷戰可回溯至十九世紀晚期,美國逐漸取代英國成為該區域的關鍵強權之時。但冷戰在拉丁美洲的起源並不全是美國至上(US supremacy)的效應,也是源於拉美共和國內部的階級和族群衝突,以及攸關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左翼的發軔。
總體而言,也許拉美冷戰的根源是高度的不平等和社會壓迫。該區域最大的挑戰,來自於要克服長期不公平情況下所造成的收入極端不均以及政局不穩。」
這導致美國與整個大陸上的軍事政權都狼狽為奸,這些政權才是冷戰在拉美造成的最大悲劇。即便在某些案例中,他們統治的時期與經濟成長期有所重疊,這些政秘是讓南美大陸武功盡廢。這些軍事政權不讓人民參與政治,失去對國族的認同,阻卻了本可能催生更兼容並蓄的中產階級,促成社會進步。這些政權對各自所在的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對於美國與各國的關係也同樣乏善可陳,形成一種共生的壓迫關係,最終各方都不能從中獲益。」
但是美國在二戰取得重大突破,美國至上的優越地位貫穿了整個美洲大陸。到了那時,不只是美國的經濟宰制了所有拉美貿易夥伴的經濟體(阿根廷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一九〇〇年是美國的三分之二,及至一九五〇年已縮減到只剩一半),戰爭也再次切斷了美洲大陸與歐洲的貿易。華府試圖鞏固政治控制,以便使德國領導的軸心國勢力被拒於美洲的共和國外。
因此,美國在美洲大陸霸權的開展與冷戰並肩同行,也必須從此一觀點來理解。」
「拉美諸國跟北方的老大哥一樣,是共和政體,已將自身從歐洲的勢力中解放出來,起初前景看好。但在華府眼裡,拉美所有共和主義的願景都被拉丁美洲民族的好吃懶做、反覆無常、道德淪喪給揮霍殆盡了。要避免拉美被蠱惑背離其宗旨,就有賴一劑美國的父權主義。
但是美國將拉美導向正軌的使命感受到北美的種族、帝國觀念所挑戰。自十九世紀伊始,美國白人就對拉美是否能複製美國現代性的模式持保留態度。
北美的美洲人所建構出的拉美「種族」在種族階序上遠遠低於北美美洲人自身。就算往秩序與繁榮的標準引導,種族是否會阻止拉美人民達成目標?此外,在美國與拉美的關係中,國與國的正常界線是否適用?這些名為「共和」的政體在美國眼裡毫無有效治理的美德——個人自治、法律、財產權——作為基礎,這樣是否還能與獨一無二的美式共和等量齊觀?」
「拉美方面似乎也很在意美國對自己的藐視,因此自從十九世紀起,拉美的政治議程就由民族主義所宰制。與其他許多地方相仿,拉美民族主義與大眾政治的浮現密切相關,並且為想要自己把持權力的精英分子所操弄。
格蘭德河(Rio Grande)以南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共同的關切是如何對抗外來壓力,尤其是來自美方的壓力,並且深信軍事實力的民族權威。尤其說西班牙語的美洲國家有強烈的文化整體感,某種強而有力的泛拉美主義,儘管同時也受到特定國族議程及其運動分子的地理位置所制約。
二十世紀前半葉,拉美民族主義變得愈趨民粹,民粹的內容往往左右翼元素兼而有之,就和約當同期的歐洲一樣。當美國的經濟影響力激增之際,拉美國家的內部政爭也甚嚣塵上。」
「在冷戰的脈絡下,美國對拉美的關切第一個考驗來自一九五四年的瓜地馬拉,艾森豪政權該年干預人民選出的激進改革派政權,該政權受到微不足道的瓜地馬拉共產黨支持。民選政府由出身富裕的阿本斯領導,試圖在這個恐怕是全拉美最不公平的國家引入勢在必行的社會改革與土地改革。在瓜地馬拉,二,五%6的人口握有超過七〇%的可耕地,大多數人口則是不擁有土地的農民。自十九世紀晚期起,由於瓜地馬拉盛產熱帶水果,工資低廉,美國的公司
——包括強大的聯合果品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靠著瓜地馬拉的產品發家致富。
一九五二年,阿本斯總統以地主認為價格過低的補償費用強徵ma包括一些屬於美國公司的未耕地。瓜地馬拉政府將強徵來的地分給十萬無地可耕的農民家庭。華府方面抗議未果。」
一九五四年六月,美國訓練的叛軍帶著被中情局打上「消滅」字樣的左翼成員清單進入瓜地馬拉。美軍駕駛的戰鬥機砲轟首都。戰鬥進行數週之後,阿本斯請辭,認為這是唯一避免美國全面入侵的方法。接替他的是一個又一個由美國庇蔭的軍事頭子。軍隊撤銷了阿本斯多數的社會變革項目。從六〇至九O年代,瓜地馬拉的社會不平等狀況觸發了讓全國烽火連天的內戰。由美國所策劃推翻阿本斯的計畫,造成美方與瓜地馬拉右翼皆無法掌控的衝突。」
「古巴革命的果實鞏固改變了這一切。到了一九五九年,在拉美出現了一個與當地共產黨人合作的激進革命政府。即便古巴共產黨在內戰當中無足輕重——並且旋即被卡斯楚自己的革命組織給蓋過鋒芒,進而於一九六一年與卡斯楚的組織合併——但共產黨人自始即在新政權裡位居要津。蘇聯成為與古巴關係密切的盟友,儘管貫穿六〇年代雙方在政策上的歧異若隱若現。受到多數主要拉美共產黨人支持的莫斯科方面,希望對拉美其他國家的革命採取漸進式手段,且對古巴所代表的那種游擊隊起義手段,態度遲疑。」
「古巴革命啟發了其他各地的激進分子,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隸屬共產黨。在委內瑞拉,一九五九年民選讓羅慕洛.貝坦科爾特(Ro mulo Betancourt)總統領導的改革派同盟上臺,是總統所屬政黨當中的年輕側翼脫黨組建革命左翼運動(Moviriento de Izquierda Revolucionaria, MIR)。
在古巴的支持下,革命左翼運動當中的年輕馬列分子指控貝坦科爾特與美方、軍方及右翼妥協,因此對他發動武裝起義。共產黨加入叛軍,但旋即遭到委內瑞拉的軍隊擊潰。兩黨轉而發動城市內的恐怖攻擊以及鄉間的游擊戰。他們的策略包括搶銀行、殺警、焚燒政府大樓、綁架富商等。儘管兩黨起初還有些民間的支持,但他們的計策使其在這場政治遊戲中敗下陣來。工會與農民組織要求對叛軍採取更嚴厲的措施。
「巴西的社會不平等程度在全球高居第二,僅次於獅子山共和國。 一小部分白人的收入水平遠超過歐美白人,而絕大部分的白人和黑人則一貧如洗,要不在鄉問出賣勞力,沒有自己的土地;要不就是在快速發展的都市如聖保羅、里約的貧民窟苟活於棚戶。
在多年的獨裁政權與軍事干政的統治之下,巴西於五〇年代開始民主實驗。一九五六年當選的總統儒塞利諾.庫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開啟了一系列國家領導的發展計畫,促成經濟大幅成長,但也造成劇烈的通貨膨脹。然而庫比契克及其繼任者鮮少針對似乎是巴西各種問題根源的社會不平等狀況。甘迺迪政權在爭取進步聯盟發展之初,就常常針對巴西需要社會改革這點發表評論。」
美國對古拉特造成恐懼推波助瀾已達數月,讓政變水到渠成。⋯一九六四年開啟的軍事獨裁維持了二十年,巴西的基本問題遭到擱置,內部的冷戰則節節高升。」
「玻利維亞是拉美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由一九六四年藉著政變上臺,兩年後當選總統的雷內•巴里恩托斯(Rene Barrientos )將軍統治。巴里恩托斯是很美式的將軍,年輕有為,想法摩登,廣受民眾愛戴,著重靠科技與土地改革來重塑國家。美方的顧問紛至沓來玻利維亞。但玻國總統在政治上維持自己的班底。巴里恩托斯是個民粹分子。他以虔誠的基督徒自居,但同時又在婚外有十幾個私生子,他說一口克丘亞語(Quechua),是南美洲原住民的好朋友,卻又在農民、礦工反對其統治時將他們趕盡殺絕;他是受美方訓練的空軍機師,受美式現代化觀念影響,但又可以為了政治口惠搬弄反美的辭藻。到了一九六七年,他權傾一時——自行駕駛直升機飛遍全國,四處發放足球、收音機,與民眾握手言歡。」
「一九六七年十月,彈盡援絕的切.格瓦拉遭到巴里恩托斯的特種部隊捕獲處決。」
七〇年代結束前,總計在二十一個主要的拉美國家中,有十五個是由軍事獨裁者領導。他們多數動用權力來攻擊左派。
在阿根廷,將近一萬人在一九七六至八三年間的「骯髒戰爭」(dirty war)被軍頭殺害。受難人大半與讓全國陷入恐怖的游擊隊毫無瓜葛;多數是勞工組織者、記者、學生領袖、人權運動家。從烏拉圭到瓜地馬拉的軍事獨裁者都有樣學樣。他們施加的暴力遠比挑戰既有秩序的左翼團體更為致命。且他們之所以能為所欲為,乃是由於軍方獨裁者知道就算他們侵犯人權,美國也不會斬斷與他們的聯繫。」
「可溯及一九六四年的巴西軍方獨裁則遵循不同的軌跡發展。起初,它對左派發動的恐怖行動牽連極廣,數百人遭到殺害,數千人遭到監禁,時而遭到刑求。小型的左翼團體以恐怖攻擊回擊,包括綁架美國、歐洲、日本外交人員。
但在七〇年代之初,隨著對左派發起的戰爭獲得勝利,緩和政策在全球蔚為主流,巴西政府開始啟動更為獨立的外交政策,與更以國家為中心的經濟發展計畫,在計畫部長裘奧 .黑斯• 弗洛索(Joao Reis Velloso)的領導下,實施進口替代與國家發展計畫。
巴西是目前為止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巴西的將領都是意欲讓國家實力增強、促進國際地位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受到其他第三世界政府的啟發,這些第三世界國家儘管意識形態殊異,但都視國家計畫、資源國有化以及更為公平的經濟世界秩序為其國家進步的重點。
巴西想要在葡萄牙語世界以外也被視作世界強權。美方則於一九七七年不與該國繼續軍事合作。」
《獨裁者的進化》整個第三章都在講委內瑞拉。
14章看完我的感覺是:
60-70年代
美國一直很想要不管歐洲的事,但是不放心撒手。
法國也不想要美國管歐洲的事,想要法國主導,但沒搞出什麼名堂。
德國就默默崛起變成歐洲共同體中心,和蘇聯和平共處,想要努力推動德國統一。
東歐從捷克開始,羅馬尼亞、匈牙利、南斯拉夫,都和蘇聯老大哥若即若離,打自己的小算盤。
「一九六四年,法國總統展開一項與東歐和蘇聯在技術、文化方面更積極合作的計畫。就他於一九六五年雅爾達會議二十週年所稱,他的目標是超克「雅爾達」並終結歐洲的分裂狀態。「國家以無拘無束的姿態重新出現——我們終於再次變得如此——這顯然改變了全球的遊戲。自從雅爾達以來,整個全球遊戲似乎從此只剩下兩組夥伴關係。」這位法國總統緊接著出訪莫斯科、華沙、布加勒斯特,在他突如其來於一九六六年讓法國退出北約整合型的軍事號令後,受到當地政權英雄式的歡迎。
戴高樂將軍稱歐洲的未來不是由強權宰制的雙元結構,而是仰賴「緩和、協約(entente)、合作」。然而戴高樂政策的實際效應少之又少。及至一九六八年,莫斯科與華府雙方都樂見戴高樂被五月事件挫挫銳氣。當他翌年因輸掉行政改革的公投而請辭時,那些安於歐洲現狀的人士不約而同鬆了一口氣。
是這樣的,結合《二戰》這本書,戴高樂在二戰的時候是代表法國打北非戰場,雖然戰力很弱,但勉強號稱他們是同盟國的一部分。
然後戰後,在14章、就會發現他一直想搞小動作把美國擠出歐洲,由法國帶領歐洲統合經濟。(但是他不要美國離開北約在軍事上撤出歐洲。)
但是西歐崛起之後,結果是西歐為中心打造出歐洲共同體的概念。
然後60年代的法國激進份子反對保守黨,會宣揚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
我看了也覺得,嗯,真不愧是法國人⋯
//轉頭看看《公民們》裏各種發瘋的法國人
布蘭特知道莫斯科是通往東柏林的道路。一九七〇年與布里茲涅夫協商時,布蘭特承諾會增加貿易、經濟合作,以及與蘇聯協定雙方都同意戰後歐洲的國界——包括新的波蘭、德國邊界以及東西德邊界——不可侵犯。
即便布蘭特在簽署協定前交給布里茲涅夫的備忘錄上表示「本協議不違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政策目的,即邁向歐洲和平。德國人民將在歐洲和平之下,透過自由的自決重新統一」,布里茲涅夫也沒有表示異議。布里茲涅夫認為這不過就是文字。德國需要蘇聯的程度遠比蘇聯需要德國的程度還多。」
然後德國戰後有和蘇聯簽互不侵犯條約,並且約定邊界。
這個邊界東西德之外,還包含新的波蘭⋯
波蘭自己的邊界在哪裡,都沒有人要聽他們的⋯真是不開心~
二戰也是德蘇簽互不侵犯條約,沒人管波蘭的想法
不過波蘭在一戰之前是被德國併吞的領土,所以一戰凡爾賽條約德國必須放棄波蘭,就造成了二戰的原因之一
冷戰 15
他一開頭就在講美元脫離金本位制,摧毀了布列敦森林制度
他的寫法可以和《美式資本主義時代》互相輝映,蠻有趣的
這裡的寫法:
「一九七一年,美國政府為捍衛自己的經濟利益做出行動。突然停止了美金兌換黃金的固定匯率,這在實際上讓美元對其他幣別貶值,幫助到美國的出口商與國內商業。以此,美國刻意摧毀了布列敦森林制度。多數幣別在布列敦森林制度下與美元以固定的匯率掛鉤。自一九四五年以來,美國領導人首次對自己的底線重視的程度超過了保持、整合世界經濟體系。當然也可以說接下來的美國政府都支持這套體系,是因為該體系首先是服務於美國的經濟。但到了七〇年代初,已經不再是如此。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動盪時期。」
《美式資本主義時代》AAC 18章剛好在講這個。
話說《美式資本主義時代》整本書從頭到尾都在罵金本位制度非常爛,罵到第三部分結束才終於盼來了尼克森宣布(永久)脫離金本位。
但作者是偏左歐洲人的本書的分析方式,就不太一樣,這種寫法一副覺得美國人自私自利的樣子XDDD
《美式資本主義時代》則會讓人充分覺得美國一直在當冤大頭,當到1971當不下去了終於迷途知返XDDD
因此,即便保護、擴張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是美國在冷戰中的核心目標,美國所追求的是霸權,而非特定的目的。資本主義的成功驅策的是美國的政策,而非意在美國公司的獲益或甚至美國在國外的開銷。
而比感知更為重要的是經濟、科技變遷所創造出的新現實。布列敦森林協定的崩盤以及匯率的浮動並非全球改頭換面的原因,而是其徵候。
在七〇年代,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鮮少有人能夠預見的結果。隨著時間的遞嬗,美國將成為這波所謂「全球化」的受益人。但在全球化的過程之初難以料想,尤其是對於感覺自己的國家正在下滑的美國人來說,更是難以預見。」
《雲端封建時代》 第二章裡,自由派馬克思主義信徒的前希臘財政部長則是把全球化這件事說成邪惡貪婪的米諾陶XDDD
金本位制度由來已久,18-19世紀不同國家的東印度、西印度公司,跨國貿易就是依賴著金本位制度,所有的匯率都緊盯英鎊,英鎊緊盯黃金,因此維持匯率的平穩,促進了跨國貿易;整個20世紀的大部分時候,美元都是金本位,取代英鎊的地位。
所以「金本位制不是永久的答案」在20世紀初是難以想像的說法,大家覺得這種想法的人瘋了。
只有在戰爭時期各國才會短暫放開金本位,戰後就會覺得應該回歸「常態」aka 金本位制。
因為沒有金本位制,戰時國家可以大量借錢和浮濫發行貨幣取得戰爭資源,所以當然就通膨很嚴重。
但在戰後當然就覺得這是戰時危機處理,戰後不可以這樣亂花錢。
不過當然他章名預告了中國的崛起:
《尼克森在北京》
「一九六〇年是一個決定日本未來的年分。在美日安保條約是否重新簽訂尚在未定之天時,日本左翼動員他們已在衰退的勢力,企圖在國會力退該項條約。國會內就條約的衝突觸發了貿易工會、學生、政府職員的抗議,他們覺得自民黨不顧他們的利益一意孤行。這場危機導致街頭暴力,讓艾森豪總統取消了訪日計畫。
儘管最終沒有推翻政府,也未能阻擋安保條約,但六〇年的危機讓自民黨的高層意識到,他們必須讓日本的再工業化更為兼容並蓄。自民黨與戰爭期間擔任商工大臣的首相岸信介分道揚鑣,因為岸信介太過執著於與左翼秋後算帳。新的自民黨政府堅稱其經濟政策的目的是讓所有人享有福利,並承諾所有人的個人收入都會在十年之內翻倍。
一九六〇年,戴高樂曾蔑稱來訪的日本首相(譯按:池田勇人)為「電晶體推銷員」(transistor salesman)。二十年後,日本的經濟規模是法國的兩倍,生產力則是高出令人咋舌的二五%。」
——
《晶片戰爭》也有提到戴高樂這個說日本首相是電晶體推銷員的小故事XD
「對西方許多人來說,日本仍是一個例外,只是更加證明了亞洲低度發展的通則。到了六〇年代中期,當詹森總統做出下場註定慘烈、派遣美軍地面部隊到越南的決定時,一般認為亞洲其他地方會被北美、西歐甩得更遠,甚至追不上資源豐沛的中東與非洲。美國專家認為亞洲國家人口過剩,資源不足,又治理不彰。某方面來說,這也是它們成為共產主義進犯的主要目標的原因,必須受到美國保衛。亞洲之所以是冷戰擴張的區域並非因為它很重要,而是因為它很孱弱。」
「看看南韓、臺灣或者香港、新加坡城邦,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沒有做足功
課。一九五四年,南韓是東亞最窮的國家,舉國上下都受到災難影響,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迦納、肯亞還低,也絲毫沒有進步的跡象。但六〇年代風雲變色,為七、八〇年代經濟擴張打下厚實的基礎。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由中國大陸難民所統治的偏安中國政權——臺灣。他們的故事有些部分與日本雷同:由國家領導的發展、出口導向成長、國內儲蓄率高。但其他部分則迴異:強調打造教育,有時幾乎是從零開始;「發展獨裁政府」的統治,由他們各自的軍頭以鐵腕治理。
本書將尼克森拜訪中國,竟然還介紹了一下林彪飛機失事耶XD
——
左派是異端,比較難搞?🤣
「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在臺美軍設施和武裝力量。」
—原文—
The US side declared: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
接著就跳去寫越南:
「亞洲其他地方也緊追在後。現在,在北京的鼓勵之下,北越人民相信尼克森是認真考慮撤出,而同意與美方於一九七三年元月在巴黎締結一項和平協約。
華府與河內各自從己方的立場出發插入要點,混合起來的奇異產物就成了《巴黎協定》(Paris Accords),同時認可越南的統合,又承認南越的主權。協定稱「位於十七度線上的兩個地區之間的軍事分界線只是臨時性的,而不是一條政治或領土的邊界」。但也稱「越南南方人民的自決權是神聖的,不可侵犯,並應受到所有國家的尊重」。
布里茲涅夫忽然害怕會失去與強敵之間達成緩和政策的機會,遂推動與美方之間就限武對談達成協議。
尼克森在訪華三個月後,於一九七二年五月抵達莫斯科時,《戰略武器限制條約》(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reaty, SALTI)已經備妥等待簽署了。
對布里茲涅夫而言,這場高峰會是他作為政治人物生涯的亮點。
戰略武器限制談判的協定不僅預設蘇聯在戰略核武上已與美國並駕齊驅,因此在軍力上可以相提並論,且美國總統也大致願意接受該文案,其中包含某些蘇聯在過去二十年在國際關係上已經拋出的主要概念。」
「但在國際上,這開啟了冷戰的一個時刻,世界各地的人此時首度覺得可以透過協商與相互融合來解決衝突。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也許這比尼克森與季辛吉所以為的還要不重要。他們的世界仍然聚焦在冷戰之上。而在其他地方,他們的行為讓有些人開始跳出框架來思考。」
「到了七〇年代中,緩和政策的支持者所達致的成就,是早十年所根本無法料想的程度。要說時機已經成熟到足以發展這些建立信心的舉措是很容易的,有些人也的確持這樣的論調。即便緩和政策的進程實屬偶然,且在某些議題上自相矛盾,但要讓這項政策在一九七五年時達到它所想要的高度,還是需要膽識。
耄耋之年的布里茲涅夫把緩和政策視為畢生職志,相信這能長保和平,儘管他和他的幕僚就馬克思主義的角度而言,開始懷疑是因為全球資本主義已經進入結構性的危機,才讓蘇聯得以在國際事務上取得先機。
中國的領導人願意與昨日之我決裂,也值得贊許,儘管他們意圖利用國家的安定在國內繼續多行不義。
美國在這條軌道上是在「美國的全球霸權不會亙久不變」這個基礎假設上與他國幹旋,這在冷戰當中實屬頭一遭。」
「如果說冷戰真的有哪個國家難以捉摸,那也非當時人口逾四億的民主國家印度莫屬。印度於一九四七年從英國獨立,大抵採用英式的政府體系。在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治下的新的印度領導班子自命為非結盟、反殖民的社會主義國家。儘管顯著受到蘇聯的計畫經濟啟發,但尼赫魯強烈反對權力集團的概念。作為一套國際體系的冷戰令他反胃。就尼赫魯的觀點,這在本質上就是從歐洲的考量出發,而且把焦點從世界上多數人口所面對的真正問題——低度開發、饑饉、殖民壓迫——轉移開來。
這位首任印度首相在哈洛、劍橋受教育時,受到英國的左翼傳統啟發甚深,他自認「在稟性與養成上是個人主義者,在智性上是社會主義者⋯我希望社會主義不會殺害或壓迫個體。誠然,我很受其吸引,因為它能讓無數的個體從經濟與文化的枷鎖中釋放出來」。
在一九五六年第二期五年計畫開始的前一年通過的國民大會黨對經濟政策的決議案中,「國家的目標是福利國家和社會主義經濟。這只能透過顯著提升收入和更多的商品、服務、就業來達成。因此,經濟政策應當放眼物質無缺以及公平的分配」。」
——
印度也是吾道一以貫之啊
🤣🤣🤣🤣🤣
這也是很吾道一以貫之
另外尼赫魯一邊拉攏中國參加他的亞非集團,一邊支持中共宣稱西藏是中國的主權範圍,一邊接納達賴喇嘛的流亡政府,並且勸他回去和中國談判
這位印度總理也熱切希望西藏可以為其佛教為主的人口保有宗教自由。在拉薩為印度通風報信西藏內情的領事館回報藏區的落後情形,需要擺脫「明明殘酷無道卻不知為何保留下來的陳舊封建體系」進行發展。但同時也強調西藏是中、印之間一個巨大的緩衝區。
當共軍於一九五〇年進入西藏時,尼赫魯籲請中方對西藏「寬大為懷」,但同時也建議西藏人試著與北京合作。保險起見,如有需要,他願讓達賴喇嘛流亡印度。但他也批准軍援西藏政府。根據拉薩的印度領事館所稱,「到了一九五〇年四月,武器彈藥供給開始湧進西藏」。
這和他有什麼關係⋯⋯
——
喔,的確沒關係。他是去當仲裁者
我覺得作者真的是各種方式討厭美國🤣🤣
相對來說他對蘇聯好像都還溫和一點 🤣
中東部分我覺得他英國寫得太少了吧
英國在50-60年代手都在那邊喇來喇去啊
囫圇吞棗看完這一章,主要講以色列和阿拉伯諸國。
作者把這件事都怪到尼克森水門案,但我覺得尼克森這種做法水門案應該是必然的吧!
「儘管尼克森與布里茲涅夫的緩和政策四處樹敵,但若不是美國政壇在一九七三至七六年間的變遷,還是難以想像緩和政策會瓦解。水門案令許多美國人相信國家治理的方式有根本上的錯誤。尼克森、季辛吉以及與蘇聯的祕密協議都是問題之所在。華盛頓州的民主黨參議員亨利 .傑克遜(Henry Jackson)攻擊政府對蘇聯持續違反人權置若罔聞,因此他們對國際事務上的判斷亦不足為信。傑克遜相信,緩和政策是尼克森與其繼任者哄騙美國人民的許多花招之一。
「到了一九七六年的選舉,新保守派的聯盟業已成為美國政壇不可輕忽的力量。他們反對國內改革給予婦女與少數民族優惠,且認為六〇年代的騷亂使得美國幾乎難以治理。因此國家可能輕易被蘇聯占上風,或者被那些攻訐美國、但又樂於接收美援的第三世界國家占便宜。」
儘管幾乎所有主要的經濟體在七〇年代都經歷相同的低成長與高通膨,但批評美國政府的人把這說成彷彿只是美國獨有之現象,也是華府對他國態度軟弱之明證。實際上,停滯性通膨是貨幣暢流、資本與投資全球化、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國際競爭隨著時間增加的結果。漸漸地,這些發展其實會幫助美國經濟比許多其他國家復還快。
但從七〇年代中期的角度來看,一切彷彿都在劫難逃。尼克森政府所引進的價格凍結與工資凍結也無助於經濟,更失民心。」
話說我覺得作者有一點很讚,他講越戰的時候不是講越戰,都是講印度支那。
畢竟阮越清就不斷地告訴大家不是只有越南被拖下水。
不過說真的13%的通膨,印度支那的海外戰爭陷入泥沼,而且越戰期間美國稅率又高⋯⋯
要說沒有民怨怎麼可能⋯
1974葡萄牙康乃馨革命以及非洲殖民地紛紛脫離葡萄牙殖民帝國。
1974安哥拉解放運動爆發內戰,南非和薩伊政府受到美國秘密支持而出面干預,古巴和介蘇聯介入,形成代理人戰爭。
卡特嚴厲譴責政府的政策。「我們已經變得在對等的基礎上害怕與蘇聯競爭,」卡特在一場與福特辯論的電視轉播中指稱,「我們討論緩和政策。蘇聯知道他們想從緩和政策中得到什麼,而且他們一直在拿到他們想要的。我們從不知道我們想要什麼,而我們幾乎每次都落居下風。」"卡特想要屏棄季辛吉年代的祕密外交。他希望美國強調自身在外交事務上的價值觀:人權、宗教自由、移民自由、自決。卡特相信,想重振美國在世界上失去的尊敬,要靠的是美國的原則,而非「權力政治的平衡」。」
——
他花了三頁來解釋卡特經驗不足,造成蘇聯的緊張,因此局勢升溫。
話說我發現古巴竟然戲份很多耶,衣索比亞古巴也跑去軍援
「從蘇聯的角度看來,七〇年代中的全球局勢的確似乎充滿希望。中東容或有些許挫敗,但有人對布里茲涅夫解釋道,這些挫敗是帝國背信棄義的結果,而非阿拉伯國家的階級鬥爭所導致。
敘利亞和伊拉克與蘇聯的合作日漸緊密。南葉門已成人民共和國。所有剛獨立的非洲國家都是由馬列主義者掌政。越南也在共產主義的統治下重新統一。
印度成為蘇聯的盟友。在葉門對岸、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上的索馬利亞由革命社會主義黨(Revolutionary
Socialist Party)掌權,並邀請蘇聯海軍將艦艇停駐柏培拉(Berbera)的港口。
在國際上,蘇聯形勢一片大好。對一些年輕的共產黨員來說,這些全球的進展足以彌補他們對蘇聯自身內部社會主義的逐漸幻滅。」
必須強而有力地迅速推動社會變革這點,對這些領導人而言頗有啟發。衣索比亞數世紀以來都是正統基督教君主制,鮮有社會與經濟的變革,對他們而言正是適合重新塑造的對象。
起初,莫斯科方面並不甚感興趣。蘇聯領導人懷疑衣索比亞對馬列主義的投入程度,並憂心與衣索比亞建立太過緊密的關係,會導致與比鄰衣國的索馬利亞關係出現問題,因為德爾格此際與索馬利亞逐漸不和。然而到了一九七七年,蘇聯已經開始提供衣索比亞武器和軍事訓練,古巴方面也派遣顧問。」
斯科之間眉來眼去,臺心不已,決定不能坐以待斃。他們意欲與衣索比亞南部以索馬利人為主的歐加登(Ogaden)統一,並且認為衣索比亞革命所造成的騷亂是天賜良機。
蘇聯與古巴警告索馬利亞總統西亞德.巴雷(Siad Barre)不要發動這場進攻,希望仲介調停,尋求解決方案。但到了一九七七年七月,顯然衣索比亞已準備面對索馬利亞全面進攻。
蘇聯決定幫助衣索比亞革命。
索馬利亞方面猛烈抵抗,但到了一九七八年年初,他們已經被趕回國境線後。
同時,蘇聯與衣索比亞的關係擴展到全面支持衣索比亞政府所有部門。有些蘇聯領導人(尤其是共產黨的國際部)相信衣索比亞可以用來展示蘇聯所啟發的第三世界現代化。儘管他們對於門格斯圖暴虐無道、少數族裔動輒得咎這點頗有微詞,但國際部部長鮑里斯.波諾馬廖夫(Boris Ponomarev)同意派遣「一群有經驗的蘇共同志」去協助將德爾格打造為一個共產黨。」
我就很不懂非洲的事務古巴為何如此有興趣,還是是因為古巴人種的關係,對非洲有親切感⋯
據說是卡斯楚個人特質和革命精神啦(?)他古巴是有這麼國富民強萬眾歸心到讓他一天到晚想要對外輸出大古巴革命典範嗎⋯⋯
只能說就是要刷存在感當老二。中國也不聽話,羅馬尼亞也不聽話,古巴也不聽話⋯
蘇聯的小弟怎麼都不聽話XD
只有越南打完仗之後默默種田,種到老大哥都掛了他還繼續在種田、終於在21世紀崛起了(?)
我終於看完18章了!
他的結語一副雷根當選也是MAGA風!
話說歐洲真的滿左傾的,一直有左傾的血統,不愧是社會主義發源地。
這個是60年代法國青年的人,崇拜毛澤東文化大革命和格切瓦拉,⋯
然後蘇聯也好、古巴也好,格切瓦拉也好,這種很愛去別家革命,國際共產啦泛拉美主義所以你家就是我家這件事,嗯⋯
「籠罩蘇聯領導人的恐懼並非僅是來自西方的壓力,也是因為他們所代表的經濟和社會體系似乎深陷泥淖。經濟成長趨緩,油價下跌急遽減少了蘇聯的外匯收入。安德洛波夫和其他人將之歸咎於懶散、貪腐和酗酒。雖然蘇聯領導人中無人認為他們所繼承的體制需要徹底改變,但是大多數人都警覺到改革是需要的。許多共產黨領導人都同意蘇聯的國家負債已經超過資產了。高度集中化的計畫使得經濟舉步維艱。軍事支出節節高升,而蘇聯又支持了過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運動,後者已經習於仰賴莫斯科的龐大資源。雖然問題叢生,卻鮮少有人能夠提供解決方案。就連問題也不能過於高調提出。蘇聯是獨裁政體,效忠才是平步青雲的籌碼。」
相反地,他們重新將自己定位為中歐人,被一個來自東方的詭異蘇聯文化所占領。若說挪威或葡萄牙可以是歐洲主流的一部分,那麼為何他們不行?
在匈牙利,反對大都是智性上或者商業上的反對。一九六八年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在愈發惡劣的獨裁政權治下,反對方要求政治權利和推翻蘇聯入侵之後所立的政轉權。」
——
「來自東方的詭異蘇聯」感覺重燃對俄羅斯是東方野蠻人的優越感耶XDDD
80年代原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東德就已經都和西歐借錢了耶
歐洲1970年代就還在繼續蓋蘇聯西伯利亞石油、天然氣的管道,美國一開始怒而拒絕補助參與的歐洲企業,但後來改變心意繼續補助⋯
難怪《美式資本主義時代》的作者一直覺得美國當冤大頭
一九七三年,歐洲共同體(EC)擴張,將英國、愛爾蘭、丹麥納入之後,歐洲聯盟更進一步地整合。在西德和法國政府的協助下,歐洲議會直選的計畫通過了。讓人民、物資、服務、資金可以自由跨國流動的西歐單一市場計畫也通過了。許多歐洲領袖都認為,若他們不希望在經濟成長方面落後美國和日本,這一步便是無可避免。
——
查了一下,歐盟1993成立,歐元1999/1/1。
——
所以歧視東方野蠻人之外還歧視南方的漁夫和農民嗎
(設計旁白)我們中歐人以前歐洲文化中心天龍國耶!怎麼會淪落成這樣!
19章看完了。講東甌紛紛鬆動,英美柴契爾和雷根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作者dis 新自由主義。
1979蘇聯開始打阿富汗戰爭。
「到了一九八五年,在阿富汗的紅軍超過十萬人。幾乎全國都在他們和阿富汗共產黨軍的控制下。阿富汗共產黨軍由巴布拉克.卡爾邁勒(Babrak Karmal)領導,他好大喜功但又一事無成。但全境控制僅是白天共產黨軍在左近時的假象。到了夜晚,或者當這些軍隊集結或重新調度時,抵抗勢力便開始進入阿富汗各地村莊。有些抵抗活動僅限於在地、以部落或小組織為單位。
人們各自防禦自己的區域,對抗外國異教徒和位於喀布爾、在他們眼裡看來強取豪奪的無神論政府。但這些當地戰士為取得武器和補給,便與設立於邊境以外的巴基斯坦柏夏瓦的伊斯蘭主義團體愈發緊密聯繫。而這些連結也轉而改變了抵抗者的意識形態。
——
阿富汗真是個大坑啊,根本帝國墳場~
結果原來蘇聯到1988/2/15才成功從阿富汗撤軍,中間掛了三個總書記,到戈巴契夫才撤軍成功。撤軍之後不久蘇聯自己都壽終正寢⋯
21世紀美國也卡在這裡20年。
大坑啊大坑。
「一九七〇年代至八O年代初,世界急遽變遷,八〇年代未時改變得更為劇烈。新科技開始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經商或思考未來的方式。以資本和投資為核心的新型經濟實踐向世界擴張。新的工業生產中心,尤其在亞洲,已經開始取代歐洲和北美超過一世紀以來發展出的某些功能。且如同我們已經在蘇聯看見的,政治意識形態也開始改變,起初循序漸進,但後來愈來愈快速。到了冷戰結束之際,世局已經演變為全球意識形態衝突不再與大多數人休戚與共,而其他衝突(種族、宗教、民族或經濟)則變得愈發重要。」
——
這個說法我覺得有點微妙耶,好像種族宗教民族經濟不是意識形態似的⋯
不是本來就是因為這些才出現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嗎⋯⋯
資訊爆炸顯著地導致冷戰的終結,尤其是因為人們的優先考量改變了。但受到暢通資訊洗禮的大眾未必就更有知識。有時,突然百花齊放的資訊會與你素來信仰的理念相違,導致犬儒主義和故步自封。」
——
XD
「受到暢通資訊洗禮的大眾未必更有知識」
這句話好犀利 🤣🤣🤣🤣🤣
他對戰後美國對歐洲以及其他地區的援助部分講的很少,但是講了很多美國對國際盟友抽手或袖手旁觀的例子XDDD
比如說北約軍費之類就簡單帶過之類的~
就算不講北約軍費,只講經濟:
像這裡,到1981年美國都還有贊助耶!然後事後態度軟化的意思顯然就是之後還有繼續贊助。
但是看他這段話會覺得破壞大西洋團結形象的是美國撤銷贊助⋯但不是歐洲持續和蘇聯眉來眼去就先破壞了團結形象了嗎XDDDD
總之我看這本書赫然發現原來美國在亞洲圍堵共產勢力,台灣是冷戰前線所以全面戒嚴的時候⋯
其實歐洲東西歐交流蠻多的,和蘇聯交流也不少嘛
那誰買呢?
他沒特別說。
但其實前面管線這行字就告訴你,西歐買的XD
所以烏克蘭戰爭西歐和蘇聯吵要經濟制裁,不買石油天然氣,這顯然相當無效⋯
西歐都買了半個世紀了,冷戰時期就已經在買了!!
搭啦~🎉
社會主義國家引進市場機制(越南、莫三比克被舉例),東歐20章講過就不太提。
美援大量進入中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崛起、成績亮麗。東南亞仍然在戰後滿目蒼夷。
拉丁美洲和非洲在80年代仍然亂七八糟。
美國也借了一大堆錢給拉美國家,然後80年代一大堆債務還不出來,國際貨幣基金要求拉美國家結構調整、接受新自由主義要素,80年代尾聲最後很多軍事獨裁政府倒台。
最後稱讚了一下人權的進步,軍事獨裁的倒台和民主政治的勝利(??看看現在狀況實在無法同意)
本章竟然結束在歐洲!不愧歐洲人寫的!
話說本章感想,我只能說美國真的戰後大撒錢,可能一直撒到冷戰結束之後?
納稅人哭哭即便拉美回歸到更為民主、更傾聽民意的政府形式,但並未因此舉國歡騰,因為加諸拉丁美洲之上的經濟困境往往更顯沉重。
有些取代冷戰分裂的意識形態(首推宗教狂熱或民族執念)對於深陷其中的人們來說,跟過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比起來,危險的程度絲毫不遑多讓。
但冷戰結束仍然為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啟了新的可能。在某些案例中,他們也利用這些機會來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對歐洲而言尤其如此,歐洲大陸可說是冷戰的起源地,也是冷戰將要結束的地方。」
本章開始交代蘇聯解體!
天安門事件也被寫到了。東歐波蘭、南斯拉夫都入鏡了,但東德和柏林圍牆當然是本章重點!
在東德內部,對政權的公開挑戰開始蔓延。在萊比錫,有人權組織團體以及卸除軍備組織團體的教會,於九月初開始示威遊行。一開始口號是「我們想離開」。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地開始變成了「史塔西倒臺」、「我們哪裡也去不成」,然後不屈不撓且激昂地喊道:「我們是人民」。數千人被捕,有些人遭到毆打,但是抗議聲浪仍然持續不輟。
但是他原本想要在東德即將到來的四十週年國慶大肆慶祝,卻令他進退維谷。這給予了反對派動員的標的。且更糟的是,慶典會在何內克意圖大幅鎮壓異議分子之際,把戈巴契夫以榮譽貴賓的身分帶到柏林。」
——
這個「中國的方法」就是說64軍隊鎮壓。
話說戈巴契夫原來在天安門事件的時候有去中國,偷偷潛入人民大會堂和鄧小平開會~真是海景第一排~
但是所有參與閉門會議的人都清楚知道何內克並不受蘇聯領導人所信任。在戈巴契夫出訪東德後,軍警單位放棄阻止示威者了。十月九日,至少七萬人走上萊比錫的街頭。一週後,數字增加到十二萬人。再一週後增長到三十萬人。但及至此時,何內克已經走人,被自己所屬政黨的中央委員會投票出局。新的黨領導埃貢.克倫茲(Egon Krenz)承諾與反對派協商。他也清楚表明東德政府正在準備更為開放的出訪西德政策,包含西柏林。
當天傍晚,數千名歡天喜地的東柏林人不顧申請許可證的要求,向圍牆檢查哨靠近。起初,戍守邊境的東德衛兵由於未接到指示如何因應,試圖阻擋他們,並威脅若群眾繼續往前,他們便要開槍。然後他們開始讓喧嚷最大聲的抗議人士一一緩慢穿過,希望藉此降低衝突緊張。但是群眾紛至沓來,且不斷推擠靠近檢查哨的禁區。
約晚間十一點時,東德官兵害怕他們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波及,因此放棄看守檢查哨,將圍籬撤除。
翌晨,有些大膽的柏林人開始排除萬難地靠近圍牆。頭幾天東德衛兵還試圖驅趕他們。但是到了隔週未,連衛兵自己都開始拆除圍牆。冷戰最為羞恥的象徵之一就這麼走到終點。
柏林圍牆的意外開放,是一九八九這奇蹟的一年中最大的突破。
隨著圍牆倒塌,東西德關係必然發生轉變。沒有人知道會發生得多快,改變如何劇烈,但是事情已經不可能維持原狀。」
——
之前有和書友討論到柏林圍牆倒塌的很偶然很莫名~
就是一個洪水潰堤的概念~
好啦,本章最後當然是結束在戈巴契夫辭去蘇聯總書記職位,蘇聯解體的時刻。
「美國的後冷戰勝利主義有兩個版本。一個可以稱為柯林頓版,強調全球規模的美式資本主義繁榮和市場價值。這對國際事務缺乏特定宗旨的程度令人咋舌,即便在追求經濟目標上亦復如此。柯林頓政府沒有透過聯合國、國際貨幣機構以及與其他強權(大抵來說是中、俄)進行長期協議,來為美國外交政策行為建立更寬廣穩定的架構,而是專心於自己的繁榮規劃。就政治直覺而論,這至少在國內也許是正確的:美國人已經對往昔的國際政治運動感到厭煩,想要享受有些人所稱的「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
但是在國際上,九年代是一個與建制化合作失之交臂的時代,也錯過利用全球的和平紅利來對抗疾病、打擊貧窮和不平等。在過去的冷戰戰場如阿富汗、剛果、尼加拉瓜,對這些議題置若罔聞尤其明顯。美國人——和大多數其他人——對這些地方都漠不關心。
柯林頓(Bill Clinton)強調繁榮,布希(George w. Bush)則强調優勢地位。兩者之間,當然發生了九一一事件。
若沒有伊斯蘭恐怖分子攻擊紐約和華府,布希版本可能根本不會存在,這次恐攻事實上是美國冷戰盟友之一的反叛陣營所發起。
冷戰經驗顯然制約著美國對這些暴行的回應方式。布希政府非但沒有做出最為合理的反應——將目標明確的軍事攻擊與全球警察合作相結合——卻選擇利用此單極時刻,大幅向敵人進攻,占領阿富汗和伊拉克。這些行為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卻創造出兩個二十一世紀的殖民地,使它們臣服於強權,強權卻對殖民統治毫無興致。
當扶植區域性的盟友,施行嚴厲的經濟禁運,動用國際警察和發動懲戒性的空襲等手段相結合,就可以更有效地達成目的時,他們卻強調力量投射(power projection)、領土控制和政權變更。」
——
就說阿富汗是個大坑~
嗯,好喔。
本書致謝詞的原文寫作於2017,不知道作者現在的想法如何XD
本書作者對戈巴契夫想當然爾是評價非常高,不過他也有提到對於蘇聯人民是個災難以及因此造成普丁的崛起。
話說本書結語再度印證了我一直覺得不需要在意歷史大師對於未來趨勢預測、他們的準度沒有比群組聊天更厲害的看法XDD
好的!終於看完了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