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後,凱澤在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及華盛頓州的溫哥華建造「自由輪」(有如海上的T型車),不過他手上最大規模的船廠則是受國防工廠公司資本資助、位於加州里奇蒙(Richmond)的工廠,在他的家鄉奧克蘭(Oakland)的北邊。凱澤加入了偉大的工業父權主義者的行列。他開出高薪,歡迎黑人勞工、女工與工會來到里奇蒙,並從員工的薪資中扣除一部分款項用來資助「常設健康計畫」(Permanente Health Plan)。
「福斯金龜車在形象上有個問題,其自推出以來都主打「希特勒所創造的」,而這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口號。伯恩巴克設計的廣告宣傳將金龜車從極權主義的象徵轉變為一九六〇年代反主流文化的象徵。「小才是王道」嘲諷了美國大型汽車製造商的風格化矯飾。伯恩巴克的廣告公司以一小輛黑白汽車為主角,背景是一片什麼都沒有的灰白色,並在底部加上了簡短而有力的一句話:「小才是王道」。」 —— 美國很喜歡叫大家 Think Big
商業帝國的誕生與經濟循環的死結
Ages of American Capitalism :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字數: 580,903
商業時代1-6章 1660-1860
資本時代(1860-1932)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本噗:
控制時代(1932-1980)
前言:控制
看起來他區分這一時期的主題為控制,應該是因為羅斯福新政之後,就走向大政府主義/凱因斯經濟,聯邦政府。
但我覺得這一點蠻有趣的:
「最終,幫助美國脫離經濟大蕭條的,不是新政,而是第二次世界
大戰,這也是第十四章〈新世界霸權〉的主題。
全面開戰的「總能量」發揮了作用,即使戰爭經濟只擅長生產炸彈、坦克與飛機。各地的能源密集型戰爭經濟可說帶領地質史進入了人為氣候變遷的時代,即人類世(Anthropocene)。
但是,二戰為私人承包商經營的戰爭工廠注入大規模公共投資,消除了美國的失業現象。公債與累進稅制驅動了戰爭經濟的發展,而不是私人的投機性投資。隨著充滿活力的自由主義、大政府以與私人倡議交互作用,美國的戰爭經濟蓬勃發展。」
一九四四年各國於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舉行的會議上簽署的協議,將與黃金掛鉤的美元
確立為主要的世界貨幣。有鑑於跨境資本流動影響正是導致經濟大蕭條的原因之一,在新國際政治經濟恢復世界貿易的同時,這項協議授予各國控制跨境資本的權利,以確保國民經濟政策制定的自主性不受影響。
在美國國民經濟中,哈利.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試圖重振新政當中一些最雄心勃勃的發展性努力,卻在與蘇聯共產主義爆發冷戰的背景下功虧一簣。
到了一九四八年,日益高漲的反共產意識形態為冷戰時期的自由主義確立了強硬的左翼邊界。戰後政府解除控制經濟生活,資本所有者重新取得了投資的控制權。」
和。」
——
話說到現在還很多人在懷念1960年代的貧富差距相對不高的這件事!
但是1960年代也是一大堆反越戰啊,嬉皮文化的愛與和平與嗑藥啊,民權運動啊,等等事件頻繁和變動劇烈的年代。我覺得生活在當時的美國人應該會覺得社會很混亂?
「隨著左派持續鼓動,羅斯福的立場模稜兩可。一九三四年一月,加州醫生法蘭西斯•湯森(Francis Townsend)呼籲為六十歲以上的長者提供每月兩百美元的養老金,並激勵了多家湯森「俱樂部」的成立,結果有兩百萬人加入。有兩千五百萬人簽署了湯森提出的請願書。
路易斯安那州參議員休伊.隆(Huey P. Long)宣布發起「分享財富」運動,提議向所有家庭發放五千美元的基本收入。
公共工程管理局局長哈洛德,艾克斯在日記中提到,總統「必須更偏向左派立場,才能穩定整個國家」。」
——
原來基本收入這件事1934就有人提議過啊!
根據疫情大發錢的經驗,應該是效果不彰,促進通膨而已。
不過《失靈的福利國》作者有提出基本收入,並且把疫情大發錢當成一個正面的實驗⋯(Hmm)
「但是,如果真要說美國在經濟大蕭條期間為何會出現左派自由主義,而不是像其他政治體那樣出現右翼民粹主義(即使不是法西斯主義,也具有民族主義的特質),那是因為在新政的勝利政治聯盟中出新政資本主義現了左傾的工會勞工,而他們不僅僅是出門投票,更積極地採取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底特律的聯合汽車工人工會運動發生在右翼反猶太主義的查爾斯•考夫林〔Charles Coughlin〕神父的住家附
近。)」
——
有人對這件事有什麼了解或看法嗎?
凱因斯1936年出版他的書,提倡政府擴大公共支出創造就業機會。
我以前以為新政就搞定了蕭條的問題。但其實一直到本章最後1938-1939,羅斯福新政都還是沒有辦法搞定最嚴重的問題,男性勞工失業率,一直是二位數。
而且1938-1939,羅斯福政府和大企業主的關係充滿敵意。
然後,當然就沒有失業率的問題了,因爲二戰爆發了 ⋯
而且1938-1939,羅斯福政府和大企業主的關係充滿敵意。
所以二戰總動員這件事還是很神奇的,難怪福特那時候跟羅斯福說你別管我怎麼造,但我會造出來XD
關係惡劣啊XD
「對戰爭工具的公共投資成了一切起因。在歐洲,希特勒在一九三〇年代推動的德國經濟軍事化,激起工業急遽復,解決了大規模失業問題。
但在美國,軍事開支貧乏,大規模的白人男性產業失業現象遲遲未得到解決。當然,納粹的國防軍和空軍只擅長一件事,就是入侵與轟炸其他國家。
為了在戰場上擊退法西斯主義,美國境內各地的工廠必須全速運轉,生產線製造出源源不絕的艦艇、坦克、槍炮與彈藥。「產能過剩」不再是個問題。
美國的戰爭政府直接提供資本給生產軍需品的單位。工廠的燈終於重新點亮,許多新廠房也動工興建。不論是投機性、預防性或政治性,任何類型的流動性偏好都被拋到了腦後。出於政治原因,生產中的固定投資主導了一切。」
本章開頭有講到因為消費不足、產能過剩,很多工廠停工、生產線停工。然後無縫接軌《二戰》羅斯福給英國貸款和「民主兵工廠」的故事。
是《二戰》1930年代的部分都在講歐洲和亞洲,美國的部分著墨甚少。讀這本書我覺得剛好補上了。
不過這本書的立場和《二戰》有點不一樣。《二戰》的美國比較是喜歡關起門來自己孤立主義,偶爾海外殖民一下就覺得太過麻煩(並且怕低等種族污染美國)。
這本書則是相反地講的好像美國本來是打算發展海外殖民的大美國主義,只是進展不順利。
一九三三年在烏拉圭舉行的泛美會議上,羅斯福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Cordell Hull)投票贊成一項決議,那就是「任何國家都無權干涉另一國的內部或外部事務」。
到了一九三四年,美國結束了對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各國的占領,除了古巴關塔那摩(Guant G namo)一處海軍基地與巴拿馬運河區的一座軍事基地。經歷十年的過渡期後,一九三四年訂立的《菲律賓獨立法》(Philippines Independence Act)奠定了菲律賓獨立的基礎。
在國內,新政立法恢復了聯邦承認印第安民族主權的可能性。
——
不過畢竟《二戰》寫了三冊在本書只佔了一章的版面 XD
另外講到「全球化」從金融資本的流動性改成了恢復全球貿易,我覺得也是滿有啟發的:
一八九〇年代末對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為一重要先例。美國承認中國領土主權,但要求中國開放市場准入。在此謀略下,美國運用國家權力來確保外國市場進入,進而確保市場對美國商品的需求,而不僅僅是派兵駐守當地以監督「非白人」人口。
一九三四年的「互惠關稅」帶有同樣的意圖,宣告美國對世界貿易自由化的承諾,並賦予總統開啟雙邊貿易協定協商的權力,以逐步剷除不斷緊縮的歐洲帝國貿易集團。此外,許多新政顧問人士支持國民經濟「發展」計畫,這意味著推動世界各地的工業化。
例如在一九四〇年,美國向巴西提供資本、信貸與技術支援,協助在沃爾特雷東達(Volta Redonda)興建煉鋼廠。」
「與此同時,美國退出了歐洲事務。一戰過後,儘管美國擁有十足的經濟權勢,但無意爭奪霸權地位。即使經濟大蕭條破壞了和平,希特勒使歐洲陷入準戰爭的灰色地帶,美國仍出現了支持「中立」的大規模社會運動。
一九三六年,受訪的美國民眾當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認為政府不該介入外國戰爭。國會通過了三項中立法案,禁止美國向交戰國出售「武器、彈藥或軍火」。
但是,這些法案並未限制美國對非交戰國的武器販售。藉由此一管道,美國的戰爭經濟逐漸成形。」
——
總覺得這看起來好眼熟。
「圖66
「福特楊柳溪轟炸機工廠的B-24解放者生產線」(約一九四四年)
作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工廠之戰」中獲勝的偉大象徵,福特汽車公司的楊柳溪B-24轟炸機工廠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頂工廠。其生產線有足夠的空間可供一百一十英尺高的有翼飛機做完整的九十度轉彎。」
——
想到波音工廠
「亨利•凱澤是一位西部的新政企業家,他與沃倫•貝泰(WarrenBechtel)合夥。後者創辦了位於舊金山、私人經營的貝泰建築公司(至今仍為私營),成為新政時期在西部建造大壩的六家企業之一。
珍珠港事件後,凱澤在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及華盛頓州的溫哥華建造「自由輪」(有如海上的T型車),不過他手上最大規模的船廠則是受國防工廠公司資本資助、位於加州里奇蒙(Richmond)的工廠,在他的家鄉奧克蘭(Oakland)的北邊。凱澤加入了偉大的工業父權主義者的行列。他開出高薪,歡迎黑人勞工、女工與工會來到里奇蒙,並從員工的薪資中扣除一部分款項用來資助「常設健康計畫」(Permanente Health Plan)。
「然而,戰時太平洋沿岸轉變最大之地,是洛杉磯。戰爭之初,洛杉磯只有百分之五的勞動力從事工業,經濟以電影、石油與水果罐頭為主。不久後,太平洋西部生產的飛機占了美國所有戰機近一半,道格拉斯、洛克希德、伏爾提(Vultee,一九四三年後稱為聯合公司[Consolidated〕)、北美公司、維加(Vega)與諾斯羅普(Northrop)等六大飛機製造商,沿著洛杉磯機場附近由公共事業振興署開拓的一條廊道設立工廠。到了一九四四年,至少有四千家戰爭工廠設於洛杉磯,產業分布廣泛。一九四五年,洛杉磯郡所占的全國生產毛額,超越了戰前的底特律(該年,其產值僅次於底特律)。
在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間,加州多了三百五十萬人口,成了「未來的大世界」。」
加州理工學院著名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有幾位教授在航太公司兼職,史丹佛大學更是格外樂意協助推動政府資助的產業。被列為最高機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主導。
就國民生產毛額而言,炸彈只有投擲之用;然而,戰時的公共投資,穩固了未來戰後「軍事工業」綜合設施的西部基地及二十世紀末矽谷新經濟的基礎。」
「德國與日本雖然沒有凱澤這樣的人士,但是有奴隸勞動營。事實上,第三帝國在東歐推行的殖民化,看起來更像傑佛遜「自由帝國」願景中路易斯安那州的奴隸經濟。
戰時美國太平洋西部走向高科技工業化,當地工廠裡的勞工全是南方奴隸的後代。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會發源於西雅圖而不是西里西亞,是有原因的。」
——
覺得他這段話很微妙耶?
西里西亞是波蘭的地方,所以他要講說奴隸經濟是不會有 Bill Gates 創辦微軟?但他還加了一句太平洋西部高科技工業化的工廠裡都是南方奴隸的後代⋯
所以他這是想表達什麼XDD
感覺他似乎隱約要諷刺什麼但我抓不到XD
我不知道我看完了,搭啦🎉
「費恩伯格口中的未來,是一個致力於大眾消費的文明。首先,郊區購物中心的前提是普遍的汽車使用,因為購物商場的客群,便是居
住在獨立且低密度之單戶住宅的消費者。在郊區新鋪設的道路、高速
公路與林蔭大道旁,新落成的購物商場拔地而起。人們的皮夾與錢包裡有信用卡,雜誌刊登各式各樣的廣告文案,電視也播放一則又一則的商業廣告。事實上,到了一九六O年,費恩伯格所指的未來,基本上已成為今日的美國。
一九五〇年,有四千零三十萬輛汽車登記在三千九百九十萬個家庭的名下,到了一九五五年,三分之二的家庭都有電視機。
大眾消費的地理景觀,也就是郊區、單戶住宅、汽車展售中心與購物商場,已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福斯金龜車在形象上有個問題,其自推出以來都主打「希特勒所創造的」,而這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口號。伯恩巴克設計的廣告宣傳將金龜車從極權主義的象徵轉變為一九六〇年代反主流文化的象徵。「小才是王道」嘲諷了美國大型汽車製造商的風格化矯飾。伯恩巴克的廣告公司以一小輛黑白汽車為主角,背景是一片什麼都沒有的灰白色,並在底部加上了簡短而有力的一句話:「小才是王道」。」
——
美國很喜歡叫大家 Think Big
所以我覺得這個廣告超有趣的。
但是「小才是王道」的翻譯雖然不能說錯,我覺得趣味還是少了幾分
作者這段好好笑:
「資本主義要求經濟生活以未來為取向,因此,不斷回顧過往的衝動、並傷感地替舊時代加上「黃金」的印記,或許是某種心理補償,尤其是在許多人覺得難以樂觀看待未來的時刻。
在美國的經濟史上,有多少個黃金時代?答案可能需要兩隻手才數得出來。光是十八世紀,就有殖民地商業的黃金時代,緊接的是觀察家所謂的一七九〇年代法國大革命戰爭期間的中立貿易「黃金雨」時期。最近代的黃金時刻是二戰過後數十年的工業經濟。二十一世紀初,無論是因為所得平等或家庭價值觀,人們對這個時刻都充滿懷舊之情。
核心家庭包含了丈夫、妻子與孩子。世界貿易復甦之際,國家的管制措施仍抑制了跨境的投機性資本投資,移民也受到限制。極端現代主義的直線元素主導了企業建築的國際風格。」
因為有很多21世紀的書呢,會很懷念1960年代美國貧富差距很小的時代。
比方說 Michelle Obama 的自傳 Becoming
就用緬懷的語氣講她在芝加哥南區成長的時候,那時候貧富差距沒那麼大,其實大家都一起玩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這本在討論階級和教養策略的書
也很懷念60年代貧富差距低、有錢人和沒那麼有錢的家庭都在同樣的街區上同樣的學校
所以一整個很懷念那個美好的舊日時光的樣子
然後他講到那時候的經濟和社會有「結構」,就是很可以預期吧!
現在的社會經濟不確定性更大了
但是如果想一下1960年代是反戰啊,愛與和平啊,迷幻藥啊,民權運動啊,甘迺迪和金恩被暗殺啊的年代
就覺得應該1960年代人也覺得自己的世界很動盪吧!
產業資本是財政三角的錨點。到了一九五〇年代,投資的任務重回大型私人企業的手中。被稱為行政官僚的白領經理階層掌握了資本的分配。掌握局面的是官僚機構,而非信貸驅動的投機性投資循環。
即使是戰後的金融業,也乏善可陳。」
依照其自訂標準(安全、結構、白人男性養家的社會模式、全民富足),戰後美國的政治經濟解決方案進行得相當順利,擁有不容忽視的成就,但也不可否認地具有局限性與斷層。」
美國的收入政治一直帶有歧視色彩,讓白人異性戀男性享有特權。同時,美國的總體經濟變數與衡量標準,如國內生產毛額或「總合需求」,並不適合解決許多經濟關係中的具體錯誤,或是許多族群遭受的不斷惡化的不利條件。
根據定義,沒有一個國家的統計數字可捕捉戰後美國經濟變化中以地域為基礎的地理動態,在這之中,由於私人的資本投資不斷變動,某些城市與地區的經濟成長及發展,與其他地方的長年貧困顯然就是兩個世界。
戰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核心,便是一九六四年由甘迺迪提出、詹森總統簽署的《一九六四年減稅法案》,他們試著藉由已存在的管道刺激總體經濟,從未將不受重視的地區與人民帶到長期經濟發展的方案中。」
——
本章一開始在講1950年代,後半段講1960年代。然後問題就開始越來越多。
AAC 18
尼克森根本川普風欸
「在經濟政策上,尼克森是憤世嫉俗的政治家,但並不是一個不知變通的理論家。一路走來他堅守經濟民族主義,他是末代的凱因斯主義者,也是第一位川普主義者。」
作者竟然自己說了🤣🤣🤣🤣
「甚至早在一九七O年共和黨表現不佳的期中選舉之前,尼克森就已經改變路線。他改採財政刺激措施以降低失業率,在一九七一年,聯邦預算便逼近戰後高點。
由於通膨率仍在百分之五附近徘徊,尼克森任命艾森豪時期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亞瑟•伯恩斯為聯準會新主席。伯恩斯遵從總統要求,放寬了信貸條件,在此之前,尼克森向左右手透露,如果伯恩斯不這麼做,「我會狠狠教訓他」。
一九七一年,聯準會將短期利率調降至低於百分之四,美國的總體經濟逐漸走出衰退陰影。」
「一九七一年,美國在二十世紀首度出現了貿易逆差。
尼克森向全世界發出的訊息很明確,美國將優先考慮國內問題,而不是國際義務,因而有了一九七一年的「尼克森衝擊」,或尼克森所謂的「新經濟政策」。」
「他(當時的財政部長)與尼克森都深切希望能恢復美國製造業的國際實力,尼克森更認為,這是戰後美國地緣政治力量的基礎。至於國內政治,尼克森表示「必要的話,我們可以接受通貨膨脹」,但「我們不能接受失業問題」。
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尼克森宣布關閉「黃金之窗」,不再接受黃金與美元之間的任何匯兌,還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百分之十的關稅,種種作為令美國盟友大吃一驚。⋯
越南推行具親刺意味的「榮譽的和平」政策。」
不過1976年選出了卡特,是德州最後一次總統大選選民主黨的卡特(南方福音派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