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這般結果的,是嶄新的國家政治經濟。在南方蓄奴州脫離聯 邦並成立美利堅邦聯(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CSA)之後,共和黨主政的國度成為真正的一黨制國家,即「聯邦」。 北方州 他們立刻代表選民推動立法,為西部地區的白人戶主興建住宅,通過一項工業關稅以保護東北部的製造商不受英國出口的平價商品所影響。聯邦政府缺乏調動資源以發動內戰的經濟能力,
——P補充(美國法律史)— Long Depression 1873-1879 (or 1873-1896, depending on metrics used)
第二波工業革命 電報、鐵路、瓦斯、自來水供應、汙水系統、跨洋運輸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1870-1914) telegraph, railroad networks, gas and water supply, sewage systems, oceans liners
according to economist Rendigs Fels, the gold standard put a floor to the deflation, and this was further boosted by especially goo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1879 但不管怎樣 你如果穿越回去到19世紀 就知道投資 交通運輸 還有鋼鐵 穩賺 那時候有這個稱呼出現 Robber Barons 搶匪男爵 主要指一些那時候不擇手段賺錢的企業大亨 包括CNN Anderson Cooper那時候他家 Vanderbilt家族 Vanderbilt從經營布魯克林到曼哈頓的小渡船起家 他當時的"創新" 是開始有船的時刻表... ——
「首先在一八七二年,卡內基建立了合夥關係,邀請湯姆森與史考特加入。在一八七三年的金融恐慌中,史考特在連接德州與太平洋的鐵路工程中遇到了麻煩。公司的債權人紛紛緊張地要求收回貸款。史考特請卡內基來費城,懇求這位徒弟為公司票據擔保。湯姆森向他乞求:「在所有人當中,你是最應該伸出援手的人。」事後卡內基表示,那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之一」。儘管如此,他並未出手拯救自己的恩師。史考特與湯姆森覺得遭到背叛,要求卡內基買回他們當初投入鋼鐵廠的資本。為了籌措資金,卡內基前往倫敦,將債券出售給僑居英國的銀行家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S. Morgan) •
「(01) 【譯注】:霍姆斯塔鋼鐵廠事件爆發於1892年6月底,在卡內基的合夥人傅利克(Henry Clay Frick)決定以關廠對付罷工之後,工人占領工廠並封鎖全鎮。傅利克最初召喚私人警力「平克頓偵查機構」(Pinkerton Detective Agency),引起全鎮人口到工廠以武力對抗平克頓的警衛。在傅利克要求之下,賓州政府派8,500名部隊到霍姆斯塔。事件於當年11月落幕,卡內基擊敗工會。於事件後,卡內基削減工資、要求工人每天工作12小時、並刪除500個工作。見 Paul Krause, The Battle for Homestead, 1880-1892: Politics, Culture, and Steel (1992) 」 ——《美國法律史》
佛里克透過平克頓偵探事務所雇用了他們,付錢讓他們保護即將到來的替代工人。那些衛兵試圖登岸時,數以千計的霍姆斯特德鋼鐵廠工人與地方人士在臨時搭建的鐵柵後方嚴陣以待。他們也配有步槍,其中一些是南北戰爭時留下來的,除此之外,還有國慶日施放煙火後留下的炸藥以及兩座火炮,其中一座據說是安提坦姆戰役(Battle of Antietam)後留下來的加農炮。護衛隊登陸,槍聲四起,場面混亂危急。雙方激烈交火了十四個小時。霍姆斯特德鋼鐵廠工人將澆滿燃油的手推車推下堤壩。
我剛還查了一下,Dale Carnegie 故意要讓人誤會的。他本來 last name 不是這樣拼:
Important Note: Dale Carnegie was born as Dale Carnagey but changed the spelling of his last name to "Carnegie" to sound more like the prominent industrialist Andrew Carnegie, according to Biography. He was not related to the famous Andrew Carnegie.
「大併購運動始自鐵路產業的「摩根組織化」(Morganization)。一八九〇年,被朋友們親暱地稱為皮爾龐特的摩根,在父親」.S.摩根(J. S. Morgan)去世後,接管了以倫敦為重心的銀行業夥伴德雷克希爾—摩根公司(Drexel,Morgan &Co.)。到了一八九五年,該公司成為摩根大通,營運集中於紐約。」
「工業革命史上最偉大的成就發生在一九一〇年代的密西根州底特律郊區。在那裡,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在一九一零年生產了超過兩萬輛「型車(Model T)。到了一九一六年,產量變成五十八萬五千輛。在這段期間,T型車的價格降了一半以上,從七百八十美元降至三百六十美元。 「大量生產」使創始人亨利.福特成為國際名人。
一九二二年,福特汽車公司的汽車產量逼近兩百萬輛時,他出版了《我的生活與工作》(My Life and Work),這本書被譯成多國語言,在全球各地大為暢銷。
商業帝國的誕生與經濟循環的死結
Ages of American Capitalism :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字數: 580,903
商業時代1-6章 1660-1860
資本時代(1860-1932)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我決定前言的各章概述和各章結合著一起看。
「第七章〈南北戰爭與資本的重建〉講述共和黨在奴隸制廢除後創造全新的政治經濟,而這段歷史在極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國工業化的未來模式。傑佛遜的自由帝國願景已煙消雲散,奴隸制也遭到廢除。
聯邦政府宣稱擁有更為穩健且一致的主權,下放給家戶、企業、各州及印第安民族的支配權相對較少。相反地,政府釋出許多誘因促進私人工業發展,例如向鐵路公司核發補助,這些組織不再是自由帝國的次主權,而是變成全面私營化、追求利潤的行為主體,並在不久後獲憲法保障而擁有財產所有者的權利。密西西比河以西由聯邦政府向居民購買或掠取而來的那些印第安土地,遭到鐵路公司的瓜分及白人殖民的占據。
南北戰爭結束後不久,形成資本時代的兩股主要動力出現了。一股是工業投資增長的加乘效應促成了生產力直線上升,另一股則是繁榮與蕭條不斷交替的投機信貸循環。
首先,工業革命改變了生產的模式。資本流入了非流動性的「資本財」(即用於增加產量的中間工具),像是建築物、機器與工廠設備。資本財在勞動與進取精神下被消耗殆盡、隨著時間而折舊並失去價值,藉此創造收益。單就資本財在經濟生活中的日益增加,就證明了「資本時代」的名稱有多切題。
實際上,商業時代的亞當.斯密式成長是經由商業活動跨越地域或空間的延伸而實現的。在資本時代,經濟生活結合逐步實現繁榮的過程,發展動力有更大程度在於時間,而不是空間。準備就緒的工業生產者開始投資新的能源密集型資本財,有系統地在時間的線性延伸中提升生產力。除了亞當.斯密式商業乘數之外,工業投資乘數也解放了經濟活動的報酬遞增。
這股動力在時間上非線性延伸,而是不斷循環往復。由債務推動的投機心理能夠加速對新資本財的長期投資,進而促成生產轉變。但每當社會信心崩潰、資本所有者之間爆發競爭性恐慌時,這個循環就會反轉。價值與價格急遽下降,使資本持有者短期內囤積貨幣與其他類貨幣流動資產以避免投資風險。
工業投資的加乘效應減弱,經濟增長放緩;接著,工業發展的腳步慢了下來,經濟也委靡不振。如此一來,投機性投資的矛盾動力,也就是投機、投資與囤積之間的衝突,導致了週期性的景氣繁榮與蕭條。
但我覺得作者對於奴隸經濟產值的討論有點微妙:
「就經濟而言,奴隸的解放毀了價值三十億美元的奴隸財產。『白人奴隸主再也無法強迫黑奴從事勞動,無法拿他們作為貸款抵押物,也無法在日益蓬勃的資本市場中販賣黑奴。這種「完全摧毀」奴隸財產而不給予任何補償的行動,正如歷史學家查爾斯 . 畢爾德(Charles Beard)與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在將近一個世紀前所主張的,無疑是「盎格魯—撒克遜法理學史上最驚人的財產查封」,使這場內戰成為了美國資本主義史上最重大的轉捩點。」
Mary Ritter Beard
她跟老公查爾斯 是二十世紀初有名的美國左派學者 名著是這本 美國憲法的經濟結構 以前有讀過
——
還被書友Y插播了一張
被資本化?資本會以什麼樣的條件被投入到經濟生活中?」
「形塑這般結果的,是嶄新的國家政治經濟。在南方蓄奴州脫離聯
邦並成立美利堅邦聯(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CSA)之後,共和黨主政的國度成為真正的一黨制國家,即「聯邦」。
北方州
他們立刻代表選民推動立法,為西部地區的白人戶主興建住宅,通過一項工業關稅以保護東北部的製造商不受英國出口的平價商品所影響。聯邦政府缺乏調動資源以發動內戰的經濟能力,
但它向密集發展的北方商業經濟汲取資源,而即使戰爭期間工業產量下降,它仍將公權力與自利融混成複合動態,「愛國情操與私人利潤」並肩而行。
更引人注目的是,為了打贏內戰,它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發行龐大的浮動公債。」
內戰還催生了一個以紐約為基地的全新國家貨幣體系與信貸網絡,其運作及背後的操縱者決定了往後貨幣資本將如何流向企業與生產。戰爭期間,聯盟採用紙幣「綠鈔」(greenback)。
紐約金融的崛起迫使人們開始關注「恢復」的政治,意即恢復金屬硬幣本位制。
儘管「南方的實地重建」得到了遠多於以往的關注,但「恢復」的政治依舊決定了重建結果。若要恢復採行金本位制,需要實施財政緊縮,因為聯邦政府別無選擇,沒能花錢推動重建,只能囤積充足的黃金儲備量,以在公開市場中保衛一次大戰前的美元兌黃金匯率。
東北部的資本家呼籲恢復金本位制,並得到了政府官員的支持。
他們期望有一套硬幣本位制可以保證貨幣資本的稀缺價值,用來確保紐約銀行家與資本家在戰後貨幣與信貸體制巔峰時期中引導投資流動的權力。此外,戰後主張恢復金本位制的人士希望藉由美元與黃金掛鉤創造穩定的國內投資環境,並從歐洲吸收新的資本進口,尤其是守護國際金本位制的英國。
最後,儘管遭遇反對聲浪,政府仍恢復了金本位制。南方飽受不公正與效率不彰的佃農制度所苦,不但阻礙南方經濟的長期發展,甚至因此再次確立了白人至上的政治理念。
早在戰爭期間,聯邦軍將奴隸主貶入歷史冷宮的同時,就曾對密西西比河以西獨立自治的印第安民族發動攻擊。
戰後,重建的資本透過股份公司流動,逐漸脫離了公共目的,跟著聯邦騎兵團一同攻進了西部地區。最終,重建的資本所資助的對象,不是黑奴的自由,而是西部的鐵路建設,不是用來推翻南方殖民階級,而是征服密西西比河以西原住民土地。」
這裡的八卦是當時的財政部長Salmon P Chase 讓銀行家 Jay Cooke賣公債抽傭金,暴利
一八六二年二月,國會通過了《法幣法》(Legal TenderAct),授權發行不可贖回的紙幣與法定貨幣,其因綠色油墨印刷而被稱為「綠鈔」。戰爭期間,國會印製了二點五億美元的綠鈔。
隨後,紙幣貶值,一八六二年,一美元的黃金可兌一點三美元的紙幣,到了一八六四年可兌二點三三美元。
但是,黃金溢價的波動詭譎多變,取決於市場如何預期北方聯邦政府未來的軍事命運。投機性做空綠鈔的投資者在交易圈中哼起了〈迪克西〉(Dixie)川這首歌曲的旋律。
然而,脫離金本位制的決定,使美國國內的貨幣信貸供給與國際間的金融局勢出現落差。綠鈔的發行也克服了戰時不確定性所導致的預防性囤積的流動性偏好,進而誘使商業與生產的發展。這種完全由政府權力支持的紙幣,宣示了更強大的國家經濟主權。
由於傑克森時代的「自由銀行」導致了一套區域分散的金融與支付系統,因此戰時美國有將近一千五百家州政府特許的銀行企業,而它們根據二十九州不同的法律總共發行了五千多種紙幣。新成立的國家銀行擁有聯邦核發的法人執照。
隨著美國債券取代黃金成為貨幣供給基礎,這些銀行依法必須拿出三分之一的資本儲備購買並持有公債。針對這些儲備,貨粹監理單位以各家銀行的名義發行了另一種全國性紙幣,即「國家紙幣」。國會對各州發行的紙幣課徵懲罰性稅款,逐步將它們逐出流通市場。因此,各種不同的貨幣慢慢遭到淘汰,單一的全國性貨幣崛起。
小型地方銀行在十八個指定城市的銀行持有準備金,而這些銀行在紐約市的銀行也持有準備金,導致貨幣資本與信貸都集中於華爾街。如投機客丹尼爾•德魯(Daniel Drew)所說,「除了日常瑣事之外,我們這些在華爾街打滾的人還有戰爭期間攢下的財富可以拿來投機,總是能打破股市的平衡。畢竟,在渾水中也能摸到好幾條魚」。聯邦在戰爭中創造的財富與資本家對利潤的預期,堪稱魚幫水,水幫魚。
最終,聯邦不得不撥提資金償還債務。關稅的收入讓政府能以黃
金支付利息,但無力償還本金。
新成立的國家稅務局(Bureau of Internal Revenue)對一長串的商品課徵貨物稅,並對神職人員以外的所有職業徵收執照稅,印花稅進一步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就連公司企業也需繳付營利稅。國會還通過了一項針對個人收入的累進稅,不過大多數的薪資勞工都非課徵對象,聯邦中只有一成家庭需繳納所得稅。
稅收也回收了流通的綠幣,抑制了戰時通貨膨脹。戰爭期間的物價確實翻了一倍,但通貨膨脹程度不算嚴重,北方地區的民間消費可說是一如往常。
聯邦的軍事經濟有以下特點。聯邦政府並未徵用私人經濟活動,而是發行貨幣與債務以促進資本化。」
「南方美利堅邦聯的經濟動員凸顯了北方與南方資本主義之間的重大差異。美利堅邦聯沒有政黨派別,但前民主黨員掌管了國會,而初期政府宣示承諾會限制中央政府的權力。但在戰爭後期,邦聯別無選擇,只能強徵南方的經濟生活。
光是戰爭收入這點,美利堅邦聯與聯邦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八六一年,邦聯財政部成功推動價值一千五百萬美元的債券流通,但進一步發行的更多票據在海內外都停滯不前。
如同北方聯邦的做法,邦聯國會中止金屬硬幣本位制的實施並印製紙鈔,但沒能建立全國性專屬貨幣。價值十五億美元的美利堅邦聯票據與各種不同的私營票據混雜並行。
到了一八六三年,美利堅邦聯的物價已上漲了十三倍之多。
徵稅的措施可以回收紙鈔,限制通貨膨脹,因此美利堅邦聯試圖課稅。一八六三年四月,其通過的稅收法案與聯邦在一八六二年的立法有些相似,對所有東西都徵稅,除了奴隸以外。其中一項獨特的稅收為針對家戶生產的「小麥、玉米、燕麥、黑麥、蕎麥或大米」徵收一成的實物稅。
南軍面錦糧荒,農場生產的成捆棉花卻因聯邦海軍的封鎖而在碼頭上腐爛。
之後,由於自由民家庭無力承擔實物稅,爆發了大規模抗稅運動。一八六三年,里奇蒙的婦女抗議團體發下毒誓,「不給麵包就流血」。
在南方,愛國主義與商業自利互相衝突而非協調一致,耗損了戰備能量。
不僅如此,邦聯還對南方的經濟生活進行了激烈且有害的干預。其戰爭收入大部分來自直接「徵收」私人財產。這種徵用致使南方民眾從現有的慘淡商業活動中撤出,引發了更大膽的蠶食行為。
在工業方面,邦聯徵用了既有的製造商,如維吉尼亞州里奇蒙市的卓德嘉鋼鐵廠(Tredegar Iron Works),南軍幾乎所有軍械都由該廠生產,就連裝甲戰艦也不例外。邦聯扶植了自有的製造商,包含位於阿拉巴馬州塞爾瑪(Selma)與喬治亞州奧古斯塔(Augusta)的火藥廠。
南方蓄奴州之所以想脫離,是因為他們對中央集權心懷恐懼,但在戰爭期間,中央政府必然會加大控制經濟的力道。其中的諷刺之處,大家都心知肚明。
不論如何,對奴隸資產的侵犯,已經削弱了邦聯存在的根基。
然而,聯邦最終戰勝了邦聯,南軍於一八六五年四月九日在阿波馬托克斯(Appomattox)投降,從裡到外全面潰敗。聯邦摧毀了奴隸資本主義。」
在討論如何償還外債,因為通貨膨脹,要不要回到金本位。
「一八六八年,共和黨提名的尤里西斯。格蘭特(Ulysses Grant)將軍贏得總統大選。格蘭特支持恢復金本位制,他在三分之一民主黨員與四分之三共和黨員的支持下當選後,國會通過了《一八六九年公共信貸法》(Public Credit Act of 1869),並由格蘭特簽署。該法案宣示,聯邦政府將以黃金償還所有美國公債,並向全世界承諾最終會讓美元回到在戰前兌黃金的平價匯率。86政治上,恢復金本位制算是塵埃落定了。
這對南方的經濟重建意義重大。一八六六年後,全國性的麥卡洛克緊縮正好遇上了南方毀滅性的信用緊縮,決定性地影響了當地持續進行的土地與勞動力鬥爭,結果導致黑人佃農制的興起。」
「戰前,奴隸資本一直是南方信用體系的資產基礎。要讓一個新的資產類別在一夜之間資本化,沒那麼容易,而土地顯然正是如此。87一八六五年,在飽受戰爭蹂躪的南方,幾乎沒有銀行倖存下來,也很少有全國性紙幣或綠鈔在市面上流通。在一八六五至一八六八年間成立的一千六百八十八家國家銀行之中,只有二十家位於五大棉花種植州。98不久後,作物留置權(crop lien)出現了,也就是農場主承諾未來會提供棉花以換取貸款的信用展延。g9當然,棉花的種植仍然需要勞力,因此在「黑人法典」的基礎上,農場主試圖重新建立類似大規模勞動團體的系統,現稱為「勞工隊」。然而,這引發了黑奴的強烈反彈,尤其是黑人婦女。」
舊時的奴隸經濟具有吉姆.克勞(Jim Crow)種族歧視年代所缺
之的經濟理性。
奴隸經濟可以說是一種更有效率的資本主義經濟,能使資本投資與勞動生產力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但是,佃農制就不是如此,它刺激的是為了償還債務而擴大棉花生產的動機,沒有帶來長期資本投資。佃農制的基礎,是透過債務對黑人家庭進行的地方性政治剝削。
失去了聯邦層級的政治權力後,白人至上主義退而深耕地方基層。農場主階級成功維持了對非裔美國人的統治,轉型後的種族主義此時成了經濟發展的阻礙。」
「南方經濟體制度失敗將持續到一九三〇年代的新政干預時期。在美國工業化時代,多數的南方黑人仍被局限於農村莊園經濟,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工業化,美國的工業化動力主要來自國外大量產業勞工。」
一八六八年冬天,軍隊對印第安人避冬的據點展開了毀滅性襲擊,聯合太平洋鐵路及其南部分支堪薩斯太平洋鐵路公司(Kansas Pacific)則將水牛群一分為二,阻斷了平原印第安人的糧食來源。
到了一八六九年春天,平原印第安人的經濟生活飽受重創,組織性的反抗活動也無以為繼。
根據戰後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印第安人不是公民,因此,不同於鐵路資本所有者,他們的財產並未受到憲法的保障。
一八六九年五月十日,利蘭•史丹佛(Leland Stanford)在猶他州奧格登(Ogden)敲下了一根「黃金長釘」(Golden spike,嚴格來說是鐵製的),正式接通中央太平洋鐵路與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分別興建的路段。一八六八年,史丹佛與「合夥人」開設的契約與融資公司向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開出了一千六百多萬美元的工程帳單。他們靠這項建設賺了整整一千萬美元的利潤。
這家動產信用公司獲利高達一千六百萬美元。雖然聯合太平洋鐵路債台高築,截至當時營運尚未獲利,但透過公司股票的金融操作與增值,公司的元老從最初的投資中賺取了大約四點八到六點一倍的利潤。」
還講到了賓州鐵路貫穿東西的企圖以及北方文化影響。
恢復政策使美國經濟與國際金本位制相繫,進而屈從於國際經濟事件的牽制。一八七三年,黃金開始從美國流往英國。在維也納證券交易所崩盤後,歐洲搖搖欲墜的信用貸款狀況使資本所有者紛紛陷入恐慌,要求贖回安全的流動性資產。」
從開始第一天就在虧損⋯
然後大家都是靠投機炒作金融商品致富的⋯
雖然我知道是投機炒股票,但我還以為鐵路公司至少有賺點錢⋯🤣
這件事好美國啊⋯
除了鋼鐵大亨發財之外。鐵路大亨也是富翁。像Stanford 和 Huntington都是這樣發財的。
但他們致富的原因不是因為鐵路公司本業做得很賺錢,而是炒股票和發行公債~
那大家上次《美國法律史》19世紀如果還記得的話,就應該記得當時他們的幾乎幾近無償取得鐵路蓋鐵路,而且對於員工各種苛刻,撞死人也不用騙錢。
但就算這樣,也還是虧錢喔!然後就一直舉債借錢來擴張這樣⋯
就!很美國資本主義! 現在的科技獨角獸公司也都沒有在賺錢的🤣
然後因為要有金本位,就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受到國際局勢影響。
總之恢復了金本位之後,1873年有重大的金融恐慌,從太平洋鐵路公司倒閉開始。
之前法律史時關於1873的筆記(翻譯過)
1873年恐慌。1873年9月18日「黑色星期四」。
北太平洋鐵路公司獲得了位於美國西部的四千萬英畝(約160,000平方公里)公共土地,傑伊·庫克(Jay Cooke)為該公司尋求一億美元的資金;但當其債券發行失敗、無法售出時,庫克的銀行隨即倒閉,緊接著幾家大型銀行也相繼破產。紐約證券交易所於9月20日關閉十天。
美國當時價格蕭條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戰爭後為了恢復金本位制度而採取的緊縮貨幣政策。美國政府從市場中回收貨幣,以達成此目標,導致市面上流通的資金減少,貿易受到抑制。由於這種貨幣政策,白銀價格開始下跌,資產價值大幅縮水;根據多數說法,自1879年起,生產量持續成長,進一步因工業生產力、貿易及競爭的提升而加劇價格下行壓力。
——//——
「一八六二年二月,國會授權財政部發行五億美元債券,年利息為百分之六,可在五年內贖回,二十年後償付,這些債券被稱為「五─二十」債券(five-twenties)。蔡斯指任傑伊.庫克為「總認購代理人」,前一千萬美元的銷售他可拿到百分之零點五的佣金,超過一千萬美元後佣金則降為百分之零點二五。」
國內的經濟情況更加劇了這種現象。一八七三年夏天,在每年收成季的影響下,美國的貨幣與信貸額度再次縮減。」
「另一個問題是,為了幫營運籌措資金,美國各家鐵路企業愈來愈依賴短期的活期借款市場,希望能翻轉巨額債務。
美國鐵路公司的債務從一八六七年的四點一六億美元攀升至一八七O年的二十二億美元。
到了一八七三年,新的鐵路債券殖益率穩定維持在百分之六。然而,短期的活期借款市場利率卻從百分之三點八飆升到六十一點二三。」
還有另一個選項是借更多的貸款以債還債。然而,如果信貸市場收緊或甚至傳出類似的風聲,整座紙牌屋就會倒塌。」
Long Depression 1873-1879 (or 1873-1896, depending on metrics used)
第二波工業革命 電報、鐵路、瓦斯、自來水供應、汙水系統、跨洋運輸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1870-1914) telegraph, railroad networks, gas and water supply, sewage systems, oceans liners
但我是想了解一下當時候的氛圍到底是甚麼 為什麼需要這個東西 尤其一般印象鍍金時代就是淹腳目 但是講到這部分的時候說的是long depression
1873-1878 之間美國幾乎沒有蓋鐵路,1870's nominal wage 薪資數字降了1/4 ,雖然購買力 (real wages) 沒有,因為貨幣價值上升。
1873發生了甚麼事呢 原本美國是金+銀兩個貨幣標準
1873 拿掉了silver standard
淹腳目是1879以後
還有就是重工業大賺 但農業就賺不到錢
1870-1890 鐵產量 >2x, 鋼20x, 鐵路大增 grain 1/3, cotton 1/2
1879 美國正式回到內戰時期暫時荒廢的Gold Standard
但不管怎樣 你如果穿越回去到19世紀 就知道投資 交通運輸 還有鋼鐵 穩賺
那時候有這個稱呼出現 Robber Barons 搶匪男爵
主要指一些那時候不擇手段賺錢的企業大亨 包括CNN Anderson Cooper那時候他家 Vanderbilt家族
Vanderbilt從經營布魯克林到曼哈頓的小渡船起家 他當時的"創新" 是開始有船的時刻表...
——
他這一章的前半段也很有趣,像是戰爭的時候,北方州(聯邦)採取的措施是和資本家一起籌措資金。當時美國公債海外買家很少,對於需要國內有錢人購買,像是讓銀行家承購發行公債,給傭金給的很慷慨,所以對方就找了很多客戶,自己也大發。或是讓某個資本家負責軍需品的製造,讓這個廠商有利可圖也大肆擴張之類。然後也趁這個時候統一了貨幣。
南方州則是一開始發行公債、課所得稅等等,但最後不得不開始強徵民間企業。
我覺得這一點也是很似曾相識,這兩種做法就是二戰的時候美國和德國/蘇聯的差異。
難怪這本書作者認為南北戰爭是總體戰。
當時南方州的銀行幾乎全滅,因爲本來都是把奴隸當成動產擔保、貸款等等,但是等於這些資本市場一夜消失,也並沒有任何賠償,所以南方州銀行全滅之外,貨幣制度也幾乎蕩然無存,農場主借不到錢等等。
然後整個美國也沒錢,欠了一大堆外債,關稅收入只能償還公債的利息,本金都還不了。
貨幣也是通貨膨脹,戰時本來放棄的金本位制度戰後又被要求要回歸。
總之這個金本位制度竟然曾經在南北戰爭被放棄過又被重新確立,我也覺得非常神奇
還以為一直都金銀本位,後來放棄銀,到20世紀放棄金本位。
結果原來不是。
然後還講到了南方州變成佃農制度的很多問題,北方州則在戰爭就已經開始、戰後加劇的大西部開拓侵佔原住民土地以及各種剝削等等,乃至我現在看到鐵路公司的投機熱。
總之第七章我覺得還蠻好看的👍👍
話說這個賓州鐵路是一個舊鐵路公司,不是在賓州內的鐵路。
這就是為什麼紐約的一個樞紐火車站叫Penn Station
然後紐澤西也有 Newark Penn Station
雖然都不是在賓州
——
話說這個賓州鐵路很厲害。在南北戰爭期間為北方州運輸輜重,是主要戰勝的因素之一
然後 Thomas A Scott 就是賓州鐵路出身,然後被林肯找去當戰爭部長,負責整合協調各家鐵路公司運輸
後來他因為貪汙下台,又回去賓州鐵路,後來成為總裁
然後鋼鐵大亨 Andrew Carnegie 一開始當他的私人助理,就跟著投機股票賺了錢
然後有一天他就覺得不想投機了,想要去當實業家。然後Scott就投資他,總之就是大家都互相認識的小圈圈。
結果根本之前就鬧翻了:
「首先在一八七二年,卡內基建立了合夥關係,邀請湯姆森與史考特加入。在一八七三年的金融恐慌中,史考特在連接德州與太平洋的鐵路工程中遇到了麻煩。公司的債權人紛紛緊張地要求收回貸款。史考特請卡內基來費城,懇求這位徒弟為公司票據擔保。湯姆森向他乞求:「在所有人當中,你是最應該伸出援手的人。」事後卡內基表示,那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之一」。儘管如此,他並未出手拯救自己的恩師。史考特與湯姆森覺得遭到背叛,要求卡內基買回他們當初投入鋼鐵廠的資本。為了籌措資金,卡內基前往倫敦,將債券出售給僑居英國的銀行家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S. Morgan) •
工廠位於匹茲堡以南十二英里處,這是一座具有龐大工業潛力的城市。有三條河流與兩條鐵路幹線(賓州鐵路及巴爾的摩與俄亥俄鐵路)穿梭其中。附近出產豐富的煙煤與焦炭,這些都是熔煉鋼鐵所需的能源。」
與世界各地的競爭者相比,他的生產性資本擁有嶄新特質。卡內基的生產過程不僅更具資本密集屬性,能源密集度也遠遠高於其他工廠。煤炭成為工廠能源主力,廠內也對各種技能水準的薪資勞工需求若渴,此時來自東歐與南歐的移民為匹茲堡提供了充分的薪資勞動力。
除此之外,再加上卡內基精準的判斷,他擴展生產規模,善用管理與技術上的優勢。總括而言,在他的工廠裡,勞動生產力隨時間而飆升。」
然而,卡內基又為其增添了新的維度。如此一來,在標準的時間單位下,相同設施的生產密集度更高,每小時產量增加,成本變得更低了。」
「工業社會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都市社會。那個世代充斥了工業煙塵與爐渣的灰與黑,主導了文化、甚至是審美經驗,使得「黑色的靴子、黑色的高頂禮帽、黑色的馬車或車廂、黑色的壁爐鐵架、黑色的鍋碗瓢盆與爐灶」到處可見。」
所以流行低調優雅的黑色,是因為太多煙塵煤渣、比較不顯髒?
🤣
儘管如此,英國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在一八八〇年代遊訪此地時指出,「這裡的空氣充滿了雜質」,他看不見「街道上的顏色與美感」。
堅定擁護「自由地權,自由勞權,自由人權」理想的霍瑞斯•格里利(HoraceGreeley)則反駁表示,那種煙燻黑,是象徵進步與繁榮的顏色。
沒有人讚美過芝加哥河的景色,它是一條開放的下水道,水面上總是有一層工業廢水與動物排泄物混雜成「一片片油渣」與「髒汙浮沫」。吉卜林說自己看到了「有如墨汁般烏黑的運河」與「言語難以形容的嫌惡之物」。
這裡每年都會爆發霍亂,直到一八九〇年代蒸汽泵反轉了這條河的流向,流行病才逐漸趨緩。」
——
感覺19世紀末的芝加哥相當不宜居!
🤣🤣🤣🤣
後半段開始講到各種惡果,芝加哥的污染,原住民保留區的經濟遭受摧毀,在最後談到了工運。
如果沒記錯,《美國法律史》也有提到19世紀的末期,侵權法、勞工法和工運有了很大的進步。
——《美國法律史》
「在八千位居民都直接受聘或間接依賴美國規模最大的軋鋼廠的情況下,霍姆斯泰德鎮同情這些工人。「誠正清廉」的約翰•麥克盧奇(John McLuckie)市長是工會資深成員,過去也曾是鋼鐵工人,如今是聯合協會諮詢委員會的一員,該組織以愛爾蘭移民軋鋼工人休,歐唐納(Hugh O'Donnell)為首。
歐唐納看到卡內基鋼鐵公司在鋼鐵廠周圍修建了八呎高的圍牆,並在牆上架了有刺鐵絲網,還加設瞭望塔、射擊台與泛光燈,便料到佛里克打算引進工會成員以外的替代人力,於是指示聯合協會在「真正的軍事基礎上」組織動員。
閉廠九天後,兩艘駁船出現在莫農加希拉河(Monongahela River),船上可見三百名身穿制服、手持溫徹斯特步槍的衛兵。
在他們銀鐺入獄之時,無政府主義的俄羅斯流亡分子亞歷山大•伯克曼(Alexander Berkman)也帶上手槍,與情人艾瑪 . 戈德曼(Emma
,另一名支持無政府主義的俄羅斯移民)一起搭上了前往霍姆斯特德的火車(他原本在麻州伍斯特〔Worcester〕經營一家冰淇淋店)。
他闖進佛里克的辦公室大喊「殺人兇手」並開了槍,佛里克也慌張大喊「殺人兇手」。
霍姆斯特德鋼鐵廠的工人愈來愈絕望。一些人敵視黑人替代工人,稱他們是佛里克找來的「黑鬼害群之馬」。
閉廠近四個月後,聯合協會態度放軟,投票表決答應佛里克的條件。但是,佛里克只讓少數工人回到工廠。他成了贏家,重挫聯合協會在全國各地的影響力。
卡內基結束歐洲打獵之旅歸來後,對這段期間發生的一切表示心痛不已,從那之後,他與佛里克的關係就變了調。到了晚年,卡內基向佛里克表達和好之意。佛里克堅定回絕了卡內基的信使,據說他撂了這麼一句話:「你告訴他,我們會在地獄碰頭的。」」
——
我覺得這一整段場面好大!
The Ironworkers' Noontime
1880
Thomas Pollock Anshutz
我覺得AAC作者的圖說超有趣的:
「圖34 瑪斯.波洛克.安舒茨,《鋼鐵工人的午後時光》(一八八○年)
安舒茨描繪的這個場景發生在西維吉尼亞州的惠靈(Wheeling)附近。這種自然主義風格凸顯了鐵工的體魄及工業工作環境中同性友愛的特質(當時存在著同性戀次文化)。其黯淡的色調敲響了警鐘,讓最早欣賞到這幅畫的觀者不禁擔心起它所預示的工業化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畫中許多工人的姿態令人聯想到典型的男性形象,如最前方那名男子拗彎前臂的姿勢,即讓人想起帕德嫩神廟(Parthenon)男性雕像的姿勢。」
🤣🤣🤣🤣
而且他前面還突然加入了勞工需要養家的男子氣概這一段敘述
是說的確看他寫起來也是蠻像現在鐵鏽帶的勞工階層的苦悶啦
卡內基訓練是不同的 Carnegie 啦
我們在討論的鋼業大亨是 Andrew Carnegie,他還捐錢創立了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前身卡內基技術學校,捐了很多錢創立慈善基金會,推動了公益圖書館什麼的各式各樣。而且他還支持課遺產稅(!)
至於卡內基訓練是 Dale Carnegie Training,也就是寫了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的那個 Dale Carnegie。
Important Note: Dale Carnegie was born as Dale Carnagey but changed the spelling of his last name to "Carnegie" to sound more like the prominent industrialist Andrew Carnegie, according to Biography. He was not related to the famous Andrew Carnegie.
我覺得他是去改拼法來混淆視聽。
《美國法律史》:「在1877年,罷工與暴動「以旋風之勢橫掃美國」 53從巴爾的摩以西主要的鐵路中心,都受到波及。7月26日,在芝加哥的一場警察、國民兵,與暴徒的混戰,有19人死亡,100人受傷。1890年代初期,在賓州霍姆斯塔(Homestead, Pennsylvania)的卡內基鋼鐵工廠,罷工的勞工與平克頓警衛(Pinkerton guards)戰鬥(01)。1892年,在愛達荷州的柯達林(Coeur d’Alene, Idaho),金屬礦礦工攻擊拒絕罷工的工人所住的營區(barracks),在接下來的暴動裡,有5名礦工死亡,政府緊急動員部隊進入。多數的暴力都不是事先計畫的,而是臨時暴發的,而且這也不是工會的正式政策。」
我發現這些故事線都是相關的。
《美國法律史》講到的鐵路罷工,其實也就是賓州鐵路執行長Thomas Scott aka 鋼鐵大亨的那個卡內基的老師,因爲1873年金融恐慌。賓州鐵路很蕭條,為了要發股息,大砍兩成的薪資。
然後當時的鐵路公司都是事先講好費率和工資,其他鐵路公司也跟進砍薪水。
俄亥俄州鐵路也是其中之一,罷工就從Baltimore 開始。包含 Baltimore、Pittsburgh、Chicago等地方,也就是工業化重鎮的這一區。
(南方各州和新英格蘭沒受到影響)
在匹茲堡,一群工人與社運人士封鎖了賓州鐵路公司的集貨場,許多婦孺也參與其中。匹茲堡警方與罷工者立場一致,故而按兵不動。州民兵及時趕來,刺傷了幾名示威工人,並朝民眾開槍,導致二十人喪命。
數千名群情激憤的抗議者將六百名民兵趕到一座扇型車庫,持加特林機槍封堵四周。他們一共摧毀了兩千多輛軌道車、一百節火車頭及近四十座建築物,此外也毀壞了賓州鐵路三英里長的軌道。費城只好出動更多民兵,這才恢復了社會秩序。
之後,史考特與賓州鐵路公司成功以財產損失為由,對匹茲堡市政府提起訴訟。」
《美國法律史》簡單帶過的幾句話都是大場面啊😱
「斗大的旗幟上寫著「打倒工資奴隸制」,甚至發放傳單嘲弄工人:「你們難道沒有權利?沒有抱負?沒有男子氣概?」工人黨要求鐵路實行公有制、工資調高兩成,並實施一天八小時的工作制度。
一名打過希洛之役(Battle of Shiloh)的愛爾蘭聯盟軍老兵向群眾喊話:「我經歷過戰爭。我替那些大人物也就是資本家打仗,相信你們也有許多人做了同樣的事。如今,我們得到了什麼回報?資本家為我們做了什麼事?」芝加哥的資本家不久前組成了「公民協會」,開始訓練私人「商人義勇軍」。
警方連同才在達科他州對抗蘇族(Sioux)的兩連美軍,一共殺死了三十名男性與男童,並將許多人的屍體亂葬在撒滿石灰的土坑裡。」
「儘管利潤率出現了定律般的長期趨勢,但十九世紀末美國的利潤率仍深受偶然性所影響。金本位制的恢復重新限制了貨幣供給。工業化生產了更多商品,但貨幣數量卻成長得比較慢。
但是,資本主義生產者必須持續生產以回收固定成本。於是,有更多商品進入市場,價格因此下降,而這種通貨緊縮讓利潤降低。在當代週期性的金融恐慌下,人們囤積貨幣與信貸,減少了對商品的需求。總的來說,產量有可能超過需求。然而為了增加利潤,工業資本家可能會試圖削減勞動成本,而他們也確實這麼做了。
正如馬克思預示的那樣,工業化導致了創造更多財富的系統性動力。但是,許多美國工業資本家卻對利潤率感到不滿。美國勞工的工時居世界之冠,在一八八〇年,勞工一天得工作十小時,而資本家與勞工為了工時(絕對剩餘價值)爭論不休。在工作環境中運行新資本財也引發了同樣激烈的對立(相對剩餘價值)。
以上兩者就在戲劇性的罷工與週期性的暴力事件中達到了高潮。階級衝突層出不窮。」
「總結而言,整體的產出與金錢收入都有所提升,但又如何呢?從許多方面而言,美國第一代工業人口過得比務農維生的祖先還要糟。他們長得更矮,病痛更多,獲得的食物營養更少,住家環境擁擠髒亂,壽命也更短。嬰兒死亡率比過去更高(也許是牛奶品質低劣之故)。這樣的趨勢至少持續到一八九〇年都不見起色。
對這個世代的無產階級而言,馬克思提出勞工將日益「貧窮化」的論點,並非毫無道理。」
我覺得每次講社會主義、或是馬克思,階級衝突,都在講歐洲.所以我不知道為何潛意識覺得美國在自己西部大開發很忙,沒有太多參與社會主義思潮這樣。
結果美國當時的工運的衝突程度根本世界最高,而且還在南北戰爭後,南方州還在種族衝突,北方工業州在工運~
舊金山還有工運衝突殺了中國人,接著要過渡到排華法案了。
1882年《排華法案》
他說十九世紀末的菁英家庭,男性勞動世界和女性家庭世界是完全分開的。
女性肖像畫焦點在心臟的位置,男性肖像畫在鋒利的眼神。
🤣🤣
講到了一下女性家庭/男性工作場域的神聖切割,性別的問題,有閒階級,等。
後面談到了社會達爾文主義,慈善公益的設立。
我覺得作者在這個部分談到了卡內基深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然後又講到他把所有錢捐出去,圖書館、學校、博物館等,有益於「種族的進化」⋯
感覺很微妙⋯?
總之,第九章看完了。
「一八九六年夏天,民主黨人士齊聚芝加哥,提名新的總統候選人。該黨成立於商業時代安德魯.傑克森當政時期,基於反壟斷立場批評政府特權,致力提倡平等的商業機會。如今,許多黨員漸漸認為,對民主構成了更大威脅的是集中的私人企業權力,而不是中央政府。人民必須利用政府的工具奪回權力,反抗經濟特權及財閥政治,敵人不再是政治特權與貴族階級。」
「圖46
美國鐵路(約一九〇〇年)
西部地區由於缺乏水路,因此沒有鐵路,就沒有市場准入。本圖呈現了美國在世紀末的鐵道網絡,同時也凸顯了大型鐵路企業對北美大平原地帶的商業農民的龐大控制權,解釋了北美大平原如何成為民粹主義反叛的溫床。」
「農民聯盟使鐵路費率的設定變得政治化。在資本時代,如果沒有鐵路公司提供的市場准入,西部就沒有農業可言,也不會有任何具有社會連結意涵的生活可言(就像在二十一世紀初,對許多人而言,沒有網際網路,就等於沒有社交生活一樣)。
對農民而言,鐵路公司制定費率的權力確實非比尋常。在許多農業社區中,只有一家鐵路公司提供市場准入。對鐵路公司來說,率先進軍某個特定地域並開闢鐵道路線,可防止未來的潛在競爭對手。」
另外講到了農民聯盟的合作,對抗鐵路公司;此外鐵路公司創始股東和老闆雖然各種私相授受、腐敗、賄賂、交叉持股和買賣,但其實營運都非常慘淡,老闆都是靠投機賺錢的。但另一方面則是壓榨勞工,許多工運爆發。
此外有許多大公司在此時進行整併,變成超級大公司。包含卡內基賣掉他的鋼鐵廠,後來和其他鋼鐵廠變成了巨大的美國鋼鐵公司。
1893經濟恐慌後,摩根一開始整併鐵路公司,然後重新定義估值,然後以股換債。
其他華爾街投行加入行列,「他們藉由對鐵路公司的控制,統一了整個產業。到了二十世紀初,美國的鐵路行業基本上由六個州際體系所支配。」
在大併購運動展開前夕,美國的工業可依規模大小分為三個類型。
首先,舉足輕重的中小型企業階層依然存在,通常以獨資或合資企業的形式合法設立。平均而言,它們的資本與能源密集程度較低,依賴技術勞動力且生產專業化商品。它們將留存盈餘(retained earnings)作為資金,或者拿來參與之前還興旺發達的,本地資本與信貸市場。大併購運動並未對這些企業造成太大影響,它們也持續蓬勃發展,直到一九三〇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為止。
與中小型企業相對的另一端,則是大規模的資本與能源密集型企業,以非技術勞工為主,且通常為移民。它們拚命壓低成本以便在北美市場中打敗競爭對手,進而促成了價格通縮,卡內基鋼鐵公司就是一例。
總之這些中型公司互相削價競爭,最後開始整併。
「這種策略與農民聯盟為了提高作物價格所做的嘗試(也就是合作社)並無二致,只不過,製造業公司透過合併與收購成功做到了。
為了合併,製造業公司需要在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除此之外,由此產生的新企業與「摩根組織化」的鐵路公司一樣,都需要全新的資本價值與資本結構,即股票、債券與各種所有權工具的組合。簡而言之,合併而成的新公司必須進行資本重組,而這正是投資銀行施力之處。」
美國鋼鐵公司成立之初,需要公開發行五億美元的股票。以摩根為首的集團由至少三百名證券承銷商組成,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並穩定其初始價值。美國鋼鐵公司對華爾街的工業證券資本市場造成了巨大衝擊,該公司的整體資本化價值,高達一八九八至一九〇三年期間所建立的所有工業組合之總資本化價值(五十億美元)的十分之一。
美國鋼鐵公司擁有的生產性資本與組織規模非同凡響。該公司控制了二百一十三家獨立工廠、四十一座礦場與一千多英里長的鐵路,遍及整個東北部與中西部的製造業地帶。員工共有十六萬二千人。
美國鋼鐵公司在一九〇一年鎮壓了鋼鐵工人發起、訴求承認工會地位的罷工,隨後又在一九〇二年壓制了美國礦工協會(United MineWorkers)的罷工。
《麥克盧爾雜誌》(McClure's Magazine)如此評論美國鋼鐵公司:「除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政府之外,它每年接收與花費的錢比任何國家的政府都還要多、債務比許多歐洲小國來得高,並完全掌握了與馬里蘭州或內布拉斯加州幾乎一樣多人口的命運,且間接影響著兩倍的人口。」」
馬奎斯《百年孤寂》裡面的香蕉園還有鐵路,也應該是這個時候的事情。
United Fruit Company 是在 1899年合併成立的
「1870年之前美國人並不認識香蕉,然自該鐵路建築後的28年內,美國共消費了1,600萬串香蕉,到了1899年,《洛杉磯時報》稱拉丁美洲是「山姆大叔的新果園」。香蕉產業使美國人日漸掌控拉丁美洲,甚至變成了他們必須掌控拉丁美洲的理由。1898年美西戰爭以後35年間,美國軍事干預拉丁美洲事務高達28次。如1912年,美國入侵洪都拉斯讓聯合果品得以建設鐵路。光是1918年,美國軍隊就平定了巴拿馬、哥倫比亞和瓜地馬拉的多起香蕉工人罷工案。」
AAC 11
「工業革命史上最偉大的成就發生在一九一〇年代的密西根州底特律郊區。在那裡,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在一九一零年生產了超過兩萬輛「型車(Model T)。到了一九一六年,產量變成五十八萬五千輛。在這段期間,T型車的價格降了一半以上,從七百八十美元降至三百六十美元。
「大量生產」使創始人亨利.福特成為國際名人。
一九二二年,福特汽車公司的汽車產量逼近兩百萬輛時,他出版了《我的生活與工作》(My Life and Work),這本書被譯成多國語言,在全球各地大為暢銷。
商業記者山繆.克勞瑟(Samuel Crowther)根據他與福特的談話編寫了福特的《我的生活與工作》。福特的自傳開頭並未敘述一個出身密西根州農場的男孩在童年時期過得有多平凡樸實,而是提出了一個問題:「想法是什麼?」」
——
讀書擾亂心靈這個說法⋯換個角度說不就是激盪新的想法嗎?🤣
我覺得讀歷史蠻有趣的一件事是看到當初的人是怎麼想的,以及歷史的發展後來變成什麼樣子。
福特顯然就是一個科技樂觀主義者:
《我的生活與工作》繼續探討:為什麼「人們談到日益發展的動力、機械與工業時」,通常會想到「一個只有金屬的冰冷世界」?工業文明非得是這樣不可嗎?「大型工廠」的出現,是否意味著只有「金屬機器與人機互動」?
不,福特以自己對「生活中的機械」的深入理解承諾了近乎神聖的願景,「一個嶄新的世界,嶄新的天堂,嶄新的地球」即將到來。」
我覺得這和現在討論AI的人好像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
「亨利.福特有許多面向。他曾在一份內省的筆記中草草寫下:「我要確保沒有人認識我。」
他無疑是個怪人,但也支持和平主義及女性主義。基於健康原因,他反對透過巴氏殺菌法來處理牛奶。
他是反猶太主義者,是曾經出版《國際猶太人》(The International Jew,一九二〇年)的出版商,而這本書上市後不久,便登上了希特勒的書架。
福特在工業方面天賦異稟,更是具有偉大遠見的傑出人士之一。
如同被迫或熱情讚賞大量生產做法的希特勒、墨索里尼與列寧,福特也在二十世紀的罕見人物之列,他們憑藉個人魅力,成功將現代工業的大眾社會投射在自身的總體化願景中,只不過最後都沒能實現。」
對福特宏偉而簡單樸實的自我而言,利潤是個太過狹隘的目標了。一個更遠大的動機激發了他投資大量生產並留下非凡貢獻。在短期投機與長期投資之間他毫不猶豫,更不用說是囤積財富了。
他將流動金融市場中的短期謀利行為與「國際猶太人」畫上等號,甚至在一九二〇年代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多頭行情時,也從未參與其中。
福特打從一開始就是小規模生產者傳統中的工業工匠,只迷戀生產,別無他物。
美國作為汽車王國的爆炸性成長:
「一九一〇年,美國的汽車數量為四十六萬八千輛,一九二〇年增加為九百萬輛。
到了一九二九年,更達到了二千三百萬輛,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輛,全世界近八成的汽車都在美國。
汽車工業社會的動力來自燃煤電力與汽油,加速了化石燃料能源的消耗。」
搭配一下1900的這張鐵路地圖,就可以看到西岸都空空的。
然後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加州去哪裡都要開車開很久,是個遠的要命王國⋯
特的牧師山繆.馬奎斯(Samuel Marquis)後來成為福特汽車公司「社會學部門」的第一任負責人,他曾經表示,如果你認為福特在「從事汽車業」,這種想法並不「正確」,汽車只是「他真正從事的業務的副產品」,他「真正」的業務是「造人」。」
「福特構思了全方位的願景。在他看來,大量生產的流水線將貫穿經濟與社會,以及政治與文化、身體與理智、靈魂與精神。
一九三四年,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囚犯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在一篇題為《美國主義與福特主義〉(Americanismo eFordismo)的重要文章中,稱福特的計畫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集體努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無與倫比的目的性,創造出一種新型的勞工與人類」。
福特對工會所抱持的敵意與他的反猶太情結一樣強烈。累積了龐大資本後,他制定了一套自有的薪資政策(號稱一九一四年每天付給每位工人五塊美元的高薪),而那些養家糊口的工人必須接受公司的隨機家庭探訪。
葛蘭西指出,美國的福特主義跟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德國納粹主義或蘇聯共產主義一樣,都是一種總體化統治。這樣的比喻十分恰當,因為在一戰期間歐洲玩火自焚之後,美國的資本主義史顯然不再像歷史學家亞當,圖澤(Adam Tooze)所述是一部「國內表演」了。」
但話說當時是美國製造業的高峰。這些人(福特人)也就是我們在唸的《二戰》的士兵們以及他們在美國後勤的家屬,沈默的一代。感覺和他們與之前以及之後的世代都很不一樣。
福特也是第一個用碼錶計時每個操作需要多少時間的,生產線如果沒有量時間就沒辦法做到流水線生產。
如果想像一下鐘錶計時、各地統一的時間這個東西其實一直到鐵路時代才出現,進而到20世紀初才有精確的計時而出現生產線,就會覺得其實是一個人類生活方式上天大的變革⋯⋯
「為了向一位技術精湛的機工拜師,福特在十六歲時移居底特律。
底特律大多數機工都在美國出生,有些則來自德國,他們全是技術勞工,而不是非技術的歐洲「新移民」,這些移民在煉鋼等大規模的資本與能源密集型產業中愈來愈常見。
技術高超的機工身穿工作圍裙站在工作台前操作「車床」,這是一種固定在主軸上的通用機具,可旋轉金屬工件,供機工運用特殊技能進行切割、鑽孔、輥紋、打磨或拋光。
底特律是重要的機械工具店聚集地,創業文化活力充沛,並致力發展工藝。在當地資本與信貸網絡的資助下,小規模的都市工業蓬勃發展。
「發明內燃機的是德國人,而不是美國人。卡爾.賓士(KarlBenz)於一八八五年首度開始製造以汽油為動力的汽車。
由於工業集中帶來的優勢,底特律成為美國早期新興汽車工業的發源地之一。起初,小型新創公司與相關的衍生企業主導了汽車工業發展,各種創意發明透過合作網絡在各家公司之間傳播。汽車工業的資金主要由當地投資者經由非正式管道提供,與遙遠的資本市場毫無干係。汽車製造公司的數量在一九〇九年達到了巔峰,總計有二百七十二家。
當時福特汽車公司已經成立,並早在一九〇八年便推出了T型車。一座汽車工業特區成形,底特律完全主導了汽車生產。」
「福特於一八九九年辭去了愛迪生照明公司的職位,在底特律當地
投資商的贊助下成立了底特律汽車公司(Detroit Automobile Company),但不久就宣告倒閉。
之後,福特與同為機工的哈洛德,威爾斯(Harold Wills)設計了一款新車,當地投資人在一九〇一年向亨利 .福特公司挹注了三萬五千美元。但股東們很快就趕走福特,將公司更名為凱迪拉克(Cadillac),並在一九〇九年以超過四百萬美元的價格,被名為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控股公司收購。」
道奇兄弟生產發動機、變速器與車軸。後來,福特與麥康森付不出租金,於是這對兄弟向他們主張一部分的公司所有權。
一九〇三年,福特汽車公司成立,最初的十二名投資人投入了兩萬八千美元(約為今日的三十五萬美元),公司的資本額為十萬美元。
麥康森希望福特能設計一輛豪華轎車,但福特已決定設計一款平價汽車,並買斷了麥康森的股份。福特汽車公司於一九〇六年推出了T型車,一個出色的團隊也隨即成形。
其實那時候的底特律感覺很酷耶!整個創新中心風🤣
和矽谷有點像,有非常多移民技術人才、有當地資本家的錢、有很多新創,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配套公司。
然後其實他一開始的T型車還蠻純手工的工藝品的,但他想要標準化和擴大生產規模。所以開始嘗試建立生產線。
然後那時候建築通常都是磚造的,但福特找到了一個1903幫另一個汽車廠設計了鋼筋混泥土的工廠的底特律本地建築師,幫他設計廠房。
因為革新材料的關係,承重柱和隔間變少,廠房空間更大,方便他放大型機組建立流水生產線。
「高地公園工廠的至寶是巨大的發電站。這座發電站的動力來自於福特設計的混合汽油內燃機與燃煤蒸汽機,產生的瓦特數高達全底特律市半數所需電量。有遊客遠道而來,只為了一睹它的面貌。
大量生產需要電氣化,而電力比蒸汽更高效,成本也更低。它能夠遠距離傳輸動力且損耗更少。電線重新取代了皮帶與笨重的傳軸,讓工廠多了空間可進行合理的重組。
許多不同的電動馬達不再依賴單一動力來源,機器的「集體驅動」成為可能,不久後更實現了單一機器的「單元驅動」。
工業生產機器不再需要與電力來源緊密相接,生產得以按照新的原則運作。」
順帶一提,他前面有講到愛迪生發明發電站:
「能夠產生電流的發電機在一八六〇年代便已問世,但在一八八二年第一座中央發電站、紐約的珍珠街發電站才正式啟用,而設計這個發電站的人正是愛迪生。」
也就是這個工廠超級高科技,包含創新的建築材料(鋼筋混凝土)和建築設計(毫無裝飾的工業風)、最先進的動力系統(電力而不是蒸氣)、最創新的生產線設計流程和標準化生產。
當時的底特律我覺得蠻現代矽谷風的,有非常多移民技術人才、有當地資本家的錢、有很多新創,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配套公司,像是用新材料鋼筋混泥土的建築師⋯
然後研究汽車的大家都互相有關係!Dodge 汽車也出現了!
福特汽車是福特他創的第三個公司。我覺得這個也蠻矽谷風的~
然後福特竟然設計了自己的發電站我覺得也是很酷炫的事情。
這種創新風格可能就很美國風~總之這種模式好像是持續至今就是了。
我小時候讀到底特律是汽車之都,感覺就是個很蒼白的敘述。原來當時的底特律這麼酷炫!
書友P:
「愛迪生最一開始在紐約,但是後來就搬到紐澤西 ,燈泡實際上發明的地點在Menlo Park, NJ
但是他後來大規模的「發明園區」在West Orange, NJ 。」
然後我發現 NJ 的 Menlo Park 原來是加州的 Menlo Park 的徒子徒孫!
Menlo Park, New Jersey, was named after Menlo Park, California, predating any work done there by Thomas Edison (who relocated there c. 1876);
我們加州竟然一副很有歷史的樣子🤣
這好驚人喔。
「當時也有人抱持著不同的想法。以工藝為基礎的底特律金屬貿易委員會是隸屬龔帕斯的美國勞工聯盟,委員會在一九一四年指出,福特正在磨滅「技術勞工的必要性」,福特汽車公司的工人將「變得不過是奴隸而已」。
在此同時,福特公司內的工會組織工作也遭遇了阻礙,而這並非巧合。福特禁止員工成立工會,任何加入工會的人一律解雇。
一九一四年,出身美國的本地工人只占福特公司勞動力的百分之二十九,其餘百分之七十一分別來自超過二十二個國家,其中最常見的是波蘭人、俄羅斯人、羅馬尼亞人、義大利人與匈牙利人。光是語言障礙,就使得組織工會窒礙難行,但公司依然有「在生產線上工作時不准說話」的規定。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全程無對白,是有原因的。」
——
這煩惱和現在人煩惱AI也是蠻相近的。
我以前看過但都忘記了
原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還有罷工,被抓去關的情節,以及執法人員(民兵?)開槍射死罷工者的情節
工人必須按照公司認為正確的方法過生活,因為公司的「社會學部門」負責管理五美元日薪的計畫。正如福特公司的一位經理所解釋,一名非技術工人「每天獲得二點三四美元的薪資,另一名工人獲得二點六六美元,因為公司希望他能好好過活」。
公司禁止「喝酒」和「放蕩的生活」,另外還包括「不知節儉」、「有家庭糾紛」與「負債」。社會學部門會進行家庭訪查,確保員工「沒有隱瞞任何事」。
福特公司的家庭訪查紀錄諸如「這個人住在骯髒雜亂的小屋」或「在波蘭人的婚禮上喝得酩酊大醉」。一名工人甚至感嘆:「我的妻子把所有事都告訴了他們。」福特所嚮往的願景涵蓋了生活各個面向。」
「福特最早的兩位投資人道奇兄弟擁有公司百分之十的股份,他們不樂見公司將所有利潤再投入魯治河工廠的建設,而是希望拿來發放股利。事實上,道奇兄弟需要資本來成立自家的汽車公司。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他們在密西根州一間法院對福特提告,要求他拿出公司既有現金盈餘的百分之七十四來發放股利。以當時標準的企業做法,這是一個頗為合理的數字。
福特拒絕了。他在《我的生活與工作》中宣稱,「製造業的主要目標不是為公司業主賺取金錢利潤」,而是「生產」。 這是福特的資本政治。如果道奇兄弟有意見,可以賣掉股份,他會照單全收。
然後福特在美國加入一次大戰時,拿到軍方合約,以成本價給軍方打造打造反潛戰艦 Eagle,不收取任何利潤。但陸軍工兵部隊將底特律河拓寬,在魯治河地區鋪設公路、鐵路和污水系統,這個工廠群的第一個產房Building B 就是裝配老鷹號。
同時間他收購了全部小股東的股票,福特家族取得100%的所有權。
我覺得他真的有偏執,一般公司取得51%就可以控制了,他一直都是公司的控制者,但竟然決定要100%完全控制。
所以現在就沒有道奇兄弟了,他們應該是去開道奇汽車了。
此時也有通貨膨脹:
「一戰期間,英國與法國除了向美國金融家大量借款之外(尤其是摩根公司),還脫離了金本位制以擴大國內貨幣與信貸供給,為戰爭挹注資金。戰爭結束後,隨著經濟生產回復承平時期水準,以及工人基於補償心態而對經濟需求增加,希望彌補自己在戰場上的犧牲,許多商品都供不應求。未來戰後貨幣體系的不確定性,擾動了人們的預期。在種種因素之下,出現了通貨膨脹。美國經濟飽受震盪。」
摩根公司,就是19世紀末併購美國鐵路公司,後來又收購卡內基的鋼鐵廠和其他鋼鐵公司整併成超級大的「美國鋼鐵公司」。
他們借貸的對象還有國家。
美國如同德國所料,的確幫助協約國打破了平衡,迫使德軍於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簽署休戰協定。
和平使戰後的世界各地面臨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交替循環的戲劇性經濟週期,因為各國一度在戰爭期間短暫脫離的金本位制,在戰後又重新恢復了。在美國,一九二〇至一九二一年的經濟衰退成脅到福特公司建立另一座工廠的計畫,也就是偉大的工業巨頭魯治河複合式工廠。」
同年,福特便關閉了社會學部門,顯然工人們無法接受家訪或類似的侵擾行為。」
所以1914-1919年總共五年有社會學部門。
「一九二〇年,為配合英格蘭銀行恢復一戰前的金本位制(大英帝國的立國支柱),聯準會大幅提高利率。若要讓貨幣恢復到戰前與黃金的匯兌平價,各地的貨幣與信貸供給都得縮減。貨幣資本的稀缺價值將被強制執行。南北戰爭後所推行的恢復政策再度上演。
市場開始出現懲罰性的通貨緊縮。貨幣、信貸與經濟活動遭到限縮,失業率逼近百分之九。
在底特律,福特汽車公司協助組織了一些暴力對策,壓制港口、礦場與鋼鐵廠所發動的罷工。美國鋼鐵公司則成功鎮壓了自筆姆斯特德以來最大規模的鋼鐵廠罷工。
俄國革命過後,爆發了一場反布爾什維克的紅色恐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包含美國在內),工會勞工行動都遭受了挫敗。」
然後共產國際1919年3月成立,這個時候也開始在世界各地興風作浪,結合工運和反殖民主義運動。
於是華爾街銀行家要來借他錢,但是要指定CFO,然後福特就把人轟走了。
然後他就逼數千家福特汽車經銷商「預付」貨款,1921/2/23重新開工。
然後通貨緊縮終於觸底,物價水準比1920低了三分之一⋯
這也太蕭條了吧!!
但總之1923福特T型車產量創新高到180萬輛,市佔率66%。
然後他們就開始進行垂直化整合——我覺得真得到了極致的程度:
其中包括一座綜合鋼鐵廠、鑄造廠、玻璃廠、水泥廠、紡織廠、皮革廠、一家醫院、一個電影實驗室(發行自家商品的宣傳影片)、一座機場,以及約一百四十萬平方公尺的廠房面積。
另外還有一座十萬馬力的燃煤發電廠,足以為一座百萬人口左右的城市供應電力。
魯治河工廠雇用的員工人數攀升到了十萬以上。福特買下了底特律、托雷多與艾昂頓鐵路(Detroit, Toledo & Ironton Railroad),以確保可透過鐵路運輸產品。
此外,他還擁有船隊,以船身一百八十六公尺長的「享利,福特二號」(Henry Ford II)汽船為首。
魯治河工廠組裝生產了福特森農用牽引機(Fordson),但該工廠主要生產零組件。
福特汽車的組裝生產線仍在高地公園工廠。
然而到了一九二四年,為了更貼近市場,福特公司在荷蘭安特衛普、法國波爾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丹麥哥本哈根、愛爾蘭科克、英國曼徹斯特、烏拉圭蒙特維多、智利聖地牙哥、巴西聖保羅、瑞典斯德哥爾摩與義大利的里雅斯特等地都設立了「型車的裝配廠。
福特汽車公司的供應鏈逐漸發展為一個全球帝國。」
「截至當時,無論以何種標準而言,它都是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工廠。其規模震撼人心,很快就吸引每年超過十萬名遊客來訪,到了一九四〇年,訪客更多達十六萬六千人次。
《工業管理》( Industrial Management)雜誌認為,魯治河工廠挑戰了「歷史悠久的供需法則」。福特藉由前後向整合,將商業市場從公司的供應鏈中剔除,而他興建這座工廠的背後動機是「徹底控制」。」
「很快地,除了成為經濟現代主義的標誌之外,魯治河工廠還成了文化現代主義的美學象徵。
擁有瑞士與法國雙重國籍的現代主義建築巨擘勒•柯比意(Le Corbusier)從卡恩那兒學到了許多關於混凝土建築的知識,他參觀完魯治河工廠後,「深陷一種恍惚麻木的狀態」,後來他寫道,當時自己被那種「思想與行動的整體性」給迷住了。」
——
然後柯比意就是超有名的現代建築大師,我對他的印象就是他一大堆鋼筋混泥土
美國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參觀了一些從事大量生產的工廠後表示,「機器支配了美國人的生活」。他還說:
『我感受到了這一切的詩意,也體會到了它的恐怖。好幾年沒有寫詩的我,在走訪了一些工廠之後,又有了創作的渴望。在某些情緒下,我想為工業、為機器歌讚頌詩。對於美國人開發的機器,我感受到的只有欽佩與熱愛。』」
查爾斯•席勒 (1883-1965)《美國風景》,1930年
本書圖說:
「圖54查爾斯•希勒,《美國風景》(一九三〇年)
十九世紀初,哈德遜河畫派的作品經常以一個在大自然面前顯得渺小的孤獨個體為特點。一個世紀後,在希勒所捕捉的工業景觀中,有一個小到肉眼幾乎看不見的人影沿著鐵軌奔跑。」
他不得不全面停止T型車的生產,好更換機械設備以組裝新推出的A型車(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一出色車款),然而A型車的生產線效率雖高,但不如通用汽車來得靈活。
福特公司改組其四萬五千台機床之際,美國經濟遭遇了短暫的衰退。
隨著福特開始仰賴較為靈活的供應商網絡,「高魯治河」戰略逐漸退場。
到了一九二九年,福特汽車與通用汽車各占了汽車市場的百分之三十五。產量是福特公司衡量工業成功的標準,但其金錢收益只有通用汽車的一半。由此可見,通用汽車的獲利能力遠高於福特。」
——
那前面說了,1928年魯治河工廠群才全部完工⋯
也就是說剛完工這個模式就基本上不行了XDDDD
「一九二三年,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艾爾弗雷德,史隆(Alfred Sioan)成為通用汽車底特律總部的總裁。公司發展出一套複雜的等級制度,根據客觀的頭銜和職位來賦予權力與職權,這是公司發展的趨勢。機械化使對白領技術勞工的需求大增。副總裁、經理、中階經理及合夥人全擠在總部的辦公室裡,在設計一致的辦公室隔間,坐在款式一致的椅子上,使用款式一致的辦公桌工作。
不具個人身分的官僚體系與福特這樣的文化名人同時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顯得矛盾不已。各企業行號新聘了一群「工業心理學家」,對求職者進行標準化的人格測試。工業公司也將「研發」精神內化到自家的實驗室。
「有愈來愈多人認為,與麻省理工學院出身的艾爾弗雷德.史隆這樣的企業經理人相比,亨利•福特顯得像個特立獨行的怪人。」
——
對了,MIT 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就是以GM Alfred P. Sloan Jr命名的。
總之,第十一章結束在胡佛選上總統!
但當然,第十二章的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要來了!
—整理一下—
1861-1865 南北戰爭,脫離金本位 (Ch 7)
1865-1868戰後要恢復金本位,造成通縮,經濟蕭條。南方戰後奴隸資本市場消失,金融信貸全滅,產生了留置權信貸,南方佃農制形成。
北方則是西部大開發,軍隊隨著鐵路公司,摧毀了原住民經濟。
1869開始鐵路時代。(Ch8)
1873經濟大恐慌,鐵路公司發展暫緩,1873-1878沒蓋新鐵路。
1874 卡內基蓋了第一座鋼鐵廠。(Ch 8)
1879正式恢復金本位。
1880年代工業化。工業公司包含食品加工業等如家樂氏、可口可樂、康寶;愛迪生照明公司(1882紐約第一座中央發電站)等等。
1893經濟大蕭條。
1895摩根大通成立。
開啟了1895-1904大併購時代,從鐵路公司開始,美國鋼鐵公司,等等。反托拉斯法。
1881-1899福特在愛迪生公司工作。之後創業。(Ch11)
1901 福特被趕出他創立的公司(後為凱迪拉克)
1903福特和道奇兄弟創立福特公司(創業第三家)
1908 T型車。
1910高地公園工廠竣工,世界最大規模工廠。
1919美國恢復金本位
1919福特買回全部股權;1920瀕臨破產。1921起死回生。 1927 最後一台T型車;開始A型車。 1928魯治河工廠群全部完工,垂直整合。 1929 GM和福特各自市佔率35%,福特獲利只有GM一半。 ——
「經濟大蕭條的起因是,政府堅持恢復一戰前的金本位制,如此一來,中央銀行必須將利率調到極高。因此,一九二〇年代繁榮的投資熱潮,是人們以極高利率借貸所致。高利率為未來的預期利潤立下了高標準。然而,一九二〇年代的市場預期高漲到足以為資本與信貸市場帶來一個不尋常的時刻,也就是充足卻昂貴的信貸。(南北戰爭後曾有過這樣的時刻,一九八〇年代也再上演一次。)
在一九二〇年代,債務驅使的借貸與投機,確實導致了機器時代的長期投資。工業投資資本財的倍增效應促進了生產力與成長。
隨著各種消費停滯,接著是生產、產出與就業狀態的逆轉,市場的商品需求也會跟著蒸發。
這就是實際發生的情況。當人們對未來利潤的預期減弱,信貸循環便開始逆行。美國的固定投資在一九二九年二月開始下降,就在十月紐約證券交易所面臨股市大崩盤的數個月前。隨著預期有所轉變,農產品價格崩跌,而農戶收入的衰減進一步削弱了製成品的需求。工業與農業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由於各國都在努力維持金本位制,國際金融恐慌引發的一系列回響使情勢更加惡化。
資本家爆發了一種可怕的預防性流動性偏好。他們不願意拿錢來投資可提供就業的生產活動。經濟生活飽受民眾普遍缺乏心理能量的影響所苦。」
這裡就牽涉到一戰之後,德國戰敗所以對英法有大量債務,英法在戰爭期間和美國借了宇宙無敵多的錢。然後大家紛紛要回到金本位制。
但是歐洲的錢還是一直跑到美國,然後為了幫英國回到金本位制,美國還調高利率讓美國比較不吸引人,但是還是大量的熱錢跑到美國。
(⋯(?)
作為不是金本位制年代的人來看真的覺得很神奇)
所以1920年代的人必須借超高利息的債來投資,因此預期的投資報酬率就必須很高、才會讓這樣的借貸來投資合理。
所以等到後來覺得很難達到,就會開始放慢投資的腳步,然後一旦大家放慢投資的腳步,都想要手上多留點現金,景氣就會開始反轉了。
所有國家貨幣按固定匯率自由兌換黃金,本來可以使資本輕易自由進出各國經濟。此時,由於一連串的政治與經濟問題,資本便開始肆意流動。一個國家倘若流失了過多黃金,就會喪失依照公告匯率以本國貨幣自由兌換黃金的能力。這麼一來,唯一的選擇是調高利率,以吸引投機卻變化莫測的貨幣資本回流。」
在一九二〇年代未,資本在美國和德國之間不斷拉鋸。一九三〇年九月,希特勒贏得六百四十萬張選票後,高達三億八千萬美元的資本逃離了德國。
一九三一年,立場右傾的德國政府開始與奧地利密商組成關稅聯盟,違反了戰後條約的規定。兩國交易的消息在三月傳開時,更多資本流出了德國。
接著在同年五月,總部設於維也納、由羅斯柴爾德家族經營的銀行信用機構(Credit Anstalt)宣布了驚人的損失,該銀行原本擁有二億五千萬美元的資產,占奧地利全體銀行存款的一半。
為了填補資金缺空,銀行信用機構在短期的國際信貸與貨幣市場欠下高額債款。當時雖然法郎價值被低估,但坐擁四分之一的世界黃金儲備的法國仍表示願意出手援助奧地利,條件是對方必須放棄奧德關稅同盟。
六月,胡佛宣布了一項計畫以延遲所有政治債務的收付,包括德國的賠款在內。法國則舉棋不定,但到了七月它終於同意中止德國的部分政治債務時,德國的金融體系已然崩潰。
如今,金融恐慌全面蔓延至世界各地。人們不相信銀行能保障他們的存款,連忙提取現金,焦急地尋求安全的資金停泊處。沒了存款,銀行就無法履行其義務,更別說是放款了。匈牙利的銀行系統停止運作、德國銀行在中東歐的各家分行上演民眾瘋狂擠兌的場面。
任何有管道可按公告匯率將貨幣兌換成黃金的人,都趕在國庫枯竭之前這麼做,政府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無法繼續維持貨幣的自由兌換。各國開始脫離金本位制,實施資本與外匯管制,並採行貨幣貶值政策。
日本原本在摩根集團貸款的幫助下於一九三〇年採用金本位制,但沒多久便在一九三一年十二月脫離了這個制度。此時,現在所有目光都投向了倫敦—國際金本位制的歷史發源地,也是其直到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守護者。
英國銀行的金庫裡若沒了黃金,英鎊的固定兌換風險變急遽上升。為了吸引黃金回流,英格蘭銀行將利率從百分之二點五調高至百分之四點二五,結果只是收緊了信貸與消費,還進一步削弱了衰退中的英國經濟。八月二十八日,以摩根企業為首的各大財團與法國銀行向英國政府撥發兩筆兩億美元的貸款。不到三個星期,這些錢被花得一毛不剩。九月下旬,英國耗盡黃金儲備,只能暫停英鎊兌黃金的交易。」
英鎊的價值在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從四點八六美元降至三點二五美元。
然而,引人關注的是接下來的變化。英國的物價開始上漲,景氣蕭條的情況也有了些微好轉。據報,英國社會主義者西德尼.韋伯(Sidney Webb)驚呼:「沒人告訴我們可以這麼做!」
基於對物價上漲及其利潤的預期,人們開始增加投資支出。一九三一年初,有四十一個國家實行金本位制,到了一九三二年初,這份名單上只剩下南非、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義大利、瑞士、波蘭及美國。」
換言之,國際間的貨幣合作已徹底瓦解。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黃金集團」中的歐洲各大央行與投資者耗盡了價值七點五億美元的美國黃金儲備,85但美國依然握有充足的黃金。雖然如此,如果說之前美國銀行體系因為短期資本外逃而搖搖欲墜,此刻則是由內而外地全面崩解。」
「美國不時就有銀行關門大吉。光是一九二九年,就有六百五十九家銀行倒閉,但這個數字在那十年裡並不罕見:在一九二〇至一九二九年間,平均每年有六百三十家銀行停業。自傑克森扼殺美國第二銀行以來,美國政治長期禁止中央銀行獨大,這也是聯邦準備系統由十二家準備銀行組成的原因。
「單一」銀行制度普遍盛行,意味著銀行沒有獨立的分支機構,大都只由一家組成。如果一家銀行面臨呆帳或存款擠兌,就沒有其他分支機構可支援。
一九三〇年,美國有兩萬五千家銀行,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屬於聯邦準備系統,七百五十一家設有分行。
好戲還在後頭。一九三一年春天,芝加哥率先面臨銀行擠兌。在歐洲金融崩潰後的數個月內,美國有五百二十二家銀行倒閉。一九三一年二千二百九十四家銀行倒閉的驚人數字創下了年度紀錄(比一九三〇年增加了一倍),相當於每十家銀行就有一家關門大吉,有百分之四點五的存款憑空蒸發(約十七億美元)。
此刻,美國銀行體系在大規模資金出逃的過程中徹底潰散。倖存下來的銀行停止放款,開始積貯資金。無論利率多少,信貸額度均採配給制。」
「在這個階段,聯準會鑄下了大錯。當時國庫仍有大量黃金,但根據法律規定,每十美元的聯準紙幣(美國貨幣),需要有四美元的黃金儲備支持,另外六美元則由所謂的真實票據(real bill)或有價證券補足。這個時期由於商品貿易冷清,真實票據所剩無幾,因此體系需要更多的黃金儲備。聯準會持續調降利率,到了一九三一年十月,卻將利率從百分之一點五提高至百分之三點五。」
於是就更加的信用緊縮。
為了支撐價格和生產,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提議暫時中止所有反托拉斯法的施行,好讓各家企業可以共謀發展。胡佛總統反對,指這是「企圖暗中將法西斯主義走私到美國」的行為。
一九三一年,美國的平均利潤率變成負值,進一步削弱了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大蕭條吹響了號角。
在資本時代,金本位制是主要的控制機制,在胡佛總統看來,別無他途。他認為英國的做法荒謬無理。美國必須堅守國際領導地位並拯救金本位制,這是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基礎。同時,假如沒有金本位制作為錨點,商業必將崩潰。」
可能最近最知名的流動性陷阱是日本吧,泡沫經濟崩盤後,就算寬鬆到利率為零,大家還是不動,失落的10/20/30年。
哈哈哈哈,我覺得12章還蠻硬的。
不過如果對照現在各國央行的做法,會發現當時的聯準會和各國央行的做法非常不一樣。
然後銀行倒閉這件事,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當時會覺得倒了就倒了,物競天擇,沒什麼好救。
現在都會戒慎恐懼害怕引發系統性的風險。比方說現在美國銀行有FDIC,或是之前 2023First Republic 和Silicon Valley Bank (SVB),馬上銀行界就開始聯貸介入。
「圖57艾德華.霍普,《週日清晨》(一九三〇)
經濟大蕭條使經濟活動戛然而止。映照在商店前的黑影,顯露了神秘力量的運作。某些評論家認為,畫面右方的大型結構象徵著大企業對小公司的威脅。」
現在的藝評家解讀
「自然災害和經濟災難的隱喻,在農村地區顯得特別真實,實際上在那些區域,這兩者是同時發生的。
在生活條件惡劣的南部平原地帶,一九三〇到一九三一年的旱災使土地嚴重龜裂。天氣與氣候是罪魁禍首,但在信貸熱絡的一九二〇年代農民過度耕種土地也難辭其咎。
接著,暴風雪來襲,「黑色風暴」在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與奧克拉荷馬州的塵暴區戕害了數億英畝的土地。經歷一九二〇年代末的過度生產後,土地已不堪負荷。」
「圖58約翰 •史都華. 庫里,《堪薩斯龍捲風》 (一九二九年)庫里是著名的地區主義畫家。惡劣的天氣是導致中西部農村荒涼破敗的直接原因。多數情況下是旱災造就了這般景象,但龍捲風的襲擊讓這種普遍的混亂失序感更加顯露無遺。」
「這些年來畫家們描繪的扭曲變形的地景,如約翰.史都華.庫里(John Steuart Curry)創作的《堪薩斯龍捲風》(Tornado over Kansas,一九二九年),將這場災難的情感基調表露得淋漓盡致。
數百萬人拋下家園,開車、搭火車或徒步出走。絕大多數的農村移民遷徙到加州。其他鄉間地區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大部分仍然缺乏電力與用水設備。農村的貨幣所得從一九二九年的六十億美元暴跌至一九三二年的二十億美元,讓人難以置信。」
然後我發現羅斯福也是一個很會用行政命令擴大職權,迴避國會和各種條款的總統~哈哈哈哈
民主黨推出的總統候選人是紐約州長富蘭克林.羅斯福。」
之後,胡佛要求總統公開批准他派代表團去參加一九三三年下半年在倫敦舉行的世界經濟會議,而羅斯福再度拒絕了,表示將等到正式上任後再採取行動。
在此同時,國內經濟不斷衰退。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的黃金儲備量跌破最低限額。三月三日,該行損失了三點五億美元,其中兩億美元用於國外電匯,一點五億美元則被以強勢貨幣形式提領出去。
當時,美國各家鋼鐵廠的備載容率只有百分之十二。
隨著恐慌持續蔓延金融體系,三月四日羅斯福終於宣誓就任時,美國資本主義可說幾乎陷入了停滯狀態。」
First Inaugural Address
一九三三年四月五日,羅斯福簽署了一條行政命令,禁止「在美國境內積金幣、金條及黃金證券」。
「他之所以決定脫離金本位制,是為了刺激國內物價再度膨脹,並對美國經濟進行政治控制。
接著,羅斯福宣布了「明確控制通貨膨脹」的新政策。
這時,在貨幣與黃金市場中浮動的美元價格,相對於黃金及其他貨幣迅速貶值(對英鎊貶值了百分之三十)。美國各產業的物價開始全面回升,經濟終於觸底反彈。」
我終於看完了第二部分資本時代!
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