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ug 10, 2025 5:11 PM
Sun, Aug 10, 2025 5:12 PM
12
1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 - 文安立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
The Cold War: A World History
文安立 Odd Arne Westad/ 譯者: 陳柏旭 林書媺 /聯經出版/出版日期: 2023/11/16
字數: 382,050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本噗:緒章-11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ug 10, 2025 5:28 PM
Sun, Aug 10, 2025 7:38 PM
推薦序/郭崇倫
郭崇倫:文安立眼中的百年冷戰史
推薦序寫得不錯,還補充中國1971年立場轉變的背景。
「在文安立之前,冷戰研究多為歐洲中心史觀,只在意大國之間的
關係與衝突,很少討論美、蘇對第三世界的影響與干涉,更狹窄的甚至以美國外交史角度來寫冷戰通史,譬如我在當研究生時必讀的,耶魯大學冷戰史泰斗蓋迪斯(John L. Gaddis)所著的冷戰史 The LongPeace: 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描寫冷戰另有角度,稱其為「長和平」。
如果從美、蘇兩大國之間七十年沒有戰爭來看的確如是,但是在全世界其他地方並非如此,因此有人批評蓋迪斯的書「是從美國的角度,基於美國的經驗,以最適合美國讀者口味的敘述」所寫成的著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ug 10, 2025 5:29 PM
Sun, Aug 10, 2025 5:30 PM
在這本書中,文安立開宗明義定義冷戰為一種「國際體系」,其實與十六、十七世紀英國與西班牙的兩極對立,或是十一世紀中國宋朝與遼國的兩極對抗,都有相似之處,這種國際體系的特點是兩極意識形態尖銳的對立,積極動員盟國參與各個領域的激烈鬥爭。
但是文安立不只是要描寫國際體系而已,他要挖掘更根本的因素,最主要的面向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爭,甚至還有南北之間的冷戰,以及中國革命成功後的新因素。他承認冷戰並不能解釋二十世紀所有的歷史事件,但冷戰卻是其中最重要的,而且是「塑造世界」(World Making)的歷史現象,前所未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ug 10, 2025 5:31 PM
Sun, Aug 10, 2025 5:32 PM
因為文安立從資本主義的興起與轉折來看冷戰,所以他對冷戰的
編年有其獨到之處,將之分為四個時期:一、冷戰萌芽階段(1890-1917),二、冷戰初始階段(1917-1941);三、冷戰激烈對抗階段(1941-1971);四、冷戰衰退與結束階段(1971-1991)。
冷戰萌芽期,文安立並沒有定在雅爾達會議,或是一九四六年伊朗危機,而是採取百年觀點看待冷戰,定在世紀之交時,對抗性意識形態崛起之際,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的危機與興衰,到蘇聯解體,美國於一九九一年一躍成為全球霸權而終止。
文安立的論述不僅長遠,而且宏大,擴及全球五大洲,他眼中的
冷戰,其實就是美、蘇兩國在第三世界的爭奪,凸顯冷戰對第三世界的深刻影響,包括紅色高棉的種族屠殺,南美洲的軍人獨裁政權,還有非洲的動亂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ug 10, 2025 5:39 PM
緒論—製造世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ug 10, 2025 7:36 PM
Sun, Aug 10, 2025 7:37 PM
現在開始看緒章,看到文安立講到1960年代的挪威社會氣氛,以及雙極政治作為國際體系在歷史上的例子,有16世紀的歐洲(1550-17世紀初的英國和西班牙,以三十年戰爭告終)、11世紀的宋遼(澶淵體系,以遼國瓦解告終)、古希臘雅典—斯巴達(伯羅奔尼撒戰爭告終)。
覺得這幾個例子蠻有趣的。他講到歷史上通常是單極(如中國)或多極體系(歷史上的歐洲)。
我覺得這部分也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Aug 15, 2025 4:15 AM
01
載入新的回覆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
The Cold War: A World History
文安立 Odd Arne Westad/ 譯者: 陳柏旭 林書媺 /聯經出版/出版日期: 2023/11/16
字數: 382,050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本噗:緒章-11章
推薦序寫得不錯,還補充中國1971年立場轉變的背景。
「在文安立之前,冷戰研究多為歐洲中心史觀,只在意大國之間的
關係與衝突,很少討論美、蘇對第三世界的影響與干涉,更狹窄的甚至以美國外交史角度來寫冷戰通史,譬如我在當研究生時必讀的,耶魯大學冷戰史泰斗蓋迪斯(John L. Gaddis)所著的冷戰史 The LongPeace: 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描寫冷戰另有角度,稱其為「長和平」。
如果從美、蘇兩大國之間七十年沒有戰爭來看的確如是,但是在全世界其他地方並非如此,因此有人批評蓋迪斯的書「是從美國的角度,基於美國的經驗,以最適合美國讀者口味的敘述」所寫成的著作。
但是文安立不只是要描寫國際體系而已,他要挖掘更根本的因素,最主要的面向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爭,甚至還有南北之間的冷戰,以及中國革命成功後的新因素。他承認冷戰並不能解釋二十世紀所有的歷史事件,但冷戰卻是其中最重要的,而且是「塑造世界」(World Making)的歷史現象,前所未有。
編年有其獨到之處,將之分為四個時期:一、冷戰萌芽階段(1890-1917),二、冷戰初始階段(1917-1941);三、冷戰激烈對抗階段(1941-1971);四、冷戰衰退與結束階段(1971-1991)。
冷戰萌芽期,文安立並沒有定在雅爾達會議,或是一九四六年伊朗危機,而是採取百年觀點看待冷戰,定在世紀之交時,對抗性意識形態崛起之際,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的危機與興衰,到蘇聯解體,美國於一九九一年一躍成為全球霸權而終止。
文安立的論述不僅長遠,而且宏大,擴及全球五大洲,他眼中的
冷戰,其實就是美、蘇兩國在第三世界的爭奪,凸顯冷戰對第三世界的深刻影響,包括紅色高棉的種族屠殺,南美洲的軍人獨裁政權,還有非洲的動亂等。」
覺得這幾個例子蠻有趣的。他講到歷史上通常是單極(如中國)或多極體系(歷史上的歐洲)。
我覺得這部分也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