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達賴喇嘛談心經
Essence of the Heart Sutra : The Dalai Lama’s Heart of Wisdom Teachings
達賴喇嘛談心經 - 達賴喇嘛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這本書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達賴喇嘛談佛教的基本觀念,一部分是實際上談心經。

總之,讀完了張宏實《圖解心經》和聖嚴法師《心的經典:心經新釋》,重新再來讀達賴喇嘛這本書。

聖嚴法師的解讀是我從小聽到的漢傳佛教大乘佛法的說法,根據玄奘法師的漢譯本,自成體系、邏輯自洽。

藏傳佛教的《心經》是從梵文直譯,因此達賴喇嘛的觀點和聖嚴法師講法的觀點差很大。

所以沒有打算把自己弄亂的話,就不要太執著繼續讀😂

聖嚴法師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Commentaries o...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先來看一下孔茲《心經》英譯版。這個版本是從梵文直譯。
THE HEART SUTRA 心經-英譯版

以及玄奘法師的漢譯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為什麼我覺得英文翻譯也蠻重要呢,因為我覺得因為漢傳佛法是根據玄奘法師的譯文在上面添磚加瓦,進行經義的討論。

聖嚴法師那本書裡談的,是非常好的,講的很清楚,也自成體系;而且對於如何應用佛法到人生,也是非常棒的準則。

但玄奘法師有五不譯的原則,導致有很多梵文夾雜在字句裡,對我作為不熟悉佛教用語的人來說,距離感太深,很難看懂。所以必須依賴法師講解。

而我個人覺得,從梵文直譯的英文版來看,感覺傳統大乘佛教解釋超譯了⋯而且超譯很多。達賴喇嘛的說法,應該是比較接近原始經文的意思吧⋯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心經中英對照——

THE HEART SUTRA
(Translated by E. Conze, 1967)

Homage to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the Lovely, the Holy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Avalokita (觀自在), the Holy Lord and Bodhisattva (菩薩), was moving in the deep course of the Wisdom which has gone beyond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He looked down from on high, He beheld but five heaps (五蘊), and He saw that in their own-being they were empty.

這裡的 they 應該是five heaps,也就是五蘊,而五蘊的 one being (自性存在)。

英文根據梵文原文,沒有「度一切苦厄」,可能是玄奘法師依循鳩摩羅什版循故加上。

但這就造成講解《心經》還會討論苦和厄,像是八大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四大不調、身心矛盾、生死流轉的總苦)。災,則是執著五蘊所招致的一切災難。

於是引申「照見五蘊皆空」便可眾苦消滅,不必遠離五蘊,當下便得自在解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Here, O Sariputra (舍利子), form is emptiness and the very emptiness is form ; emptiness does not differ from form, form does not differ from emptiness, whatever is emptiness, that is form, the same is true of feelings, perceptions, impulses, and consciousness (受、想、行、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Here, O Sariputra (舍利子),
all dharmas are marked with emptiness (諸法空相); they are not produced or stopped, not defiled or immaculate, not deficient or complete.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Therefore, O Sariputra, in emptiness there is no form nor feeling, nor perception, nor impulse, nor consciousness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無眼、耳、鼻、舌、身、意;
No eye, ear, nose, tongue, body, mind;

無色、聲、香、味、觸、法;
No forms, sounds, smells, tastes, touchables or objects of mind;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No sight-organ element, and so forth, until we come to :
No mind-consciousness element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There is no ignorance,
no extinction of ignorance, and so forth, until we come to :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There is no decay and death, no extinction of decay and death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There is no suffering, no origination, no stopping, no path.
There is no cognition, no attainment and no non-attainment.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Therefore, O Sariputra,
it is because of his non-attainmentness
that a Bodhisattva (菩薩), through having relied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dwells without thought-coverings.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In the absence of thought-coverings he has not been made to tremble,
he has overcome what can upset, and in the end he attains to Nirvana (涅槃)

英譯版沒有「夢想」。「顛倒夢想」造成中文講解心經的時候,會談到所求的夢想如功名利祿等等,和世間本質(「空」)顛倒,是捨本逐末,之類的討論。

不過英譯版只講到「無罣礙故」(In the absence of thought-coverings )就本來會讓人恐怖的不會再讓人恐怖(完成被動式),也會克服令人沮喪的事物,於是最終達到涅槃。

就算去掉夢想,顛倒也很怪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ll those who appear as Buddhas in the three periods of time fully awake to the utmost, right and perfect Enlightenment because they have relied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Therefore one should know the prajnaparamita (般若波羅密多)
as the great spell (大神咒), the spell of great knowledge (大明咒), the utmost spell (無上咒),
the unequalled spell (無等等咒), allayer of all suffering (能除一切苦),
in truth -- for what could go wrong (真實不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By the prajnaparamita has this spell been delivered.
It runs like this :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 Gone, gone, gone beyond, gone altogether beyond,
O what an awakening, all-hail ! -- )

———中英對照結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呢,看了英文版翻譯,就覺得五蘊啊、六根、六塵,都蠻清楚的,不用另外的名詞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Perfection of Wisdom),也很清楚。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 Perfection of Wisdom。

聖嚴法師:「梵語「波羅蜜多」,是「超度」、「到彼岸」的意思。用現代語來講,就是「超越」。「般若」也是梵語,中文譯為「智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以深廣的智慧來超越煩惱的障礙。」

關於般若,聖嚴法師的解釋,還提到世間聰明才智、小乘佛教求解脫的淺般若、大乘菩薩發菩提心的真般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受、想、行、識,feeling, perception, impulse, consciousness,我覺得英文也很清楚!

受,被譯為 feeling,是因為感受外在而起的感覺。

想,譯文不是用普通的 thoughts 而是 perceptions,所以是因為「我」對外在的解讀,可以說是根基於我而產生出來的幻覺,和真實世界的本質不一樣。

「行」不是譯為一般行為 behaviors,而是 impulse,也就是基於直覺的衝動(行為)。

「色」被翻成 form,物質存在的形式,相對於「空」 emptiness,也是讓我覺得更理解!

五蘊是 five heaps,後面的 their own being是自性。這個地方,因為《達賴喇嘛談心經》這本書的中文版裡談了很多「自性」,英文就是 own being。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不過必須講一下,聖嚴法師的這本書呢,是近三十年前的1990年代的講經紀錄編輯整理而成。

我後來看法鼓山的網站,他們有根據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典籍,重新整理過。因此開宗立派,我相信現在可能和傳統臨濟宗(漢傳佛教的禪宗)解釋不一樣了。

我對法鼓山的傳承沒什麼研究,不過我想這可能是交通便捷、交流便利之後的好處吧!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講了這麼久,還沒講到這本書是怎麼回事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達賴喇嘛談心經》我覺得他討論的角度感覺是非常西方風格的分門別類的方式,先談大架構、然後探究個別的觀念。

讀了一半的時候,覺得難怪很多西方不可知論者會認同(這個流派的)佛教。因為達賴喇嘛本身,真的蠻接受宗教多元的。

最後的附錄有附上從梵文直譯的藏文心經的中文翻譯(好拗口😂),總之如果有興趣看版本比較也蠻有趣的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一章談了追求內在成長,精神上成長的好處,並且強調人類經驗的共通性,即使有個人的差異,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來說,仍是大同小異。

從這一點,我就覺得他這本書的對象是非常多元的,是世界上的所有人(也許尤其是西方人),而不是只是藏傳佛教的信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二章談今日世界的宗教。

整個態度就是超級宗教多元的啊,而且我覺得佛教某個程度上變成像是哲學一樣的存在,所以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很違和(?)

但是我覺得整個很適合現代人心靈成長、自我成長的靈性追求的需要。

「尋求真正的圓滿,不必依靠特定宗教或尊奉特定信念。然而,許多人卻是經由宗教修行或信仰,來追求真正的圓滿。

如果我們和其他宗教或信仰仍不相往來,就會曲解別人的傳統或信念;換言之,我們會誤以為自己信奉的宗教是唯一有效的。在我離開西藏、接觸其他宗教和宗教家之前,也曾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最後我發現,所有的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在利益眾生上都有著巨大潛能,並扮演重要的角色。

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各有一套方法,將我們的基本需求導歸於克服痛苦和提升快樂。在這一章,我們將檢視這些方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有的宗教有精密的哲學分析,有的則是周延的倫理規範,有的則特別強調信仰。

如果我們觀察世界上主要信仰的傳統教法,可以將之區分為兩種面向:第一是所謂的形而上或哲學面向,解釋我們為何會成為人,以及某些宗教行為制定的理由;第二則是關於道德或倫理規範的實踐。

或許有人會說,信仰傳統的倫理規範是經由形而上或哲學思維所支持、合理化的結論。

就形而上和哲學的角度來說,儘管世界上的宗教普遍來說大不相同,但這些不同哲學的目標——倫理規範,卻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

⋯就某種形式而言,所有的宗教哲學都強調愛、慈悲、容忍、寬恕和自律的重要性。透過跨信仰和人與人間的溝通、分享和尊重,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所有宗教提倡的珍貴特質與利益眾生的方式。」

應該很多不可知論者會喜歡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為什麼在世界的宗教中,具有如此形而上和哲學的多樣性呢?

這種多樣性不僅可以從不同宗教中發現,也可能在同一宗教中發生。即使在佛教內部(甚至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也同樣存在許多差異。

在佛陀較具哲學性的教示中,我們發現這種多樣性是最明顯的;在某些情況下,教法甚至彼此抵觸!

開於這點,我認為在精神教示中最重要的一項事實是:觀機逗教。佛陀了解弟子們在根機、習氣和興趣的多樣性,因而給予不同的教法,以適應弟子的不同根器。

不論是否有某個特別強而有力的教法,或是精確的哲學觀點,如果不適合者,便不具有價值。

如能以此來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宗教,我深信所有傳統都是有益的,因為它們的獨特性是為了適應弟子的需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讓我們以其他的方式來看待宗教的相似處。不是所有宗教皆假定創造者—上帝的存在;但那些承認上帝的宗教,強調虔誠者應全心全意地愛上帝。

我們應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誠心地愛上帝?當然就是檢視此人對他人、對萬物的行為和態度。如果此人對其他人,甚至對世界表現出真正的慈悲,我想就能確定其真誠地展現了對上帝的愛。顯然地,當此人真正尊重上帝的信息時,將仿效上帝對人類的愛。

相反地,我相信那些宣稱信仰上帝、卻對他人表現不慈悲的人,是相當可疑的。當我們如此觀察時即可發現:對上帝的真實信念,是開展慈悲的強大方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讓我們看看宗教的其他層面:相信前世或來生。並不是所有宗教皆肯定這些是存在的。

有些宗教,好比基督教,只承認來生是天堂或地獄,但不承認前世。根據基督教的看法,當下的這一世是直接由上帝所創造的。我能想像如果我們誠心相信這說法,將生起與上帝同在的親密感。

當然,了知我們的生命是上帝的傑作,就必定能發展出對上帝的深厚崇敬,並期望按照上帝的旨意來生活,而後實踐人類的最高潛能。

其他的宗教或民族也許會強調,我們應對自己在生命中所創造的一切負責。這種信仰能有效幫助我們實現善良的潛能,因為它要求個人獨自承擔生活及其後果的全部責任。真正抱持此種信念的人,將變得更有紀律,並承擔實踐慈悲的充分責任。因此,儘管方法不同,結果卻是相近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鼓勵人們保留自身的精神傳統,即使他們也選擇學習其他宗教,像是佛教。畢竟改變個人信仰是一件大事,不應輕忽。不同的宗教傳統是依照特定歷史、文化、社會背景而逐漸形成,特定傳統可能更適合特殊環境中的特定人們。因此唯有自己,才知道何種宗教最適合自己。

同時,我們也應避免鼓吹自己的宗教、誘使他人改變信仰,並主張自己的宗教是唯一、最好的。



對於這些基督教徒而言,佛教一切萬法皆是畢竟無自性、相互依存的「空性哲學」,是獨有殊勝的。

因此,虔誠的基督教徒最好不要深入這一方面的佛教教法。有些人擔憂深入佛教的空性哲學,並且認真追求它,將會從根本上否定創世主的信仰—一個絕對、獨立、永恆的存在;簡言之,即「不空」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關於佛法和其他宗教

「我們可以將所有宗教劃分為兩大陣營:一是有神論者,主張有一創造主的存在,例如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等;二是無神論者,例如佛教、耆那教、僧佉派(數論派,著名的古印度傳統)。

無神論者分為兩類:一是主張有一恆常、不滅、永久不變的「我」,二是非如此主張者。佛教是第二類的唯一例子。事實上,分辨佛教和其他無神論者的主要特徵就是:佛教否認「人我」(不變或永恆的靈魂)。

就古老的印度精神傳統而言,我們也能以其他方式劃分:一是相信輪迴,二是不相信。

在前者中,我們還能再做出另外兩種分類:一是相信可從輪迴中解脫;二是不相信。佛教徒相信輪迴和解脫(梵文moksha)的可能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此外,在這些接受解脫概念的人當中,有人以為解脫就是前往另一個星球;有人則認為解脫是達到特殊的精神或心理狀態。佛教認為從輪迴解脫,即是證得某種心的狀態。以這些區別為基礎,接下來我將開示佛教的教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關於佛教無神論這件事,我覺得是非常神奇!

其實我沒有正式接受過佛教教育啦,但小時候常常會拜拜就會拜觀音啊、拜佛祖啊,總之滿天神佛。而且還有法會啊(我沒去過),佛誕日啊⋯

我知道這不是正宗佛教,總之就是我從小得到的印象⋯XDDDD

在我的駁雜印象裡,佛教和滿天神佛、聞聲救苦救難觀世音、西遊記裡的如來佛和有金童玉女的觀世音菩薩等等,又或者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還有東方琉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佛國淨土,⋯這種種概念都是混在一起的。

然後突然聽到佛教是無神論者!

從輪迴解脫,是證得某種心的狀態、而不是連貫性的靈魂不再輪迴到來世。「空性」——是沒有人我(沒有我執)。

乍聽非常意外!雖然細想也很有道理??

總之我覺得這個差別,和我以前的認知,還是蠻大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佛教的特質
這介紹的主要特質,也有不同:

四聖諦:苦、集、滅、道。

要言之,四聖諦指出我們都想離苦得樂,然而苦其實源自生前就已經開始的一連串因緣。如果希望從苦中解脫,就必須清楚造成苦的因緣,並努力斷除。此外,我們也必須了解產生樂的因緣,並積極實踐。這就是四聖諦的要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三十七道品

佛陀以四聖諦確立了解脫的架構,更進一步列舉解脫道的三十七個步驟。這些步驟稱為三十七道品,明確指出如何將四聖諦融入個人的日常修行生活中。

三十七道品主要包括兩部分:止(奢摩他)和觀(毘婆舍那)。如果檢視三十七道品與止觀的關係,就會發現它們各分屬於止、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一科:四念處:身念處、心念處、受念處、法念處。
第二科: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
第三科: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第四科:五根:信根、念根、慧根、精進根、定根。
第五科:五力:信力、念力、慧力、精進力、定力。
第六科: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第七科:七覺支: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念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三十七道品是四聖諦的實踐,因此也是巴利系佛教的核心。這些可以稱為佛教的基礎,亦即「初轉法輪」。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基本上,四聖諦是因果關係的圭臬,彰顯因果律。

佛陀藉由關述四聖諦,詳細說明十二緣起。

其核心思想主張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所生,包括我們的經驗、一切事、一切物。如實知見此法則是必要的,因為十二緣起是空性的基礎,而空性正是《心經》的核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這裡的四聖諦,在漢傳佛教被稱為四諦:

四諦
苦諦是說人有生、老、病、死等苦,雖有樂而畢竟是苦,是不圓滿的。

集諦談的是產生痛苦的原因,如無明、愛、見等煩惱。

滅諦談痛苦的止息,只要苦滅即得解脫。

道諦則是說止息痛苦的方法,如八正道、六波羅蜜多等等。

八正道:
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當的行為)、正命(正當的生活),正勤(正當的努力)、正念、正定(正當的禪定)。

六波羅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但和三十七道品好像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十二緣起(漢傳佛教為十二因緣)

十二緣起為(我想翻譯者使用了特定的中文佛學名詞)

無明(痛苦的根源)一(行為)一(因識與果識)一名色(心因與身體)一六入(六根及產生的六識)一(苦樂的感受)一(貪戀)—(為愛而執著追求)一(現世感召來世的業力)一老死

「十二緣起的第一支是無明,最後兩支各為生和老死,描述流轉生死的過程。當我們觀察現象的息滅,而非觀察現象的生起時,次序就倒過來,以老死的息滅則生息滅,得出緣滅的逆定律。所以十二緣起可以描述流轉與還滅的過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佛陀藉著十二緣起,說明包含個人經驗在內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這種理解能逐一帶領我們了解到萬物的本質是互相依存,並由眾多條件和合而生的。

佛陀開示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意謂著一切事物都是沒有自性的。如果事物基本上是緣起的,自然就沒有一個獨立於其他現象存在的性質。因此,緣起就是性空。

也許有人會懷疑:「為什麼這一點如此重要?為什麼一切現象都是自性空這麼重要?」

佛陀謂其重要的理由是:能清楚了解空性就可以解脫,究竟脫離痛苦。我們如何了解空性?根據十二緣起,輪迴的根源是第一支無明,即根本不了解一切現象是空性的。佛教唯識學從細微精密的解說幫助認知,並克服無明,但基本上,無明主要表現在我們的情緒和煩惱上。如實知見無明,就可以讓我們解脫煩惱。因此,我們首先需要仔細觀察煩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接著他很仔細的討論煩惱、貪嗔痴三毒等等,煩惱不是來自外界,而且來自「我」的解讀。

「透過認識空性和清楚感知法無我和人無我,可以讓我們從負面情緒中解脫,並進而從惡業造作與內在敵人之力中解脫。藉由這個方法,我們開始解構貪執所引起的傷害和煩惱。

一旦發展出人、法二空的智慧,就可以漸漸解脫無明的束縛和內在敵人的攻擊。透過減低貪執,我們開始終止生死流轉的因果鎖鏈。在滅除了執取有我的無明(十二因緣的第一支)之後,可以預防第二支(行)的生起,最終從生死苦海的無盡流轉中得到解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但是,這到底是指什麼呢?如果我們認為所執取的我是空的,我們可能會想像身為人的我們不存在。但事實並非如此——個人經驗證明,作為生命的主體和媒介,我們確實存在。那麼,又該如何認識無我的智慧?在無我的智慧之後又是什麼?

我們必須知道「唯有執取人我為實有」才是需要否定的。但是,這並未否認世俗層面有「我」的存在。這是佛法對空性的重要觀點。若不能理解這點,就不能完全了解無我的意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正見

要如何培養空正見呢?

人的存在,不過是受限於業和煩惱的身心聚合體,對它產生深切的出離心,就是修行佛法的第一步。

身心五蘊不但是源於過去的無明,更是現在和未來衍生苦與煩惱的基石。因此,我們必須對身心五蘊培養深切的出離心。追求出離心可戰勝我們的內在敵人:煩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出離

「出離」並非指放棄一切的財物,而是指心的狀態。只要我們的心繼續受無明驅使,就不可能獲得長久持續的安樂,仍舊會受困於問題之中。為了斷除輪迴,我們需要知道生死流轉之苦的本質,並培養希求解脫之心,這是真正的出離。

無止盡的苦痛,無數的生死流轉,稱為「輪迴」。我們斷除輪迴以證得涅槃。「涅槃」的字面意思是「超越悲痛的狀態」,即指從輪迴解脫的狀態。這個「悲痛」即指煩惱。因此,我們把心依止在修行目標的各種精神狀態上以直接對治煩惱;這些精神狀態能讓我們遠離煩惱。最後,我們視涅槃為最終的皈依處,這就是真正的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修行的第一階段是不做身、語、意的粗重惡業,例如十不善業*。

*身三不善業(殺、盜、淫)、口四不善業(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意三不善業(貪、瞋、痴)。

在第二階段,一旦行者擁有某種程度的約束能力,就可以採用各種方法來直接挑戰煩惱。例如培養慈悲對治憤怒,思惟無常對治執著…這些方法能削弱負面情緒的力量。然而克服煩惱的最直接途徑,就是培養通達空性的智慧。

到了最後階段,行者不但要斷除煩惱,更要根除殘餘的習氣,如此一來,未來就不會再產生煩惱。

無明是所有煩惱的根源,而煩惱又無可避免地為苦的根源。無明和煩惱是真正的「苦因」,而它們的苦是真正的「苦」;通達空性的智慧則是真正的「道」。最後,以智慧達到解脫是真正的「滅」。
———
這裡的「滅」,我在猜是指入滅,「涅槃」?也就是聖嚴法師提及的「趣入涅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聖嚴法師談的「偏空」:

「(二)偏空:是指小乘的聖者所證的「空」。他們觀察思惟世間所有的現象,都是暫生暫滅,不停地遷流變化,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絕沒有什麼不假因緣、永恆不變的事物,特別對人的身心現象—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體證深刻,所以捨離五欲,勘破自我,而得到了解脫。

由於他們對世間有著很強的厭離心,認為世間充滿、汙濁與苦痛,不願留下來受苦,證人空而未達法空,便汲汲趣入涅槃,了生脫死。這種偏空的思想中,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是對立的,離了生死才能證得涅槃,斷了煩惱方可獲得菩提,明顯表現「獨善」、「出世」的精神。」
——

我覺得彷彿是達賴喇嘛談的「空性」,和斷煩惱的「滅」,但這段評論似乎過度引申了:「由於他們對世間有著很強的厭離心,⋯明顯表現「獨善」、「出世」的精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四章談大乘的起源(二轉法輪),第五章談苦與慈悲,以及整合所有的教法。

「深入探討《心經》之前,我想先針對傳統上藏傳佛教詮釋《般若經》的兩個層次,來進行說明。

第一層次是顯明的主題,即佛陀對空性的教法,另一層次是隱含的主題,是相應於加深了解空性的道次第。《般若經》明確地宣說空性,詳細列舉不同類型的法,例如五蘊在內的染汙法和四聖諦的清淨法。同時,《般若經》也隱含著根據空性智慧而顯示的菩提道次第。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同先前所說,初轉法輪鋪陳了以四聖諦為骨架的解脫道之基本結構。二轉法輪主要包括的是《般若經》,進一步從空正見的角度來解釋滅諦。當一個人更加了解諸法的究竟本質,就會開始認識自性有是認知的錯誤。當這個錯誤知見更加顯而易見時,將對諸法之究竟本質產生更深、更清明的智慧。因此,我們也更能了解體驗空性的心性,這是三轉法輪的主要思想。

三轉法輪的主要經典是《如來藏經》(亦是彌勒《究竟一乘寶性論》),以及龍樹的《十萬頌集》。這些經典詳細解說佛性和體驗空性的心性,成為金剛乘的教法根基。因此我們知道,早期的佛陀教法是後期教法的根基,而後者強調並宣說與早期教法相應的主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此了解之後,就可以知道在西藏興盛的佛教融合了所有上座部、大乘和金剛乘的重要教法。

我們必須了解上座部的核心教法存在於巴利三藏,它是佛陀教法的基礎。從這些教法入門,就可以生起在梵語系大乘傳統中詳盡解釋的智慧。最後,整合金剛乘典籍中的方便和見解,可以增進行者的了悟。但是,沒有巴利系主要教法的基礎,而僅僅宣稱自己是大乘的行者,則是毫無意義的。

若對各種經論有深一層的了解,就不會認為小乘和大乘之間有所衝突。遺憾的是,部分大乘行者會試圖貶抑上座部的教法,認其為小乘教法,因而不適合行者的個人修行;同樣的,巴利系佛教的行者有時也會否定大乘教法的正當性,認為大乘非佛說。

當我們開始深入探討《心經》時,應該深刻明白這些傳統如何相輔相成,並進而了解如何將這些核心教法融入個人修行之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菩提為覺悟之意;菩提道次第為修行求覺悟的細次第。

*大乘教法建立在巴利系教法(主要內容為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之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一部分結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拉得好長啊⋯
乾脆第二部分再另起一噗好了⋯

第二部分我覺得有點難,不過果然看了兩本書、加上英文譯本,再回來重看、就比較看得懂了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想到之前看《為神而辯》
@jeanylin - #Jeany讀書 #為神而辯 #讀嘛讀嘛 這本書的作者小時候當過天主教的修女,七...

1. 宗教本來就不是提供解答—解答是理性 logos 的範圍,宗教的任務和藝術接近,幫助人們平靜而超脫地和現實共處。但這需要大量練習。

2. 因此,宗教是實踐,其洞見並非出於抽象思考,而是靈修與專一投入的生活方式。沒有修行就無法體會宗教教義的真理。宗教洞察不只需要知性上的思索,也需要謙虛的態度打破我執。咄咄逼人的理性無法達到真正的宗教洞見,傾聽和理解他人、包含不同意見與無神論者的看法,沈默以對能更幫助體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3. 偶像崇拜是一神論易犯的錯誤,一旦限定某個有限的概念、神學、國族、政體或意識型態至高無上,就很容易消除異己。

4. 我們現在把信仰理性化,就預設過去的人亦如此;現在對於宗教基本詞彙的理解和過去不同。現代人把宗教當成思考的東西,而非實踐的東西。而因此造成各執己見、立場更為極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以下開放閒聊好了——

太長了沒有人要聊啦
不過我自己碎唸也是可以的
總之我這次一個很大的感想是,一般西方人講的的佛教,和我以前認知中的的(漢傳)佛教,可能不是同一回事。
SOC
台灣人自稱信佛教的很多,但是和正信的佛教也是差距很大。我們很多人信的是(自以為是佛教的)佛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OC : 大家一定都覺得自己信的是正信的佛教才會信啊。
SOC
很多人都是拿香跟拜就說自己信佛教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OC : 那好吧,這樣我小時候也有加減信一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實這本書我看完了耶,還是它第二部分談心經就有緣再繼續好了(?)XDDDD
盡量(?)
川口月
路過打擾,我對《心經》的理解來自《一行禪師講《心經》》
一行禪師講《心經》 - 一行禪師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一行禪師將「空性」解釋為「不獨立存在」,「無我」不代表「『我』不存在」,而是「萬物相互依存,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永恆不變的『我』」。
書中的解釋和例子都滿平易近人的,對我來說比較好懂(?
附上一行禪師2014年新譯的《心經》供參考:
New Heart Sutra translation by Thich Nhat Hanh | Plu...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川口月 : 感謝分享!歡迎一起討論~:-)
其實我後來發現還有一本書也講得很好!有機會推薦讀讀看。是東初老人的《般若心經思想史》,他把心經的演變源流做了一個很好的整理。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般若心經思想史 東初老人(1908年9月22日—...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