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圖解心經
本來是為了讀《達賴喇嘛談心經》,但看到一半覺得看不太懂了,又借了張宏實《圖解心經》來看,超級大推薦!
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 - 張宏實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這本書做了各個梵文、漢譯本和英譯本的版本比較,而且把說法的場景解釋的很清楚,而且非常白話文!

結構上,第一部分是回答歷史、情境等基礎19問,第二部分是逐字逐句講解,這部分字詞析義的效果很好,但可能有點見樹不見林。第三部分是進階19問,包含版本比較。

本噗基本上都是《圖解心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達賴喇嘛談心經》我覺得他討論的角度感覺是非常西方風格的分門別類的方式,先談大架構、然後探究個別的觀念,和我小時候偶然聽到、片片斷斷很形而上但沒有特定組織架構的討論方式很不同。

可能是因為我不是佛教徒,所以對於各個教派對佛教經典的詮釋不熟悉。

但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深入簡出,解釋的很清楚。不知道如果我對其他派別的解釋更多接觸的話,想法會如何。

讀了一半,覺得難怪很多西方不可知論者會認同(這個流派的)佛教。
第一部分看完感覺有點懂了,進展到第二部分就開始頭痛了🤕
感覺需要第一部分的(沒寫下來的)筆記才能幫助理解第二部分!XDDDD

不過原來藏譯版和漢譯本不一樣啊!

———《達賴喇嘛談心經》跳轉———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達賴喇嘛談心經 Essence of the H...

本噗最後都是《圖解心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心經》看來主要討論的是空性,但空並不是「不存在」。
——
空性是指「自性空」必須依待「緣起」。萬物都有「依待」與「和合」的本質;一切現象都只是因緣的和合。空性讓因緣法變得可行。
———
自性的意思是⋯?

這好像是個重要的佛學概念,但前面沒有解釋就突然出現了。
我覺得第一部分像是教一二三做早操,第二部分突然變成讀文言文了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剛剛借到這本書,覺得還不錯!
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 - 張宏實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還有心經梵文原文的英譯版的對照解說!
https://images.plurk.com/4S05K2ROGJDhr53BV9lauE.jpg https://images.plurk.com/aFb7fwxcvZKzS7sABm6oN.jpg
胥子◈烏班圖◈
路過打擾了,因為也剛借這本書,想冒昧交流一下:
自性就是一個事物最根本無法改變,可獨立存在的本質。佛教認為萬法自性空,因為所有事物都需依賴因緣而生起(即依待和和合),無法獨立存在(也更無法長存
基本上,佛教認為一件事物的形成至少都可以分析出三個因緣(多因論),比如壽命,至少包含先天基因、後天長養和可能橫死的意外
空性比起無更像一種能使因緣創造的可能性,這大概跟古印度認為世界是由虛空誕生的神話有關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胥子◈烏班圖◈ : 喔,太棒了~~~多多交流!一點都不冒昧!!太感謝了❤️

因為他還特別強調不是虛無主義也不是不存在,我不知道是不是空性就是一種量子物理的薛丁格的貓不是死也不是活的量子疊加態,有各種可能性,有因緣和合的可能性,讓因緣法變得可行。

所以既不是一種物質也不是一種特定的狀態,而是一種機率分佈??

(感覺我造成使用不同的系統來理解這個詞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發現「自性」英文版是 their own being,突然覺得懂了。
胥子◈烏班圖◈
量子物理學家們在近年的確跟達賴喇嘛有密切合作沒錯XD
但文科人對這領域真的不熟,我傾向是只要不離諸法是因緣相待而起的核心,對空性可能性的解讀應該都不會太偏離(畢竟佛教是否定造物主的,所謂無始時間觀,比起溯源,更重視斬斷後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果說空是可能變成各種可能性的一團糊糊一直變化的什麼東西⋯

感覺像是魔鬼終結者的液態金屬⋯根據環境和狀況落地變成女殺手或是其他的什麼東西XDDDD

進入胡言亂語狀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胥子◈烏班圖◈ : 喔!是嗎!XDDDD
什麼是斬斷後有?斬斷後續的可能性嗎?
胥子◈烏班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可能可以這麼說,原始佛教裡阿羅漢道的涅槃寂靜即是一種斬斷後有(簡單來說輪迴這爛遊戲我再也不玩了
胥子◈烏班圖◈
而菩薩為了讓更多眾生也可以不用玩了,選擇在輪迴中待盡可能的久來利眾,菩提薩埵是覺悟的勇者,祂已覺悟,但仍選擇持續待在諸苦聚集的輪迴裡利益眾生,這無疑需要極堅定的勇氣信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胥子◈烏班圖◈ : 話說⋯菩薩是什麼樣的身分?先不管後來拜拜開始拜菩薩的事

看佛經本身常常是佛某時某地說法,某個菩薩問了什麼問題。佛回答並講解,然後菩薩就說太棒了大家一起做吧,聽眾們都很開心的行禮告別。

感覺菩薩就是修行的比較好的門徒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發現我的問題在《圖解心經》得到解答!這本超讚的👍👍
胥子◈烏班圖◈
菩薩就是......想成佛,並走在成佛路上的人吧。而雖然很難,但理論上眾生皆可成佛,所以也可以說,祂們是佛弟子們的大學長大學姐XD(欸
當然這是大乘佛教的觀點,小乘佛教嚴格來說只承認彌勒一個菩薩(畢竟只有祂是受釋迦牟尼授記的未來佛
胥子◈烏班圖◈
而且小乘比較走阿羅漢道,也比較沒菩薩的事(應該是這樣,我對南傳小乘比較不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空」,梵語 Sunya,是佛教基本教義,用來表達「非有」、「非存在」的一個基本概念。用最簡單的一個方法說,佛教的「空」是指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因為各種條件聚合而形成的,當條件改變時,現象也跟著改變,本身並沒有一個真正存在的實體。—張宏實《圖解心經》
https://images.plurk.com/1XcL1g5ZfDC5krN9nMdozI.jpg
書友Y 補充:
「梵文語系蠻好玩的🥰

數學中的「零」,(0), śūnya 和梵文的「空」是同一個字。

零,這個概念(觀念)的發現,就是數學能同時開展+1到無限大,-1到無限負負。甚而,梵文原本的語系,同一個字就是3D.4D 空間概念,譬如說空這個字的位格,已不只是線性概念,「是故,空中無色….」,這裡的「空」,中文也是空,在梵文使用的是位格,代表在空性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圖解心經》這本書真的很棒耶,而且前面還解釋了心經說法的前後文,也就是當時的情景。

我以前接觸的心經大部分是略本,沒有講經的場景情境描述、也沒有後續的聽眾反應,也弄不清楚問話人和主講人是誰。

原來是「舍利弗承佛威力」,向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發問啊!

以前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會有「舍利子!」、「舍利子!」(有些寫舍利弗)夾雜在經文中,感覺非常困擾。

原來是在叫他名字!

而且那時候原來「佛入三昧」!後來大菩薩觀世音都講完了,佛才出三昧按讚XDDDD

https://images.plurk.com/6Vcvrh4kUPx9Jqm2BI2z32.jpg https://images.plurk.com/TFn5WShTighP8Qi7pnWFG.jpg https://images.plurk.com/5lHkVRmZolqNmhurOSSWn0.jpg https://images.plurk.com/7RhesGdsZ4w4d9DuHnTaG.jpg
胥子◈烏班圖◈
喔喔感謝推薦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3Y4rmzMT5TqKxp534yB8GM.jpg
我空與法空
我空,認為一切有情皆是由各個組合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

法空,即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法空並非虛無,他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存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

—《圖解心經》

達賴喇嘛那本書有講到四大派不同的觀點差異。等一下可以回去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 bodhi=菩提(音譯)=完美的智慧(perfect wisdom)
=覺悟(enlightment)=覺(佛教典籍多半譯為「覺」)

2. saftva=薩埵(音譯)=有生命的(a living being) 或有感情意識的(asentient being)=生命體(creature) =有情(佛教典籍的常見譯法)

3. Bodhisattva=菩提薩埵(音譯)=菩薩=覺有情=追求菩提(完美智慧)的有情衆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unya 空
① 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有各自的因緣,並無實體的概念。
② 英譯 emptiness
色的五種特質:
1. 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
2. 外色:色、聲、香、味、觸之五境。
3. 顯色:常見的各種顏色。
4. 表色:有情衆生色身的各種動作。
5. 形色:物體的形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rupa 色
① 一切有形象或是佔有空間的物質。
② 英譯 form or thing
空的五種特質:
1. 短暫的(impermanence)
2. 不真實的(unreality)
3. 不穩定 (instability)
4. 無常(transience)
5. 彼此相互依存 (relativity)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五蘊:

色、受、根、行、識,是構成人身心存在的作用。當物質顯現在我們的眼前(色蘊)時,心理層面的感受(受蘊)、概念(想蘊)、意志(行蘊)、了別(識蘊)便跟著發生了。
如果色蘊一空,物質的層面虛幻消失了,心理層面的四蘊就都跟著空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十二處
「十二處」說明了我們生活中的認識活動是如何產生的。

佛教把認識活動分為認識器官和認識對象。認識器官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稱為六根。

認識對象有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

(法,例如文字、語言)

我們的一切認識活動,都是由根和塵相結合而生,故稱為十二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十八界
在《心經》裡,佛教的宇宙觀由五蘊開始詳細的邏輯推展。

首先,五蘊的物質層面(即色蘊)被分析成十二處。

包括:認識的六種感官(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以及六種認識的對象(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一旦六根與六塵發生作用,即會產生心理活動,這就來到了五蘊的精神層面(受、想、行、識等四蘊)。

這些精神層面的活動共可被分析成六種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都是認識作用的精神層面。

六根、六塵、六識的相互運作,最後合併起來便構成了「十八界」。
——
早期印度佛教思想分析「蘊」、「處」、「界」三個概念,定義「五蘊」是分析「存在的構成要素」;「十二處」是討論「認識的構成要素」;「十八界」則是詳加討論「認識的構成要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十二因緣

是指十二個階段,說明人的生命是從何而來,從何而去。每個階段都是一個果,但又連接著「前因」與「後果」。這種因果的關係,就是緣。

造成因果發生關係的是「緣」,而果是緣於「因」,所以稱為因緣關係。人的生命總共有十二個階段,故稱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包括:

無明(痛苦的根源)一(行為)一(因識與果識)一名色(心因與身體)一六入(六根及產生的六識)一(苦樂的感受)一(貪戀)—(為愛而執著追求)一(現世感召來世的業力)一老死

由起始的「無明」一直到「老死」,共有依存的因果關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四諦
苦諦是說人有生、老、病、死等苦,雖有樂而畢竟是苦,是不圓滿的。

集諦談的是產生痛苦的原因,如無明、愛、見等煩惱。

滅諦談痛苦的止息,只要苦滅即得解脫。

道諦則是說止息痛苦的方法,如八正道、六波羅蜜多等等。

八正道:
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當的行為)、正命(正當的生活),正勤(正當的努力)、正念、正定(正當的禪定)。

六波羅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有漏/無漏(漏:煩惱)

智(jnanam)即是「現觀」,意思是「直覺的現前觀察,洞見真理」。

但若以自我為中心,現前觀察所獲得的知識、觀念或見解,是有漏智(有煩惱的智慧),並非真正的智慧。

只有不以自我為中心,才是無漏智(無煩惱的智慧)。

波羅:彼岸、對岸,且含有解脫的意義。

蜜多:是到達的意思。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阿耨多羅(Anuttara)的意思是無上、無法超越的。三藐(samyak)是完全地、徹底地、正確地。三菩提(sambodhi)意思是正等菩提。整句合稱爲「無上正等正覺」或「無上正遍覺」。

這麼長的一句梵語是代表佛陀所覺悟的智慧,故稱正覺,其內含有平等、圓滿的意思所以稱正等;也因為佛陀境界體悟的真理至高,故稱無上;
而其道理周遍而無所不包,又稱正遍覺。但一般佛經仍遵循玄奘「五不翻」的第四項「順古不翻」的原則,將此詞直譯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圖解心經》

———

我對這一點真的還蠻有意見的,我覺得漢譯版的佛經為什麼這麼難進入,就是因為太多像咒語似的梵文夾在裡面,不知道是什麼。

站在弘法的角度,難道佛學界沒人覺得應該要有佛經新譯本的計畫嗎?

難道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會讓人佛法更精進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過我跟剛剛想到聖經的中譯本也是文句很不通暢,但是應該也沒基督徒能接受聖經改版,可能會有很多論戰吧。

但話說回來,猶太人在處理這件事就是叫大家去學希伯來文。不過聖經的英文譯本我覺得也比中文本通順一點。

所以如果要精進佛學,應該去學梵文,但是對幫助大眾了解的這件事來說,不是重新翻譯比較合理嗎?

玄奘法師會重新翻譯,就是因為不滿意之前包含鳩摩羅什的譯本。所以其實沒有什麼不能重新翻譯的道理。

⋯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結構上來說:
https://images.plurk.com/1zSNaq9Xsx3G6i6AbZhIut.jpg
他這個簡圖做得蠻好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唐代玄奘大師的看法:五不翻
① 秘密故不翻(咒語不翻)
② 含多義故不翻(一詞多義不翻)
③ 此無故不翻(漢語找不到對應詞句不
翻)
④ 順古故不翻(遵循前輩翻譯故不翻)
⑤ 生故不翻(可以產生誠敬之情的詞語不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現代《梵藏心經自學》的作者林光明先生的看法
① 一般咒語的內容,經常是部分有文字意義,而部分無文字意義。
② 對懂梵文的人來說,咒文內容可能全部或部分會有意義。
③ 對新一代的學習者來說,解釋咒文的意義並作結構分析,對咒文的學習與記憶,應該很有幫助,能讓人很快學會並背咒文,立即感受持踊咒文的功效。
④ 雖然我們能了解與接受前賢咒語不翻的理由:但時代不同了,通曉梵文的人越來越多,且對現代人不解釋意義,反而可能有誤學習。
⑤ 因此林光明先生主張,咒語可以解釋與翻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3XbwiGgs8GJMjUDSnUfmqN.jpg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東初老人(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師父)寫的《心經思想史》我覺得也蠻有趣的,談到說法者的遞嬗:

《小品般若》須菩提破壞與分析空的思想為主,屬於比較早期代表原始禪學派思想,未積極開顯般若(智慧)的真空。

再來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代表智慧派,他的空接近判斷相對因果律、分析物理界或現象界的智慧,而非超經驗界或本體界的智慧。

接著是《大品般若》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並非歷史真實人物,絕對平等智宣說宇本體空觀的般若(智慧)。直觀現前,即宇宙本體如實相的顯現。

《大品般若》釋迦牟尼為主要說法者。

《心經》說法者為觀自在菩薩。《心經》出於《大品般若》,正值大乘轉型期,密宗亦將興盛。

在流通分(即說法結束後加上聽眾反應的部分)還加上了咒語,在般若思想的經典非常少見。觀自在菩薩地位的提升和咒語添加是《心經》密教化的表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看完了《圖解心經》!
最後還有玄奘譯本和孔茲英譯本的版本比較,我覺得英譯本真的清楚白話很多啊!所以學佛法說不定從英文版選比較容易啊!

附錄還有七個漢譯本和兩個英譯本,還好《心經》超級短,完全可以全文照登。

非常推薦先從這本著手,然後再回頭去看達賴喇嘛那本。

或是直接看孔茲從梵文直接翻譯的《心經》英譯版,我覺得翻的很清楚,甚至不需要另一本書重新作名詞解釋⋯本身就是解釋空性非常清楚的文本了。

所以本來就是為了解釋觀念的經文,就應該這樣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我決定下一本書先來讀一下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心的經典:心經新釋(三版)》

先來開一個噗記一下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Commentaries o...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