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Commentaries on the Heart Sutra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Commentaries on the Heart Sutra - 聖嚴法師 | R...
這本書是法鼓山聖嚴法師三次心經講課的逐字稿,重新整理編輯而成。《心經》版本則是以玄奘法師譯本為定本。

聖嚴法師的這本書,第一部分是心經禪解,重視整體觀念,很易讀;第二部分是心經講記,稍微討論了不同版本,但並不著重,最主要還是詳解經文;第三部分談心經實踐,主要就是生活如何運用的部分。

他講的三次心經,三次都從不同角度切入,都有一點不一樣,但又吾道一以貫之,邏輯一致自圓其說,很推!

PS:我不是佛教徒,所以是以一個想了解《心經》的紅塵中人的角度來閱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聖嚴法師對於「空」的解釋和《圖解心經》、《達賴喇嘛談心經》又不盡相同;尤其在他對於小乘佛教對於「空」的解讀的認知,我覺得和達賴喇嘛對於空的解釋落差還蠻大的。

但達賴喇嘛那本因為我跳去看《圖解心經》惡補一下佛學名詞,所以還沒看完。等看完再重新整理一下好了。

《更新》
我覺得聖嚴法師這本很好,體系完整自成邏輯。不讀其他說法就不會把自己弄亂⋯如果想知道再繼續看別的:

心經 相關: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圖解心經 本來是為了讀《達賴喇嘛談心經》,但看到...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達賴喇嘛談心經 Essence of the H...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關於「空」的闡述,聖嚴法師主要要談被誤會的部分,從三個層次著手。前兩者都是他不予認同的,第三種則是他認為所謂大乘佛法的「空」。

不認同者之一:
「頑空:這個思想又可分兩種,一是虛無主義,另一是唯物主義。
虛無主義者認為世間沒有真實的事物,沒有因,也沒有果;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一切都是現成,所以不需要努力,也不必害怕,反正有的一定會有,沒有的就算再努力也不會有;而該來的一定會來,即使不努力也一定會來;而且有與無,來與不來,皆無實在的價值,生時感到空虛,死後一切歸於幻滅。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思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至於唯物主義,則以物質世界為唯一的真實,一切都依附物質而存在;認為人活在世上的時候,是有的;當人死了,就像油盡燈滅一樣,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應趁有生之年好好努力,就會有收穫。

這或許有些正面的意義;不過人生無常,如果努力一生等不到收穫就死了,那豈不冤枉?因此有人認為這世上只有那些運氣好、很聰明的人才需要努力,其他的人則無必要。例如我們對人好一輩子,到頭來卻得不到好報應,那又何必要對別人好?所以,唯物主義會造成少數人拚命努力,多數人懈怠苟且的危機。
甚至心想反正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不需要對未來負責,管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都與我不相干,追求今生的享樂才是最實際的,因此凡事先下手為強,寡廉鮮恥,不擇手段,為人類造成無止盡的災難。」

———

我對於這裡討論的唯物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否精確,持保留態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認同之二:
「(二)偏空:是指小乘的聖者所證的「空」。他們觀察思惟世間所有的現象,都是暫生暫滅,不停地遷流變化,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絕沒有什麼不假因緣、永恆不變的事物,特別對人的身心現象—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體證深刻,所以捨離五欲,勘破自我,而得到了解脫。

由於他們對世間有著很強的厭離心,認為世間充滿、汙濁與苦痛,不願留下來受苦,證人空而未達法空,便汲汲趣入涅槃,了生脫死。這種偏空的思想中,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是對立的,離了生死才能證得涅槃,斷了煩惱方可獲得菩提,明顯表現「獨善」、「出世」的精神。」

——
這的確好像是我從小到大在台灣聽到的、對於小乘佛法的印象就是了,可能其實和小乘佛法真實詮釋並不吻合?由於我對小乘佛法認識不多,所以無法判斷,所以我也持保留態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聖嚴法師所認同的「空」:

(三)畢竟空:是指大乘菩薩所證的「空」。已發菩提心的菩薩,雖知道世間是無常、是空幻的,可是他們不忍心任由廣大無邊的眾生貪著五欲,沉淪於生死苦海,所以發願度眾生。

這些菩薩,本身對於世間的五欲已不執著、不貪求,所以對這世間也無需逃避,依然生生世世留在世間關懷眾生、幫助眾生,讓所有眾生都能證得無餘涅槃。

這種「空」,是空去對自己身心的執著,也空去了對一切現象的執著,轉生出救濟眾生、無我無私的悲心與願力。
——

這是不是真的是空的本質,我覺得也是蠻保留的,感覺似乎過度解讀?

但這種利他性的思考,作為實踐佛法的哲學、生活修行的準則,我覺的是非常好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此處提到「色」,即屬於生理的、物質的現象。受、想、行、識,屬於心理精神面的活動。合稱「五蘊」。

四大皆空,指的是「地、水、火、風」,構成物質界的四種特性。(他還特別講了不是酒色財氣四大皆空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所以凡夫眾生執為實有的這個身體,不知從因緣的觀點來看,它是四大和合,一息不停地變化,根本沒有獨存性、不變性與實在性,只是「假有」暫時的有,空幻而不真實,一旦和合的關係結束了,身體也就隨之死亡、朽壞、消失。這就是「色不異空」的道理所在。

可是,倘若僅僅抱持一味「色不異空」的觀念,三世論者會流於小乘聲聞的「偏空」思想,而一世論者則會墮入可怕的虛無主義了。

因此下文要緊接上一句「空不異色」。前句以因緣滅故,色不異空;後句以因緣生故,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所以能見有如空,在生死不異,住解脫自在。空不異色,所以能住解脫自在,但不離現實生死界,這就是大乘菩薩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裡我們要注意到,「空」是因為有「色」才知道有「空」,離開了「色」來說「空」,不是真的「空」。例如農禪寺的大殿,本來空無一人,現在卻有這麼多人;農禪寺真的有這麼多人嗎?其實本來沒有,待會兒又不見了。也就是說,本來沒有人,而現在卻有人了;當它有人的時候,的確是真的有人;但是我們知道,等一會兒這些人會散去不見的,由此可見,「色」與「空」本來就是相即而不相離的。

同理,我們的色身,在母親懷我們之前是沒有的,是在「空」中,而現在是活生生的軀體,其實它本不自有,而將來死了,又消失不見了,像這樣,即「色」而顯「空」,才是「真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果只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可能有些人聽了,以為色與空雖不相離,可是色是有,空是沒有,色與空畢竟是有別。

所以觀世音菩薩接著告訴舍利子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說:我們的色身,無非是以四大為因緣而起生滅變易的延續現象,真觀色身的本身就是無常(非不變的)、是無我(非獨存的),合而言之就是空的(非實在的)。

反過來說,這無常、無我的空相,絕非一無所有的空,而是因緣而生,宛然存在的身體。如此,色與空,空與色,只是一體兩面的說法,彼此是沒有分別的。



至於小乘行者也是未了達即色即空、即空即色的大乘空慧,固然體證了色身是空,放下了對色身的執著,卻沒有放下對法的執著,所以急欲出離世間,趣入涅槃,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再也無需也不想接受另一個色身,這種一味「耽空滯寂」,我們稱之為「偏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蘊—「受」是領納的意思。是我們身體的官能,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與外在的環境(色、聲、香、味、觸)接觸所產生的種種感覺,可分三種:苦、樂、捨。苦受是不舒服的感覺;樂受是舒服的感覺;捨受則是不苦不樂,純粹是感覺而已。

想蘊—是與外境接觸而產生的認識作用,即對於外境的了解、聯想、分析和綜合等等心理活動。

行蘊—是與外境接觸之後,心理所起的對策。

例如你搭乘公車,車內很擁擠,突然被人踩了一腳感覺很痛。這個痛覺,就是「受」。於是你趕緊抬起頭看是維踩了你,噢!是個急著想找座位的胖婦人,這是「想」。這時,你決定瞪她一眼,還是埋怨她一句了事,或者向她說「對不起!我的腳把妳一嚇了一跳。」這種決定處理事情的意志、意願,叫作「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識蘊—是指對外境(色)以及因外境而起的感覺(受)、認識(想)、意志((行)等活動能起了別識知作用的心之本體。所以「識」統攝了一切心理的活動。

由於無明所覆,凡夫對於身心自體以及身心所依的外境,有著強烈的愛執染著而造作種種善惡行為,積聚成為業識,由是依業受報,生死死生不得解脫。

所以這個「識」是連買凡夫生命之流的主體;,這個主體絕非如一般神徒所相信的那種永恆不滅的「靈魂」。它不停地積聚業種,也不停地隨緣現行,好比棧房一樣,貨物搬進搬出,變動不已。不僅前生與今世,今生與來世識蘊質量彼此不同,即使一念之間也前後不一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位大乘菩薩持一切淨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且如《金剛經》上所說的:「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減度者。」造作如此大的功德,卻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功德。為什麼?就是因他具備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般若智慧。

總而言之,心理的活動,在凡夫來說叫作「受、想、行、識」;在佛、菩薩的境界則叫作「後得智」,是「大用現前」,是大慈悲、大智慧。而構成身心的「五蘊」在佛、菩薩的境界,就成了化身、神通、慈悲與智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或許有人以為:我又不是菩薩,聽這些做什麼?諸位居士,我們雖然不是大菩薩,但是既然信仰了三寶,希望將來成佛,就一定要先從學做菩薩開始,曉得菩薩是怎麼看待五蘊的,對自己時存慚愧之心,對菩薩常生仰慕之心,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今生做不到像賢位聖位菩薩那樣,只要願心不失,來生還可以繼續努力,所以我們要發願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畢竟成佛的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所以我覺得聖嚴法師講經的出發點果然不一樣耶!

我覺得他完全是從指導眾人的思想行為的角度來出發,而不是從佛理的辯證討論為主。所以很注重應用性,理論性雖然不是那麼強調,但還是解釋的蠻清楚的。

從這種角度出發,應該就比較不會出現拘泥於經典文字的字字句句的基本教義派吧?

不過佛法本來就把「法塵」當成六塵之一,還有忘月指的說法,可能本來就比較不會出現基本教義派。

果然對佛教太不熟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六根清淨:不會因六塵而使六根引生貪、嗔、癡的煩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所謂我執,是指「常、樂、我、淨」的思想。

「常」是永恆不變的意思。外道的神我思想認為死後會被上帝召回,跟隨上帝永遠在天國享福,這就是「常」。

還有一般民間信仰以為人死如換衣服,衣服穿舊了,換件新的;衣服穿勝了,換件乾淨的。我們的軀殼肉體就像衣服,可以一生一生地換,今生穿牛皮,來世穿人皮,再下一世穿狗皮,而這些皮囊裡的性靈則永遠不變,這種思想也是「常」。

依佛法來說,我們的肉體固然會生、老、病、死,而我們的神識也一樣沒有固定不變的本體。由於我們的識蘊經常因業力的作用而變化,即使今世與前世都做人,也因識蘊不同而出現人格的差異,所以實際上根本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樂」即快樂之意。眾生皆有不同層次的快樂,螞蟻有螞蟻的快樂,糞蛆有糞蛆的快樂,狗有狗的快樂,人有人的快樂,上了天,天有天的快樂。從天人看我們人間的快樂,算不算快樂呢?當然不算。我們人看狗的快樂,算不算快樂?狗吃屎很快樂,我們人會去和牠同樂嗎?因此,既然不同的生命層次有其不同的快樂,那就沒有所謂真快樂。再從無常的角度看,世間的一切喜樂,如財富、尊榮、健康、聰明,乃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雖然會使人感到滿足,但是到了變化的時候,苦就跟著到來,不能不說「諸受皆苦」了。

「我」是獨立自存的意思。依佛法講,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不過是因緣和合的暫時現象,絕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獨立自存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淨」,在凡夫的立場看,也是因層次而有不同,由於心理情況的差異,對相同的境界會產生淨或不淨的認識與感受。而人間的清淨,從天上來看,就變成了垢穢而非清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我覺得這果然和之前讀過的 WEIRD 非常不一樣啊!西方文化的自我個人意識特別強烈吧!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The WE...

還有《身為自己》那本書,就在討論自我意識的存在。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身為自己:人類意識的新科學 Being You ...
討論到 narrative self 敘事自我,「我」透過連續性的記憶和推測的未來創造出的自我認同。

而這不就是我執裡的「常」?還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所以凡夫認識的「常、樂、我、淨」都是顛倒見,有顛倒的思想就會產生顛倒的行為。

到了小乘,則講「無常、苦、無我、不淨」,他們從常見無常,從樂見苦,知苦而知修道,修道至徹悟無我而得解脫。凡夫因為有「我」,「我」是無常的、痛苦的、不淨的,徹悟了「無我」固然是好,但此等聖人很可能因此而厭離人間,執「無常、苦、無我、不淨」,而汲汲要入涅槃。

這種去了「我執」而未去「法執」還是不究竟,應該更上一層樓,修菩薩的境界,就是「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淨非不淨」,這也就是佛法所謂的「中道思想」。「中道」就是既不執常,也不執無常;既不執我,也不執無我。」
——
話說這又讓我想到中庸之道,不知道是不是受儒教影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究竟佛國淨土是在哪裡呢?佛國淨土既不在東方、西方、南方或北方,不離地球世間,也不在地球世間,而是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六祖壇經》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並不是否定西方淨土,而是說不要把「來」和「去」、「生」與「滅」、「凡」與「聖」視為兩極。

因此,《六祖壇經》接著又說:「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諸位可還記得廣欽老和尚臨終時所講的兩句話:「無來無去,無什麼事情。」

如果有了般若的智慧,就能夠看透「有」等於「空」,「我」等於「虛妄」、等於「假」;能夠了知不僅世間的現象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即連成了佛的功德也不能夠執著,那才是大解脫、大自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聖嚴法師《心的經典 心經新釋》看完了!

一開始就看這本,可能就會產生我對《心經》有充分理解的幻覺了吧!😂🤣🤣🤣

只要不看別本就真的完美。

這本書收錄他講的三次心經,三次都從不同角度切入,都有一點不一樣,但又吾道一以貫之,邏輯一致自圓其說,很推!
深海蒔雨
路過的不專業佛教徒)聖嚴法師這個解法確實是台灣流傳的大乘佛教觀點的,至少整串心得讀下來跟我從小認知的、吸收到的大致相同(雖然我不是法鼓山的信徒XD)
我會覺得以理解心經的想法的話,就近從大乘佛教(確切來說流傳到台灣的幾乎都是漢傳佛教兼禪宗的支派)入門會比較好理解,畢竟已經在中國跟儒釋道有過互相借用觀念跟融合交互影響,加上目前在台灣的流派都比較強調在生活裡運用佛法,我覺得是跟台灣人的性格比較相符(實用主義?XD)的
至於藏傳跟南傳佛教(俗稱的小乘佛教)跟漢傳佛教的差異要從太久遠以前談起了,甚至偏重的經典都不一樣,我覺得,可能就,交給研究者吧(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深海蒔雨 : 感謝分享~❤️
嗯,對,我覺得他的說法的確很像我小時候不小心聽到的東一點西一點的典型解法。自成體系、邏輯自洽。

不過我現在是打算回頭去讀《達賴喇嘛談心經》,看會不會比較懂 XDDDD
或說不定更不懂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不過必須講一下,聖嚴法師的這本書呢,三次講課都是在近三十年前的1990年代的講經紀錄編輯整理而成。

我後來看法鼓山的網站,他們有根據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典籍,重新整理過。

因此法鼓山現在開宗立派,我相信現在可能和傳統漢傳佛教的禪宗解釋不一樣了。也許後來關於心經的討論和講法有所不同。

我對法鼓山的傳承沒什麼研究,不過我想這可能是交通便捷、交流便利之後的好處吧!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