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Aci @刺刺不休
#刺刺不休 曾經看到一句話:「就算指出了其他人的所有缺點,也不會增加自己的優點。」 不知是從哪裡出來的話,不過之後就會偶爾拿這句話提醒自己。過去看到不順眼的人,就想去挖出各種「對方就是爛」的證據,來驗證「自己是對的」,同時透過這個比較過程,強化自己的正面印象和地位。在過程中,會有種誤解是,因為我注意到了這些事,表示我有不會犯這些錯的自覺。但這其實是兩碼子事。如同我沒辦法和警察指控別人闖紅燈,來證明自己沒有闖紅燈。他人的那些缺點,並不能當作證明自己的證據。 這樣思考的話,指證他人缺點這件事,就顯得很浪費時間。因為得出的結果都是屬於別人的證明,等於是在花自己有限的人生和精力在討厭的人(甚至是網路陌生人)身上。 要證明、甚至是增加自己的優點,還是得實際去執行才行。
Aci @刺刺不休
《盲視效應》讀後感 #刺刺不休 最近剛看完ㄉ書蠻喜歡。主要講解行銷如何運用人類大腦的一些機制,來見縫插針,讓人們巧妙地被推銷。 造出這個縫隙的機制,就是人類在做一件事情時,大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專心一意、原汁原味體驗我們認為接受到的資訊,而是混雜了更多感官和其他資訊,形塑了我們當下體驗那件事情的感受及理解。我們認為是在體驗這個現實世界,但實際上大腦也在建構一個現實世界。 行銷就是希望能夠在大腦塑造的現實世界裡,成為一個難以忽視的存在。(續)
Aci @刺刺不休
#刺刺不休 看到最近的臉書事件和 Netflix 的《渾沌少年時》影集後有點感觸。 想到十多年前剛接觸網路,是小學3、4年級辦了 Yahoo! 的帳號,我很清楚記得那時想帳號時,因為不想透漏個人資訊,就拿了當時的英文名字加上隨機數字。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小小年紀的我就如此深思熟慮(?),也許一部分涵蓋了從那時起就有的自我厭惡,而更大一部分大概是,那時網路還沒這麼四通八達,和現實生活有那麼多密切關連,螢幕另一端,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個獨立於現實的虛擬世界,現實的我和網路上的我是不同的個體。 直到最近這幾年,才深刻感受到網路世界已經不同了。它已經和現實生活緊密的結合,成為了現實世界的延伸。(續)
Aci @刺刺不休
#刺刺不休最近用 Google 試算表給自己做了一個入口頁面。 我很常用 Google 試算表和文件,因為不用帳號登入就可以編輯,只要有瀏覽器,在哪裡都可以。現在只要有一個連結,我就可以跳到各個文件。雖然沒有太多複雜功能,但是試算表已經有滿多不錯的公式可以使用。最近也發現文件有「分頁功能」,一個文件可以新增不同的頁面(子文件),可以任意跳到想要的頁面,每個頁面還可以生出單獨的連結。
Aci @刺刺不休
#刺刺不休 最近把 Threads 從手機螢幕上刪掉了(但本體沒刪)。 去年底下載後,雖然也沒有頻繁使用,不過我只要一打開就很難停下來。 在 Threads 上只需要打字,不像 IG 需要附圖片,也不像臉書只有好友或追蹤者可見,它有更隨機的演算法,滿足(有意識或淺意識)想發文取得共識或關注的人。我們在現實中可能找不到很多有相同看法的人,但在 Threads 上大家都有個可以「一夜翻身」的機會,讓更多人踴躍發表各種意見想法。(當然在發文時,我們都堅信自己是對的,不覺得會引來什麼問題,以至於常常最後都會道歉說「沒想到飄這麼遠」) 我意識到我很難停下來的原因,是因為它滿足我身為人,想要看看其他人的大腦在想什麼東西,想要窺探他人生活的慾望,而這個慾望是深不見底。(續)
Aci @刺刺不休
【理想的平衡存在嗎?】 #刺刺不休 最近能夠感受到腦子都在高速運轉,在每個想做的事情上不停切換思考。 真要說的話我是偏向完美主義的人,我渴望那種完美的理想生活,能面面俱到,包含三餐的營養、環境的整潔、身體的鍛鍊、當然還有我各種想做的事情,例如現在寫的這篇文。我幻想自己未來有一天能夠完全掌控這些事情,達到平衡並能夠從容、又優雅地完成它們。我也一直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總有一天能夠辦到的事情。 不過在前陣子看的書《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中提及一點,給了我一點省思: 「平衡問題是『選擇優先要務』問題,是要排定優先順序。」 也就是說,平衡不是一個蛋糕(時間)切成每一塊都一樣大小給所有人,而要基於一些理由,切成不一樣大小,分給心目中不同地位的人。
Aci @刺刺不休
【待辦事項不是平面的清單及勾勾,而是需要花費時間的立體項目】#刺刺不休 最近待辦筆記做了改版。 以往的待辦事項通常很簡短,都在半小時內能完成,很簡單的清單就能滿足我的需求。 但今年想做的事多了不少,我發現很多事情需要 1、2 小時以上才能完成。單純的條列清單,會讓我沒有時間長度的概念,一天有三個事項要做感覺很少,實際上根本做不完。事情沒辦法在安排的時間內完成甚至彼此耽誤,就增加了非常多壓力--即使一開始的期限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於是我設計了一個很簡單的日程表,把工作和其他時間分成區塊,明確看到空白時間有多少。我盡量精簡區塊種類,只有:委託接案、頻道經營、運動、上班、其他這幾類用途和顏色。(例圖非實際行程)
Aci @刺刺不休
【意志力不是無限的】 #刺刺不休 上個月都在生病,耽擱了很多事情,所以每周寫文章的任務就先中斷了(QQ 由於這次生病的特別久,也就更強烈體悟到所謂「意志力是有限的」這句話。因為變得沒什麼體力,就更容易選擇做更輕鬆的事,像是滑手機。 以前會認為,意志力是可以被「製造」出來的,我們常會罵一個人意志力不夠,好像意志力隨時都可以冒出來,只看那個人有沒有決心。不過,現在越來越多觀察和研究都表明,意志力並不是無限的。 意志力,就是大腦的體力吧。(下續)
Aci @刺刺不休
【提高專注力避免摸魚的好工具:LeechBlock (NG)】#刺刺不休#LeechBlock 這個工具,可以幫你在想要的時間或頻率限制你打開特定網站,像是:(1) 平日特定時段封鎖 YT 首頁,但是有影片連結的話還是可以打開來看,能避免在 YT 首頁亂逛浪費時間,而有需要時還是能看影片(2) 設定每幾小時最多只能看幾分鐘的臉書網頁,超過時間就封鎖,避免花太多時間,但又有放鬆的彈性LeechBlock 完全免費,在 Firefox、Chrome、Edge 等都可以使用!界面和說明都是英文,一開始設定可能會有點複雜,因此稍微做了教學,有需要歡迎參考看看 XD (下收)
Aci @刺刺不休
【閱讀心得】12週做完一年工作 #刺刺不休 我覺得中文書名有誤導之嫌,以為作者要分享什麼絕技可以讓人在12周內做完一整年份量的工作,其實原名「The 12 Week Year」指的是「把12周當成一年來規劃」。 人們總是習慣在12月31日這天衡量自己一整年的成功或失敗,但作者認為,這天其實只是人們任意指定的日期,其實一年任何一天都可以變成12月31日,來審視自己的成果。同時他認為,一年的時間太長,會讓人們誤以為時間還很多,進而推遲,直到年末意識到那個年度截止日要到了,才快馬加鞭。
Aci @刺刺不休
【有些習慣不是每天都需要做】 #刺刺不休 普遍而言,大家都會希望一個好習慣就要每天、每周、或固定一個頻率執行,才是有紀律、持之以恆。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則被認為是沒有恆心,也達不到成效。不過,我覺得在培養習慣這件事上,這樣的作法反而很有用(尤其是剛培養習慣時)。 大多數人會用的「習慣追蹤表(Habit Tracker)」,通常是列出每天的習慣清單,當天有做到再打勾。但一開始就要求自己每天空出一段時間做那件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我認為,想養成一個習慣的目的,重點不是「每天很有紀律地做這件事」,而是「提高做這件事的次數,能帶來的收穫會增加」。
Aci @刺刺不休
#刺刺不休【如何管理自己的預算】 在一年前正式規劃自己的財務之前,我要求自己先看幾本理財書籍建立基本概念,其中一本就是《從0開始打造財務自由的致富系統》這本書。 書中提到關於「預算」的概念,我覺得很受用。 之前,我對於生活費(預算)的概念是,訂一個金額,然後花越少越好。畢竟省吃儉用,絕對不會出太大差錯吧? 但是書中並不完全支持這樣的想法。 作者認為,如果今天是有意識地規劃了合理的預算,那麼就應該毫無愧疚的花掉。
Aci @刺刺不休
 打算從今年開始每 1~2 周寫篇文章,包含一些閱讀或生活ㄉ心得記錄,或一些煮飯、筆記手帳、生產工具ㄉ東東,會用 #刺刺不休 這個 TAG,歡迎大家收看(「注意力是你最值錢的貨幣」 雖然是想學財經知識時才閱讀《跟著柴鼠學FQ》這本書,但前面章節提到的這個想法很發人省思。我們需要、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這些事情都需要我們的注意力。 如果把注意力想像成是貨幣,我們的時間就是一筆資產。 如書中所提,它可以被用來:  1. 消費:例如玩樂、休息  2. 儲存:工作上班,轉換為薪水  3. 投資:累積自身能力,未來回報給自己(下續)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