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6:03 AM
Mon, Apr 28, 2025 4:38 AM
33
11
臺灣史是什麼? - 吳密察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臺灣史是什麼?
吳密察/大家出版/出版日期: 2025/02/05
字數: 237,389
——本噗包含《第一部:總論》——
第1章 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
第2章 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書寫戰略
第3章 「歷史」的出現
第4章 日本殖民時代在臺灣史上的意義
第5章 「臺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這本書是論文集,但是重新編排得很好。所以不會有很多論文集會有的東一點西一點的毛病,而是非常有整體性的安排。不同文章的寫作時間跨越四十年,實在是很了不起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6:15 AM
Sun, Apr 27, 2025 7:14 AM
總論
01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
「為什麼需要研究臺灣史?過去用中國史的脈絡理解臺灣,會有什麼問題?獨立自主的臺灣史,又應該達到那些標準,才能有底氣與其他歷史學門相提並 ?」
這篇文章我覺得早在1994年就在日本發表、提出「中華民國其實是中華帝國而非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虛構的民族」,以及「中國民族主義」和「臺灣民族主義」有各自獨立發展脈絡、其發展時間其實是對立的兩方,以及「中華民國是國內殖民」的論述,我卻是一直到近幾年,差不多快二三十年後才接觸到比較多相關的書和論述,感覺相當複雜。
其中談到清帝國殖民期間,大部分渡海來台墾殖者是社會中下階層,並沒有太多的仕紳,儒家文化僅限於極小部分人流傳,整個台灣只有三十幾位進士。清帝國亦並未致力治理台灣,因此河川山岳互相阻斷,沒有形成同一個共同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6:34 AM
Sun, Apr 27, 2025 6:52 AM
直到1895-1945年間的日治時期,日本透過政府力量,交通、警察、戶政、教育等等重塑為共同體,有了通用統一的語言文字,卻又因為1920年前日台適用的法律不同,慢慢產生了「我們臺灣人、他們日本人」的意識。
但尚在萌芽的民族意識,又由於日本戰敗,被中華民國殖民統治,卻由於此為深層結構的「國內殖民」,因此更難察覺。
我覺得「中華民國殖民臺灣」這個論點,因為在1949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已經喪失了原來的領土也到了臺灣,因此還算不算是殖民統治,恐怕即使到今日都還有許多人不同意。但和遷佔國家不同之處,中華民國許多年來都是打算回中國、而不是在台灣落地深根的,因此這部分就又和遷佔國家不相同。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原文2019)相當精要的討論了這個差異。
@jeanylin -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Écrire une histoire...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6:45 AM
Sun, Apr 27, 2025 6:59 AM
我覺得另外一個很有趣的是講到清朝只有三十幾個進士,這一點《制度基因》也有提到。許成鋼認為台灣和中國走上不同道路,就是因為受到儒家影響小、清治時期無太大作為、而大正時期的日治時代臺灣有臺灣議會等民主實踐,因此制度基因就不同於中國,更利於民主政治的施行。
不過這一點,還是陳翠蓮教授用大量解密檔案來研究戰後臺灣政治改變的《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寫的最爲精闢。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 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6:53 AM
Sun, Apr 27, 2025 7:18 AM
本文討論的另一個主題當然就是台灣歷史應該包含什麼。
從時間上來說,不應該是從外來殖民政權佔領開始起算,不是荷治時期、東寧王國、清治時期、日治時期、中華民國政府或漢人移民墾殖等等才起算,而應該從南島語族談起。
空間上來說,也不該從中華帝國海外一小島,而應該放在世界史、東亞海洋史的脈絡來看。
這個部分我覺得《島嶼歷史超展開》是個很好的入門。
@jeanylin - #島嶼歷史超展開 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人們與臺灣 鄭維中/春山出版/出版日期: 2...
想到這篇文章是在1994年就在日本發表,且編入東亞史叢書;但這樣的論述我似乎是最近幾年才真正的看到更多,而「中華民國是殖民政權」更是在《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才讀到而好好的細想,感覺也是蠻錯綜複雜的!
是不是其實1994年也許也只是臺灣國家主體意識萌芽的開始,但也許是二三十年後,才真正的更加茁壯了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7:00 AM
Sun, Apr 27, 2025 7:10 AM
「本文原文以日文發表,寫作於1994年,為濱下武志參與企劃叢書《アジアから考える》(從亞洲思考,英文名稱為Series Asian Perspectives)所寫的,收入該叢書第三冊《周緣 の歷史》(來自周緣的歷史)(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九四)。」
「我的這個臺灣史概論,其實是一個以國家史為架構的臺灣史概論;簡單地說,它的重點是在梳理這個自然疆界雖然相對明確的島嶼,是在如何的時間流序中逐漸形成一個與其政治共同體大致合致的社會。我的這個臺灣史概論,顯然受到留學時(一九八〇年代中後期)被介紹到日本的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的影響,但我卻是反用了安德森該書的本意,並不是要用它來解構。」
——
濱下武志教授的《海的亞細亞》之前想看,後來忘了。先記一下。
@jeanylin - 台灣史博館的特展,聽說很棒 台灣的土魠魚羹原來跟這段航海史有關 #海的亞細亞 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8:28 PM
Sun, Apr 27, 2025 8:31 PM
02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書寫戰略—臺灣Nationalism的記述戰略
1998,發表於日本臺灣學會成立大會紀念研討會。副標為若林正丈教授取的。
隨著臺灣的民主化、自由化,長期屈於支流狀態的臺灣史研究,終於獲得了「公民權」。但是學院中的研究者,能否滿足新時代對於臺灣史的需求?
「在向日本學術界表明作為二十一世紀的Nationalism,臺灣Nationalism並不是如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前半那種硬質的民族主義,單方面強調內部的同質性,而毋寧是建立在強調同中有異,強調尊重每 一個人、族群、階級、性別各種差異之基礎上的民族主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8:35 PM
Sun, Apr 27, 2025 8:35 PM
「尤其,族群議題是臺灣數百年歷史的重要部分,也是當今臺灣社會分裂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塑造臺灣民族(國民)之價值來源之臺灣歷史書寫,也必須具有制衡臺灣民族主義以單一族群、階級為中心統合社會之暴力的力量。因此,必須避免本質主義式的臺灣民族主義,而且看來它也沒有發展的空間。
換言之,在世界邁向二十一世紀之際,作為一種不依賴宗教因素滋養的新興民族主義歷史書寫,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書寫應該與十九世紀的歷史書寫不同。它不是「回頭緬懷過去之榮光」,而是「展望未來彼此共榮」的民族主義歷史書寫,它應該是「功能論」的、「條件論」的,而不是「血統論」的、「本質論」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8:36 PM
「這樣的話,書寫臺灣歷史,不僅要關注外部因素(殖民政權及其權力來源的帝國中心),還要處理內部因素(族群、性別、階級、地域的差異)。
因此,建構臺灣歷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與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臺灣的民族主義歷史,反而應該是相互約定、不斷累積、綜合,或不斷相互替代的「過程」。
Ernest Renan說:「nation(國民)的存在,取決於每日的民眾投票」。臺灣的歷史書寫,也具有類似的意義。因此,未來臺灣歷史的書寫將不會只有一個最終版本,而是基於各個族群、性別等的多種歷史書寫並存,相互對話、協調、參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8:42 PM
這章還談到臺灣歷史不能單靠文字史料,要更著重於非文字的其他史料,除了有聲史料(如口述史)外,器物、圖像、儀式、地形/山水、環境/生態等等。並且不能忽略各殖民歷史。
我覺得他最後結尾對於日本史學界的呼籲也很有趣:
「但中國和日本的歷史研究者,仍然傾向於輕視與臺灣的關係。特別是日本歷史學界,似乎忘了臺灣曾經屬於日本帝國這個歷史事實。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一九一〇年代的日本首相在掌管國政時,不是也應該總是把臺灣、朝鮮等殖民地放在思考當中的嗎?為什麼歷史研究者不能這樣直接面對歷史事實呢?希望臺灣歷史書寫的上述變化,也能對中日歷史學界的轉變與反思有所助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8:45 PM
Sun, Apr 27, 2025 8:47 PM
03「歷史」的出現
1995,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與臺灣大學歷史系合辦之「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專題研討會」
清代方志是臺灣史重要的史料來源,但是檢視其成書過程和著作背景,可以發現明顯的局限。臺灣人自己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撰寫歷史?背後隱藏的,是臺灣人意識如何萌芽的重要問題。
「這篇文章由兩部分併合而成,前面的部分是在說明二十世紀之前(即清代)臺灣人幾乎沒有意識到要撰史、修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8:45 PM
Sun, Apr 27, 2025 8:47 PM
清代可以說得上撰史、修史的,就是類似傳統中國的地方志修纂工作。這些地方志除了《淡水廳志(稿)》是鄭用錫以私人之力修纂之外,都是官府聘請專人或以學官(教諭、訓導)修纂的,本地人充其量只是分擔一些採訪的工作。官府發意撰修方志的時機則經常是在分割轄區、另設官府時,所以編製行政手冊的成分遠大於修史。如果考慮方志的成書年代、內容涵蓋的空間範圍,那麼要利用這些方志來重建臺灣歷史便會有明顯的輕重不均現象。
後面的部分則在說明臺灣人之所以有意識地提筆寫史,是因為一八九五年臺灣被清帝國割讓給日本,臺灣讀書人深感臺灣為朝廷之「棄地」、臺民為皇帝之「棄民」;而且,清帝國官員潛逃離臺之後,臺灣人必須自己面對日本前來接收的軍隊,展開一場保衛鄉土的戰爭,而「必欲將它記述下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Apr 27, 2025 9:32 PM
Mon, Apr 28, 2025 12:37 AM
這一章講到日治時期反而比起清治時期有大量史料留下,除了割地造成的影響,也有日本的政策提倡修地方誌、日本許多東北漢文人士來到台灣與民間文人酬唱等等,許多詩社興起,等等。
「關於日本時代前期(大概以一九二〇年為界,即「新文學」尚未出現之前),臺灣舊文學的研究有待以後的深化,在此僅提出一些初步的觀察。
割臺及異民族統治帶來的挫敗感和違和感,使臺灣讀書人有所感懷而發為吟誦,是極自然的道理。但是,臺灣詩社勃興,蔚為時尚,卻也不能只從臺灣人方面來找尋答案,其中日本殖民政府的政策性誘導及日本漢詩人的酬唱,應該也是重要的原因。」
也提到了明治維新,「薩(摩)長(州)成為政治上的勝者,幕府、佐幕諸藩成為敗者,甚至被視為「朝敵」;西南戰爭後,西洋化成為堅強的國家政策,與德川幕府相始終的漢學遭到空前的挫敗。」許多東北人士來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12:20 AM
Mon, Apr 28, 2025 12:33 AM
「割臺一事的確使傳統讀書人感受到莫大的挫敗,對於外來統治者也自然有「違和感」,但甚多在割臺之際走避中國大陸的士紳,在數年後又紛紛返回臺灣定居。在當時允許「選擇國籍」的狀況下,臺灣士紳離臺後卻又「選擇」回臺定居,其心境顯然不能簡單地以「抗日」、「親日」加以歸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12:28 AM
Mon, Apr 28, 2025 12:34 AM
但在1895的割臺事件有非常大的震撼,使臺人留下非韻文的紀錄:
「臺灣在馬關條約中被清朝當成「代罪羔羊」割讓給日本,使臺灣讀書人、士紳有被遺棄的感覺。臺灣是「棄地」,臺灣人是「棄民」。但是更廣泛的普通臺灣人,則被捲入了一場臺灣史上空前的最大戰爭中,這場戰爭始於被清朝官員、臺灣上層士紳(如丘逢甲者流)號召出來抗戰。但是當事不可為時,這些清朝官員、臺灣士紳卻率先遁逃,留下不能走避的平常百姓奮戰保衛家鄉,多數人死於戰鬥,甚至死於屠殺,多數家屋燬於天外而來的戰火,他們被遺棄、被出賣,家毀人亡,卻無名無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12:31 AM
Mon, Apr 28, 2025 12:41 AM
「這個大變局,觸發臺灣讀書人的歷史寫作,而且為臺灣本土的歷史寫作賦予了特徵。上述思痛子、洪棄生之重要寫作主題的「孰為奮勇抗戰,孰為不戰而走」,即使在二十年後的連雅堂《臺灣通史》中,亦明顯可見。
《臺灣通史》除了在本紀中特別以「獨立紀」來敘述臺灣民主國之外,並在列傳中分別為丘逢甲、吳湯興、徐驤、姜紹祖、林崑岡、吳彭年、唐景崧、劉永福立傳。
《臺灣通史》在列傳的形式上,便表現了連雅堂的「史筆」。例如,參與臺灣民主國的倡建,號召臺灣人抵抗,但卻不戰而走的丘逢甲獨立為傳;率領鄉民抗戰,終而殉死的地方頭人吳湯興、徐驤、姜紹祖、林崑岡四人合傳;黑旗軍將領、奮戰死於八卦山的吳彭年單獨成傳;清朝官員守將、號稱與將臺共存亡、卻棄民而走的唐景崧、劉永福合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12:34 AM
Mon, Apr 28, 2025 12:43 AM
不僅如此,《臺灣通史》更以「連橫日」的形式,於傳後對諸人加以評論,這是連橫在《臺灣通史》中最露骨的表述其品騭人物。」
劉永福、唐景崧和丘逢甲連我讀國編館歷史也有唸過欸,但被當作正面的臺灣抗日教材⋯
然後這裡提到的奮戰而死的人我反而沒念過。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12:42 AM
「從《臺灣通史》對於乙未之役的描寫及評論,可知對於連雅堂來說,乙未之役「孰奮勇抗戰,孰不戰而走」仍然是重要的問題。
一八九五年的割讓和抗戰,使臺灣讀書人意識到了「歷史」。這是由於割讓和抗戰這個「事件」太過醒目,也衝擊太大了。臺灣讀書人此時候所意識到的「歷史」,就是割讓和抗戰的本身,也就是時間長流中的一幕。由於這一幕使目擊的讀書人動容,而必欲留下見證,也就是黑格爾所說的,「要將它寫入記憶女神的殿堂」。這樣的歷史家(思痛子、洪棄生),是在記錄現在,使之成為未來的記憶。
思痛子、洪棄生的文字,透露出激憤和焦慮,一方面固然由於目擊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更因為唯恐未來「遺忘」了這一幕,或竟「顛倒黑白」地記憶這一幕。百年過去了,到底我們是不是如思痛子、洪棄生所憂慮的「遺忘」了,或竟「顛倒黑白」地記憶了令他們動容的那一幕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1:00 AM
Mon, Apr 28, 2025 3:20 AM
04日本殖民時代在臺灣史上的意義
2008,法鼓山演講
日本時代是臺灣發展為今日樣貌的重要環節。殖民者究竟做了哪些事?出於如何的動機?造成什麼影響?臺灣人又是如何應對?「我是臺灣人」的意識,又是如何在此時期萌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2:52 AM
Mon, Apr 28, 2025 3:23 AM
「日人到臺之前,交通手段極有限。南部有幾條大路通於蔗田之間可走牛車,但是這道路是為種蔗人而築的,不能說是公路。島上的其他部分,除了一、二例外,事實上並無道路存在。」
「所以可以說:日本來到臺灣的時候,臺灣有的是勤勉而逐利心旺盛的人民和適於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至於具有公共財性質的基礎設施,則幾乎付諸缺如。
因此,日本為了使臺灣成為日本的投資殖民地,首先必須在臺灣進行社會基礎建設。日本在領臺初期所進行的社會基礎建設,最重要的便是被矢內原忠雄稱為「資本主義化之基礎工程」的一系列建設,包括鐵路(包括輕便車道)、道路交通系統,開築港口,統一度量衡與貨幣,進行土地調查,確立地籍與土地所有權。」
其中縱貫鐵路使得臺灣全島(或說西部平原地區)成為一個整體的市場。以及土地所有權的確立。後面還講了教育、警察,等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3:10 AM
「日本殖民時代雖然只有五十年,但一定是臺灣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段時期,因為它使臺灣社會進行了一場「近代轉型」。日本帝國為了統治臺灣,並將臺灣建設成一個可以投資獲利的殖民地,它必須有一個可以有效運作的行政體系、法治規則,並進行諸多社會基礎建設,甚至投資發達產業。這些都與清廷的帝國統治,在性質上、在規模上都不同。它不但如其他近代政府一樣,從軟的、硬的打破社會的分立情況,相當程度達成社會的均質化,而且盡力解除社會割據勢力,將其權力貫徹至社會末端,對於臺灣全島摶成一個整合的社會,貢獻甚大。當然,它的殖民主義性質也激起來自社會的反制,這就為臺灣民族主義的萌芽製造了環境。也就是說,從社會、政治兩面,殖民地統治都為後殖民時代的國家形成做了準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3:11 AM
作為一個研究日本殖民時代臺灣史的研究者,「日本殖民時代在臺灣史上的意義」這樣的問題,自然是如何都繞不過去的課題。一九八九年留學回國後九月開始的新學期,就在臺大歷史系開了一門「臺灣近代史,1895-1945」的演講課。由於必須備課的關係,幾年下來也大致將五十年的歷史脈絡疏理出來了(這個講課的大要,後來整理被收入濱下武志等人主編《世界歷史大系中国史
5清末—現在》,東京:山川出版社,二〇〇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3:17 AM
話說他講到警察戶籍制度的部分就讓我想到之前看的日治時期警察學台語的課本,第一課就是教查戶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3:22 AM
Mon, Apr 28, 2025 3:28 AM
05「臺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
2014,《臺灣文化》
「臺灣文化」是什麼?回顧歷史,可知臺灣文化並非「自古就有」,而是逐步被創造出來的。「臺灣文化」的內容,也不是確定的實體,而是具有流動性的人為建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3:53 AM
Mon, Apr 28, 2025 3:57 AM
這一章談到1920左右作為分界,之前的舊派人士如連雅堂(以及其代表的漢族沙文主義),以及之後可以使用日語讀寫的新一代創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議會等,乃至臺語文運動。最後1941年創刊的《民俗臺灣》為大成。
最近聽《臺灣人臺灣事》有介紹《民俗臺灣》的內容或故事,覺得也很有意思。
332 古早的囡仔耍啥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4:05 AM
「臺灣話文,就是將臺灣口語加以文字化。新舊文學論爭期間,新派人物就已經主張應該「以我手寫我口」、「言文一致」,而提倡中國的白話文。但是,這顯然只是簡單地照搬當時中國「白話文運動」的主張。其實,對於臺灣人來說,中國白話文畢竟還不是真能「以我手寫我口」,即使用中國白話文也並不真是「言文一致」。因此,終究要面臨如何真正書寫臺灣語言的問題。而且,如果要書寫臺灣的現實,便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臺灣的現實。
上述連雅堂企圖在中國古代典籍尋找書寫臺灣口語的研究,或是蔡培火從西洋字母拼音書寫的《聖經》獲得啟發而提倡的臺灣白話字,都是此時創造臺灣話文的努力,卻也都存在著極大的局限,只能在一部分菁英的範圍內通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4:06 AM
Mon, Apr 28, 2025 4:07 AM
一九三〇年代初期的「臺灣話文」、「鄉土文學」討論與實踐,以黃石輝、
郭秋生最值得介紹。
一九三〇年九月,黃石輝的〈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開啟了「臺灣話文」、「鄉土文學」的論爭。這篇文章中,黃石輝不但指出了「臺灣文學」應該表達的內容就是「鄉土文學」,也主張「臺灣文學」應該使用的書寫工具就是「臺灣話文」:
『你是臺灣人,你頭戴臺灣天,腳踏臺灣地,眼睛所看到的是臺灣的狀況,耳孔所聽見的是臺灣的消息,時間所歷的亦是臺灣的經驗,嘴裡所說的亦是臺灣的語言。所以你的那枝如椽的健筆,生花的彩筆,亦應去寫臺灣的文學了。
臺灣的文學怎樣寫呢?便是用臺灣話做文,用臺灣話做詩,用臺灣話做小說,用臺灣話做歌曲,描寫臺灣的事物,卻不是什麼奇怪的一件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4:07 AM
「郭秋生的主張則是:
『臺灣話的文字化,若徒止在現在的臺灣話成立文字,自然是無從發現臺灣話文的理想,其實也沒有配稱「建設」兩字的價值。……打建(基礎)的地點的確要找文盲層這所素地啦。……成就一個看得來、寫得去的人,這才算得是理想的啦!
然而這種理想,在哪一處可見嗎?歌謠啦!尤其是現在所流行的歌謠啦!…當面的工作,先要把歌謠及民歌照吾輩鎖定的原則整理整理,而後再歸還「環境不惠」的大多數的弟兄。……臺灣語的現在,既不是純然一族系的固有言語,可是一種混化著的臺灣語,將來也是要再混化攝取的臺灣語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4:07 AM
這樣的思考已經脫離菁英創作的想法,而將語言、文學求諸於「廣大的無名大眾」,而且承認它將會是混雜的、流動的。如果我們看一九三〇年代中期後,臺灣文學團體陸續出現後的主張及其作品,可以發現皆有強調「臺灣」這個具體確定空間而寬容因應不同臺灣現實認識的態度,這樣的態度可以在郭秋生找到源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4:10 AM
Mon, Apr 28, 2025 4:10 AM
—第一部 總論(1-5章)結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4:14 AM
Mon, Apr 28, 2025 4:39 AM
看完第一部總論(前五章),我覺得如果有讀完《制度基因》後有興趣了解到底台灣的制度基因會是什麼樣的人,可以來讀一讀!
比方說講到產權,他這裡有講到日治時代把土地產權法制化,日本人為了殖民統治較為容易,把很多「舊慣」法制化,我覺得也是非常特別的
日治時代的殖民統治帶來的近代化,我覺得遠超過《制度基因》簡略講到的臺灣議會等等表面的理由而已。
@jeanylin - #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 許成鋼/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日期...
各方面來說,日治時代的50年都把臺灣形塑爲和清治時期相比很不一樣的地方。
看後面的分論目錄,對土地產權和民俗臺灣都有專章,蠻期待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5:15 AM
就是看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就突然覺得這五十年有徹底把臺灣人變成很不一樣的人。
包含因爲交通建設(縱貫鐵路)而「臺灣」這個地理空間的整體認同
有了統一的度量衡、語言、文字
我以前沒想過,但不同河川之間大家竟然用的度量衡、語言、文字都不一樣。
以及政府國際機器深入到每個末梢,警察制度、戶籍制度。
由於日本人的殖民者而產生了「我們台灣人」的台灣意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5:16 AM
Mon, Apr 28, 2025 5:37 AM
他有講到清治時期作為對照。
清朝的衙門基本上不管事,還是地方自己管。
但因為台灣知識分子不多,所以不像中國有地方仕紳階層,臺灣則多是有武力的地方豪強佔據最高的階層。
但日本人到了台灣就先研究「舊慣」如何,然後用法條把它寫下來。
所以雖然大部分都是依循舊慣,所以沒有太多反抗,但現在是法條化、近現代的法律文字紀錄,再加上國家機器深入、馴化各個村落,因此(在沒有違反殖民統治利益的前提下)便相當程度地法治化了。
但是因為日本殖民統治的統治力很強,那當法條化之後,不同地方的糾紛都會有一樣的法條來考慮,因此法治社會的基礎和意識就會建立起來了。
我覺得中國20世紀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沒有這個法制化的過程吧,一直以來在地方層面上即使是民刑事糾紛,人治色彩還是更濃烈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5:19 AM
Mon, Apr 28, 2025 5:37 AM
我覺得這些因素用《制度基因》來去考慮的話,就是各方面都和中國不一樣,所以其實台灣如果僅僅被當作「自由中國」對照組,其實充滿異質性,因為其實不是同樣的制度基因的社會來做實驗組和對照組。
當然我想許成鋼也有提到日治時期的差異,但我想他講的還是相當表層,而且還是拿台灣當作中國社會的另一個演化分支。但其實已經是演化成不同物種啦。
殖民統治可能是整個制度基因整個重新被編輯的概念吧!!
是說中國學者理智上就算是知道有日本殖民統治,情感上無法真正接受和理解日本殖民統治帶來的近代化變革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pr 28, 2025 5:39 AM
然後他這本書第一部分最早的文章是1994,最晚是2008,前後對照我覺得參考的研究文獻就很有趣。
然後我也突然覺得鄭維中把荷蘭史料挖出來也是蠻有意義的,因爲他這裡還有討論到清治時期史料很少,大量史料都在割臺之後發生。
載入新的回覆
吳密察/大家出版/出版日期: 2025/02/05
字數: 237,389
——本噗包含《第一部:總論》——
第1章 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
第2章 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書寫戰略
第3章 「歷史」的出現
第4章 日本殖民時代在臺灣史上的意義
第5章 「臺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這本書是論文集,但是重新編排得很好。所以不會有很多論文集會有的東一點西一點的毛病,而是非常有整體性的安排。不同文章的寫作時間跨越四十年,實在是很了不起啊!
01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
「為什麼需要研究臺灣史?過去用中國史的脈絡理解臺灣,會有什麼問題?獨立自主的臺灣史,又應該達到那些標準,才能有底氣與其他歷史學門相提並 ?」
這篇文章我覺得早在1994年就在日本發表、提出「中華民國其實是中華帝國而非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虛構的民族」,以及「中國民族主義」和「臺灣民族主義」有各自獨立發展脈絡、其發展時間其實是對立的兩方,以及「中華民國是國內殖民」的論述,我卻是一直到近幾年,差不多快二三十年後才接觸到比較多相關的書和論述,感覺相當複雜。
其中談到清帝國殖民期間,大部分渡海來台墾殖者是社會中下階層,並沒有太多的仕紳,儒家文化僅限於極小部分人流傳,整個台灣只有三十幾位進士。清帝國亦並未致力治理台灣,因此河川山岳互相阻斷,沒有形成同一個共同體。
但尚在萌芽的民族意識,又由於日本戰敗,被中華民國殖民統治,卻由於此為深層結構的「國內殖民」,因此更難察覺。
我覺得「中華民國殖民臺灣」這個論點,因為在1949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已經喪失了原來的領土也到了臺灣,因此還算不算是殖民統治,恐怕即使到今日都還有許多人不同意。但和遷佔國家不同之處,中華民國許多年來都是打算回中國、而不是在台灣落地深根的,因此這部分就又和遷佔國家不相同。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原文2019)相當精要的討論了這個差異。
不過這一點,還是陳翠蓮教授用大量解密檔案來研究戰後臺灣政治改變的《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寫的最爲精闢。
從時間上來說,不應該是從外來殖民政權佔領開始起算,不是荷治時期、東寧王國、清治時期、日治時期、中華民國政府或漢人移民墾殖等等才起算,而應該從南島語族談起。
空間上來說,也不該從中華帝國海外一小島,而應該放在世界史、東亞海洋史的脈絡來看。
這個部分我覺得《島嶼歷史超展開》是個很好的入門。
想到這篇文章是在1994年就在日本發表,且編入東亞史叢書;但這樣的論述我似乎是最近幾年才真正的看到更多,而「中華民國是殖民政權」更是在《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才讀到而好好的細想,感覺也是蠻錯綜複雜的!
是不是其實1994年也許也只是臺灣國家主體意識萌芽的開始,但也許是二三十年後,才真正的更加茁壯了呢?
「我的這個臺灣史概論,其實是一個以國家史為架構的臺灣史概論;簡單地說,它的重點是在梳理這個自然疆界雖然相對明確的島嶼,是在如何的時間流序中逐漸形成一個與其政治共同體大致合致的社會。我的這個臺灣史概論,顯然受到留學時(一九八〇年代中後期)被介紹到日本的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的影響,但我卻是反用了安德森該書的本意,並不是要用它來解構。」
——
濱下武志教授的《海的亞細亞》之前想看,後來忘了。先記一下。
1998,發表於日本臺灣學會成立大會紀念研討會。副標為若林正丈教授取的。
隨著臺灣的民主化、自由化,長期屈於支流狀態的臺灣史研究,終於獲得了「公民權」。但是學院中的研究者,能否滿足新時代對於臺灣史的需求?
「在向日本學術界表明作為二十一世紀的Nationalism,臺灣Nationalism並不是如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前半那種硬質的民族主義,單方面強調內部的同質性,而毋寧是建立在強調同中有異,強調尊重每 一個人、族群、階級、性別各種差異之基礎上的民族主義。」
換言之,在世界邁向二十一世紀之際,作為一種不依賴宗教因素滋養的新興民族主義歷史書寫,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書寫應該與十九世紀的歷史書寫不同。它不是「回頭緬懷過去之榮光」,而是「展望未來彼此共榮」的民族主義歷史書寫,它應該是「功能論」的、「條件論」的,而不是「血統論」的、「本質論」的。」
因此,建構臺灣歷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與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臺灣的民族主義歷史,反而應該是相互約定、不斷累積、綜合,或不斷相互替代的「過程」。
Ernest Renan說:「nation(國民)的存在,取決於每日的民眾投票」。臺灣的歷史書寫,也具有類似的意義。因此,未來臺灣歷史的書寫將不會只有一個最終版本,而是基於各個族群、性別等的多種歷史書寫並存,相互對話、協調、參入。」
我覺得他最後結尾對於日本史學界的呼籲也很有趣:
「但中國和日本的歷史研究者,仍然傾向於輕視與臺灣的關係。特別是日本歷史學界,似乎忘了臺灣曾經屬於日本帝國這個歷史事實。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一九一〇年代的日本首相在掌管國政時,不是也應該總是把臺灣、朝鮮等殖民地放在思考當中的嗎?為什麼歷史研究者不能這樣直接面對歷史事實呢?希望臺灣歷史書寫的上述變化,也能對中日歷史學界的轉變與反思有所助益。」
1995,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與臺灣大學歷史系合辦之「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專題研討會」
清代方志是臺灣史重要的史料來源,但是檢視其成書過程和著作背景,可以發現明顯的局限。臺灣人自己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撰寫歷史?背後隱藏的,是臺灣人意識如何萌芽的重要問題。
「這篇文章由兩部分併合而成,前面的部分是在說明二十世紀之前(即清代)臺灣人幾乎沒有意識到要撰史、修史。
後面的部分則在說明臺灣人之所以有意識地提筆寫史,是因為一八九五年臺灣被清帝國割讓給日本,臺灣讀書人深感臺灣為朝廷之「棄地」、臺民為皇帝之「棄民」;而且,清帝國官員潛逃離臺之後,臺灣人必須自己面對日本前來接收的軍隊,展開一場保衛鄉土的戰爭,而「必欲將它記述下來」。」
「關於日本時代前期(大概以一九二〇年為界,即「新文學」尚未出現之前),臺灣舊文學的研究有待以後的深化,在此僅提出一些初步的觀察。
割臺及異民族統治帶來的挫敗感和違和感,使臺灣讀書人有所感懷而發為吟誦,是極自然的道理。但是,臺灣詩社勃興,蔚為時尚,卻也不能只從臺灣人方面來找尋答案,其中日本殖民政府的政策性誘導及日本漢詩人的酬唱,應該也是重要的原因。」
也提到了明治維新,「薩(摩)長(州)成為政治上的勝者,幕府、佐幕諸藩成為敗者,甚至被視為「朝敵」;西南戰爭後,西洋化成為堅強的國家政策,與德川幕府相始終的漢學遭到空前的挫敗。」許多東北人士來台。
「臺灣在馬關條約中被清朝當成「代罪羔羊」割讓給日本,使臺灣讀書人、士紳有被遺棄的感覺。臺灣是「棄地」,臺灣人是「棄民」。但是更廣泛的普通臺灣人,則被捲入了一場臺灣史上空前的最大戰爭中,這場戰爭始於被清朝官員、臺灣上層士紳(如丘逢甲者流)號召出來抗戰。但是當事不可為時,這些清朝官員、臺灣士紳卻率先遁逃,留下不能走避的平常百姓奮戰保衛家鄉,多數人死於戰鬥,甚至死於屠殺,多數家屋燬於天外而來的戰火,他們被遺棄、被出賣,家毀人亡,卻無名無姓。」
《臺灣通史》除了在本紀中特別以「獨立紀」來敘述臺灣民主國之外,並在列傳中分別為丘逢甲、吳湯興、徐驤、姜紹祖、林崑岡、吳彭年、唐景崧、劉永福立傳。
《臺灣通史》在列傳的形式上,便表現了連雅堂的「史筆」。例如,參與臺灣民主國的倡建,號召臺灣人抵抗,但卻不戰而走的丘逢甲獨立為傳;率領鄉民抗戰,終而殉死的地方頭人吳湯興、徐驤、姜紹祖、林崑岡四人合傳;黑旗軍將領、奮戰死於八卦山的吳彭年單獨成傳;清朝官員守將、號稱與將臺共存亡、卻棄民而走的唐景崧、劉永福合傳。
劉永福、唐景崧和丘逢甲連我讀國編館歷史也有唸過欸,但被當作正面的臺灣抗日教材⋯
然後這裡提到的奮戰而死的人我反而沒念過。嗯⋯
一八九五年的割讓和抗戰,使臺灣讀書人意識到了「歷史」。這是由於割讓和抗戰這個「事件」太過醒目,也衝擊太大了。臺灣讀書人此時候所意識到的「歷史」,就是割讓和抗戰的本身,也就是時間長流中的一幕。由於這一幕使目擊的讀書人動容,而必欲留下見證,也就是黑格爾所說的,「要將它寫入記憶女神的殿堂」。這樣的歷史家(思痛子、洪棄生),是在記錄現在,使之成為未來的記憶。
思痛子、洪棄生的文字,透露出激憤和焦慮,一方面固然由於目擊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更因為唯恐未來「遺忘」了這一幕,或竟「顛倒黑白」地記憶這一幕。百年過去了,到底我們是不是如思痛子、洪棄生所憂慮的「遺忘」了,或竟「顛倒黑白」地記憶了令他們動容的那一幕呢?」
2008,法鼓山演講
日本時代是臺灣發展為今日樣貌的重要環節。殖民者究竟做了哪些事?出於如何的動機?造成什麼影響?臺灣人又是如何應對?「我是臺灣人」的意識,又是如何在此時期萌芽?
「所以可以說:日本來到臺灣的時候,臺灣有的是勤勉而逐利心旺盛的人民和適於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至於具有公共財性質的基礎設施,則幾乎付諸缺如。
因此,日本為了使臺灣成為日本的投資殖民地,首先必須在臺灣進行社會基礎建設。日本在領臺初期所進行的社會基礎建設,最重要的便是被矢內原忠雄稱為「資本主義化之基礎工程」的一系列建設,包括鐵路(包括輕便車道)、道路交通系統,開築港口,統一度量衡與貨幣,進行土地調查,確立地籍與土地所有權。」
其中縱貫鐵路使得臺灣全島(或說西部平原地區)成為一個整體的市場。以及土地所有權的確立。後面還講了教育、警察,等等
5清末—現在》,東京:山川出版社,二〇〇二)。」
2014,《臺灣文化》
「臺灣文化」是什麼?回顧歷史,可知臺灣文化並非「自古就有」,而是逐步被創造出來的。「臺灣文化」的內容,也不是確定的實體,而是具有流動性的人為建構。
最近聽《臺灣人臺灣事》有介紹《民俗臺灣》的內容或故事,覺得也很有意思。
上述連雅堂企圖在中國古代典籍尋找書寫臺灣口語的研究,或是蔡培火從西洋字母拼音書寫的《聖經》獲得啟發而提倡的臺灣白話字,都是此時創造臺灣話文的努力,卻也都存在著極大的局限,只能在一部分菁英的範圍內通行。
郭秋生最值得介紹。
一九三〇年九月,黃石輝的〈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開啟了「臺灣話文」、「鄉土文學」的論爭。這篇文章中,黃石輝不但指出了「臺灣文學」應該表達的內容就是「鄉土文學」,也主張「臺灣文學」應該使用的書寫工具就是「臺灣話文」:
『你是臺灣人,你頭戴臺灣天,腳踏臺灣地,眼睛所看到的是臺灣的狀況,耳孔所聽見的是臺灣的消息,時間所歷的亦是臺灣的經驗,嘴裡所說的亦是臺灣的語言。所以你的那枝如椽的健筆,生花的彩筆,亦應去寫臺灣的文學了。
臺灣的文學怎樣寫呢?便是用臺灣話做文,用臺灣話做詩,用臺灣話做小說,用臺灣話做歌曲,描寫臺灣的事物,卻不是什麼奇怪的一件事。』
『臺灣話的文字化,若徒止在現在的臺灣話成立文字,自然是無從發現臺灣話文的理想,其實也沒有配稱「建設」兩字的價值。……打建(基礎)的地點的確要找文盲層這所素地啦。……成就一個看得來、寫得去的人,這才算得是理想的啦!
然而這種理想,在哪一處可見嗎?歌謠啦!尤其是現在所流行的歌謠啦!…當面的工作,先要把歌謠及民歌照吾輩鎖定的原則整理整理,而後再歸還「環境不惠」的大多數的弟兄。……臺灣語的現在,既不是純然一族系的固有言語,可是一種混化著的臺灣語,將來也是要再混化攝取的臺灣語啦!』
比方說講到產權,他這裡有講到日治時代把土地產權法制化,日本人為了殖民統治較為容易,把很多「舊慣」法制化,我覺得也是非常特別的
日治時代的殖民統治帶來的近代化,我覺得遠超過《制度基因》簡略講到的臺灣議會等等表面的理由而已。
看後面的分論目錄,對土地產權和民俗臺灣都有專章,蠻期待的!
包含因爲交通建設(縱貫鐵路)而「臺灣」這個地理空間的整體認同
有了統一的度量衡、語言、文字
我以前沒想過,但不同河川之間大家竟然用的度量衡、語言、文字都不一樣。
以及政府國際機器深入到每個末梢,警察制度、戶籍制度。
由於日本人的殖民者而產生了「我們台灣人」的台灣意識。
清朝的衙門基本上不管事,還是地方自己管。
但因為台灣知識分子不多,所以不像中國有地方仕紳階層,臺灣則多是有武力的地方豪強佔據最高的階層。
但日本人到了台灣就先研究「舊慣」如何,然後用法條把它寫下來。
所以雖然大部分都是依循舊慣,所以沒有太多反抗,但現在是法條化、近現代的法律文字紀錄,再加上國家機器深入、馴化各個村落,因此(在沒有違反殖民統治利益的前提下)便相當程度地法治化了。
但是因為日本殖民統治的統治力很強,那當法條化之後,不同地方的糾紛都會有一樣的法條來考慮,因此法治社會的基礎和意識就會建立起來了。
我覺得中國20世紀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沒有這個法制化的過程吧,一直以來在地方層面上即使是民刑事糾紛,人治色彩還是更濃烈的。
當然我想許成鋼也有提到日治時期的差異,但我想他講的還是相當表層,而且還是拿台灣當作中國社會的另一個演化分支。但其實已經是演化成不同物種啦。
殖民統治可能是整個制度基因整個重新被編輯的概念吧!!
是說中國學者理智上就算是知道有日本殖民統治,情感上無法真正接受和理解日本殖民統治帶來的近代化變革吧。
然後我也突然覺得鄭維中把荷蘭史料挖出來也是蠻有意義的,因爲他這裡還有討論到清治時期史料很少,大量史料都在割臺之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