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
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 陳翠蓮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看完本書,我覺得讀一下兩蔣日記可能對理解獨裁者的想法和邏輯會有很好的認知吧!

然後我覺得美國的情報人員和外交官真不是蓋的,他們寫的觀察報告真的超強,從1950-1970年代的分析,都超犀利的。之後的好像還沒解密,不過有解密的真的都蠻厲害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今年(二〇二三年)七月,美國國會眾議院表決通過《臺灣國際團結法案》( Taiwan InternationalSolidarity Act),主張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在聯合國唯一的合法代表,並未涉及臺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也沒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臺灣的關係採取立場,或包含任何涉及臺灣主權的聲明。」

先來放一下目前最新進度:
https://www.congress.gov/...

2024年八月的此時,這個法案排隊中,需要送參議院表決,沒有新進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本書研究架構:

(一)美國與中華民國的特殊關係
「西方學者蕭麥可與史派尼爾(Christopher C.Shoemaker and John Spanier)提出冷戰兩極體系下「保護國—附庸國關係」(Patron-Client State
Relationships)理論,他們定義兩者關係是:

一、附庸國與保護國呈現不對稱關係,前者沒有能力自我防衛,必須依賴後者保衛其安全,雙方關係主要呈現在武器轉移與安全防衛;

二、附庸國在保護國的國際競爭中具有顯著角色,當附庸國的合作愈能增進保護國利益,保護國愈是重視雙方關係,附庸國也就更加能夠影響保護國;

三、附庸國與保護國之間有一個關鍵性的感知面向是,在長短不拘的時間內兩方於各個層面上始終保持連繫,這使得其他國家可以清楚分辨它們兩者是緊密相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般國家之間是平等互惠互利的經濟或安全交流,但保護國與附庸國間的互惠互利則有較為明顯的不對稱性,當保護國的競爭者不具威脅後,雙方的聯盟關係就可能變化。

兩位學者也指出,為了確保在冷戰兩極競爭中勝出,保護國的目標有幾類:

第一是意識形態目標,透過重塑附庸國的意識形態或改變其政治結構,使之與保護國相同,以彰顯自身體系優於競爭者;

第二是尋求雙方在國際上的團結,例如在聯合國投票的一致性;

第三是確保戰略利益,例如以附庸國作為軍事基地或在區域衝突中作為代理人。

至於對附庸國而言,雙方合作是攸關生存的大事,尤其當生存威脅愈大時,愈會將保護國視為救主而願意配合其要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美中協力體制」與「保護國—附庸國關係」的分析方式,有若干值得進一步討論之處。

首先,兩種體制差異在於:

一、前者是美國為建立遠東新秩序,目標在瓦解日本;後者是冷戰兩極體系下強弱國家間的合作,目標在對抗對手陣營。

二、在戰後美中協力關係中,美國與國民黨中國的實力與規模不至於過分懸殊;但在冷戰體系下保護附庸關係中,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雙方的不對稱關係則相當明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次,兩種體制也有相近之處:

一、自東亞冷戰態勢出現,美國政府重新扶植日本作為夥伴,自韓戰後美中體制與冷戰體制重合;

二、兩種體制都顯示國際關係中不能忽視的小國自主性空間。在美中協力體制下,雙方關係雖有主從,但並非單邊主義,大抵只要不違背美方主要利益,中方仍有自主空間;在保護國—附庸國關係中,則是當附庸國的戰略重要性愈高、自主性愈高;附庸國面對的處境愈危急,則愈需配合服從保護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現在新的冷戰研究,會研究小國的自主性。嗯,「美國學者唐耐心(Nancy B. Tucker)已指出,臺灣作為一個弱小盟邦,卻相當能夠規避美國這個大國的控制」,後面一串舉例說明~🤣

話說我想到我買了還沒看的
https://moo.im/...

買書即是正義XD 不看也沒關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二)美國外交政策與美臺關係變化

「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訂《上海公報》:美方認知(acknowledge)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not to challenge),但重申臺灣問題須和平解決。」

「一九七九年一月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建交公報》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人民將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並重申《上海公報》立場認知中國主張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筆者懷疑,因《上海公報》而形成的「七二體制」是否真足以對國民黨政府造成巨大變革壓力?
蔣經國所謂「臺灣化」的性格與內涵如何?
值得重新檢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 美中關係正常化與軍售問題

「美中雙方經過長時間談判,終於在一九八二年簽署《八一七公報》,美國政府聲明「其並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對臺銷售武器之政策,其對臺灣武器銷售在質或量上均不會超過美中建交後近幾年供應之水平,其準備逐步減少對臺灣武器出售,並經一段時間後導致最終解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2. 美國人權外交與民主促進政策
1970年代以後,美國開始促進人權。

「自一九七〇年代以來因為越戰傷痕、水門案衝擊,導致人民對民主政治運作感到懷疑;尼克森、季辛吉等人在越戰、外交政策上的隱密做法,也使公眾對國家領導人產生信任危機,呼籲恢復道德政治、道義外交的呼聲四起。

一九七三年美國國會首先做出改變,在援外法案、互助法案、經貿法案中增加了人權條款,對嚴重侵犯人權的國家不得予以援助、得給予經濟制裁。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也下設人權小組」

1976年卡特當選總統,白宮與國務院推動人權政策。

「一九八一年上任的共和黨籍總統雷根以反共形象著稱,堅持必須發揚美國民主價值此一道德信念,根除共產主義邪惡意識形態,因此「民主促進」(DemocracyPromotion)成為其外交政策的重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學者伊肯伯利(G. John Ikenberry)研究指出,冷戰情勢下美國有兩種建立國際秩序的策略,一是對蘇聯之圍堵,一是民主國家間相互合作。

後者即是美國基於其價值與理想,將民主促進政策作為美蘇冷戰與國際安全競爭「大戰略」(Grand Strategy)中的重要一環。

他指出,民主促進理論基於四個自由主義式論證:

民主國家傾向建立和平秩序;

自由貿易與經濟開放可以促進民主;

民主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有助於國際關係穩定發展;

民主國家間擁有共同價值與認同有助於持久秩序的建立。

而雷根政府的人權追求與民主促進政策,正是此一路線之代表。」
——

「自由貿易與經濟開放可以促進民主」——中國表示:呵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雷根總統的民主促進策略包括三大類:

一是對蘇聯與東歐共產國家注入民主,推動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二是提供武器給第三世界國家如安哥拉、尼加拉瓜等反共游擊隊,以限制蘇聯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讓蘇聯退回歐洲地區,此一「推回」(rollback)策略即是所謂「雷根主義」(ReaganDoctrine);

三是「遏制」(containment)策略,即施壓威權體制,鼓勵民主轉型,其中包括中南美洲的薩爾瓦多、烏拉圭、智利及亞洲的菲律賓、南韓,雷根政府試圖要求與其友好之政府進行政治改革,以尋求自身正當性與安定性,或是經由選舉方式換掉不受歡迎的獨裁政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而雷根政府的民主促進實務手段則有:
以外交施壓、介入,要求政治改革;民主轉型期間提供技術協助以確保選舉公正乾淨;支持反對運動或公民團體挑戰威權政權等等。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 1927-2008) 也在第三波民主化研究中指出,美國政府由總統與官員發表聲明支持個別國家民主化進程、提供或終止貿易投資貸款援助、啟用具新觀念之人員進行外交行動、對民主勢力提供物質援助、發動軍事行動支持民選政府或阻止叛亂組織、透過多邊協定對抗侵害人權國家等種種手段來促進各國之民主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外,美國政府也制定「民主計畫」(Project Democracy)、成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在多管齊下的積極作為下,美國在許多國家的民主化過程中顯得至關重要,其中包括菲律賓、南韓與臺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三)「美國政府—國民黨政府—臺灣社會」三方關係

「戰後美臺關係史研究不應只限於兩個政府之間的互動。美國政府對二二八事件以來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緊張關係早已瞭然於胸,大使館檔案中區分中華民國政府(GRC)與臺灣人民(Formosan),各種政治報告中特意列出「臺灣人與大陸人關係」(Taiwanese -Mainlander Relations),時時蒐集臺灣民意,顯然在美國政府眼裡,中華民國並不等於臺灣。只著重雙方政府關係的中華民國史研究,無異為一種缺乏臺灣人民的戰後史。」

美國情報工作果然到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一部 東亞冷戰下美國政府的臺灣方案

看完第一部,感覺內傷 🫠
但我想這本書的歷史本來就是會不斷地讓人內傷吧。

總之,二戰之後,本來台灣是有機會獨立的,但要依靠民族自決原則難度很高,一來因為臺灣獨立運動只有在台籍菁英份子之間倡議,又期待美國全力介入,過於天真;而臺人雖不滿意國民黨政府,但也沒有表達出強烈獨立意願如芬蘭、波蘭等到願意付出代價只求獨立。

本來美方打算把臺灣問題交由聯合國表決,變成國際議題。但由於韓戰的爆發,中共加入韓戰,於是美方決定不和中共建交。拖一拖就沒有下文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日和約中對臺灣問題的處置:

顧維鈞提議「日本僅須在和約中放棄臺澎」,但不需要表示放棄給誰,最後為美方接受。因此就不用處理《開羅會議》裡的中國現在由誰代表的問題。

但英國其實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簽約,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打下整片中國江山,除了美、菲之外,沒有國家支持中華民國代表中國。

在美英「杜勒斯─莫里森協議」的搓湯圓下,最後排除兩個中國都不參與《舊金山和約》,而中日合約則由中華民國和日本簽雙邊條約。

在美國施壓下的「吉田書簡」,只宣佈了放棄臺澎主權,但沒有討論台澎未來主權。國民黨政府企圖偷渡臺澎主權放棄與中華民國在本來談好的《中日合約》下條文下,但後來被刪掉了。

《中日和約》中有關臺澎居民國籍之安排,則僅止於中華民國佔領臺澎之事實,不基於法治主權(由葉公超特別註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這就是臺灣澎湖主權未定論,是由於幾個以下原因:

1. 沒人願意讓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簽《舊金山合約》,因為說了不算

2. 中華民國怕把臺澎主權交給「中國」,會變成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其如此,不如懸而未決。

3. 美國也希望保持臺澎主權問題為國際問題,保持其介入和駐軍的彈性。

4. 日本想趕快簽約,趕快恢復成正常的主權國家,專心戰後重建。美國英國你們大家速速喬好就好,臺澎給誰都沒關係。

5. 《中日合約》的適用,成為中華民國實質統治以及未來實質佔領的地方。因爲中華民國也不想代表臺澎而已。

總之臺澎主權未定論就是因為這麼來的。

另外,《開羅宣言》的有效性只存在在國民黨的教科書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二部 蔣介石的反共王國

1960年代土地改革的部分,公地放領主要是給來臺的軍人軍眷;佃農的土地則是來自地主。這個部分還是蠻有感的。

第二部分我覺得是我最不熟悉的部分,尤其是臺籍青年的臺獨案。

可能一方面是因為不像後來的美麗島事件這麼轟動,又不像是第一部分的1950年代戰後臺灣地位的討論,在臺澎主權未決論裡都會被拿出來多次討論。

總之雖然知道彭明敏、黃信介,當年他們選總統的時候知道一些,但也弄的不是很清楚。看了本書才真的覺得有弄清楚來龍去脈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三部 民主化的進程

話說這部分由於基本上大部分已經是我成長的年代了,所以看得很快,對人事物也都比較熟悉。

沒想到也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

好的,看完全部了!

推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本書,我覺得讀一下兩蔣日記可能對理解獨裁者的想法和邏輯會有很好的認知吧!

然後我覺得美國的情報人員和外交官真不是蓋的,他們寫的觀察報告真的超強,從1950-1970年代的分析,都超犀利的。之後的好像還沒解密,不過有解密的真的都蠻厲害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