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二戰(三冊不分售):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 李察.奧弗里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二戰(三冊不分售)
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Blood and Ruins : The Last Imperial War, 1931-1945

Richard Overy /譯者: 黃煜文 /衛城出版 / 出版日期: 2024/08/28
字數: 809,847

原文寫作完成於2020年,原文出版於2021年。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本噗:(上冊)2-3章
02帝國的夢幻與現實1931-1940
03民族帝國的終結1943-1945

序章-第一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世界島與心臟地帶
「然而,在希特勒真正下決心之前,這項入侵蘇聯的「計畫」其實毫無計畫可言。

對希特勒來說,入侵蘇聯其實包含著各種不同的動機,他一方面想擊敗大英帝國,另一方面又要面對東方「猶太布爾什維克」的威脅。

遠因是他想為德國人取得真正的「生存空間」,近因是邱吉爾政府拒絕談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這裡有講到意識形態的事:

「事實上,入侵蘇聯不只是為了打敗英國而採取的間接手段。蘇聯本身就是
這場戰爭要打倒的對象,其目的不僅要去除德國在東歐建立帝國的巨大障礙,還要建立未來以柏林為中心的歐亞帝國。」

1941/3/30對軍事高層演說中,「希特勒談到即將來臨的戰爭,表示消滅蘇聯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俄國與亞洲對德國的威脅」。75德國的將領們儘管對於這場衝突的可行性感到不安,但他們都認為這場戰爭勢在必行。德國第二航空軍團司令凱賽林(Albert Kesselring)回憶說:「希特勒認為俄國人只要一逮到有利機會就會攻擊我們,我也同意他的說法正確無誤。」他又說,最重要的是「讓共產主義遠離西歐」,這句話在十年後的冷戰高峰期依然十分管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於斯拉夫種族的種族歧視鏈

「一九四一年一月,陸軍情報單位發行了一本《蘇聯軍事力量手冊》,裡面根據的全是薄弱無力的證據,認為紅軍「不適合現代作戰,無法進行決定性抵抗」。德軍將領經常用種族歧視的語氣把紅軍稱為「蒙古人」或「亞洲人」,認為他們只是「一群部落民」而非軍隊,因此這場戰爭將會是一場殖民地戰爭。五月,布魯門提特將軍(Gunther Blumentritt)甚至預測這場戰役只會持續八到十四天,因為敵人只是一群「不識字、混有亞洲血統」的士兵,指揮他們的也是毫無能力的軍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實還有其他國家和德國一起打蘇聯

「入侵部隊不是只有德軍。芬蘭、羅馬尼亞與斯洛伐克也派兵加入,不久後義大利與匈牙利也派出小規模分遣隊,使入侵部隊達到三百七十萬人,總共一百五十三個師的規模。」

「希特勒入侵蘇聯的主要目標是追求德國利益,但其他國家決定參戰的背後緣由則需要另外解釋。芬蘭與羅馬尼亞想收復一九四〇年被蘇聯侵占的領土,甚至還想取得更多領土以建立「大芬蘭」與「大羅馬尼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芬蘭和德國一起打蘇聯

芬蘭:1939蘇芬冬季戰爭,稱此為「繼續戰爭」,並且「芬蘭將這場戰役視為對抗無神論共產主義的十字軍東征,四百八十名路德宗牧師隨軍出征以強化此次戰爭的基督教訊息。」

「德國讓芬蘭得知德國準備發動巴巴羅薩作戰的機密,因為德國打算將軍隊部署在芬蘭的極北位置,以保護德國在斯堪地那維亞的礦產利益。德國甚至在芬蘭境內設立一小批特別行動隊,他們得以在芬蘭境內殺害上千名猶太人與共產黨員:這就是芬蘭政府與納粹政權的合作極限。一旦芬蘭收復失地,芬蘭軍隊就不再參與圍攻列寧格勒,也不協助德軍繼續推進到莫曼斯克。芬蘭總統呂蒂(RistoRyti)說道,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之後,芬蘭將打一場「屬於自己的戰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是唯一打從一開始就參與德軍入侵蘇聯的主要盟友。由於德國已經有軍隊部署在羅馬尼亞負責保護當地油田,因此入侵蘇聯的行動幾乎不可能瞞過羅馬尼亞當局。」

「一九四〇年八月,希特勒在「第二次維也納仲裁」(Second Vienna Award)中裁定羅馬尼亞必須割讓部分外西凡尼亞領土給匈牙利,這起事件讓羅馬尼亞政權對於是否加入德國入侵蘇聯存有戒心。
但政權內也有人認為,唯有向德國靠攏才能避免蘇聯威脅,維持國家的領土完整,也許還能因此推翻維也納仲裁的決定。

與芬蘭人一樣,羅馬尼亞人也把這場戰爭視為十字軍東征,用羅馬尼亞副總統米哈伊(Mihai Antonescu)的話說,這是一場「偉大的聖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我覺得在二戰裡面看到十字軍東征、聖戰這種宣傳,真的有一點時空錯亂的感覺欸

而且芬蘭我一直感覺他與世無爭,結果完全是我的錯覺,沒想到也是有戲份的~~

羅馬尼亞我還以為和蘇聯好朋友。原來二戰的時候還不是好朋友⋯

其實我就想到《動盪》裡面有講到芬蘭,芬蘭就是第一個例子。

芬蘭打蘇聯/俄羅斯都是吃虧為主,所以後來長期親俄。

簡單來說,因為二戰時西方盟友都自顧不暇,芬蘭真的是孤軍奮鬥等無人,疑美論的一定看得心有戚戚焉。芬蘭後來面對蘇俄就類似馬英九路線啦⋯

戰後幾十年一直戰戰兢兢、和蘇俄小心翼翼保持良好關係、普丁上台也不例外的芬蘭,2023年4月竟然因為烏克蘭戰爭而放棄親俄中立、加入北約,真的是非常重大有指標性意義的一件事啊。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 Upheav...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呢,1939冬季戰爭(winter war)很慘,1940和納粹合作打蘇聯,但打蘇聯這件事輸了。

後來因為同盟國和蘇聯一起打納粹,所以要求芬蘭合作,且要追究戰爭罪。所以和納粹合作打蘇聯的戰時總統、總理、外交部長、部會首長、駐柏林大使,都(自願)被追究戰時責任承擔戰爭罪責,芬蘭還需支付給蘇聯的大筆賠款。不過芬蘭仍舊能維持主權未被赤化。

總之我覺得芬蘭在二戰時期,應該是個非常尷尬的角色?

總之芬蘭可參考這篇~芬蘭的戰時總統和最高統帥,都是自願承擔戰爭責任。
批踢踢實業坊 - Warfare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也有和德國一起:

「斯洛伐克與匈牙利也加入德軍入侵,只是反應較為冷淡。斯洛伐克政府在壓力下不得不出兵應戰,因為德軍的南方入侵路線有部分即是從斯洛伐克境內出發。斯洛伐克派出兩個師負責保障後方安全,還有一小群機動部隊加入南面集團軍,結果這支部隊在七月蘇聯反攻時遭到消滅。

匈牙利政府與攝政霍爾蒂(Miklos Horthy)對於參戰也同樣不熱衷,但一些將領認為參戰也許可以讓匈牙利恢復過去較大的歷史疆域。六月二十六日,三架轟炸機空襲匈牙利境內的卡薩(Kassa)—— 據說這些飛機來自蘇聯,霍爾蒂與他的內閣才因此同意參戰。匈牙利派出一支機動軍,大約四萬五千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德蘇邊界的另一邊,蘇聯當局始終摸不透德國的真正意圖。蘇聯高層並未忽視德國的威脅。法國投降之後,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提摩盛科元帥(Semyon Timoshenko)就曾表示,德國現在已成為「最重要與最強大的敵人」。

史達林原本希望資本主義強權之間的消耗戰可以讓共產主義世界得利,然而法國的迅速戰敗粉碎了他的美夢,而直到德國入侵的前一天,史達林都試圖避免挑釁德國,因為蘇聯軍隊仍未做好大規模戰爭的準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後世史家幾乎一致同意,對美宣戰可能是個要命的戰略誤判,因為德義日三國已經對中國、蘇聯與大英帝國投入了代價高昂的消耗戰,如果還要向世界最大經濟體宣戰,顯然不是個理性選擇。事實上,就連日本與德國的領導人原本也希望避免開戰。

儘管如此,德國認為美國在軍事上欠缺準備,有著長期孤立主義的傳統,因此缺乏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能力或意願——正是德國對美國的這種認知,才促使德國做出對美宣戰的決定

「對美宣戰當天,希特勒對他的午餐嘉賓說道,美國軍官只是「穿著軍服的生意人」,不是真正的軍人,幾天後又說美國工業「被嚴重高估」。

然而,沉睡的巨人依然是巨人。」

真的,美國人其實很懶得管他國事務!
沉睡的龍(x)
沉睡的獅子(x
沉睡的巨人(o
但那個穿軍服的生意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非理性的可能
「對日本領導人來說,這場衝突是為了對抗西方強權環伺而不得不發動的自衛戰爭,而這場戰爭也包括了對英國與荷蘭的戰爭。

東條英機認為,西方圖謀將日本變成「過去的小日本」,企圖終結延續了兩千六百年的皇國光榮。

日本領導人自認發動戰爭是為了去除西方的個人主義與物質主義文化,讓亞洲各民族在「父皇」領導下成為一個大家庭,也就是日本傳統的「八紘一宇」。

日本仰賴的不是對於獲勝機率的理性計算,而是歷代天皇與戰歿軍人的英靈將保衛從未戰敗的日本帝國獲得勝利。

因此,日本初期的勝利完全歸功於日本的「精神力量」與「皇室祖先」的庇佑,後期的戰敗則歸咎於「缺乏真正的愛國精神」。從這裡可以看出,日本的宣戰決定不只是冒險的地緣政治算計產物,也反映出與西方迴然不同的文化價值觀。」

欸⋯這超謎的,難道西方學者認真相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德國(非理性可能)

「希特勒有一個扭曲現實的觀點,他相信美國是因為受到全世界猶太人的教唆才敵視德國。希特勒的一名口譯記錄下他的觀點:「美國等同於各領域猶太人的總和,包括從事文學的猶太人、從政的猶太人、從事商業與實業的猶太人,最頂層還有一個完全猶太化的總統。」i9在納粹主義的世界觀裡,羅斯福是猶太人的僕人,不斷激勵倫敦與莫斯科的猶太人繼續戰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日本(非理性可能)
「日本領導人知道對美作戰絕不是一件好事,但至少可以結束原本不宣而戰的暧昧狀況,因為在此之前,美國早已對日本的關鍵工業資源(包括石油)實施禁運,而且持續給予與日本交戰的中國支援與資金協助。日本決定對美宣戰,背後理由與希特勒的主張十分相似。希特勒認為只有攻打一個更龐大且潛在軍力更強大的對手才能打敗英國,而日本也認為攻打美國(與大英帝國),有助於解決與中國的衝突。以德國與日本來說,要擴大戰爭顯然必須取得更多資源才能成功,而這些資源就分別位於烏克蘭與東南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亞洲戰場
「日本的閃擊戰輕鬆獲勝,但與此同時德國對蘇聯的閃擊戰卻失敗了。日本成功的原因不難理解:德國對蘇聯的閃擊戰遭遇嚴重的後動補給問題,但日本強大的海軍與數量龐大的商船船團卻能順利運送軍隊與裝備。日本多年來在兩棲作戰上進行的訓練與實戰早已獲得豐碩成果,反觀西方國家對於日本武裝部隊卻少有認識,一方面因為西方國家並未努力蒐集最新情報,另一方面也因為種族歧視的心態作祟,使西方國家瞧不起日本的作戰能力。」

「香港的淪陷充分體現了這個問題。香港是大英帝國在中國的金融與貿易中心,防守這個殖民地的兵力包括兩艘老舊的驅逐艦、幾艘魚雷艇、五架過時的飛機,以及普遍患有性病等疾病的軍隊。」

帶到這句話真是太微妙,充滿想像空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英國在亞洲戰場也很遜

「短短幾個星期的時間,東南亞的地緣政治就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與英國的關係也因此產生根本性的變動。新加坡才抵抗幾天就投降,與巴丹半島美軍的英勇抵抗形成強烈對比,也讓英軍丟盡了臉面。大英帝國亞洲防線的迅速崩潰,為英國過去幾年累積的諸多敗仗再添一樁敗績,也讓美國軍方與民眾相信,絕對不要捲入一場拯救帝國的戰略之中,因為這個帝國明明有兩年的時間可以挽救自己卻毫無建樹。

羅斯福與幕僚隨即開始籌畫新的全球戰略,以頂替英國衰弱的世界角色,這個戰略將根據阿卡迪亞會議廣泛討論的方針繼續發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理學家包曼(Isaiah Bowman)是促使羅斯福否定帝國的關鍵人物,他認為美國歷經數年的「躊躇、膽怯、懷疑」,現在已到了該「迅速做出轉變,建立新世界秩序」的時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九四二年五月,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主席戴維斯(Norman Davis)表示:「曾經存在的大英帝國已經成為歷史。」又進一步說:「美國必須取代大英帝國的位子。」一九三九年,羅斯福成立外交關係問題諮詢委員會,這個委員會認為殖民地自決、貿易自由與平等使用原物料將是未來新世界秩序的重要特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泰國保持半獨立
泰國真的也蠻厲害的欸,在各個殖民帝國下都還能保持班獨立:

「比較反常的例子是泰國與法屬印度支那,這兩個國家都遭到日軍入侵,但這兩個國家卻不是日本的敵國。

泰國接受勸說,允許日本軍隊與飛機進駐泰國與馬來亞及緬甸接壤的地區,但泰國最終還是遭到日本一定程度的軍事占領。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泰國的頌堪陸軍元帥(Plaek Phibunsongkhram)政府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一月二十五日,泰國遭同盟國飛機轟炸,泰國認為自己站在勝利的一方,因此決定向同盟國宣戰。

日本也承諾讓泰國收復歷史上的固有領土,也就是馬來亞部分地區。一九四三年十月十八日,泰國併吞馬來亞北部各州,包括玻璃市(Perlis)、吉打(Kedah)、吉蘭丹(Kelantan)與丁加奴(Trengannu)。」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德國佔領區

「德國的首要之務是建立所謂的「大日耳曼國」。除了併吞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德國也將亞爾薩斯—洛林與盧森堡視為事實上的領土,由民政長官統治;一九一九年後割讓給丹麥與比利時的少部分領土也陸續順利收復。

大日耳曼國以外的占領地被視為軍事前線,如法國北部、西部與比利時,這些地區由軍政府治理,其他名義上獨立的政府則與德國軍方共同管理,如法國的水療城市維琪與布魯塞爾。荷蘭由帝國總督英夸特(Arthur Seysslnquart)管理,挪威雖然在挪威納粹黨黨員奎斯林主政下採取與德國合作的立場,但德國還是在挪威派駐了帝國總督特博文(Josef Terboven)。」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丹麥
「丹麥人並未抵抗德國入侵,德國因此在當地採取了「混合占領」的方式。混合占領是國際法的一個概念,用來表示中立國遭交戰國占領,之後又未與占領國交戰的狀況。德國允許丹麥保留自身的政治制度,直到一九四三年為止,丹麥一直保有自己的司法管轄權。

丹麥國際法律師把這個狀態定義為「和平占領」,丹麥仍保有主權,但允許德國人接管行政權。直到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德國任命親衛隊領袖貝斯特(Werner Best)擔任駐丹麥全權代表,兩國的關係才開始惡化;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九日,丹麥政府與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Christian X)拒絕繼續管理國家。德國於是宣布丹麥戒嚴,並且透過常設大臣會議繼續統治丹麥到一九四五年。

雖然從法律上看有點模糊,但同盟國還是基於丹麥有抵抗德國的行為而認定丹麥是德國的交戰國,屬於聯合國的一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東南歐
「東南歐的局勢較為複雜。希特勒一開始並沒有出兵東南歐的計畫,因為根據《三國同盟條約》,義大利領導人認為東南歐是義大利的「勢力範圍」,但義大利出兵希臘失敗,最後導致德國在盟邦保加利亞與匈牙利協助下占領希臘與南斯拉夫。希臘投降時,義大利的非洲帝國已經搖搖欲墜。」

「非洲的喪失使義大利必須加快在歐洲建立帝國的腳步,但要在歐洲建立帝國又必須仰賴德軍,這使得義大利成了義大利史家羅多尼奧(DavideRodogn。)口中的「依存帝國主義」,這個矛盾的詞彙充分顯示義大利在新歐洲已淪為從屬角色。

⋯義大利必須與德國和保加利亞平分東南歐,結果就是義大利只能控制一堆破碎的領土,而非完擊的疆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猶太人
「一九四五年後一項普遍流行的說法認為,是因為德國施壓與資源缺乏才使得種族滅絕擴大到歐洲其他地區,然而這並非故事的全貌。

歐洲其實普遍存在著反猶太主義,儘管形式各異,但都對流放猶太人產生推波助潤的效果。絕大多數地區雖然不像羅馬尼亞與克羅埃西亞那樣自發性地大規模屠殺猶太人,但幾乎也都不需要德國積極施壓就願意配合。

從這個觀點來看,猶太人遭到迫害是整個歐洲的現象,而非完全局限於德國。

希特勒的德國之所以重要,在於為其他國家提供了解決自身「猶太人問題」的機會。這些國家只要願意點個頭,就能將國內的猶太人交給德國進行獻祭。為了讓其他國家瞭解機會難得,艾希曼的蓋世太保猶太人事務局、德國外交部與親衛隊都派代表到占領地區與盟邦進行種族滅絕外交,儘管並不是每一次都能獲得對方同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猶太人在歐洲其他地區遭受的攻擊同樣也沒有一套標準模式,而是依照各地狀況、政治算計與社會上對「猶太人問題」的態度而出現各種不同的反應。

反猶太主義的形式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是基於種族偏見,或擔心猶太人有損國家認同;有些地方存在著強烈的宗教元素,好比基督徒指責猶太人是「殺害基督的凶手」;有些地方則存在著強烈的經濟動機,想剝奪猶太人的財富來滿足國家需要;有些地方則以上皆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斯洛伐克、匈牙利與羅馬尼亞。

這三個軸心國成員並不需要引進德國的反猶太主義,只需要發展本國固有的偏見與歧視,就能推動對猶太人的驅逐與迫害,尤其匈牙利與羅馬尼亞對猶太人的敵視已有數十年歷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而在被占領的西歐國家裡,猶太人即將遭到流放的傳言被用來說服猶太社群與當局合作,但這種傳言反而也讓德國僱用的地方警察與官員對於參與種族滅絕興趣缺缺。

無論每個地區抱持的動機與存在的狀況有何不同,許多歐洲人都同意「猶太人問題」確實存在,而他們也需要對這個問題做出回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終於看完《二戰》第二章了欸,覺得比想像中辛苦,猶太人部分看了好久。真的好慘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瓜達康納爾戰役 Guadalcanal campaign

總之就是中途島戰役失利之後,日方佔領了1942年5月英軍撤軍後的所羅門群島,6月開始在最大島嶼瓜達康納爾島修築一個空軍基地,「計畫在八月中完成。這座基地不僅可以對同盟國的運輸補給構成威脅,也能保護位於北方新不列顛島拉布爾的日本海軍基地。日軍預計同盟國至少要到一九四三年才會進行干預」,但美方1942年夏天開始反攻。

「對日軍來說,瓜達康納爾戰役是一場災難,為了一座遙遠的機場,竟耗費龐大的軍事資源與損失大量兵力、艦艇與飛機。這種失衡現象顯示日本對於防守新疆界有多麼偏執,而這場戰爭也跟史達林格勒會戰一樣顯示出一個政權最真實的狀況,那就是它的軍力已經達到極限,不可能再往前一步。」

【圖解戰史】瓜達康納爾島戰役|方格子 vocus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艾拉敏防線 1942年8月-11月

「艾拉敏防線的長期衝突,與瓜達康納爾島的持續戰鬥發生於同時。這場沙漠戰爭攸關的意義比太平洋戰場更為重大,因為衝突發生的地點雖然是一片不毛之地,然而同盟國此役若能取勝,將使軸心國喪失征服埃及、取得蘇伊士運河與占領中東油田的可能。」

總之打了三個會戰之後,「軸心國的失敗無疑全面而徹底。義大利的戰爭實際上已經結束,至於德國武裝部隊則為了攻取中東與油田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事實上,若真要奪取中東,德國投入的資源遠遠不夠,而其擬定的戰略也完全失焦。到頭來,希特勒其實是在將寶貴的軍事資產虛擲在爭奪一塊狹長的沙漠地帶上。雖然第二次艾拉敏會戰經常被描述成一場充滿驚險的戰爭,但實際上隆美爾始終未獲得希特勒的充分支持,因此對他而言,這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史達林格勒會戰 1942年7月-1943年2月
「瓜達康納爾島與艾拉敏會戰是太平洋與北非這兩個戰場的重要轉捩點,但與德國為了切斷窩瓦河流域與攻占蘇聯油田而發起的大規模會戰相比,這兩場會戰可說是相形見絀。

德蘇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數百萬人,造成的傷亡遠超過英美在整場二戰中的死傷人數。當二十二個師在北非沙漠交戰時,德蘇卻有三百一十個師在史達林格勒及其周邊地區打得難分難解,總兵力超過兩百萬人。」

「史達林格勒爭奪戰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異常艱困的試煉,士兵每天都在減少,裝備與糧食都很缺乏,而且隨時可能遭到狙擊手與突擊隊攻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 軍工實力消長:「一九四二年,蘇聯的戰車與飛機生產量已經遠超過德國,俄羅斯工廠生產的火砲數量更是德國的三倍—這是紅軍實力大幅提升的關鍵。」

2. 指揮系統差異:「史達林做了更激進的決定,他削減政委的角色,使他們無權干預軍事指揮,讓軍事將領擁有絕對的指揮權,藉此降低意識形態對戰爭的影響⋯讓各級將領在指揮時不用擔心自己是否逾越黨的路線,至於德軍將領則一直受到希特勒反覆無常的命令限制,無法依照自己想法作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史達林格勒會戰依然缺乏精確的傷亡數字,但從一九四二年七月到十二月,整個東線戰場德軍死亡高達二十八萬人,義軍死亡與失蹤八萬四千人;在史達林格勒,軸心國部隊有十一萬人被俘,其中絕大多數死亡。在南方,蘇聯在會戰中不可回復的損失(死亡與失蹤)也達到六十一萬兩千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轉折點
「對德國民眾來說,史達林格勒的勝敗代表的意義遠超過任何一場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失敗,意謂著德國無法使用蘇聯的資源來與西方作戰,還可能對整個帝國計畫構成致命挑戰。

戰略上來說,史達林格勒會戰使蘇聯從戰爭開打十五個月以來面臨的無窮危機中解脫,但還無法完全終結德國的威脅。

瓜達康納爾島、艾拉敏與史達林格勒三場會戰證明帝國過度擴張帶來的危險,這種現象在許多領土型帝國建立的過程中都曾出現過。然而,帝國為了自身安全只能繼續尋求擴張,這樣的誘惑令人難以抗拒。

儘管如此,面對軸心國橫掃一切的氣勢,同盟國在這三場會戰中有著非贏不可的壓力。這

三場會戰軸心國之所以失敗,不只是因為日本、德國與義大利的戰略與戰術失誤或資源較少,也因為同盟國學會如何更有效地戰鬥。正是這個結果,改變了整場戰爭的走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軸心國合作轉為各自為政
「日本與義大利的領導人仍有機會尋求避免全面戰敗的解決方案,但他們卻深陷於樂觀的幻覺之中,不肯面對無法贏得戰爭的殘酷現實。

瓜達康納爾島、艾拉敏與史達林格勒距離軸心國本土尚有數千英里遠,而同盟國在一九四二年冬天獲勝之後,依舊足足花了將近三年時間才完全打敗敵人。

儘管如此,這三場會戰造成的轉折,結束了一九四〇年九月《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以來持續了兩年的新帝國秩序。」

本來是如果義大利佔領衣索比亞、德國控制蘇伊士運河,英國推出中東,日本擴張到中東。總之現在印度洋共同戰略已經沒搞頭了。

日本本來就不想和意大利談,覺得他們是德國的衛星國。義大利也不想和日本共享軍事機密。

但「史達林格勒會戰之後,德日瞭解兩國已無合作必要,為了挽救自己的帝國,兩國各有自己的戰爭要打。」
Pyrogen
巴巴羅薩行動的計畫,最近才看到影片在說是一場災難,因為情報工作交給一個能力不足的人籌劃,德軍幾乎是在不知道任何蘇聯正確地圖、兵力編制、生產能力的情況下,就跟蘇聯開戰了

但結果是因為蘇聯更爛,德軍才打到快接近莫斯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蘇聯在一九四三年發動的攻勢規模十分龐大,從列寧格勒前線到南方的亞速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從七月到十二月,六百萬紅軍幾乎無休止地投入戰鬥。

自從蘇聯檔案開放以來,擊敗德軍的蘇軍在各方面的缺失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軍隊各層級訓練不足、參謀不稱職、情報蒐集不夠、戰術笨拙、軍事生產品質低劣等等。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反而很難理解曾在一九四一年與一九四二年遭到痛擊的紅軍,為何能夠戲劇性地扭轉失敗的命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傳統的見解認為,如俄羅斯史家索科洛夫(Boris Sokolov)所言,德軍完全是「被屍體埋葬」,紅軍用大量的人命擊敗了德軍。

然而,這其實是莫大的誤解。在經歷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二的慘敗之後,到了一九四三年,紅軍其實與德軍同樣面臨兵員不足的問題。

失去領土之後,蘇聯可以運用的人口基數其實沒有比軸心國大多少,大約一億兩千萬人左右。

德軍必須廣泛分散在歐洲占領區,但絕大多數精銳部隊都部署在東線戰場,反觀紅軍必須在遠東保留可觀的部隊數量以防範日本可能的威脅。

蘇聯的動員較為嚴酷:與德國相比,蘇聯的徵兵範圍延伸到更年輕與更年長的年齡層,此外還有數量龐大的女性,傷兵很快就會被送回作戰單位,而勤務支援部隊的人數遠比德軍來得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而,若不是蘇聯於一九四二年後持續從錯誤中學習、改善訓練方式與調繁戰術以減少傷亡,那麼再多的兵員也是枉然。

十一月,蘇聯正式設立「戰爭經驗運用局」,總結教訓並且要求紅軍與空軍做出改進,讓作戰更有效率。

與此同時,蘇聯也把武器量產列為優先事項,生產出La—5、Yak—1b與Yak—7b戰鬥機,以及ML—20與SU—152重型自走砲,希望藉由更強大的火力、空中支援與機動性來彌補軍隊訓練的不足,讓士兵使用的武器能與德軍並駕齊驅。

蘇聯量產武器的計畫獲得美國《租借法案》的支持,不過直到庫斯克會戰爆發時,《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依然杯水車薪。儘管蘇聯軍隊仍存在許多缺點,但各方面的改進已足以使其從一九四一年的笨拙無能,搖身一變成為龐大的戰鬥機器。此時德軍就算再怎麼具有作戰經驗與戰術技巧,也難以將其擊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現在看到第三章1943了
怎麼感覺起來:

1.希特勒判斷不太英明(更加凸顯他的官僚團隊和軍事將領也太強)

2.墨索里尼似乎是個傻瓜?

3.美國雖然看重歐洲戰場,但其實在1943年以前真正在打的是太平洋戰爭?

4.英國意外的弱,而且還蠻機車的很愛搞小動作

5.歐洲其實都是德國佔領區,因此其實1943年以前的戰時都在助紂為虐是軸心國的一方,有不少派兵參與德軍打蘇聯的戰役

6. 日軍到底強還是不強啊⋯日軍和美軍的戰損比超高!但日軍還是不投降!

7. 1943年之前蘇聯根本自己在打德國啊,英美都相當不可靠

8.英美的歐洲戰場其實1943年以前主要打的地方在非洲,以及地中海海島之類的⋯⋯

9. 還有艾森豪不是去打仗的!他其實是去搞政治的!盟軍超多政治歧見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蘇聯的作戰代號恨氣勢恢弘,天王星,土星,火星,什麼的。

美軍作戰代號:

腳指甲 toenails

欸。

其實後來聞名世界的小男孩和曼哈頓說真的也是氣勢不是那麼恢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非洲戰場,主要是埃及那邊,大家在打蘇伊士運河控制權。主要打的是英國、美國、德國、義大利,但是規模和東線戰場蘇聯和德國根本差超多。也就是,蘇聯自己打德國打了三年。

然後同盟國說好了要打法國開闢第二戰場來讓德國背腹受敵,但英美同盟國一直到1944年才開始,1943年2月蘇聯已經自己把德國打到一個轉捩點,史達林覺得自己可能打得贏了。

這個時間點,美國真正一直在打的是太平洋戰爭,和日本打,不過傷亡人數和歐洲戰場每個戰役幾萬幾十萬差很多。

太平洋戰爭都打一個小島,死了幾百人上千人,美國內部譁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比方說貝蒂奧島:
「這場登陸戰的激烈程度遠超過之前的戰役,美軍花了將近三天的時間才成功攻下這座島嶼與占領島上的大型機場。

日軍奉行高層的「新作戰政策」,島上士兵幾乎戰至最後一人。大約四千名日軍陣亡,存活的只有一百四十六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被強徵的朝鮮工人。

美國海軍陸戰隊有九百八十四人陣亡,兩千零七十二人受傷。」

「攻佔一座小島造成這麼大的傷亡還是令美國民眾感到震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但是蘇聯的戰爭:

「史達林格勒會戰依然缺乏精確的傷亡數字,但從一九四二年七月到十二月,整個東線戰場德軍死亡高達二十八萬人,義軍死亡與失蹤八萬四千人;在史達林格勒,軸心國部隊有十一萬人被俘,其中絕大多數死亡。在南方,蘇聯在會戰中不可回復的損失(死亡與失蹤)也達到六十一萬兩千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開始美國就是重點都放在歐洲,但是就是英美互相扯皮,所以艾森豪我覺得有一半工作是去搞政治的。

總之史達林超怒也不是不能理解的,然後德國也是超級不爽義大利,就是個不可靠的盟友。而且墨索里尼竟然絲毫沒有武裝地去見國王,然後就被政變抓起來下台了(?)

「墨索里尼的妻子對希特勒的口譯表示,「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墨索里尼「完全沒想過」國王可能發動政變。這個短暫帶領義大利走向帝國之路,最終又帶領義大利走向災難的獨裁政權,就這樣和平落幕。」

不過希特勒就怒而去佔領義大利,又把墨索里尼弄出來當傀儡政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邱吉爾就想要打義大利(地中海戰場)、美國表示太不經濟了

「對同盟國來說,義大利的政權變動似乎意謂著邱吉爾藉由維持地中海戰場來打倒義大利的想法已經奏效。但一九四三年八月在魁北克召開的「四分儀會議」,邱吉爾發現美國仍然決定限制地中海戰役的規模。史汀生強烈反對他所謂的「不痛不癢的戰爭」,美國代表手中都拿著戰爭部作戰處在會議前發給他們的文件,裡面詳細說明對地中海地區投入任何額外的資源都是「不經濟的」,這麼做只會讓德國在歐洲形成「戰略僵局」,文件也提出各種事例做為佐證。

雖然邱吉爾已經在思考未來在地中海東部採取可能的軍事行動與進攻義大利,但美國堅持進行大君主作戰使他不得不按捺自己的野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雙方都同意首要目標是趁著軸心國部隊陷入混亂之際盡快攻下羅馬(艾森豪希望十月能夠達成),但他們並未考慮到德國所做的準備。

德國南方戰區總司令凱賽林建議希特勒,必須在羅馬以南阻擋盟軍,隆美爾現在是義大利北部德軍的指揮官,可以讓他進行支援。」

所以打了之後果然就僵持了

史達林:「X!說好的打法國開闢第二戰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瓜達康納爾島與艾拉敏會戰是太平洋與北非這兩個戰場的重要轉捩點,但與德國為了切斷窩瓦河流域與攻占蘇聯油田而發起的大規模會戰相比,這兩場會戰可說是相形見絀。

德蘇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數百萬人,造成的傷亡遠超過英美在整場二戰中的死傷人數。

當二十二個師在北非沙漠交戰時,德蘇卻有三百一十個師在史達林格勒及其周邊地區打得難分難解,總兵力超過兩百萬人。」

北非戰場大概幾萬人這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我也有一點弄不清楚日本到底是強還是弱。

因為其實早期日本和美軍打也是蠻厲害的,但後來為什麼搞到戰損比這麼高,我也是不理解。

感覺是他自己已經沒有辦法支撐他那麼大領土的關係,自己已經資源不足了?總是後來很多是餓死和病死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軸心國的戰時同盟很多(基本上佔領地都還是有原來的國家),1943-44年紛紛轉換陣營,免得被當成戰敗的軸心國,包含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也是。

匈牙利本來和蘇聯談好了和德國宣戰,然後被德國換了一個人上台當作傀儡政權,於是被綁架在軸心國一直到戰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國戰場
「東條英機批准這項代號為「一號作戰」的計畫,但他堅持計畫目標僅限於奪取作戰地區的美軍機場,也就是說,東條認為應採取守勢而非攻勢戰略。服部與派駐中國的日軍將領都希望採取攻勢作戰,於是他們違背東京方面的指示,於一九四四年四月中開始了兩階段的戰役:首先是「京漢作戰」(號作戰),目標是鞏固北平到漢口的鐵路線;第二階段是「湘桂作戰」(卜號作戰),日軍往南進攻長沙與衡陽,與從印度支那北上的日軍會合。

華北方面軍與中國派遣軍總數有六十二萬人,兩軍共派出五十萬人參與這次作戰,這是日本歷史上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戰役。

與日軍正面對峙的中國軍隊長期缺乏補給,士兵訓練不足,缺少醫療設施,甚至連軍服也不夠,而他們也無法期盼蔣介石派出其他部隊支援,因為史迪威將軍為了打通從印度通往中國的補給路線已調派了大量中國軍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他講了一下長沙會戰

「一號作戰造成日軍兩萬三千人傷亡,但蔣介石的中國軍隊在耗盡資源的狀況下,損失竟高達七十五萬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滇緬戰役

「三年來,日軍投入了三十萬三千五百零一人,有十八萬五千一百四十九人因戰鬥、疾病或飢餓而死亡,這個可怕的數字再次提醒我們日軍對帝國邊境仍存在著補給嚴重不足的問題。在整場戰役中,英軍陣亡四千零三十七人,擔任主要戰鬥任務的印度與西非軍隊則損失六千五百九十九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這本書作者畢竟是研究歐洲戰場的,歐洲的各種會戰仔細程度,和亞洲差很多。

然後他寫的亞洲戰疫裡。比較詳細的都是美國主導的。

我猜中國的檔案,還有台灣的檔案,可能都因為後來的內戰損毀了很多?
再加上各種政治需要,相關研究可信度也有點折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菲律賓
菲律賓戰爭也死了很多人
「菲律賓戰役結束時,日軍傷亡達到三十八萬人,絕大多數死亡,盟軍在戰場上的損失則是四萬七千人,但有九萬三千人罹患疾病、戰爭疲勞與心理崩潰。美軍攻占菲律賓的代價遠超過預期,山下奉文因此如願延宕與削弱了美軍入侵日本的能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日本與德國之所以要奮戰到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士兵們相信,即使戰敗,即使他們對民族領袖已完全失去信心,他們仍有責任作戰到最後來保護整個民族。這是一種毀滅與自我毀滅的情緒。

隨著死亡一天天逼近,強烈的命定論或虛無主義也進一步強化這樣的傾向。

即使勝利已變得不切實際與遙不可及,日本與德國軍人仍想讓即將獲勝的敵軍付出高昂代價,殺死敵人就成了一種抗拒自身命運的行為。神風特攻隊顯然就是這種行為的表徵,四千六百人犧牲自己來破壞敵艦與殺死敵軍。日本文化強調為天皇與民族獻身的榮譽,而這份榮譽足以讓日本人克服道德上的不安,毅然決然地把人送去執行自殺任務。」

他那個命定論和虛無主義,莫非呼應了《箭藝與禪心》?

無我和空🙏

不要亂講

@jeanylin - #Jeany讀書 #箭藝與禪心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日本南進和北進策略

書友F:「諾門罕是戰後解密才知道的戰役,日本測試蘇聯的結果,徹底大敗,之後就絕口不提北上征蘇計劃。

「諾門罕戰役是自日俄戰爭以來,在二戰期間日蘇兩國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戰役,哈拉哈河戰役是一場不為經傳的戰事,但是它對二次大戰的局勢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日本軍事戰略中所謂的「北進」及「南進」兩個截然相反的戰略方向,「北進」是日本針對蘇聯的戰略部署,而「南進」則是日本為確保東南亞石油等資源的通道而針對美國的戰略部署。諾門罕戰役的失利,一改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對俄國形成的固有觀念,使得日本決策者不得不重新評估蘇聯軍事實力以及擱置「北進」計劃,轉而掉頭實行「南進」計劃,最終引發了太平洋戰爭。」」

諾門罕之夏:菁英之惡引領日本走向的戰爭大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大島浩
F:「日本的外交系統,始終奉行英日同盟原則,認為只有親近海權國家,才符合國家利益,但一再被軍方打臉XD

因為美國要禁運石油和鋼鐵了,日本軍艦會開不動,只好去打印尼的油田。」

德日同盟「精德大島浩要負一部分責任,能說出日德會師印度的外交官,會怎麼推動日德同盟,可想而知。

日本就算是侵略中國了,也是不願意升高戰爭層級,因此與中國形成不宣戰的默契。很類似烏俄戰爭。

將日中戰爭,乃至於1931年滿洲事變放入二戰脈絡,可以說是後世史家的詮釋。因為後來世界大戰了,可以說戰爭的起源從滿洲事變開始,但滿洲事變的當下,日本恐怕沒有引發世界大戰的企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同盟國與軸心國民眾有著明顯的心理差異。

「對德國人與日本人來說,並不存在明確的「戰後」,只有勝利或毀滅兩種結果;同盟國民眾則希望迅速與盡可能以最少成本結束戰爭,讓軍隊早日復員與建立更美好的未來。」

德意志民族和日本民族的生存戰(?

日本人的毀滅恐懼~《家畜人鴉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雖然希特勒想要勝利,但在他扭曲的道德世界裡,絕對的失敗並非毫無價值。這解釋了為什麼希特勒如此執著於勝利或毀滅,因為在他的眼中,德意志民族想要洗刷一九一八年可恥投降的汙名,就必須奮戰到只剩最後一口氣,而非放下武器。雪恥在德國歷史文化中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不僅深刻影響了希特勒,也對那些仍願意奮戰到底的德國人具有強烈的號召力。

絕對失敗是一種救贖式的犧牲,是一種英雄式的道德行為,能讓未來世代的德國人從中學習,重建種族的健康與活力。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希特勒在柏林掩體裡口授了他的「政治聲明」。他在聲明中表示,德國對戰爭的投入「將名垂青史,它是民族生存鬥爭最輝煌與最英雄式的展現」,將帶來真正的「民族共同體」重生。」

這感覺和大和民族為何有點像⋯德國和日本是有什麼樣的哲學淵源嗎?還是上次時候講到的尼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F:「話說,我突然想到這本《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 爬梳許多神風特攻隊的書信,其中許多菁英大學生 表面深受尼采、叔本華等德國思想的悲劇美學感動,因此認同特攻。

放大來說,由於德國是先進國和同盟國,所以德國哲學在戰前日本蔚為主流,悲劇美學,也影響了許多知識分子和決策者。

所以說,戰前日本的瘋狂和非理性(其實是超越理性),也是受到西方影響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F:「這本很好看,很認真的反省日本為何戰敗,尤其可搭配許多戰後日本文學如三島由紀夫,一起服用~
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來自敗戰者的申辯與吶喊(全新修訂版) - 林房雄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作者認為,今天的中國(指1961年)面對西方國家進入亞洲的態度,恰似戰前的日本帝國。對抗西方勢力入侵亞洲的「東亞百年戰爭」的大旗,無預期地從日本手中傳給了戰後新崛起的中國。如果未來在東方要發生戰爭,主角已經不會是日本帝國,而是中共帝國。現在以及未來近期的日本,在任何一點上都沒有成為戰爭主要動力的條件與實力。

重申一下,所謂右派也有很多種,左派裡有右派,右派裡也有左派。這本書腰雖然宣傳這是右翼經典,但還是有點誇張,作戰比較接近左翼的民族主義路線,也就是史明路線,而不是黑龍會。保皇派的保守右派,也非皇道派北一輝的法西斯右派,與三島由紀夫的文化右翼路線,也有些距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作者比較接近左翼的民族主義路線,嚴格來說,八旗其實沒出過什麼真正的日本右派經典,出了大概也很難賣。

首推這本 太陽與鐵~~這本翻譯品質保證
太陽與鐵:三島由紀夫總結一生的哲學告白,獨家收錄三島文明論巨作《行動學入門》【精裝典藏版】

憂國:暴烈美學的極致書寫,三島由紀夫短篇傑作集

日本的左翼民族主義路線很有趣,他們認為日本列島是歐亞大陸的終點及流放地,來自各方的移民,匯聚在日本,建立烏托邦式的公社社會。

所謂的日本人,就是「亞洲人」的總合,具體象徵,大概就是宮崎駿魔法公主中的達達拉城。

這樣的公社社會,關鍵就是天皇的地位。比較溫和的會強調天皇的「祭司王」地位,無權有責;比較激烈的就會廢天皇了。 《大東亞戰爭肯定論》 屬於前者。」

加映:
宮崎駿的自然觀——其亞洲主義式的命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那上冊就看完了!之後如果有讀書會摘要再繼續好了。
Eric Seafarer
日本應該是真的沒有很強,他們明治革新之後其實也沒有比清末強多少,只是清朝海軍決策錯誤導致主戰力被殲滅,後續日本的軍費反而都靠中國賠款提供的。

之後他們雖然多次打贏俄國,但是消耗了非常多資源,日本海軍好像就是為了跟陸軍搶資源,才提出更激進的建軍計畫跟戰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Eric Seafarer : 海軍和陸軍和立憲派/文人政客,都有不一樣的想法!
還有海軍和陸軍連螺絲都要鎖不同方向徹底不相容的笑話⋯超級白爛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書友顏:「看到二戰裡面提到1939年冬天是20世紀最寒冷冬天,然後找到蘇聯跟芬蘭戰爭時候的紀錄
Facebook

1939年至1940年的冬天正值30~40年代最寒冷的一次冬天,而波羅的海直到芬蘭南部這塊地區又正是當時全球最冷的地方。1940年1月芬蘭卡累利阿地區(Karjala)一度下降至 -48°C。」

哇,冬季戰爭這麼冷!
Pyrogen
日本和德國有一樣的問題,對於後勤和情報相當鄙視的,在軍中被認為是低下的工作,沒有可靠的情報和後勤能力就想開戰,是德日的通病
Pyrogen
德國和日本都很仰賴駝獸運輸,像巴巴羅薩就從各地徵收了百萬匹馬來運輸
Pyrogen
日本也是用三十萬匹馬在運輸和作戰
Pyrogen
那些事後來看像是衝動判斷的決策,就是在缺乏情報的狀態下做出來的,侵蘇戰爭和矇著眼去打仗差不多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