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二戰(三冊不分售):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 李察.奧弗里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二戰(三冊不分售)
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Blood and Ruins : The Last Imperial War, 1931-1945
社會科學 > 人文歷史 > 世界史地
Richard Overy /譯者: 黃煜文 /衛城出版 / 出版日期: 2024/08/28
字數: 809,847

原文寫作完成於2020年,原文出版於2021年。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上)序章~第一章:
|序章—鮮血與廢墟:帝國戰爭的年代
|01民族帝國與全球危機1931-1940 |讀書會摘要 中文簡繁版差異的八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前言

作者認為本書和其他二戰書籍有四大差異:

「首先,傳統的「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分期已不再管用。

戰爭早在一九三〇年代初就已經在中國開打,一九四五年後過了十年才在中國、東南亞、東歐與中東結束。

把戰爭限定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也許提供了二戰敘事的核心,但整起衝突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九三一年日本占領滿洲,往下則可延續到二戰引發的最後幾場內戰,這些衝突在一九四五年時都還打得難分難解。

此外,一戰與在此之前與之後發生的暴力衝突,深刻影響了一九二〇年代與一九三〇年代的世界,充分顯示將兩場大戰場隔開來,反而無法讓我們對這些衝突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們應該要把一戰與二戰視為「第二次三十年戰爭一的前後兩個階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次,應該將二戰理解為全球性的事件,而不只是一場為了擊敗軸心國的歐洲戰爭,加上太平洋戰爭做為點綴。

我們還需要看到中歐、地中海、中東與東亞。這些地區的動盪不安,同樣危及了全球穩定,更解釋了戰火為什麼不只發生在幾個大國之間,還延燒到遙遠的地區,例如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南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與中美洲加勒比地區的島嶼基地。

相較於在歐洲戰場擊敗德國,亞洲的戰事及其結果對戰後世界的影響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三,必須將這場大戰重新定義為好幾種不同戰爭的混合。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我們熟知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包括侵略戰爭與抵抗侵略的戰爭,因為唯有國家才有能力動員充足資源與維持大規模武裝衝突。

但除了主要軍事衝突之外,還有內戰與「平民戰爭」(civilian wars),前者諸如中國、烏克蘭、義大利與希臘的內戰,後者則可能是反抗占領軍(包括軸心國與同盟國占領軍)的解放戰爭,也可能是民眾為了自衛而進行的戰爭,特別是在面對轟炸威脅時。

有時候,不同形式的戰爭會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中彼此重疊或匯聚,例如俄國的游擊隊或法國的抵抗運動。儘管如此,各種游擊戰、內戰與武裝暴動仍構成與二戰平行的小型戰爭,這些小型戰爭的參與者主要是平民,參戰目的是為了保衛或解放。平民動員使二戰更具有「總體戰」的特徵,也影響了二戰的進行方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後,上述三個要素,時間、空間與定義,都源自以下這第四項論點:這場漫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是最後一場帝國對帝國的戰爭。

過往探討二戰的通史著作,絕大多數都把重點放在「強權」衝突與意識形態,卻遺漏或忽略了「領土型帝國」(territorial empire)的重要性。

領土型帝國決定了這場漫長戰爭的性質,不僅戰爭必須從一九三一年起算,戰爭的終點也不是到一九四五年為止,而是延伸到一九四五年後的混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不是說,我們要以狹隘的列寧式觀點來看待這場戰爭,而是必須認知到唯有全球性的帝國秩序,才能將不同地區與不同形式的衝突連結起來。

這套帝國秩序的支配者主要是英國與法國,是這兩個國家激起了日本、義大利與德國的龐大野心。德義日這三個所謂「缺乏殖民地」的國家,為了確保國家存續與彰顯國家認同,開始對外征服,擴張自己的帝國疆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直到最近才有歷史學家主張,軸心國模仿英法舊帝國的方式來創造屬於自己的全球「連結」,最終目的是要取代這些舊帝國。

一戰前後就已出現的帝國擴張計畫與帝國危機,已大致決定二戰的爆發方式與過程。

二戰的最終結果,便是長達五百年的歐洲殖民帝國的終結與民族國家的興起。「歐洲恣意擴張了數百年,最後還是免不了要退回歐洲。

傳統殖民統治的殘餘,在一九四五年後的數十年間迅速崩解,促使美國與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成為新全球秩序的支配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真正能解釋歐洲各國明知一旦參戰將造成嚴重損失卻依然認為戰爭不可避免的原因,其實就在於帝國,在於當時人抱持著民族國家唯有取得帝國地位,成為民族帝國,才有資格成為現代國家的觀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咦?

「一八九八年到一八九九年的美西戰爭不是一場為了建立帝國而發動的戰爭,但西班牙的戰敗卻讓美國暫時取得了菲律賓、波多黎各、關島與部分太平洋島嶼。建立「大美國」(Greater America)的想法因此甚嚣塵上,但當聯邦最高法院判決新領土不屬於美國所有時,美利堅帝國的熱潮也隨之消退。太平洋基地具有戰略用途,但從西班牙奪取的其他領土地位卻懸而未決,既不屬於正式帝國的一部分,卻又處於美國占領的狀態。」

最高法院這個判決好神奇啊?

美國為什麼沒有變帝國另一延伸噗
Pyrogen
難怪美國會有很複雜的領土與屬地分類
Pyrogen
照一般想法,50州以外應該都是殖民地,但美國還會分成有無合併於美國,有無組織法建制,分成四種不同的領地
Pyrogen
但不會用到殖民地去稱呼這些地方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Pyrogen : 為何有四種?被併入的就是美國的一州,像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沒被併入就沒被併入,像是波多黎各、關島。波多黎各之前投票要加入美國變成一州,但美國還是沒有要把他們變成51州,我想應該也是沒這個打算吧。
其實沒有很複雜的領土分類啊,反正沒幾個啊。戰前比較大的應該算是菲律賓,但戰後就獨立了。
Pyrogen
有建制且為領土、無建制但併入領土、有建制但無併入、無建制也無併入

有些地區是因為特殊原因,雖然是領土,但上面沒政府
Pyrogen
有建制的非合併領土,又分成是不是自治領
Pyrogen
夏威夷併入算是武裝政變的結果,也是19世紀末大美國論下的產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Pyrogen : 對島嶼有興趣的話可以看這個:
U.S. Territories: Last Week Tonight with John Oliver...
我覺得他講蠻清楚的但又蠻好笑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拉個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歐戰結束,德意志、奧匈與鄂圖曼三大帝國瓦解,還要加上一九一七年滅亡的俄羅斯帝國。

英法都將自己的勝利視為帝國的勝利。

英國的海外帝國貢獻了母國需要的大量人力、金錢與資源以投入全球戰場。由白人開拓的殖民地派出一百三十萬人,印度動員一百二十萬人,非洲殖民地也提供數十萬名工人,其中估計有二十萬人死亡。

法蘭西帝國派出五十萬名士兵(絕大多數來自法屬西非與北非)與超過二十萬名徵召的工人,此外還耗費十六億法郎與五百五十萬噸的補給物資。

帝國上下一心成為戰時宣傳的主軸,英法兩大帝國都希望這場戰爭能讓民主世界存續,但矛盾的是,它們也希望這場戰爭能讓不民主的海外帝國繼續存在。

這項矛盾有助我們理解一九一八年後所有帝國面臨的兩難,也解釋了何以帝國主義在二十年後再次引發重大衝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美國民主黨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son)有關,他在一九一八年一月十八日於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說,後來被稱為「十四點原則」,裡面針對新國際世界秩序提出一套構想。

威爾遜的演說一夜之間傳遍世界,因為他的十四點原則提出「國家無論大小,都應擁有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的權利,威爾遜從未使用民族「自決」一詞,但他的演說模稜兩可,予人解釋的空間,威爾遜因此收到殖民地居民寄來的大量請願書,許多遊說團體與代表團也要求接見,殖民地居民錯誤解讀威爾遜的說法,以為這是他們尋求解放的機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事實上,從威爾遜演說產生的「自決」觀念,最早的提倡者其實是一九一七年俄國的革命分子,他們在一九一七年三月沙皇政權被推翻後開始高喊民族自決口號。

革命後建立的俄國臨時政府仍想繼續作戰,並且於一九一七年四月九日宣布臨時政府主要的戰爭目標是「根據民族自決原則建立永久和平」。一年後,布爾什維克(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激進派共產主義者)奪取了權力,推翻臨時政府。新政府主席列寧呼籲「解放所有殖民地,解放所有從屬的、受壓迫的與無主權的民族」。

俄國共產主義者很快就在一九一九年成立共產國際,他們的民族自決訴求讓帝國強權起了戒心。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一九年,各帝國派出軍隊干預,協助「白」俄的白軍對抗布爾什維克的紅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曾與俄國起過衝突的日本,也於一九一八年派遺七萬名士兵前往西伯利亞。日本原本還打算加派軍隊到二十五萬人,建立一個從屬於日本的西伯利亞省分,以利日本帝國北進。但布爾什維克的軍事勝利與日本的國內不安最終促使日本於一九二〇年撤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這裡講到1917年的俄國革命分子是最早提出民族自決的,並且1919共產國際成立。

這就讓我想到 Why Taiwan 裡面講到 1934 年毛澤東也是支持民族自決,接受訪問時也支持(當時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朝鮮獨立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為什麼是臺灣? 中國領土完整的地緣戰略理由 Why...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到頭來,巴黎和會的首要目標其實是在東歐與中歐建立幾個主權國家,取代瓦解的王朝帝國:波蘭、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芬蘭、愛沙尼亞、立陶宛與残餘的奧地利。民族自決原則並未擴及到歐洲以外的地區。英國與法國代表團不僅說服威爾遜在起草《國際聯盟盟約》
( 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國際聯盟將成為未來國際秩序的重要組織)時將「民族自決」一詞去除,還要求威爾遜承諾維護現有國家的領土完整與政治獨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德國除了戰敗賠償外,剝奪殖民的理由也很歐洲中心:

「面對戰勝國指責德國殖民主義過於殘暴與剝削,因此德國人沒有資格繼續擔負「文明開化的使命」而得被剝奪所有的殖民地,這類主張對德國人而言不過是一種虛偽的說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九一〇年到一九三八年,當世界其他地區的市場萎縮或封閉時,英國對海外帝國領土的出口總額反而從占總貿易量的三分之一上升到將近一半;一九三八年時,帝國海外領土也占了英國進口的42%;一九三〇年時,英國更有將近六成的海外投資是在帝國的海外領土。帝國雖然尚未形成封閉的貿易區,但帝國在進行商業往來時顯然偏重於內部貿易。與法國一樣,英國工業的相對衰退,可以透過向帝國海外領土出口溢價商品獲得補償,而英國海外投資提供的錫、橡膠、石油、銅等原物料也使英國的貿易公司與各項產業在世界市場上欣欣向榮。帝國深植於英國的大眾文化中,即便對許多英國人而言,帝國依然是個遙遠的現實,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就像法國人一樣,這個想像共同體源自於「帝國和諧」與「家父長形象」的政治宣傳,對於帝國年復一年在海外領土持續實施的緊急狀態與壓迫行為隻字不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是每個帝國都能享受到這種經濟利益,德國、義大利與日本等十九世紀晚期才加入帝國爭霸的新興帝國就缺乏這樣的經濟優勢。於是我們便不難想像,到了一九三〇年代全球經濟崩潰而國際主義趁勢興起之時,這三個強權便在戰前的「民族帝國」觀念下掀起新一波以武力搶奪領土的帝國主義。

德義日對於一九一九年後世界秩序的看法,雖然理由各自不同,卻同樣對一戰的結果懷著強烈憎恨的態度,也憎惡西方強權支配戰後和約訂定與主導此後國際政治事務的討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與德國不同,義大利與日本屬於協約國陣營,兩國在一九一九年時都是戰勝國,在戰後也都保留了原有的殖民地,但兩國依然感到不滿。德義日三國的民族主義者發現,一戰使英法這兩個全球帝國取得空前廣大的領土。英法在國聯與國際主義論調的支持下,一方面運用自身的全球力量壓制其他國家從事帝國主義,另一方面卻充分利用自己身為「民族帝國」的地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事實上,英法愈是大力宣揚統一帝國可以為國家帶來強大與繁榮的幻想,處於不利地位的國家就愈是認為取得更多土地是提升國家地位與保護自己人民免於經濟風險的唯一手段。

這些國家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唯有透過戰爭才能取得更多領土。從一八九八年的美西戰爭、南非戰爭、日俄戰爭、對利比亞的二十年征服戰爭,到一九二〇年代在摩洛哥、敘利亞與伊拉克發生的重大帝國衝突,近年來的歷史皆是這一不滿的有力證明。這些國家由於怨恨無力決定自身未來,因此不願接受以和平合作與民主政治為基礎的「西方」或「自由主義」價值。

基於前述原因,我們便不難理解德義日這三個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為什麼傾向於認為新領土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使它們擺脫永遠臣服於領土廣大與資源豐富的英法兩大帝國與美國的命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近讀書的狀態不佳,斷斷續續終於把序章看完了。
歸納一下:
1. 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當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發展,當時的思潮認為帝國和殖民地是進步文明民族支配落後民族象徵,
2. 一戰後英國、法國得到最多利益,主要是擴張了殖民地。
3. 德國有戰債、戰敗國的屈辱、所有的殖民地被剝奪、由英法託管,認為自己的生存空間被壓縮(而考慮東至烏克蘭的生存空間)
4. 日本感覺自己不被西方國家重視、在中國的利益被西方列強侵蝕,認為帝國需要擴張;義大利也想要擴張殖民地
4. 192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得1919重建國際秩序的努力付諸流水。英國、法國靠著巨大的封閉帝國殖民地體系獲取利益,美國、英國紛紛開始課徵關稅,使得日、德、義國家更加相信擴張殖民的帝國體系才是生存之道。
5. 一戰和二戰其實類似三十年戰爭,是一個整體
Pyrogen
課本上我們知道的二戰,似乎是是民主對抗專制

實質上是各個帝國主義間最後的肉搏殊死戰,打完之後誰提帝國主義誰白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Pyrogen : 我剛剛想了一下,可能是反納粹反法西斯吧(?)
當時民主好像不是主旋律?俄國就沒有說他們民主吧,他們共產主義。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1民族帝國與全球危機1931-1940
「在所有被兼併的地區與保護國,公民身分的取得是以種族為依據,未取得公民身分的人只能成為臣民,這點與衣索比亞一樣。在奧地利與蘇台德區,德意志人可以取得公民身分,猶太人與非德意志人則被歸類為臣民;在保護國,捷克籍的德意志人可以申請德國公民身分(但有可能不被批准),捷克人依然屬於保護國的臣民身分,至於猶太人則連這種有限權利也喪失了。與捷克人結婚的德國人將喪失公民身分,這等於變相鼓勵保護國進行種族隔離。」

「羅斯柴爾德(Louis Rothschild)被德國占領者脅持做為人質,被迫簽署文件,把保護國境內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龐大財產轉讓給德國之後才得以獲釋。」

所以除了維根斯坦家之外,羅斯柴爾德家族也被剝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雖然許多人認為希特勒在一九三九年尋求的是一場全面戰爭,因為重新武裝的成本對脆弱的德國經濟造成沉重的負擔,希特勒必須趕在德國經濟崩潰之前趁早對西方發動戰爭,然而幾乎所有證據都指出,希特勒想進行的是一場局部性戰爭,用來支持在東方擴展生存空間,而非與英法兩大帝國發生嚴重衝突。

希特勒希望能為十年來建設帝國的行動劃下句點,而非延長戰事使其擴大成為世界大戰。

希特勒顯然具有奪取更多土地與資源的經濟動機,但這一經濟動機不等同於想在此時此刻發動世界大戰,因為一旦真的發生大戰,他獲取的額外資源也會消耗殆盡。

希特勒有預想過大戰應該會發生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三年,屆時德國已完成重整軍備計畫。八月二十一日,希特勒只授權進行有限的經濟動員,目的是進行局部與短期的衝突。他是直到英法宣戰後,才下令德國經濟總動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希特勒長久以來一直相信英國與法國正走向衰敗,加上這兩個帝國在面對日本在東亞與義大利在東非的野心時毫無作為,更讓他堅信,一旦德軍入侵波蘭能勢如破竹,英法自然就會找個藉口放棄波蘭。希特勒的一名副官提到,希特勒清楚表示他想與波蘭交戰,但「不想與其他國家為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們該如何理解德國入侵波蘭?傳統觀點認為這是德國想開啟二戰戰端。
但若從長期的視角來看,這其實是德國在一九三〇年代為了建立新領土型帝國所採取一系列缺乏協調行動的最後階段。建立新帝國秩序的野心使日本、義大利與德國的命運緊緊相連,這三個國家都想在各自所在區域建立領土型帝國。德義日三國在歷經多年的民眾不滿與民族挫折之後,逐漸形成建立帝國的民族主義共識,三國的領導高層都反映了這樣的觀點(儘管這一觀點不完全源自於高層推動)。

這三個新帝國國家逐漸限縮戰略選項,透過脅迫手段讓國內敵視或批判新帝國主義的人士噤聲,進而冒險取得自己想要的領土。這些帝國主義者獲取的領土愈多,就愈有可能實現重塑全球秩序的長期目標:打造一套由新羅馬帝國、大東亞帝國與中東歐日耳曼帝國領導的新秩序。結果,這一野心卻使三國面臨戰略困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諷刺的是,帝國計畫原本是為了確保國家安全及利益,最終使宗主國的民眾富足,但與絕大多數帝國主義一樣,這些計畫反而帶來更高的風險與成本。這三國的領導者認為值得冒險一搏,因為舊國際秩序似乎已在崩潰邊緣。

換言之,如果當時其他大國能在一開始就對滿洲、衣索比亞與捷克遭到入侵進行干預,那麼世界局勢很有可能就會遭到改寫。

所有帝國擴張都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擴張一旦開始便難以停止。

新的征服會產生難以逆轉的動態效果,就像一九一四年之前絕大多數帝國建立的過程一樣,對外征服只會引發更進一步的衝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這三個國家來說,這些領土是透過征服取得的成果,這些「鮮血的犧牲」可不能像一戰後那樣遭到放棄。除非發動大規模戰爭,否則其他國家不可能將這些新帝國主義者逐出其新領土。領土至上原則因此是一把雙面刃,帶來禍福相倚的結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好的,看完第一章。
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樣,感覺也蠻有收穫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的理論是,日本和德國其實都只想要局部戰爭,並不想全面宣戰。然後1930年代,大國姑息造成這三國一而再再而三挑戰既有國際秩序。但英法兩國姑息的原因也很簡單,畢竟剛剛打完一戰,兵疲馬倦,大家都不想打仗。

前陣子有個辯論就在講美國應該不要支援烏克蘭,把亞洲(臺灣)當成第一要務;還是應該繼續支持烏克蘭以嚇阻俄羅斯(以及蠢蠢欲動的中國)來維持現有國際秩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簡單整理一下:
1. 1930年代就開打了,包含918事變,中國對日宣戰;各殖民地的衝突,如義大利的衣索比亞戰爭。
2. 德意志和意大利其實各打各的,墨索里尼想要建立古羅馬一樣的地中海帝國,自認為進行的是平行戰爭。而且後來他想和希特勒聯手,宣戰後打法國沒有什麼戰果,德軍就勝了,然後就簽停戰協定,他也就只好宣戰沒多久跟著停戰。⋯基本上就是配角。
3. 德意志想要往東擴張建立「生存空間」;德意志和蘇聯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一起瓜分東歐。
4. 法國失守得很快,雖然當時是第二大帝國,但軍隊要駐防本國和海外殖民地,相當分散。後來法國維琪政府還幫忙打英國;戴高樂則帶著少少部隊跑去倫敦宣傳海外殖民地支持他。因此法國分裂為兩個武裝集團。

5. 荷蘭比利時本國軍隊極少,也沒有和英法聯合。總之同盟國也好,軸心國也好,都各打各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6. 英國在法國輸了之後自己獨立打了一年德國;但海外殖民地,白人自治區如澳洲、南非、加拿大,採取觀望態度;非白人殖民區如印度,想要謀求獨立,比較認真,但戰力很差。原則上海外殖民地武裝力量普遍不足,自身難保,無法支援英國,而英國也無法支援和保護海外殖民地。

7. 其實希特勒1940好幾次要求和英國和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七月初,希特勒決定再次公開呼籲英國和談。希特勒計畫在七月十九日在帝國議會演說,並在演說前幾天對幕僚解釋:他不想毀滅大英帝國,因為德國人若為此流血,得利的將是美國人與日本人。歷史學家理所當然會對這段描述感到懷疑,但希特勒在情感上確實跟邱吉爾一樣尊崇大英帝國的輝煌歷史。

一九三〇年代乃至於在戰爭期間,希特勒不只一次表示大英帝國是德國殖民計畫的範本,其他的德國帝國主義者也如此認為。這種對敵人的精神分裂觀點就反映在七月十九日的演說上。希特勒一開始就表示,他可以預見一個帝國的毀滅,但「他無意毀滅甚或損害」這個帝國,接著簡短地訴諸理性:「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要繼續這場戰爭。」

希特勒對戈培爾說道,這個訴求只是個「簡要的提議」,沒有詳細的內容,但他「言盡於此」。邱吉爾拒絕回應。」

然後希特勒就懷疑英蘇好上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自己覺得料敵機先的希特勒就決定在蘇聯打德國之前不如自己先來打東部戰場!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蘇聯把原來德國想要的東部空間吃掉了很多、畢竟原來想要的是到烏克蘭南部。

我覺得不知道為何,我一直覺得法國和同盟國一起打二戰的,雖然我知道法國很快就被攻陷,但也沒想到那麼快(?)

而且我好像總是有種「法國跑到英國這繼續打」、「被佔領的法國土地就在維琪的傀儡政府被德軍佔領過日子,大概就像汪精衛的南京政府一樣吧」。

沒想到維琪政府其實還是有軍隊有武力的欸,對殖民地有控制力,而且和德國簽和約,雖然是臣服於德國但也有相當的決定權和空間,希特勒也是需要考慮他們的態度,並不是上對下的指揮。所以再怎麼說也應該算北洋政府的等級欸。

反而是戴高樂和他的軍隊才是幾隻貓可能也稱不上流亡政府的程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美蘇邊緣化
書友F:

這本書最有趣的是,在論述建構上蘇聯和美國的邊緣化,

美國可能是(不想撩落去),蘇聯一定不是,畢竟蘇聯從1920年代開始,就有計畫的輸出世界革命。西班牙、東歐、還有東亞各地的反帝反殖民運動,都是蘇聯策畫的。東亞的1926年蔣介石北伐成功,是蘇聯輸出革命的最大成就。

我:從這個角度來說,和二戰的主軸超搭的啊!作者整本書都在講領土型帝國主義彼此之間、和殖民地的緊張關係造成的二戰嘛!

對欸,所以蘇聯怎麼會被邊緣化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書友F序章-第一章摘要
1. 這本書是典型的西方history寫作 如同希羅多德和修習底德 著重於因果關係的連結 並且核心是探討「戰爭的起源」。 相對於描述型的報導寫作 能得普立茲獎的那種 比如《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2. 本書將戰爭起源定為1931年的滿洲事變 從日本侵略中國開始 這樣不僅符合客觀事實 在主觀上 也能將二戰定義為「全球性事件」(相對於一戰嚴格來說只是歐洲大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3.序章提出四大論據
a 二戰應定義為1931-1945的15年期間 並且一戰與二戰是三十年戰爭
b二戰是全球性事件 而不是區域事件的總和
c 二戰不同於一戰還有傳統戰爭 是真正意義上的「總體戰」(廣義來說 拿破崙戰爭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總體戰)

4. 最重要且新穎的是第四個論據:二戰是最後一場帝國對抗帝國的戰爭:日德義帝國對抗英法帝國,是後起的領土型帝國對抗老牌帝國。日德義的最終目的,是透過模仿最終取代英法,建立新的帝國秩序。這樣的論述導致本書的美國和蘇聯崛起的邊緣化,彷彿是被動參戰的角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5. 本書強調二戰前夕的世界秩序是建立在英法帝國的全球統治之上,這還蠻有趣的,也不同於傳統教科書的印象。
6. 由於本書並不強調及論述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因此美國和蘇聯的邊緣化是可以想像的。
7. 二戰的起因 可簡單歸納為「納粹的崛起,以及英法的恐懼」、「蘇聯的崛起,以及德日的恐懼」。
8. 118頁,英法走向二戰的取徑 是前半版最好看的部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排除意識形態討論
我:我覺得他如果加入意識型態的討論會模糊焦點,而且可能意識形態的解釋力還是沒有帝國主義擴張、地緣政治衝突的解釋力強?

西方傳統上是解釋為「民主自由 vs 法西斯、專制的軍政國家」,但就如同作者者說的,英法對於海外殖民地並不民主自由,加入同盟國的也很多專制國家(包含蘇聯也是),而且英國想要拉攏的各個國家像土耳其,也是君主制;所以也稱不上是意識形態的對峙。

冷戰就比較可以說成是意識形態 共產VS 反共,但反共並不代表民主自由,也是充滿專制獨裁。

F:沒錯,焦點會大大模糊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日本擴張

書友F:
作為華文讀者,看這種西方的二戰書寫,最有意思的就是作者如何理解、描寫東亞的戰爭局勢。(這本)還是有點距離感和資料篩選的問題。

先說,我拿到這部書後,先翻閱的就是他寫日本及東亞的部分,我覺得已經算是蠻好的了:很全面,比例感有抓到。我指的是二戰要從1931年滿州事變開始算起,以此展開論述。談日本時。也能區分日本政府與軍方的差別。

但在分析上,由於本套書強調民族帝國的擴張,並且有意識的迴避意識形態衝突,導致蘇聯部分的缺失,所以在解釋日本擴張上,還是會產生偏差。

具體來說,我想問的是:

日本和中國的關係,那怕是在甲午戰爭以後,也是密切交流的狀態,一堆中國留學生前往東洋留學。

但為什麼在1920年之後,中日關係速迅惡化,更在國民黨取得政權後,降至冰點。日本因而改變對中國的外交方針?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P:我以為純粹就是日本國內軍國主義興起 大帝國夢。

F:還有日本自古以來的征服大陸野望。

我:日本關係密切的是北洋政府嗎?是說北洋政府有強調民族主義嗎?因為蔣介石滿強調的。孫逸仙雖然也蠻強調,但革命的時候得到日本很多幫助。我覺得我對二戰了解看的是國民黨之後的論述。所以我不知道當時如何,但我的印象裡覺得,民族主義這件事在北洋政府時期,相對沒有那麼強調?

但蔣介石就會講一些民族的救星啊之類的神話故事,抗日戰爭是他很大的重點。但我不知道民族主義是之前,還是之後的事。是因為要抗日所以開始民族主義,還是因為民族主義於是和日本產生越來越大的衝突?

E:北洋長期被國共diss,也不太好找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F:辛亥革命前後,許多反清運動,不只是來自日本的援助,而是根本就是革命分子和日本人的聯合策畫。
支那革命的真相:來自日本的視角與立場

當然這套二戰史不必然要回答日中關係變化的問題。但是作為熟悉東亞歷史的華文讀者,自然會覺得民族—帝國的擴張,不能全面解釋東亞的問題,這就是我指的篩選了。

我:但我覺得他這個解釋,還蠻有趣的。

F:是蠻有趣的。而且在於有意識地迴避意識形態這點上。

(針對和日本關係密切的是北洋政府的問題)畢竟北洋是當時中國的合法政府。

我:就是啊。就我覺得蔣介石當時小咖啊,那他有如此富有民族主義嗎?還是會想要先統一天下再說?總之我也蠻保留。

當然可以說他安內攘外,但國共內戰感覺其實才是他的重點。抗日戰爭是因為張學良西安事件,張學良就又可以理解為家仇,而且無處容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F:蔣介石的民族主義,是建立在跟蘇聯合作的前提上,這點正中日本的死穴。

蔣介石政府跟蘇聯的關係,是近代史的一個大黑洞。

為什麼西安事變,史達林要介入調解? 為什麼史達林明顯支持蔣,而非中共? 八年抗戰時,國軍得到多少蘇聯援助?(而不是只有美援) 戰後收拾善後,為什麼史達林先跟老蔣談合作?

我:你這樣要看中國共產黨史吧⋯⋯

F:這個問題是國共雙方都有意識迴避的

口:民族主義不是五四運動嗎?

F:就民國學運,一般有兩種解釋。台灣的國民黨史觀,強調科學和民主的啟蒙運;但中國的官方史觀,這是定位為,共產國際與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民族主義的力量雖強,但在論述上是屬於被支配的底層結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達先生和賽先生?反帝國殖民?不知道當時的人怎麼看,感覺應該蠻民族主義的啊!我小時候覺得這一串和梁啟超康有為都連在一起一脈相承,但是我覺得應該沒有特別針對日本吧?

所以應該不能回答1920年代為何中日突然關係惡化的問題?

(蘇聯和蔣中正合作)我覺得這個和地緣政治、日本帝國主義擴張感覺比較能解釋。

F:的確是,滿洲的地緣政治,還有日本的確是跟著西方的帝國主義走,建立勢力範圍。剛剛會談到這個問題,是基於二戰的起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好像沒討論到日本為何1920以後和中國交惡?

綜合上述討論,是因為蔣中正北伐後取得控制,而蔣中正受到蘇聯的支持,張學良西安事件,以及史達林居中協調,使得蔣介石對日宣戰。而史達林希望促成這一點,可能和蘇聯和日本在滿洲,地緣政治下的勢力衝突有關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果用恐懼共產國際、蘇聯輸出革命的方式分析二戰緣由
F:德國對蘇聯的恐懼,可以參考《血色大地》~蘇聯的輸出革命大清洗,讓鄰近蘇聯新仇舊恨一堆的德國人非常恐懼。

希特勒利用這個恐懼,發明了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這個超級矛盾的名詞 ,來宣傳納粹才能提供安全。二戰雖然有提到大眾社會及民粹主義,但偏重也不多(包括中冊及下冊) 。但不表示作者否定這就事,可能他更新聚焦於戰爭本身吧!

簡單說,蘇聯崛起輸出革命,造成世界恐懼,而日本及德國首當其衝,陷入歇斯底里的不安全感;再為統治者或野心家所利用,成為民族帝國擴張的最好理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個恐懼,在日本促成了皇道派興起,也就是二二六事件的源頭:一群中下層軍官 認為腐敗的高層是無力對抗蘇聯的,因此密謀叛變,成立更獨裁的政府,並推動更激進的對蘇聯政策。皇道派的精神領袖,就是之前說到的北一輝,他被稱為日本法西斯之父。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