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6:35 PM
Tue, Aug 13, 2024 4:44 PM
51
12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臺灣族群史解謎
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 葉高華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發現葉高華這本書上架了,而且特價之後可以領書耶!於是就速速領了一下!待會找時間開書!❤️
我覺得這本書根本可以取名:
《謠言終結者:破解台灣族群六大迷思》
每一章都在挑戰某個著作或說法
🤣🤣🤣
——
看完了!推薦大家領一下書,超划算的啊!我覺得是關於台灣很棒的討論!
而且看起來很輕鬆啊,就像是炎炎夏日的涼拌黃瓜,清爽無負擔,十萬字一下就看完了。
cmt去座談會的小火堆分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6:47 PM
Wed, Jul 31, 2024 7:29 PM
我看了前言,發現他是論文集。
(對,其實我都沒看出版社的介紹,純心電感應買的XDDDD)
不過他論文有為了本書擴充、重新編輯改寫!
超讚的我超欣賞,論文沒改寫的有時候前後論文雖然彼此有關係,但關係不是很清楚。對於不是該領域的讀者有點痛苦,像這樣出書有重新整理真是超佛心!
《強制移住》我買了好久都還沒開始,這本感覺比較好入口~
本書要解決的六個問題:
1. 福佬/客家的區分:難道歷史悠久的福建/廣東之分被徹底揚棄,改由福佬/客家之分取而代之?
2. 早期福佬、客家之間總是對立嗎?
3. 漢人普遍與平埔原住民通婚嗎?
4. 所謂平埔族(包含許多族)是臺灣原住民,但為何他們沒有取得法定原住民身分呢?
5. 到底有多少外省人? 6. 「從小講華語獲得教育優勢」是真的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6:53 PM
Wed, Jul 31, 2024 7:20 PM
導論
1. 福佬/客家的區分:難道歷史悠久的福建/廣東之分被徹底揚棄,改由福佬/客家之分取而代之?
「過去官方分的都是福建/廣東,從清代科舉名額按閩籍、粵籍分配,到日治時代戶口制度區分福建人、廣東人,都是如此。難道歷史悠久的福建/廣東之分被徹底揚棄,改由福佬/客家之分取而代之?
會如此發問,當然是因為兩種分類並不相同。福建、廣東顧名思義是不同省分,福佬、客家則源自語言之分。省分與語言群體交叉分布,並不完全重疊。福建內陸山區的人群講客語;廣東沿海的人群講閩語(圖I)。」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6:56 PM
Wed, Jul 31, 2024 9:15 PM
「具體而言,廣東沿海的潮州話(潮汕話)與閩南的泉州話、漳州話類似,在現代語言分類中都歸為廣義的閩南語;惠州海豐縣、陸豐縣的主流語言又比潮州話更接近漳州話。廣東客語人群稱呼這些間語人群「Hoklo」。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書寫是不懷好意的「貉療」,後來依序雅化為「鶴老」、「學老」、「福老」,最後「佬」取代「老」。」
「當廣東客語人群移居臺灣而遭遇來自閩南的泉漳話人群時,將其視為廣東閩語人群的同類,也稱呼「Hoklo」。
不過,只有接觸過客語人群的泉漳話人群知道他們被這樣稱呼。另一方面,臺灣客語人群的自稱與他稱原先都是「客人」(hak-ngin\kheh-lang)。」
但總之因為日本人的誤解,在戶籍上分為依照清代官方區分地域上的廣東/福建的傳統,於是就固化語言上的福佬/客人之分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7:04 PM
二戰後由中國傳來的「閩南語」、「客家人」概念,嫁接到臺灣固有的人群人類上。
「客家話」本來是廣東粵語人群用來稱呼來自惠州、嘉應州,語言不通的另一群人,後來他們也以此自稱,並將使用相似語言的人群都納入客家概念。
「使用閩南語的福佬人開始被稱為「聞南人」。不過,「閩南人」通常只在華語情境中使用,在臺語(臺灣閩南語)、客語中都很少這樣說。他們通常自稱「臺灣人」,鄰近客語人群者也會自稱福佬。」
「總而言之,並非官方的福建/廣東之分遭到揚棄,改由福佬/客家之分取而代之。真相是日治時代的戶口制度以福建/廣東的標籤固化了福佬/客家的分類,後來人們撕掉錯誤的標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7:06 PM
Wed, Jul 31, 2024 7:18 PM
2. 早期福佬、客家之間總是對立嗎?
除了語言不同,福佬人傾向纏足、客家人傾向天然足。除此之外沒有太大差別。
作者發現,鄰近客家地區的福佬女性相較其他提拉女性,纏足率較低。
幾個被作者檢視的理論:人群衝突說(常有衝突所以避免纏足才跑得快)、福佬客(福佬化的客人)假說、語群融合說(共組家庭互相影響)、勞動條件說(經濟條件類似客家需要更多勞動而免於纏足)。
作者最後採用「社會壓力說」。
「社會壓力說:當周邊纏足率愈高時,父母愈有可能讓女兒投入這場「軍備競賽」,以免在婚姻市場中陷入劣勢。反之,若周圍存在大量不追求小腳的人群,競逐小腳的壓力就會大幅減輕。」
因此風俗是互相影響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7:12 PM
「本書第三章鎖定四個位於福佬、客家邊界的地區,觀察一九。五至一九四五年間發生福客通婚的機率。結論是:有些地方像傳統敘事強調的那樣,福佬與客家界線分明;有些地方的人們則不太在乎福佬與客家的區別。福客關係因地而異,不可一概而論。這充分呼應王甫昌的主張:在一九八。 年代的族群運動之前,人群分類意識相當地方化,不同地區的差異相當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7:13 PM
Wed, Jul 31, 2024 7:18 PM
3. 漢人普遍與平埔原住民通婚嗎?
「一九。五至一九四五年的戶口簿冊記載「種族」訊息,成為臺灣史上唯一能確實統計漢人與平埔原住民之間通婚率的年代,而且空前絕後。
本書第四章運用人口動態統計與八個平埔村落的戶口檔案,來解開這道謎題。從全島層次來看,只有極低比率的漢人與平埔原住民通婚:福佬人不到0.5%、客家人不到1%。平埔原住民則有三分之一左右與漢人通婚。從村落層次來看,在地方上相對人口規模愈小的群體,無論是漢人還是平埔原住民,通常愈能接受跨族通婚。
換言之,只有那些在平埔村落中成為少數群體的漢人鄰居們較可能與平埔原住民通婚。一旦出了平埔村落,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7:21 PM
4. 所謂平埔族(包含許多族)是臺灣原住民,但為何他們沒有取得法定原住民身分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7:22 PM
Wed, Jul 31, 2024 7:31 PM
5. 到底有多少「外省人」來到臺灣?
「中華民國政府重視省籍區別,但是不太在乎「臺灣省籍」(本省籍)內部如何區分。然而,究竟有多少外省籍人口湧入臺灣,居然缺乏可靠數字。從不到一百萬人到超過二百萬人的說法都有,眾說紛紜。這成為我的第五個疑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7:24 PM
Wed, Jul 31, 2024 7:30 PM
6. 「從小講華語獲得教育優勢」的說法是真的嗎?
「社會科學研究一再發現,外省第二代的教育成就顯著高於同世代本省人。其中一種解釋是:外省第二代從小在家裡說華語,因而在使用華語的教育體系中獲得優勢。很多民眾也是這麼想的,於是放棄將自己最流利的臺語或客語傳給子孫,寧可與子孫說著蹩腳華語。
然而,「從小講華語獲得教育優勢」的說法一直只是個假設,從未經由資料檢驗。對此,我不禁生出第六個疑惑:這種普遍觀點是真的嗎?還是迷思?」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7:58 PM
Wed, Jul 31, 2024 8:00 PM
第一章
「柯志明在《熟番與奸民》一書中主張:「沿革調查」係根據語言分類,其中廣東人指的是講客語的客家人。〔27這應該是誤判。我們可以觀察「沿革調查」如何區分祖先來自廣東閩語區的人們,以及祖先來自漳州客語區且仍說客語的人們。韋煙灶在彰化縣埔心鄉的族譜調查發現,瓦磋厝(瓦中村、瓦南村)、徑口厝(經口村)、大溝尾(大華村)的世居宗族主要來自東沿海的閩語區。[18若按照語言分類,這些人不算廣東人。但是根據「沿革調查」,這些地方的人口大多歸為廣東人(表1-1),明顯是根據祖籍。
另一個指標地點是著名的漳州詔安客據點:雲林縣的崙背。當地人直到二十世紀時還通客語,按照柯志明的理解應該算是廣東人。但是「沿革調查」並沒有把他們歸為廣東人,而是根據祖籍歸為漳州人(表1-1)。」
我的《熟番與奸民》也是買了還沒看X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02 PM
Wed, Jul 31, 2024 8:11 PM
哈哈哈哈!
本書在第一章就大膽挑戰了柯志明《熟番與奸民》的論證!
「柯志明既將「沿革調查」中的「廣東人」理解為客家人,於是也將十八世紀史料中的「廣東民人」、「粵民」理解為客家人,以保持一致。如此詮釋的風險不小。
事實上,「治革調查」中「廣東人」指的就是祖籍廣東的人,不一定講客語。即使不得已使用「沿革調查」資料來說明清代人群分布,也不用冒險將十八世紀官員眼中的「廣東民人」、「粵民」推斷為客家人。」
補一個
書友的《熟番與奸民》的閱讀噗
。
呼叫
cmt
: 趕快來讀一下葉高華的新書,他第一章就在挑戰柯志明的觀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19 PM
Wed, Jul 31, 2024 8:59 PM
馬來西亞出現了耶!想到《比較的幽靈》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比較的幽靈 民族主義、東南亞與全球 The Sp...
「戶口調查簿原本沒有種族欄。直到一九。四年十二月,官方也還沒想到要在人口普查中調查「種族」。為什麼最後關頭會追加「種族」呢?這指的又是什麼?
也許,總督府的統計官僚從一九。一年英屬馬來聯邦的人口普查中獲得啟發。沒有普查經驗的他們應該參考了先行者如何在殖民地執行人口普查,尤其是參考同樣存在大量華人的殖民地。當時馬來聯邦的人群分類就叫「種族」(race),粗分為:
歐美人、歐亞混血(Eurasians)、華人、馬來人與其他群島人、坦米爾人與其他印度人、其他種族。在華人之下,又細分為:廣東人、福建人、海南人、客人(Khehs)、潮州人、土生(Straits-born)等,與當地「方言群」若合符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20 PM
「統計官僚將「種族」概念引入臺灣,粗分為:內地人、本島人、外國人。在本島人之下,細分為福建人、廣東人、其他漢人、熟蕃、生蕃。從字面意義來看,福建、廣東是祖籍的分別。
不過,統計官僚教導調查員按照現存特徵來區分。在調查開始之前的訓練中,熟悉地方民情的警務人員曾提出疑問:如果祖先來自廣東,但語言、風俗與福建人相同,應如何認定「種族」?
總督府的回答如下:「即使有廣東人的歷史,然其特徵不存,已福建化者,應將其視為福建人調查。」「含這段問答刊行於《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諸法規問答錄》中,確認「福建人」、「廣東人」的區分主要按照現存特徵,而不是根據歷史(祖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22 PM
「那麼,所謂現存特徵,主要是什麼?臨時臺灣戶口調查在認定「種族」的同時,也調查人們的語言。
調查報告寫得很清楚:「夫言語即種族之徵表也。言語之異同,則表現種族之異同。」
報告也提到,調查語言不只是為了瞭解語言,更重要的目的是將語言與「種族」連結起來:「言語之調查,決不可以獨悉得言語之為何,須將連結以言語與種族,而期聞明各種族之言語關係為要,且其為本調查之精神也。」
顯而易見,當時區分福建人、廣東人的主要依據就是語言,大致相當於閩南語人群(福佬)、客語人群(客家)的區別。後文還會進一步分析種族與語言的關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23 PM
Wed, Jul 31, 2024 8:29 PM
我覺得美國人口普查好隨便,以後的歷史學家是否會很難做研究XDD
日本調查的也太鉅細靡遺,就算是這樣,也還是引起了學者之間不同見解的爭議,不知道做美國這種資料更不仔細的到底怎麼做。哈哈哈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33 PM
Wed, Jul 31, 2024 8:34 PM
警察要學台語,先學一個查戶口!
「圖1-6展示《臺灣語教科書》中關於戶口實查的會話內容。這本教科書的使用者認真寫筆記,正好反映上課情形。
課文第一句:「汝是戶主或不是」,其假名注音可轉寫為•「li si hoo-tsu iah m-si」。筆記指示在這句話之前可先問:「我來要戶口調查,有人在得無?」
課文第二句:「是,我是戶主」,其假名注音可轉寫為:「Si,gua si hoo-tsd」。筆記指示若對方答「不是,我不是戶主」,接著問:「如此是何人」(推測•an-ni si siann-lang)。像這樣的訓練,確保了戶口制度運作的準確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43 PM
原來三山王爺廟不是客家信仰,創辦人是福佬欸,神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44 PM
第二章
用各種模型和數字來檢驗各項學說解釋纏足現象,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46 PM
台灣經濟400年出現了!
「經濟學者吳聰敏等人認為,糖業的蓬勃發展為解纏足提供了經濟誘因。從一九零三年至一九一八年,臺灣的甘蔗收穫面積成長9倍。由於種植甘蔗需要更多女性勞力投入,促使大量女性解開纏腳布。
除了經濟誘因,我認為社會壓力也能解釋解纏足現象。一九一五年四月,臺灣總督府正式要求保甲規約加入推動解纏足的項目。從當時的報紙可看出,四月下旬開始,各地保甲興起一波競逐「解纏績效」的熱潮。正好當年六月十七日是日本統治臺灣二十週年紀念日,於是很多保甲將這一天設定為解纏的最後期限。(§這導致社會壓力的方向逆轉:原本是大腳遭人恥笑,此時轉變為持續纏足的女性得承受指責。尤其,當周邊有愈來愈多女性解纏足時,她們愈難以抗拒這股社會壓力。一旦她們解開纏腳布,又會進一步提高其周邊女性解纏足的可能。於是,解纏足成為另一場競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53 PM
Thu, Aug 1, 2024 4:59 AM
他用纏足的統計數據來討論福佬/客家文化相互影響的程度,讓我想到 WEIRD 利用「表親婚」的「濃度」分佈來討論基督教對婚家制度的影響。
還蠻有趣的,可能社會史研究就是常常不得不用這種間接因素來建模型討論吧!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The WE...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The WE...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8:56 PM
Wed, Jul 31, 2024 9:01 PM
第三章
「關於福佬或客家的群體外婚比率,既有研究多仰賴全國抽樣調查。
此種樣本的案例散布於各地,無法鎖定福佬—客家邊界地帶進行觀察。另一方面,這些調查所掌握的結婚事件主要發生於二十世紀後半葉。這段期間臺灣經歷快速都市化,大量年輕人離鄉前往都市就業,因而遭逢另一語群。
換言之,這些調查掌握的福客通婚多半發生於都市環境中,難以反映原鄉的福客關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9:01 PM
Wed, Jul 31, 2024 9:01 PM
「本章採取相當不同的途徑:鎖定四個位處福佬—客家邊界的地區,分析當地於一九。 五年至一九四五年使用的戶口調查簿。此種檔案完整記錄四十年間所有發生於當地的結婚事件,資料本身即母體。
研究區涵蓋四種不同的人文區位,包括:鄰近福佬庄的客庄(六家);鄰近客庄的福佬庄(貓兒錠);兩群混居但客家較多的地區(通霄);兩群混居但福佬較多的地區(神岡)。本章透過比較四地人口結構與福客通婚機率的關係,揭開快速都市化之前,因地而異的福客關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9:04 PM
Wed, Jul 31, 2024 9:05 PM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通霄福佬與神岡福佬不多不少正好落在對角線上,反映他們選擇婚配對象時不太考慮語群。
另一方面,通霄客家與神岡客家的點位比對角線低了一些,顯示有些許內婚傾向,但不算非常強烈。如此看來,在通霄研究區與神岡研究區,福佬、客家似乎只是母語的分別,人們不太會以此劃清界線。
相較之下,六家客家、貓兒錠福佬就真的是界線分明,內婚傾向非常強烈。」
「總而言之,以任何一地的福客關係來宣稱全臺灣的福客關係,注定是以偏概全。每個地方的福客關係,都鑲嵌於當地特有的歷史脈絡中。」
愛湊熱鬧的 array
@arrays
Wed, Jul 31, 2024 9:04 PM
very interesting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9:12 PM
愛湊熱鬧的 array
: 對啊,我也覺得很有趣!
現在看第三章,可惜我要去開會了,待會再回來繼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10:18 PM
Wed, Jul 31, 2024 10:22 PM
「大婚注重藉由聯姻拓展人際網絡,因此比小婚更可能嘗試福客通婚。小婚則較常與同語群的熟人結親,以避免姻親關係不足。」
其他婚姻形式:招贅婚、妾婚。
「曾經纏足的福佬女性相較於未纏足的福佬女性,更難被崇尚天然足的客家社群接受。反之,纏足的客家女性極可能與喜愛小腳的福佬人結婚。」
1915以後不准再有纏足,另外「福佬—客家邊界地帶的纏足風氣也比較弱。值得一提的是,親近客家的六家福佬女性都沒有纏足。反之,在福佬占優勢的貓兒錠與神岡,有一些客家女性纏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10:32 PM
Wed, Jul 31, 2024 10:36 PM
「本章一方面彰顯不同地區的福客關係具有重大差異,另一方面也指出某些家庭或個人因素在不同地區有共同的效應。除了再次驗證通婚家庭的下一代也更容易福客通婚,還有新發現:小婚最傾向群體內婚,可能是為了避免姻親關係不足。再者,曾經纏足的福佬女性相較於未纏足的福佬女性,更難被崇尚天然足的客家社群接受。」
題外話是分類意識鮮明的地方,如竹北,當地客語獲得比較好的保持(2010年普查約有三成在家說客語);福客界線模糊的通宵與神岡地帶,客語流失嚴重(2010年只剩0.9%和4.8%在家說客語,通霄客語「閩南語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10:37 PM
Wed, Jul 31, 2024 10:48 PM
第四章
「吉貝耍位於臺南市東山區,是一個以西拉雅族蕭壠社後裔為主的村落。」在1970年代附近居民還會以「平埔番」嘲笑吉貝耍人,而他們強烈拒絕自己是番。
「到了一九九零年代以後起了驚天動地的變化。隨著臺灣人認同崛起,「平埔族」的標籤突然從汙名變成「臺灣人有別於中國人」的證明。「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說法風行一時,即使這句話在清代與日本時代的文獻中都找不到記載。」
註釋:
6. 這類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只要在網路上搜尋「平埔血統」、「唐山媽」等關鍵詞,就可以找到一大堆傳播者。這些傳播者大多不是專業學者,也不是以學術著作的形式傳播,故本文不一一指名道姓。關於這類說法的起源與傳播過程,可另文分析。本文重點不在於此,僅摘要其主要說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10:42 PM
Wed, Jul 31, 2024 10:48 PM
值得一提的是,這頻說法在強調海禁的同時,絕口不提清政府也禁止漢人與原住民通婚。
按《大清律例》戶律婚姻門第一百一十七條「嫁娶違律主婚媒人罪律」之條例二:「福建、臺灣地方民人不得與番人結親,違者離異,民人照違制律杖一百,土官、通事減一等,各杖九十,該地方官如有知情故縱,題參交部議處。其從前已娶生有子嗣者,即安置本地為民,不許往來番社,違者照不應重律杖八十。」
此條例係乾隆二年(1737)定例,光緒元年(1875)沈葆楨奏準刪除。見:薛允升著述、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第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頁314。」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10:45 PM
Wed, Jul 31, 2024 11:15 PM
「更極端的一派甚至主張多數臺灣人是漢化的平埔族,連混血都沒有。主要說詞是:清軍攻取臺灣後就把漢人都趕回大陸,接著實施海禁,因此沒幾個漢人來到臺灣。」
7. 同樣的,這派說法也在學術界以外流傳甚廣;本文僅摘要其主要說詞。這派說法可避免混血說的禁令悖論:清政府禁絕漢人女性來臺,但不能禁絕原漢通婚
———
這一章挑戰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臺北:前衛,2010)。
🤣🤣🤣🤣
愛湊熱鬧的 array
@arrays
Wed, Jul 31, 2024 10:57 PM
林媽利的論點頗政治化
我們之前在台灣基因庫的分析,閩南跟客家混血混很大,不容易分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11:17 PM
愛湊熱鬧的 array
: 咦,對耶,你們做過台灣基因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11:18 PM
「一九零五至一九四五年間的戶口檔案保存漢人與平埔原住民通婚的資訊,可精確統計其通婚率。
往前看,清代缺乏如此翔實的戶口登記。
往後看,二戰以後平埔原住民不再作為戶口登記、調查與統計的身分類別。
因此,一九零五至一九四五年是臺灣史上唯一能夠確實統計漢人與平埔原住民之間通婚率的年代,而且空前絕後。」
「本章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運用這段期間的人口統計與戶口檔案來解開這個謎題:
漢人與平埔原住民相互通婚的普遍程度為何?」
「第二個問題是:什麼情況下比較容易或不容易發生通婚?」
愛湊熱鬧的 array
@arrays
Wed, Jul 31, 2024 11:21 PM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原住民的基因算是好辨認,一些 biomarker 跟菲律賓那邊一樣,在中原漢人基因裡沒有。
Pyrogen
@Senyoi
Wed, Jul 31, 2024 11:44 PM
Thu, Aug 1, 2024 12:02 AM
客人之稱,和廣東當地還有所謂土人族群有關,記得是相對於土人的稱呼
兩者之間曾經械鬥到想把對方種族滅絕的程度,客人因為跟隨太平天國的軍隊,被視為叛軍族群鎮壓,讓客人又再四散各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ul 31, 2024 11:51 PM
Wed, Jul 31, 2024 11:58 PM
Pyrogen
: 這一點其實這本書有處理,我沒特別寫。但其實他有提到,雖然大部分研究都著重在械鬥,但通常一百天有99和平,一天械鬥,這一天就會被記錄下來。因此過去的研究可能太過強調械鬥對立的狀況。
因此,台灣的福佬—客家關係真的這麼差嗎?
這是他第二個問題,以及在處理此問題的研究。
結論是對立情況因地而異,並不是福佬—客人總是對立,在福佬—客人混居的地方,有些地方(如竹北)對立的情況嚴重,有些地方(如通宵)則相對和平。
怎麼個研究法,主要針對社會文化影響(如纏足)和通婚程度,來研究語族間的對立或是交流/融合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01 AM
Thu, Aug 1, 2024 12:32 AM
———跳回平埔族和漢人———
「我們可以看到平埔原住民與福佬人的通婚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平埔女性配對福佬丈夫的比率,從世紀初的未滿20%提升到一九三。 年代的高於30%;平埔男性配對福佬妻妾的比率,也從未滿15%提升到25%左右。若將福佬人與客家人合計,則平埔女性的跨族通婚率從未滿30%提升到40%左右;平埔男性的跨族通婚率從未滿20%提升到30%左右。」
「很明顯,只有極低比率的漢人與平埔原住民通婚:福佬人不到0.5%、客家人不到1%。
畢竟漢人與平埔原住民的人口規模差距懸殊。這也意味,跨族通婚可使漢人對平埔社群產生很大影響;反觀平埔原住民對漢人社群的影響是杯水車薪。
」
所以簡單說,就算是日治時期,漢人人口已經比平埔族人口壓倒性的多很多,所以漢人和漢人嫁娶還是比例上比和平埔蕃高太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10 AM
Thu, Aug 1, 2024 12:48 AM
他比較了八個平埔村落作為研究。
細節略。結論:
「總體而言,雖然各地通婚率差異頗大,仍有一定規律可循。在地方上相對人口規模愈小的群體,無論是漢人還是平埔原住民,通常愈能接受跨族通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12 AM
Thu, Aug 1, 2024 12:41 AM
人類學家鮑梅立Melissa Brown, “Is Taiwan Chinese?” 2004
「她認為改嫁以及嫁給「番」(savage)在儒家倫理中是雙重的不道德。這種說法暗示,這些漢人寡婦是為了討生活,不得已才改嫁平埔男性。
鮑梅立問到的跨族通婚案例,絕大多數(十例)是漢人男性贅入平埔女性家中。她指出以前漢人男性蔑稱平埔女性「番仔婆」,正常情況下不願意跟平埔女性結婚。只有那些非常貧窮的漢人男性,因為付不起聘金,娶不到漢人女性,別無選擇之下才會贅入平埔家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13 AM
Thu, Aug 1, 2024 12:28 AM
邵氏伯John Shepherd,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
1800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相較於鮑梅立提出的通婚理由是迫不得已、別無選擇,邵式柏提出了積極的理由。他說,漢人男性若透過提供勞動力而贅入平埔女性家中,最後可望控制妻子繼承而來的土地。他也認為漢人與平埔原住民的通婚最初完全是單向的,都是由平埔女性招贅漢人男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19 AM
Thu, Aug 1, 2024 12:27 AM
檢視鮑梅立(Mellisa Brown)的四個說法
(一) 平埔女性招贅漢人男性是最主要的通婚途徑?
「總而言之,二十世紀初的西拉雅村落比其他平埔村落盛行「平埔女性招贅漢人男性」,但並非占壓倒性多數的通婚途徑。如果繼續往前推到十九世紀、甚至更早之前,會不會像邵式柏所言:「最初完全是單向的,都是由平埔女性招贅漢人男性」?很遺憾,二十世紀的戶口資料不能回答十九世紀以前的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27 AM
(二)漢人女性嫁給平埔男性常為寡婦再婚?
「鮑梅立認為漢人女性嫁給「番」是不名譽的事情,通常是寡婦才這樣做。她的弦外之音是:這些寡婦迫於生計,不得不然。這種說法具有普遍性嗎?
表4-7統計那些嫁給平埔男性的漢人女性是第幾次結婚。顯而易見,她們大多是初婚。初婚的女性當然不會是寡婦。鮑梅立造訪的吉貝耍、番仔田、頭社也是如此。她只是剛好問到寡婦再婚的案例,不代表整體趨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27 AM
Thu, Aug 1, 2024 12:34 AM
(三)漢人的纏足風俗阻礙跨族通婚?
鮑梅立說法可以整理為:
(1)平埔女性招贅漢人男性是最主要的通婚途徑。
(2)漢人女性嫁給平埔男性常為寡婦再婚。
(3)漢人的纏足風俗阻礙跨族通婚。
(4) 禁止纏足後通婚率大增。
經過種種資料整理和呈現,「總而言之,纏足與跨族通婚的關聯很弱,更不具普遍性。如同葉春榮所言:「纏足不像罐頭上的標籤隨時可以撕掉。」只要人們有意區隔彼此,總是能夠找到辦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36 AM
(四)禁止纏足後通婚率大增?
作者質疑這一點。
「全島統計所呈現的通婚率遞增,不一定反映實質的跨族通婚增加。那很可能只是父系繼承的戶口制度與平埔原住民常見的招贅婚不一致,製造表面上的跨族通婚,導致名目通婚率膨脹。
如果我的推論正確,直到一九四五年,平埔原住民婚配漢人的比率不像表面上那樣大幅增加。兩者之間婚姻隔閡全面鬆弛,也許是更晚近的事情。李國銘認為是一九六零年代,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一九六零年代的臺灣進入都市化加速階段,大量年輕人離鄉前往都就業。他們可能因此掙脫地方上的族群劃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38 AM
Thu, Aug 1, 2024 12:49 AM
總之!本章結論整理起來還是滿多的,就直接略過,但如果一句話總結就是:
「至少二十世紀以後,實在是沒有那麼多平埔原住民可以與漢人通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40 AM
Thu, Aug 1, 2024 12:42 AM
這一章我覺得非常有趣,雖然我從來沒聽過這位人類學家鮑梅立以及另外一位學者邵氏伯,但他們的理論我陸陸續續都有聽過
而且他們的這個研究一個是1993一個是2004,其實沒什麼那麼久以前欸!好意外。
所以讀這章感覺很有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51 AM
Thu, Aug 1, 2024 12:56 AM
第五章
「為了釐清謎團,我藉由解答下列四個提問,梳理山胞身分認定的來龍去脈。」
(1) 「山胞」指的是誰?
(2) 為什麼會有山胞身分認定?
(3)山胞身分認定如何處理「平埔族」?
(4)多少平埔族人經由山胞身分認定取得山胞身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59 AM
Thu, Aug 1, 2024 1:07 AM
(1) 「山胞」指的是誰?
日治時期:
「日治後期的官方統計中,「本島人」下分「福建」、「廣東」、「其他漢人」、「平埔族」(一九三五年以前稱熟蕃)、「高砂族」(一九三五年以前稱生蕃)。」
1946年後:
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
「「本省人」下分「來自福建」、「來自廣東」、「來自他省」、「平埔族」、「高山族」。
此外,歷年度《臺灣總督府統計書》中的〈高砂族戶口〉也被《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統整為〈歷年高山族戶口〉。
顯而易見,「高山族」對應的是原「高砂族」,不包含「平埔族」在內。」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八日,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通報將「高山族」改稱為「山地同胞」。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九日,民政廳重申「高山族」應改稱「山地同胞」,並解釋
山地同胞指的就是日治時代的高砂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02 AM
Thu, Aug 1, 2024 1:04 AM
這一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高山族」改稱「山地同胞」看起來換湯不換藥,實則有重大差異。高山族仍然是族;山地同胞則不是族,只是中華民族的同胞。
戰後初期建構山地行政的靈魂人物張松,將這種見解表露無遺:「山地同胞係中華民族的一支(越族)。與閩粵人民,祖先相同。」」
所以,官方不承認原住民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05 AM
Thu, Aug 1, 2024 1:07 AM
(2) 為什麼會有山胞身分認定?
「總而言之,山地同胞享有延續自日治時代的租稅減免,再加上升學優惠、選舉保障等特殊權益,於是在行政上有認定其身分之需求。
這就像省籍身分在一九九二年以前攸關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高普考錄取名額等權益,因此《戶籍法》明文規定省籍身分的認定方式。
反觀「平埔族」與本省籍漢人在行政上毫無差別,因此政府不曾認定平埔族身分,就如同不曾認定福佬人、客家人的身分。
顯然,
山地同胞的特殊權益是促使政府辦理山胞身分認定的主要原因。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07 AM
Thu, Aug 1, 2024 1:10 AM
(3)山胞身分認定如何處理「平埔族」?
細節略,但總之就是行政命令,讓大家自己申請辦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13 AM
Thu, Aug 1, 2024 1:16 AM
(4)多少平埔族人經由山胞身分認定取得山胞身分?
「當代官方對於原住民身分的認定完全採認一九五零年代山胞身分認定的結果。大多數平埔族人之所以不具法定原住民身分,是因為他們在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三年期間未登記為平地山胞。按照排除論的觀點,這些人被山胞身分認定排除在外。然而,史料顯示高砂族於戰後初期先稱高山族,隨即改稱山地同胞。既然「山地同胞」這個人群類屬原本就不包含平埔族在內,山胞身分認定不存在排除平埔族的問題。反倒是,政府曾經開了一扇門,讓「平埔族」獲得加入平地山胞的機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16 AM
「那麼,為何大多數平埔族人沒有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完成平地山胞登記呢?按照放棄論的觀點,平埔族人「躲在漢人背後」,不願登記為山胞。然而,放棄論無法解釋的疑點是,為什麼一九五六年九月還有兩萬多人在無預設選項的情況下回答自己是平埔族,但從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三年三次補辦平地山胞登記時,大多數卻缺席了呢?這個矛盾在臺灣西部特別明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17 AM
Thu, Aug 1, 2024 1:17 AM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政府雖曾給予平埔族人加入平地山胞的機會,但該訊息未傳達到多數平埔族人身上。
如同前述,當臺灣省政府解釋原熟蕃(平埔族)可登記為平地山胞時,登記時間早已結束。等到臺灣省政府公告補辦登記時,並未追認先前的解釋令,更未明文准予平埔族人登記為平地山胞。
更重要的是,即使平埔族人得知訊息但未前往登記,並不表示他們失去原住民認同。既然「山胞」這個人群類屬指的是日本時代的高砂族,平埔族人若不願登記為山胞,只能說明他們不認為自己是高砂族(山胞),不表示他們失去原住民認同。
在平地山胞身分認定的前夕,還有兩萬多人在無預設選項的情況下回答自己是平埔族,即為明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18 AM
「事實上,一九五。年代山胞身分認定既不存在排除「平埔族」的問題,也不存在平埔族人放棄身分的問題。
因為所謂「山胞」本就不包含「平埔族」。
而且,官方並不承認山胞是原住民族,因此山胞身分認定甚至也不是原住民身分認定。
官方認為山胞是進化程度落後的中華民族同胞,需要扶植。山胞身分認定只是為了界定誰適用扶植政策。
直到一九九四年,政府終於肯認原住民,但是並未重新認定誰是原住民,而是便宜行事直接將山胞改稱原住民。原本不具原住民身分意涵的山胞身分認定,遂被追認為原住民身分要件。於是,非屬山胞的平埔原住民就這樣被排除於法定原住民身分之外。
問題癥結其實不是一九五。年代山胞身分認定本身,而是當代只追認山胞身分認定作為原住民身分要件。
解決之道,唯有跳脫一九五。年代的束縛,承認非屬山胞的平埔原住民也是原住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1:20 AM
Thu, Aug 1, 2024 4:55 AM
第六章
來台外省人到底有多少人呢?
除了比較被公認的九十幾萬,「常見的數字有:一百二十萬、一百五十萬、兩百萬。甚至,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一年在蔣介石身邊擔任副官的夏功權堅稱有兩百五十萬。顯而易見,移入兩百萬人相較於移入九十多萬人,對於臺灣社會的影響是相當不同的量級。我們怎麼能夠忍受此一臺灣史上重大事件,長年以來眾說紛紜且差距如此巨大?」
會有這麼大差異的原因是因為軍營內的軍人當年一開始被當成暫時駐防,沒有列入戶口;只有在軍營外居住的軍官有戶口。一直到1970年代才完成所有人的戶口登記。
經過複雜的計算,極機密文件的解密,作者算出來一百萬人(多一點零頭)。
男女比 375個男生配100個女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2:06 AM
Thu, Aug 1, 2024 4:54 AM
第七章
討論講華語對於學業成就的關係,經過複雜的統計分析移除變數等等,結論是和父母社經地位有關,和使用的語言無關。
雖然感覺略有點廢話,但是其實我身為第一代移民,認識一大堆英文沒有美國人溜、在家很堅持對小孩說華語創造中文環境的家長們,小孩在學校要用英文學習,完全覺得學業成就重點不在於語言這個結論很合理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2:07 AM
Thu, Aug 1, 2024 2:21 AM
——
看完了!推薦大家領一下!
我覺得是關於台灣很棒的討論!
而且看起來很輕鬆啊,就像是炎炎夏日的涼拌黃瓜,清爽無負擔,猝不及防一下就看完了。
Pyrogen
@Senyoi
Thu, Aug 1, 2024 2:41 AM
之前有個慣用語統計,發現外省第二代其實會台語的比例還不少,但1980後的年輕一輩就變成華語為主了
Pyrogen
@Senyoi
Thu, Aug 1, 2024 2:45 AM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4:54 AM
Pyrogen
: 感謝分享!
話說他第七章有類似的統計,有討論到這個現象,但我就沒有節錄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5:06 AM
———其他———
話說日本戶口調查的也太鉅細靡遺,後來加上國勢調查,一度調查的內容真的很誇張喔:
有一度調查本業、副業、纏足者、解纏足者、不具者(盲、啞、聾、癲癇、癡呆)、出生地(僅內地人)、來臺年月日(僅內地人)、土地房屋自用還是租借、
後來還加上種族、婚姻身分、本業之地位、副業之地位、常用語、常用語以外之語、讀寫程度、國籍。
他的土地和房屋租用還有組合:
土地租用房子自有+土地自有房子自有+土地房子都是租用。
讀寫能力這也是戶口調查的一部分實在太神奇,然後警察紛紛抱怨格子太小寫不下。長官說,寫不下你們貼小紙條!
然後小琉球的就自己刻印章,在個人資料上方空白處蓋上「常福種福」等戳記,代表「常用語福建、種族福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5:09 AM
Thu, Aug 1, 2024 5:09 AM
最酷的是,要收集的資料這麼鉅細靡遺,人口普查還是超快達成。
「由於調查事項已事先記錄在戶口調查簿上,正式調查時,平均每戶只需要花5分鐘核對資料。一九○五年十月一日(調查基準日)當天,全島調查進度就完成八成,隔天完成九成以上。首次人口普查大獲成功。」
後來戶口正本稍微化簡了,但警察有副本,還是維持如上這樣鉅細靡遺的程度。可惜小紙條和副本後來都沒有留存,
總之他們研究團隊花超久時間把毛筆字的戶口名簿紀錄電子化建立資料庫的,真是功德無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5:11 AM
與此相對的,外省人來台,因為很多在軍營,本來被當作暫時駐防,所以沒有戶籍,所以到底有多少人算不清楚。
1970左右行政院要求台灣省政府應該要把人口普查合併國防部資料彙整,台灣省政府覺得我們都做完了人力普查了別鬧了沒事找事,於是乎以國防機密為由,就沒有合併。
所以到底1946以後,有多少外省人來台,這個數字從來不知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5:11 AM
「光復後由大陸或省外進入臺灣的外省人究竟有多少呢?這一個問題始終是一個謎;原因是戶政單位無法提供完備之資料,及無戶籍之外省軍人相當多。十多年來雖然有多位學者曾加以估計過,但見仁見智,至今令人莫衷一是。」
這段文字出自李棟明在臺灣省衛生處臺灣人口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時值一九六八年,距離「一九四九大撤退」將近二十年,但李棟明對於「有多少外省籍人口移入臺灣」這個問題還是感到很棘手。
——《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5:12 AM
Thu, Aug 1, 2024 5:13 AM
後來李棟明用非常間接的方法,估算出九十幾萬人。被公認比較準確,很多研究都架構在這上面。
但也有其他數字,「常見的數字有:一百二十萬、一百五十萬、兩百萬。甚至,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一年在蔣介石身邊擔任副官的夏功權堅稱有兩百五十萬。顯而易見,移入兩百萬人相較於移入九十多萬人,對於臺灣社會的影響是相當不同的量級。我們怎麼能夠忍受此一臺灣史上重大事件,長年以來眾說紛紜且差距如此巨大?」
作者經過複雜的計算,極機密文件的解密,作者算出來一百萬人(多一點零頭)。
作者覺得他這個是超重要的發現,拿去投稿,然後就被退稿、因為沒有什麼研究方法或理論創新⋯
於是他在前言碎碎念,我覺得也蠻好笑的。🤣
———
Pyrogen
@Senyoi
Thu, Aug 1, 2024 5:59 AM
覺得重要的事情,在同儕審查未必也這麼覺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6:17 AM
Thu, Aug 1, 2024 6:19 AM
Pyrogen
: 對呀!但沒關係,他出書了🤣
其實我看的時候想說九十幾萬和一百萬,好像差不多吧!
但,因為有了解密文件所以可以產生準確度更高的估計,當然還是很棒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Aug 1, 2024 4:34 PM
發現作者葉教授的臉書很好看,戰力十足超讚的,哈哈哈哈哈哈
Facebook
cmt
@comte97
Fri, Aug 2, 2024 1:04 AM
也補個個人網站網址,有滿多資源的
葉高華 (Ko-Hua Yap) - 著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Aug 2, 2024 3:45 AM
cmt
: 感謝你!超棒的!👍
[☆吃蝦]
@hiz
Mon, Aug 19, 2024 1:48 AM
這本週末看完了,列幾個我自己覺得比較有趣的點
1. 福客之爭,的確就像他說的,少數但顯眼的衝突事件被放大,倒是我們覺得兩邊好像很不合XD 但像他研究中顯示每個地域差距很大,福客邊界有的會通婚有的不,所以可能並非廣泛的福客都不合吧XD 以我家當例子,我娘親那邊的親戚的確討厭客家人,但也沒到仇視;奶奶則是客家人,所以父親那邊是願意福客通婚的XD
2.漢人與平埔通婚,可能還是沒辦法完全反駁林媽利的論點,畢竟他只有日治時期的資料。明清過來的漢人是怎麼樣有點難了解,鮑梅立的田野資料顯示某些地區漢番通婚可能被歧視,一定會有隱瞞不報的狀況。我自己觀察周邊的人,有滿多漢人有混原住民血統的痕跡,不過真相如何永遠不會知道了。我對於血統也沒啥執著XD文化上的混血比較重要吧XD
[☆吃蝦]
@hiz
Mon, Aug 19, 2024 1:56 AM
3.日本人口統計和中國人口統計,日本人真是不意外,什麼都做到好!說要做人口調查,全島三天就完成九成XD 員警還埋怨紙太小不夠寫,而不是抱怨要統計的東西太多太麻煩XD
相對華國人就亂七八糟,連來台多少人都搞不清楚,隨便喊個數字就想了事XD 雖然說90萬和100萬好像差距不大,但有更多證據證明來台人數,還是很有幫助的
4.我也很喜歡他投稿那邊的碎碎念XD
5.員警學台語這邊也讓人很感動,教材很可愛好想有一本。相對於國民政府一來就滅台語...
而且我家就是為了小孩教育,強制我說國語,導致我現在台語不輪轉,而且本書還證明了,會說國語對未來發展沒幫助XD 投對胎還是比較重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ug 19, 2024 2:49 PM
Mon, Aug 19, 2024 2:56 PM
Facebook
作者發言,還蠻有趣的。並表示林媽利有出新論文推翻台灣人大部分有原住民DNA的說法。
他還碎唸原住民不是看血緣,而是看有沒有共同遵守「我群」規範,不遵守的就不是同一個部落,遵守的才是。
Detecting Genetic Ancestry and Adaptation in the Tai...
愛湊熱鬧的 array
@arrays
Mon, Aug 19, 2024 6:40 PM
interesting
台灣大部分居民屬於漢人,跟原住民的基因很好分辨。
至於族群,很多客家村其實也是漢人,但就是長期共同生活形成的習慣。
想到猶太人,以色列可能是全世界婚前基因檢查做最多的國家,就是因為猶太人只跟猶太人通婚,inbreed 很容易有遺傳問題,但猶太教開放讓外人加入,引進外來基因。我一個美國白人同事,就為了娶猶太裔妻子,很認真的上課考試歸範為猶太教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Aug 19, 2024 6:45 PM
愛湊熱鬧的 array
: 所以現在是上課考試就可以皈依(其實我不知道要用什麼動詞)成猶太教徒?
我記得很久以前看 sex and the city 夏綠蒂有很認真的研究和準備所有儀式之類的情節,但後來還是抱怨人家沒有真心接納她之類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Aug 27, 2024 7:52 AM
Tue, Aug 27, 2024 7:52 AM
Ko-Hua Yap (@kohuayap) on Threads
作者本人的threads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Sep 2, 2024 11:55 PM
黑水溝很難過
http://taigi.kmu.edu.tw/...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Sep 7, 2024 7:57 PM
葉教授的新文章,我覺得對於他的書是很好的補充!
「大家都是平埔族後裔」的神話與現實
載入新的回覆
臺灣族群史解謎
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我覺得這本書根本可以取名:
《謠言終結者:破解台灣族群六大迷思》
每一章都在挑戰某個著作或說法
🤣🤣🤣
——
看完了!推薦大家領一下書,超划算的啊!我覺得是關於台灣很棒的討論!
而且看起來很輕鬆啊,就像是炎炎夏日的涼拌黃瓜,清爽無負擔,十萬字一下就看完了。
cmt去座談會的小火堆分享
(對,其實我都沒看出版社的介紹,純心電感應買的XDDDD)
不過他論文有為了本書擴充、重新編輯改寫!
超讚的我超欣賞,論文沒改寫的有時候前後論文雖然彼此有關係,但關係不是很清楚。對於不是該領域的讀者有點痛苦,像這樣出書有重新整理真是超佛心!
《強制移住》我買了好久都還沒開始,這本感覺比較好入口~
本書要解決的六個問題:
1. 福佬/客家的區分:難道歷史悠久的福建/廣東之分被徹底揚棄,改由福佬/客家之分取而代之?
2. 早期福佬、客家之間總是對立嗎?
3. 漢人普遍與平埔原住民通婚嗎?
4. 所謂平埔族(包含許多族)是臺灣原住民,但為何他們沒有取得法定原住民身分呢?
5. 到底有多少外省人? 6. 「從小講華語獲得教育優勢」是真的嗎?
1. 福佬/客家的區分:難道歷史悠久的福建/廣東之分被徹底揚棄,改由福佬/客家之分取而代之?
「過去官方分的都是福建/廣東,從清代科舉名額按閩籍、粵籍分配,到日治時代戶口制度區分福建人、廣東人,都是如此。難道歷史悠久的福建/廣東之分被徹底揚棄,改由福佬/客家之分取而代之?
會如此發問,當然是因為兩種分類並不相同。福建、廣東顧名思義是不同省分,福佬、客家則源自語言之分。省分與語言群體交叉分布,並不完全重疊。福建內陸山區的人群講客語;廣東沿海的人群講閩語(圖I)。」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書寫是不懷好意的「貉療」,後來依序雅化為「鶴老」、「學老」、「福老」,最後「佬」取代「老」。」
「當廣東客語人群移居臺灣而遭遇來自閩南的泉漳話人群時,將其視為廣東閩語人群的同類,也稱呼「Hoklo」。
不過,只有接觸過客語人群的泉漳話人群知道他們被這樣稱呼。另一方面,臺灣客語人群的自稱與他稱原先都是「客人」(hak-ngin\kheh-lang)。」
但總之因為日本人的誤解,在戶籍上分為依照清代官方區分地域上的廣東/福建的傳統,於是就固化語言上的福佬/客人之分了。
「客家話」本來是廣東粵語人群用來稱呼來自惠州、嘉應州,語言不通的另一群人,後來他們也以此自稱,並將使用相似語言的人群都納入客家概念。
「使用閩南語的福佬人開始被稱為「聞南人」。不過,「閩南人」通常只在華語情境中使用,在臺語(臺灣閩南語)、客語中都很少這樣說。他們通常自稱「臺灣人」,鄰近客語人群者也會自稱福佬。」
「總而言之,並非官方的福建/廣東之分遭到揚棄,改由福佬/客家之分取而代之。真相是日治時代的戶口制度以福建/廣東的標籤固化了福佬/客家的分類,後來人們撕掉錯誤的標籤。」
除了語言不同,福佬人傾向纏足、客家人傾向天然足。除此之外沒有太大差別。
作者發現,鄰近客家地區的福佬女性相較其他提拉女性,纏足率較低。
幾個被作者檢視的理論:人群衝突說(常有衝突所以避免纏足才跑得快)、福佬客(福佬化的客人)假說、語群融合說(共組家庭互相影響)、勞動條件說(經濟條件類似客家需要更多勞動而免於纏足)。
作者最後採用「社會壓力說」。
「社會壓力說:當周邊纏足率愈高時,父母愈有可能讓女兒投入這場「軍備競賽」,以免在婚姻市場中陷入劣勢。反之,若周圍存在大量不追求小腳的人群,競逐小腳的壓力就會大幅減輕。」
因此風俗是互相影響的。
「一九。五至一九四五年的戶口簿冊記載「種族」訊息,成為臺灣史上唯一能確實統計漢人與平埔原住民之間通婚率的年代,而且空前絕後。
本書第四章運用人口動態統計與八個平埔村落的戶口檔案,來解開這道謎題。從全島層次來看,只有極低比率的漢人與平埔原住民通婚:福佬人不到0.5%、客家人不到1%。平埔原住民則有三分之一左右與漢人通婚。從村落層次來看,在地方上相對人口規模愈小的群體,無論是漢人還是平埔原住民,通常愈能接受跨族通婚。
換言之,只有那些在平埔村落中成為少數群體的漢人鄰居們較可能與平埔原住民通婚。一旦出了平埔村落,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中華民國政府重視省籍區別,但是不太在乎「臺灣省籍」(本省籍)內部如何區分。然而,究竟有多少外省籍人口湧入臺灣,居然缺乏可靠數字。從不到一百萬人到超過二百萬人的說法都有,眾說紛紜。這成為我的第五個疑惑。」
「社會科學研究一再發現,外省第二代的教育成就顯著高於同世代本省人。其中一種解釋是:外省第二代從小在家裡說華語,因而在使用華語的教育體系中獲得優勢。很多民眾也是這麼想的,於是放棄將自己最流利的臺語或客語傳給子孫,寧可與子孫說著蹩腳華語。
然而,「從小講華語獲得教育優勢」的說法一直只是個假設,從未經由資料檢驗。對此,我不禁生出第六個疑惑:這種普遍觀點是真的嗎?還是迷思?」
「柯志明在《熟番與奸民》一書中主張:「沿革調查」係根據語言分類,其中廣東人指的是講客語的客家人。〔27這應該是誤判。我們可以觀察「沿革調查」如何區分祖先來自廣東閩語區的人們,以及祖先來自漳州客語區且仍說客語的人們。韋煙灶在彰化縣埔心鄉的族譜調查發現,瓦磋厝(瓦中村、瓦南村)、徑口厝(經口村)、大溝尾(大華村)的世居宗族主要來自東沿海的閩語區。[18若按照語言分類,這些人不算廣東人。但是根據「沿革調查」,這些地方的人口大多歸為廣東人(表1-1),明顯是根據祖籍。
另一個指標地點是著名的漳州詔安客據點:雲林縣的崙背。當地人直到二十世紀時還通客語,按照柯志明的理解應該算是廣東人。但是「沿革調查」並沒有把他們歸為廣東人,而是根據祖籍歸為漳州人(表1-1)。」
我的《熟番與奸民》也是買了還沒看XDDD
本書在第一章就大膽挑戰了柯志明《熟番與奸民》的論證!
「柯志明既將「沿革調查」中的「廣東人」理解為客家人,於是也將十八世紀史料中的「廣東民人」、「粵民」理解為客家人,以保持一致。如此詮釋的風險不小。
事實上,「治革調查」中「廣東人」指的就是祖籍廣東的人,不一定講客語。即使不得已使用「沿革調查」資料來說明清代人群分布,也不用冒險將十八世紀官員眼中的「廣東民人」、「粵民」推斷為客家人。」
補一個 書友的《熟番與奸民》的閱讀噗 。
呼叫 cmt : 趕快來讀一下葉高華的新書,他第一章就在挑戰柯志明的觀點🤣
也許,總督府的統計官僚從一九。一年英屬馬來聯邦的人口普查中獲得啟發。沒有普查經驗的他們應該參考了先行者如何在殖民地執行人口普查,尤其是參考同樣存在大量華人的殖民地。當時馬來聯邦的人群分類就叫「種族」(race),粗分為:
歐美人、歐亞混血(Eurasians)、華人、馬來人與其他群島人、坦米爾人與其他印度人、其他種族。在華人之下,又細分為:廣東人、福建人、海南人、客人(Khehs)、潮州人、土生(Straits-born)等,與當地「方言群」若合符節。」
不過,統計官僚教導調查員按照現存特徵來區分。在調查開始之前的訓練中,熟悉地方民情的警務人員曾提出疑問:如果祖先來自廣東,但語言、風俗與福建人相同,應如何認定「種族」?
總督府的回答如下:「即使有廣東人的歷史,然其特徵不存,已福建化者,應將其視為福建人調查。」「含這段問答刊行於《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諸法規問答錄》中,確認「福建人」、「廣東人」的區分主要按照現存特徵,而不是根據歷史(祖籍)。」
調查報告寫得很清楚:「夫言語即種族之徵表也。言語之異同,則表現種族之異同。」
報告也提到,調查語言不只是為了瞭解語言,更重要的目的是將語言與「種族」連結起來:「言語之調查,決不可以獨悉得言語之為何,須將連結以言語與種族,而期聞明各種族之言語關係為要,且其為本調查之精神也。」
顯而易見,當時區分福建人、廣東人的主要依據就是語言,大致相當於閩南語人群(福佬)、客語人群(客家)的區別。後文還會進一步分析種族與語言的關聯。」
日本調查的也太鉅細靡遺,就算是這樣,也還是引起了學者之間不同見解的爭議,不知道做美國這種資料更不仔細的到底怎麼做。哈哈哈哈
「圖1-6展示《臺灣語教科書》中關於戶口實查的會話內容。這本教科書的使用者認真寫筆記,正好反映上課情形。
課文第一句:「汝是戶主或不是」,其假名注音可轉寫為•「li si hoo-tsu iah m-si」。筆記指示在這句話之前可先問:「我來要戶口調查,有人在得無?」
課文第二句:「是,我是戶主」,其假名注音可轉寫為:「Si,gua si hoo-tsd」。筆記指示若對方答「不是,我不是戶主」,接著問:「如此是何人」(推測•an-ni si siann-lang)。像這樣的訓練,確保了戶口制度運作的準確性。」
用各種模型和數字來檢驗各項學說解釋纏足現象,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經濟學者吳聰敏等人認為,糖業的蓬勃發展為解纏足提供了經濟誘因。從一九零三年至一九一八年,臺灣的甘蔗收穫面積成長9倍。由於種植甘蔗需要更多女性勞力投入,促使大量女性解開纏腳布。
除了經濟誘因,我認為社會壓力也能解釋解纏足現象。一九一五年四月,臺灣總督府正式要求保甲規約加入推動解纏足的項目。從當時的報紙可看出,四月下旬開始,各地保甲興起一波競逐「解纏績效」的熱潮。正好當年六月十七日是日本統治臺灣二十週年紀念日,於是很多保甲將這一天設定為解纏的最後期限。(§這導致社會壓力的方向逆轉:原本是大腳遭人恥笑,此時轉變為持續纏足的女性得承受指責。尤其,當周邊有愈來愈多女性解纏足時,她們愈難以抗拒這股社會壓力。一旦她們解開纏腳布,又會進一步提高其周邊女性解纏足的可能。於是,解纏足成為另一場競賽。」
還蠻有趣的,可能社會史研究就是常常不得不用這種間接因素來建模型討論吧!
「關於福佬或客家的群體外婚比率,既有研究多仰賴全國抽樣調查。
此種樣本的案例散布於各地,無法鎖定福佬—客家邊界地帶進行觀察。另一方面,這些調查所掌握的結婚事件主要發生於二十世紀後半葉。這段期間臺灣經歷快速都市化,大量年輕人離鄉前往都市就業,因而遭逢另一語群。
換言之,這些調查掌握的福客通婚多半發生於都市環境中,難以反映原鄉的福客關係。」
研究區涵蓋四種不同的人文區位,包括:鄰近福佬庄的客庄(六家);鄰近客庄的福佬庄(貓兒錠);兩群混居但客家較多的地區(通霄);兩群混居但福佬較多的地區(神岡)。本章透過比較四地人口結構與福客通婚機率的關係,揭開快速都市化之前,因地而異的福客關係。」
另一方面,通霄客家與神岡客家的點位比對角線低了一些,顯示有些許內婚傾向,但不算非常強烈。如此看來,在通霄研究區與神岡研究區,福佬、客家似乎只是母語的分別,人們不太會以此劃清界線。
相較之下,六家客家、貓兒錠福佬就真的是界線分明,內婚傾向非常強烈。」
「總而言之,以任何一地的福客關係來宣稱全臺灣的福客關係,注定是以偏概全。每個地方的福客關係,都鑲嵌於當地特有的歷史脈絡中。」
現在看第三章,可惜我要去開會了,待會再回來繼續~
其他婚姻形式:招贅婚、妾婚。
「曾經纏足的福佬女性相較於未纏足的福佬女性,更難被崇尚天然足的客家社群接受。反之,纏足的客家女性極可能與喜愛小腳的福佬人結婚。」
1915以後不准再有纏足,另外「福佬—客家邊界地帶的纏足風氣也比較弱。值得一提的是,親近客家的六家福佬女性都沒有纏足。反之,在福佬占優勢的貓兒錠與神岡,有一些客家女性纏足。」
題外話是分類意識鮮明的地方,如竹北,當地客語獲得比較好的保持(2010年普查約有三成在家說客語);福客界線模糊的通宵與神岡地帶,客語流失嚴重(2010年只剩0.9%和4.8%在家說客語,通霄客語「閩南語化」。)
「吉貝耍位於臺南市東山區,是一個以西拉雅族蕭壠社後裔為主的村落。」在1970年代附近居民還會以「平埔番」嘲笑吉貝耍人,而他們強烈拒絕自己是番。
「到了一九九零年代以後起了驚天動地的變化。隨著臺灣人認同崛起,「平埔族」的標籤突然從汙名變成「臺灣人有別於中國人」的證明。「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說法風行一時,即使這句話在清代與日本時代的文獻中都找不到記載。」
註釋:
6. 這類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只要在網路上搜尋「平埔血統」、「唐山媽」等關鍵詞,就可以找到一大堆傳播者。這些傳播者大多不是專業學者,也不是以學術著作的形式傳播,故本文不一一指名道姓。關於這類說法的起源與傳播過程,可另文分析。本文重點不在於此,僅摘要其主要說詞。
按《大清律例》戶律婚姻門第一百一十七條「嫁娶違律主婚媒人罪律」之條例二:「福建、臺灣地方民人不得與番人結親,違者離異,民人照違制律杖一百,土官、通事減一等,各杖九十,該地方官如有知情故縱,題參交部議處。其從前已娶生有子嗣者,即安置本地為民,不許往來番社,違者照不應重律杖八十。」
此條例係乾隆二年(1737)定例,光緒元年(1875)沈葆楨奏準刪除。見:薛允升著述、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第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頁314。」
7. 同樣的,這派說法也在學術界以外流傳甚廣;本文僅摘要其主要說詞。這派說法可避免混血說的禁令悖論:清政府禁絕漢人女性來臺,但不能禁絕原漢通婚
———
這一章挑戰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臺北:前衛,2010)。
🤣🤣🤣🤣
我們之前在台灣基因庫的分析,閩南跟客家混血混很大,不容易分辨
往前看,清代缺乏如此翔實的戶口登記。
往後看,二戰以後平埔原住民不再作為戶口登記、調查與統計的身分類別。
因此,一九零五至一九四五年是臺灣史上唯一能夠確實統計漢人與平埔原住民之間通婚率的年代,而且空前絕後。」
「本章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運用這段期間的人口統計與戶口檔案來解開這個謎題:
漢人與平埔原住民相互通婚的普遍程度為何?」
「第二個問題是:什麼情況下比較容易或不容易發生通婚?」
兩者之間曾經械鬥到想把對方種族滅絕的程度,客人因為跟隨太平天國的軍隊,被視為叛軍族群鎮壓,讓客人又再四散各地
因此,台灣的福佬—客家關係真的這麼差嗎?
這是他第二個問題,以及在處理此問題的研究。
結論是對立情況因地而異,並不是福佬—客人總是對立,在福佬—客人混居的地方,有些地方(如竹北)對立的情況嚴重,有些地方(如通宵)則相對和平。
怎麼個研究法,主要針對社會文化影響(如纏足)和通婚程度,來研究語族間的對立或是交流/融合度。
「我們可以看到平埔原住民與福佬人的通婚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平埔女性配對福佬丈夫的比率,從世紀初的未滿20%提升到一九三。 年代的高於30%;平埔男性配對福佬妻妾的比率,也從未滿15%提升到25%左右。若將福佬人與客家人合計,則平埔女性的跨族通婚率從未滿30%提升到40%左右;平埔男性的跨族通婚率從未滿20%提升到30%左右。」
「很明顯,只有極低比率的漢人與平埔原住民通婚:福佬人不到0.5%、客家人不到1%。
畢竟漢人與平埔原住民的人口規模差距懸殊。這也意味,跨族通婚可使漢人對平埔社群產生很大影響;反觀平埔原住民對漢人社群的影響是杯水車薪。」
所以簡單說,就算是日治時期,漢人人口已經比平埔族人口壓倒性的多很多,所以漢人和漢人嫁娶還是比例上比和平埔蕃高太多。
細節略。結論:
「總體而言,雖然各地通婚率差異頗大,仍有一定規律可循。在地方上相對人口規模愈小的群體,無論是漢人還是平埔原住民,通常愈能接受跨族通婚。」
「她認為改嫁以及嫁給「番」(savage)在儒家倫理中是雙重的不道德。這種說法暗示,這些漢人寡婦是為了討生活,不得已才改嫁平埔男性。
鮑梅立問到的跨族通婚案例,絕大多數(十例)是漢人男性贅入平埔女性家中。她指出以前漢人男性蔑稱平埔女性「番仔婆」,正常情況下不願意跟平埔女性結婚。只有那些非常貧窮的漢人男性,因為付不起聘金,娶不到漢人女性,別無選擇之下才會贅入平埔家庭。」
1800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相較於鮑梅立提出的通婚理由是迫不得已、別無選擇,邵式柏提出了積極的理由。他說,漢人男性若透過提供勞動力而贅入平埔女性家中,最後可望控制妻子繼承而來的土地。他也認為漢人與平埔原住民的通婚最初完全是單向的,都是由平埔女性招贅漢人男性。」
(一) 平埔女性招贅漢人男性是最主要的通婚途徑?
「總而言之,二十世紀初的西拉雅村落比其他平埔村落盛行「平埔女性招贅漢人男性」,但並非占壓倒性多數的通婚途徑。如果繼續往前推到十九世紀、甚至更早之前,會不會像邵式柏所言:「最初完全是單向的,都是由平埔女性招贅漢人男性」?很遺憾,二十世紀的戶口資料不能回答十九世紀以前的問題。」
「鮑梅立認為漢人女性嫁給「番」是不名譽的事情,通常是寡婦才這樣做。她的弦外之音是:這些寡婦迫於生計,不得不然。這種說法具有普遍性嗎?
表4-7統計那些嫁給平埔男性的漢人女性是第幾次結婚。顯而易見,她們大多是初婚。初婚的女性當然不會是寡婦。鮑梅立造訪的吉貝耍、番仔田、頭社也是如此。她只是剛好問到寡婦再婚的案例,不代表整體趨勢。」
鮑梅立說法可以整理為:
(1)平埔女性招贅漢人男性是最主要的通婚途徑。
(2)漢人女性嫁給平埔男性常為寡婦再婚。
(3)漢人的纏足風俗阻礙跨族通婚。
(4) 禁止纏足後通婚率大增。
經過種種資料整理和呈現,「總而言之,纏足與跨族通婚的關聯很弱,更不具普遍性。如同葉春榮所言:「纏足不像罐頭上的標籤隨時可以撕掉。」只要人們有意區隔彼此,總是能夠找到辦法。」
作者質疑這一點。
「全島統計所呈現的通婚率遞增,不一定反映實質的跨族通婚增加。那很可能只是父系繼承的戶口制度與平埔原住民常見的招贅婚不一致,製造表面上的跨族通婚,導致名目通婚率膨脹。
如果我的推論正確,直到一九四五年,平埔原住民婚配漢人的比率不像表面上那樣大幅增加。兩者之間婚姻隔閡全面鬆弛,也許是更晚近的事情。李國銘認為是一九六零年代,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一九六零年代的臺灣進入都市化加速階段,大量年輕人離鄉前往都就業。他們可能因此掙脫地方上的族群劃分。」
「至少二十世紀以後,實在是沒有那麼多平埔原住民可以與漢人通婚。」
而且他們的這個研究一個是1993一個是2004,其實沒什麼那麼久以前欸!好意外。
所以讀這章感覺很有趣!😃
「為了釐清謎團,我藉由解答下列四個提問,梳理山胞身分認定的來龍去脈。」
(1) 「山胞」指的是誰?
(2) 為什麼會有山胞身分認定?
(3)山胞身分認定如何處理「平埔族」?
(4)多少平埔族人經由山胞身分認定取得山胞身分?
日治時期:
「日治後期的官方統計中,「本島人」下分「福建」、「廣東」、「其他漢人」、「平埔族」(一九三五年以前稱熟蕃)、「高砂族」(一九三五年以前稱生蕃)。」
1946年後:
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
「「本省人」下分「來自福建」、「來自廣東」、「來自他省」、「平埔族」、「高山族」。
此外,歷年度《臺灣總督府統計書》中的〈高砂族戶口〉也被《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統整為〈歷年高山族戶口〉。
顯而易見,「高山族」對應的是原「高砂族」,不包含「平埔族」在內。」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八日,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通報將「高山族」改稱為「山地同胞」。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九日,民政廳重申「高山族」應改稱「山地同胞」,並解釋山地同胞指的就是日治時代的高砂族。
「「高山族」改稱「山地同胞」看起來換湯不換藥,實則有重大差異。高山族仍然是族;山地同胞則不是族,只是中華民族的同胞。
戰後初期建構山地行政的靈魂人物張松,將這種見解表露無遺:「山地同胞係中華民族的一支(越族)。與閩粵人民,祖先相同。」」
所以,官方不承認原住民族。
「總而言之,山地同胞享有延續自日治時代的租稅減免,再加上升學優惠、選舉保障等特殊權益,於是在行政上有認定其身分之需求。
這就像省籍身分在一九九二年以前攸關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高普考錄取名額等權益,因此《戶籍法》明文規定省籍身分的認定方式。
反觀「平埔族」與本省籍漢人在行政上毫無差別,因此政府不曾認定平埔族身分,就如同不曾認定福佬人、客家人的身分。
顯然,山地同胞的特殊權益是促使政府辦理山胞身分認定的主要原因。」
細節略,但總之就是行政命令,讓大家自己申請辦理。
「當代官方對於原住民身分的認定完全採認一九五零年代山胞身分認定的結果。大多數平埔族人之所以不具法定原住民身分,是因為他們在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三年期間未登記為平地山胞。按照排除論的觀點,這些人被山胞身分認定排除在外。然而,史料顯示高砂族於戰後初期先稱高山族,隨即改稱山地同胞。既然「山地同胞」這個人群類屬原本就不包含平埔族在內,山胞身分認定不存在排除平埔族的問題。反倒是,政府曾經開了一扇門,讓「平埔族」獲得加入平地山胞的機會。」
如同前述,當臺灣省政府解釋原熟蕃(平埔族)可登記為平地山胞時,登記時間早已結束。等到臺灣省政府公告補辦登記時,並未追認先前的解釋令,更未明文准予平埔族人登記為平地山胞。
更重要的是,即使平埔族人得知訊息但未前往登記,並不表示他們失去原住民認同。既然「山胞」這個人群類屬指的是日本時代的高砂族,平埔族人若不願登記為山胞,只能說明他們不認為自己是高砂族(山胞),不表示他們失去原住民認同。
在平地山胞身分認定的前夕,還有兩萬多人在無預設選項的情況下回答自己是平埔族,即為明證。」
因為所謂「山胞」本就不包含「平埔族」。
而且,官方並不承認山胞是原住民族,因此山胞身分認定甚至也不是原住民身分認定。
官方認為山胞是進化程度落後的中華民族同胞,需要扶植。山胞身分認定只是為了界定誰適用扶植政策。
直到一九九四年,政府終於肯認原住民,但是並未重新認定誰是原住民,而是便宜行事直接將山胞改稱原住民。原本不具原住民身分意涵的山胞身分認定,遂被追認為原住民身分要件。於是,非屬山胞的平埔原住民就這樣被排除於法定原住民身分之外。
問題癥結其實不是一九五。年代山胞身分認定本身,而是當代只追認山胞身分認定作為原住民身分要件。
解決之道,唯有跳脫一九五。年代的束縛,承認非屬山胞的平埔原住民也是原住民。」
來台外省人到底有多少人呢?
除了比較被公認的九十幾萬,「常見的數字有:一百二十萬、一百五十萬、兩百萬。甚至,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一年在蔣介石身邊擔任副官的夏功權堅稱有兩百五十萬。顯而易見,移入兩百萬人相較於移入九十多萬人,對於臺灣社會的影響是相當不同的量級。我們怎麼能夠忍受此一臺灣史上重大事件,長年以來眾說紛紜且差距如此巨大?」
會有這麼大差異的原因是因為軍營內的軍人當年一開始被當成暫時駐防,沒有列入戶口;只有在軍營外居住的軍官有戶口。一直到1970年代才完成所有人的戶口登記。
經過複雜的計算,極機密文件的解密,作者算出來一百萬人(多一點零頭)。
男女比 375個男生配100個女生。
討論講華語對於學業成就的關係,經過複雜的統計分析移除變數等等,結論是和父母社經地位有關,和使用的語言無關。
雖然感覺略有點廢話,但是其實我身為第一代移民,認識一大堆英文沒有美國人溜、在家很堅持對小孩說華語創造中文環境的家長們,小孩在學校要用英文學習,完全覺得學業成就重點不在於語言這個結論很合理啊。
看完了!推薦大家領一下!
我覺得是關於台灣很棒的討論!
而且看起來很輕鬆啊,就像是炎炎夏日的涼拌黃瓜,清爽無負擔,猝不及防一下就看完了。
話說他第七章有類似的統計,有討論到這個現象,但我就沒有節錄了。
話說日本戶口調查的也太鉅細靡遺,後來加上國勢調查,一度調查的內容真的很誇張喔:
有一度調查本業、副業、纏足者、解纏足者、不具者(盲、啞、聾、癲癇、癡呆)、出生地(僅內地人)、來臺年月日(僅內地人)、土地房屋自用還是租借、
後來還加上種族、婚姻身分、本業之地位、副業之地位、常用語、常用語以外之語、讀寫程度、國籍。
他的土地和房屋租用還有組合:
土地租用房子自有+土地自有房子自有+土地房子都是租用。
讀寫能力這也是戶口調查的一部分實在太神奇,然後警察紛紛抱怨格子太小寫不下。長官說,寫不下你們貼小紙條!
然後小琉球的就自己刻印章,在個人資料上方空白處蓋上「常福種福」等戳記,代表「常用語福建、種族福建」。
「由於調查事項已事先記錄在戶口調查簿上,正式調查時,平均每戶只需要花5分鐘核對資料。一九○五年十月一日(調查基準日)當天,全島調查進度就完成八成,隔天完成九成以上。首次人口普查大獲成功。」
後來戶口正本稍微化簡了,但警察有副本,還是維持如上這樣鉅細靡遺的程度。可惜小紙條和副本後來都沒有留存,
總之他們研究團隊花超久時間把毛筆字的戶口名簿紀錄電子化建立資料庫的,真是功德無量。
1970左右行政院要求台灣省政府應該要把人口普查合併國防部資料彙整,台灣省政府覺得我們都做完了人力普查了別鬧了沒事找事,於是乎以國防機密為由,就沒有合併。
所以到底1946以後,有多少外省人來台,這個數字從來不知道。
這段文字出自李棟明在臺灣省衛生處臺灣人口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時值一九六八年,距離「一九四九大撤退」將近二十年,但李棟明對於「有多少外省籍人口移入臺灣」這個問題還是感到很棘手。
——《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Readmoo讀墨電子書
但也有其他數字,「常見的數字有:一百二十萬、一百五十萬、兩百萬。甚至,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一年在蔣介石身邊擔任副官的夏功權堅稱有兩百五十萬。顯而易見,移入兩百萬人相較於移入九十多萬人,對於臺灣社會的影響是相當不同的量級。我們怎麼能夠忍受此一臺灣史上重大事件,長年以來眾說紛紜且差距如此巨大?」
作者經過複雜的計算,極機密文件的解密,作者算出來一百萬人(多一點零頭)。
作者覺得他這個是超重要的發現,拿去投稿,然後就被退稿、因為沒有什麼研究方法或理論創新⋯
於是他在前言碎碎念,我覺得也蠻好笑的。🤣
———
其實我看的時候想說九十幾萬和一百萬,好像差不多吧!
但,因為有了解密文件所以可以產生準確度更高的估計,當然還是很棒啦🤣
葉高華 (Ko-Hua Yap) - 著作
1. 福客之爭,的確就像他說的,少數但顯眼的衝突事件被放大,倒是我們覺得兩邊好像很不合XD 但像他研究中顯示每個地域差距很大,福客邊界有的會通婚有的不,所以可能並非廣泛的福客都不合吧XD 以我家當例子,我娘親那邊的親戚的確討厭客家人,但也沒到仇視;奶奶則是客家人,所以父親那邊是願意福客通婚的XD
2.漢人與平埔通婚,可能還是沒辦法完全反駁林媽利的論點,畢竟他只有日治時期的資料。明清過來的漢人是怎麼樣有點難了解,鮑梅立的田野資料顯示某些地區漢番通婚可能被歧視,一定會有隱瞞不報的狀況。我自己觀察周邊的人,有滿多漢人有混原住民血統的痕跡,不過真相如何永遠不會知道了。我對於血統也沒啥執著XD文化上的混血比較重要吧XD
相對華國人就亂七八糟,連來台多少人都搞不清楚,隨便喊個數字就想了事XD 雖然說90萬和100萬好像差距不大,但有更多證據證明來台人數,還是很有幫助的
4.我也很喜歡他投稿那邊的碎碎念XD
5.員警學台語這邊也讓人很感動,教材很可愛好想有一本。相對於國民政府一來就滅台語...
而且我家就是為了小孩教育,強制我說國語,導致我現在台語不輪轉,而且本書還證明了,會說國語對未來發展沒幫助XD 投對胎還是比較重要
作者發言,還蠻有趣的。並表示林媽利有出新論文推翻台灣人大部分有原住民DNA的說法。
他還碎唸原住民不是看血緣,而是看有沒有共同遵守「我群」規範,不遵守的就不是同一個部落,遵守的才是。
台灣大部分居民屬於漢人,跟原住民的基因很好分辨。
至於族群,很多客家村其實也是漢人,但就是長期共同生活形成的習慣。
想到猶太人,以色列可能是全世界婚前基因檢查做最多的國家,就是因為猶太人只跟猶太人通婚,inbreed 很容易有遺傳問題,但猶太教開放讓外人加入,引進外來基因。我一個美國白人同事,就為了娶猶太裔妻子,很認真的上課考試歸範為猶太教徒。
我記得很久以前看 sex and the city 夏綠蒂有很認真的研究和準備所有儀式之類的情節,但後來還是抱怨人家沒有真心接納她之類的。
http://taigi.k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