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mt
《末日松茸》中「聽不見」的臺灣史(上)
cmt
吳乃德,2020,《臺灣最好的時刻》。春山。這本書寫美麗島事件,跟作者前一本《百年追求》(卷二)寫雷震組黨,都將焦點放在爭取民主的意志與努力,淡化族群壓迫的記憶。在這本書他用蓋房子來比喻「人的精神理念」在民主化運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造房子的是人,可是如果沒有鋼筋、水泥、木板、磚塊等建材,人無法打造民主。認知到這些建材的不可或缺,不會因而看輕自己的努力。或許剛好相反:將沒有生命的素材構築成民主大廈,反而讓人感到驕傲。」#讀嘛讀嘛
cmt
因為作者的姓很特別,查了一下發現他的配偶是Arlie Russell Hochschild(《第二輪班》、《家鄉裡的異鄉人》的作者)。Facebook在《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有一章專門處理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有機會想找來看!【經典聯聯看 EP21】50 種經典說書|《黑暗之心》:拒絕被定位的作家,以忠實客觀的書寫撬開人性的矛盾《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小火堆
cmt
縣長的道歉文文風看起來有點眼熟,前縣長的臉書文也是把引文當成是小標@TigerLily555 - 這個人大概有個「齊柏林電影票房很好」的印象,票房很好=有錢=齊柏林的兒子...
cmt
#書訊傾聽的技藝:帶你做訪談、參與觀察、分析資料,還能寫出內容來
cmt
在小孩從月中回來那幾個月,常常唱張懸的〈寶貝〉當催眠曲(後來發現哄睡好像不用唱歌XD),唱著唱著對歌詞也很有感覺。
cmt
對這集最有共感的是「選擇性育兒」的概念,「媽媽『責任制』,爸爸『打卡制』」很傳神 XD 即使內心知道自己應該再主動一點,但除非配偶有事外出,我做的育兒跟家事範圍還滿固定的,多的是配偶默默cover的事。不管是豬隊友還是神隊友,隊長都是固定的。在聽到這段的時候,感受到自己不夠社會學的焦慮。老婆覺得「靜默育兒」的概念很有趣,不過這大概也視職場的工作強度而定,我自己沒有感覺到這方面的壓力。另外,主講者認為社會制度讓某些男性無法投入育嬰照顧活動,一個讓我驚訝的觀察是,在北歐國家爸爸們會一起去超市購物、帶小孩出去放電。這點在台灣確實滿難想像的。但即使有這個選擇,我還是覺得上班比照顧小孩輕鬆太多了~爸爸請育嬰假好難?男子氣概的限制和他們的育兒困境 ft.王舒芸【李佩雯|不只是女性主義 S03EP08】
cmt
無意間翻到何明修老師的這篇文章,現在讀很難不把重點畫歪,例如他在哄女兒入睡時居然還可以一邊複習日文單字,以及想到我們家小孩滿周歲還不太會浮站,現在正在接受早療課程當中……我老婆的一位朋友是念心理學,他來我們家裡看到育兒用品時,很興奮地說如果他有小孩,一定要來做嬰幼兒發展心理學實驗,驗證大學時期學到的知識。這篇文章也有異曲同工之妙XD「幼兒似是天生的破壞王,她們對於撕書的興趣遠高於翻書或看書,很多育兒專家也會教導父母要有耐心,試著適應她們。事實上,從施為理論來看,小梅正是在探索自己作為行動者的能力。對她而言,那是新奇而充滿剌激的一件事,從簡單破壞的行為,發現自己的能動性。」學習成為行動者:一位新手爸爸的觀點 – 巷仔口社會學 Streetcorner Sociology
cmt
將無禮國書事件放在佛教國家外交關係的脈絡中,好有趣!甘懷真:從隋煬帝朝的「無禮國書」事件看東亞世界的新局(在世界中的中國第37集)
cmt
一口氣看完《刺客正傳》的第一部,好看耶。第一次讀的時候還是高三生,那時候好心同學跟我分享他的愛書,除了《刺客正傳》外還讀了《魔法活船》,有沒有影響到考試就另說了XD這次重新讀不確定有沒有成為比較好的讀者,但應該有比較有耐心一點。讀完第一部感覺故事還沒完,而劇情早已忘光了。我對於小孩子當主角的小說似乎缺乏抵抗力,總是忍不住同情心氾濫XD
cmt
老婆傳給我藍佩嘉老師寫《第二輪班》的導讀。一開始還想說誰寫這麼好,才意識到重點是下面這段話XD「霍希爾德提出一個極有創意的概念「感謝的經濟學」(economy of gratitude),來描述伴侶之間的權力互動。夫妻間的衝突,往往不源於勞動分工的不均(誰做家事?誰不做家事?),而是文化意義認知上的矛盾(什麼構成對方送我的「禮物」?我們應對什麼心存「感激」?)。當快速變遷的女性,遇上緩慢變化的男性,往往造成夫妻雙方對於「禮物」有不同評價,因而未能互惠「感激」,衍生不滿與衝突。比方說,一位先生認為相對於自己父親或其他同事,他對家務的「幫忙」應該足以讓他得到「新好男人」的美名,但太太認為自己同樣工作了一整天,期待先生更平等的付出。……」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
cmt
發現有社會學家針對死刑釋憲案寫法庭之友意見書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 - 憲法法庭網站
cmt
Fritz Ringer,2013,《韋伯學思路》。群學。當初會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譯者簡惠美。她與康樂之於韋伯,幾乎就像賴明珠之於村上春樹。作者Fritz Ringer是專注於韋伯的學者,在他「寫過的文字裡」,韋伯「都如影隨形」。他對於韋伯作品的詮釋相對平實,理論對話也是放在書信可考的交遊對象做比較。有時候覺得太忠實了,把韋伯百科全書式的寫作風格也複製過來。書中最有趣的部分,除了膾炙人口的兩篇演講稿(第八章),主要是對中古時期西方城市(如義大利)的分析(第七章)與對美國社會的觀察(第四章)。這兩個地方的共通點是都出現自我管理的志願性團體。#讀嘛讀嘛
cmt
「喝酒容易臉紅的人,透過『不喝酒/肝臟易累積毒物』這兩個機制並存、相抵,不會對肝臟造成顯著的罹癌風險。」喝酒臉紅易罹癌?小時候家裡窮會胖?統計學家黃彥棕來解答
cmt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書摘
cmt
鄭力軒,2022,《不待黃昏的貓頭鷹》。作者發揮「動手動腳找資料」的精神,找出陳紹馨的出版作品/目錄、其他師友弟子對他的回憶以及其他文獻對陳紹馨的討論來寫成這本書。書成於疫情期間,有些資料來不及蒐集,因此本書確定會有增修二版,早讀早享受(?)。在這本書讀者除了可以看到陳紹馨的學思歷程(含陳紹馨每篇作品較為詳細的解說),也可以看到他所穿梭的不同知識場域的樣貌,例如1930年代的日本學界、1940年代《民俗台灣》誕生的狀況。@comte97 - 本來想把影片速度轉快一點,但很快就發現不行。 陳紹馨以台灣研究為職志,雖然歷經政權...書中呈現的不是受到政權打壓而面臨生涯斷層的故事,而是轉移陣地、建立國際連結,正當發揮學術影響力而壯志未酬的學者形象。2025年陳紹馨著作即將翻譯出版!【經典聯聯看 EP33】50 種經典說書|《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先驅學者畢一生之思想研究,展現對...
cmt
Peter Berger,2013,《柏格歐吉桑的社會學奇幻旅程》,群學想讀個不用動腦也不傷神的休閒讀物,果然沒讓我失望。即使之前已經讀過開頭,這次重讀還是覺得很好笑。結尾是有點感人的,那時的他說還不是墓誌銘的一段話:「我已記不得以下的事了,那是我父母告訴我的。當時我一定只有四、五歲。那天是我的生日或聖誕夜,我收到很精緻的禮物,是一輛電動玩具小火車,藉著操作各種迷你軌道及隧道,可控制火車的運行。我對於這個玩具神奇的機械配置並不感興趣,甚至沒有打開它的電源開關。我反而躺在地上,與自己想像坐在小火車內的乘客聊天。你或許可以說,這樣的對話從那時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對此從未感到後悔。這段旅程中我得到許多樂趣,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cmt
#本日廢走孝敬父母行程,中午出發,走了通宵神社、福堂餅行、台鹽觀光工廠、好望角等行程。看到閩南式建築風格的神社,上方的國民黨黨徽,以及神社內的書法展,不禁讚嘆國民黨轉型正義工作做得真徹底。
cmt
小孩快滿週歲開始感冒了,醫生說小孩不會自己擤鼻涕跟吐痰,通常要兩週才會好@@ 最近的日常是餵藥跟嘔吐~~
cmt
大學有堂課是讀臺灣社會學家的期刊論文,有一次老師有點受不了的說為何我們這些學生閱讀量這麼貧乏,很多經典的研究沒讀過。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這是因為社會學系沒有共同的指定文本。它不像經濟學有簡明且共識度較高的定理推導,也不限於STS、女性主義甚至人類學範圍相對明確。實際上很多人(包括我)都難以輕易說明社會學在學什麼。借助那堂課的指定閱讀,我們大致瞭解臺灣社會學界主流學者受訓於美國,他們將特定子領域的學問帶回臺灣,但又受限於臺灣學術規模較小,學者彼此之間其實少有對話或者知識繼承。也受益於社會學的反身性思考,社會學史也是社會學可以討論的主題。我們不只有《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那種追溯社會學為何出現以及基本研究問題的著作,我們也有能嚴肅討論臺灣社會學發展的研究(要做這類研究往往要有自此在學界黑掉的勇氣)。
cmt
此內容已被標識為成人內容,未成年者不得打開。
今天參加性教育親子共學講座(0-5歲),簡單筆記一下。1. 共學團理念:不想再複製親代的教養方式,希望是以協商、民主的方式與小孩互動(相對於體罰、威脅、利誘)。(有一點我覺得很有共鳴,如果父母可以讓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要有太多來自大人的傷害,為小孩撐出一個可以表達感受、協商需求的空間,那麼小孩是不是有更多時間可以探索自己的未來?)2.性教育不只是健康教育,而是人權教育。3.養育者對性教育的態度比傳遞的內容重要。4.用正確的名稱指稱性器官,例如直接說陰莖、陰蒂等。
cmt
Eric Tagliacozzo,2024[2022],《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本書主要在說明,歐洲人在亞洲海域的勢力擴張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他們起初讓亞洲人掌舵,引導船隻進入港灣,亞洲的船身設計也會融入歐洲設計。歐洲人之所以能擺脫亞洲船隻的中介,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迴路,有賴於對東亞海域日積月累的認識。而19世紀以來燈塔、測繪地圖等海洋科技的應用,則加速歐洲殖民者認識與控制水域。伴讀:@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In ...#讀嘛讀嘛
cmt
#存參◢「1624講堂」主題講座◣🚢0511-江樹生老師👩‍🏫-「熱蘭遮城之淚:一位青年牧師在福爾摩沙的生命故事」:https://myppt.cc/...🚢0518-簡宏逸老師👩‍🏫-「荷蘭城堡下的漢人頭家:連結臺灣與世界的無聲角色」:https://myppt.cc/...🚢0525-陳瑢真老師👩‍🏫-「打開熱蘭遮堡,看見臺灣第一座世界級倉儲物流中心」:https://myppt.cc/...🚢0601-翁佳音老師👩‍🏫-「以聲音保存鄉土記憶:明鄭時期臺南古地名的考證與研究」:https://myppt.cc/...
cmt
十年一瞬:立院「青鳥」群像與其他社會調查的比較 – 巷仔口社會學 Streetcorner Sociol...
cmt
我對逗點文創的印象是,曾經買了一些巴塔耶小說(電子版)跟《夜讀巴塔耶》(紙本)。紙本書部跟部之間的轉場頁採跨頁印刷,但因為裝訂的關係有些字被吃掉了。因為這種小事對這家出版社有個問號XD
cmt
鄭維中,2023,《島嶼歷史超展開: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人們與臺灣》。春山。雖然「臺灣島」是這本書的核心,但如同前作《海上傭兵》,這本書並不把分析的範圍限縮在臺灣,也不把臺灣有國家勢力、臺灣進入世界舞台,以及臺灣漢人移民成為主流視為理所當然。
cmt
邵式柏,2016[1993],《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邵式柏(John Robert Shepherd)把臺灣視為清帝國邊疆治理的一個案例。透過比較帝國一般地區與臺灣地區的軍隊、官員配置、行政劃分以及官員的資格要求,說明清帝國實際上是投注更多資源在治理臺灣。而在結論章,從「控制成本」與「潛在收益」的角度比較臺灣、中國西南地區以及滿州的土地制度。臺灣財政無法自給自足,是因防止海外叛亂勢力的戰略地位而納入清帝國版圖。初期直接延續明鄭舊制搭配封禁政策,使得政府可以維持低控制成本。而且臺灣的土地肥沃,漢人移墾後,能夠創造出足夠的收益來維持行政與軍事機構,而且可以透過「一田二主制」,讓番社也分潤收益。這使得臺灣的案例肖似中國東北,而與西南有別。https://blog.press.ntu.edu.tw/...
cmt
覆議的說明很像是上課,把各位媒體朋友改成各位同學也不違合大約20:52開始20240606 行政院會後記者會(第3907次會議)
cmt
十年一瞬:2024立法院集結運動的參與者速寫 – 巷仔口社會學 Streetcorner Sociolo...
cmt
青鳥@竹南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