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Ask
@DarkAsk
Sun, Jan 7, 2024 7:48 AM
Sat, Feb 24, 2024 10:40 AM
380
149
[雜談]「台灣的味道」:台灣料理背後的身份認同變遷。
「台灣的味道」:台灣料理背後的身份認同變遷 - BBC News 中文
台灣是唯一一個把粳米作為主要米飯選擇的亞熱帶國家。由日本帶來,在陽明山花了十年嘗試培育粳米,即為「蓬萊米」。
影片中講到主持人魏貝珊發現台灣沒有很好的中國菜,這段話是對也是錯,國民政府來台時,達官貴人把當時中國各省的優秀廚師都帶來台灣了,因此中菜的傳承是留在台灣的,但對的部份是,經過70年的時間,口味、菜色都變得台灣化。
影片內容拍到「彭園」是非常精準的,彭園的彭長貴是傑出的湘菜名廚。歐美最為著名的中菜,在中國未見其名的「左宗棠雞」,即是由其所發明。
關於這段國民政府達官貴人與其私廚的歷史,可參考下面所附,扶霞的《尋味東西》中「當代臺灣菜風雲」一篇。
Food
TV
BBC
DarkAsk
@DarkAsk
Sun, Jan 7, 2024 7:49 AM
影片先從臺鐵便當切入,來自於日治時期的調味習慣,包括慣食梗米、使用醬油調味、使用大量糖等。
接著是國民政府所帶來的中國飲食,有外省與本省的差異,南門市場則為著名的外省食材市場。講起左宗棠雞的源流。
然後回過頭來談原住民料理,小米粽(阿拜)是祭品。
台灣本身就是一個族群融合的地方,它吸納了各種元素而成就了台灣菜。
裴偉:左宗棠雞—彭長貴:彭園。
高琹雯:蚵仔煎—何順凱:態芮。
小米粽—Aeles Lrawbalrate(Lily姊):達瓦娜餐廳。
DarkAsk
@DarkAsk
Sun, Jan 7, 2024 7:49 AM
延伸閱讀:
蓬萊米的育種,以及台灣其他飲食文化。
@DarkAsk - [閱讀]《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
專精於中國飲食文化的英國飲食作家扶霞.鄧洛普,所寫的美食札記。
@DarkAsk - [閱讀]《魚翅與花椒》《尋味東西》。 作者:扶霞.鄧洛普 由英國美食作家所寫的美食...
nooorman
@nooorman
Sun, Jan 7, 2024 7:56 AM
扶霞的書很好看,大推
沃夫☆ 光復憲法
@wolfgangc
說
Sun, Jan 7, 2024 8:10 AM
雞仔豬肚鱉
櫻見龍兒
@ryuuji001
Sun, Jan 7, 2024 8:18 AM
DarkAsk
@DarkAsk
Sun, Jan 7, 2024 8:35 AM
nooorman
: 提醒了我《魚米之鄉》還沒讀完,不過《川菜》單純就是食譜有點無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說
Sun, Jan 7, 2024 8:35 AM
Sun, Jan 7, 2024 8:37 AM
咦,他沒提到酒樓菜、辦桌菜,有點可惜
有本書蠻好看的,也在講台灣菜的文化認同
「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 陳玉箴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DarkAsk
@DarkAsk
Sun, Jan 7, 2024 8:43 AM
Sun, Jan 7, 2024 8:43 AM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30分鐘的影片,又要帶畫面,沒辦法講得太詳細吧。
推薦閱讀對台灣飲食史有深入研究的曹銘宗之書籍,如《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等,會有更多有趣的收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說
Sun, Jan 7, 2024 8:47 AM
DarkAsk
: 是的!之前看到你的噗,有去看了這幾本書!感謝推薦❤️
一讀。書香
@chiema7
Sun, Jan 7, 2024 11:31 AM
DarkAsk
: 川菜也很有趣喔,推個~~而且裡面會看到扶霞把不是川菜的菜品也列入川菜中,很值得思考
只想睡覺的D2妹
@yasmieh
Sun, Jan 7, 2024 7:53 PM
General Tso’s chicken to bento bowls: A food guide t...
這邊有英文的報導,英文報導是從原住民的食物開始與影片正好相反順序,也滿好看的!
EDAN
@kouhou1986
Mon, Jan 8, 2024 1:45 AM
看完有點想吃吃看態芮
DarkAsk
@DarkAsk
Mon, Jan 8, 2024 10:57 AM
EDAN
: 今年剛拿到米其林三星,可能不太好訂。
EDAN
@kouhou1986
Tue, Jan 9, 2024 1:52 AM
其實查過之後,發現一餐的價錢對我來說也有點硬XD
DarkAsk
@DarkAsk
Tue, Jan 9, 2024 2:02 AM
EDAN
: 怎麼說呢,國外米其林三星的價格動輒台幣破萬,這價格不算過分,米其林在評鑑時要求的項目多、水準高,例如說餐酒的儲備齊全,這些隱性成本都會堆在餐價上。
對米其林三星沒有偏見,但我認為獲星餐廳過多的溢價在服務、打造品牌與炫技上,如果是吃到沒什麼可吃的終極饕客,想去開拓新世界是很好,但對一般消費者來說,要去追求那個毫不考慮性價比的巔峰,可以多考慮一下。
Chikei
@ChikeiLee
Tue, Jan 9, 2024 2:08 AM
你是在體驗行為藝術,不是在進食
DarkAsk
@DarkAsk
Tue, Jan 9, 2024 2:11 AM
Chikei
: 某個角度來說,確實如此。當然不乏吃得出好壞精妙之處的專業饕客,但社會上許多人都是在吃資訊、吃品牌,吃的是「我來三星餐廳打卡」的成就感,而不是真的在吃食物。
DarkAsk
@DarkAsk
Tue, Jan 9, 2024 2:17 AM
以前有聊過一點想法,不是說去追求高價美食不好,但你要先確定你分得出95分與99分的差別,才值得去為這4分付出近倍的價差。
@DarkAsk - [雜談]價格與美味度的相關圖表。 誠然,姑且不論這個訂價是否貼切,但餐點的美味程度...
Chikei
@ChikeiLee
Tue, Jan 9, 2024 2:18 AM
認真討論fine dining的話,這是一點,另外一點是多數消費行為在超過一定水準後價格跟獲得本來就不是線性關係,更接近指數,就我觀察以台灣來說根據食材類型還有餐廳風格,那個檻大概落在700~2000之間
DarkAsk
@DarkAsk
Tue, Jan 9, 2024 2:27 AM
Tue, Jan 9, 2024 2:32 AM
Chikei
: 這個價格帶差不多,不過700稍微有點尷尬,大概只能說是Fine Dining體驗版,如西堤牛排之類的,一些獨立小店也勉強能壓在這個價格,只是說餐點內容就會簡單上不少。
這樣說來,我很推薦有些高級餐廳會做的商業午餐,例如說雅室牛排的商業午餐就相當優秀,以前很愛,剛查了一下也是要680元了,印象中早期曾經是500元。商業午餐簡化了套餐內容,並且是為了攤平營業時間的固定成本開銷而設立,因此通常會訂成比較實惠的價格。想體驗Fine Dining入門又不想花上太多錢,可以去找找各家餐廳有沒有提供商業午餐。
Chikei
@ChikeiLee
Tue, Jan 9, 2024 2:32 AM
西式fine dining會落到偏高區吧,700比較像是中式餐館多人吃的價位或是頂泰豐之類的
商午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吃太飽下午會變成活死人狀態
DarkAsk
@DarkAsk
Tue, Jan 9, 2024 2:54 AM
Tue, Jan 9, 2024 2:56 AM
其實我還滿推薦去吃饗食天堂之類的Buffet,不是去吃到回本,而是去嘗試多種不同的食物類型,去發掘自己可能喜歡的沒嘗試過食物,拓展眼界,例如說可能從以前就不敢吃生魚,因此也不會走進日本料理店或海鮮丼餐廳點一整份,但在Buffet夾個一片試試完全沒什麼心理壓力。
當成是試吃大會。
找到了什麼新的嘗試,再去找專門的餐廳。
有些飯店的Buffet會有季節性活動,譬如說東南亞祭之類的,也是嘗試各種沒吃過料理的好時機。
載入新的回覆
台灣是唯一一個把粳米作為主要米飯選擇的亞熱帶國家。由日本帶來,在陽明山花了十年嘗試培育粳米,即為「蓬萊米」。
影片中講到主持人魏貝珊發現台灣沒有很好的中國菜,這段話是對也是錯,國民政府來台時,達官貴人把當時中國各省的優秀廚師都帶來台灣了,因此中菜的傳承是留在台灣的,但對的部份是,經過70年的時間,口味、菜色都變得台灣化。
影片內容拍到「彭園」是非常精準的,彭園的彭長貴是傑出的湘菜名廚。歐美最為著名的中菜,在中國未見其名的「左宗棠雞」,即是由其所發明。
關於這段國民政府達官貴人與其私廚的歷史,可參考下面所附,扶霞的《尋味東西》中「當代臺灣菜風雲」一篇。
Food TV BBC
接著是國民政府所帶來的中國飲食,有外省與本省的差異,南門市場則為著名的外省食材市場。講起左宗棠雞的源流。
然後回過頭來談原住民料理,小米粽(阿拜)是祭品。
台灣本身就是一個族群融合的地方,它吸納了各種元素而成就了台灣菜。
裴偉:左宗棠雞—彭長貴:彭園。
高琹雯:蚵仔煎—何順凱:態芮。
小米粽—Aeles Lrawbalrate(Lily姊):達瓦娜餐廳。
蓬萊米的育種,以及台灣其他飲食文化。
專精於中國飲食文化的英國飲食作家扶霞.鄧洛普,所寫的美食札記。
雞仔豬肚鱉有本書蠻好看的,也在講台灣菜的文化認同
推薦閱讀對台灣飲食史有深入研究的曹銘宗之書籍,如《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等,會有更多有趣的收穫。
對米其林三星沒有偏見,但我認為獲星餐廳過多的溢價在服務、打造品牌與炫技上,如果是吃到沒什麼可吃的終極饕客,想去開拓新世界是很好,但對一般消費者來說,要去追求那個毫不考慮性價比的巔峰,可以多考慮一下。
你是在體驗行為藝術,不是在進食這樣說來,我很推薦有些高級餐廳會做的商業午餐,例如說雅室牛排的商業午餐就相當優秀,以前很愛,剛查了一下也是要680元了,印象中早期曾經是500元。商業午餐簡化了套餐內容,並且是為了攤平營業時間的固定成本開銷而設立,因此通常會訂成比較實惠的價格。想體驗Fine Dining入門又不想花上太多錢,可以去找找各家餐廳有沒有提供商業午餐。
商午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吃太飽下午會變成活死人狀態當成是試吃大會。找到了什麼新的嘗試,再去找專門的餐廳。
有些飯店的Buffet會有季節性活動,譬如說東南亞祭之類的,也是嘗試各種沒吃過料理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