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Ask
[閱讀]《魚翅與花椒》《尋味東西》。

作者:扶霞.鄧洛普

由英國美食作家所寫的美食札記,研究中國烹飪與中國飲食文化逾二十年,二十歲後有一半的時間都待在中國,並系統性的學習過川菜料理,對於中菜的認知遠勝於絕大多數的華人。

《魚翅與花椒》記錄了她當初為何到中國(一開始並不是為了研究飲食),以及之後的種種際遇與嘗試,行文生動,並中性的以異文化外來者的角度,詳細敘述各種感受與心理想法。

《尋味東西》收錄其於報刊書籍中的專欄文章,內容則是更深入地討論各種看法,並包含許多各地名廚訪談所得。

雖然作者對於中菜有著超乎一般的熱情,但除此之外,並不會因此以偏頗的眼光看待,在記述與評論上毫無避諱,公正直白地大膽陳述包括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等時烹飪文化的損失。

Food Book
DarkAsk
在《尋味東西》中有兩段相當有意思。一篇是「左忠棠雞奇談」,講述了對於這個在北美中餐最著名的菜式的考察,包括與中國湘菜名廚的訪談,眾口鑠金的認定其發源,以及到臺灣找到真正的發明者彭長貴;另一篇為「當代臺灣菜風雲」,討論了臺灣菜風格的形成,甚至提及了陳水扁。

《魚翅與花椒》比較像是自傳,而《尋味東西》則是整合了其所知所學及體悟的大成。細讀過後,也無怪乎作者會被稱為最懂中國菜的美食作家,她以西方人角度去理解並接受的中國烹飪文化,確實深刻。
DarkAsk
「左忠棠雞奇談」內文節錄:

或許一種文化上的尷尬,是左宗棠雞無聲無息地融入湖南烹飪史的公共敘事的另一個因素。中國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以及經濟(更不用說烹飪)發展機會的虛擲,是中國許多人痛苦和尷尬的根源。大陸也許很難承認世界上最著名的「湖南菜」是流亡的臺灣國府社會的產物,而不是產自湖南本身,所有這些都暗示了臺灣在整個歷史進程中取得的相對成功。二十世紀,刻意採用這道菜有助於掩蓋中國近代的裂痕,並有助於營造一種歷史延續的感覺。左宗棠雞或許在歷史事實上是虛構的,但在重現湖南烹飪的身分卻是無價的,也許它最終會成為外人所欣賞的湖南菜。
nooorman
非常好看的書,大推
DarkAsk
節錄《當代臺灣菜風雲》

這個與福建省隔著一灣海峽相望的小島,曾經是臺灣原住民部落的所在地;經歷幾個世紀的變遷後,從中國大陸來的客家人和福建移民將這裡變成他們的家園。(十七世紀,荷蘭人曾短暫占領過臺灣,而在一六六一年,被來自大陸的移民趕走。)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日本從中國手中奪走了這座島嶼,對其施行殖民統治,一直到二戰結束。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不久,大陸政局動盪,影響一直延伸到臺灣海峽的另一端,島上的文化發生了劇變。一九一一年,國民黨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成立了中華民國。然而,新的國家很快就變得步履蹣跚,迅速衰敗下去:先是淪落到軍閥混戰的局面,接著國民黨和成立不久的共產黨又打起了内戰。一九四九年,毛澤東領導的共軍贏得最終勝利,國民黨殘部逃往臺灣。他們以為這只是暫時的局面,還在謀畫反攻大陸。
DarkAsk
包括中國大陸各地的國民黨官員和他們的家眷隨從,多達兩百萬人來到臺灣,這完全改變了臺灣社會的面貌,也改變了臺灣的飲食。國共戰爭爆發的前夕,達官顯貴家中都有私廚,會舉辦豐盛奢華的家宴。這些精英階層逃入臺灣時,也帶來了一些中國最傑出的廚師。

亞都麗致大飯店總裁和知名美食家嚴長壽說,「一九四九年以前,臺灣的飲食樸素簡單,而大陸各省的傳統派大廚的到來,引發了一場獨特的革命性變化。這是他們第一次近距離地面對不同的地方菜系風格。臺灣成為中菜的大熔爐,又有著驚人的創新氛圍。
DarkAsk
國共內戰結束,臺灣和大陸之間的大門轟然闔上。共產中國一連開始了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破壞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美食。私人餐館收歸國有,舊的學徒制度被顛倒過來,「資產階級」的高端美食被視為政治嫌疑犯。一九六〇年代初的大饑荒造成約三千萬中國人民死亡,基本糧食的配給制一直持續到一九九〇年代初。在這種動盪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大陸餐飲的標準一落千丈。
DarkAsk
相比之下,精英飲食文化在臺灣蓬勃發展。一開始,老派的大廚們會為那些鄉愁深重的大陸籍人士做地方菜餚。(這些人中,很多都像彭長貴一樣,將妻兒留在了家鄉,滿心期待著能回到大陸。)斷了根的臺灣版中國地方菜系,以一種與中國大陸完全不同的方式演化發展。初級廚師們在主打不同菜系的餐館之間流動學習,理念與技術不斷交匯融合。對比中國大陸的封閉鎖國,台灣人民能出國旅遊,他們的島嶼共和國與世界接觸。

國府敗退五十年後,很多臺灣餐廳依然標榜自己專精某個地方菜系,但用的烹飪方法卻很混雜,來自大陸各地,甚至還有日本。
DarkAsk
如今已經沒有多少廚師能夠憑藉老派中餐將感官震撼到如此地步。很多老牌地方菜系餐館已經關門大吉,或門面顯得破舊過時。老一輩的大陸烹飪大師和他們所服務的思鄉群體正逐漸凋零,年輕的臺灣食客們對外出就餐時健康、衛生與食材來源的要求越來越向西方靠攏,變得更為嚴格,他們認為現代的中國大陸飲食文化並不成熟完善。

等到臺灣民眾終於能夠重返中國大陸時,人們被眼前所見的一切震驚了。一九九三年,在多年於他鄉烹飪上海菜之後,馮兆林去了上海。他很失望:「那裡的食物已經失去了特性,味道很糟糕。我做的菜絕對比你在上海吃到的更傳統。」
DarkAsk
臺灣廚師們不僅在發展屬於自己的傳統菜餚創新,有些也對獨一無二的「臺灣特性」有越來越強烈的認識,這種特性與島上的主流福建文化緊密相關。臺北北郊的圓山大飯店是一座輝煌壯觀的大型建築物,修建於一九五一年,採用了傳統宮廷風格,這裡是前述餐飲文化轉變的最前線。數十年來,圓山都是舉辦官方宴席的不二之選(一九五〇年代,彭長貴也在這裡掌過勺);這些宴席總是以高級傳統中餐為基礎,會選用魚翅、海參這類昂貴的食材。但二〇〇〇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一切都變了。
DarkAsk
陳水扁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對臺灣留存的大陸遺產興趣不大。他越來越趨近於宣布台灣獨立,這激怒了北京政府(儘管臺灣自一九四九年以來一直作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運作,但中國官方仍然宣稱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陳總統對臺灣特色的堅持,也體現在他對國宴的要求。在圓山大飯店工作了三十多年的銷售總監王威廉(William Wang)說,「在陳總統的就職國宴上,他堅持要我們使用在地食材,提供的菜色更接近一般普通百姓的餐點。而基於保育的原因,他甚至不讓我們使用魚翅和燕窩。」
DarkAsk
大多數臺灣人都認為,臺灣美食的核心與靈魂並不在於中國大陸特色的餐館,而在於街市上現做的新鮮小吃,尤其是在曾經的臺灣首府臺南。中午,臺南市中心一家小小的麵館外是挨挨擠擠排隊的人群,店內兩個女人正近乎瘋狂地幹著活,滿足巨大的客流量和點餐量。其中一個把熟麵重新加熱,用竹編的長柄勺子將麵條浸入一深鍋的沸水中。另一個坐在傳統路邊攤後面的小矮凳上,手腳俐落快如閃電,在過水後的麵條上撒上香菜末、肉末、一勺高湯、少許香醋、一點蒜泥,最後再擺上一隻熟蝦。
DarkAsk
「食養山房」林炳輝
嚴長壽
「彭園」彭長貴
「極品軒」陳力榮
「馮記上海小館」馮兆林
「鼎泰豐」楊秉彝、楊紀華
「圓山飯店」王威廉、林希娜
「度小月」「欣葉臺菜」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