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1:59 PM
43
13
@wyc513 - 關於〈可不可以放進去一下下就好〉 先聲明我沒有打算就mv內容討論主角間的互動是「性騷...
覺得尊重意願的部分需要再多講一點,拉出來談
從女方反感是出於忌性或關係界線被違反,雙方互動過程是「爭取合意」,或「意願不斷被忽視」,或兩者並存,可看出行為解讀、意願釐清的複雜度。
那麼,拒絕便不是說一句「我不要」如此單純,尊重對方意願也不只是「能不能理解、接受對方的拒絕」。
畢竟上述說法,只能對應到
有意識到
對方正在拒絕的狀況,而無能提醒隱藏在文化、社交慣習中的隱微壓迫。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1:59 PM
「只能對應到有意識的狀況」的另一問題,則是會將拒絕與被拒絕切割成不同的兩件事。當我們在拒絕他人時,常反感於對方無視自己的意願、不接受拒絕;但反過來的狀況,我們可能只能意識到自己有怎樣的需求、希望對方再多考慮,是一個「爭取合意」的過程。
唯有將「尊重意願」置於核心, 拆解對方加諸在己身的壓迫的同時,學著辨認自己可能加諸他人的傷害,我們才有可能建立一致的、尊重意願的新直覺、新文化。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1:59 PM
否則,當我們仍舊將自己的情緒當作他人行為的自然後果、只認為自己的解讀是對的而否定他人視角,我們也無能從他人的情緒勒索、「界定事實」逃脫,畢竟兩個思考框架如出一轍。
在前一篇貼文指出的陷入防衛反應、只以自己的角度來解讀事件的心態,不只是就該人行為提出質疑,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窘境。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0 PM
-
意願不受重視的社會文化:重視「團體性」的文化、性主義
亞洲文化圈:團體>個人、缺乏「邊界感」
尊重孩子自主權:
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
邊界感:
不探隱私、不自以為了解對方...成年人的往來,是願意尊重彼此的「界線」-劉潤專欄|商周
東西文化衝突:團體連結vs個人隱私
是交心對談,還是侵犯隱私?適當拿捏是對彼此的尊重!-未來Family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0 PM
在這樣的團體文化下成長,即使有意識缺乏界線、不尊重個人意願的危害,在沒有新的互動模式指引下,內化的社交習慣(探問隱私、直接觸碰他人)仍會作為當下的直覺反應。
例如,我曾在家族聚會中,因想要緩解沒有話題可聊的尷尬氣氛,問「你記得我是誰嗎?」、「有沒有交男女朋友?」等侵犯界線的問題;我曾在未詢問他人意願的狀況下,提著腳不方便的人
想幫忙
他上公車。
光是意識到是不夠的,只有刻意地練習在每次行動前先停下來、關注他人意願,在社交場合前事先準備一些不會侵犯隱私的問題、能一起參與的活動,我才能說真正的改善了、去尊重意願了。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1 PM
/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1 PM
性主義:強行分配角色;透過壓抑特定需求、強迫特定付出以達結果看似互補的效果;單一視角、不尊重意願
@wyc513 - 「異男」、「直男」標籤的雜感 1.「異男」/「直男」的定義(參考資料後大略歸類如下)...
@wyc513 - 看了「異男」、「交友經驗」的相關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問題在於限縮關係連結的形式、...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2 PM
當男性成長於性慾亢進、情緒否定的群體文化(殘酷文化/兄弟規範),為了能被團體接納而互虧、講「幹話」、吹噓性經驗,被說著「只是開玩笑而已,沒有風度欸」,
他對意願的理解、對互動的預設,便是「講『幹話』、黃色笑話、吹噓性經驗只是為了炒熱氣氛、增進友誼而已,幹嘛大驚小怪」、「只要對方說是開玩笑,就不該對言詞認真」等,意願不在經驗範圍內。
無能辨認自己的受傷,也無能看清對他人的傷害。
當女性成長於性保守、情緒化的厭女文化裡,被規訓、貶低,他對意願的理解、互動的預設也只是「要多照顧大家的心情、氣氛」、「發生性行為是對女性價值的減損」,意願也不在經驗範圍內。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3 PM
從性主義對「男-性慾亢進;女-性保守」的分配來看,很容易以為前者有性自主,而後者無。
但將男性強行塞入「性慾亢進」的角色中,可能導致其對未能找到性伴侶感到焦慮、其地位被降級的受剝奪感,也讓其對性行為過於執著在性器大小、性技巧上,忽略雙方意願、感受的重要性。
更危險的是,誤認男性不會受到侵害,產生「我應該在每次性行為中都是爽到的,感到恐懼是我發生什麼問題」的情緒、認知失調。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3 PM
未能破除「性行為的全然主體/全然客體」的二元對立思維,
使得「解放性保守」成為壓迫女人的新手段
:
//性權批判:婦權的論述方式,也只能
反面建構出女性是「被人侵害、強迫」的客體,而忽視了女性本身的情慾、主動性,無法逃脫傳統的「男主女被、女性貞潔」的想法
因此,要解決此問題,要先跳脫「男得到/女失去」的賺賠邏輯 →性應該是男女都得到。
→但光是將「女失去」改成「女也得到」的過程,並
沒有改善強迫發生
的主因,也就是
加害人心中的權力意識
。
換句話說,強迫是建立在一方「硬要得到」,所以他方才會「覺得失去」。而這不是將結果改寫成「他方也會得到」就能解決的事。這種論述更有可能會成為加害人、社會譴責被害人的理由。(所謂「不夠性解放」,或將「被害人也有爽到」當作解套藉口)//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3 PM
@wyc513 - #讀嘛讀嘛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關於台灣厭女現象的專書,上篇剖析台灣各種厭女現象...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4 PM
-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4 PM
主體意識的建立
@wyc513 - #讀嘛讀嘛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關於台灣厭女現象的專書,上篇剖析台灣各種厭女現象...
//或許每個人的經驗都落在兩極之間,都試圖拿捏自己易感、易受傷的開放程度,也盡力發展有效運用資源的能動性。唯有打斷「能動性—陽剛氣質—主體位置」的鏈結、
肯認受害者能動主體的多元、面對模糊而不斷變動的現實
,女性主義才得以發展新的認識論,重新解讀性暴力。//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4 PM
//在關係文化中,自我為了尋求被尊重與被肯定,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肯定,往往影響其對事實的認知與對規範的想像。因此關係中的個體,有可能將控制理解為關心,將暴力誤認為愛情。主體的建構若無法脫離傳統性別意識形態的壓抑、傷害、限制,可能會複製性別結構中的二元對立。
新時代的情感教育應強調思辨主體的重要性,鼓勵親密關係的不斷更新,在過程中消滅父權或厭女色彩,開創新型態的自我與主體空間。
唯有不斷建構思辨主體,不斷練習在各種困境與突襲中進行選擇,困在親密關係中的客體才可能得以解鎖,進而爭取到自由揮灑的愛戀空間
。//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4 PM
在《女孩與性》、《男孩與性》中,作者提及少女、少男們即使有著相關意識、認為自己有能力拒絕,仍舊在拒絕的實戰演習中,發現自己動彈不得。在一次次分析當下情境、社交需求衝突、心理壓力後,才慢慢掌握可行的應對方式。
女孩與性:好想告訴妳,卻不知道怎麼開口的事
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4 PM
-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5 PM
事件發生的本能反應與受害者迷思:「不反抗」、「有爽到」
信任與認知失調:
https://www.parenting.com.tw/...
「呆僵freeze」本能、情境模糊、環境安全、身份差異:
被性侵的人,當下沒反抗,就是他的錯?-蔡惠貞 諮商心理師
性興奮與意願的差異:陰道分泌液體為生理保護機制、勃起的生理反應
我高潮不代表我喜歡!TED 演講談「性興奮不一致」 |臉紅紅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9 PM
若將呆住、下體分泌物解讀為「不反抗」、「沒拒絕」,更容易導致傷害、對受害者的批判。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9 PM
-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9 PM
剛好看到推特上中國女權在批判林奕含。
做最善意的理解吧,或許對他們來說,抱持著恨與惡意是唯一的求生手段了。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09 PM
但我必須說,做他人的表率不是林奕含的責任。
林奕含可以覺得羞恥、覺得絕望、覺得複雜而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受害人,林奕含不需要顧慮「林奕含不能正面」,只因「 是这样的柔弱形象在中国足以招来厄运」
林奕含可以寫書,而不用顧慮書的內容會不會被他人解讀為色情小說、被吹捧。
林奕含可以覺得太痛了而離開,不用被大義所逼痛苦地活著,不用被批判自己的經驗夠不夠合理、不用被嘲諷自己的感受正不正確。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10 PM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收錄的文章中,有四篇關於林奕含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這也是我思考關於意願、拆解壓迫的重要根基。
《房》可能被某些人當作意淫的題材,或許吧。
但《房》也讓我去理解與我經驗不同的人,去尊重與愛著每一個擁有獨特經驗的人。去覺察自身的批判,向別人伸出手。
在〈女性主義為何漏接了房思琪?〉中,作者最後說到:「關鍵在於,『自我』要能從容地回應或反駁他人的眼光與評價,然後說明其中的謬誤與誤認,當他人仍然堅持己見時,得以簡單說一句,『那就是你的問題了』,然後離開。真真正正地離開,毋需在乎,然後好好活下去。」
川口月
@wyc513
Sat, Sep 24, 2022 2:10 PM
只要你好好的就好,感受你的感受、經驗你的經驗。大義、表率、正確都不是你的責任。
川口月
@wyc513
Sun, Sep 25, 2022 7:22 AM
-
川口月
@wyc513
Sun, Sep 25, 2022 7:23 AM
ಠ_ಠ - 看到了這篇讓我心有戚戚焉 心得下收 #文長慎入 #R18
川口月
@wyc513
Sun, Sep 25, 2022 7:50 AM
1.認同性主義「男=性慾亢進」的觀點,便可能產生「男生
天生
有很高的性需求,有
權利
請求
女性配合解決」的資格感。
從非暴力溝通的角度來看,該人不能接受他人拒絕,又對他人回覆抱有強烈負面反應,可看出其請求是受偽裝的「要求」。
其論述內容實為「男性有
權力
命令
,而女性
應
接受、配合他的性需求」
此一
權力
的正當性,則建立在性主義「男性=性慾亢進=天生」的假設上。
非暴力溝通並不否認個人需求,但不認為強迫他人配合是合理的選項。
用「個人需求」為「自己強迫他人」賦予正當性,是暴力的展現,也限縮自己尋找其他可滿足需求的手段的能力。
川口月
@wyc513
Sun, Sep 25, 2022 8:05 AM
2.但將男性強行塞入「性慾亢進」的角色中,可能導致其對未能找到性伴侶感到焦慮、其地位被降級的受剝奪感,也讓其對性行為過於執著在性器大小、性技巧上,忽略雙方意願、感受的重要性。
→從原噗主的留言可以看出,他對性行為的理解僅限男性性慾滿足。
@wyc513 - #讀嘛讀嘛 《他為什麼這麼做?》 //本書是美國家暴領域的經典之作。作者朗迪.班克羅...
書中提到,施暴者關注「對方性慾有否滿足」的目的,不是想要理解對方,而是「對方的性滿足能顯示其性技巧高超、彰顯其男子氣概」,仍舊出於自我中心的想法。
載入新的回覆
從女方反感是出於忌性或關係界線被違反,雙方互動過程是「爭取合意」,或「意願不斷被忽視」,或兩者並存,可看出行為解讀、意願釐清的複雜度。
那麼,拒絕便不是說一句「我不要」如此單純,尊重對方意願也不只是「能不能理解、接受對方的拒絕」。
畢竟上述說法,只能對應到有意識到對方正在拒絕的狀況,而無能提醒隱藏在文化、社交慣習中的隱微壓迫。
唯有將「尊重意願」置於核心, 拆解對方加諸在己身的壓迫的同時,學著辨認自己可能加諸他人的傷害,我們才有可能建立一致的、尊重意願的新直覺、新文化。
在前一篇貼文指出的陷入防衛反應、只以自己的角度來解讀事件的心態,不只是就該人行為提出質疑,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窘境。
意願不受重視的社會文化:重視「團體性」的文化、性主義
亞洲文化圈:團體>個人、缺乏「邊界感」
尊重孩子自主權:
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
邊界感:
例如,我曾在家族聚會中,因想要緩解沒有話題可聊的尷尬氣氛,問「你記得我是誰嗎?」、「有沒有交男女朋友?」等侵犯界線的問題;我曾在未詢問他人意願的狀況下,提著腳不方便的人想幫忙他上公車。
光是意識到是不夠的,只有刻意地練習在每次行動前先停下來、關注他人意願,在社交場合前事先準備一些不會侵犯隱私的問題、能一起參與的活動,我才能說真正的改善了、去尊重意願了。
他對意願的理解、對互動的預設,便是「講『幹話』、黃色笑話、吹噓性經驗只是為了炒熱氣氛、增進友誼而已,幹嘛大驚小怪」、「只要對方說是開玩笑,就不該對言詞認真」等,意願不在經驗範圍內。
無能辨認自己的受傷,也無能看清對他人的傷害。
當女性成長於性保守、情緒化的厭女文化裡,被規訓、貶低,他對意願的理解、互動的預設也只是「要多照顧大家的心情、氣氛」、「發生性行為是對女性價值的減損」,意願也不在經驗範圍內。
但將男性強行塞入「性慾亢進」的角色中,可能導致其對未能找到性伴侶感到焦慮、其地位被降級的受剝奪感,也讓其對性行為過於執著在性器大小、性技巧上,忽略雙方意願、感受的重要性。
更危險的是,誤認男性不會受到侵害,產生「我應該在每次性行為中都是爽到的,感到恐懼是我發生什麼問題」的情緒、認知失調。
//性權批判:婦權的論述方式,也只能反面建構出女性是「被人侵害、強迫」的客體,而忽視了女性本身的情慾、主動性,無法逃脫傳統的「男主女被、女性貞潔」的想法
因此,要解決此問題,要先跳脫「男得到/女失去」的賺賠邏輯 →性應該是男女都得到。
→但光是將「女失去」改成「女也得到」的過程,並沒有改善強迫發生的主因,也就是加害人心中的權力意識。
換句話說,強迫是建立在一方「硬要得到」,所以他方才會「覺得失去」。而這不是將結果改寫成「他方也會得到」就能解決的事。這種論述更有可能會成為加害人、社會譴責被害人的理由。(所謂「不夠性解放」,或將「被害人也有爽到」當作解套藉口)//
新時代的情感教育應強調思辨主體的重要性,鼓勵親密關係的不斷更新,在過程中消滅父權或厭女色彩,開創新型態的自我與主體空間。唯有不斷建構思辨主體,不斷練習在各種困境與突襲中進行選擇,困在親密關係中的客體才可能得以解鎖,進而爭取到自由揮灑的愛戀空間。//
信任與認知失調:
https://www.parenting.com.tw/...
「呆僵freeze」本能、情境模糊、環境安全、身份差異:
性興奮與意願的差異:陰道分泌液體為生理保護機制、勃起的生理反應
做最善意的理解吧,或許對他們來說,抱持著恨與惡意是唯一的求生手段了。
林奕含可以覺得羞恥、覺得絕望、覺得複雜而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受害人,林奕含不需要顧慮「林奕含不能正面」,只因「 是这样的柔弱形象在中国足以招来厄运」
林奕含可以寫書,而不用顧慮書的內容會不會被他人解讀為色情小說、被吹捧。
林奕含可以覺得太痛了而離開,不用被大義所逼痛苦地活著,不用被批判自己的經驗夠不夠合理、不用被嘲諷自己的感受正不正確。
這也是我思考關於意願、拆解壓迫的重要根基。
《房》可能被某些人當作意淫的題材,或許吧。
但《房》也讓我去理解與我經驗不同的人,去尊重與愛著每一個擁有獨特經驗的人。去覺察自身的批判,向別人伸出手。
在〈女性主義為何漏接了房思琪?〉中,作者最後說到:「關鍵在於,『自我』要能從容地回應或反駁他人的眼光與評價,然後說明其中的謬誤與誤認,當他人仍然堅持己見時,得以簡單說一句,『那就是你的問題了』,然後離開。真真正正地離開,毋需在乎,然後好好活下去。」
從非暴力溝通的角度來看,該人不能接受他人拒絕,又對他人回覆抱有強烈負面反應,可看出其請求是受偽裝的「要求」。
其論述內容實為「男性有權力 命令 ,而女性應接受、配合他的性需求」
此一權力的正當性,則建立在性主義「男性=性慾亢進=天生」的假設上。
非暴力溝通並不否認個人需求,但不認為強迫他人配合是合理的選項。
用「個人需求」為「自己強迫他人」賦予正當性,是暴力的展現,也限縮自己尋找其他可滿足需求的手段的能力。
→從原噗主的留言可以看出,他對性行為的理解僅限男性性慾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