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異男」、「直男」標籤的雜感

1.「異男」/「直男」的定義(參考資料後大略歸類如下):
A.異性戀男性
B.延伸用法:對帶有大男子主義思想的男性蔑稱;形容個性遲鈍、不理解他人心思的特質;性主義下的刻板男性角色特質(理性分析、務實、不善具陰性特質的事物:情緒關懷、化妝打扮)
→字面意義而言指「異性戀男性」,但隨著社群討論延伸用法,使得內容逐漸偏向對某些行為、特質的負面評價。
直男癌_百度百科
看不懂拒絕?「直男行為研究社」的NG言行從何而來
直男思維大公開 十大網友公認「直男癌特質」 全中你已病入膏肓 | 聯合新聞網

C.「直男行為」:依性主義邏輯行事,而容易忽視他人意願、認為自己未受公平對待
(見3)
川口月
2.使用標籤的好處與壞處

A.好處:
a.能簡化說明的麻煩,能讓有類似經驗的其他人快速共感、方便交流
b.設定關鍵字有助於引起社群關注、累積討論
c.意識到此類經驗非個案,有助於探討影響個人行動的社會結構因素,以改善群體困境而非全由個人承擔
川口月
B.壞處:
a.定義不明、寬泛,可能導致溝通衝突(內容、標準不一致)、化約經驗、強化刻板性別角色的問題:
- 由於延伸用法中帶有的負面意涵,使得被文義指稱到的「異性戀男性」更容易與延伸用法派產生衝突
- 用群體全稱來代表特定行為,忽略個體差異性,而有化約經驗的問題
- 用群體全稱來指稱刻板性別角色特質,強化了該群體與刻板特質的連結,無從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枷鎖

b.難以與同溫層以外的人溝通:
定義不明、過寬讓不共享經驗之人更難以理解內容,延伸用法中的負面評價、化約經驗、強化刻板印象等負面因素使得非同溫層之人亦難建立溝通的信賴基礎與意願。
川口月
C.討論的目的
若是想尋求共感、社群內互助合作,使用「異男/直男」標籤確實有效;但若目的為與非同溫層之人溝通,負面效果恐多於正面影響。

Facebook
有討論認為異性戀男性因「直男/異男」感受到標籤的污名化,或許能期待他們開始理解其他標籤對各種群體弱勢的污名化。
我覺得這種策略很難有效,以牙還牙讓對方感受到的,比起「被污名化會傷害到人,所以我也不能污名化他人」,更多的是「你污名化我可以,我卻不能污名化你」的雙重標準感。
川口月
3.「我『付出』這麼多,為什麼沒辦法收到『回報』」的個人與結構因素
有討論提到「直男行為」跟「付出並獲得回報」的心態有關:
- 呱吉podcast 43:54 :
‎在 Apple Podcasts 上的《呱吉》:【呱吉Podcast】新資料夾(91):你484喜歡人...
「直男行為的特徵,認為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如果我對你好,你就應該對我好;如果我問你,你就應該回答我;如果我對你一片癡情,你也應該要感謝我,至少這是一個互相的感受。
可是我想說,這世界從來不是公平的,不是所有問題都一定有答案,也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別人就一定要回應你。」
- 公視:
看不懂拒絕?「直男行為研究社」的NG言行從何而來
//瑪那熊指出,在傳統「男追女」的觀念上,男生會不斷付出行動來向女生示好,遭到拒絕後容易產生不平衡的情緒,「我為妳付出這麼多,為什麼妳不肯接受 ?」//
川口月
上述心態導致行為者難以尊重對方的界線、看不懂拒絕,也容易讓行為者在被拒絕後感到不公平、不平衡,更難意識到自身行為的問題:
川口月
A.「付出卻沒有獲得回報是不公平的」的前提:
自認付出與預期回報間的因果關係為何?若無,何來「公平或不公平」的判斷可言?
從「如果我問你,你就應該回答我」的例子來看,自己向對方提問的結果,就只是「自己向對方提問」,對方沒有回答的義務。將「對方應該回答我」的期待擅自加諸於對方身上,即忽略了對方的意願。
不從預設質疑起,直接回答「這世界從來不是公平的」仍舊反面肯定了「我『付出』獲得而收到對方『回報』是公平的」。

除了抱持有問題預設而產生的不公平感、不平衡感,自己的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想要有人對自己好、想要獲得回應等),也可能感到失落。
但需注意需求、需求的表達、可滿足需求的手段等皆是不同的事,若混在一起看就容易有自己不被重視、自己的權利不受保障的委屈感:
@wyc513 - 我想留言會將想要搭訕的原噗主評價為「噁男」,是將原噗主的行為放在整個社交環境、條件下...
川口月
B.「我『付出』這麼多,為什麼沒辦法收到對方的『回報』」的個人因素
- 「只以自我為中心」問題
我們對事件的感受與解讀,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經驗(所處文化、宗教、階級、性別、家庭教育、個人際遇)限制,也難脫認知偏誤的影響(基本歸因偏誤、確認偏誤等),多少帶有主觀色彩。
因此,問題不在個人對事件有主觀感受、想法,而是無視他人經驗差異,將自認想法強行套用到他人身上的「只以自我為中心」
e.g. 僅以自身喜好考量行為後果,漠視他人感受或予以譴責:「這又沒什麼」、「我出於好心卻被討厭」、「我的癡情為何不被接受」
川口月
→「自己付出而應獲得對方回報」的預設、「付出」的內容、對方怎樣的回應會被視為「公平回報」,很多都出自只以自我為中心的考量,而容易忽視對方的需求與經驗。
從對方的角度來說,在互動中意願不受重視、需求未能滿足,更難產生對該人的好感,也難有持續交流的興趣。
川口月
C.「我『付出』這麼多,為什麼沒辦法收到對方的『回報』」的結構因素
性主義隱含在社會互動、教養、文化之中,形塑一個人對事件的解讀、作為行動攻略

a. 性主義對「付出」與「回報」的指引:
- 對男:男生努力追求(付出),獲得女生回應(回報)= 將「違反個人界限」當作「積極主動的付出行為」;將物質地位當作關係的資格,而認為女方拒絕不識好歹
- 對女:女生關愛群體(付出),獲得男生愛護(回報)= 在提出請求前必先羅列自我犧牲的情緒勒索
川口月
b.性主義只提供僵化、千遍一律的樣板,忽略人的需求與意願,按此攻略行事的問題:
- 不重視意願的方式容易失敗、造成傷害,也難有效解決問題:
主體性、意願是現代人的核心價值,不重視個人意願的性主義攻略越來越難適用,違反他人意願的結果也易造成傷害
失敗後,性主義的指導仍受限於「男生都⋯⋯,女生都⋯⋯」框架,使得例外、但書越加越多,失去了攻略僅存的「快速有效」優點

- 進入關係之後需求仍不能滿足
性主義透過強迫分擔的方式讓雙方在結果上看似互補。
此種壓抑特定需求、強迫特定付出的關係,未能關注個人需求與意願,雙方在關係中將能量耗費在無效事項上,亦無從獲得真正所需,導致關係的惡性循環。
川口月
D. 改善方式
在個人層次,意識到自己第一時間的感受與想法會受到個人經驗限制與認知偏誤影響,便能讓我們在直覺反應前先停下來,檢視是否有被自己漏掉的資訊或有哪些預設可能導致判斷失誤,使我們能合宜的行動。
未能練習這樣的意識,即使在看他人案例時都能指出問題、侃侃而談,輪到自己行動時仍會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對自己與他人造成傷害:
【實況精華】真的不要像直男研究社裡面的貼文一樣欸!這些是很可怕的! @安安邊緣子 @恩熙俊 aka MC...

在結構層次,理解性主義對個人的危害,讓平等的性別觀作為新的指引。
若有情緒相關需求或溝通需求,可參考以平等作為價值核心的相關書籍,其提供的指引較不會有忽視個人需求、控制的問題。
川口月
-
機器狼🔜茶會首次出毛!
機器狼不想簽約 ((((;゚Д゚)))!
機器狼🔜茶會首次出毛!
嗯汪... 是這樣的嗎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