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wyc513
Tue, Jul 5, 2022 3:08 PM
44
9
異男同胞的「友誼經驗值」 | 朱宥勳|小說・評論・台灣文學
看了「異男」、「交友經驗」的相關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問題在於限縮關係連結的形式、將關係連結與情緒素養混為一談。
「異男」或許有著標籤、同化經驗的問題,但性別觀點確實限縮人們理解關係、情緒需求的滿足方式,導致情緒匱乏/情緒過勞的結果。
川口月
@wyc513
Tue, Jul 5, 2022 3:08 PM
1.「不知道怎麼交朋友」、「毫無情感交流」之限縮關係連結形式
@wyc513 - #讀嘛讀嘛 《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 《單身愛之語》 《兒童愛之語(修訂版):...
一個人如何在關係中感到愛與接納,有不同的形式。一起做事或面對面聊天,都有可能滿足「精心時刻」或「肯定的言詞」的形式,而讓人感受到連結。
反過來說,也非達成特定方式,便能讓對方感受到愛與接納,主要仍是看對方的愛之語為何。像是替他人拿餐具,可以說是「服務的行動」的愛之語,但其中提到該行動需為「做對方想要自己做的事」,假如該人並不期待他人為自己拿餐具,此一行動便不能向該人有效傳達對關係的重視。
川口月
@wyc513
Tue, Jul 5, 2022 3:08 PM
2.「但我們基本不談『你現在有什麼感覺』」顯示了情緒素養的不足
「在關係中感受到愛與接納」與「情緒需求的滿足」雖有很大程度的關聯,但非同一件事。
當一個人有著愛與連結的關係,較有安全之處、支持力量能面對情緒。但如何區分事件與情緒、辨認情緒、練習各種抒發情緒的方式、如何向他人表達情緒並尋求協助,是一組需要學習並不斷嘗試的技能,不是獲得關係即能自動達成。
若不能從情緒素養本身培養起,支持網絡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關於情緒:
@wyc513 - #讀嘛讀嘛 以大腦運作方式的科普為基礎,來帶出「如何以不同方式觀看、跳脫慣性思考」和...
川口月
@wyc513
Tue, Jul 5, 2022 3:09 PM
3.性別觀點如何對情緒需求的滿足產生限制
性主義sexism觀點下的性別與情緒是二元對立/互補的:男性-陽剛-無情緒的;女性-陰柔-情緒的。
在此觀點下,男性的情緒需求只能透過符合陽剛氣質或尋求女性互補的方式來滿足:
-性主義對男性的期待是「無情緒」的,強調「不可展現情緒」,在缺乏教育與練習的經驗中,造成了男性間「毫無情感交流」的結果。
符合陽剛氣質的「無情緒的」,體現在日常狀況的無感、「幽默」(只要是開玩笑,就不可以認真,否則就輸了),或非常事態的憤怒(此時憤怒被視為保護、防衛的公義態度,而非小家子氣的「私人情緒」)
川口月
@wyc513
Tue, Jul 5, 2022 3:09 PM
-性主義對性別與情緒的二元對立/互補觀點,男性情感需求的滿足,便只能尋求在與女性的關係中達成。
性主義對女性的期待是「情緒的」,認為女性天生情緒豐富、比較懂情緒。受此觀點影響,男性便可能認為只要進入與女性的關係,其需求便會因互補而滿足。
川口月
@wyc513
Tue, Jul 5, 2022 3:09 PM
身處在這樣的框架中,會讓我們以為自己在情緒中沒有主控權,像是: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擅長處理情緒而須依賴他人解決,在被拒絕時更容易感受到需求被否定的匱乏感;或認為自己應該對所有情緒都做出反應,而容易陷入情緒被勒索/勒索的互動模式、情緒過勞。
由此可看出,性主義對男性/女性的情緒素養都稱不上是重視,只是用分類、強迫分擔的方式,讓雙方在結果上看似互補而已。
川口月
@wyc513
Tue, Jul 5, 2022 3:15 PM
那些我們沒有教給男孩的事
在看這篇文章時,給我一種看《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的微妙感。
男孩的情緒匱乏確實是問題,但解方用「給男生們來點女生的喜劇,教給他們情感勞動和討好他人的黑暗藝術。我們都可能會因此更健康。」會比較好嗎?
情緒勞動要如何作為問題又是解方?
@wyc513 - #讀嘛讀嘛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我對這本書的感受十分複雜。 一方面多虧了這本...
川口月
@wyc513
Tue, Jul 5, 2022 3:17 PM
對我來說,與其陷在匱乏/過勞二元對立裡的老路迂迴,不如回到情緒素養的核心來談吧。
川口月
@wyc513
Tue, Jul 5, 2022 3:19 PM
以前類似主題的文:
@wyc513 - 我覺得這篇文的主要問題倒是認同父權標準,而無能從陷阱中逃脫。 「接受命令,執行任務,...
@wyc513 - 男性獲利的形式,以「沒有障礙」的方式呈現。 因此噗中多是以「不會因上空、激凸被說是不...
@wyc513 - 我想留言會將想要搭訕的原噗主評價為「噁男」,是將原噗主的行為放在整個社交環境、條件下...
載入新的回覆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問題在於限縮關係連結的形式、將關係連結與情緒素養混為一談。
「異男」或許有著標籤、同化經驗的問題,但性別觀點確實限縮人們理解關係、情緒需求的滿足方式,導致情緒匱乏/情緒過勞的結果。
反過來說,也非達成特定方式,便能讓對方感受到愛與接納,主要仍是看對方的愛之語為何。像是替他人拿餐具,可以說是「服務的行動」的愛之語,但其中提到該行動需為「做對方想要自己做的事」,假如該人並不期待他人為自己拿餐具,此一行動便不能向該人有效傳達對關係的重視。
「在關係中感受到愛與接納」與「情緒需求的滿足」雖有很大程度的關聯,但非同一件事。
當一個人有著愛與連結的關係,較有安全之處、支持力量能面對情緒。但如何區分事件與情緒、辨認情緒、練習各種抒發情緒的方式、如何向他人表達情緒並尋求協助,是一組需要學習並不斷嘗試的技能,不是獲得關係即能自動達成。
若不能從情緒素養本身培養起,支持網絡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關於情緒:
性主義sexism觀點下的性別與情緒是二元對立/互補的:男性-陽剛-無情緒的;女性-陰柔-情緒的。
在此觀點下,男性的情緒需求只能透過符合陽剛氣質或尋求女性互補的方式來滿足:
-性主義對男性的期待是「無情緒」的,強調「不可展現情緒」,在缺乏教育與練習的經驗中,造成了男性間「毫無情感交流」的結果。
符合陽剛氣質的「無情緒的」,體現在日常狀況的無感、「幽默」(只要是開玩笑,就不可以認真,否則就輸了),或非常事態的憤怒(此時憤怒被視為保護、防衛的公義態度,而非小家子氣的「私人情緒」)
性主義對女性的期待是「情緒的」,認為女性天生情緒豐富、比較懂情緒。受此觀點影響,男性便可能認為只要進入與女性的關係,其需求便會因互補而滿足。
由此可看出,性主義對男性/女性的情緒素養都稱不上是重視,只是用分類、強迫分擔的方式,讓雙方在結果上看似互補而已。
男孩的情緒匱乏確實是問題,但解方用「給男生們來點女生的喜劇,教給他們情感勞動和討好他人的黑暗藝術。我們都可能會因此更健康。」會比較好嗎?
情緒勞動要如何作為問題又是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