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ಠ_ಠ - follow的繪師每次給他回應、誇圖好看之類的,回覆永遠都是謝謝你+(大哭表符),而且幾乎每...
@SERARA - 這我

出錯是過程,沒有緣分是常態。

關於作者與讀者的視角差異、解讀不同之前的噗有提過了,就不多講:
@wyc513 - 我覺得這種看似「言行不一致」的行為,比較符合實際狀況。 即使覺得自己是冒牌者,患者通...

這次想說的是互動時的心境。

【出錯是過程】

當我們預設「交流的順利進行」是正確狀態,就會對出錯抱有恐懼、升起批評。
但人有不同經驗、狀態,對言詞的解讀、討論的內容有不同想法很正常。
非暴力溝通主張的「非暴力」不是「因為能正確理解別人的想法,所以不產生暴力」,而是「用好奇心的探索取代逕行解讀,使得對方的需要、請求不受壓抑,避免暴力」。
川口月
意識到出錯是釐清彼此需求與表達的試誤過程,能讓我們在表達時,不過快的用自己的觀點取代他人的想法,而能營造出友善氛圍、降低對方的防衛心態與可能的攻擊表達。
也能讓我們在表達後,被對方指正時,能寬容地理解自己的出錯。畢竟我們本來就是在猜測,他人的指正只是在刪去其中一個可能、讓溝通更進一步而已。不是出錯了代表我們有問題。
川口月
意識到出錯是過程,也讓我們理解對方「誤解」、「歪曲」我們的意思,很多時候只是試誤過程而已。
對方並不一定帶有惡意,帶有惡意也可能是出於防衛心態,不一定是真正的威脅。
當我們直覺認為對方在威脅,本能升起戰或逃反應時,在情緒的影響下,就更難好好判斷對方的真意。
川口月
此時,應先將關注的焦點導回自己,謝謝自己的本能、和緩生理狀態,去探索自己有何預設、想法,導致將對方的表達理解為威脅。
若向內探索完仍認為對方有惡意、在威脅,我們也有很多應對方式,不侷限本能的戰或逃而已。
我們還可以不給回應、請對方停止或離開、看見對方的需要而進行溝通、堅定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只想要表達我自己的想法,沒有想要討論其他人的想法)。
本能逃避與不給回應的區別是,前者是消極的不去面對威脅,威脅的張力仍存;後者是以「不給回應」來應對、抵抗,威脅的張力被抵消。
川口月
而即使發現對方沒有惡意,也不代表自己就得去探索對方的想法不可。非暴力溝通強調的是,在雙方有意願之下,去探索、理解彼此。
自己沒有意願就不用去做,不給反應就好了。

當自己起初似乎有意願探索對方的想法,卻在對方表達時感受到牴觸、反感,就表示自己當下處於同理心困乏而無從全然開放、理解他人的狀態。此時,仍應先關注自己、同理自己的狀態。「不去回應」是當下最有同理心的反應。
@wyc513 - 我覺得有點可惜的是,這個偷偷說後來開始對不同性別間有敵意了。 一個人在講述自己的經驗...
川口月
→從「沒有回應」在迥異的狀態下都有可能給出,也能看出解讀的難度。與其猜測,不如就看見「沒有回應」就好,不要再附加更多的想像與評價,而開啟新一輪的自我折磨或檢討對方。
「沒有回應」可能是抵抗、沒有意願,也有可能是沒有注意到的漏接、過於忙碌的無暇回應、不知道要說什麼的沉默、沒有能力回應,總之有著各式各樣的可能。
讓事實停留在事實就好,才不會浪費精力。
川口月
出錯是過程,也意味著錯誤會反覆出現。
這次跟人好好溝通過了,下次仍有可能會因為誤解而出現衝突。
習慣的影響是如此巨大,要經歷很多次的練習才有可能鬆綁直覺反應的強大束縛,還要經過更多次的練習、衝突、反思,才有可能讓理解成為新的直覺。
重要的不是「不要讓錯誤出現」,而是「出現錯誤時,好好練習」。抱持著後著的心態,才能在不評價、不指責的寬和狀態下,有效促進改善、降低未來錯誤的發生。
川口月
//「專注」與「被念頭、情緒打斷專注」的關係,比較像是跨欄比賽中,跑步與跨越欄架的關係。
因為欄架本來就會出現,所以要練習的是碰到欄架時,如何跨越、重新跑步。而不是想著自己只要夠努力,欄架就不會出現。
同理,在練習專注的過程中,重點也不是專注力不被打斷,而是念頭、情緒出現後,能不能越過它、重新開始專注。
「專注被打斷後的應對」本來就是練習的一部份。//
@wyc513 - #讀嘛讀嘛 《靜心冥想的練習:28天在家自修的正念課程》 英文書名〈Real Hap...
川口月
-
川口月
【沒有緣分是常態】
川口月
當我們預設「關係契合、交流熱烈」是正常狀態,就會檢討彼此有何問題才導致「不正常」的結果。
但人有不同經驗、狀態,對於互動頻率、內容的感受不同,對於想法、價值的不同才是常態。
川口月
意識到不同才是常態,讓我們能不過度檢討、不強迫改變彼此,讓雙方的意願、想法都能自由開展。
交流不下去就只是沒有緣分,去找對的上頻率的人交流就好,不代表彼此有問題。
交流不下去只是沒有緣分,也就不用對自己的回應患得患失;不用為了達到「交流熱烈」的虛假目標刻意改變自己;不用害怕引起衝突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也錯失了坦誠互動而吸引到同伴的機會。
川口月
意識到不同才是常態,我們也能對因緣充滿感激。
感激在這個有太多可能性的世界中能遇上志同道合的人;感激彼此即使不同,仍付出努力來互相理解;感激可能性存在,而能期待需求有滿足的時候,或可以在出錯時更認識自己、能因此修正而更加圓滿。
川口月
-
川口月
「月經文」也表示大家持續在碰撞、產生新的緣分吧,這麼一想也挺好的。
川口月
所以給看到這裡的大家一個大大的擁抱喔
謝謝你點進來、看完,讓我的想法有機會觸及到你
川口月
機器狼🎸吉他生活第1課
機器狼也這麼覺得呢
catrumor
謝謝你寫這篇文
我最近在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給予更多應對的可能,但在如何行動這塊卡住了
看到你「我們還可以不給回應」那段,有種打開一扇窗的感覺,讓我看到另一種思考的方式,謝謝你
小櫻
看到朋友的轉發分享才發現此噗,很謝謝您寫了這篇噗文,感覺自己的想法又更釐清了些。
確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很多時候沒有對錯之分,只是緣分盡了。
川口月
catrumor :
也謝謝你的回饋
我也在練習的路上,所以看到我的想法能帶給別人一些幫助,覺得受到了好大的鼓勵
祝福我們都能與自己好好相處。
川口月
小櫻 :

謝謝轉發的朋友,讓我的想法與更多人產生緣分
也謝謝你看完文章、給我回饋,讓我知道我的想法被看見了
體認到沒有對錯,我想就能鬆綁過度檢討的直覺,讓我們在安穩的狀態下好好行動。
祝福你
凝雨默火
很喜歡這篇,相當的溫柔,也強調了理解、接受、同理等不同面向的應對:D
凝雨默火
感情想長久?學者:別再用靈魂伴侶想你的另一半 | DQ 地球圖輯隊
以前曾經看過這篇,這個「預設為靈魂伴侶」的舉動,其實也跟這次衝突的根源,「預設他人必定如何互動」,很類似。
這類型預設,或許是人生而為人的一種能力。這類似標籤化的形成過程,標籤化有個意義,就是讓人類「快速下判斷」,進而減少思考的耗損。
然而這樣的預設,對於個別關係,就不見得這麼適用。
凝雨默火
謝謝你寫出這麼溫柔的話語,也是釐清了不少想法:D
川口月
凝雨默火 :
關於直覺、預測,我的理解是根據《快思慢想》、《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等說明認知偏誤、大腦運作過程的書。
也如你所說,這樣的過程能讓我們能快速的因應當下環境、減少耗能。
這方面的書我也滿有興趣的,趁機放一下我的閱讀心得嘿嘿:
@wyc513 - #讀嘛讀嘛 以大腦運作方式的科普為基礎,來帶出「如何以不同方式觀看、跳脫慣性思考」和...
@wyc513 - #讀嘛讀嘛 《這才是心理學》 是否會覺得研究論文有些艱澀,但又害怕多數心理勵志文章流...
川口月
人們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經驗、習得概念,而成為日後大腦預測時的資料庫。
我們身處的社會文化也就深深地影響我們怎麼看。
「靈魂伴侶」,透過主流敘事、童話傳說等不斷傳遞著「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訊息,成為我們對關係互動的預設。
但這樣的預設,也可能讓我們忽視不合的警訊,或因想像落差而感到痛苦。
川口月
我有著能稱之為靈魂伴侶的好友,我們認識很久,個性、價值觀相似,對很多事有默契,能彼此接話、補充。
但也因為這樣的關係,讓我體會到關係的極限。
就算他再了解我,因著視角的限制,本就有著沒辦法判斷我在想什麼、感受什麼的時候。假如我不說,就更沒有因交換訊息而能突破視角侷限的可能了。
反之,我理解他的時候亦然。
「靈魂伴侶」,與其說是我們關係契合的因,不如說是彼此時常溝通、坦承想法的果。

也記得某個在談靈魂伴侶的噗文,是說因為有著相似的童年創傷,而體會到初次見面便觸動內心、關係契合的渾然天成感受。但也因為這樣的靈魂伴侶感,使得該噗主受了很多傷才放下。
川口月
我本身的經驗讓我對靈魂伴侶的理解比較偏向「更認知到溝通的重要性」,透過別人的經驗也反面破除了「因為是靈魂伴侶,所以能一切順利、不起衝突」的迷思。

我想也對應了我噗首說的「非暴力溝通主張的『非暴力』不是『因為能正確理解別人的想法,所以不產生暴力』,而是『用好奇心的探索取代逕行解讀,使得對方的需要、請求不受壓抑,避免暴力』。」

很開心你提到靈魂伴侶這個概念,讓我能思考、整理了一下我對關係互動的想法,原本一直不確定要怎麼說才能明確表達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