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讀嘛讀嘛
《人類使用說明書》
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神經多樣型人為神經多樣型人寫的「人類說明書」
作者用科學原理作為各種人生難題的比喻,為其他的神經多樣型人帶來一些指引。
透過不同主體經驗的呈現,也能讓神經典型人發現自己的經驗並非普世的人類經驗,「常識」不過是將神經典型人的經驗偽裝成中立、普遍的觀點。讓我們在理解他人行為、心態時,能夠後退一步,不因假設而誤解他人。

讀完之後覺得與期待內容有差,但是本有趣的書。
雖然是自閉症但沒關係,殺不死你的都會把你變成X戰警──讀《人類使用說明書》
請問人類到底要怎麼使用!──12月選書《人類使用說明書》
川口月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e)與神經典型性(neurotypical)
//「神經多樣性的概念是,像自閉症、ADHD之類神經系統上的差異,是人類基因組正常且自然變異的結果,」威廉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駐校學者暨神經多樣性工作小組共同負責人約翰.羅比森(John Elder Robison),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上的一篇部落格中寫道。有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的羅比森補充說:「許多接受神經多樣性概念的人認為,與別人不同的人,不需要治癒,而是需要幫助和特殊安排。」我們完全同意。//
擁抱「不標準」人才
川口月
→自閉症類群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
文章--自閉症類群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

→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 ADHD)
https://www.ntuh.gov.tw/...

→vs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
文章--亞斯伯格症簡介
//比對上述症狀,亞斯伯格症個案的臨床特徵與自閉症有許多相同之處。然而,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有也有其相異之處:亞斯伯格症個案比自閉症個案有較好的語言與認知能力;另外,早期語言發展史未見遲緩。//
川口月
▶︎本書優點:

1.自述神經多樣型人的經驗:
每個章節作者會先敘述自身生活經驗,再簡述科學原理,並作為比喻,說明神經典型人的人類行為。
能夠以第一人稱視角去試著感受作者在日常經驗中的掙扎,對神經多樣型人來說過量的感官刺激、時不時會崩壞內在秩序的種種意外、「沒什麼道理」又捉摸不透的社交規則、他人有時微妙有時惡意的回饋。

之前看過幾本關於神經多樣性的書,多是以神經典型人的視角,由外部去認識神經多樣型人的行為與內在感受,但不免帶有著神經典型人自身的框架、解讀。
透過神經多樣型人的自述,讓我更直觀的理解與我不同經驗者的感受、去覺察經驗的難以同化。
川口月
2.連結各種科學原理的比喻、有趣的科普:
作者每章都用不同的科學原理來比喻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讓人能以輕鬆、有趣的方式接觸科學。書中所提及的科學入門知識遍及自然科學的各學門,也是亮點之一。
川口月
-
川口月
▶︎本書缺點:

1.兩大主題連結感不夠,帶來閱讀上的分心感

「神經多樣型人的經驗」和「科學普及」都是我有興趣的主題。但我的閱讀習慣是一次針對一個特定主題較深入、集中的閱讀,因此不太適應這本書半自傳半科普的寫作方式。
有時才剛沈浸在作者的個人經驗中,就又要跳出來理解科學原理。或者對科學原理尚未完全明白,敘事重心又導回作者的往事。而經驗通常不會解釋太多,所以有時候也很難明白作者的感受歧異與後續困境。
兩大主軸分略涉及而沒有足夠的連結感與收束,產生閱讀焦點不夠集中的分心、瑣碎感。
川口月
2.對比喻的遲疑之處:

(1)科學原理是比喻,而非行為背後的運作機制:
第二章用不同種類的蛋白質去比喻「人類群體中的同質與歧異」,而非「蛋白質在人體之中產生何種作用,以至於人有不同個性」。
此書的內容簡介「人人個性有別,都是『蛋白質』搞的鬼?」可能會引起誤解。
川口月
(2)比喻的限定框架:大腦電腦論、機器的深度學習
比喻雖然能輔助說明、便於想像,但比喻也會限制、引導思考框架。
書中有幾個章節,將電腦、深度學習等科技作為人類大腦運作方式與行為決策的比喻。
但這種比喻可能導致對大腦運作方式的錯誤理解。
大腦是生物的、有機的,用最適合物種生存的「預測」方式運作。思考、記憶並非「儲存在記憶體內」,而是思考當下的特定神經元組合,比電腦更省空間、能量,更為隨機應變。
川口月
關於「深度學習」作為行為決策的比喻、參考,也讓我有點遲疑。
作者雖也有提到深度學習的侷限,但僅是輕輕帶過,會讓我有點擔心這樣的比喻雖讓人在行為決策時有較為具體的參考模式,但也反過來助長對深度學習等科學研究結果的華麗幻想。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種方式,讓電腦像長了神經網路般,可進行複雜的運算,展現擬人的判斷及行為,是現今 AI 人工智慧的主流技術。//
//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郭宗杰教授,在演講中笑著說:「因為不懂,會把它(深度學習)講得非常強;但如果懂了,就會知道它其實相當地有限,不要被外行人的說法嚇到。」//
如果電腦有神經,可以教它做什麼?
3 分鐘搞懂深度學習到底在深什麼 - PanX 泛科技
川口月
但以用機器學習作為思考、決策的參考模式,的確有助於讓人「有意識」地理解自己「直覺」反應背後的大腦預測機制。
川口月
(3)熱力學與整理房間?
讓我最為困惑的應該是熱力學和房間雜亂的比喻了。
不只本書,有很多科普文章都是用整理房間來連結熱力學第二定律,但我不太懂說「符合熱力學」的用意是什麼。
川口月
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義來說,「自己的房間,包含其中物品與人」是「封閉系統」嗎?人「動手」可以是「把房間用髒亂」,也可以是「把房間弄整齊」,何以前者是符合熱力學,而能拿來對抗「請動手整理房間」的請求,畢竟「「房間凌亂,純屬熱力學的正常失序(本書宣傳詞)」?

而符合了又怎樣?越來越亂導致東西找不到、滋生髒污的問題會因為符合熱力學就自動解決嗎?
且假如爭執點在於不同人對「乾淨、整齊、舒適」的經驗、標準不同,為何不就此核心問題討論就好,還要拿一個更為抽象難懂的原理來當作比喻、據以力爭的理由?
又,這樣的比喻深入人心之後,會不會在理解熱力學時又產生偏差?
以上大概是我對此比喻的困惑點。
川口月
-
川口月
▶︎我作為神經典型人觀看《人類使用說明書》

1.神經典型人與神經多樣型人的經驗歧異

比喻通常是「用易知(喻依)說明難知(喻體)」、「用具體(喻依)說明抽象(喻體)」。
但作為喻依的各類科學原理,如蛋白質介紹、熱力學、貝氏定理等,對我這個神經典型人來說沒有比喻體(作者說明的人類行為)更為具體,而難起到說明、輔助理解的作用。
相對的,神經多樣型人則很難理解以神經典型人為共識形成的修辭技巧(隱喻、略喻、諷刺等),而僅能就外觀可見的「字面上意義」去解讀內容。因此,藉由觀察並找出世界規律的科學原理,對於多樣型人來說,反而是能說明更為難解的人類行為的工具。

這樣的相對性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川口月
2.「幫自以為懂得人類的人,換個視角看世界。」:

神經典型人若能反思被認為理所當然的「常識」、「共通」經驗,並非如此直覺、中立,我想就達到作者的目的了。透過神經多樣型人的不理解,讓我們能有意識地、刻意地去檢視那些在經驗中形成而未能讓我們意識到的連結過程。
讓我們在交流時能更有意識地理解他人,而不過快地用自己的經驗來揣測他人行為與想法。
川口月
3.同理、設身處地?

書裡的例子,讓我思考關於反譏回擊或「你很沒同理心欸」等常見回應背後的邏輯與是否有效。

作者提到她仍然不懂為何她不能挖苦姐姐的妝容,但姐姐卻能嘲笑她的外貌。
她從評價他人外貌導致他人不悅的經驗中,得出「不可以評價他人外貌」的社交規則。但他人嘲笑作者外貌卻未受到譴責,又與此規則矛盾,顯得一般人社交規則的雙重標準、不可信賴。
川口月
但從神經典型人的角度來說,話語的解讀並不能將其從對話脈絡中抽離、獨立觀之,而應將其置於人(發話者是誰)、事(遇到怎樣的狀況)、時(在什麼時間點)、地(說話的場合)、物(話語針對何種主體、社群慣用比喻)等互有關聯的因素中判斷。
作者評價他人外貌導致他人不悅,在他人眼中,是在說話者是個不解人意的「白目」、說出大家會感到不悅的話(大家認為的外貌負面評價)、說話後「毫無悔意」等條件下,產生對方感到不開心的結果。
而他人嘲笑作者外貌,則是基於上述的因,而產生「我要讓你也嚐嚐我的痛苦」的反制心態,因此對於神經典型人的社交規則來說,是可以被接受的。
川口月
雙方截然不同的經驗與思考模式,容易產生溝通上的衝突,因而產生如此篇文章的說明://缺乏「感同身受」的必要功能時,我們(亞斯)頂多只能模擬。//
模擬同理心的亞斯孩子:加倍辛苦,才讓我們看來一樣/《我與我的隱形魔物》
川口月
我的疑問是,「感同身受」是同理心之必要嗎?
「感同身受」,是否隱含著情緒本質論的預設?

情緒本質論預設人類有基礎的情緒迴路,透過外在事件的刺激,產生內在情緒反應。因此未能「感同身受」者,不是無視情緒並故意帶給他人痛苦,就是缺乏人類感情的怪物而應被排除(尤其是對反社會人格者的恐懼)。
而立基於本質論假設的反制手段,便是期望藉由反擊來刺激對方的情緒迴路,使得對方體會這樣的言行會產生何種痛苦、明白不該加諸他人身上。
川口月
但從情緒建構論的角度來說,情緒經驗是藉由大腦基於過去經驗而產生對當下狀態的預測,並讓我們知覺到,而無所謂的情緒迴路。

既然人體內本無共通的情緒迴路,就很難說有完全一致的情緒經驗。
由此看來,神經典型人的「共通」情緒經驗,只能說是因較為相似而「有如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實質上也只是「模擬」罷了。
神經多樣型人的經驗與神經典型人的經驗差距更大,因此是更為勉強、顯而易見的「模擬」。

每個人對其他人的感受都只能模擬,就有出錯可能。即難以從他人與自身經驗不符的言行,直接推論出他人是故意傷害,或他人本質上是無法與自己交流的怪物。
川口月
於是,「我要讓你也嚐嚐我的痛苦」的反擊便顯得荒謬。畢竟痛苦是這麼地專屬,如何冀望用相同方式就能讓對方感到痛苦,還能延伸出「勿施於人」的反思呢?

更危險的是,反擊還會造成對方的混亂、難以信任標準。
說回作者的經驗,不正是神經典型人對「評價他人外貌」有著截然不同的對待,才讓作者在理解神經典型人的規則時難上加難嗎?
川口月
對我來說,與其在種種無效說服之後,感到唯一的解只剩排除、消滅,不如認知到經驗不同,以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說明利弊(最大的弊在於這是個由神經典型人居多的社會,其多數經驗更為有利、會被認同。不去理解多數經驗會對身為社會中少數的人更加不利。)
川口月
-
川口月
▶︎一定要是「天才」才可以嗎?
//➤ 天才自閉症者自我尋渡的「人類使用法則開發之旅」,以基礎科學原理,解構人體自然作用機制如何影響社群互動與行為決策。//(取自本書特色)

雖然可以理解宣傳作者是「天才」有其行銷策略,但我對於這種「為了提升大眾對少數群體的接納,而需為少數群體增添美好標籤」的不得不然感到悲傷。
他不能僅僅是作為一個人、在群體之中,就有被理解之必要嗎?
少數群體一定要足夠優秀,才有爭取權利的條件嗎?
https://www.cw.com.tw/...
川口月
川口月
機器狼🎮雨世界DLC
哇汪!謝謝您汪 (✪ω✪)
機器狼🎮雨世界DLC
機器狼想一想再來回答您汪
seeyeu
感謝分享
川口月
seeyeu : 謝謝回饋
耶囉🏐扌非球真好看!
謝謝分享,當初沒買這本書,就是因為發現對作者而言再熟悉不過的理論,卻對我的閱讀產生負擔,反而要先花時間思考為什麼這樣比喻;非常佩服您精準提出神經多樣性人所用的語言工具的特點,深深感覺到如何建構雙方都能理解的對話,真的有它的難度,但也有不同的可能性
川口月
耶囉🏐扌非球真好看! :
謝謝分享
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
亞斯伯格症實用指南
社交囧星人的生存之道:不擅交際又如何?心理學家教你將社交尷尬發揮為優勢,把怪異變優異
這些書在我嘗試理解神經多樣型人的社交模式時有很多的幫助,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看看~
《社交囧星人》在第一章提到作者倒牛奶的經驗,呈現出神經多樣型人的關注焦點與神經典型人的差異與解決方法,我覺得非常精彩,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作者提供的建議也簡單、實用,是個很棒的書
我也覺得溝通很難,但因著不同觀點的歧異,才造就了更多的可能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