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ElleryKid - 日下棗老師的「母親」漫畫在這幾天因為館主的評論引動了不少情緒,由於作品本身包含...

我真希望這是我在這次討論中最後一篇。
關於「母親」的意象以及它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
關鍵字:「密集母職(Intensive Mothering)」。
- - - -
我在講座跟讀書會很常提到的社會給母親的形象與壓力,造成所有母親的困境,所有被社會假設要成為母親的人(社會性別女性)的困境,所有被母親生下來的人(也就是所有人)的困境,但是社會關注這一點的力道太少,以至於這種困境被誇張地忽略了。
生育自主 母職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關於母親的概念被社會描述的樣貌,在《性別打結》裡面有一段不短的篇幅說明(p.288-311)。
我們的社會又把母親描述成「世界上最強大」(嬰兒面對母親時感受到的依賴與無力感)的生物,又描述成「被動、服從、無怨無悔」(因為母親作為女性被描述成被動),而忽略當中的矛盾。但這個矛盾就這樣反覆提醒所有母親/準母親。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這是現代人要當個完美母親的困擾(「密集母職的意識型態」),而非養育本能,這件事告訴我,我要把所有必要(和最棒)的學習用品都掌握在手邊、餵他有機零食、並在他二十一個月大前教會他英文字母,因為我們在哪裡看過說這是天才的特徵。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父親不會感受到相同的壓力。
(《勇敢,不完美》,雷舒瑪・索雅妮,2019,商周出版)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從一開始,所有被預設會成為母親的人、或是已經成為母親的人就接收到巨量的訊息,導致他們不知道要依循哪一套腳本,而且不管怎麼做都可能是錯的,怎麼做都很焦慮。
(延伸:
ಠ_ಠ - 還是幫可能誤闖的路人補個來源好了 新回應 有鑑於炎上的某噗噗主似乎對於墮胎決定的難易度有著奇...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這樣的壓力有幾種可能的進展模式:
1. 成為母親的人感到受困,而直接導致子女感到受困。
(且母親身分通常伴隨媳婦、妻子、女兒等複雜且能動性低的身分導致情況雪上加霜。)
例如在生養過程中明明沒有什麼犯錯仍然質疑自己不夠愛孩子。
像這噗的自我質疑心境:
@tuanuu - #孕期廢 #育兒廢 #兩性噗 轉這噗跟俄羅斯娃娃一樣的噗。不過我想講的東西比較是從原...

縱使不是自認沒有母愛的人,也會懷疑自己不夠有愛。因為密集母職的模糊標準之下,所有的母親一定都有沒做到的事情。
(例如又要補充大量營養,又要 糾結自己晚餐多吃了三十公克的旗魚 這種非常荒謬但非常非常真實的焦慮)。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在這樣的社會下,沒有比成為一個母親更快的困住一個人的方式。
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鳥沒有機會教其他鳥怎麼飛。一個被困住的人是沒有辦法教育或帶給別人自由的。他可能是已經太挫折,或太絕望,或形成了一種慣性模式。但母親又被假設是孩子的主要給予者,因此孩子勢必也會被困在這個情境中。
或另一種狀況,母親基本上(順應社會的腳本)將自己的所有時間、精力、感受都奉獻給家庭與孩子,這並不完全是他自願(雖然社會要求他要自願),所以就會出現所謂的控制型母親。文化腳本要他吐給小孩的,在小孩身上他就期待看到成果。極端一點的狀況導致虐待或暴君統治型的互動。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這樣狀態下的孩子也有其自身的困境,尤其母愛也被認為不可質疑。
我們總相信母親的定義就是能愛孩子、保護孩子,並且永遠慈愛親善。大部分的社會學家都歌頌母親,彷彿只要生了孩子就能立刻擁有養育孩子的能力,但現實卻非如此。但這種妄想成為一種深植人心的信念,就算你想表達母親無法愛人的事實,並說出親子關係的真相,也就是母親真正對待你的方式,卻往往會遇到頑強外力集結抵抗。
我想要強調的是,這些母親並不是一早醒來就開始思考:「今天該如何傷害我的孩子?」她們行為背後的驅力往往不受意識管束,有時是她們自己也不願面對的情緒。
(《母愛創傷》,蘇珊・佛沃,2017,寶瓶出版)(以上引用改變部分用字非全文照引)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2. 選擇不成為母親,而承受與社會預設相反的壓力而感到受困。
成為母親的人永遠覺得自己不夠愛孩子的焦慮,可能直接導致部分的人選擇不成為母親。但這些人會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覺得在世界的浪潮中逆向開車。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在鼓勵生育的社會中,社會期待普遍希望女性成為母親。我們將會看到這些社會期待以兩種面貌出現:第一類是「自然論」,基於生物學上的天命,女性除了成為母親以外不存在其他選擇;第二類是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及女權主義的論述,認為今日的女性比起以往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權,而如果有這麼多的女性都選擇生兒育女,那麼——這就證明了她們都是按照自由意志而成為母親
(續)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這個社會用後悔來威脅女性「若她們不生孩子的話一定會後悔」,並以「向她們保證母親們不會感到後悔」來確保婦女生兒育女,特別是透過描繪女性不可避免地都會在「時間到了的時候」成為母親的漸進形象來促使女性成為母親——
社會性的承諾認為「殘缺」的女性在生兒育女後會成為「完整」的母親,但可能母親身分就是創傷。
(《後悔當媽媽》,奧爾娜・多納斯,2016,光・現出版)(引文部分修改文字)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 - - -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urmytragedy - 事實上是沒有人知道嬰兒的立場是什麼,請不要預設嬰兒想活下來,「求生意志」和...
引此噗:
(做一切極端的犧牲)才能證明自己是個「在乎別人感受」的人類,我覺得這種訴求非常不合理而且殘忍。

沒有注意到這種訴求的不合理與殘忍,正是因為我們習以為常地把重擔往母親形象壓過去。
不只有今天在社會上大行其道的 pro-life 反墮胎份子,其實所有人都嚴重忽略了母親這個職位背負的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完美目標與困境,以及其背後所帶來的巨大創傷(對於母親的創傷,以及對於孩子的創傷)。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去重視這些加諸在母親形象上的、超乎常人的負載,這種痛苦的輪迴就會繼續下去。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身為身帶創傷的孩子,我在這些年的性別講座、親密關係講座、親子議題講座與分享中在在強調的是,我身上的創傷中,並不完全只是因為我的母親被這些社會的能量耗盡了,而直接對我產生的虐待或暴力。
我的創傷經驗很多來自於,我的母親與我都太期待他成為完美母親
例如身為一個焦慮的母親,他期待自己盡量給予,所以給予我一切東西與期待,學不完的才藝,相夫教子的叮嚀。但我承受不了的時候就會回頭責怪她不夠理解我的處境,填鴨式地帶給我太多我消化不掉的事物。
或例如我假設母親的愛意味著他應該要充分理解我,但我的母親(作為一個基本個性與我不同的人)從來沒有讓我感受到被理解。於是我非常嚴重地認為母親不愛我——母親在「母愛」被描繪得至高無上的情況下,輕易地成為「無愛母親」。(相對地我對父親愛不愛我似乎不是很關心)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噗首引文所指出的這次的討論的癥結點,在我看來幾乎都圍繞這些錯綜複雜的心理認知、社會文化腳本而誕生。對於可以忽略這種如此根深蒂固且影響深遠的困境的人,我一邊感覺到荒謬與憤怒,一邊感覺到這確實就是這個社會希望我們忽略的事情,而且我們確實很成功地被蒙蔽了。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沒有太多方法,只能持續地去指出、堅持討論下去。
不想再承受痛苦、也不希望複製痛苦給其他人的人,經由討論匯集不同的聲音,才有可能造成改變。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此外,結構性的問題還是需要個人層次的解決。
練習用更支持性的方式去對待已經成為母親、以及已經被期待成為母親的人。
1. 減少使用已經習以為常的超高標準去與母親互動(例如許多母親連被人問「小孩多大了」都會焦慮,因為小孩可能體重百分比過輕所以看起來比實際月數小,怕被人認為疏於照料,此時避免追問)。
2. 多關照母親的個人感受,社會的腳本讓人易於傾向在「母<->子」同時登場時關注孩子。不帶評論地聆聽抱怨也是很有意義的(很多母親在育兒期連可以說話的對象都極度缺乏)。
3. 減少預設尚未生子的人未來會成為母親
4. 有意識地關注「父親」與「父職」在生育與教養觀念當中的社會位置與文化腳本,品味當中的巨大落差,並在日常中適時指出。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當然密集母職除了傷害母親本人也傷害母親所照顧的孩子。所以,也可以練習用更支持性的方式,去對待在密集母職期待之下、帶著極度不快樂的童年經驗長大的孩子(現在可能是成年人、或可能已經成為母親或家長)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社會的典範壓得人喘不過氣,然後每次都要在路上被路人(或在 ptt 被鄉民/在河道上被過路噗)引發一連串創傷。但還是有一些小細節可以抵抗,改變還是可以發生。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你只是太累,而不是個壞媽媽」
「第二胎在肚子裡聽到的,都是媽媽罵老大的聲音」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