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勒里✺三年不晚
日下棗老師的「母親」漫畫在這幾天因為館主的評論引動了不少情緒,由於作品本身包含複數議題,可以觀察到的反應也同樣複雜。大致來源可分為(可能同時發生,非各自獨立):

一、家庭內的惡劣經驗,造就大量產生自我厭惡的人,其中許多人經歷了長年的心理疾患,甚至負面影響其工作或伴侶關係。這使得「不管母親是否有愛,能出生還是有機會幸福」的預設看來極度諷刺且事不關己。

二、具有女性身份者,自小被周遭預設要生育、進入家庭、成為母親是多數的共通經驗。到目前為止,社會對母職的標準要求仍然是相當嚴苛且不符人性的,在成長過程中,女性身份容易承受他人大量「你的樣子不適合成為伴侶/母親」的批評,即使期待生育的女性也會對此抱有複雜情緒。畢竟是全面改變日後自身生命歷程的決定,一定會有諸多考慮。自己能否愛孩子絕對是重要考量之一。
✺艾勒里✺三年不晚
續上段)因而,當已經思考多年的決定遭到男性身份(顯然不會有上述經歷)簡單評為「極端」「太甜」,也一定會有相對的憤怒產生。
✺艾勒里✺三年不晚
三、承上,「是否適合成為伴侶/母親」之類的評斷中,伴隨而來的是對身體自主的諸多指教。從身材的維持、皮膚保養、妝容、衣著,當然也包括要不要懷孕生子,一直都有各種浮動的標準,且大多時候還是來自親友的「善意提醒」。即使除去二、的考量,也仍然存在無論如何沒有打算成為母親的女性,他們對於「應該要生」的聲音早已極度厭煩。
✺艾勒里✺三年不晚
綜上,被認定為女性的身體,所要經驗的生命多半就像這樣。

或許部分對館主的指責之沉重看來確實超過了應有比例,但也請嘗試理解,憤怒來自於深沉的挫折。對於他者的生命,無知難免,但在著眼態度去論斷對錯之前,還請停下來看看這些情緒的發端是否真的毫無理由。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