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時事 ? 讀嘛讀嘛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Emma Larkin 『我現在才知道1988年8月8日早上8點8分,緬甸學生發動全國性的抗議示威遊行,包含僧侶醫護學生有成千上萬的民眾走上街頭。你知道後來緬甸軍政府做了什麼嗎?』「......鎮壓吧」
複習一下: 緬甸國名到底是Burma還是Myanmar? 華文世界中大家對緬甸的稱呼都一樣,不過在英文裡緬甸卻有兩種稱法,一種是Burma,一種是Myanmar。 軍政府:Myanmar(1989年緬甸軍政府下令將國名由Burma改為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Myanmar) 對抗派(從新聞看來已經掌權):Burma(緬甸民主代表人物翁山蘇姬,在正式場合堅持用Burma稱呼緬甸)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Emma Larkin
『我現在才知道1988年8月8日早上8點8分,緬甸學生發動全國性的抗議示威遊行,包含僧侶醫護學生有成千上萬的民眾走上街頭。你知道後來緬甸軍政府做了什麼嗎?』「......鎮壓吧」
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面世已經超過 60 年,但直到 2019 年的今天我們還是可以在書中看見令人悚然的預言/寓言
「在緬甸,不管做什麼事——所有的事——都是有風險的。但我們只能這樣活下去。你不可能活在這樣的體制之下而沒有任何的風險。」
緬甸獨立以來最血腥、死傷最慘重的這場「四個八運動」看似走到了民主的邊緣,最後卻以失敗收場。這失敗對緬甸人民而言並非僅是外界看到的政治層面,整個教育體系被摧毀、國家所有資源及經濟命脈完全被軍方控制。
拉圖把這兩名作家*的暢銷歸因於緬甸人生活在壓迫的政治環境裡。「我們緬甸人需要跳脫這一切。我們不想閱讀非文學,我們只想要小說與幻想。我們想閱讀有關英雄的故事,不管是力量強大之人還是聰明之士。」
*哈洛德與柯南道爾
華氏451度
「所以,告密者存不存在根本不重要,只要我們相信到處有告密者就夠了。」
用綠色眼鏡看世界,意思是說明明看到的是壞事,卻硬把它想成是好事。這個詞其實有一段有趣的淵源。二次大戰期間緬甸的稻田遭到摧毀,最後日軍終於佔領緬甸,而農民發現很難種出可吃的作物,就連農場的動物與駝獸都不願吃這些乾枯的穀物,因為外觀是不健康的白色。
日本人擔心用來馱運武器的驢子會因為不願吃穀物而餓死,於是想出製作綠色眼鏡的主意,將眼鏡掛在驢耳朵上。「驢子看到穀物是綠色的就很高興地吃了。」屯林解釋道:「這就是我們在緬甸《動物農莊》裡做的事,整個國家就像驢子一樣被迫戴上綠色眼鏡。」
他打算切點番茄與洋蔥做咖哩魚,但是他發現自己沒有番茄也沒有洋蔥。
「沒關係,」他想:「我可以油炸——或許這樣還比較好吃。」但是,當他尋找食用油時,發現瓶子也是空的。
「我知道了,」他想了想:「我可以在爐子上烤魚;這樣嚐起來簡單但好吃。」但是當他去木炭箱找木炭時,發現箱子也是空的。最後他察覺自己只能把魚放走然後餓肚子。
他回到湖邊把一息尚存的魚扔進湖裡,那魚躍出湖面快樂地擺動魚尾說:「奈溫萬歲!」
「曾經有一名緬甸人,走了很遠的路到鄰國去看牙醫。當他抵達牙醫診所時,牙醫得知他走了非常遠的路,感到非常驚訝。『貴國難道沒有牙醫嗎?』他認真地問這名男子。『有的,有的,我們有牙醫,問題是我們沒有得到允許是不許開口的。』」
仰光其他地方的夜間電力大概只能維持幾小時,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自備發電機是必不可少的。
「總有一天他們會給於我們更多的經濟與遷徙自由,但他們絕對不會允許我們擁有言論自由。他們知道一旦我們能報導真實的事物——如果人民知道事實——完全的事實,他們不到一個月就會垮台。」
「現代文學本質上是個人的事物,如果不能真實表達人們的想法與感受,它便一無是處。」簡言之,極權主義斲喪了創造力:「想像力就像野生動物一樣,無法存活於獸欄之中。」歐威爾在〈文學與極權主義〉中寫道。
「我們緬甸人善於注意生活上少了什麼東西。這一點你應該多學學,你必須注意什麼東西消失了,並試著去找出消失的原因。」
「當某個主題從新聞中消失時,幾乎可以確定那個領域一定出問題了。」
戰爭即和平
今天早上,軍政府開始遷都的動作。消息傳得很快,但沒人相信此事的真實性。
第一批走的公務員請在二十四小時前被告知。他們的家人都還留在仰光,要是不服從,就等著坐牢。
某位大使在記者會上笑因為政府官員提問新都的名字,得到的答案竟然是:「國防機密」
[暴政前哨站]
檢查哨後方就是翁山蘇姬的住處。
事實上,緬甸人都不直接稱呼她的名諱。他們都喚她做「女士」。就好比哈利波特裡的佛地魔,不能說出名字。
> 其實也沒多輕鬆
緬甸國名到底是Burma還是Myanmar?
華文世界中大家對緬甸的稱呼都一樣,不過在英文裡緬甸卻有兩種稱法,一種是Burma,一種是Myanmar。
軍政府:Myanmar(1989年緬甸軍政府下令將國名由Burma改為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Myanmar)
對抗派(從新聞看來已經掌權):Burma(緬甸民主代表人物翁山蘇姬,在正式場合堅持用Burma稱呼緬甸)
BBC、《衛報》、《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聯合國:Myanmar(但聯合國表示成員國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稱呼緬甸)
美國:Burma
歐盟:一開始是Burma,後來皆可
讀完之後百感交集,給自己的簡短筆記:關於緬甸,關於一個極權政府,關於封鎖與掩蓋消息、消滅歷史紀錄及訊息管控如何傷害一個國家,還有關於誰也逃不過……
這些事都長得好像啊......
有點難過世界的局勢並不樂觀,但用來分化群眾的手法確實可以參考
他不是不相信,而是太相信,於是能夠懷疑。他想要的改變,恐怕不是熱鬧的緬甸,還有大街小巷的「翁山蘇姬」如此而已。就像我們曾買了無數扁娃,如今我們也會懂得,一個偶像的誕生,並非一個國家之幸。
show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