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book 時事讀嘛讀嘛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Emma Larkin
https://images.plurk.com/x6MiuzShIW5oBNuOngpFw.jpg
『我現在才知道1988年8月8日早上8點8分,緬甸學生發動全國性的抗議示威遊行,包含僧侶醫護學生有成千上萬的民眾走上街頭。你知道後來緬甸軍政府做了什麼嗎?』「......鎮壓吧」

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面世已經超過 60 年,但直到 2019 年的今天我們還是可以在書中看見令人悚然的預言/寓言

「在緬甸,不管做什麼事——所有的事——都是有風險的。但我們只能這樣活下去。你不可能活在這樣的體制之下而沒有任何的風險。」
新新
未完成的緬甸民主革命:「8888運動」30週年,脆弱的民主依舊在軍方手中掙扎 - The News Le...

緬甸獨立以來最血腥、死傷最慘重的這場「四個八運動」看似走到了民主的邊緣,最後卻以失敗收場。這失敗對緬甸人民而言並非僅是外界看到的政治層面,整個教育體系被摧毀、國家所有資源及經濟命脈完全被軍方控制。
新新
新新
埃敏說《一九八四》在緬甸是禁書,因為它可能被解讀成是對當局的批評,而軍政府不喜歡被批評。他又說,結果,我在緬甸幾乎找不到幾個人讀過《一九八四》。「他們讀這本書幹嘛呢?他們的日常生活已經是《一九八四》。」
新新
緬甸的識字率一直很高,因為佛教寺院位民眾樹立了堅強的教育傳統,在英國統治期間,閱讀也成為緬甸民眾廣泛流行的休閒娛樂。

拉圖把這兩名作家*的暢銷歸因於緬甸人生活在壓迫的政治環境裡。「我們緬甸人需要跳脫這一切。我們不想閱讀非文學,我們只想要小說與幻想。我們想閱讀有關英雄的故事,不管是力量強大之人還是聰明之士。」

*哈洛德與柯南道爾
新新
過去存在於何處。《一九八四》的溫斯頓思忖著。如果過去不能在實際的地點或從官方紀錄裡閱讀,那麼他是否只存在於人們的心中。在緬甸,某些敘事遭到禁止,而許多書也遭到查禁,但這不代表它們無法流通。這些敘事與書籍在彼此信任的朋友間傳遞,在偽裝的封面下,從全過各地的秘密藏書室往外流出。它們構成了種真理與祕密歷史的平行世界。

華氏451度
新新
如果你以為自己受到監視,那麼你的行為就跟你實際受到監視沒什麼兩樣。

「所以,告密者存不存在根本不重要,只要我們相信到處有告密者就夠了。」
新新
屯林說奈溫(နေဝင်,Ne Win)統治期間是「帶著綠色眼鏡看世界的時代」
用綠色眼鏡看世界,意思是說明明看到的是壞事,卻硬把它想成是好事。這個詞其實有一段有趣的淵源。二次大戰期間緬甸的稻田遭到摧毀,最後日軍終於佔領緬甸,而農民發現很難種出可吃的作物,就連農場的動物與駝獸都不願吃這些乾枯的穀物,因為外觀是不健康的白色。
日本人擔心用來馱運武器的驢子會因為不願吃穀物而餓死,於是想出製作綠色眼鏡的主意,將眼鏡掛在驢耳朵上。「驢子看到穀物是綠色的就很高興地吃了。」屯林解釋道:「這就是我們在緬甸《動物農莊》裡做的事,整個國家就像驢子一樣被迫戴上綠色眼鏡。」
新新
一名士兵住在仰光茵雅湖畔的小屋裡(距離奈溫雄偉的住處不遠),有天午飯時間釣到一條又大又肥的魚,於是很興奮地將魚帶回小屋。
他打算切點番茄與洋蔥做咖哩魚,但是他發現自己沒有番茄也沒有洋蔥。
「沒關係,」他想:「我可以油炸——或許這樣還比較好吃。」但是,當他尋找食用油時,發現瓶子也是空的。
「我知道了,」他想了想:「我可以在爐子上烤魚;這樣嚐起來簡單但好吃。」但是當他去木炭箱找木炭時,發現箱子也是空的。最後他察覺自己只能把魚放走然後餓肚子。
他回到湖邊把一息尚存的魚扔進湖裡,那魚躍出湖面快樂地擺動魚尾說:「奈溫萬歲!」
新新
「每個笑話都是個小革命。」
新新
「你們聽過牙醫的故事嗎?」
「曾經有一名緬甸人,走了很遠的路到鄰國去看牙醫。當他抵達牙醫診所時,牙醫得知他走了非常遠的路,感到非常驚訝。『貴國難道沒有牙醫嗎?』他認真地問這名男子。『有的,有的,我們有牙醫,問題是我們沒有得到允許是不許開口的。』」
新新
仰光的電力供應雖然比緬甸其他地區來得穩定,但是每天還是會有停電的時候——有十幾分鐘,但更常見的是幾小時。在仰光的某些地區,例如黃金谷,這處位於仰光北區的富人社區住著許多將軍,這裡的電力供應就相當穩定。
仰光其他地方的夜間電力大概只能維持幾小時,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自備發電機是必不可少的。
新新
審查部控制出版已經有四十年以上的時間,有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是在審查部塑造的片面現實裡長大的。

總有一天他們會給於我們更多的經濟與遷徙自由,但他們絕對不會允許我們擁有言論自由。他們知道一旦我們能報導真實的事物——如果人民知道事實——完全的事實,他們不到一個月就會垮台。
新新
歐威爾相信,文學不可能在極權主義下生存。極權主義政府知道他的權力來源不具正當性,因此從不允許紀錄真實。想維持現狀,就必須仰賴謊言。
「現代文學本質上是個人的事物,如果不能真實表達人們的想法與感受,它便一無是處。」簡言之,極權主義斲喪了創造力:「想像力就像野生動物一樣,無法存活於獸欄之中。」歐威爾在〈文學與極權主義〉中寫道。
新新
如果你無法從報紙雜誌或電視上看到新聞,怎麼知道生活周遭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緬甸人善於注意生活上少了什麼東西。這一點你應該多學學,你必須注意什麼東西消失了,並試著去找出消失的原因。」
「當某個主題從新聞中消失時,幾乎可以確定那個領域一定出問題了。」
新新
我沒有告訴哥葉我懷疑盆栽裡可能藏有竊聽器,我只是問他如何保持理智?「我假定他們一直都知道我在做什麼,也假定他們一直在看著我,我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已經考慮過風險。我在做的時候也已經想好萬全的解釋。在緬甸,不管做什麼事——所有的事——都是有風險的。但我們只能這樣活下去。你不可能活在這樣的體制之下而沒有任何的風險。
新新
「任何人想在緬甸站直身子,馬上就會被一槍打死,而且死前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新新
「我們是一個聰明的民族,我們可以分辨是非,但我們不許依照自己的意志作決定,我們的生活完全受到控制。」
新新
「少數人如何統治多數人?恐怖!這是唯一的答案,民眾太害怕了,因此不敢挺身反抗他們。而當權者自己也很害怕,只能緊抓權力不放。」
新新
戰爭不過是用來增強民族主義與鞏固統治的工具,至於誰與誰作戰並非重點,重要的是戰爭狀態本身,這意味著統治者可以用國家存亡為藉口將權力永久把持在自己的手裡。
戰爭即和平
新新
威權體制為什麼能在緬甸生根:這全是英國人的錯。當英國接管緬甸的時候,摧毀了緬甸所有的傳統治理制度:君主制度、僧院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國王一直是緬甸行政制度與宗教制度的核心,英國人卻將他們流放到印度,並且嚴加看管直到他去世。英國從印度引進現有的關靈來取代傳統的統治體系;對少數民族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照套體制沒有英國人無法運轉,結果英國人離開之後,整個緬甸陷入大亂,軍方因此奪取政權。
新新
新新
如果想輕鬆一點認識緬甸
@haruspring - #book《緬甸小日子》(Chroniques Birmanes)居.得立勒...
[遷都]
今天早上,軍政府開始遷都的動作。消息傳得很快,但沒人相信此事的真實性。
第一批走的公務員請在二十四小時前被告知。他們的家人都還留在仰光,要是不服從,就等著坐牢。
某位大使在記者會上笑因為政府官員提問新都的名字,得到的答案竟然是:「國防機密」
 
[暴政前哨站]
檢查哨後方就是翁山蘇姬的住處。
事實上,緬甸人都不直接稱呼她的名諱。他們都喚她做「女士」。就好比哈利波特裡的佛地魔,不能說出名字。

> 其實也沒多輕鬆
新新
複習一下:
緬甸國名到底是Burma還是Myanmar?
華文世界中大家對緬甸的稱呼都一樣,不過在英文裡緬甸卻有兩種稱法,一種是Burma,一種是Myanmar。
軍政府:Myanmar(1989年緬甸軍政府下令將國名由Burma改為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Myanmar)
對抗派(從新聞看來已經掌權):Burma(緬甸民主代表人物翁山蘇姬,在正式場合堅持用Burma稱呼緬甸)

BBC、《衛報》、《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聯合國:Myanmar(但聯合國表示成員國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稱呼緬甸)
美國:Burma
歐盟:一開始是Burma,後來皆可
新新
新新
簡介:
新新
半世紀的軍事統治,讓曾是世界糧倉的緬甸陷入民不聊生的慘境,也成為一個全民受到嚴密監控、真實與虛假難以區分的詭異之地。緬甸政府不但關押數量龐大的政治犯,2008年的納吉斯風災也因為獨裁者的無能與阻撓,造成14萬人死亡。2010年底,長期遭到軟禁的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終於獲釋,2012年初再次投入選舉,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飽受蹂躪的佛塔之國,是否能順利開始轉變?
新新
名列二十世紀偉大政治小說家的歐威爾,年輕時曾在緬甸駐紮五年,擔任帝國警察,然而甚少有人提及這段經驗對他小說創作的影響。他的《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宛如現代緬甸悲劇歷史的寓言三部曲,緬甸知識分子也因此稱他為「先知」。
新新
本書作者拉金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從九〇年代起多次祕密到緬甸查訪,她透過走訪歐威爾在緬甸的駐紮路線,對緬甸社會進行第一手觀察,甚至與當地知識分子組織讀書會。拉金以優美的遊記散文,娓娓道出緬甸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到被軍政府極權統治的悲劇;不但巧妙銜接歐威爾的生平著作與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更生動呈現了當地人在高壓統治下的一言一行。
新新
新新
因為之前看過阿潑《介入的旁觀者》和圖文書《緬甸小日子》,我以為自己大概知道會是怎麼回事,結果這的確是優美易讀的旅行散文,但我沒想到會這麼喘不過氣來──當然,也可能是對比著香港的現實。
讀完之後百感交集,給自己的簡短筆記:關於緬甸,關於一個極權政府,關於封鎖與掩蓋消息、消滅歷史紀錄及訊息管控如何傷害一個國家,還有關於誰也逃不過……
新新
作者 Emma Larkin 是假名,序及後記分別提到,為了保護提供資訊的緬甸人,所以名字甚至地點都經過修改,且不能掛名致謝。
這些事都長得好像啊......
新新
@haruspring - #movie《殺人一舉》(The Act of Killing)(Jagal...
這是我在電影片尾看到最多「Anonymous」(匿名/知名不具)的一次。
新新
新新
Solomon Kan on Instagram: “到頭來,人民換到D咩? 美式民主是真正答案? h...
剛好群組聊起《獨裁者的進化》,這本 2014 年上半年的熱銷書(搭配學運?),自己覺得過了幾年之後再回頭看作者對這些獨裁者的看法,有種微妙的感受(比方馬來西亞的安華現在跟陷他入獄的人攜手合作了,普丁還是鐵板一塊)
有點難過世界的局勢並不樂觀,但用來分化群眾的手法確實可以參考
新新
一位在台讀書的緬甸朋友對我說,他並不認為翁山蘇姬被釋放或當選真能改變什麼,甚至認為不該將期待都放在翁山蘇姬身上,「過度神化一個政治人物是危險的,那會削弱我們每個人應該盡的公民責任。
他不是不相信,而是太相信,於是能夠懷疑。他想要的改變,恐怕不是熱鬧的緬甸,還有大街小巷的「翁山蘇姬」如此而已。就像我們曾買了無數扁娃,如今我們也會懂得,一個偶像的誕生,並非一個國家之幸
新新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