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2:11 AM
Sat, Feb 15, 2025 2:41 AM
6
1
二戰(三冊不分售):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 李察.奧弗里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二戰(三冊不分售)
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Blood and Ruins : The Last Imperial War, 1931-1945
Richard Overy /譯者: 黃煜文 /衛城出版 / 出版日期: 2024/08/28
字數: 809,847
原文寫作完成於2020年,原文出版於2021年。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04動員與總體戰
05軍事作戰的技藝
06經濟戰與戰時經濟
序-1章
|
2-3章
|
4-6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2:14 AM
04動員與總體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2:15 AM
Mon, Jan 27, 2025 2:15 AM
「一九四四年的日本軍費占了全國國民所得的百分之七十六,同年德國的軍費也高達七成——不尋常的高比例顯示兩國拼命想避免戰敗。在同盟國方面,軍費占比也從蘇聯的將近三分之二到英國的百分之五十五,再到美國的百分之四十五,因資源豐富程度而有所不同。
法西斯義大利是個少見的例外,軍費占比不到國民生產的五分之一,顯示墨索里尼不願加諸過重的動員負擔以免導致民眾反感,也顯義大利資源的嚴重短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2:16 AM
Mon, Jan 27, 2025 2:43 AM
how—具現代性特徵國家才能總動員
「集體動員是現代性的一種表現。唯有具備龐大工業與商業基礎、擁有大量受過技術訓練的勞動力、具有發展健全的科學體制,以及能夠取得適當資源與資金的現代國家,才有能力發動大規模戰爭與供給維持戰爭所需的武器裝備。
現代官僚國家結構是進行集體動員的必要條件,具備這樣的結構才能推動行政與統計工作,充分掌握社會的每一個成員。」
「工業化戰爭,仰賴的是大量容易製造與相對廉價的現代武器,如此才能在戰場維持一支龐大的部隊,而且能在連續數年的戰爭中不斷補充武器——二十一世紀的國家往往已做不到這點,因為當前的武器有著極為昂貴的成本與極其複雜的科技。現代戰爭也需要具有足夠教育程度的兵員與工人,因為使用與生產的武器都變得更加複雜,戰爭也變得更加科層組織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2:18 AM
「完全缺乏現代性特徵的國家,例如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勢必無法在缺乏外援的狀況下維持現代戰爭,哪怕中國的國土遼闊,也無法單獨贏得勝利。事實上,如果把時間提早一個世代,那麼二戰的主要交戰國恐怕也無法維持同等規模的世界大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2:21 AM
Mon, Jan 27, 2025 2:43 AM
why—民族主義與公民概念轉變
「然而,現代性特徵能夠解釋國家為什麼能進行動員,卻無法解釋為什麼要進行動員。
政府願意進行近乎無限制的動員,而人民也願意接受動員,主要是受到當時現代民族主義興起與公民概念轉變的影響。現代國家是在強力動員下形成的實體,國與國的競爭,無論在經濟、帝國或軍事等各方面,都被視為民族生存競爭下不可避免的結果。
達爾文在自然界建立的適者生存典範,也被廣泛應用在民族、帝國與國家間的競爭(即社會達爾文主義)。「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促使衝突持續的一股力量就是恐懼,恐懼民族遭到滅絕與帝國遭到毀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2:21 AM
雖然今日看來十分不理性,但當時人確實有這樣的恐懼。兩場大戰會爆發,就是政府與民眾都發現和平協商徒勞無功,認定除非將整個國家資源完全動員,否則注定會走向失敗。與此同時,現代國家或民族帝國的興起,也導致公民概念的轉變。身為國家的一分子,公民有責任保衛國家與服兵役,這種概念在十九世紀最後數十年開始在各國傳播開來(英美是例外),不僅建立起人民對國家的認同,也為日後的大規模動員鋪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2:53 AM
戰爭平民化(civilianization)
其起源就是一戰。
「蘇聯、德國、義大利與日本盛行的政治與意識形態框架,皆是以社群必須保衛國家為前提。在蘇聯,人民必須與武裝部隊並肩保衛革命政權,每年蘇聯共青團不分男女都要接受基礎的準軍事訓練。在納粹德國,民族共同體也必須為國家的存續奮鬥。日本在一九三〇年代已經與中國爆發全面戰爭,並且於一九三八年頒布《國家總動員法》,日本民眾組織數干個地方社群協會支持日本帝國主義,鞏固民眾對國家遂行戰爭的認同。」中國亦如此。
「與其他交戰國一樣,一旦美國要動員進行總體戰,就表示美國既存的現代性結構之間將會產生複雜的連動:不僅平民將被視為現代戰爭的一部分,民眾也必須願意認同自身利益與國家或帝國的存續密不可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3:01 AM
Mon, Jan 27, 2025 3:02 AM
軍人動員的條件
「二戰時,所有的交戰國首先進行的是軍人的動員,但動員除了考慮人口多寡或當前戰爭性質這類明顯因素之外,還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
首先,現代戰爭需要大型的管理科層服務與訓練組織,這些組織宛如承平社會的縮影,吸納數百萬名身穿軍服的男女。
在太平洋戰爭中,每派出一名士兵到前線實際作戰,就要有十八名男女士兵在後方進行支援。
其次,士兵的折損率會影響額外徵兵與進一步動員的需求。
損失可能源自於激烈戰鬥下的高傷亡率,或者是來自於被俘或逃兵。」
「
軍事動員也受到軍隊與民間彼此競爭勞動力的限制。
一戰時,第一波徵兵徵召了大量技術勞工、專業工程師與科學家,導致戰時經濟缺乏必要的專業人員。二戰時,人們已經理解到軍事需求必須與工業及農業需求達成平衡,被劃歸保留職業的人如今可以免除兵役。」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3:03 AM
「估算必要的軍事人力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除了要預測未來的戰爭走勢,還要知道軍隊是否能吸納大量入伍士兵或預備役士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3:08 AM
「但這畢竟是一場帝國戰爭。在交戰國也是帝國(無論是舊帝國還是新帝國)的狀況下,往往可以補足對國家人力的龐大需求。帝國可以動員控制地區的人口,這些人口絕大多數充當輔助或後動部隊,然而隨著戰爭持續,這些人口也可能轉成作戰部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3:11 AM
「在所有帝國中,英國無疑是最成功的帝國人力受益者。事實上,英國在二戰期間有許多戰事都是仰賴非英國人進行的,針對海外帝國的防衛更是如此,只是英國人至今在描述二戰歷史時總是輕易遺忘這一點。
英國的四個自治領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與南非總共動員了兩百六十萬名男女,印度則動員了兩百七十萬人。一九四五年,英國仍有四百六十萬名軍人,印度與自治領則有三百二十萬人。
在自治領當中,紐西蘭的動員率最高,十八歲到四十五歲男子有百分之六十七入伍當兵。加拿大則有超過一百萬名男性入伍當兵,相當於十八歲到四十五歲男子的百分之四十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3:14 AM
日裔美國人
「美國陸軍對於開戰之初被總統下令監禁在集中營裡的日裔美國人態度則有所不同,他們讓日裔美國人以自願從軍的方式證明自己對美國的忠誠。大約有兩萬兩千五百名男性與女性日裔美國人自願從軍,一萬八千人組成了與白人區隔的軍事單位並且被派往歐洲作戰,其中包括第四四二步兵團,這個步兵團成為美國陸軍獲得最多勳章的部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3:21 AM
Mon, Jan 27, 2025 3:23 AM
美國女性入伍
「美國反對女性當兵的偏見更為強烈,但由於急需勞動力,軍方因此不得不做出讓步。大約有四十萬名女性在武裝部隊各單位服役,其中有六萬三千人在陸軍婦女輔助兵團,該兵團於一九四三年後改稱陸軍婦女兵團。」
「陸軍與空軍堅持,女性應該屬於「輔助」軍隊的單位而非軍隊「本身」。」
「在美國,女性飛行員的培訓規模遠比其他國家來得龐大,總共有兩萬五千名志願者參加訓練,不過最後只選拔出一千零七十四名合格的女性飛行員,其中有三十九名意外身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3:21 AM
Mon, Jan 27, 2025 3:23 AM
與英國女性飛行員一樣,美國女性飛行員無法取得完整的軍人身分,加上男性一向認為飛行員是男性專屬職業,在這種偏見下,女性要成為飛行員十分困難。
在某些營區,女性只能駕駛老舊或性能不佳的飛機進行目標訓練,或甚至連基地都進不去。沒有黑人女性能夠加入女性空軍飛行員部隊,哪怕她們自願也不行。一九四四年底,女性飛行員訓練計畫遭到終止,因為受過訓練的男性飛行員已經過剩,強大的遊說團體反對女性接受飛行訓練,認為這會對男性飛行員的就業構成威脅。
到了戰爭結束時,女性飛行員已經完成一萬兩千六百五十二次運送任務,駕駛過七十八種不同機型,包括B—29超級堡壘這種連男性飛行員也不太敢駕駛的巨型轟炸機,因為這種飛機早期存在著許多技術問題。
一九七七年,在經過長期爭取承認之後,美國國會終於通過立法,認定這群女性飛行員是二戰的退伍軍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3:25 AM
「蘇聯對於女性入伍並不存在任何顧忌。對德作戰第一年,蘇聯損失大量的男性人力,徵召女性當兵就成了不得不的做法。」
「到了一九四二年四月,蘇聯政府終於正式承認需要徵召女性來補充前方男性的損失。與西方不同的是,西方徵召女兵之後,往往安排她們從事女性專屬的工作,但蘇聯徵召女兵從事專屬工作的比例卻非常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3:30 AM
Mon, Jan 27, 2025 3:33 AM
經濟動員
「各國經濟學家都把「總體戰」當成一個明確的經濟問題。獨裁國家與民主國家在面對總體戰的問題時,解決的方式幾乎沒什麼差異,兩者不約而同採取了某種形式的戰時「計畫經濟」。
各交戰國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支持大規模總體戰,又要同時避免失控的通貨膨脹。大規模動員不可避免將產生鉅額的財政赤字,儘管這些赤字可以透過徵稅加以降低,或者是將其經濟效果延緩到戰後,但整體而言仍對經濟造成沉重的負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4:15 AM
好的,第四章看完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4:16 AM
Mon, Jan 27, 2025 6:57 AM
05軍事作戰的技藝
第五章討論多兵種的戰術組合改變,嗯不是我特別有興趣的主題啦,有興趣的人應該會覺得蠻有趣的吧。
比方說裝甲車/戰車作為兵種,如何搭配其他像步兵之類的兵種。或是空軍一開始主要是掩護陸軍的地面部隊,後來變成空軍統一指揮、發展出自己的作戰策略等等。
像德軍其實有兩個系統,現代化裝甲部隊,和步兵搭配騾馬(東征蘇聯戰役前後動用了75萬匹騾馬)。早期裝甲戰車加上轟炸機空戰掩護,成為閃電攻克法國的勝利組合;但是後來德國軍工業產能和資源無法跟上,反而變成致力於反裝甲在德軍撤退時遲滯盟軍的裝甲戰車。
其他還有討論兩棲啊,無線電通訊啊,等等。
嗯,總之就是有興趣的人可能覺得很有趣,但我看的感覺還蠻乾的想要趕快度過。XD
我果然對於政治經濟社會的興趣大於實際上的兵種或戰術之類的討論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6:48 AM
Mon, Jan 27, 2025 7:18 AM
兩棲作戰
「兩棲作戰是一種混合作戰,需要陸海空三軍聯合發起攻擊,並且維持大占領區直到敵軍遭到擊敗為止。兩棲作戰不同於一般常見的登陸或登岸,後者多半未經抵抗。」
我對於兩棲作戰的理解真的很不足。
「第厄普使盟軍瞭解到,在歐洲進行兩棲作戰與在日本島嶼周邊進行登陸作戰完全不同。
在歐洲,敵軍的優勢在於擁有漫長的內部交通線,可以迅速增援與取得大量補給;即使成功登陸,也只是表示兩棲作戰階段結束,接下來還要準備迎接大規模地面作戰。
相較之下,在太平洋戰場的日本守軍與本土軍隊完全隔絕,只能隔著大海仰賴漫長而不確定的補給與增援。在這些島嶼上,光憑兩棲作戰就能決定勝敗,只是要一個接著一個島嶼持續進行。
美國為了擊敗日本而投入大量資源在兩棲作戰上,原因就在這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6:53 AM
Mon, Jan 27, 2025 7:16 AM
瓜達康納爾戰役之後,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建立的作戰部隊規模遠遠超過日軍,這是為了確保在每次兩棲突擊時美軍都能牢牢掌握戰場的制海權與制空權。」
不過美軍在貝蒂奧島遭到相當大的傷亡,重新改良了指揮系統和裝備。
其實幾個兩棲作戰的關鍵戰役,包含貝蒂奧島戰役都還講的蠻詳細的,來描寫兩棲作戰以及反兩棲作戰的策略變化。
不過就大概大概看過去。
最後當然就是很詳細的介紹了諾曼第登陸,最後一場大型兩棲作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7:18 AM
Mon, Jan 27, 2025 7:37 AM
無線電
「一戰期間幾乎沒有人使用無線電。靜止不動的前線仰賴有線通信與電話,或者是仰賴傳令兵、旗號與信鴿。裝甲部隊與飛機的出現,促使通信必須發展出新的形式,因為固定的電話線路已經難以發揮作用。戰間期民間無線電科技的發展,顯然可以運用到軍事上。」
「無線電波的技術發展,在一九三〇年代後半達到巔峰。美國在一年之內,先是海軍研究實驗室展示了美國第一個脈衝雷達,接著是前通信部隊軍官阿姆斯壯(EdwinArmstrong)發現了調頻(FM, Frequency Modulation),最後是美國陸軍設計了能偵測飛機的脈衝雷達系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7:21 AM
這一年是一九三六年,而在短短五年後,當美國被迫參加二戰時,美國已經建立了從巴拿馬運河到阿留申群島的防禦雷達網。美國還有海軍雷達可以偵測水面艦艇與自動導引砲火,航空母艦艦載機上裝設了對海搜索雷達,所有戰車都裝設了調頻無線電,陸軍航空軍也設置了空中攔截雷達。相關領域的發展呈指數成長,即使到了戰時也持續不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7:24 AM
「所有的德國戰車都安裝了標準雙向無線電通信設備,這使得德軍戰車在一九四O年入侵法國與低地國時取得決定性優勢,當時法軍有五分之四的戰車沒有使用無線電。法國軍官為了指揮戰車部隊,有時必須從一輛戰車跑到另一輛戰車,對著艙門大吼,好讓裡頭的人聽見。89相較之下,德國每個裝甲師都有一個設備完善的專門通信營,負責維持整個部隊的無線電聯繫。德軍的無線電訓練相當嚴謹,所有通信都必須使用「獅」、「鷹」、「雀鷹」等代號且必須愈簡潔愈好。他們還會使用「簡表」上的詞彙,以避免占用頻道或向敵軍暴露自己的位置。德國無線電通信的高標準一直是德國陸軍能夠(即使在撤退時)維持戰力的重要原因。」
看到這一段馬上去查了一下西門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7:26 AM
「在裝甲車輛居於核心的戰場上,無線電成為今日所謂「指揮與管制」的基礎。若是任由每一輛戰車自行其是,或者火砲沒有中央指揮,將使整支部隊在戰術上居於劣勢。儘管如此,各國裝甲部隊要仿效德國的做法仍需要時間。
即使到了一九三五年,英國陸軍野戰規定依然沒有提到無線電。儘管無線電在一九三九年迅速發展,但傳令兵與電話線依然是一九四〇年前線通信的主要工具。英國戰車最終還是使用了標準的WS 19調幅無線電,可以在戰車與戰車以及戰車與高階司令部之間雙向通信。但正如前述,要在移動車輛上使用調幅無線電相當困難。
蘇聯與日本戰車一般不會裝設無線電,只有前線戰車指揮官才有無線電設備,但就算有,品質與效能都不佳,數量也很稀少。日軍進行裝甲作戰時,通常是藉由手勢、照明彈或擁有複雜顏色與圖案的旗號系統來傳達指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7:31 AM
「二戰期間戰術空軍的演變也與無線電息息相關。空軍希望取得高效能無線電,而且也優先配置無線電。一九四〇年夏秋之際,英國參與不列顛之役的飛機都裝設了特高頻無線電,飛行員可以彼此通信,也可以與地面管制站聯繫。
一旦雷達或地面觀測站發現敵軍入侵,就由地面管制站指揮飛機前往目標空域。飛機進行防衛時,必須仰賴無線電整合整個作戰空域。相較之下,攻擊方的飛機要進行組織則較為困難,不僅要仰賴前進地面管制中心對攻擊飛機進行聲音管制,在發現需要摧毀的地面目標時,也需要無線電讓飛機與陸軍(或海上艦艇)相互聯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7:31 AM
Mon, Jan 27, 2025 7:36 AM
德國陸軍與空軍的無線電頻率雖然不同,但德國空軍在波蘭與法國戰役中依然成功完成任務。德國空軍在陸軍部隊派駐了聯絡官,負責堅合空中與地面作戰。入侵蘇聯時,空軍在每個裝甲師都派駐了通信聯絡小隊,負責呼叫空申支援。到了一九四三年的東線戰役,德軍戰車指揮官與支援的飛機已可以直接無線電聯繫,兩個兵種都使用相同的無線電頻率。」
1942年英軍無線電通信技術才趕上並超越了德軍。
1943年蘇聯獲得美國提供的無線電站和空用無線電支援,才得以發揮人數優勢。
美國原來海陸空軍使用無線電頻率都不同,也花了一段艱苦的時間才改善無線電通訊科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7:37 AM
雷達
「由於科學的跨國性質,與雷達相關的研究幾乎同時發生於各主要國家,而這些國家日後也都成為了交戰國。因此,我們很難說是哪個人或哪個國家「發明」了雷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8:01 AM
Mon, Jan 27, 2025 8:03 AM
情報與欺敵作戰
這一節也分析了各種加密、破解情報的部分,以及欺敵戰役。
不過情報就算取得,還是有賴於人的判斷,以及時間的效力,有幫助但很難評估影響。
「有充分的證據顯示,詳細計畫與各方面協同合作的欺敵作戰在確保盟軍勝利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沒有欺敵作戰,戰爭很可能拖延得更久,盟軍的死傷很可能會更加慘重。
無論在艾拉敏、史達林格勒與庫斯克,還是在諾曼第、白俄羅斯與滿洲,即使存在著其他致勝因素,依然無法否認欺敵作戰是一項戰力加成。在英國與蘇聯,一連串重大失敗促使兩國急欲找出確保優勢的辦法,而欺敵就是其中之一。
欺敵之所以能奏效,主要是因為盟軍享有的情報優勢,以及德國與日本情報評估能力的不足。
儘管如此,對歷史學家來說,情報與欺敵在決定戰局上的地位,終究是不如裝甲部隊、空中力量、無線電、雷達與兩棲攻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8:03 AM
Mon, Jan 27, 2025 10:51 PM
戰時的學習曲線
盟軍的學習曲線比較陡峭,軸心國則因為一開始的勝利而有了驕氣,因此學習曲線比較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10:52 PM
Mon, Jan 27, 2025 10:55 PM
06經濟戰與戰時經濟
「這就是二戰時期截然不同的兩種生產文化。一邊是大量生產的美國雪曼戰車與蘇聯T—34戰車,另一邊則是性能遠遠超過盟軍戰車、但產量卻極為不足的德國虎式與豹式戰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an 27, 2025 10:57 PM
「儘管更複雜與更昂貴的軍事工程可能引發各式各樣的問題,各主要交戰國(義大利與中國姑且不論),最終還是發展出了各種大量生產計畫,其中當然也包括傳統的「量產」。
表6.1列出了戰時各國的軍事產量。總體統計數字掩蓋了不同政治與行政體制對於生產數量的影響,也無法呈現持續變動的戰略如何影響各國生產的優先順序。
舉例而言,日本與英國著重在飛機與艦艇的生產,而這一選擇符合英日兩國身為島國的戰略性質。蘇聯與德國生產的海軍艦艇數量較少,但陸軍與空軍的產量特別多。只有美國因為坐享半個世界的資源,因而得以生產最大規模的陸海空三軍武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2:57 AM
Tue, Jan 28, 2025 3:03 AM
中國
「與其他交戰國相比,中國的戰時紀錄相當缺乏,中國的兵工廠也缺乏現代機具與充足的原料供應,往往只能仰賴手工。
國民政府軍需署一年只能分配一萬兩千噸的鋼鐵給兵工廠。兵工廠人數最多也不過五萬六千五百名工人,產品主要是輕兵器、彈藥、八十五公釐迫擊砲與手榴彈。
國民政府陸軍總計約有三百個師,也就是三百萬人,但一九四四年的武器產量竟只有六萬一千八百五十支步槍、三千零六十六挺重機槍、一萬零七百四十九挺輕機槍與一千兩百十五門迫擊砲。一九四一年,中國研發了三十七公釐火砲,但每年只能生產二十到三十門,而且砲彈品質不佳。中國無法生產飛機、重砲、戰車與裝甲車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3:01 AM
Tue, Jan 28, 2025 3:17 AM
上述數字使人難以理解國民政府軍隊如何能持續數年抵抗強大的日軍,特別是在日軍切斷了國民政府已經十分有限的外來補給線時。戰前進口的武器仍有庫存,但數量不多且無法補充。
中國軍隊時常利用地形優勢對日軍發起消耗戰,然而一旦遭遇會戰,中國軍隊稀少的資源不可避免使他們遭遇慘敗。」
我覺得這段話超多玄機,那個300個師等於300萬人,應該一大堆是有人名但沒有真正的兵?吃空餉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嘛。
「利用地形」這句話也很有玄機,比方說炸河堤先讓下游農民死五十萬人有四百萬人無家可歸之類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3:02 AM
Tue, Jan 28, 2025 3:03 AM
(第一章)「面對日本對武漢的威脅,蔣介石採取了無情的反制措施。他下令炸毀黃河堤防,造成廣大的黃泛區,阻止日軍南下攻擊武漢與華中地區。蔣介石的動機完全出於戰略層面,「用水來代替士兵」,但他的做法卻讓當地民眾傷亡慘重,而這也是當時國民政府普遍採行的方式:藉由焦土政策來阻止日本運用占領區資源。在毫無預警下,五萬四千平方公里的低窪農地遭到淹沒,戰後估計有八十萬到九十萬人死亡(最近的研究認為死亡人數接近五十萬人),超過四百萬人淪為難民。」
——《二戰(三冊不分售)》
是說武裝軍備這麼差,上戰場感覺就是去送命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7:33 PM
日本
然後日本也是蠻糟糕的,一方面是陸軍和海軍互相牽制,一方面是後來被美軍封鎖嚴重缺乏鋼鐵,所以也是整個軍備不行。
日本陸軍和海軍互相牽制的程度真的太誇張,完全沒有中心主軸啊。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時生產也出現了改變。大量投資湧入海軍艦艇、商船與飛機的建造,深陷侵華戰爭泥淖的日本陸軍,機械化或摩托化程度則因此止步不前。」
「在整個戰爭期間只生產了一千一百零四輛。從美國或歐洲的標準來看,日本的汽車工業相對落後,四年間只產出五千五百輛大卡車供軍事與經濟使用。2I當戰場上彈藥用盡時,日本士兵只能使用武士刀或刺刀。
由於美國進行海上封鎖,日本嚴重缺乏鋼鐵等金屬,這是日本戰時生產數量偏低的原因之一。此外,日本採取的戰略決定,也使原本已經有限的產業經濟限縮在特定產品上,這也造成武器量產的不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7:33 PM
所以用武士刀和刺刀這件事也是聽了蠻慘的,大概中國戰場大家都打到最後互戳⋯
日本和美國打,戰損超高;中國和日本打,戰損超高。
大概是這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7:34 PM
美蘇
「二戰期間,真正能做到量產的只有蘇聯與美國。
從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美蘇總共生產了各型飛機四十四萬三千四百五十一架,戰車與自走砲十七萬五千六百三十五輛,火砲六十七萬六千零七十四門,這項紀錄不僅讓其他主要工業國望塵莫及,也讓今日的軍事生產相形見絀。
美國生產的飛機數量遠超過其他盟國,而蘇聯則生產了較多的戰車與火砲,兩國在戰爭期間都維持了極高的生產水準。儘管如此,美蘇這兩個大量生產武器的國家卻各自面臨著迴然不同的處境。
蘇聯採取威權式計畫經濟,由中央統籌一切,嚴格監督資方與勞方,不許違反國家的任何規畫;美國則採取自由進取的資本主義經濟,國家極少千預市場,擁有大量的個別企業與自由勞動力。」
他前面有講說,21世紀武器太過精密,已經做不到自己大量生產廉價戰爭武器了。
而且戰時各國武器品質都超爛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7:46 PM
Tue, Jan 28, 2025 7:50 PM
「最明顯的對比或許是戰前的軍事生產狀況。蘇聯從一九三〇年代初就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軍事生產,到了一九四一年理論上已經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空軍與戰車部隊。巴巴羅薩戰役雖然帶來危機,卻仍不足以影響蘇聯工程師與工人多年來大量生產武器的經驗。
美國在一九四一年之前除了造艦外,毫無大量生產武器的經驗,因此美國重整軍備絕大部分都是從零開始。
一九四〇年,當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工程師受邀前往巖島兵工廠參觀,瞭解生產戰車的相關事宜時,這些工程師沒有任何人親眼看過戰車。克萊斯勒接下生產戰車的任務,但在生產之前,公司還必須先在密西根州的農地上興建新工廠。
結果到了一九四一年底,工廠一天已能生產十五輛戰車,充分展現出美國體制下的企業與工程實力。」
美國真的是二戰變厲害的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7:49 PM
Tue, Jan 28, 2025 9:12 PM
蘇聯
蘇聯就中央計畫經濟,一切以軍需為最高優先,有集中營以及各種壓榨勞工的方式
「工程師設計廠房,旨在減少時間或資源的浪費。烏拉山區城市車里雅賓斯克有一座曳引機工廠,這座工廠可以視為是蘇聯生產模式的例證。
德國入侵後過了幾個月,蘇聯戰車工業副人民委員札爾茨曼(Isaak Zaltsman)下令曳引機工廠必須改生產戰車。從列寧格勒撤出的工具機大約有五千八百臺,這些工具機裝設在四座巨大的新裝配廠裡,這些裝配廠甚至連屋頂都還沒蓋好。但上級還是下令必須馬上進行連續生產。
一九四一年十月,KV—1重型戰車完成出廠,但缺乏引擎的啟動裝置。札爾茨曼下令將引擎運送到鄰近莫斯科的車站,再用火車將戰車運到首都莫斯科,途中會先經過引擎所在的車站,因此能在運送途中就把引擎安裝到戰車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7:54 PM
然後戰時的各種武器品質都很爛,各國飛機坦克都很容易壞掉。
總之就是粗製濫造,但是誰量大誰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9:00 PM
Tue, Jan 28, 2025 9:14 PM
美國
美國羅斯福也想要中央計畫經濟,但就做不到XDD
美國開出產量的做法完全和蘇聯是另一個極端,基本上就是官商合作,然後企業家說我們可以做但政府你不准管我。
「美國的戰時經濟缺乏像蘇聯模式的明確計畫與指令,完全仰賴美國民間企業的投機與野心。美蘇的對比尤其表現在戰時生產局最初採取的行動上,當時戰時生產局的局長是通用汽車總裁克努德森(William Knudsen)。他召集各大企業董事,宣讀一長串必須優先處理的契約,並且徵求自願者。各大公司紛紛爭搶這難得一見的機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9:02 PM
Tue, Jan 28, 2025 9:14 PM
「
蘇聯體制仰賴國家的嚴密監控,美國體制則仰賴反國家干預的自願精神、充滿活力的競爭與企業家的想像。
當福特誇下海口,表示自己一天可以生產一千架戰鬥機時(儘管日後未能兌現),他也提出一條但書,要求聯邦政府不能出手干預,他才能實現承諾。
雖然福特對於政府官僚與政府種種繁文縟節的做法抱有偏見,但他的公司最終還是成為主要軍武生產者,製造了大量的武器:二十七萬七千八百九十六輛吉普車、九萬三千七百十八輛卡車、八千六百八十五架轟炸機、五萬七千八百五十一具航空發動機、兩千七百一十八輛戰車、一萬兩千五百輛裝甲車。
整個汽車產業幾乎完全轉愛成軍火產業。美國汽車產業原本在一九四一年生產了超過三百五十萬輛小客車,但到了美國參戰後的高峰期,年產量居然下降到只剩一百三十九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9:03 PM
「相較於其他交戰國,美國比較少出現管控戰時生產方面的問題,這是因為美國的經濟並未遭遇封鎖或轟炸,因此在資源與金錢上不虞匱乏(當然,美國偶爾也會出現浪費、腐敗或無能,但這是生產者與政府機構相互競爭下不可避免的現象)。
相較於德國必須投入資源來防衛領空與城市,美國幾乎完全不需要。
今日絕大多數史家都認為,如果美國在生產過程更為中央集權或更具強制性,很可能就可以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但就算沒有這一優勢,美國在軍武方面的生產力早已高得可怕,因為美國具有龐大的生產規模、廣泛採用的裝配線與流水線生產方式,就連在造船產業也是如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9:08 PM
美國自由輪
Liberty Ship
「商船的造船產業建造了五千七百七十七艘大型船隻,包括美國最著名的量產案例:由美國企業家凱薩(Henry Kaiser)所生產的「自由輪」(Liberty Ship)。
凱薩是白手起家的經典範例,他起初在紐約經營一家小照相館,之後成了大型建設公司老闆,負責興建胡佛水壩與海灣大橋。他喜歡接受挑戰,特別是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計畫。凱薩毫無造船經驗,但當他的建設公司於一九四〇年開始興建新造船廠時,他決定自己也試著造船 ——此前他從未看過船隻下水。
凱薩開始在加州里奇蒙永恆金屬造船廠著手量產一萬噸的標準貨船來協助補充被德國潛艦擊沉的商船,這就是「自由輪」。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9:08 PM
自由輪的設計相當簡單,零件與裝配完全標準化,船隻沿著離海岸只有幾公里的生產線移動。所有零件與子組件都在長二十四公尺的輸送帶與巨大滑輪下裝配完成,僱用的工人只受過有限的訓練,並且接受效率專家的監督,這些工人被分配到生產線上,重複進行相同的工作。
首艘貨輪在巴爾的摩下水時,總共花了三百五十五天建造,耗費一百五十萬個工時。到了一九四三年,在凱薩的加州造船廠,一艘船從進入到離開裝配線,平均只需要四十一天,僅需耗費五十萬個工時。到了戰爭結束時,凱薩的造船廠已經建造了一千零四十艘自由輪、五十艘護航航空母艦與大量的小型船隻。
美國戰時使用的船隻有將近三分之一是由凱薩建造的,這是個別企業家的熱忱與對產業合理化的重視所造就出來的文化成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9:23 PM
Tue, Jan 28, 2025 9:55 PM
真的各國都好有民族性!
蘇聯
蘇聯就中央計畫經濟,一切以軍需為最高優先,有集中營以及各種壓榨勞工的方式
美國
美國羅斯福也想要中央計畫經濟,但就做不到XDD
美國開出產量的做法完全和蘇聯是另一個極端,基本上就是官商合作,然後企業家說我們可以做但政府你不准管我。
德國
佔了蘇聯很多礦產,照理說有資源也有技術,為何軍工業沒有量產,尤其在早期佔優勢的時候?
1) 沒有中央統一計畫,所以資源並沒有統籌運用
2) 德國人表示,我們對品質是有要求的,不可以粗製濫造!做武器當然要有精密精確啊,怎麼可以亂七八糟的量產。
所以希特勒雖然有要求,但就沒有開出美蘇一樣的產能,而且軍方反對讓民間帶頭,一直到後期在希特勒命令下有生產合理化運動,簡化生產方式以促進產能。(真的落實已經1944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9:34 PM
Tue, Jan 28, 2025 9:59 PM
「在盟軍密集轟炸導致必須分散生產下,現代工廠方法始終無法在德國各地施行。德國在傳統上傾向於使用通用性的工具機,不喜歡使用流水線生產需要的專門化工具機,這種偏好也導致工廠在聘僱人力時總是選擇技術勞工。直到一九四四年,德國的生產方式終於轉愛成量產模式,此時工廠人力多半調整成半技術導向的外籍勞工,這些人更適合在裝配線上從事生產工作。」
「德國的戰時生產徘徊於蘇聯與美國模式之間,最後落得兩頭皆空:德國一方面採取了蘇聯式的計畫經濟,卻缺乏中央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又採行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卻無法解放出民間企業家的進取精神,反而屢屢在軍方干預下遭到扼殺。這種矛盾一直拖到很後期才解決,最終難以實現希特勒在一九四一年命令中所陳述的量產願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9:59 PM
總之目前看起來的感覺是:
工業量產實力(包含原物料、技術和能動員的人力):
Level 1 美國>>蘇聯
Level 2德國>>英國
Level 3 日本
—以下無現代化工業基礎—
Level 4
義大利
中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10:00 PM
我不知道義大利和中國比起來怎麼樣,估計中國還是更弱?
作者有幫中國講話,說因為工業基地華北華中被日本佔領了。但是基本上以武器製造的數量來說,幾乎是手無寸鐵上去打。
然後蘇聯其實被德國佔領了很大一塊礦產地,所以資源其實沒有很多,但是他們壓榨的方式非常極端。
至於美國則是被評價為坐擁最多最多礦產資源,打到後來美國供應自己之外還供應了很多給蘇聯和英國,同盟國的世界軍工廠,就是美國當年也是製造業世界第一的概念XD
美國也有支援中國,但其實美國策略性地不想捲入太多亞洲大陸戰爭,所以我感覺可能中國拿到的美援其實和蘇聯、英國比起來,非常少,而且姿態很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10:00 PM
有一個蔣介石狂抱怨的美軍將領史迪威,第一次打滇緬戰爭,把蔣介石當時比較會打的第五軍第六軍,差不多全弄死了。
第一次滇緬戰爭,英國25000死了10036人,史迪威指揮中國部隊,中國損失最少25000人,日本傷亡4500人。
就英國也沒給滇緬什麼樣裝備的支援,大部分是印度人、東南亞人,或是混血兒
然後第二次1944滇緬作戰,也打輸了。蔣介石一直抱怨一直抱怨,才換了一個美軍將領。
總之呢、國民黨政府仰人鼻息,不得不接受美援,但對於美國很不爽~狂抱怨英美盟軍的帝國主義種族歧視,這時候國共合作,不知道他有沒有抱怨蘇聯。
總之雖然都是用人命去填的戰爭,但歐洲戰場+太平洋戰爭,和中國戰場,是現代化戰爭與前現代化戰爭的差別。因為日本陸軍打到後來也沒有什麼生產陸軍裝備,日本後期生產的軍備主要是給海軍打美國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10:05 PM
Tue, Jan 28, 2025 10:16 PM
民主兵工廠與《租借法案》
1941年《租借法案》普遍受到美國國內反對,而且大家都不想參戰。一開始是因為英國已經沒錢買軍備了,兩手一攤說要嘛無償給我要嘛我們就打不下去了。
後來給蘇聯大家反對聲音更大,因為這就不是羅斯福一開始說的「民主兵工廠」的原意。
這一段好有趣:
「羅斯福一開始就承諾透過蔣介石的妻舅宋子文,在華府成立的中國國防物資供應公司進行對華援助。但由於西方國家是美國首要的援助目標,對華援助物資因此嚴重不足。美國實際給予的援助與承諾差距太大,導致蔣介石於一九四三年提出威脅,如果租借物資無法達到他的要求,他將與日本談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10:16 PM
「美援的主要受惠者是大英帝國,一共獲得三百億美元的援助,占了美國對外援助總值的百分之五十八,其中絕大多數運往英國本土,只有一小部分分配給其他自治領。
美國對蘇援助達到一百零六億美元,占總支出的百分之二十三。
自由法國部隊獲得百分之八,中國由於日本占領緬甸而難以獲得直接支援,僅獲得百分之三。
拉丁美洲國家獲得百分之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10:19 PM
Tue, Jan 28, 2025 10:31 PM
然後《租借法案》整段和這幾年援助烏克蘭吵的內容差不多,而且風格也很像⋯
「身穿黑衣的婦女,手持「殺死一七七六法案,不要殺死我們的兒子」的標語,在國會臺階上抗議。」
總之就是美國人其實完全不想去介入這個戰爭。
「雖然美國是以租借而非贈與的名義提供物資給各國,但在實務上,所有的武器、原物料與糧食早就被戰爭與饑民難以饜足的需求消耗殆盡,根本沒剩下多少物資可供返還。美國戰爭部估計,返還的補給物資總計達到十一億美元,主要是美軍使用的物資。返還租借物資最多的國家是中國,這是因為直到戰爭結束為止,囤積在印度的物資始終難以運送到中國。」
然後加拿大也無償援助了英國欸,感覺超不划算,而且國內反對聲浪很高。
加拿大當時和英國關係應該是自治領,所以是獨立的國家了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10:32 PM
話說戰後蘇聯也好,英國也好,都紛紛不想表示《租借法案》的美援重要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10:34 PM
切斷資源:封鎖與轟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Jan 28, 2025 10:48 PM
「軸心國共同缺乏的資源是石油,這是一項關鍵弱點,因為德國必須仰賴石油才能發動機械化戰爭,日本也必須仰賴石油才能出動帝國海軍。石油的強烈需求促使日本進攻東南亞,同時也讓希特勒於一九四二年嘗試奪取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同盟國控制或擁有全世界九成以上的石油產出,軸心國只控制了百分之三,此外煉油產能也只有百分之四。德國大規模生產合成燃料,一九四三年達到七百萬噸,占了德國用油量的四分之三,但還是無法滿足德國的需求。石油因此成為西方盟國切斷資源與確保最終勝利的戰略核心要素。
軸心國專注於帝國擴張計畫,因此在對大型戰爭制定戰略計畫時從未將經濟戰這種間接手段列入考慮。在德義日三國中,只有德國對此做出修正以填補戰略漏洞,並且對英國實施海空封鎖。然而在一九三九年時,經濟戰的想法依然只是略具雛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0 AM
英國無差別轟炸
「英國空軍部對德國轟炸英國的影響進行分析,最後認為燃燒彈比高爆彈更具破壞力,主張應優先考慮投擲燃燒彈。其次,轟炸工人與工人所在城市,要比轟炸特定工廠更能破壞敵方的戰時生產。」
「在英國人眼中,工人成了抽象的經濟目標。在這種定義下,一九四一年七月,轟炸機司令部接到的第一項訓令是,要將四分之三的作戰力量投入於轟炸工人階級與工業區,行有餘力再攻擊交通運輸目標。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四日,轟炸機司令部接到的第二項訓令是,徹底放棄攻擊交通運輸目標(之前的攻擊一直未獲成效),改成把打擊敵方平民,特別是產業工人的士氣當成主要目標。
轟炸機司令部對德國的工業城市進行分區,將脆弱的住宅區標示出來。「第一區:市中心,建築物密集。第二區:密集住宅區,建築物密集」到「第四區:工業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1 AM
我好意外喔、我以為轟炸針對的是戰略要地,會避開平民區、結果剛好相反!
每個國家不一樣,德國喜歡轟炸港口,想要阻止物資運送。但後來發現沒用,還是用潛艇戰阻止美國物資送達英國比較有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1 AM
Wed, Jan 29, 2025 8:02 AM
然後美國的看法就比較接近我原來的認知:
「美國陸軍航空軍對於可能出現的經濟戰,看法與英國有很大的差異。一九四〇年,美國陸軍航空軍情報部門獲得英國空軍情報部門提供的資料,開始計畫從德國經濟體系中選擇最能破壞德國戰爭投入的目標進行打擊。一九四一年八月,在戰爭部指示下,陸軍航空軍擬定一份空襲計畫做為羅斯福「勝利計畫」的一部分,分析人員選擇電力、交通運輸、燃油與士氣(受英國影響)做為戰略空中攻勢的主要目標。與英國的計畫不同,美國的計畫AWPD—1把德國空軍與支持德國空軍的產業及基礎設施視為重要的「中間目標」,認為摧毀這些目標是有效摧毁其他目標的先決條件。」
但是當時精度太差、所以就結果來說和英國的無差別攻擊也差不多。
後來美軍改成去炸德國的石油供給,主要是當時轟炸機精度都很差,沒炸到煉油廠至少還催毀了油田本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3 AM
Wed, Jan 29, 2025 8:04 AM
《二戰》說轟炸其實根本沒用,因為大家的戰略目標都是希望經濟戰,但德國炸英國港口都市沒用,英國炸德國平民區也沒什麼用,美國後來炸油田就比較有用。
尤其是英國,我覺得他們得出炸密集住宅可以摧毀士氣這一點,真的蠻機車的!邱吉爾當時覺得空襲讓對方感受一下戰爭的氣氛,但基本上就是炸死平民而已。結果英國後來還有統計學家照照片來說服大家轟炸根本沒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4 AM
「轟炸機司令部一名飛行員回憶說,一九四〇年轟炸德國軍事經濟目標的行動「毫無意義」,許多機組人員根本找不到自己要轟炸的城市。
有很高比例的炸彈投到開闊的鄉村地區,還有許多炸彈是啞彈。一九四一年八月,邱吉爾的科學顧問林德邁(Frederick Lindemann)要求年輕統計學者巴特(DavidBensusan-Butt),分析轟炸機司令部拍攝的六百五十張照片以分析轟炸精確度,這才讓大家瞭解轟炸行動其實並沒有產生效果。
巴特發現,五架飛機只有一架進入離目標八公里以內的範圍,十架飛機只有一架飛抵魯爾與萊茵蘭工業區的上空。
在沒有月光或起霧的夜間,飛抵目標區上空的飛機甚至十五架只有一架。兩個月後,轟炸機司令部剛成立的作戰研究部門發現,秋天空襲的效果更糟:只有百分之十五的飛機能成功進入距離目標八公里內的範圍進行投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5 AM
總之是沒有GPS靠肉眼判斷要炸哪裡的年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6 AM
Wed, Jan 29, 2025 8:06 AM
經濟制裁
話說希特勒因為德國之前被制裁的很慘,所以有致力打造自給自足的封閉體系。因此經濟戰並沒有達到戰前預期的效果。
事實上建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還是希特勒擴張的原因之一:
「反觀德國於一九一九年失去部分領土及所有殖民地之後,現在的國土面積還比過去小。因此,創建與支配一個中東歐經濟區,擁有可掌控的貿易與自給自足的資源與糧食,不僅是希特勒政權經濟政策的核心,也是德國民眾普遍的想法。一九三七年,戈林在與英國友人的對話中還指出:「經濟空間必須等同於我們的政治空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6 AM
「在戰後,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與規模較小的英國轟炸調查小組對經濟戰進行調查,得出的結果與訊問德國高層得到的回覆大致相同。
調查團關注的是經濟戰的結局,而非政治或軍事結果。調查團並未刻意掩蓋以下事實:儘管歷經五年的轟炸,投下了一百三十萬噸的炸彈,德國的戰時生產直到一九四四年秋天為止依然大幅擴張,戰鬥機產量增加為十三倍,戰車產量增加為五倍,重機槍產量增加為四倍。
換言之,德國武器生產成長最快速的那幾年,剛好也是盟軍轟炸最猛烈也最持續的時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7 AM
毋庸置疑的是,如果盟軍不進行轟炸,德國顯然可以生產更多武器,但這也顯示出轟炸只是影響戰時經濟表現的其中一項要素。
美國《總體報告》(overall Report)的作者估計,盟軍的轟炸在一九四二年損害德國經濟百分之二點五的潛在產出,一九四三年是百分之九,一九四四年時美軍已能有效轟炸德國的工業目標,因此損害的程度達到百分之十七,不過這些統計數據也納入了與戰爭無關的貨物產出。
與戰後訊問一樣,《總體報告》在結論中表示,轟炸石油生產設施與交通運輸網路是德國戰爭投入遭受重創的主因。然而調查團的石油報告也顯示,只有百分之三點四的炸彈實際命中石油設施與管線,百分之八十四的炸彈完全落在目標區外。美軍調查團因此在報告上推測,英國的無差別轟炸「對於生產的影響不大」,而當英國轟炸調查小組於一年後公布報告時,也證明美方的說法大致正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7 AM
在研究二十一座工業城市後發現,一九四二年的無差別轟炸只讓產出減少百分之零點五,一九四四年也只減少百分之一。 研究更發現,與十四座未被轟炸的城市相比,被轟炸的城市產出提升的速度反而更快。
英國報告認為,美國集中轟炸交通運輸設施的戰略是正確選擇。
無差別轟炸確實摧毀了德國四成的建築物密集區,導致超過三十五萬名男女老幼死亡,但即使是如此史無前例的破壞程度,直到一九四四年秋天為止,盟軍仍無法阻止德國的戰時生產持續增長。」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7 AM
德國因為轟炸死了35萬平民,但英國1942的無差別轟炸只讓生產減少 0.5%,1944年只減少了1%
真的會讓人覺得,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8 AM
然後美軍轟炸日本因為氣流影響等等難度太高,於是「但到了一九四五年一月,沒有任何一個標定出來的目標被有效摧毀。實際的作戰狀況迫使美軍對首要目標進行調整,這點也跟一九四一年的英軍一樣。
早在一九四三年,美國空軍作戰分析委員會已經建議對日本的六大工業城市進行無差別轟炸,他們援引英國皇家空軍與英國經濟戰部的論點,認為工業工人及其所在地區是可以正當轟炸的經濟目標。
一九四四年十月,這項建議再度提出並且成為美軍轟炸的重點。
一九四五年春,美軍開始用燃燒彈轟炸日本城市,其開端便是三月十日夜間東京的風暴性大火。」
所以日本各種戰爭片/反戰片,都會有空襲轟炸,然後燃燒的場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8 AM
「由於精準轟炸毫無效果,因此駐紮在馬里亞納群島的第二十一轟炸機司令部司令李梅將軍決定解除禁令,允許美軍在夜間低空投擲燃燒彈。
李梅日後為他的部隊造成的風暴性大火辯護,表示只有如此才能破解日本的工廠分散策略。
李梅在回憶錄裡寫道:「你只要在轟炸過後到這些目標看看,就會發現許多小房子的廢墟,每個住家的斷垣殘壁都會露出一臺臺的鑽床。可見所有民眾都參與行動,生產飛機或軍火……。」
李梅的說法最終無法獲得證實,作戰分析委員會與一九四五年夏天在太平洋戰場成立的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日後都認為,日本的家庭工坊已經不是普遍的現象,因此不應該成為無差別轟炸的理由。
儘管如此,這種說法仍像是一種美化經濟戰的論調,使人忽略經濟戰其實就是一種針對平民與城市的致命武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09 AM
本章經濟戰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並未嘗試進行經濟戰,部分原因在於地理的限制使蘇聯沒有機會進行,但最主要還是因為蘇聯的軍事準則強調要在戰場上擊敗敵人的武裝部隊。蘇聯仰賴量產與盟軍的援助來創造出致勝的經濟條件。
即使是經濟戰,其過程與結果業往往由軍事衝突所決定。
德國封鎖英國失敗,是因為德國潛艦被同盟國的海空軍擊敗;美國轟炸德國最終能獲得成功,是因為美國陸軍航空軍先擊敗且持續壓制了德國空軍;日本與義大利商船船團的毀滅,是軍艦、護航艦艇與潛艦數年來累積的無數小型戰鬥所造成的。
經濟戰的前線,實際上也是軍事上的前線。」
「切斷敵軍資源的戰略確實符合總體戰的構想,但最終看來,大規模量產與分享軍事資源才是更能確保勝利的經濟戰手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Jan 29, 2025 8:10 AM
Wed, Jan 29, 2025 8:13 AM
其實有派出調查團,比一戰文明多了。二戰其實打贏的國家也是很痛苦的。
就算是本土沒有直接受到攻擊的美國那也是很痛苦,而且《租借法案》我想應該沒人還?美國就是全國人民大家一起很痛苦很辛苦地勒緊褲帶樂捐給盟國⋯⋯
這種規模的戰爭,應該可以說是沒有贏家吧。
好啦!第六章結束!
載入新的回覆
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Blood and Ruins : The Last Imperial War, 1931-1945
Richard Overy /譯者: 黃煜文 /衛城出版 / 出版日期: 2024/08/28
字數: 809,847
原文寫作完成於2020年,原文出版於2021年。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04動員與總體戰
05軍事作戰的技藝
06經濟戰與戰時經濟
序-1章 | 2-3章 | 4-6章
法西斯義大利是個少見的例外,軍費占比不到國民生產的五分之一,顯示墨索里尼不願加諸過重的動員負擔以免導致民眾反感,也顯義大利資源的嚴重短缺。」
「集體動員是現代性的一種表現。唯有具備龐大工業與商業基礎、擁有大量受過技術訓練的勞動力、具有發展健全的科學體制,以及能夠取得適當資源與資金的現代國家,才有能力發動大規模戰爭與供給維持戰爭所需的武器裝備。
現代官僚國家結構是進行集體動員的必要條件,具備這樣的結構才能推動行政與統計工作,充分掌握社會的每一個成員。」
「工業化戰爭,仰賴的是大量容易製造與相對廉價的現代武器,如此才能在戰場維持一支龐大的部隊,而且能在連續數年的戰爭中不斷補充武器——二十一世紀的國家往往已做不到這點,因為當前的武器有著極為昂貴的成本與極其複雜的科技。現代戰爭也需要具有足夠教育程度的兵員與工人,因為使用與生產的武器都變得更加複雜,戰爭也變得更加科層組織化。」
「然而,現代性特徵能夠解釋國家為什麼能進行動員,卻無法解釋為什麼要進行動員。
政府願意進行近乎無限制的動員,而人民也願意接受動員,主要是受到當時現代民族主義興起與公民概念轉變的影響。現代國家是在強力動員下形成的實體,國與國的競爭,無論在經濟、帝國或軍事等各方面,都被視為民族生存競爭下不可避免的結果。
達爾文在自然界建立的適者生存典範,也被廣泛應用在民族、帝國與國家間的競爭(即社會達爾文主義)。「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促使衝突持續的一股力量就是恐懼,恐懼民族遭到滅絕與帝國遭到毀滅。
其起源就是一戰。
「蘇聯、德國、義大利與日本盛行的政治與意識形態框架,皆是以社群必須保衛國家為前提。在蘇聯,人民必須與武裝部隊並肩保衛革命政權,每年蘇聯共青團不分男女都要接受基礎的準軍事訓練。在納粹德國,民族共同體也必須為國家的存續奮鬥。日本在一九三〇年代已經與中國爆發全面戰爭,並且於一九三八年頒布《國家總動員法》,日本民眾組織數干個地方社群協會支持日本帝國主義,鞏固民眾對國家遂行戰爭的認同。」中國亦如此。
「與其他交戰國一樣,一旦美國要動員進行總體戰,就表示美國既存的現代性結構之間將會產生複雜的連動:不僅平民將被視為現代戰爭的一部分,民眾也必須願意認同自身利益與國家或帝國的存續密不可分。」
「二戰時,所有的交戰國首先進行的是軍人的動員,但動員除了考慮人口多寡或當前戰爭性質這類明顯因素之外,還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
首先,現代戰爭需要大型的管理科層服務與訓練組織,這些組織宛如承平社會的縮影,吸納數百萬名身穿軍服的男女。在太平洋戰爭中,每派出一名士兵到前線實際作戰,就要有十八名男女士兵在後方進行支援。
其次,士兵的折損率會影響額外徵兵與進一步動員的需求。損失可能源自於激烈戰鬥下的高傷亡率,或者是來自於被俘或逃兵。」
「軍事動員也受到軍隊與民間彼此競爭勞動力的限制。一戰時,第一波徵兵徵召了大量技術勞工、專業工程師與科學家,導致戰時經濟缺乏必要的專業人員。二戰時,人們已經理解到軍事需求必須與工業及農業需求達成平衡,被劃歸保留職業的人如今可以免除兵役。」
英國的四個自治領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與南非總共動員了兩百六十萬名男女,印度則動員了兩百七十萬人。一九四五年,英國仍有四百六十萬名軍人,印度與自治領則有三百二十萬人。
在自治領當中,紐西蘭的動員率最高,十八歲到四十五歲男子有百分之六十七入伍當兵。加拿大則有超過一百萬名男性入伍當兵,相當於十八歲到四十五歲男子的百分之四十一。」
「美國陸軍對於開戰之初被總統下令監禁在集中營裡的日裔美國人態度則有所不同,他們讓日裔美國人以自願從軍的方式證明自己對美國的忠誠。大約有兩萬兩千五百名男性與女性日裔美國人自願從軍,一萬八千人組成了與白人區隔的軍事單位並且被派往歐洲作戰,其中包括第四四二步兵團,這個步兵團成為美國陸軍獲得最多勳章的部隊。」
「美國反對女性當兵的偏見更為強烈,但由於急需勞動力,軍方因此不得不做出讓步。大約有四十萬名女性在武裝部隊各單位服役,其中有六萬三千人在陸軍婦女輔助兵團,該兵團於一九四三年後改稱陸軍婦女兵團。」
「陸軍與空軍堅持,女性應該屬於「輔助」軍隊的單位而非軍隊「本身」。」
「在美國,女性飛行員的培訓規模遠比其他國家來得龐大,總共有兩萬五千名志願者參加訓練,不過最後只選拔出一千零七十四名合格的女性飛行員,其中有三十九名意外身亡。
在某些營區,女性只能駕駛老舊或性能不佳的飛機進行目標訓練,或甚至連基地都進不去。沒有黑人女性能夠加入女性空軍飛行員部隊,哪怕她們自願也不行。一九四四年底,女性飛行員訓練計畫遭到終止,因為受過訓練的男性飛行員已經過剩,強大的遊說團體反對女性接受飛行訓練,認為這會對男性飛行員的就業構成威脅。
到了戰爭結束時,女性飛行員已經完成一萬兩千六百五十二次運送任務,駕駛過七十八種不同機型,包括B—29超級堡壘這種連男性飛行員也不太敢駕駛的巨型轟炸機,因為這種飛機早期存在著許多技術問題。
一九七七年,在經過長期爭取承認之後,美國國會終於通過立法,認定這群女性飛行員是二戰的退伍軍人。」
「到了一九四二年四月,蘇聯政府終於正式承認需要徵召女性來補充前方男性的損失。與西方不同的是,西方徵召女兵之後,往往安排她們從事女性專屬的工作,但蘇聯徵召女兵從事專屬工作的比例卻非常低。」
「各國經濟學家都把「總體戰」當成一個明確的經濟問題。獨裁國家與民主國家在面對總體戰的問題時,解決的方式幾乎沒什麼差異,兩者不約而同採取了某種形式的戰時「計畫經濟」。
各交戰國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支持大規模總體戰,又要同時避免失控的通貨膨脹。大規模動員不可避免將產生鉅額的財政赤字,儘管這些赤字可以透過徵稅加以降低,或者是將其經濟效果延緩到戰後,但整體而言仍對經濟造成沉重的負擔。」
第五章討論多兵種的戰術組合改變,嗯不是我特別有興趣的主題啦,有興趣的人應該會覺得蠻有趣的吧。
比方說裝甲車/戰車作為兵種,如何搭配其他像步兵之類的兵種。或是空軍一開始主要是掩護陸軍的地面部隊,後來變成空軍統一指揮、發展出自己的作戰策略等等。
像德軍其實有兩個系統,現代化裝甲部隊,和步兵搭配騾馬(東征蘇聯戰役前後動用了75萬匹騾馬)。早期裝甲戰車加上轟炸機空戰掩護,成為閃電攻克法國的勝利組合;但是後來德國軍工業產能和資源無法跟上,反而變成致力於反裝甲在德軍撤退時遲滯盟軍的裝甲戰車。
其他還有討論兩棲啊,無線電通訊啊,等等。
嗯,總之就是有興趣的人可能覺得很有趣,但我看的感覺還蠻乾的想要趕快度過。XD
我果然對於政治經濟社會的興趣大於實際上的兵種或戰術之類的討論吧!
我對於兩棲作戰的理解真的很不足。
「第厄普使盟軍瞭解到,在歐洲進行兩棲作戰與在日本島嶼周邊進行登陸作戰完全不同。
在歐洲,敵軍的優勢在於擁有漫長的內部交通線,可以迅速增援與取得大量補給;即使成功登陸,也只是表示兩棲作戰階段結束,接下來還要準備迎接大規模地面作戰。
相較之下,在太平洋戰場的日本守軍與本土軍隊完全隔絕,只能隔著大海仰賴漫長而不確定的補給與增援。在這些島嶼上,光憑兩棲作戰就能決定勝敗,只是要一個接著一個島嶼持續進行。
美國為了擊敗日本而投入大量資源在兩棲作戰上,原因就在這裡。
不過美軍在貝蒂奧島遭到相當大的傷亡,重新改良了指揮系統和裝備。
其實幾個兩棲作戰的關鍵戰役,包含貝蒂奧島戰役都還講的蠻詳細的,來描寫兩棲作戰以及反兩棲作戰的策略變化。
不過就大概大概看過去。
最後當然就是很詳細的介紹了諾曼第登陸,最後一場大型兩棲作戰。
「一戰期間幾乎沒有人使用無線電。靜止不動的前線仰賴有線通信與電話,或者是仰賴傳令兵、旗號與信鴿。裝甲部隊與飛機的出現,促使通信必須發展出新的形式,因為固定的電話線路已經難以發揮作用。戰間期民間無線電科技的發展,顯然可以運用到軍事上。」
「無線電波的技術發展,在一九三〇年代後半達到巔峰。美國在一年之內,先是海軍研究實驗室展示了美國第一個脈衝雷達,接著是前通信部隊軍官阿姆斯壯(EdwinArmstrong)發現了調頻(FM, Frequency Modulation),最後是美國陸軍設計了能偵測飛機的脈衝雷達系統。
看到這一段馬上去查了一下西門子。
即使到了一九三五年,英國陸軍野戰規定依然沒有提到無線電。儘管無線電在一九三九年迅速發展,但傳令兵與電話線依然是一九四〇年前線通信的主要工具。英國戰車最終還是使用了標準的WS 19調幅無線電,可以在戰車與戰車以及戰車與高階司令部之間雙向通信。但正如前述,要在移動車輛上使用調幅無線電相當困難。
蘇聯與日本戰車一般不會裝設無線電,只有前線戰車指揮官才有無線電設備,但就算有,品質與效能都不佳,數量也很稀少。日軍進行裝甲作戰時,通常是藉由手勢、照明彈或擁有複雜顏色與圖案的旗號系統來傳達指令。」
一旦雷達或地面觀測站發現敵軍入侵,就由地面管制站指揮飛機前往目標空域。飛機進行防衛時,必須仰賴無線電整合整個作戰空域。相較之下,攻擊方的飛機要進行組織則較為困難,不僅要仰賴前進地面管制中心對攻擊飛機進行聲音管制,在發現需要摧毀的地面目標時,也需要無線電讓飛機與陸軍(或海上艦艇)相互聯繫。
1942年英軍無線電通信技術才趕上並超越了德軍。
1943年蘇聯獲得美國提供的無線電站和空用無線電支援,才得以發揮人數優勢。
美國原來海陸空軍使用無線電頻率都不同,也花了一段艱苦的時間才改善無線電通訊科技。
「由於科學的跨國性質,與雷達相關的研究幾乎同時發生於各主要國家,而這些國家日後也都成為了交戰國。因此,我們很難說是哪個人或哪個國家「發明」了雷達。」
這一節也分析了各種加密、破解情報的部分,以及欺敵戰役。
不過情報就算取得,還是有賴於人的判斷,以及時間的效力,有幫助但很難評估影響。
「有充分的證據顯示,詳細計畫與各方面協同合作的欺敵作戰在確保盟軍勝利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沒有欺敵作戰,戰爭很可能拖延得更久,盟軍的死傷很可能會更加慘重。
無論在艾拉敏、史達林格勒與庫斯克,還是在諾曼第、白俄羅斯與滿洲,即使存在著其他致勝因素,依然無法否認欺敵作戰是一項戰力加成。在英國與蘇聯,一連串重大失敗促使兩國急欲找出確保優勢的辦法,而欺敵就是其中之一。
欺敵之所以能奏效,主要是因為盟軍享有的情報優勢,以及德國與日本情報評估能力的不足。
儘管如此,對歷史學家來說,情報與欺敵在決定戰局上的地位,終究是不如裝甲部隊、空中力量、無線電、雷達與兩棲攻擊。」
盟軍的學習曲線比較陡峭,軸心國則因為一開始的勝利而有了驕氣,因此學習曲線比較慢。
「這就是二戰時期截然不同的兩種生產文化。一邊是大量生產的美國雪曼戰車與蘇聯T—34戰車,另一邊則是性能遠遠超過盟軍戰車、但產量卻極為不足的德國虎式與豹式戰車。」
表6.1列出了戰時各國的軍事產量。總體統計數字掩蓋了不同政治與行政體制對於生產數量的影響,也無法呈現持續變動的戰略如何影響各國生產的優先順序。
舉例而言,日本與英國著重在飛機與艦艇的生產,而這一選擇符合英日兩國身為島國的戰略性質。蘇聯與德國生產的海軍艦艇數量較少,但陸軍與空軍的產量特別多。只有美國因為坐享半個世界的資源,因而得以生產最大規模的陸海空三軍武器。」
「與其他交戰國相比,中國的戰時紀錄相當缺乏,中國的兵工廠也缺乏現代機具與充足的原料供應,往往只能仰賴手工。
國民政府軍需署一年只能分配一萬兩千噸的鋼鐵給兵工廠。兵工廠人數最多也不過五萬六千五百名工人,產品主要是輕兵器、彈藥、八十五公釐迫擊砲與手榴彈。
國民政府陸軍總計約有三百個師,也就是三百萬人,但一九四四年的武器產量竟只有六萬一千八百五十支步槍、三千零六十六挺重機槍、一萬零七百四十九挺輕機槍與一千兩百十五門迫擊砲。一九四一年,中國研發了三十七公釐火砲,但每年只能生產二十到三十門,而且砲彈品質不佳。中國無法生產飛機、重砲、戰車與裝甲車輛。
中國軍隊時常利用地形優勢對日軍發起消耗戰,然而一旦遭遇會戰,中國軍隊稀少的資源不可避免使他們遭遇慘敗。」
我覺得這段話超多玄機,那個300個師等於300萬人,應該一大堆是有人名但沒有真正的兵?吃空餉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嘛。
「利用地形」這句話也很有玄機,比方說炸河堤先讓下游農民死五十萬人有四百萬人無家可歸之類的⋯
——《二戰(三冊不分售)》
是說武裝軍備這麼差,上戰場感覺就是去送命啊⋯⋯
日本陸軍和海軍互相牽制的程度真的太誇張,完全沒有中心主軸啊。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時生產也出現了改變。大量投資湧入海軍艦艇、商船與飛機的建造,深陷侵華戰爭泥淖的日本陸軍,機械化或摩托化程度則因此止步不前。」
「在整個戰爭期間只生產了一千一百零四輛。從美國或歐洲的標準來看,日本的汽車工業相對落後,四年間只產出五千五百輛大卡車供軍事與經濟使用。2I當戰場上彈藥用盡時,日本士兵只能使用武士刀或刺刀。
由於美國進行海上封鎖,日本嚴重缺乏鋼鐵等金屬,這是日本戰時生產數量偏低的原因之一。此外,日本採取的戰略決定,也使原本已經有限的產業經濟限縮在特定產品上,這也造成武器量產的不足。」
日本和美國打,戰損超高;中國和日本打,戰損超高。
大概是這樣
「二戰期間,真正能做到量產的只有蘇聯與美國。
從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美蘇總共生產了各型飛機四十四萬三千四百五十一架,戰車與自走砲十七萬五千六百三十五輛,火砲六十七萬六千零七十四門,這項紀錄不僅讓其他主要工業國望塵莫及,也讓今日的軍事生產相形見絀。
美國生產的飛機數量遠超過其他盟國,而蘇聯則生產了較多的戰車與火砲,兩國在戰爭期間都維持了極高的生產水準。儘管如此,美蘇這兩個大量生產武器的國家卻各自面臨著迴然不同的處境。
蘇聯採取威權式計畫經濟,由中央統籌一切,嚴格監督資方與勞方,不許違反國家的任何規畫;美國則採取自由進取的資本主義經濟,國家極少千預市場,擁有大量的個別企業與自由勞動力。」
他前面有講說,21世紀武器太過精密,已經做不到自己大量生產廉價戰爭武器了。
而且戰時各國武器品質都超爛的
美國在一九四一年之前除了造艦外,毫無大量生產武器的經驗,因此美國重整軍備絕大部分都是從零開始。
一九四〇年,當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工程師受邀前往巖島兵工廠參觀,瞭解生產戰車的相關事宜時,這些工程師沒有任何人親眼看過戰車。克萊斯勒接下生產戰車的任務,但在生產之前,公司還必須先在密西根州的農地上興建新工廠。
結果到了一九四一年底,工廠一天已能生產十五輛戰車,充分展現出美國體制下的企業與工程實力。」
美國真的是二戰變厲害的欸
蘇聯就中央計畫經濟,一切以軍需為最高優先,有集中營以及各種壓榨勞工的方式
「工程師設計廠房,旨在減少時間或資源的浪費。烏拉山區城市車里雅賓斯克有一座曳引機工廠,這座工廠可以視為是蘇聯生產模式的例證。
德國入侵後過了幾個月,蘇聯戰車工業副人民委員札爾茨曼(Isaak Zaltsman)下令曳引機工廠必須改生產戰車。從列寧格勒撤出的工具機大約有五千八百臺,這些工具機裝設在四座巨大的新裝配廠裡,這些裝配廠甚至連屋頂都還沒蓋好。但上級還是下令必須馬上進行連續生產。
一九四一年十月,KV—1重型戰車完成出廠,但缺乏引擎的啟動裝置。札爾茨曼下令將引擎運送到鄰近莫斯科的車站,再用火車將戰車運到首都莫斯科,途中會先經過引擎所在的車站,因此能在運送途中就把引擎安裝到戰車上。」
總之就是粗製濫造,但是誰量大誰贏⋯
美國羅斯福也想要中央計畫經濟,但就做不到XDD
美國開出產量的做法完全和蘇聯是另一個極端,基本上就是官商合作,然後企業家說我們可以做但政府你不准管我。
「美國的戰時經濟缺乏像蘇聯模式的明確計畫與指令,完全仰賴美國民間企業的投機與野心。美蘇的對比尤其表現在戰時生產局最初採取的行動上,當時戰時生產局的局長是通用汽車總裁克努德森(William Knudsen)。他召集各大企業董事,宣讀一長串必須優先處理的契約,並且徵求自願者。各大公司紛紛爭搶這難得一見的機會。」
當福特誇下海口,表示自己一天可以生產一千架戰鬥機時(儘管日後未能兌現),他也提出一條但書,要求聯邦政府不能出手干預,他才能實現承諾。
雖然福特對於政府官僚與政府種種繁文縟節的做法抱有偏見,但他的公司最終還是成為主要軍武生產者,製造了大量的武器:二十七萬七千八百九十六輛吉普車、九萬三千七百十八輛卡車、八千六百八十五架轟炸機、五萬七千八百五十一具航空發動機、兩千七百一十八輛戰車、一萬兩千五百輛裝甲車。
整個汽車產業幾乎完全轉愛成軍火產業。美國汽車產業原本在一九四一年生產了超過三百五十萬輛小客車,但到了美國參戰後的高峰期,年產量居然下降到只剩一百三十九輛。」
相較於德國必須投入資源來防衛領空與城市,美國幾乎完全不需要。
今日絕大多數史家都認為,如果美國在生產過程更為中央集權或更具強制性,很可能就可以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但就算沒有這一優勢,美國在軍武方面的生產力早已高得可怕,因為美國具有龐大的生產規模、廣泛採用的裝配線與流水線生產方式,就連在造船產業也是如此。」
「商船的造船產業建造了五千七百七十七艘大型船隻,包括美國最著名的量產案例:由美國企業家凱薩(Henry Kaiser)所生產的「自由輪」(Liberty Ship)。
凱薩是白手起家的經典範例,他起初在紐約經營一家小照相館,之後成了大型建設公司老闆,負責興建胡佛水壩與海灣大橋。他喜歡接受挑戰,特別是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計畫。凱薩毫無造船經驗,但當他的建設公司於一九四〇年開始興建新造船廠時,他決定自己也試著造船 ——此前他從未看過船隻下水。
凱薩開始在加州里奇蒙永恆金屬造船廠著手量產一萬噸的標準貨船來協助補充被德國潛艦擊沉的商船,這就是「自由輪」。
首艘貨輪在巴爾的摩下水時,總共花了三百五十五天建造,耗費一百五十萬個工時。到了一九四三年,在凱薩的加州造船廠,一艘船從進入到離開裝配線,平均只需要四十一天,僅需耗費五十萬個工時。到了戰爭結束時,凱薩的造船廠已經建造了一千零四十艘自由輪、五十艘護航航空母艦與大量的小型船隻。
美國戰時使用的船隻有將近三分之一是由凱薩建造的,這是個別企業家的熱忱與對產業合理化的重視所造就出來的文化成果。」
蘇聯
蘇聯就中央計畫經濟,一切以軍需為最高優先,有集中營以及各種壓榨勞工的方式
美國
美國羅斯福也想要中央計畫經濟,但就做不到XDD
美國開出產量的做法完全和蘇聯是另一個極端,基本上就是官商合作,然後企業家說我們可以做但政府你不准管我。
德國
佔了蘇聯很多礦產,照理說有資源也有技術,為何軍工業沒有量產,尤其在早期佔優勢的時候?
1) 沒有中央統一計畫,所以資源並沒有統籌運用
2) 德國人表示,我們對品質是有要求的,不可以粗製濫造!做武器當然要有精密精確啊,怎麼可以亂七八糟的量產。
所以希特勒雖然有要求,但就沒有開出美蘇一樣的產能,而且軍方反對讓民間帶頭,一直到後期在希特勒命令下有生產合理化運動,簡化生產方式以促進產能。(真的落實已經1944了)
「德國的戰時生產徘徊於蘇聯與美國模式之間,最後落得兩頭皆空:德國一方面採取了蘇聯式的計畫經濟,卻缺乏中央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又採行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卻無法解放出民間企業家的進取精神,反而屢屢在軍方干預下遭到扼殺。這種矛盾一直拖到很後期才解決,最終難以實現希特勒在一九四一年命令中所陳述的量產願景。」
工業量產實力(包含原物料、技術和能動員的人力):
Level 1 美國>>蘇聯
Level 2德國>>英國
Level 3 日本
—以下無現代化工業基礎—
Level 4
義大利
中國
作者有幫中國講話,說因為工業基地華北華中被日本佔領了。但是基本上以武器製造的數量來說,幾乎是手無寸鐵上去打。
然後蘇聯其實被德國佔領了很大一塊礦產地,所以資源其實沒有很多,但是他們壓榨的方式非常極端。
至於美國則是被評價為坐擁最多最多礦產資源,打到後來美國供應自己之外還供應了很多給蘇聯和英國,同盟國的世界軍工廠,就是美國當年也是製造業世界第一的概念XD
美國也有支援中國,但其實美國策略性地不想捲入太多亞洲大陸戰爭,所以我感覺可能中國拿到的美援其實和蘇聯、英國比起來,非常少,而且姿態很高。
第一次滇緬戰爭,英國25000死了10036人,史迪威指揮中國部隊,中國損失最少25000人,日本傷亡4500人。
就英國也沒給滇緬什麼樣裝備的支援,大部分是印度人、東南亞人,或是混血兒
然後第二次1944滇緬作戰,也打輸了。蔣介石一直抱怨一直抱怨,才換了一個美軍將領。
總之呢、國民黨政府仰人鼻息,不得不接受美援,但對於美國很不爽~狂抱怨英美盟軍的帝國主義種族歧視,這時候國共合作,不知道他有沒有抱怨蘇聯。
總之雖然都是用人命去填的戰爭,但歐洲戰場+太平洋戰爭,和中國戰場,是現代化戰爭與前現代化戰爭的差別。因為日本陸軍打到後來也沒有什麼生產陸軍裝備,日本後期生產的軍備主要是給海軍打美國用。
1941年《租借法案》普遍受到美國國內反對,而且大家都不想參戰。一開始是因為英國已經沒錢買軍備了,兩手一攤說要嘛無償給我要嘛我們就打不下去了。
後來給蘇聯大家反對聲音更大,因為這就不是羅斯福一開始說的「民主兵工廠」的原意。
這一段好有趣:
「羅斯福一開始就承諾透過蔣介石的妻舅宋子文,在華府成立的中國國防物資供應公司進行對華援助。但由於西方國家是美國首要的援助目標,對華援助物資因此嚴重不足。美國實際給予的援助與承諾差距太大,導致蔣介石於一九四三年提出威脅,如果租借物資無法達到他的要求,他將與日本談和。」
美國對蘇援助達到一百零六億美元,占總支出的百分之二十三。
自由法國部隊獲得百分之八,中國由於日本占領緬甸而難以獲得直接支援,僅獲得百分之三。
拉丁美洲國家獲得百分之一。」
「身穿黑衣的婦女,手持「殺死一七七六法案,不要殺死我們的兒子」的標語,在國會臺階上抗議。」
總之就是美國人其實完全不想去介入這個戰爭。
「雖然美國是以租借而非贈與的名義提供物資給各國,但在實務上,所有的武器、原物料與糧食早就被戰爭與饑民難以饜足的需求消耗殆盡,根本沒剩下多少物資可供返還。美國戰爭部估計,返還的補給物資總計達到十一億美元,主要是美軍使用的物資。返還租借物資最多的國家是中國,這是因為直到戰爭結束為止,囤積在印度的物資始終難以運送到中國。」
然後加拿大也無償援助了英國欸,感覺超不划算,而且國內反對聲浪很高。
加拿大當時和英國關係應該是自治領,所以是獨立的國家了嗎?
軸心國專注於帝國擴張計畫,因此在對大型戰爭制定戰略計畫時從未將經濟戰這種間接手段列入考慮。在德義日三國中,只有德國對此做出修正以填補戰略漏洞,並且對英國實施海空封鎖。然而在一九三九年時,經濟戰的想法依然只是略具雛形。」
「在英國人眼中,工人成了抽象的經濟目標。在這種定義下,一九四一年七月,轟炸機司令部接到的第一項訓令是,要將四分之三的作戰力量投入於轟炸工人階級與工業區,行有餘力再攻擊交通運輸目標。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四日,轟炸機司令部接到的第二項訓令是,徹底放棄攻擊交通運輸目標(之前的攻擊一直未獲成效),改成把打擊敵方平民,特別是產業工人的士氣當成主要目標。
轟炸機司令部對德國的工業城市進行分區,將脆弱的住宅區標示出來。「第一區:市中心,建築物密集。第二區:密集住宅區,建築物密集」到「第四區:工業區」。」
每個國家不一樣,德國喜歡轟炸港口,想要阻止物資運送。但後來發現沒用,還是用潛艇戰阻止美國物資送達英國比較有用。
「美國陸軍航空軍對於可能出現的經濟戰,看法與英國有很大的差異。一九四〇年,美國陸軍航空軍情報部門獲得英國空軍情報部門提供的資料,開始計畫從德國經濟體系中選擇最能破壞德國戰爭投入的目標進行打擊。一九四一年八月,在戰爭部指示下,陸軍航空軍擬定一份空襲計畫做為羅斯福「勝利計畫」的一部分,分析人員選擇電力、交通運輸、燃油與士氣(受英國影響)做為戰略空中攻勢的主要目標。與英國的計畫不同,美國的計畫AWPD—1把德國空軍與支持德國空軍的產業及基礎設施視為重要的「中間目標」,認為摧毀這些目標是有效摧毁其他目標的先決條件。」
但是當時精度太差、所以就結果來說和英國的無差別攻擊也差不多。
後來美軍改成去炸德國的石油供給,主要是當時轟炸機精度都很差,沒炸到煉油廠至少還催毀了油田本身。
尤其是英國,我覺得他們得出炸密集住宅可以摧毀士氣這一點,真的蠻機車的!邱吉爾當時覺得空襲讓對方感受一下戰爭的氣氛,但基本上就是炸死平民而已。結果英國後來還有統計學家照照片來說服大家轟炸根本沒用。
有很高比例的炸彈投到開闊的鄉村地區,還有許多炸彈是啞彈。一九四一年八月,邱吉爾的科學顧問林德邁(Frederick Lindemann)要求年輕統計學者巴特(DavidBensusan-Butt),分析轟炸機司令部拍攝的六百五十張照片以分析轟炸精確度,這才讓大家瞭解轟炸行動其實並沒有產生效果。
巴特發現,五架飛機只有一架進入離目標八公里以內的範圍,十架飛機只有一架飛抵魯爾與萊茵蘭工業區的上空。
在沒有月光或起霧的夜間,飛抵目標區上空的飛機甚至十五架只有一架。兩個月後,轟炸機司令部剛成立的作戰研究部門發現,秋天空襲的效果更糟:只有百分之十五的飛機能成功進入距離目標八公里內的範圍進行投彈。」
話說希特勒因為德國之前被制裁的很慘,所以有致力打造自給自足的封閉體系。因此經濟戰並沒有達到戰前預期的效果。
事實上建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還是希特勒擴張的原因之一:
「反觀德國於一九一九年失去部分領土及所有殖民地之後,現在的國土面積還比過去小。因此,創建與支配一個中東歐經濟區,擁有可掌控的貿易與自給自足的資源與糧食,不僅是希特勒政權經濟政策的核心,也是德國民眾普遍的想法。一九三七年,戈林在與英國友人的對話中還指出:「經濟空間必須等同於我們的政治空間。」」
調查團關注的是經濟戰的結局,而非政治或軍事結果。調查團並未刻意掩蓋以下事實:儘管歷經五年的轟炸,投下了一百三十萬噸的炸彈,德國的戰時生產直到一九四四年秋天為止依然大幅擴張,戰鬥機產量增加為十三倍,戰車產量增加為五倍,重機槍產量增加為四倍。
換言之,德國武器生產成長最快速的那幾年,剛好也是盟軍轟炸最猛烈也最持續的時候。
美國《總體報告》(overall Report)的作者估計,盟軍的轟炸在一九四二年損害德國經濟百分之二點五的潛在產出,一九四三年是百分之九,一九四四年時美軍已能有效轟炸德國的工業目標,因此損害的程度達到百分之十七,不過這些統計數據也納入了與戰爭無關的貨物產出。
與戰後訊問一樣,《總體報告》在結論中表示,轟炸石油生產設施與交通運輸網路是德國戰爭投入遭受重創的主因。然而調查團的石油報告也顯示,只有百分之三點四的炸彈實際命中石油設施與管線,百分之八十四的炸彈完全落在目標區外。美軍調查團因此在報告上推測,英國的無差別轟炸「對於生產的影響不大」,而當英國轟炸調查小組於一年後公布報告時,也證明美方的說法大致正確
英國報告認為,美國集中轟炸交通運輸設施的戰略是正確選擇。
無差別轟炸確實摧毀了德國四成的建築物密集區,導致超過三十五萬名男女老幼死亡,但即使是如此史無前例的破壞程度,直到一九四四年秋天為止,盟軍仍無法阻止德國的戰時生產持續增長。」
真的會讓人覺得,蛤?
早在一九四三年,美國空軍作戰分析委員會已經建議對日本的六大工業城市進行無差別轟炸,他們援引英國皇家空軍與英國經濟戰部的論點,認為工業工人及其所在地區是可以正當轟炸的經濟目標。
一九四四年十月,這項建議再度提出並且成為美軍轟炸的重點。
一九四五年春,美軍開始用燃燒彈轟炸日本城市,其開端便是三月十日夜間東京的風暴性大火。」
所以日本各種戰爭片/反戰片,都會有空襲轟炸,然後燃燒的場景。
李梅日後為他的部隊造成的風暴性大火辯護,表示只有如此才能破解日本的工廠分散策略。
李梅在回憶錄裡寫道:「你只要在轟炸過後到這些目標看看,就會發現許多小房子的廢墟,每個住家的斷垣殘壁都會露出一臺臺的鑽床。可見所有民眾都參與行動,生產飛機或軍火……。」
李梅的說法最終無法獲得證實,作戰分析委員會與一九四五年夏天在太平洋戰場成立的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日後都認為,日本的家庭工坊已經不是普遍的現象,因此不應該成為無差別轟炸的理由。
儘管如此,這種說法仍像是一種美化經濟戰的論調,使人忽略經濟戰其實就是一種針對平民與城市的致命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並未嘗試進行經濟戰,部分原因在於地理的限制使蘇聯沒有機會進行,但最主要還是因為蘇聯的軍事準則強調要在戰場上擊敗敵人的武裝部隊。蘇聯仰賴量產與盟軍的援助來創造出致勝的經濟條件。
即使是經濟戰,其過程與結果業往往由軍事衝突所決定。
德國封鎖英國失敗,是因為德國潛艦被同盟國的海空軍擊敗;美國轟炸德國最終能獲得成功,是因為美國陸軍航空軍先擊敗且持續壓制了德國空軍;日本與義大利商船船團的毀滅,是軍艦、護航艦艇與潛艦數年來累積的無數小型戰鬥所造成的。
經濟戰的前線,實際上也是軍事上的前線。」
「切斷敵軍資源的戰略確實符合總體戰的構想,但最終看來,大規模量產與分享軍事資源才是更能確保勝利的經濟戰手段。」
就算是本土沒有直接受到攻擊的美國那也是很痛苦,而且《租借法案》我想應該沒人還?美國就是全國人民大家一起很痛苦很辛苦地勒緊褲帶樂捐給盟國⋯⋯
這種規模的戰爭,應該可以說是沒有贏家吧。
好啦!第六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