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9:07 PM
Thu, Oct 24, 2024 7:18 AM
5
1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羅馬的崛起
從鐵器時代到布匿戰爭
The Rise of Rome: From the Iron Age to the Punic Wars (1000 BC–264 BC)
羅馬的崛起:從鐵器時代到布匿戰爭 - 凱瑟琳.洛馬斯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Kathryn Lomas /譯者: 陳建元 /馬可孛羅/出版日期: 2021/04/08
原文:2017
字數: 292,977
本噗為第二部分:
戰爭、政治和社會(6-10章)
羅馬史閱讀集中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19 PM
Thu, Oct 24, 2024 7:19 AM
《羅馬的崛起》:
早期義大利和羅馬的建立 (1-5章)
戰爭、政治和社會(6-10章)
羅馬征服義大利(11-15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20 PM
Thu, Oct 24, 2024 7:15 AM
6城市革命:西元前六世紀義大利的城市與國家
「由於神廟對希臘崇拜來說是非必要的,因此神廟的建築不是被舉辦儀式的需求所驅動 ,而是由當地的自豪感所驅動,這代表著用金錢、勞動力和專業知識的投資來展示公民的雄心和重要性。」
註95:作者注:例如,赫拉神廟中的犧牲和其他儀式都是在兩座巨大的神廟前的祭壇上進行的,而不是在它們內部進行。這些神廟是神的房子,裡頭有崇拜用的雕像、崇拜者的奉獻品以及神廟的財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22 PM
「在拉丁獨裁官托斯卡倫的埃格里烏斯•拜比亞斯(Egerius Baebius ofTusculum)的領導下,在阿里希亞附近的森林裡建造了一座新的黛安娜神廟,作為拉丁人共有的聖所。這座神廟可能就是位於內米的黛安娜聖所,這是一個古老而著名的宗教崇拜場所,傳統上都是由逃跑的奴隸來擔任主持的祭司。」
註108:
作者注:想擔任祭司的人顯然只能先殺死現任祭司,所以祭司必須時刻準備好對抗挑戰者,直到有某位挑戰者最終成功殺死了自己,再由挑戰者擔任這個職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23 PM
Wed, Oct 23, 2024 10:41 PM
7僭主和邪惡的女人:羅馬、塔克文王朝和君主制的衰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24 PM
Wed, Oct 23, 2024 11:04 PM
西元前六世紀
「根據史料記載,西元前六世紀羅馬的政治組織包含三個要素:行政權力(國王和後來每年選出的行政長官)、羅馬人民大會(庫里亞大會),以及一個審議委員會(元老院),雖然在共和國成立之前這三個要素的發展歷程都相當模糊(我們甚至不確定它們存在與否)。」
——書友F補充——
李維是帝國初期 奧古斯都時代的文人和公務員 重點是沒當過兵 類似馬基維利 他的《建城以來羅馬史》是少數保存至今的 關於羅馬初期至共和時代的文字資料 雖然大半部分都佚失了
要讀關於迦太基戰爭的文字紀錄 李維是首選 就好像要了解楚漢相爭 基本只能讀司馬遷的史記
西元一世紀的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26 PM
關於元老院:
「我們現在對於當時的政府形式並沒有很明確的認識。國王的存在確實得到了上述rex銘文的證實,但我們對他們的權力知之甚少,但我們有理由認為他們擁有最高的行政權力。
我們的史料中提到一個有影響力的元老院,這幾乎可以肯定是時代錯置,因為這其實是庫里亞大會。
羅馬人認為這個大會,也就是庫里亞大會,有著相當淵遠流長的歷史。它是由所有男性公民所屬的庫里亞(並且投票)組織而成的。
在共和國時期,人民大會選舉出行政長官並批准或否決法律,但我們對西元前六世紀的庫里亞大會的職權知之甚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27 PM
然後我還沒搞清楚這個庫利亞大會到底是幹嘛,後面又出現了一個「部落」的編組:
「羅馬更加關注軍事和政治改革當中的組織,這後來被認為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領導的改革(Livy 1.41-6; Dion. Hal. 4.14-23)。
這些變化意味著羅馬國家的徹底轉變。
據說塞爾維烏斯舉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羅馬的所有公民都被按照新的單位分群,被分配到一個個「部落」(tribus)中。
這些分配都是根據登記在案的居住地點和人口普查,並改變了羅馬人對公民身分的定義,如今「公民」已成為法律地位的問題,而不是出生或族群的問題,這使得人口普查更容易被擴展,而且方便轉移給後續的普查機構。
人口普查此後變成定期舉辦,大約每五年調查一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28 PM
在後來的共和國(西元前二四一年之後),有三十五個部落,四個在城市,三十一個在鄉村地區。其中的十四個是在西元前三八七年到二四一年之間的一系列階段創建的,但早期的歷史就不那麼確定了。
李維告訴我們,最初的二十一個部落在西元前四九五年就已經存在,但我們不能確定其中有多少可以追溯到王政時期(如果有的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28 PM
Wed, Oct 23, 2024 11:05 PM
然後討論
「塞爾維烏斯據傳根據財富和資產將成年男性公民分為五個階級,進而從根本上重新組織了羅馬人的軍事和政治生活。
這些人又被細分為幾個青年(juniores)百人團(centuriae),這是組成羅馬主要戰鬥力量的青年,還有幾個年長者(seniores)百人團,這些是超過四十五歲的人,他們的任務是保衛城市。每個人都得自費裝備自己,從最高級別裝備的全套青銅盔甲、劍、矛和盾,到低級別裝備的投石索和標槍。」
然後後面又開始討論這是不合理的:
「這種安排方式看起來既不自然又時代錯置。史料之間的差異透露出羅馬人自己也不確定細節;一般來說,他們的敘述似乎把軍事和政治這兩種不同的改革混為一談。例如,兩種說法都描述了一支由好幾個百人單位組成的軍隊,但是這與包含所有符合財富資格的公民的階級觀念是不相符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29 PM
Wed, Oct 23, 2024 10:29 PM
更有可能的情況是,所有符合某一特定財產級別的人都被劃分為同等大小的單位,但是無論人口多少,在任何一個階級的百人團當中的實際數字都不可能達到一百人的規模。
從附表上看來,最富有階級的人數應該要遠少於貧困階級,但富有階級的百人團數量卻是它下面三個階級的四倍,而且幾乎是最低階級的三倍。這種不平等的分配方式對軍隊來說是不可能的。
然而,這種分配方式又確實與羅馬的政治組織相符,百人團在組織中是投票單位,並且透過加權來確保富人的票數能夠勝過窮人,中老年人的票數可以勝過青年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29 PM
這段也蠻有趣的:
「羅馬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層化的社會,就像大多數當時的義大利社會,強大的部落扮演著核心角色。
我們理所當然認為是屬於國家特權的活動,例如戰爭或外交,在此時其實往往是由私人進行的,他們會利用自己的資源跟其他城邦進行社交聯繫。
個別貴族可以召集武裝的家僕,這實際上便是由侍從和依附者組成的私人軍隊。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軍隊顯然是城邦整體軍隊中的一部分。在其他狀況中,他們可能是按個人而非國家的要求來行事。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也發現了個別貴族發動私人衝突的證據,或有時會與其他同階級的人(有時來自不同城市)臨時組成同盟,來實現他們的目標,而這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0 PM
「我們從資料中得知塞爾維烏斯的軍事改革與政治改革是同時進行的,政治改革上他將羅馬人民大會主要的投票單位從庫里亞大會,改為百人團大會(comitia centuriata)與部落大會(comitiatributa)。
在共和時期,羅馬人有三個議會:古老的庫里亞大會仍然存在,但是它的重要性逐漸不及百人團大會和部落大會,前者是公民在各自所屬的百人團中集會與投票,後者是公民在他們部落中集會和投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1 PM
然而,這些改變發生的具體年代則無法確定,值得再次強調的是,這與塞爾維烏斯及其軍事改革的直接關係也不能完全肯定。
這些組織重組所發生的時間(西元前六世紀),與同時代其他地區所發生的變化是一致的,如重型步兵戰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重型步兵的政治影響力,
不過我們目前仍不清楚這只是個別的改革計畫,又或者是後世的歷史學家將各式各樣的長期變化合理化,並加以裁剪,再歸結到單一有魅力的人物身上。
古代史料中所描述的系統性改革其實不符合古代義大利混亂和動盪的社會和政治現實,而且一些細節在時代排序上可能都是錯亂的。
古代歷史學家所提供的說法可能是將各種長期變化整合在一起和合理化的說法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1 PM
總之,目前看到第七章,整理如下:
西元前八世紀:義大利到處是城邦;不少可能是希臘人的聚落,也許是殖民地但沒有考古證據,希臘人和義大利人混居,從墓葬形式可見差異。各地狀態不同。
西元前七世紀:
義大利希臘化,也許是牽涉到希臘人和義大利人敵對、將義大利人驅逐、也許是義大利全面希臘化。貴族階層的Xenia 的賓主之誼可能希臘化,移民、交通都很頻繁。
不確定此時是貴族統治集團,或是有王產生。
羅馬早期國王,尤其前三位國王,可能是戰士、祭司、法律/制度制定者的傳說形象、不見得代表確有其人。
西元前六世紀:
對應到早期羅馬史的王政時期過渡到共和國,史實和考古證據互有矛盾。
——
綜上,羅馬早期雖有階級分化,但是否真的有早期國王的王政時期,其實沒有考古證據支持;留下來的史料則為後人追述,互相矛盾,未必為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2 PM
——書友P補充——
關於希臘羅馬歷史有貢獻的司馬遷們我筆記這部分
1. 最早的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Herodotus 他是 484BC,希臘人
希羅多德是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歷史書/嘗試寫歷史的人
他自己四處走訪,自己試著沿著尼羅河往上游走想要知道源頭是哪裡(沒走完)
從希臘開始,去走得到的範圍內問人,你北邊東邊西邊南邊是什麼國家,想要畫出世界地圖
2. Polybius 他是希臘人被送到羅馬當人質。大約200-118BC 他寫史記"Histories"時大約146BC 所以Punic Wars最權威的來源就是他。也被認為因為他其實是希臘人,所以寫羅馬史的時候較公正
3. Livy 就是你說的李維吧 英文是念livie 大約59-17BC 他就是純正羅馬人,所以寫的羅馬史比較膨風要打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2 PM
書友F補充的花絮:
(Herodotus經過訪談)說黑人的精液是黑色的~
而且Herodotus也不是說黑人 而是說 Indians 和 Ethiopians 也就是印度人和衣索比亞人
而且最有趣的一點是 希羅多德透過這些經歷 不斷告訴頭鐵的希臘人說 其實希臘的神明都來自東方 來自古老的埃及和非洲 希臘人別太驕傲 要尊重古文明XD
The Histories: (Penguin Classics Deluxe Edition)
希臘歷史文獻比較平易近人 而且很擅長透過故事和辯論說服讀者 但羅馬歷史比較官氣 重宣傳 政治目的特別明顯
希羅多德有提到許多希臘人民的樸素思想和生活小故事 讀起來就很有感
——
插播一本書:
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3 PM
「羅馬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層化的社會,就像大多數當時的義大利社會,強大的部落扮演著核心角色。
我們理所當然認為是屬於國家特權的活動,例如戰爭或外交,在此時其實往往是由私人進行的,他們會利用自己的資源跟其他城邦進行社交聯繫。
個別貴族可以召集武裝的家僕,這實際上便是由侍從和依附者組成的私人軍隊。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軍隊顯然是城邦整體軍隊中的一部分。
在其他狀況中,他們可能是按個人而非國家的要求來行事。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也發現了個別貴族發動私人衝突的證據,或有時會與其他同階級的人(有時來自不同城市)臨時組成同盟,來實現他們的目標,而這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法蘭索瓦墓的壁畫就描述了這一類型的情況,其中有許多城邦的戰士,包括馬斯塔那、維本納兄弟,以及他們的追隨者相互廝殺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3 PM
另一個例子是所謂的薩特里克姆之石(Lapis Satricanus),這是來自拉丁人城邦薩特里克姆的早期銘文。刻有這段銘文的石頭後來被拿去當作重建薩特里克姆的瑪圖塔聖母神廟的建材,而該神廟的歷史不會晚於西元前五〇〇年。瑪圖塔神廟供奉戰神瑪爾斯,由普留斯•瓦萊里烏斯(Poplios Valesios)的同伴興建(Poplios Valesios是羅馬名Publius Valerius的古老拼寫方式),而且可能是瓦萊里烏斯領導的私人軍隊所做的奉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4 PM
私人軍隊行動的其他例子還包括:法比烏斯氏族(Fabii)在四七九年對抗維伊的戰爭、薩賓貴族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Appius Claudius)率領五千名武裝人員於五〇四年抵達羅馬,以及著名的格奈烏斯 .馬奇烏斯 . 科利奧蘭納斯(Gnaeus Marcius Coriolanus)在五世紀帶著一大批武裝侍從,叛逃到沃爾西人那裡(Livy 2. 15-17, 2.35-41, 2.45-7)。」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4 PM
「上述這些不是一種不尋常的或小規模的現象,而是古代社會的一個重要面向。薩特里克姆之石的奉獻者將自己視為特定人的同伴,這件事情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是忠誠於團體的領袖而不是忠於特定的國家。這類的團體及其領導人似乎認為跨越政治和族群界線並不是什麼難事,當某一個國家符合他們的個人利益時,他們就去依附這個國家。」
所以這可能就是前面講到的希臘殖民活動,為什麼《羅馬的崛起》的作者會傾向認為是私人武力團體的移民而不是城邦以國家名義的正式擴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5 PM
「上流階層個人之間的聯繫網絡,可以讓這些人毫不費力地便能移動於不同城市和地區之間。賓主之誼信物提供了來自不同城市的家庭之間,存在著友誼等正式聯繫關係的證據,例如,在羅馬發現的以伊特魯里亞語書寫的信物,便意味著羅馬人和伊特魯里亞各家族之間存在緊密聯繫。
貴族與鄰近城市的貴族家庭通婚似乎也相對普遍,這強化了我們認為羅馬是高度流動社會的印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36 PM
註125
「作者注:在共和國統治下,rex(國王)這個詞在羅馬公眾生活中成為了一大侮辱。若是去指控某位政客意圖爭奪王位,這種說法可能會有極大的破壞性。像是凱撒安排眾人獻上王冠,好讓人們可以看到他公開拒絕王冠,藉此轉移關於他打算自立為王的謠言。他的孫甥屋大維決定採用共和時期的先例,像是第一公民(princeps)、凱旋將軍(imperator),以及奧古斯都(Augustus),上述這些稱號都有宗教內涵。即使在帝國統治時代,rex仍然無法被人們所接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0:42 PM
Wed, Oct 23, 2024 11:21 PM
8「西元前五世紀的危機」和義大利面貌的變化
西元前五世紀—義大利經濟衰退,但發生在區域,如伊特魯里亞南部城市,但北部繼續蓬勃發展。
此時期為變革時期,北方的凱爾特人影響增加;薩莫奈特人明確被記錄。
「新的族群,諸如薩莫奈人、坎帕尼亞人,盧坎尼人(Lucani)和布魯提人(Brutti)出現在義大利中部和南部,沃爾西人、赫尼西人和艾逵人則出現在更靠近羅馬的地區。羅馬於西元前五世紀專注於與這些族群打仗,而跟薩莫奈人的戰爭則更是四世紀的首要任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1:23 PM
Wed, Oct 23, 2024 11:53 PM
「薩莫奈人更強烈的族群認同和薩莫奈人國家的出現。政治/宗教中心的建立,以及薩莫奈人可以定期招集規模龐大且組織精良的軍隊,這些都意味著到四世紀時他們已經具備有效的政治和行政組織形式。薩莫奈人的銘文提到了一個名為「托土」(touto)的組織,這個詞似乎表示「人民」或「國家」(大致相當於拉丁文的populus或希臘文的demos)。它似乎是指一個國家,類似於義大利其他地方的城邦,而不是一個部落社會,它呈現出國家組織和國家統治在義大利奧斯坎語地區和翁布里亞語地區的發展。」
譯注:托土一詞指的是一個領土範圍具有彈性的政治單位,他是薩莫奈人「國家」的基本組成單位。它是一個部落大小的社區,定居在一個不存在精確定義的領域,透過其成員之間的團結以及對領袖的共同忠誠來聯繫彼此,共同的記憶也加強了同一個托土成員之間的凝聚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1:28 PM
Wed, Oct 23, 2024 11:37 PM
「薩莫奈人當時住在山上的村莊,蹂躪了平原和沿海地區,他們鄙視這裡的耕種者過於柔弱,就像他們原居地那裡的農民一樣,而薩莫奈人也始終還是粗暴的山地居民。(Livy 9.13.7)」
作者認為羅馬人的這個觀點並不正確,薩莫奈特人的城邦和社會組織相當適合多山的地形。
「薩莫奈人的影響並不僅限於亞平寧山脈。根據古代傳說記載,他們在西元前五世紀時成群地遷移到周圍地區,與當地人口對抗並且加以占領。」
但考古證據顯示一直都有小規模的移民,並且雖然史料說他們薩莫奈特人佔領坎帕尼亞人的方式十分殘暴,但沒有考古證據支持。「錢幣、銘文、藝術和建築都顯示了坎帕尼亞在西元前五世紀的重要文化變遷」是漸進的。
可能的解釋是衝突並非族群衝突,而是階級衝突,「奧斯坎語言和文化成為主流,伊特魯里亞的銘文、商品和墓葬習俗被奧斯坎文化取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1:42 PM
Wed, Oct 23, 2024 11:47 PM
凱爾特人:
「凱爾特人(或者正如羅馬人所稱呼的高盧人)開始從法國、德國和瑞士開始遷移到阿爾卑斯山的另一邊。
近年來,他們的起源和文化一直是爭議的話題,因為學者們(尤其是賽蒙.詹姆斯〔Simon James〕)試圖移除十九世紀學者強加的神話和誤解,意圖將凱爾特人納入他們自己的西歐民族主義歷史中。
凱爾特人通常被認為是對應從西元前七世紀到一世紀,鐵器時代的哈爾斯塔特文化和拉田文化的地區,即法國、英國、瑞士、德國西部和奧地利。 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說法(特別是他們是來自東部的雅利安入侵者的說法),但現在大體上都被否定了。」
考古證據顯示,前六世紀凱爾特人長期定居,前四世紀發展到相當規模。有棋盤式街道、房屋、有陪葬品的墓葬。前五世紀火葬到土葬,更多拉田文化文物,顯示有移民。原有聚落瓦解,人口遷移到山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1:50 PM
凱爾特人週期性南侵,包含390BC的劫掠羅馬,但也和周邊有許多貿易活動。
「該地區的精英可以取得大量的葡萄酒,其中大部分是透過馬薩利亞進口的,並且用精美的進口陶器來飲用。以同種陶器製作的餐具則顯示盛宴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儀式,而食物殘渣則說明了他們的飲食多樣而且豐富。凱爾特人的到來非但沒有使這裡變得野蠻,義大利西北部始終是充滿活力的地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1:51 PM
「總而言之,義大利許多地區在西元前五世紀處於一個變化甚至衰退的時期,但這不是一個危機時代。一些城邦和社會群體在這段時期蓬勃發展,而另外一部分的人則是在困境中掙扎。
貴族的權力在西元前六世紀受到新的精英團體的挑戰,引發了政治鬥爭、社會動盪和精英文化的重大變化。
隨著各地發展出更強大的集體認同,義大利的族群版圖發生了變化,但這些並不是入侵和暴力的結果。
相反地,新的族群認同是出現在土著居民與已經在地生根的移民群體的融合之中。某些新近出現的族群成為了羅馬歷史上的重要角色,像是羅馬人與凱爾特人的戰爭,羅馬人與薩莫奈人爭奪在義大利中部和南部的統治地位,都是羅馬歷史中在西元前四世紀的重要事件,為日後羅馬人掌控義大利鋪設的道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Wed, Oct 23, 2024 11:54 PM
Thu, Oct 24, 2024 5:30 AM
9艱難的過渡:早期的羅馬共和國
西元前五世紀,大約是傳說中的王政時期轉為共和。羅馬的司馬遷們像李維之流,都把話說的很分明,彷彿一夕就變成和日後一樣的共和。並且中間的階級衝突,平民派代表的事蹟和Gracchus 格古拉幾乎一模一樣,所以作者很懷疑可信度,可能直接複製貼上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5:31 AM
「羅馬曾經有一段時間是由一位最高行政長官統治,並由一位或多位下級行政長官輔佐。狄奧可能透過引用一段早期的史料說道(2on.7.12),第一位行政長官布魯圖斯是單獨一人統治,不過很快另一名同事就被選舉出來,以防布魯圖斯想自封為王。
羅馬史家費斯圖(Festus,249)提到,共和國初期最高的行政長官被稱為法務官(praetors),不是執政官(consuls)
而李維(Livy 7.3)則描述了一個古老的年度儀式,在這個儀式中,一位被稱為最高法務官(praetor maximus)的官員將釘子釘入卡必托里山神廟的牆壁,來紀念這一年。
這種來自義大利其他地方的習俗,通常是由最高階的行政長官來執行,這說明最高法務官是羅馬共和國早期最高的官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5:31 AM
另一種擁有最高權力的官員,雖然只是暫時性的,則是獨裁官(dictator)。
獨裁官在拉丁姆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官職,在拉努維姆和阿里希亞則是常規的首席行政長官,所以羅馬可能曾經被每年選出的獨裁官統治過;不過就算是如此,情況很快就改變了。
在共和國的大部分時間裡,獨裁官都是非常設的行政長官,只有在國家緊急情況下方會被任命為羅馬的領導人,儘管他的權力很大,不過任期僅有六個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5:32 AM
「李維所描述的兩個執政官取代國王這樣的傳統說法可能過於簡單。更有可能的情況是早期的共和政府是一個正在逐漸演進的體系,而五世紀是一個試驗期。
很明顯有一個或多個經由選舉產生的年度執政官,取代國王成為羅馬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擁有統帥權(正式的行政權力)、指揮軍隊、主持元老院和大會,並且行使民事和刑事管轄權。
統帥權對於高階行政長官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是民事和軍事權力以及指揮權的基礎。
許多象徵著這些權力神聖性質的王家標誌都被移交給了這些行政長官。
他們有權利穿著紫色鑲遷的「托加」(toga praetexta),坐在象牙色的儀式椅(即「庫魯斯」折椅 〔curule chair〕)上,由十二名持斧頭和束棒(fasces)的侍從執法吏(uictors)護送,這說明他們有權實施體罰和死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5:32 AM
宗教和政治活動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分離。一位被稱為「祭典之王」的祭司接管了以前由國王執行的一些儀式和犧牲,而其他儀式則是由執政官或首席祭司來執行,不過行政長官也負有宗教義務。
行政長官是由百人團大會選舉產生的,或至少是由他們所批准而產生的,而百人團大會是公民以其軍事單位所開的大會,當時的公民可能有上訴權(provocatio),來對抗行政長官對其的專制濫權行為。
這項權利是否這麼早便被引入一直存在著爭議,但是統帥權和抗衡專制的上訴權之間的平衡,是羅馬政治制度的根本,因此這項權利如此早便出現也並非不可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5:33 AM
Thu, Oct 24, 2024 5:49 AM
「這種混雜著執政官、法務官、獨裁官和執政護民官的混亂局面說明了西元前五世紀羅馬的政府形式仍然非常不穩定。大事記每年都會列出兩名行政長官,唯有在選出執政護民官的年份除外,但這種結構也有可能是歷史學家和古文物學家為了使早期的紀錄與後來的狀況相互一致,而強加於紀錄之上的。」
「一直要到西元前三六七年的李錫尼烏斯—色克都斯(Licinio-Sextian reforms)改革之後,每年選舉產生兩名具有平等地位的執政官來治理國家的做法,才被確立為規範。」
這整段我都看得很懂!
9/3 是第一天看這本書,當時一定還會被這些官銜搞得很混亂吧!看了七集的《羅馬人的故事》,加上《羅馬共和的殞落》,我成長了!茁壯了!level up 了!現在輕鬆無障礙!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5:34 AM
然後他在講早期的元老院來源可能起源於國王的諮詢委員會。
元老院決議沒有直接的行政權力,雖然在共和後期影響力很大,但那是因為高級官員通常也是元老院成員。
所以我們早期元老院知之甚少,可能是因為它本來就不怎麼重要。
——
從這個角度講、奧古斯都只是把元老院給還原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5:34 AM
Thu, Oct 24, 2024 6:00 AM
「由於羅馬法在五世紀開始編纂,我們因此對羅馬家庭的結構有了寶貴的資料。
羅馬家庭的首領(家長 〔pater familias〕,定義是一位羅馬的男性自由民,有孩子,而且其父祖皆已去世)不僅對他自己的家庭,同時也對包括奴隸在內的所有家庭財產擁有絕對控制權。
這種控制權,又稱作「父權」(patria potestas),延伸到掌握其家庭所有成員的生死大權,以及將自己的後代變賣為奴的權利。
他決定生在家裡的孩子是應該撫養,或是遺留在外任其自生自滅,並且可以幾乎不受限制地管理家庭財產。
即使是成年子女在家庭中也沒有自由,亦沒有自己的財產。
羅馬人一直要到他們的家長去世後才獲得自由,除非他們被正式從他的權威中解放出來。」
奧古斯都流放他的女兒、外孫、外孫女,不是以國法的角度,而是家法以家長的角度流放他們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5:36 AM
Thu, Oct 24, 2024 5:37 AM
書友F:英國史普作家Tom Holland說的:基督教賦予女性一種以前任何性別制度都無法提供的尊嚴。
‘Christianity gave women a dignity that no previous ...
「這個問題其實追溯到「支配權」(Dominium)的核心主題。因為羅馬人是理所當然地這麼認為的。羅馬世界中的權力動態不是現在所謂的「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對立,而是擁有權力的人——即羅馬的自由男性公民——與那些從屬於他們的人之間的對立。」
這句話說得很好👍
我現在覺得就是支配/被支配的關係。
從 familia 的家族,一直到庇護者/被庇護者的部族間關係,乃至到羅馬/行省的社會組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5:48 AM
Thu, Oct 24, 2024 6:00 AM
話說,看鹽野會覺得羅馬人不怎麼重視宗教,像是他就會說祭司就是公職人員啊,一副不專業很敷衍的樣子。
看《羅馬的崛起》感覺還是蠻重視的,交給行政單位的官員是因為政教合一,要確保國家發展的方向會受到眾神的庇護。
我覺得這點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6:13 AM
Thu, Oct 24, 2024 6:38 AM
總之看羅馬人的故事,會覺得羅馬人的信仰程度大概和一般台灣人差不多,不是不信也不是全信,有事沒事就加減信一下。
但看《羅馬的起源》,就覺得什麼都需要占卜,常常要獻祭,其實很信!
但我不知道是不是西方研究者被基督教浸染過覺得信仰就是要全心投入的關係,所以看得太嚴肅了?
還是鹽野作為日本人有八百萬神明很習慣依需要加減信一下,比較類似羅馬人?
《摩西或中華》有講到文化間距的問題,不知道基督教之前的羅馬是怎麼樣。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摩西或中華 文化間距論 Moïse ou la ...
希臘眾神的神話裡有充滿著不信/不敬神的人類就各種被神懲罰的慘況;羅馬借用希臘眾神,不知道有沒有這麼信?
不過雅典人和斯巴達人真的很迷信啦。羅馬人可能也是吧(隨意猜測)
總是日常生活和宗教融合在一起是一定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6:38 AM
Thu, Oct 24, 2024 7:12 AM
10征途上的羅馬:拉丁姆及其他地區的戰爭
這時間就是打打打,但作者認為主要是世紀初和世紀末打的比較兇。
主要是建立拉丁同盟(493BC)
羅馬內部因為土地問題階級衝突(486BC)
世紀末和伊魯特里亞的四次維伊戰爭(483-474BC,437-435BC,406-396BC)
之後羅馬人又掌控了拉丁姆地區,對外擴張暫停的原因是390BC 高盧人入侵羅馬。
348BC和迦太基第二次簽約。
「雖然羅馬在西元前五世紀面臨了重重困難,它還是在三五〇年於義大利中部不斷茁壯,這為羅馬在四世紀後期戲劇性地崛起為全義大利的主導者,打下了基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6:47 AM
Thu, Oct 24, 2024 7:00 AM
第四次維伊戰爭勸說守護神的故事:
「塔爾奎尼當時是維伊的友好城市,但根據李維的說法,維伊向伊特魯里亞聯盟尋求幫助的請求總是遭到拒絕。
經過長時間的圍困,羅馬人終於攻陷了這座城市。
在此期間,羅馬人舉行了「喚神」與「獻身」(evocatio & devotio)的儀式,這兩個儀式的目的要破壞被包圍的城市:喚神儀式是要移去敵人城市的保護神,而另個獻身儀式則是要將已不具保護的敵人城市交給冥界之神。
李維的說法中有大部分可能是文學修辭,但結果是毋庸置疑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6:47 AM
羅馬將軍卡米盧斯呼籲維伊的主神朱諾捨棄維伊,轉而協助羅馬人,並且承諾會在羅馬建造一座新的朱諾神廟作為回報。
卡米盧斯在城市陷落之後履行了諾言。人們象徵性地把「朱諾.蕾吉娜」(Juno Regina)的神像移到羅馬,並把它安置在阿文提諾山的一座神廟裡。
維伊的領土被吞併,其中部分或甚至所有居民皆被奴役。維伊的盟友卡佩納和法萊里被迫向羅馬屈服,並於三九五年至三九四年接受了長期停戰。」
守護神不可靠啊!會被收買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hu, Oct 24, 2024 7:27 AM
11-15 章跳轉新噗
《羅馬的崛起》:
早期義大利和羅馬的建立 (1-5章)
戰爭、政治和社會(6-10章)
羅馬征服義大利(11-15章)
載入新的回覆
羅馬的崛起
從鐵器時代到布匿戰爭
The Rise of Rome: From the Iron Age to the Punic Wars (1000 BC–264 BC)
Kathryn Lomas /譯者: 陳建元 /馬可孛羅/出版日期: 2021/04/08
原文:2017
字數: 292,977
本噗為第二部分:
戰爭、政治和社會(6-10章)
羅馬史閱讀集中噗
早期義大利和羅馬的建立 (1-5章)
戰爭、政治和社會(6-10章)
羅馬征服義大利(11-15章)
「由於神廟對希臘崇拜來說是非必要的,因此神廟的建築不是被舉辦儀式的需求所驅動 ,而是由當地的自豪感所驅動,這代表著用金錢、勞動力和專業知識的投資來展示公民的雄心和重要性。」
註95:作者注:例如,赫拉神廟中的犧牲和其他儀式都是在兩座巨大的神廟前的祭壇上進行的,而不是在它們內部進行。這些神廟是神的房子,裡頭有崇拜用的雕像、崇拜者的奉獻品以及神廟的財庫。
註108:
作者注:想擔任祭司的人顯然只能先殺死現任祭司,所以祭司必須時刻準備好對抗挑戰者,直到有某位挑戰者最終成功殺死了自己,再由挑戰者擔任這個職位。
「根據史料記載,西元前六世紀羅馬的政治組織包含三個要素:行政權力(國王和後來每年選出的行政長官)、羅馬人民大會(庫里亞大會),以及一個審議委員會(元老院),雖然在共和國成立之前這三個要素的發展歷程都相當模糊(我們甚至不確定它們存在與否)。」
——書友F補充——
李維是帝國初期 奧古斯都時代的文人和公務員 重點是沒當過兵 類似馬基維利 他的《建城以來羅馬史》是少數保存至今的 關於羅馬初期至共和時代的文字資料 雖然大半部分都佚失了
要讀關於迦太基戰爭的文字紀錄 李維是首選 就好像要了解楚漢相爭 基本只能讀司馬遷的史記
西元一世紀的人
「我們現在對於當時的政府形式並沒有很明確的認識。國王的存在確實得到了上述rex銘文的證實,但我們對他們的權力知之甚少,但我們有理由認為他們擁有最高的行政權力。
我們的史料中提到一個有影響力的元老院,這幾乎可以肯定是時代錯置,因為這其實是庫里亞大會。
羅馬人認為這個大會,也就是庫里亞大會,有著相當淵遠流長的歷史。它是由所有男性公民所屬的庫里亞(並且投票)組織而成的。
在共和國時期,人民大會選舉出行政長官並批准或否決法律,但我們對西元前六世紀的庫里亞大會的職權知之甚少。」
「羅馬更加關注軍事和政治改革當中的組織,這後來被認為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領導的改革(Livy 1.41-6; Dion. Hal. 4.14-23)。
這些變化意味著羅馬國家的徹底轉變。
據說塞爾維烏斯舉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羅馬的所有公民都被按照新的單位分群,被分配到一個個「部落」(tribus)中。
這些分配都是根據登記在案的居住地點和人口普查,並改變了羅馬人對公民身分的定義,如今「公民」已成為法律地位的問題,而不是出生或族群的問題,這使得人口普查更容易被擴展,而且方便轉移給後續的普查機構。
人口普查此後變成定期舉辦,大約每五年調查一次。
李維告訴我們,最初的二十一個部落在西元前四九五年就已經存在,但我們不能確定其中有多少可以追溯到王政時期(如果有的話)。」
「塞爾維烏斯據傳根據財富和資產將成年男性公民分為五個階級,進而從根本上重新組織了羅馬人的軍事和政治生活。
這些人又被細分為幾個青年(juniores)百人團(centuriae),這是組成羅馬主要戰鬥力量的青年,還有幾個年長者(seniores)百人團,這些是超過四十五歲的人,他們的任務是保衛城市。每個人都得自費裝備自己,從最高級別裝備的全套青銅盔甲、劍、矛和盾,到低級別裝備的投石索和標槍。」
然後後面又開始討論這是不合理的:
「這種安排方式看起來既不自然又時代錯置。史料之間的差異透露出羅馬人自己也不確定細節;一般來說,他們的敘述似乎把軍事和政治這兩種不同的改革混為一談。例如,兩種說法都描述了一支由好幾個百人單位組成的軍隊,但是這與包含所有符合財富資格的公民的階級觀念是不相符的。
從附表上看來,最富有階級的人數應該要遠少於貧困階級,但富有階級的百人團數量卻是它下面三個階級的四倍,而且幾乎是最低階級的三倍。這種不平等的分配方式對軍隊來說是不可能的。
然而,這種分配方式又確實與羅馬的政治組織相符,百人團在組織中是投票單位,並且透過加權來確保富人的票數能夠勝過窮人,中老年人的票數可以勝過青年人。」
「羅馬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層化的社會,就像大多數當時的義大利社會,強大的部落扮演著核心角色。
我們理所當然認為是屬於國家特權的活動,例如戰爭或外交,在此時其實往往是由私人進行的,他們會利用自己的資源跟其他城邦進行社交聯繫。
個別貴族可以召集武裝的家僕,這實際上便是由侍從和依附者組成的私人軍隊。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軍隊顯然是城邦整體軍隊中的一部分。在其他狀況中,他們可能是按個人而非國家的要求來行事。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也發現了個別貴族發動私人衝突的證據,或有時會與其他同階級的人(有時來自不同城市)臨時組成同盟,來實現他們的目標,而這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在共和時期,羅馬人有三個議會:古老的庫里亞大會仍然存在,但是它的重要性逐漸不及百人團大會和部落大會,前者是公民在各自所屬的百人團中集會與投票,後者是公民在他們部落中集會和投票。
這些組織重組所發生的時間(西元前六世紀),與同時代其他地區所發生的變化是一致的,如重型步兵戰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重型步兵的政治影響力,不過我們目前仍不清楚這只是個別的改革計畫,又或者是後世的歷史學家將各式各樣的長期變化合理化,並加以裁剪,再歸結到單一有魅力的人物身上。
古代史料中所描述的系統性改革其實不符合古代義大利混亂和動盪的社會和政治現實,而且一些細節在時代排序上可能都是錯亂的。
古代歷史學家所提供的說法可能是將各種長期變化整合在一起和合理化的說法。」
西元前八世紀:義大利到處是城邦;不少可能是希臘人的聚落,也許是殖民地但沒有考古證據,希臘人和義大利人混居,從墓葬形式可見差異。各地狀態不同。
西元前七世紀:
義大利希臘化,也許是牽涉到希臘人和義大利人敵對、將義大利人驅逐、也許是義大利全面希臘化。貴族階層的Xenia 的賓主之誼可能希臘化,移民、交通都很頻繁。
不確定此時是貴族統治集團,或是有王產生。
羅馬早期國王,尤其前三位國王,可能是戰士、祭司、法律/制度制定者的傳說形象、不見得代表確有其人。
西元前六世紀:
對應到早期羅馬史的王政時期過渡到共和國,史實和考古證據互有矛盾。
——
綜上,羅馬早期雖有階級分化,但是否真的有早期國王的王政時期,其實沒有考古證據支持;留下來的史料則為後人追述,互相矛盾,未必為真。
關於希臘羅馬歷史有貢獻的司馬遷們我筆記這部分
1. 最早的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Herodotus 他是 484BC,希臘人
希羅多德是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歷史書/嘗試寫歷史的人
他自己四處走訪,自己試著沿著尼羅河往上游走想要知道源頭是哪裡(沒走完)
從希臘開始,去走得到的範圍內問人,你北邊東邊西邊南邊是什麼國家,想要畫出世界地圖
2. Polybius 他是希臘人被送到羅馬當人質。大約200-118BC 他寫史記"Histories"時大約146BC 所以Punic Wars最權威的來源就是他。也被認為因為他其實是希臘人,所以寫羅馬史的時候較公正
3. Livy 就是你說的李維吧 英文是念livie 大約59-17BC 他就是純正羅馬人,所以寫的羅馬史比較膨風要打折
(Herodotus經過訪談)說黑人的精液是黑色的~
而且Herodotus也不是說黑人 而是說 Indians 和 Ethiopians 也就是印度人和衣索比亞人
而且最有趣的一點是 希羅多德透過這些經歷 不斷告訴頭鐵的希臘人說 其實希臘的神明都來自東方 來自古老的埃及和非洲 希臘人別太驕傲 要尊重古文明XD
希羅多德有提到許多希臘人民的樸素思想和生活小故事 讀起來就很有感
——
插播一本書:
——
我們理所當然認為是屬於國家特權的活動,例如戰爭或外交,在此時其實往往是由私人進行的,他們會利用自己的資源跟其他城邦進行社交聯繫。
個別貴族可以召集武裝的家僕,這實際上便是由侍從和依附者組成的私人軍隊。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軍隊顯然是城邦整體軍隊中的一部分。
在其他狀況中,他們可能是按個人而非國家的要求來行事。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也發現了個別貴族發動私人衝突的證據,或有時會與其他同階級的人(有時來自不同城市)臨時組成同盟,來實現他們的目標,而這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法蘭索瓦墓的壁畫就描述了這一類型的情況,其中有許多城邦的戰士,包括馬斯塔那、維本納兄弟,以及他們的追隨者相互廝殺著。
所以這可能就是前面講到的希臘殖民活動,為什麼《羅馬的崛起》的作者會傾向認為是私人武力團體的移民而不是城邦以國家名義的正式擴張
貴族與鄰近城市的貴族家庭通婚似乎也相對普遍,這強化了我們認為羅馬是高度流動社會的印象。」
「作者注:在共和國統治下,rex(國王)這個詞在羅馬公眾生活中成為了一大侮辱。若是去指控某位政客意圖爭奪王位,這種說法可能會有極大的破壞性。像是凱撒安排眾人獻上王冠,好讓人們可以看到他公開拒絕王冠,藉此轉移關於他打算自立為王的謠言。他的孫甥屋大維決定採用共和時期的先例,像是第一公民(princeps)、凱旋將軍(imperator),以及奧古斯都(Augustus),上述這些稱號都有宗教內涵。即使在帝國統治時代,rex仍然無法被人們所接受。」
西元前五世紀—義大利經濟衰退,但發生在區域,如伊特魯里亞南部城市,但北部繼續蓬勃發展。
此時期為變革時期,北方的凱爾特人影響增加;薩莫奈特人明確被記錄。
「新的族群,諸如薩莫奈人、坎帕尼亞人,盧坎尼人(Lucani)和布魯提人(Brutti)出現在義大利中部和南部,沃爾西人、赫尼西人和艾逵人則出現在更靠近羅馬的地區。羅馬於西元前五世紀專注於與這些族群打仗,而跟薩莫奈人的戰爭則更是四世紀的首要任務。」
譯注:托土一詞指的是一個領土範圍具有彈性的政治單位,他是薩莫奈人「國家」的基本組成單位。它是一個部落大小的社區,定居在一個不存在精確定義的領域,透過其成員之間的團結以及對領袖的共同忠誠來聯繫彼此,共同的記憶也加強了同一個托土成員之間的凝聚力。
作者認為羅馬人的這個觀點並不正確,薩莫奈特人的城邦和社會組織相當適合多山的地形。
「薩莫奈人的影響並不僅限於亞平寧山脈。根據古代傳說記載,他們在西元前五世紀時成群地遷移到周圍地區,與當地人口對抗並且加以占領。」
但考古證據顯示一直都有小規模的移民,並且雖然史料說他們薩莫奈特人佔領坎帕尼亞人的方式十分殘暴,但沒有考古證據支持。「錢幣、銘文、藝術和建築都顯示了坎帕尼亞在西元前五世紀的重要文化變遷」是漸進的。
可能的解釋是衝突並非族群衝突,而是階級衝突,「奧斯坎語言和文化成為主流,伊特魯里亞的銘文、商品和墓葬習俗被奧斯坎文化取代」。
「凱爾特人(或者正如羅馬人所稱呼的高盧人)開始從法國、德國和瑞士開始遷移到阿爾卑斯山的另一邊。
近年來,他們的起源和文化一直是爭議的話題,因為學者們(尤其是賽蒙.詹姆斯〔Simon James〕)試圖移除十九世紀學者強加的神話和誤解,意圖將凱爾特人納入他們自己的西歐民族主義歷史中。
凱爾特人通常被認為是對應從西元前七世紀到一世紀,鐵器時代的哈爾斯塔特文化和拉田文化的地區,即法國、英國、瑞士、德國西部和奧地利。 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說法(特別是他們是來自東部的雅利安入侵者的說法),但現在大體上都被否定了。」
考古證據顯示,前六世紀凱爾特人長期定居,前四世紀發展到相當規模。有棋盤式街道、房屋、有陪葬品的墓葬。前五世紀火葬到土葬,更多拉田文化文物,顯示有移民。原有聚落瓦解,人口遷移到山頂。
「該地區的精英可以取得大量的葡萄酒,其中大部分是透過馬薩利亞進口的,並且用精美的進口陶器來飲用。以同種陶器製作的餐具則顯示盛宴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儀式,而食物殘渣則說明了他們的飲食多樣而且豐富。凱爾特人的到來非但沒有使這裡變得野蠻,義大利西北部始終是充滿活力的地匾。」
貴族的權力在西元前六世紀受到新的精英團體的挑戰,引發了政治鬥爭、社會動盪和精英文化的重大變化。
隨著各地發展出更強大的集體認同,義大利的族群版圖發生了變化,但這些並不是入侵和暴力的結果。
相反地,新的族群認同是出現在土著居民與已經在地生根的移民群體的融合之中。某些新近出現的族群成為了羅馬歷史上的重要角色,像是羅馬人與凱爾特人的戰爭,羅馬人與薩莫奈人爭奪在義大利中部和南部的統治地位,都是羅馬歷史中在西元前四世紀的重要事件,為日後羅馬人掌控義大利鋪設的道路。」
西元前五世紀,大約是傳說中的王政時期轉為共和。羅馬的司馬遷們像李維之流,都把話說的很分明,彷彿一夕就變成和日後一樣的共和。並且中間的階級衝突,平民派代表的事蹟和Gracchus 格古拉幾乎一模一樣,所以作者很懷疑可信度,可能直接複製貼上XD
羅馬史家費斯圖(Festus,249)提到,共和國初期最高的行政長官被稱為法務官(praetors),不是執政官(consuls)
而李維(Livy 7.3)則描述了一個古老的年度儀式,在這個儀式中,一位被稱為最高法務官(praetor maximus)的官員將釘子釘入卡必托里山神廟的牆壁,來紀念這一年。
這種來自義大利其他地方的習俗,通常是由最高階的行政長官來執行,這說明最高法務官是羅馬共和國早期最高的官員。
獨裁官在拉丁姆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官職,在拉努維姆和阿里希亞則是常規的首席行政長官,所以羅馬可能曾經被每年選出的獨裁官統治過;不過就算是如此,情況很快就改變了。
在共和國的大部分時間裡,獨裁官都是非常設的行政長官,只有在國家緊急情況下方會被任命為羅馬的領導人,儘管他的權力很大,不過任期僅有六個月。」
很明顯有一個或多個經由選舉產生的年度執政官,取代國王成為羅馬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擁有統帥權(正式的行政權力)、指揮軍隊、主持元老院和大會,並且行使民事和刑事管轄權。
統帥權對於高階行政長官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是民事和軍事權力以及指揮權的基礎。
許多象徵著這些權力神聖性質的王家標誌都被移交給了這些行政長官。
他們有權利穿著紫色鑲遷的「托加」(toga praetexta),坐在象牙色的儀式椅(即「庫魯斯」折椅 〔curule chair〕)上,由十二名持斧頭和束棒(fasces)的侍從執法吏(uictors)護送,這說明他們有權實施體罰和死刑。
行政長官是由百人團大會選舉產生的,或至少是由他們所批准而產生的,而百人團大會是公民以其軍事單位所開的大會,當時的公民可能有上訴權(provocatio),來對抗行政長官對其的專制濫權行為。
這項權利是否這麼早便被引入一直存在著爭議,但是統帥權和抗衡專制的上訴權之間的平衡,是羅馬政治制度的根本,因此這項權利如此早便出現也並非不可能。」
「一直要到西元前三六七年的李錫尼烏斯—色克都斯(Licinio-Sextian reforms)改革之後,每年選舉產生兩名具有平等地位的執政官來治理國家的做法,才被確立為規範。」
這整段我都看得很懂!
9/3 是第一天看這本書,當時一定還會被這些官銜搞得很混亂吧!看了七集的《羅馬人的故事》,加上《羅馬共和的殞落》,我成長了!茁壯了!level up 了!現在輕鬆無障礙!XDDDD
元老院決議沒有直接的行政權力,雖然在共和後期影響力很大,但那是因為高級官員通常也是元老院成員。
所以我們早期元老院知之甚少,可能是因為它本來就不怎麼重要。
——
從這個角度講、奧古斯都只是把元老院給還原了。
羅馬家庭的首領(家長 〔pater familias〕,定義是一位羅馬的男性自由民,有孩子,而且其父祖皆已去世)不僅對他自己的家庭,同時也對包括奴隸在內的所有家庭財產擁有絕對控制權。
這種控制權,又稱作「父權」(patria potestas),延伸到掌握其家庭所有成員的生死大權,以及將自己的後代變賣為奴的權利。
他決定生在家裡的孩子是應該撫養,或是遺留在外任其自生自滅,並且可以幾乎不受限制地管理家庭財產。
即使是成年子女在家庭中也沒有自由,亦沒有自己的財產。
羅馬人一直要到他們的家長去世後才獲得自由,除非他們被正式從他的權威中解放出來。」
奧古斯都流放他的女兒、外孫、外孫女,不是以國法的角度,而是家法以家長的角度流放他們的。
「這個問題其實追溯到「支配權」(Dominium)的核心主題。因為羅馬人是理所當然地這麼認為的。羅馬世界中的權力動態不是現在所謂的「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對立,而是擁有權力的人——即羅馬的自由男性公民——與那些從屬於他們的人之間的對立。」
這句話說得很好👍
我現在覺得就是支配/被支配的關係。
從 familia 的家族,一直到庇護者/被庇護者的部族間關係,乃至到羅馬/行省的社會組織。
看《羅馬的崛起》感覺還是蠻重視的,交給行政單位的官員是因為政教合一,要確保國家發展的方向會受到眾神的庇護。
我覺得這點蠻有趣的。
但看《羅馬的起源》,就覺得什麼都需要占卜,常常要獻祭,其實很信!
但我不知道是不是西方研究者被基督教浸染過覺得信仰就是要全心投入的關係,所以看得太嚴肅了?
還是鹽野作為日本人有八百萬神明很習慣依需要加減信一下,比較類似羅馬人?
《摩西或中華》有講到文化間距的問題,不知道基督教之前的羅馬是怎麼樣。
不過雅典人和斯巴達人真的很迷信啦。羅馬人可能也是吧(隨意猜測)
總是日常生活和宗教融合在一起是一定的。
這時間就是打打打,但作者認為主要是世紀初和世紀末打的比較兇。
主要是建立拉丁同盟(493BC)
羅馬內部因為土地問題階級衝突(486BC)
世紀末和伊魯特里亞的四次維伊戰爭(483-474BC,437-435BC,406-396BC)
之後羅馬人又掌控了拉丁姆地區,對外擴張暫停的原因是390BC 高盧人入侵羅馬。
348BC和迦太基第二次簽約。
「雖然羅馬在西元前五世紀面臨了重重困難,它還是在三五〇年於義大利中部不斷茁壯,這為羅馬在四世紀後期戲劇性地崛起為全義大利的主導者,打下了基礎。」
「塔爾奎尼當時是維伊的友好城市,但根據李維的說法,維伊向伊特魯里亞聯盟尋求幫助的請求總是遭到拒絕。
經過長時間的圍困,羅馬人終於攻陷了這座城市。
在此期間,羅馬人舉行了「喚神」與「獻身」(evocatio & devotio)的儀式,這兩個儀式的目的要破壞被包圍的城市:喚神儀式是要移去敵人城市的保護神,而另個獻身儀式則是要將已不具保護的敵人城市交給冥界之神。
李維的說法中有大部分可能是文學修辭,但結果是毋庸置疑的。
卡米盧斯在城市陷落之後履行了諾言。人們象徵性地把「朱諾.蕾吉娜」(Juno Regina)的神像移到羅馬,並把它安置在阿文提諾山的一座神廟裡。
維伊的領土被吞併,其中部分或甚至所有居民皆被奴役。維伊的盟友卡佩納和法萊里被迫向羅馬屈服,並於三九五年至三九四年接受了長期停戰。」
守護神不可靠啊!會被收買欸!
《羅馬的崛起》:
早期義大利和羅馬的建立 (1-5章)
戰爭、政治和社會(6-10章)
羅馬征服義大利(11-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