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觀影
《墜惡真相》:我向來受不了法庭戲的原因就是這樣吧,為了追求真相,當事人最私密的一面被迫揭露給公眾,陪審團/觀眾明明知道現實確實捉摸不定充滿變數,好比一個人爭吵之後,可能自殺也可能平復,但又必須依據片段線索判定「可不可能」、「要不要相信」。我很喜歡法庭審判結束後的那段戲,那讓我意識到,懷疑一旦種下就不會因判決出來而結束,當觀眾等待某種自爆或翻轉,也意味著「事實」永遠無法取得絕對信任。我們只能選擇相信哪一個版本的故事。
2.23《墜惡真相》ᴀɴᴀᴛᴏᴍʏ ᴏꜰ ᴀ ꜰᴀʟʟ 正式預告 ⚖️ 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坎城金棕櫚
小步寫寫
2.
這個選擇,也像是電影中死者的形象,在妻子眼中、律師眼中、檢察官眼中,他的面貌總是有所差異。當律師滿腹感情地勾勒出一位深處低谷的男性形象、回到位子上時,他的客戶(被告、死者妻子)說「他不是那樣的人」。這句話既正確也不對,確實在妻子眼中,她丈夫不是那樣,但我們也不能說這個版本的形象「錯誤」,一切都是,我們想相信什麼而已。

啊,但這部的檢察官真的荒謬到醜化了,好好奇現實是否如此?
小步寫寫
3.
我也很喜歡電影在處理幾個「主觀」事實的描繪,好比那段關鍵的爭吵,原本畫面呈現到最後面,忽然就只剩下錄音了,到底在激烈的打架中,誰毆打誰,只聽聲響無法得知全貌,只有當事人的回憶、陳述。

又好比可謂最終證詞的,兒子丹尼爾談論跟爸爸去帶狗狗看醫生的那段車上對話,爸爸那意有所指的話語,儘管有出現其面孔、其表情,但「話語」是兒子的「重述」,這對話到底是否存在?亦或者是兒子虛構的?其實無從得知。我很喜歡電影用很多方式,去暗示「主觀」與「客觀」,去暗示某些證言的不確定性(不確定,但不代表必然是欺騙或虛構)。
小步寫寫
4.
啊,而且即使是有「客觀」呈現的重要線索,也充斥各種模糊的主觀詮釋空間,好比電影開頭那段亂七八糟的採訪(學生採訪作家),我本來覺得檢察官在不斷強調其中有什麼勾引意圖,作家試圖引起學生好感,這抹黑很誇張,結果不少影友都表示,確實有點調情意味欸!這也代表絕對客觀不存在吧。同樣一段戲,有人(影友)能感受到其中的曖昧情愫,有人(如我)覺得還好吧。更別提如果加入了作家是雙性戀,曾外遇過、也有逢場作戲的經驗等更多情報,要去判定又更困難了。
小步寫寫
5.
另一個喜歡的小片段,是丹尼爾哭著說關於什麼看精神醫生、吃藥啊,他原來都不知道。會覺得,其實父母之前都很努力去隱瞞他、保護他吧。他如今因「知情」而深受傷害,也代表著他們愛他愛得很努力,所以才不讓他看到大人自己的傷口。
小步寫寫
6.
啊,我也很喜歡最後面大家在討論丹尼爾在母親被判定無罪返家後,擁抱母親那一段。很喜歡影友的詮釋「他擁抱他的選擇」(相信母親,為母親說出關鍵證詞),也喜歡另一位影友說,他可能也是理解並接受了,父親如果選擇自我了斷,是跟自己有關這件事。

造成丹尼爾失明的意外,帶給了父親龐大的陰影,如同母親在夫妻關係的強勢態度帶給了父親壓力,進而導致了他的失落挫敗,儘管無法確切地切分因果責任,但丹尼爾擁抱了母親,也可以解釋成,他擁抱並接受了,自己跟母親或多或少,都是造成父親死亡的原因這件事。

啊,但我當下想得很單純,就是丹尼爾從原來不確定要不要相信母親,到相信母親而已。
小步寫寫
7.
啊,然後我覺得這部片真的很法國。可能是裡面一些表述方式、述說的邏輯,讓我感受到某種很哲學層次的闡述。這種表達陳述的方式不太見於中文,感覺太學理了、太文謅謅了,但放在法語片就變得很合理?那是因為法國人蠻重視哲學教育,還是語言內建的思維模式呢?🤔
小步寫寫
筆記及碎碎念:

其他很多我覺得這篇文章也說得很清楚很好了,就不贅述。

《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

ಠ_ಠ - #karmago 你覺得墜惡真相的真相是什麼?不是你相信什麼

真相是這世界欠狗狗一個奧斯卡最佳狗狗獎
小步寫寫
小步寫寫
首先,兩個創作者要真實生活在一起多半是個災難吧(幹
妻子和丈夫很明顯的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創作者。
個人的訴求、處理情緒的方式,都在一次次證明裡顯露無遺。
同時也能看見角色間與傳統相處方式相反的配置,這同時也很契合角色個性,我很喜歡他們被錄音時的吵架戲,穿針引線了很多細節。

吵架戲真的超亮眼!妻子那淡漠、不以為意的語氣,對比丈夫抱怨各種責任,真的很厲害。厲害在於,這既是對夫妻的婚姻決裂點,還非常「對調」。妻子的角色,像是傳統家庭內的丈夫,面對另一半的抱怨,表露出「你自己處理好你的情緒/時間管理方式」的高高在上優越感。如果是平常,我肯定會被這種自認「我肯定是對的」語氣戳到暴怒,可如今卻因性別對調,反而懂這一方的心情。
小步寫寫
就,某方面也可以懂,雖然慢慢優越感跟自以為是,但她/他確實也沒說錯啊!抱怨那一方往往忽略了很多決定是他/她自己決定了,如今又要怪罪一切,要自己去配合、去妥協,憑什麼,我已經配合很多了還要我讓步。

那個吵架的趣味點,真的在於因為它「非典型」,所以我反而因為慣性站在女方角色,而去理解傳統性別樣態中的男性角色!很有意思!
@carzy8018 - 電影 夢想集中營 墜惡真相 再見機器人 火上鍋 我的完美日常
小步寫寫
去年的金馬看到許多作品都在反思影像的誠實問題,紛紛警告觀眾影像可能「具欺騙性」,像《國王說好個絕世奇機》或《世界末日又怎樣》,而《墜惡》不但大方承認影像無能為力,還把其他感官一起拖下水——如果影像無法呈現百分之百的真實,那聲音、觸覺、嗅覺也都不可以。

@sqwe852123 - 【影】《墜惡真相》(Anotomy of A Fall) 本來想跟《夢想集中...

Sandra 究竟有沒有殺夫呢?我自己倒是在釋出錄音檔的那場戲就站了「沒有」那一邊。在關係中佔據較多利益,相對自我中心與霸道的 Sandra 實在是沒有殺人的動機欸,倒是 Samuel 有好多值得自殺的理由....(救命ㄚ

@miao_1610 - #電影 #spoiler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2023) 看完...
小步寫寫
Sandra雖然一開始有隱瞞夫妻吵架,雖然她是個「外遇」的「壞」老婆,但她沒有殺她丈夫,甚至並沒有不愛他——雖然在各種現實生活的麻煩裡,夫妻之間的愛已經岌岌可危。某種程度上說,雖然丈夫Samuel的行為簡直像是惡意陷妻子於不義,但Sandra很清楚丈夫在做什麼——他在收集寫作材料,希望這樣把日常生活裡的各種事件記下來,能夠幫助他真的寫出作品來。Sandra無論怎麼被逼迫,她還是很清楚,她跟丈夫在法庭上被塑造成立場絕對相反的加害者與受害者,但事實不是這樣的。他們有時候合作為了這個家努力,有時候彼此針鋒相對,兩面並存才是事實。儘管她跟丈夫吵架時說的話很殘酷,她卻沒有在法庭上單方面把丈夫抹黑成壞人。
@Loti - #電影 #墜惡真相 #AnatomyofaFall #無雷 首先告訴大家,雖然片長幾乎兩...
小步寫寫
可能是年度最佳夫妻吵架戲,不免想到一些自己吵架的場景,覺得珊卓講得沒錯,這些確實都是發生過的事實但並不全然代表真相。

透過法庭戲的設計把盡全力最美化自己的狀況拉到最強,並且淡化自己造成的傷害,確實很像是吵架時的樣子,但我最忘不了的是珊卓就算到最後自己的律師充滿魄力的結辯時,還是想要小聲的主張:「山謬不是那個樣子。」

奇妙的是看完後知道傷害確實存在,而愛也是。

我從愛情中得到最好的禮物就是明確知道有個人把妳的缺點看得清清楚楚,可以對妳進行最有效的攻擊,但爭吵之後還是喜歡著妳,還是想要一起走下去。
@haruspring - 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 / Anatomie d'un...
小步寫寫
除了法庭戲探討的真相以外,還警醒我,從現實取材的創作對現實的作用力之巨大。想像檢察官提到Sandra寫的書,書中一個小角色對該丈夫的側寫,如果Vincent看了,難道不比自己的點子被取用而獲得盛名更感到壓力重重與恐懼嗎。因為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指自己,明白創作是創作,但是關係崩解的時候去抽絲剝繭虛構裡的迷霧,我想也是人之常情。被寫進去創作裡面的這個距離正好很恐怖。非常迅速的提及到Sandra因為第一本書描寫與父親的關係而與父親更加疏遠謹慎,這種案例恐怕也是只多不少,總之,寫作乃至於個人創作,其實需要謹慎再謹慎。
@yogurtnan - [電影/墜惡真相]
小步寫寫
雖然覺得編劇刻意讓夫妻倆一個是德國人、一個是法國人的人物設計,肯定有某些用意,但不是很確定這位的解讀是否正確(或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認可)。但同意他對「用對他人之慷慨掩飾罪惡」這個看法,丈夫亟欲成為受害者這件事,被妻子看穿了,這兩人的爭吵核心,也變得非常有意思,受害反轉成某種道德制高點,但看穿對方只是要取得犧牲/受害高位的妻子,其不耐也是可以想見的。
@ujisnotfind - 中文片名《墜惡真相》取「罪惡」諧音,因應票房考量有取巧意味,雖不欣賞卻也點...
小步寫寫
在一個不對等的婚姻關係下,這一切的愛注定是一場悲劇,雖性別不同,但不知為何卻更能共情男主角的無力和心情,從電影在展示雙方個性時,就能發現女主角的個性是極冷且極為理智的成功著,甚至可能有更弱的共情能力,於是在面對丈夫困境時,就像太宰治在《候鳥》中所說的一樣,顯得理直氣壯地剖析著,顯得既自私又光明磊落[※],也是這些情境交錯,讓這些被簡化為愛的感情顯得更加複雜。

即使男主角不是死亡而是離開(正如婚姻的故事一樣),那些在法庭上抽絲剝繭的過程,仍然只是一種徒留空殼的臆測,對於一方離去的原因,即便雙方皆可開口,仍然向對方已然死去般去探究感情死亡的原因。
小步寫寫
只是活著仍然可以繼續愛,而死者的疲憊和掙扎卻無人知曉,只有一個當時渾然不知的盲兒看不見那些爭執,卻聽見了每個人的聲音。

@east_moon - #電影 #法國 #婚姻 #法庭 墜惡真相 推薦給:如果你喜歡 那你有80%會喜...
glenna
昨天也看完,我覺得最厲害的是那段吵架錄音,一到暴力場景時,就切掉畫面只留下聲音,真的是任憑大家想像....
小步寫寫
影友威佑:
然後回程的時候想了一下丹尼爾最後回頭的那個鏡頭

我覺得不只是對於_ _的死有了責任感 或是代表他選擇了相信什麼 也更是代表他終於又覺得他的家是圓滿的了,扣緊他在法庭上提到的,他無法想像A事實,但他能想像B,因此他決定相信的B ,至少他們兩人是相愛的,一如他在獨處的這段時間一直在把合照幾乎貼在眼前,用僅存的_ _去觀看、回憶,和想像
這是一種選擇後的主觀的詮釋的幸福
小步寫寫
影友小羊:
剛跟小波再聊了一下,他叫我再解釋一下我剛說的聲音做轉場很巧妙的部分。
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最終庭審結束之後,一開始是一位女記者在法庭外做連線報導,但她忽然沒了聲音接著鋼琴音響起。
我覺得是在表現那個照顧者因為男孩在彈琴所以無聲在看電視的一個表現手法,直接讓法庭跟家裡做轉場,覺得好精彩。
小步寫寫
glenna : 真的很厲害!影友說那段單獨抽出來也是很精彩的短片,層層遞進,關鍵處又因「無畫面」而充斥各種可能。
小步寫寫
女主角是明理且充分上手的那種作家,她也像某種過去的男性,接受如果她將職業人格看得很重,她就不會有像男主角與兒子能夠建立起的那麼親密的關係——因為那種親密同樣對時間「橫徵暴斂」。
(中略)
他這種對寫作危險性毫無意識的性格,並不是不負責任,而是性格就是比較柔軟隨性,缺乏某種必要的殘酷性——他一定也會因為和小孩玩得入神,就耽擱寫作。完全沒有殘酷性的人生,可說絕無僅有,唯一能追求的,是妥善使用,將殘酷傷害他人的可能性降到最少。但是從不面對與處理自身殘酷需求的人,就有可能發洩、崩潰地使用殘酷——於是比一向「留意殘酷用量」的人,變得更加殘酷。所謂善良、溫和的人突然殺了人,都與沒有更早形成「殘酷認知」有關。
星期五雜念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