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波士頓人》(The Bostonians)好看到瘋掉!目前金馬影展最愛 海景美翻,1870s服裝好看爆,三角糾葛有夠揪心,女同情愫有夠香,Vanessa Redgrave演技超好,然後Christopher Reeve憑著他的帥臉讓我忍住想打他的衝動 結局胃痛但不意外,雖然有點悵然若失,但算是不可逆的結果吧!究竟遵循自己的聲音,邁向婚家體制,對曾經想捍衛女權的女孩而言是不是好的結局,似乎就只能自己想像了…(這時又不免感嘆對女性而言,魚與熊掌常常不能兼得)長文等梳理完感想後補上,然後好希望Henry James 的小說能有更多中譯本。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影劇隨感🎬《母親節幽會》(Mothering Sunday,2021)感謝影友分享,才知道Netflix上架了這部2021年的時代劇,而且卡司豪華。本來沒有抱太大期望,沒想到意外看得很舒服,細膩且行雲流水,很溫潤的女性成長小品。(N家慣有的爛片名就先忽略吧)本片改編自布克獎獲獎作家Graham Swift的同名小說,片名之所以叫做《母親節幽會》,是由於大部分的劇情都聚焦在1924年的母親節,這天是孤兒兼女僕的女主角Jane,與她的富家公子愛人Paul難得幽會的日子,沒想到卻發生憾事,影響了她後續成為作家的人生。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懷舊劇場金馬影展觀影心得 Part 2 這次分享華語片經典《母親三十歲》,描述反叛母親與兒子之間的親情糾葛。在半世紀前的保守年代,即挑戰「賢妻良母」的刻板印象,揭露女性在家庭職責與自主性的掙扎,更大膽在銀幕中展現母親的情慾面向。宋存壽導演總能將爭議題材拍得不剝削又細膩,去年金馬被很多人視為cult的《窗外》我也是滿喜歡,今年的《母親三十歲》同樣餘韻無窮。儘管仍有少許較為保守的描繪,但50多年前的作品,這樣已經夠好了。回想現在的台灣影視,關於母親的形象仍是不夠豐富,我反倒很欣賞本片沒有刻意洗白「惡女」,而是以人性的角度切入。【金馬影展】《母親三十歲》(1973)— 她是母親,也是女人 | 𝑰𝒗𝒚 - 人海邊的離島沙龍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羅曼史研究/閱讀途中】「在 1984-1985 年間,精美出版社似乎有意將類型羅曼史當作雜誌一般經營,並常會在正文的前、後頁點綴性地加入精美小語、精美園地、笑話、血型分析、手相,咖啡貓(Garfield )的漫畫,或教女孩子如何解決便祕、戰勝青春痘的短文等,或在書的背面附上詩詞,並在書扉解釋其含意等……這些附文本的目的似乎只是藉此提高書的附加價值,鞏固讀者群。值得指出的是,最後精美小語和手相還集結成冊出版。」這是1980年代的外曼,我震驚 不過可以發現,後來的出版業從前輩經驗吸取很多養分,進而挪用,其實是一脈相傳的。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雖然今天瘋傳的都是壁虎先生的花式開罵,但目前《餘燼》的評論,我最喜歡的是釀電影這篇。《餘燼》:他們只是拍了一部電影,沒有把真相交出去 - 釀電影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羅曼史研究/閱讀途中】在閱讀西洋羅曼史研究的論文,讀到分析芭芭拉卡德蘭(Barbara Cartland)的這段,忍不住拍手叫好 佘斯頓即批評其作品五十年不變,一律是嬌小、溫柔、安靜,有著心型臉的純潔女主角。她們或身陷貧窮、凍餒的處境,或是被壞心的繼母或父親賣給某個老色鬼,最後被世故、成熟,已經厭倦女人的公爵所拯救,兩人結為連理,而且小說裡多半有個性感、美麗的花痴女配角,反襯女主角的純潔。嗯我只能說這公式歸納真貼切,雖然是縱橫二十世紀的教主,作品也很受歡迎,但風格實在太時空膠囊,我真的不行 卡德蘭的作品常被抨擊公式化且意識型態保守,然而直到1980年代,作品還可以受歡迎到改編成影集,現在想來也是很不可思議。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藝術界的性別歧視並非源於個人的審美喜好——當然也不是巴澤利茨宣稱的「女人畫得不好」——而是人們認為男性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更可能具有金錢價值、更有知名度。當參與者被要求為藝術品賦予金錢價值,或者當他們被告知畫家的名氣程度時,性別歧視才會發生。這表示我們的藝術鑑賞力不是歧視性別,而是歧視與性別緊密關聯的東西:名聲。此外,由於男性藝術家在歷史上有更多機會成為藝術家——從而成名——男性藝術家的作品也被視為具有更高的價值。為什麼男畫家的畫作比較貴?研究發現背後原因|Savoir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懷舊劇場本次金馬影展的焦點導演,是文學改編達人James Ivory。Ivory成立的默詮艾佛利影業(Merchant Ivory Productions),所製作的英美文學電影,相信許多人都如數家珍(《窗外有藍天》、《長日將盡》)。這次金馬除了選映幾部經典代表作,也選了早年幾部評價出色的作品。選片時,我特地挑了串流不好找的早年佳作。這次先以《熱與塵》打頭陣,是影業的御用編劇、本身也是作家的Ruth Prawer Jhabvala,所撰寫的同名小說改編。《熱與塵》有引人入勝的異域風情,但沒有淪於異國情調的消費。故事藉由講述跨越種族的禁忌之戀,展現女性的自主追尋。劇情雖不曲折,但我有被打動。【金馬影展】《熱與塵》(1983)— 在漫漫沙塵追尋生命意義的女性 | 𝑰𝒗𝒚 - 人海邊的離島沙龍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這是我:向來產文太慢,金馬影展每部片盡量言簡意賅,要不然會拖稿很久。也是我:文章註腳拚命繁殖,往近三千字的路上一去不復返。天啊我為什麼要這麼多話 但幸好一個晚上就順利飆完一篇(也慶幸剛好文思泉湧),等之後再潤飾就可以了。今天繼續趕場看電影,如釋重負的解脫感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影劇傳聲筒若喜歡「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著作,或是對一票英國男星如數家珍,那麼想必會知道由小說《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改編的《諜影行動》。《諜影行動》是我深愛但不太敢輕易推薦的作品(畢竟真空壓縮的劇情非常不易懂),但若能靜下心觀賞,相信會愛上這部細緻的諜報佳作。畫面和細節都能再三推敲,是很出色的電影改編,豪華主演群也非常吸睛。《諜影行動》近日已在Netflix上架,有興趣可以加入片單,勒卡雷迷則絕對不能錯過。【經典回顧】《諜影行動》:眾星雲集的諜報經典,演繹人性中的陰冷與灰暗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有時看到一些頗具聲量的媒體,文章不斷使用「綠茶」這種厭女詞,就覺得很阿雜⋯我就在說最近的台劇《影后》,明明是一部女性群像劇,結果許多文章卻不斷評論某角色是綠茶 即使是負面角色,也不該使用如此簡單粗暴的厭女詞,根本變相模糊這部劇要表達的主旨。人性有多種面相,任何人都可能迷失、失去初衷,從滿懷理想變成我們最鄙視的利益之徒。況且「綠茶」或「綠茶婊」已經是近來網路公認的厭女詞彙,但媒體還是喜歡用煽動字眼製造二元論,角色的性格變化曲線呢?不重要,反正某角色就是bitch,是不擇手段上位的綠茶婊。也許是我看待事情的角度太嚴肅了吧!但《影后》已經是難得不用剝削眼光,描繪女性在名利場生存困境的作品,結果評論還是導向了父權視角的二元論,覺得很感慨⋯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無意間看到《姊妹情仇》(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的這張幕後合影,美好到有點不可思議 兩位私下可沒有這麼和諧哦,鬥得你死我活呢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後知後覺才發現今天是雙11,想買的都差不多了說XDD但剛好今天收到友人送來的禮物,至少有超級可愛的維尼來陪我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羅曼史定義】看到噗友的分享,加上瀏覽社群,似乎很多人認為羅曼史這個文類的定義,就是純粹講述愛情故事,不能混雜其他元素。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誤解(畢竟市面上,像《暮光之城》這樣的YA奇幻羅曼史比比皆是),但剛好自己目前有找到相關資料,分享一下美國羅曼史作者協會(RWA)對於羅曼史的定義:“Two basic elements comprise every romance novel: a central love story and an emotionally satisfying and optimistic ending.”(每部羅曼史都有兩項基本要素,以愛情故事為中心,以及情感上令人滿意及樂觀的結局。)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影劇留聲機改編自真人實事的義大利女力時代劇《律師女王》,終於推出第二季。這季維持上季水準,一樣是輕快的懸疑劇,一樣有俊男美女、絕美服裝及杜林風光,以及甜滋滋的Love Story(親情友情愛情都是啦)。個人覺得這季劇情相比上季更緊湊,但也有小小遺憾的部分(文章會提到),總之第二季我還是看得好開心好滿足。雖然離上線已有一星期左右(抱歉我產文太龜速 ),不過好劇總是不嫌晚的,在此推薦給舊雨新知。另外跪求收視長紅,Lidia的冒險能持續下去啊!《律師女王》第二季 — 野心更大的懸疑續篇,甜美輕盈的女力奮鬥史 | 𝑰𝒗𝒚 - 人海邊的離島沙龍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我昨天才剛下完單買書,結果現在就看到這本,可惡啊 乾脆來想想要買實體還是電子書好了(這陣子覺得電子書能隨身攜帶,實在太方便了,越來越愛電子書的便利)漫遊攝政時期的英國:一個新舊交替、窮奢極慾、浪漫感性的奔放時代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Rose和火星哥合作的新歌好洗腦,喜歡 ROSÉ & Bruno Mars - APT. (Official Music Video)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歷史】看到臉書這篇頗有感,分享過來。把歐洲古裝全部粗暴歸類為「中世紀」,早已不是新鮮事。事實上不只服裝,連單獨談論創作作品,似乎只要時空背景是二十世紀前,就會被稱為「中世紀」時代(我隨便一搜,就發現有人把仿十九世紀背景的作品,稱為中世紀⋯)。然而就如貼文分享,舞會要到十七世紀才逐漸風行,與中世紀的時代氛圍大相逕庭。現代人熟悉的歐美古裝風格,也多源自十八、十九世紀。隨便舉例,《冰與火之歌》與《凡爾賽玫瑰》,怎能混為一談。雖然活動可能只講求古典vibe,台博館也非人文專精。然而活動文宣未仔細考察,還是不免讓人扶額。解說可以不精細,但錯誤就不好了。Facebook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法務部撤回墮胎罪修正草案了 本部經蒐集各界意見,撤回墮胎罪草案預告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看到噗友的分享,讀墨開始羅曼史馬拉松囉!可惜讀墨還沒有上架《紳士的邀約》,要不然柏捷頓系列就多一本可以讀了。我絕對沒有老王賣瓜嫌疑 另外書單有珍奧斯汀的作品,對嗜讀歐美古典文學的人而言太感動 作為常年的外曼迷,可以說是見證了台灣西洋羅曼史的市場萎縮(我接觸的時期,已是外曼在台灣出版的中後期了,至少有收集到許多代表作)。明明國外有很多好書,最後卻只能啃原文 不過M∕F羅曼史出版一攤死水,倒是M∕M羅曼史(俗稱的英耽)近年在台灣能見度很高,對喜歡耽美的朋友是福音(可惜這次書單似乎沒有英耽的作品,像《王室緋聞守則》這種大熱作居然被忽略)2024 羅曼史小說閱讀馬拉松——今年冬天最棒的取暖方式!(?)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柯南道爾、克莉絲蒂、珍奧絲汀、勃朗蒂姐妹、狄更斯、雨果、大小仲馬、托爾斯泰,還有其他文人通通表示⋯我認同可以多開發新作品,不過關於昆汀的觀點,我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最佳吧!私以為翻拍是對原著的再次創作,編導觀點會讓同樣的故事產生不同風貌。例如《小婦人》,1994版與近年的Gerwig版就截然不同。昆汀塔倫提諾超愛《小丑2》、但卻對《沙丘》電影表示毫無興趣?昆汀:「拍那麼多次要幹嘛?」 | SCREE...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這串提到《傲慢與偏見》的糟糕譯本,就讓我想起曾經被《Death Comes to Pemberley》支配的恐懼⋯P. D. James撰寫的《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中譯書名為《達西的難題》)是有趣的懸疑續章,補足了原著較模糊的時空脈絡,原作幾位反角的描繪也有更豐富的肌理,單論故事我會給這本小說好評。But!就是譯本宛如中國古典文學的生硬譯筆,讓我閱讀過程痛苦萬分,到底為何西方著作要翻得像中國章回小說???時空背景已不同,這根本不是時下讀者偏好的譯文風格啊 總之翻譯非常重要,漏譯、錯譯、語感不對,都會毀掉一本好書。二日夾 (@twoday.writer2017) on Threads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時事】今天最熱門的議題,就是法務部要提高墮胎罪的罰金。雖然一開始很憤怒人權又開倒車,但看其他分享,目前台灣的墮胎罪某種程度上已被架空,似乎可以不用太恐慌。但不代表現行法律沒有修正空間,墮胎的配偶同意權仍是一大阻礙,法務部突然提修法也是讓人疑惑與不安(儘管法條算是架空,提高罰則仍是對女性的恫嚇及墮胎的污名化)依依 (@yin_yiiiiin) on Threads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Halloween 最適合與MJ一起展開群屍狂舞的盛宴祝Happy Halloween 這次颱風風雨強烈,大家要注意安全呀!(話說小時候被疆屍嚇慘,長大後不由自主跟著旋律擺動 )Michael Jackson - Thriller (Official 4K Video)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金牌特務》系列喊停,《怪獸》系列(絕大機率)被腰斬。如果好萊塢近期還要取消哪些項目,麻煩趕快宣布,我一次哭完。艾迪瑞德曼:粉絲們可能不會再見到紐特‧斯卡曼德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看到蓮蓮從韓漫延伸關於創作中母親形象的探討,覺得這個議題很有意思,分享過來 原噗既然提到《柏捷頓家族》,思索一下自己到目前為止的閱讀經驗,發現有趣的是,外曼中的母親或是女性長輩形象,以及母子/母女的關係及互動,正面的比重很高,母親甚至會成為最大的精神支柱。反而一段糟糕的親子關係中,形象負面或是擔任惡人的,多半會是父親或男性長輩。若男女主角因原生家庭導致心理陰影,十之八九源頭都是父親(《公爵與我》的Simon就是典型的範例)。當然還是有很多形象不好的母親描寫,但作者通常會給予該角色一定的立體度,而非純然之「惡」或直接缺席(消失)。(因為有點離題,加上我話太多XDD 所以就另開一噗啦)@lotusy1112 - 最近Kakao要收真是大悲報,看到《我把灰姑娘養育得亭亭玉立》的母女關係討論...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雖然義語劇比較冷門,還是溫馨提醒古裝偵探劇《律師女王》,10/30(就是明天啦)會上第二季,歡迎大家一同入坑陪我追劇(?) 現在補劇也來得及,第一季短短6集很快就看完了。這部劇由真人實事啟發,女主角Lidia Poet是義大利首位女律師。第二季海報構圖超像Lidia和她的快樂夥伴 這季多了個檢察官新角色,似乎會是Lidia可敬的對手?總之期待到爆炸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影劇傳聲筒本屆金鐘獎的大贏家之一《有生之年》,是細火慢燉的佳作。可能不適合追求戲劇衝突或快節奏的觀眾,但若喜歡台灣的庶民家庭劇,可以接受步調慢的劇情,《有生之年》就像杯淡茶,追劇過程很舒服,細細品味才能回甘。劇中的親情習題,讓我看到許多現實家庭的縮影。那些失意、矛盾與無常,都是人生啊!然後要大讚本劇對白,非常生活化,沒有文青式尷尬台詞,我喜極而泣 現在補劇絕對來得及(劇評如下,歡迎參考)【劇評】《有生之年》:從家庭劇的稀鬆平常,道盡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前幾年很愛看古早電視劇《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顧名思義由Hitchcock監製,每集是獨立小短劇,大多改編自當代的短篇小說,更有不少是出自名家之手(像是Roald Dahl的作品)其中有一種常見的主題,姊姊過了適婚年齡仍未結婚,最後便成為家中的照顧者,姊代母職打理弟弟起居。若父母雙雙離世,姊弟便相依為命。若弟弟同樣未婚,那故事通常會演變成朝夕相處下,姊弟彼此怨懟。若弟弟已婚,那可能就會變成姊姊與弟媳的衝突。文學作品是社會的切面,因為舊時女子在外求職的機會不多,年邁、未婚、沒有自己財產的女子,無處可去之下,最後就是淪為晚輩的家庭照顧者。記得之前追劇時,就對大齡女子的困境很有感。可能因為社群討論,又想起這件往事,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有點感傷。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影劇隨感🎬《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1974)因為本次金馬影展放映時間對不上,所以就用串流租借這部一直很想看的片(YouTube有附中文字幕的修復版可以租借,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比起現代影視尺度的光怪陸離,這部初版血腥場景已經克制不少,但好看的恐怖片不一定要血肉模糊,頭皮發麻的電鋸聲,受害者受盡折磨的慘叫,以及佈滿屍骨的陰森房屋,都令我心驚膽跳。前半段步調緩慢,直到末段的追趕屠殺,劇情急轉直下,讓人繃緊神經直到結尾(皮臉殺手驚人的耐力可以拿跑步比賽冠軍了,還有女主角的淒厲叫喊真的很折磨人)。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