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8:47 AM
14
展覽
北美館「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起初可能是看到噗友大力盛讚,初看時覺得有種,快要被擊中又微妙擦過的複雜感,不是不喜歡,但沒有預期喜歡,但接連看了別人的「好喜歡好喜歡」心得文,分數又加回去。我好喜歡因為別人的喜歡,而重新檢視而懷抱好感的過程啊!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8:53 AM
Sun, Oct 22, 2023 9:40 AM
每次看這種畫家一生的回顧展,最喜歡的是看到「進化」的瞬間——說是瞬間也很微妙,畢竟對畫家而言可能是五年、十年。但以觀賞者的立場,確實踏進另一個展間,就旋即能可以感受到從中規中矩的學畫者,晉升到有想法、有自我概念的畫家的分野。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8:55 AM
對我而言,從201、202展間到203展間的變化正是如此吧,前者是常見的人物畫、風景畫,然後忽然就是尺寸大突破的大幅作品,以概念的方式去處理春雷、風暴、死亡,真的是嘩一聲視野被拉了開來。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8:57 AM
從上面,到下面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8:58 AM
Sun, Oct 22, 2023 9:14 A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9:01 AM
Sun, Oct 22, 2023 9:41 AM
後來在病房陪伴妻子、悼念亡妻的畫作也很好看,描繪庭院、家庭物件的畫作也頗清新可愛,是格局也許沒那麼開闊,甚至還有些私密,卻非常細膩的作品。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9:08 AM
Sun, Oct 22, 2023 9:42 AM
稍歇完後又要開大招了,接下來另一側大展間的「宇宙·探源」又是一次撞擊💥單純的構成、卻又透過大尺寸畫作將能量傳遞過來,那種越是簡單越能撞擊心靈的力度,意外地後座力很強。我也喜歡他利用自己曾在廣告公司工作過的經驗,把文字與畫作融合。怎麼說呢,這時期的作品其實概念很單純,但非常仰賴執行力,因為太簡單了反而沒什麼失誤、藏拙的空間,如果無法一出手就深深撞擊觀賞者,就會顯得幼稚而笨拙,是那種不是大好、就是大壞的概念。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9:11 A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9:12 A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9:14 AM
Sun, Oct 22, 2023 9:43 AM
可能是這個展廳太豐富了,後來的風景畫、富士山畫又相對平淡一些。(但也沒有不好)我也蠻喜歡他的素描跟水彩畫的,又,他的明信片寫得好好,果然不愧是擅長寫短歌的人,寥寥幾筆就很有畫面感。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9:20 AM
Sun, Oct 22, 2023 9:43 AM
其實對何德來,印象是從2020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開始的,印象是從那幅妻子生前吃的一餐(豆腐)與骨灰短歌而認識。這次能夠再度深入理解這位畫家,也覺得非常慶幸。
Facebook
Facebook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9:25 AM
Sun, Oct 22, 2023 9:55 AM
-----
又,因為太冷了,二樓出來後,一度想說要不要放棄去看楊德昌展,但後來還是快速走馬看花一趟。
必須要說,這真的是「檔案」展欸,太多資料性的東西,對我這位只看過《牯嶺街》跟《一一》、又不愛被暴雷的人來說沒有很友善,是粉絲向的展。再加上之前聽聞彭鎧立被通緝、捲款自己的公司資金等等新聞,其實心情很複雜。然後,其實我在看到楊導在新新聞連載專欄的文章時,內心有些後悔來看這個展,因為那種揶揄諷刺的筆調是我會反感的類型,幸好後來看到外國影人對他的訪談又稍微好轉起來。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9:32 AM
Sun, Oct 22, 2023 9:53 AM
喜歡濱口龍介提到他被楊德昌電影的「視覺層次感」給啟發,阿薩亞斯提到楊德昌捕捉、紀錄了「時代變動」的共通性,荷索聊到「一開始會搞不清楚家庭成員的關係,但從某個瞬間開始,那一切都不重要了」。然後,我忘記是哪位影人(可能是岩井俊二)有提到,楊德昌會引導出演員那個「他們不見得自己明白,但屬於角色深度的某個樣態」。
該怎麼說呢,我發現自己對於創作者如何詮釋自己作品不太感興趣,反而很害怕被「說死」了,卻很喜歡看別人討論。之前在看《大魔域》時,聽到影友提到伽達默爾的詮釋學概念,把作者同等於其他讀者觀眾,也只是提供一種觀看詮釋的方向素材,但不是壟斷,也不代表因為是作者就比較高階、更有權威性,覺得非常有意思。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9:36 AM
Sun, Oct 22, 2023 10:04 AM
筆記📓
@quiteeva - 感謝蘇西和新新的噗讓我趕在最後一天來北美館看了何德來的展。
@suzie19 - #展覽 謝謝蘚苔推薦 & 新新提醒,趕在展覽結束前去看了「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
@haruspring - 趁著最後一週展期(~2023/10/22)來推薦一下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 ...
@christhing - 北美館的楊德昌特展也太無聊,與其說是展品,不如說是個人物品展。不過電影導演的...
@leahahaha - 連假期間陸續看了(而不是看完)幾個展覽: - 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 - ...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Oct 22, 2023 9:39 AM
Mon, Oct 23, 2023 10:30 AM
@sm101010 - 禮拜三中午去北美館二刷楊德昌《一一重構》。一開始也沒特別想去二刷,畢竟真的想要認...
ಠ_ಠ - 何德來特展好好看 我覺得甚至比楊德昌特展更好看
@karudon_ - 展覽之 月前與友約看楊導回顧展,因故排到展期最後才參觀。曾先徵詢展覽會看多久,只...
載入新的回覆
北美館「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起初可能是看到噗友大力盛讚,初看時覺得有種,快要被擊中又微妙擦過的複雜感,不是不喜歡,但沒有預期喜歡,但接連看了別人的「好喜歡好喜歡」心得文,分數又加回去。我好喜歡因為別人的喜歡,而重新檢視而懷抱好感的過程啊!
又,因為太冷了,二樓出來後,一度想說要不要放棄去看楊德昌展,但後來還是快速走馬看花一趟。
必須要說,這真的是「檔案」展欸,太多資料性的東西,對我這位只看過《牯嶺街》跟《一一》、又不愛被暴雷的人來說沒有很友善,是粉絲向的展。再加上之前聽聞彭鎧立被通緝、捲款自己的公司資金等等新聞,其實心情很複雜。然後,其實我在看到楊導在新新聞連載專欄的文章時,內心有些後悔來看這個展,因為那種揶揄諷刺的筆調是我會反感的類型,幸好後來看到外國影人對他的訪談又稍微好轉起來。
該怎麼說呢,我發現自己對於創作者如何詮釋自己作品不太感興趣,反而很害怕被「說死」了,卻很喜歡看別人討論。之前在看《大魔域》時,聽到影友提到伽達默爾的詮釋學概念,把作者同等於其他讀者觀眾,也只是提供一種觀看詮釋的方向素材,但不是壟斷,也不代表因為是作者就比較高階、更有權威性,覺得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