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連假期間陸續看了(而不是看完)幾個展覽:
- 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
- 北美館「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

- 故宮北院「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 III」、「國寶聚焦 Ⅳ」、「巨幅名作 III」
leahahaha
- 楊德昌展

檔案、資料應該都還來不及透過策展團隊,好好整理出更深洞見的樣子。

大致上以每部電影作品為中心,再分頭放出相關的拍片資料像是工作表與劇本,搭配楊收藏的黑膠、錄影帶、雜誌以及獎盃。
但看了這些東西,到底能得出什麼心得,我實在看不太出來,是不是直接去看他電影還更直接一點呢(也因此出現楊各部作品片段影片的空間都讓人生氣);當然這跟我走馬看花或許也有關係,以及懷著想了解到底為什麼要掏空自己公司的不正看展意圖也有關係(展覽本身沒有任何義務要回應公司經營這個問題就是了)。
leahahaha
https://images.plurk.com/29YTI4Afw3HnhAc20TVAcU.jpg
張艾嘉模樣捕捉得滿好的。

https://images.plurk.com/2DCTSfGFosm8xjsNUIKIpd.jpg
人物關係圖順出來,作品就出現了吧。
leahahaha
- 何徳來展

看沒多就大概就知道我會喜歡何德來的作品與精神世界。可以感受到策展者希望傳遞的重點、順序安排。

喜歡四張不同時期不同心境,創作者對同樣窗戶外景色(御茶之水)的不同觀察。

也才發現原來我陸續幾年看過他其他的作品,並且留下印象:1971年的〈 豆腐 〉應該是這一兩年在國北師美術館看過,喜歡那種寧靜生活氣氛;1936年〈流逝的歲月〉,則是幾年前在共時的星叢看過,但不確定是不是複製品,對畫面傳遞的家裡一隅氣氛、暖褐色調很有印象,是當在海量展品中有印象的一幅作品。

另外很受打動的是他對妻子的情感。淡墨先上,再上黑墨的數幅書法,看了想哭。那種傷心的筆觸,其他人寫不出來的(總算能理解顏真卿〈祭姪文稿〉受喜愛的原因)。
leahahaha
https://images.plurk.com/1mDXalKkBSkIGvJtbpkeWH.jpg
2019/8/25 在台中國美館拍的照片

https://images.plurk.com/1QK3X4IIlyYsNkM8Xh00nj.jpg
2023/10 北美館
leahahaha
https://images.plurk.com/7yFXZ4eGUvUF0IeYELj1Os.jpg
會希望更了解他的創作堅持。這句話,應該是相當的直面人生。

=

何德來的「吾之道」與唯心風景:遠離官展美學與流派的日治台灣藝術家 | 典藏ARTouch.com
陳飛豪 2023.07.17
leahahaha
- 故宮展

久沒注意故宮,展覽主標題有數字是怎麼回事,不知道內部運作是否還行?這樣的策展怎麼樣都有點奇怪。展品之間的關聯性或許也不是超級緊密。

但看到前赤壁賦還是愉悅。作品的工整度比我印象來得高,紙的面積比我印象中來得還要小。所以原來蘇軾這篇作品,在我心中占的位置比實際物理面積大很多。

另外也很喜歡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圖〉的庶民寒風中吃力討生活面向,就連兩隻驢子都苦瓜臉!可以點開下圖照片放大來看。
leahahaha
https://images.plurk.com/HDbqg9cWCG3aICkOE8vVg.jpg https://images.plurk.com/6xDdKUKfI7Uw2LYzLmylg9.jpg
leahahaha
補個小資料,當天看了文徵明替友人所寫的家訓 明文徵明書過庭復語十節 ,來看看為什麼裡面為何出現一大堆法律用語。

https://images.plurk.com/6MeuG6j3s90mpFFWlgTnX8.jpg

=

家訓,或許是國法的基礎?(陳登武的推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