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看完舒國治7月在有鹿文化出版的《憶楊德昌》。
leahahaha
一些隨想:

- 一個人能受到不同人透過不同方式持續不斷追憶回想,也是不容易。

- 邊看還是邊介意著後來楊與彭對自己公司虛報工作人員獲得薪資的訴訟案。到底怎麼回事⋯⋯我真的很介意這個事情,會影響我如何看待楊的作品。

- 也想有識人引導才能的能力。

- 但一定只有憤世嫉俗「對周遭嚴厲的火氣」,才能成事嗎?(舒國治書裡說,余為彥觀察三個人有這樣的特質:手塚治虫、庫柏力克和楊德昌。)
leahahaha
- 省籍情節
https://images.plurk.com/1mGd4UQmzHURvFhVX3svIF.jpg

- 一九〇五/一九零五
@leahahaha - 看完余為政1981《一九零五的冬天》。
leahahaha
- 關於資金,第131、132頁
(關於《牯》)
舒:「而這部片,最不可思議的,是攝製費竟然被余為彥在極難籌措(甚至還極難倉促間借錢)的情況下,用今日難以想像的預算,給完成了。 楊德昌和余為彥當時已知道,在台灣拍片,是『你要找到你的需要』與『完成你需要的那個方法』,並不是,錢。」

(余:大概一百萬美金完成這部片。)

=

文青身邊還是要有個能獲得資金的專家,或自己就有能力。

聽Podcast ,柯恩兄弟一開始拍《血迷宮》就是因為該類型較易籌措資金,且對影片有最後決定權。這部片成功之後,片商對之後作品也就無從置喙。
@leahahaha - James 跟Roger Deakins訪問柯恩兄弟的Joel Coen: 每...

.
濱口則是選擇從愛情關係聚散這個主題開始,說他有興趣,而且也比較容易吸引到資金。
leahahaha
- 觀眾觀影快樂緣由,第150-154頁
舒:「而楊德昌有一種在他電影中『跟觀眾說上幾句悄悄話』的那種氣息。」
舒:「但他這種一有私人見解就很想表露的個性與創作方法,何嘗不是他電影動人的地方?」
leahahaha
默默地等「......」🌈 : 前陣子有看到這系列報導(下的標題都頗為驚悚),也去看了判決(被告未出席;未上訴,因此只有一審判決),但對於實際情況還是覺得很模糊,判決裡提到的事實只是一小塊而已,缺乏脈絡緣由。

覺得不太有機會去瞭解楊在這件事的責任了。實際如何只有當年相關的人,才會知道。但常理來說,他自己公司發生這樣的事情,要說他一點都不知道,也是會讓我覺得困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leahahaha : 對楊的狀況不了解。
但「自己公司發生了什麼事一點都不知道」,我覺得還蠻多人會有的,尤其比較藝術家性格的人,不耐煩「俗事」,什麼都不知道就很常見。
leahahaha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的確也是有這種可能呢 😟

但權限與責任相伴相生,權責相依,是我相信的事情。

如何看待創作者本人、如何看待創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還是時不時就需要面對一次。或許未來我會有更多智慧找到如何平衡看待作品的方法,但現在我還在糾結狀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leahahaha : 不要管創作者,只看作品本身呢?作者已死的概念?😅
leahahaha
😅 謝謝。想了一下,決定把這個困惑繼續帶著,增加對楊德昌與其作品的觀察維度。人是複雜的,一起整體觀察,體認到各種變化,或許會更有趣,也是對自己視野的挑戰。

最近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楊德昌展覽,我還是會去看看。「想知道更多」,或許是我個人更明顯的特質吧;至於知道後要做什麼決定,可以再擱置一會。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