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文化評論家C. L. R.詹姆斯(C.L.R. James)在一九四零年代寫下他的美國經歷,表示黑幫電影表達了他那個時代最持久的社會和意識形態潮流。今天的黑幫電影也可以如此形容,特別是當它被用來將表現被困在去工業化城市貧民區的非裔美國人的破滅希望。最初的黑幫在美國成為現代工業和城市國家的同時成熟。作為日益增長的大眾文化中的關鍵部分,黑幫敘事傳達了現代化的後果,調解了現代美國人與日益不合時宜的民族理想主義的關係。黑幫抓住了某種對抗性想像,那屬於一群先受禁酒令壓制、後遭華爾街崩盤的毀滅性後果所衝擊的人群。
在世紀之交,歐洲移民的包容承諾與排斥現實之間的差距與戰後非洲裔美國人的故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對比艾瑪拉撒路(Emma Lazarus)優雅地裝飾自由女神像腳下的話(「給我你……擁擠的群眾」)與埃利斯島和城市貧民窟之間的疏離經歷,和同樣未能將戰後的黑人從「愚蠢的農村生活」及其奴役關係中拯救到現代城市的應許之地的南北之旅具相同寓意。非裔美國人訴諸黑幫形像不僅僅是反映貧民窟生活的「犯罪」現實。它將今天被剝奪權利的人與持不同政見的傳統聯繫起來,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徵價值。用 C. L. R.詹姆斯的話來說,黑幫對美國人的意義在於,他是「理想與現實對比的嘲諷符號」。因此,這個全國性神話的持久性恰恰在於它的反叛力量能將「美國理想主義與自身相悖」表現為劇。
Jonathan Munby寫於1999年的書。用社會不公的角度看黑幫電影
黑幫片
這本書的風格非常學究,寫的主題很多,作者出身文化研究,句子寫得很難(像攪在一起的麵條……
他提了幾個有趣的點,一個是上面提到以種族為角度去觀看黑幫片,另一個是審查制度和黑幫片推行其實是共犯。好萊塢本來就會自行封殺敏感話題,有個成文的審查制度是為了讓外面的人閉嘴的,不過這些規條成形後確實還是會影響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