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Public Enemies, Public Heroes》的前言
Jonathan Munby寫於1999年的書。用社會不公的角度看黑幫電影
黑幫片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這本書作為一個案例研究,講述了黑幫電影以一種有爭議的大眾文化形式,如何調解可能是二十世紀美國歷史上最深刻的危機和轉型時期:從大蕭條到冷戰。為描述這一時期美國黑幫電影變化,這部作品也勢必關於試圖審查此一特殊形式的製作的歷史。黑幫電影被視為挑釁,持續受到道德和政治譴責。這個故事將是關於共同遏制這種具顛覆性潛力之好萊塢電影形式的努力,是如何被抵制和反擊。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黑幫電影與一九三零年至一九六零年間美國美德和政治的守護者的關係既是共生的,也是對立的。也就是說,雖然乍看之下多數黑幫敘事都可以被視為推動「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德教訓,但這不足以解釋這種重複敘事對觀眾的吸引力。同樣,好萊塢的監管機構顯然並不相信這條教訓適當地補償了黑幫電影中的所有與之衝突的越界暗示。一方面,黑幫電影代表了好萊塢一貫對外部(道德)權威的默許,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明顯違反了既定的道德妥協政策。原因、過程、及後果為何是本文的主旨,而此一主旨不只延伸至重新審查美國黑幫電影的歷史地位,還要質疑我們對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取向的基本預設。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激進文化評論家C. L. R.詹姆斯(C.L.R. James)在一九四零年代寫下他的美國經歷,表示黑幫電影表達了他那個時代最持久的社會和意識形態潮流。今天的黑幫電影也可以如此形容,特別是當它被用來將表現被困在去工業化城市貧民區的非裔美國人的破滅希望。最初的黑幫在美國成為現代工業和城市國家的同時成熟。作為日益增長的大眾文化中的關鍵部分,黑幫敘事傳達了現代化的後果,調解了現代美國人與日益不合時宜的民族理想主義的關係。黑幫抓住了某種對抗性想像,那屬於一群先受禁酒令壓制、後遭華爾街崩盤的毀滅性後果所衝擊的人群。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在與日益絕望、名譽掃地的權力機構相對抗中,黑幫向合法與非法美國人的界限提出了尷尬的質問。因此,黑幫電影成為最有爭議的大眾文化對象之一,不斷受到不同監管機構的干擾,試圖遏制其煽動傾向(最近表現在通過審查「黑人黑幫」饒舌的恐慌人士)。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與牛仔和西方亡命之徒等其他核心民族神話不同,黑幫從不允許逃避此時此地的問題。他關注的不是過去或另類景觀,而是城市當下不可迴避的真相。雖然黑幫肯定利用了一種古老的(或「本土的」)傳統,關於某些可社會反抗者和原始叛亂,可以追溯到美國邊境和美國革命者為擺脫英國統治而進行的獨立鬥爭;但它們尤其是現代城市的產物,關於工業和人口分裂的社會。此外,作為電影業的關鍵組成部分,黑幫代表了不斷增長和轉變的大眾文化不被接受的另一面。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黑幫作為城市種族叛亂分子,都未衝擊美國違法行為的舊觀念。正如羅伯特沃肖(Robert Warshow)所闡述,黑幫表達了「拒絕現代生活品質和要求,拒絕『美國主義』本身的美國心理的那一部分。」雖然近年來的一些黑幫電影,如《豪情四海》(1991)將黑幫置於懷舊的時代劇中,但其他電影如《萬惡城市》(1991)和《社會威脅》(1993)(由非裔美國人製作),維持黑幫電影與當前種族不平等之間不舒服的近距離。今天的「黑人黑幫電影」借鑒了一九三零年代「經典」原型的力量,這些原型傳達了美國少數民族下層階級努力克服文化和經濟貧民窟化問題的類似情況。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在世紀之交,歐洲移民的包容承諾與排斥現實之間的差距與戰後非洲裔美國人的故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對比艾瑪拉撒路(Emma Lazarus)優雅地裝飾自由女神像腳下的話(「給我你……擁擠的群眾」)與埃利斯島和城市貧民窟之間的疏離經歷,和同樣未能將戰後的黑人從「愚蠢的農村生活」及其奴役關係中拯救到現代城市的應許之地的南北之旅具相同寓意。非裔美國人訴諸黑幫形像不僅僅是反映貧民窟生活的「犯罪」現實。它將今天被剝奪權利的人與持不同政見的傳統聯繫起來,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徵價值。用 C. L. R.詹姆斯的話來說,黑幫對美國人的意義在於,他是「理想與現實對比的嘲諷符號」。因此,這個全國性神話的持久性恰恰在於它的反叛力量能將「美國理想主義與自身相悖」表現為劇。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
這本書的風格非常學究,寫的主題很多,作者出身文化研究,句子寫得很難(像攪在一起的麵條……
他提了幾個有趣的點,一個是上面提到以種族為角度去觀看黑幫片,另一個是審查制度和黑幫片推行其實是共犯。好萊塢本來就會自行封殺敏感話題,有個成文的審查制度是為了讓外面的人閉嘴的,不過這些規條成形後確實還是會影響到製作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Promare451 - 我們為何喜歡黑幫(電影)?Why Do We Love Gangsters?...
我注意到Now You See It的影片應該有直接參閱這本書,在第一章「黑幫片的無聲背景」的23、24頁,講述里斯照片的敘述幾乎一模一樣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不一樣的是兩者看黑幫片的觀點:Jonathan Munby強調黑幫片不只是道德故事,它是底層社會被壓迫、異類化的反映。Now You See It可能是在回應他的觀點,著重在顯現黑幫電影主角讓觀眾崇拜、是無所不能的投射
後現代基督徒生存指南
當我回應Now You See It的時候,講的是重建道德的那一面,倒是剛好繞回Jonathan Munby最初反對的想法……有點諷刺的圓圈圈?
@Promare451 - 還是出去外面聊好了 #黑幫片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