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ny★
整理思緒的性別噗,有些是在其他噗的留言集中,所以可能看起來有點亂。 可以留言討論
Fanny★
我覺得性別歧視有時候是另一種方式的種族歧視,性別某方面來看也滿符合 想像的共同體。認定你是哪裡人,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判斷,有些人覺得缺少某些條件,你就沒辦法成為那個地方的人。例如你再怎麼學習原住民知識,沒有血統就沒辦法是原住民。以性別來說每個人認定女性的標準也不同,就算我也辦法給萬用的準則標準,頂多提出的是高機率的判定,但不是絕對。

P41 想像的共同體
把民族主義 當作像 血緣關係或宗教 這類的概念來處理,而不要把它理解為像 自由主義或法西斯主義之類的意識形態
它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
並且,它是被想像為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
Fanny★
性別就像種族一樣,只要你的原本生理性別是男性,經歷的生命經驗必然跟原本是女性不同。白人種族所遭受的對待必然跟非白人種族的不同,基因和膚色是無法改變的。
以最嚴格的女性定義而言,只要基因不同就不可能成為女性。然而這跟女性社群是否願意接納你為女性又不完全同一件事,有些人的接納標準沒有那麼嚴格的基因判定。手術是一個標準,法理證件是一個標準,長期的外貌打扮是一個標準,每個人願意信賴的標準不同。
外貌打扮相較之下是成本最低的標準,然而這個標準是浮動的,因為所謂的女性外貌典型是連原生女性都會批評的,某面向來看那個定義是父權所給予的,異男視角的女性典型其實是正妹標準,而不是女性自身定義的女性。
Fanny★
如果以國籍來比喻免術換證的風波,我覺得噗浪所呈現的焦慮在於 他們認定的 沒有配套措施,就像沒有配套措施就開放中國人士擁有台灣國籍。一定一大堆人反對,就算知道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是壞人,但那個呈現的焦慮和風險是類似的。如果以噗浪這樣算性別友善的群體來說,如果覺得不可行,我不認為父母輩的一般人會接受這個性別議題。
Fanny★
有的人標準是SEX 和Gender 一定要掛鉤,有的人可以不用掛鉤。標準是不掛鉤的人,但也必須取得習慣掛鉤的人的信賴,因為社會是群體所形成的。這個跟民族判定是一樣的
Fanny★
重點在於想要的幸福是想要怎樣? 因為如果單就 認識社群的接納, 或許證件和手術也不是必要的。 如果牽扯到法理證件,那就要依據社會國家體制來討論,必然要(說服)牽扯大多數人。
Fanny★
如果以原住民資格來舉例,
狀況A : 基因上沒有原住民血統的白人,要怎樣的狀況之下會被認定為原住民?
而狀況B : 擁有原住民基因的人被白人領養,以白人的方式生活,是否認定他為原住民?
狀況A-1
有些人只要他多年在原住民領域耕耘就願意接納他成為原住民的一份子,但這往往要時間和努力證明。
狀況A-2
由於是白人的基因,可能可以脫離原住民的處境,也可能會讓他無法被完全接納。

有些人只認血統基因。 因為血統基因跟外貌有因果關係性。
狀況B -1身世上的無法改變,也可能讓他脫離不了原住民的處境,就算是白人教育。
狀況B-2 變得更好的社會環境,讓他脫離原住民的歧視。

這些條件判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影響他人對待你的方式。如果他人不是用這些來判斷你,或許這個條件也不重要。 電影幸福綠皮書 有關於黑白隔離政策,可參考
Fanny★
我覺得重點在於 追求的幸福是什麼?
如果不用擠進女性這個標籤也可以幸福,那不用那麼焦慮沒有女性標籤。對一些人標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怕孤獨,怕被當作異類。法理證件對他而言是個證明,但這個證明跟社群認同不必然相同。
就像在台灣耕耘多年的神父得到台灣身分證一樣。就像擁有台灣國籍但時時替敵國服務的人一樣。每個人認定的台灣人定義不同。

講直接點 取得證明不代表一定會被接納,是接納後較容易取得證明。 有前人的先例,後人才會用這個證明來判斷是否可信賴。
證件僅能代表政府體系,無法強制人的想法。

國家體系判斷原住民資格又是另一回事,跟原住民社群的接納要分開處理。沒有血緣關係真的比較難說服一般人
Fanny★
我個人立場對於跨性別認定比較偏向 「秀吉就是秀吉」,由於生命經驗的特殊性,每個人應該當作獨一無二的個體看待,說實話我沒辦法把跨性別 歸類跟 天生生理女一樣,但歸類不同 不等於 要排斥他。 重點還是在於怎樣被對待,不完全是歸類的問題,只是大多數人以差異點歸類才能決定是否要差別對待。

註記可以是歧視,不註記也可以是歧視

畢竟身為順性別女性也很討厭一些(正妹)女性標籤,認為女人就應該怎樣怎樣,判定怎樣是好女人怎樣是壞女人,把你抓進 社會認定的女性的框框。
何況有些標籤於其說是女性標籤,不如說是正妹標籤,生理女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正妹標籤。現在的風氣是連異男也想要正妹標籤XD
Fanny★
廁所議題讓我想到,不知道有 黑白隔離政策時 混血兒要怎麼行動? 感覺只能去黑人那邊? 但黑人社群說不定也沒辦法完全接納他? 感覺還是要看個人遭遇
跨性別感覺就是 性別上的亞細亞孤兒
Fanny★
接下來是另一噗的留言
Fanny★
我覺得不光是廁所問題,主要是那個界線被打破,覺得安全之地沒有了而引起焦慮,加上有些言論會提國外的犯罪案例,例如監獄只要受刑人認為自己是男跨女就可以分女監。
以及有些人的言論很誇張,幾乎是否定生理性別的存在,不在意沒有註記而產生醫療處理的負擔。加上伴侶盟手段上的瑕疵,感覺沒有配套要硬推。

雙方都有比較情緒的言論~ 訴求目的不同,混在一起討論很亂,有些根本沒有衝突,就內戰感。
Fanny★
主要是策略選擇,雖然不保證現行政策一定安全,但放寬又沒有配套的話感受上安全性下降。我覺得噗浪其實沒那麼歧視跨性別,還是要有完整配套來說服相關者。 有些好好說明其實不會炎上
Fanny★
除了炎上言論,以及不少人不信任精神鑑定。手術算是一種極大的證明,他的確以女性身份生活,大部分人不會排斥有手術的進女廁。然而跨性別本身的境遇困難和觀念轉變,後來風氣才會推免術換證。

手術證明有點像商業上的資本額,投入愈多愈容易取得信賴。所以大銀行要建得很氣派,只要有實體建築等運作,消費者感受上就覺得你不是詐騙,自然較願意給錢。
Fanny★
主要是執行上的反應時間不太一樣,如果界線模糊,看見疑似男性的人,究竟可不可以叫人抓? 如果沒有明確性別界線,擔憂被按上歧視的批評,何況其實很多性騷擾受害者有先自責的傾向,擔心自己是不是誣賴對方 。一些犯罪者可以用跨的外表去鑽漏洞。有些犯罪當下沒抓到就抓不到了
Fanny★
有些犯罪被發現,不是因為有明確的行為出現,往往是可疑或是有線索,有人去調查才會發現,加上性相關的犯罪往往黑數偏高,所以一旦界線打破會造成一些人的恐慌。
合法證件只是你不可疑的免死金牌XD
如果有明確行為或證據就是不管誰都要抓。

不過免術換證議題我是過或不過都可以派,不過有人會很在意,畢竟認定界線不同。 不過不支持 伴侶盟那種推法,強化性別刻板印象和模糊執行界線
Fanny★
是否為純女性的空間,警戒心不太一樣,就像在家裡和在外面逛街,被偷的風險就不同。安全之地範圍的感受不同,如果連在家都可能會被偷東西,時時警戒滿累的。知道是性別友善廁所就能做好心理準備,知道可能會有不同性別的人,心裡的恐懼感不同。
加上社會系統性上女性受害人就是比較多,減少那個安全範圍就會有人抗議。

而且女廁常排隊,不覺得性別友善沒人用
Fanny★
接下來是新打的
Fanny★
註記可以是歧視,不註記也可以是歧視,個人立場不現身就無法被正確觀測,也就無法了解真相,就像單就數字無法看見真相,但沒有數字更無法探知真相,進而無法改善處境。
所以我反對醫療相關的生理性別註記消失。如果因為註記而產生歧視狀況,要去解決的是這些歧視的人,多教育宣導,而不是全面取消註記。 有些是執行上的問題,不代表那個方法不好。就像SOP一樣,重點還是執行的人。

例如性別不平等的清代,女性訴訟時必須以代抱的身份,也就是兒子母親的身份去訴訟,而不是以女性身份去訴訟,女性 隱身於體系之中。只要體系上的隱身往往權力不平等。
如果跨性別隱身於順性別之中,跨性別特殊的生命經驗就更不可能被看見。就像同志族群如果沒有更多經驗分享,不是同樣處境的人更不可能知道狀況,所以自己族群的發聲很重要。
想像的共同體也是因為這些發聲而有共鳴
Fanny★
跟一般同志出櫃一樣,因為每人遭遇不同,所以出櫃的難度和狀況也不同,無法要求每個跨性別出櫃。而被出櫃之所以是歧視,那也是因為在有歧視風險的社會體系下,假如是人人平等的安全世界,被出櫃其實沒風險。
大部分人都是希望無罪推定,希望人人善良,然而真實世界的運作不是如此,所以才會有各種防範措施。 只要人們認定 進行這個措施Z>B,就很難阻止措施進行。就像機場的維安,一遇到恐怖攻擊就是重大問題,維安的成本相較輕,而女性遭受性侵也是重大創傷,甚至人身安全的問題,要女性放棄性別隔離很困難。
廁所希望生理性別隔離 跟 不希望因註記而被出櫃的心態是類似的,大家都不想在有風險的環境下。
所以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怎樣的措施能更有效地達到目的。就像 商業概念常說的, 客戶要的不是那個電鑽,而是那個孔,甚至客戶真正的需求或許也不是鑽那個孔。
Fanny★
我覺得免術換證類似那個電鑽,過了不完全代表能提升跨性別族群的幸福感,但或許有些人受惠,但相應地可能消耗掉某些成本。
商業策略來說,鼓勵人人持有電鑽的風氣,對消費者而言不見得是好事。如果電鑽不夠便宜有效率,消費者還要另外花錢,生產電鑽的資源浪費,可能反而讓幸福感下降。
要求要有更完整的配套措施,就是更全面地確認 鼓勵人人有電鑽的風氣是否能夠 真正帶來幸福感?
我是覺得個案審查後,確認這個人適合持有電鑽,而他也會因持有電鑽而大幅提升幸福感,因此他持有是沒關係。所以個案審查的免術換證,我是可以,取決於相關機關的公信力。
如果是個案審查上的系統性歧視,讓適合有電鑽的人發放困難,那就要根據相關人事的執行標準去探討,而不是鼓吹人人都要有電鑽。
目標和手段要分開討論,不能為了執行而執行。
Fanny★
標籤 註記 資料統計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有一致性,人們可以因為這些訊息而判斷行動。如果資料的一致性被破壞,那只會造成不信任這些訊息,漸漸地改變對應措施,或是轉向信任其他地方。
我覺得某些跨性別之所以很執著於進入女廁,是因為想取得族群認同的證明,甚至有些是政治觀念的宣傳,然而政治策略的宣言不代表適合實施變成生態系,就像PTT以前有 甲板與西斯板的戰爭,但最後能方便找資訊的是同志性板,因為同志的聲音會淹沒在異性戀之中。我也支持同志要有在西斯板PO文的自由,但那跟最後是否能成為默認共識生態系是兩回事。

男跨女之所以被支持進女廁,是為了避免他產生被排擠孤獨的感覺。然而如果轉變心態,廁所分類的目的跟你的身份認同不相關,單就生理性別的方便來區分,未術男跨女去男廁其實沒問題。
我個人是支持那些異男要適應女裝出現在男廁
Fanny★
雖然廁所初始分類是來自異性戀觀點,異男性興奮加害女性的機率高,男女有隔。然而因為現況不可能用性興奮的對象來審查誰可以進廁所,男同志對生理男性興奮也沒另外設置廁所。性興奮除了本人的宣言沒有其他證明,加上性興奮對象和範圍是可以變化的,所以方便的判別方式只能用生理性別來判定。
加上性有很大一部分跟權力關係的認知有關,那個判定界線很模糊,凝視本身就可以是性。
Fanny★
統計母體差異 典型案例
做出這個行為的人多為A
與A 就是會做這樣行為的人
犯罪者統計上多為男性
男性就是會犯罪
高風險族群的辨識會因社會階級與權力關係而有濾鏡,例如異性戀的高風險性行為,熟人性侵的案例,白領階級的金融犯罪也會被不等量看待。

觀測本身就有影響力,統計本身需要能量去行動,測不準原理(?,倖存者偏差。

狹義性與廣義性的 因果關係。 政策上多是廣義性的因果關係就足夠。有些事要先執行才有數據,進而才能證明因果關係。

海船 維他命C 宗教儀式

接生 產婆與醫生

專有名詞的濫用,敵人也會學習你的武器。 例如 綠衛兵 國家機器,真意究竟是什麼?
Fanny★
我個人體會的女人處境就是

高風險受害 性騷擾性侵
社交上較委婉
較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社交模式跟權力關係相關,低權與容易受害者往往委婉。
生育價值與個人價值高度關聯
容貌焦慮,容貌也與取悅異男相關
產出容易被低估,例如家事
個人價值的好壞,社會往往有雙重標準,好女人與壞女人的判定
爭取權力或是有才能要付出代價 玻璃天花板

這些不是每個女人都會遇到,但算族群的共同經驗。社會體系形塑出性格,不完全是基因差異。
第二性
Fanny★
Facebook

女同
Fanny★
性器官不知道能不能比擬為性癖的一種 ? 外表也是性癖的一種。然後一般來說,性器官的使用方式和外表高度關聯,一般人都是用推定的,跟常態推定不符自然有衝突。

我和父親的血緣關係也是推定的,因為我是在父母結婚期間出生。假如這個推定被推翻,自然造成很大的衝突。

我覺得性別氣質和性別自我認同還是有點類似,因為那個概念認定可以被塑造,有模糊地帶。 怎樣是女人? 怎樣是男人? 有時候很唯心,取決於自我認同,然而你是怎樣的人? 這樣的概念可以被社會塑造。性別自我認同與性別氣質的界線? 或許這兩個是一個光譜或象限? 只是性別氣質為較輕的社會規範。
讓我想到早期男同,有些想和男性性行為而想變性。
自證預言的可能性

對一般人而言,假如對方長期以另一個性別的形式作風,認定對方的認同是那個性別很正常。
認同與行為的界線
Fanny★
BDSM也是性癖的一種,主奴的自我認同差異也可能造成約炮摩擦。
雖然少數,但異男也是可能接受女攻,如果一般異男約炮想要女方,突然要一般女方接受女攻應該也是不太可能?
就像男同撞號一樣,有的人可以嘗試繼續,有的則說拜拜?
跨性別和女同的狀況不知道能否比擬?
但強迫性行為不論怎樣就是雷。
Fanny★
讓我想到相親市場上,如果女方確定不生育,其實男方就不會考慮了,因為需求不符。
交往摩擦也是需求不符,有的人可能會嘗試,有的人可能就不想浪費時間磨合。
社會對女性的價值認定跟生育高度相連。自我價值的認同受他人需求影響,但也不適合建立在他人眼光之上。

不知道研究和報導是什麼狀況下認識的?
假如交友媒體認識的,換人頻率應該比較高,不論什麼性別或性傾向。然而跨性別的特殊處境,被拒絕的狀況又跟他的自我認同相連,所以挫折自然較重? 下意識覺得跟歧視相關,但可能不是,而是認識場合的性質,需求不合就走人。
同意性行為 跟 對方是否認同你為女性 要分開看。
人心難測,畢竟約炮時講很雷的話也會冷掉,然後欺騙也是冷掉的常見因素,不然誇張的騙照就不會被罵了。
Fanny★
先大致這樣,有想到新的再打。 舊留言有新想法可能不時修改
Fanny★
@fanny25 - 噗內有 真確 的部分截圖
https://images.plurk.com/1DbZ3u5WWBDa4z3k3rpJG9.jpg

真確 讀起來淺顯但觀念很實用 推薦必讀
Fanny★
不知道有奴隸制度時,有沒有好奴隸與壞奴隸的判定?

我覺得父權之所以這樣形塑女人,可能跟利益的壓榨相關? 父權掌握何時何處劃標準界線,然後維持標準界線的責任放在女人那。

舉證責任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人們大多偏好現狀,然而現狀的定義可以被操弄,就算無惡意但立場不同導致 對於現實的理解不同。

無知之幕的概念 或許可參考
无知之幕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www.thenewslens.com/...

阻力最小的路
話語權的掌控
only words
Fanny★
一些支持跨方的論述方式凡是重製了父權的論述方式,那個既視感就會激起女性的情緒反應,就算支持跨權,那種巨嬰感和仇恨言論就是不行。
不是支持弱勢,任何論述都合理。也不是單一言論就可代表族群發言,族群內不能僅剩單一敘事。只要變單一敘事,往往權力不平等。單一敘事又與典型案例的概念 相似又可不同。
典型案例是讓族群外容易理解,族群內有所共鳴的敘事,想像共同體內可有多個典型故事。

文學故事的人事或許沒有發生,然而那個情緒是真的。白色恐怖文學
Fanny★
故事為一種模擬。
現實困境的再現,理想行動的想像。
所以我認為BL作品中,有些故事其實反應女性遭遇現實的情緒。不論是恐懼,幸福,真實自我的接納,自主性的尊重,平等的想像。
往往有個核心價值,關於愛的判斷與處理,而愛往往與真實自我相關。所以很多故事是對方不認同真實自我就無法成為好結局。

強暴浪漫化的議題
Fanny★
我其實沒有很喜歡對於 政治正確的嘲弄,因為那和網路對女權的嘲弄很像,連帶也不喜歡用SJW。 現在只是換個名詞
否認現實,主張誇張的論述。或許可用性別小粉紅來替代? 像是醫療領域要生理性別註記消失
Fanny★
典型故事與數據統計的不一致可能會造成政策推行的阻礙,例如熟人性侵與陌生人性侵。戲劇上陌生人性侵的故事張力較強,導致觀感與現實統計有落差。
如果要改善民眾認知,或許要多創造各種典型故事,多元化敘事觀點。 傑哥案例就創造同性性侵的故事
恐懼可以被渲染。 新聞媒體或許也是另一種故事再造? 只是源於現實世界,但觀點差異可以訴說不同故事。極端化案例被放大,但看看現實世界,極端案例又不是那麼遙遠? 小說取自於生活。
Fanny★
我覺得 想當正妹 跟 想當女性,是看似相似其實不一樣的東西,世界上有很多 相似但可能不同的事物,有些要有明確的細節或個案才能討論。
尤其在女性被凝視物化的狀況下,講直接點我覺得 正妹 是一種幻想象徵,跟 好妻子 好母親 其實是類似的狀況,概念上的理想他者。老是羨慕別人的位置比較好而看不見真實處境,網路上異男多的地方,這樣的發言特別嚴重。
白人也會有羨慕黑人的發言啊… 弱勢族群因為苦難而變得堅強,所以我羨慕弱勢族群這樣的堅強。講這種話只會覺得欠扁罷了,既得利益者講這種風涼話。
正妹之所以能得到那些父權紅利,那也是在女性不平等的條件下,才會顯現她的稀少與高價值。 先有貞操觀念,好女人的判定,才會讓女性約炮數量稀少,稀少之下供需不等,自然願意約炮的女方價值高。
Fanny★
相似但不同 就像不少蕾絲邊A片一樣,以為是女同志,但其實是異男觀點的作品,不是兩個女的打砲就女同志觀點。異男市場掌握話語權,所以真正的女同志A片數量稀少。
BL作品也是如此,雖然故事上是兩個男性,但不代表一定是男同志觀點,雖然也有作品顯現出男同志的困境,但數量上還是女性向的觀點居多。
觀點上要有光譜的概念,不是非黑即白。光是BL作品就百百種,還是要聚焦個案才能討論。
Fanny★
現在的狀況是,連 跨性別 和 女性 這詞的使用其實都沒有一致性,如果沒有確認好雙方的真意細節,沒有好的討論程序,往往只是互打模糊仗。
女性定義可以被解構,跨性別的定義也可以被解構。 然而只剩解構無法執行政策
總之邏輯要一致,不能單方面 女性定義發散,然後跨性別定義包山包海,出事時又開除跨籍,始終還是要有標準一致的界線。
我是能理解 盡可能擴大族群是為了爭取認同和支持,就像同志運動裡講直同志一樣。減少排他性,不只提陽光同志一樣,也要承認同志內的陰暗性。
然而一些發言擴大族群定義的效果,目前就是造成反效果,只會覺得標準混亂。一些刪除跨籍的發言也只是讓人覺得雙標。
Fanny★
有些東西就跟時裝秀一樣,像藝術一樣,可以嘗試可以挑戰,然而服裝秀的那些服裝不會就這樣變成大眾商品。
前衛概念跟政策實施要分開看。然而伴侶盟的一些教材概念可能反而倒退,所以我才會不支持他們。
不過單就一些沒爭議的論點還是可以
Fanny★
Facebook
正方論點
Fanny★
Fanny★
如果要講這種話,我是覺得可以定義一個標準,然後說這個標準以外的(個人)認為不算真正,但是不能漫無界線地或很模糊地定義,一遇到壞案例就開除資格。總之要有明確的準則,不然感覺很像見勢定義自己人
Fanny★
例如 女性主義者 有什麼樣的觀念準則我才認為是,如果某些人自稱女性主義者,但是他支持的根本就性別歧視,所以我判定他不是女性主義者。
這樣真正的用法我覺得應該可以
Fanny★
讀冊【二手徵求好處多】|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二手書交易資訊- TAAZE 讀冊生活

這本跟真確一樣 實用又輕鬆閱讀
思考議題時 可以看看有沒有犯了其中的謬誤
Fanny★
我的基本立場:
凡是否認真實的自己,往往遠離幸福的道路。
或許可以因為人生的困境而忘記真相度日,但長久下來遲早會有提醒你真相的時刻,除非夠幸運沒事件而裝到死,不然忘記真實的自己這個行動方向往往失敗。 最可怕的是,長久假裝之下的心理壓力,在遇到事件的壓力反噬更為強烈,慘一點就人生都毀了。
Fanny★
以跨性別議題來說,我不支持 否認自己的生理性別這個事實,點出生理事實不代表就歧視他,其實很多反對論述是基於男性過往的加害經驗,如果真的認同自己為女性族群,應該是有所受害共感。加上女跨男觀點的失音,就知道與其說是跨性別議題,不如說是男跨女議題,聚焦才能更好討論。
如果會因為敘說這些男性加害經驗而覺得自己被指責而受傷,感受到不認同,就代表其實自己也知道,自己跟一般生理女性的生命經驗還是不一樣。
以下是猜測模擬
之所以很堅持進女廁的心態,連性別友善都無法接受,可能是因以往的受害經驗,無處可去的排擠感,隔離讓他聯想到負面情緒,凡是說不行會讓他找到證明說,你們在歧視我,那個情緒狀況讓議題變得更複雜失焦,有時候變得意氣之爭,但戰贏了不見得能真讓他有幸福感。然而一旦失敗被否定的感覺更為強烈。
Fanny★
男性可比擬為性別上的貴族階級,男跨女 父權競爭中失敗的男性 就像落破的貴族階級,在以血緣為基礎定義貴族階級的世界,行事再怎麼不符合貴族階級的期待,身為貴族階級的事實還是無法改變。
當然不是每個貴族都欺負平民,不是每個貴族都認同這個不公平的制度,然而平民對於貴族的仇恨只能接受,不能要求他們消音,因為要求他們消音只是貴族的傲慢。當然仇恨不能無限制蔓延,不能濫殺無辜,也是可以區分好貴族和壞貴族,但否認貴族體系的加壓,最後的下場只是革命反噬。在革命的激情之下,不是每個人都有所理性去辨別你的過往。最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你的族群。 除非你有足夠的證明,遭受欺壓的百姓才會選擇不殺你。
Fanny★
對於既得利益者意識到自身的壓迫是有所困難,但不能因為這個困難,他們的心理不適就停止聲音。
現實上人類就不是完全理性的,行事作風還是有很大取決於辨別誰是自己人。只是這個自己人的定義,以往取決於不太改變的事實,例如種族階級性別國籍。現代多了意識型態,因為我們知道 生理女性 不代表一定支持女性主義。當事人被社會認定的族群,不一定代表當事人有其族群認同,或是支持擴張其族群利益。因為對於社會運作的想像,每個人所想與本身族群主流不必然相同。但同時地也要有個基礎認知,因為族群身份而受害,就有高度的機率支持族群權益。如果沒有類似的受害經驗,往往很難有共感,就像男性不了解女性對於安全的恐懼。
Fanny★
我的立場就是 厭惡有毒的陽剛氣質,厭惡壓迫者。
男性在沒有教育的情況下,有高度機率習得這樣的有毒陽剛氣質,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就算曾經也因為這樣的風氣而遭受霸凌,但不代表他不會霸凌別人。
就跟男同志因為同志的身份而遭受壓迫,但男性身份讓他也有可能去壓迫他人。有些事情是有交織性的,不能一概而論要分別處理。
像深櫃同志可能反而愈支持以這樣的有毒陽剛氣質行動。男同志的厭女
一些支持跨權人士的攻擊性必須正視,只有切割不去討論,往往得不到其他人的認同。 社會大系統下的壓迫,跟族群內的問題需要檢討,應該分別看待。
Fanny★
白人女性 所受到壓迫也是類似狀況,白人女性無法代言黑人女性,每個種族階級的弱勢無法完全互相代言。而政治策略下就像工會一樣,大家聚集在一起是為了某個目標,然而彼此間的恩怨或許會影響策略的實施,但大方向還是要有共識。
有時候是態度和信任問題,策略性減緩步調處理跟不處理相關議題是兩回事,雖然無心處理的主權者以名義放緩來阻止議題發酵,實際上根本不想弄,這樣的狀況也是有。誰執行主導政策,誰決定責任界線,誰要去取得信任,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
豬隊友 和 敵人內奸 有時候很難分辨
政策上要以系統性 陌生人的狀態去看,不能因為單一個案的友善就去論述全部。就像無惡意的狀態下遇到同鄉會互相幫助,然而有人會以地緣身份取得信任並詐騙
Fanny★
如果以作品來說,如果要體會共感。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使女的故事 就是女性。
最近看 奇巧計程車 ,其中一些腳色行為就是有毒的陽剛氣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做工的人 讓我感受上是有毒陽剛氣質的典型。瘋狂麥斯 憤怒道算是男女都有。
Fanny★
或許可以用 父權受害者聯盟 來稱呼目前的性別政策方向與組織XD
Fanny★
然後每個人可以接受的身體界線和距離其實不太一樣,有些人會被百合作品誤導,以為女生都怎樣怎樣。但大部分狀況還是跟家庭教育與關係的親疏遠近有關,就跟每個文化的人打招呼的習慣不同類似,主要還是以當事人同意為主。進女校時有同學習慣討抱抱,起初我也嚇到,但那是個案。大部分肢體親近的還是(疑似)情侶。
單一性別的環境之所以重要,那是因為女性就會放下戒心更自在的行動。就有點像在同志遊行時可以暢所欲言同志議題,不用擔心被歧視一樣。感覺都是自己人的環境,那個心態和行為就會不太一樣。
而男跨女所遭受的警戒,或許可稱為反向歧視,然而是因為以往生理男的加害歷史所造成。還有某些擁跨權人士的攻擊性,自然觀感不佳,或許可稱為跨權小粉紅?或跨權恐怖份子?
隔離不一定代表不平等。
Fanny★
對於男跨女來說,他不認同自己是異男,不覺得自己是加害者的族群,自然會覺得跟自己無關。而一般異男遇到案例也會覺得那是壞人的問題,自然不會認知到自己是加害族群。覺得自己不是壞人的心理機制是很類似的。然而女性遭受痛苦不完全是對方的惡意,更多的是以愛之名的控制欲。所以善惡意無法當是否受害的準則,很多以為了你好的名義滿足私慾。
愈是展現控制欲,女性愈難相信你是女性的一份子。況且男跨女又不代表不會對生理女產生性興奮,所以無法排除加害潛在威脅。畢竟不是人人都善良

相較肢體距離近的,我覺得反而是男性,男性好兄弟的肢體接觸,說不定超乎一般人預期高,至少男性一起看A片,互相打手槍的案例時有所聞,女性間我沒聽過一起看A片自慰的。所以我認為 有時愈直男反而行為愈Gay XD 如果以廣義來說,大部分人是雙性戀。
Fanny★
如果以ABO來說,會講歧視言論的A就是展現有毒陽剛氣質的典型,然後O 就是把生育價值與個人價值高度關聯的典型。
ABO有時就反應作者的性別觀,ABO也算一種方式把男女外型與社會性別脫離。ABO 題材往往出現在女性向,現在日本連TL也有ABO的女攻作品。
在ABO盛行之前,BL 光攻受本身就有很多變化組合。
如果以華文耽美小說來說,有的寫ABO題材就往提升O權運動相關,沒有肉的ABO XD 可見這個題材可與女性主義結合的機率不少
Fanny★
https://images.plurk.com/sbaBjNZLL4iWfwvwgcc5w.jpg 選擇的弔詭 網路約會
Fanny★
https://images.plurk.com/7BgflRMUV9ayQrNLnGUFuw.jpg https://images.plurk.com/7iADSF9PHb1Ay1hQM9My2G.jpg https://images.plurk.com/18jzTazklIwz4oF4zMrQgw.jpg 輕忽機率偏誤
Fanny★
除了風險為零的情況外,我們其實相當拙於明辨不同風險的危險程度。

我在想之所以如此 排斥非術男跨女,或許有這樣的心理因素?
不論犯罪者是否真為男跨女,只要有風險,就下意識地想排除。
姊鷗@人生迷宮
de跨的那份頗有參考價值
Fanny★
不知道跨性別的判定是不是過度醫療的一種? 甚至跨性別案例變成 性平團體的激勵過敏傾向
https://images.plurk.com/6RjIBh5HEi9t6H8WbN7Ve4.jpg 醫生也可能不是故意的,因為不做什麼措施病患也會不滿。
我覺得還是有點像洞與電鑽的道理,遭遇困境是洞,跨性別的判定與認同是電鑽,變成跨性別不見得能改善困境。
Fanny★
de跨的那份研究,感覺也需要做台灣版的,才能更好參考。
如果有人會後悔,我覺得也要讓做手術的人可以改回生理性別的一次機會,就算做完手術不代表認同不會轉變。
不過我還是偏向支持 證件與族群認同要分開看
對於男性女性的定義真的會影響認知。
姊鷗@人生迷宮
不見得會改善困境,但我會覺得多一點 (周邊或自己的) 認同就多改善一點困境,只是可能不是每個人這樣想
Fanny★
那句話我是長時間的歷史來看,跟個人的自我選擇要分開看,主要意思是這個認同不是恆久真理的意思,就像有的人會打破女性的定義,跟想像的共同體相關。
就像很久以前其實並沒有同性戀的自我認同,我覺得跨性別或許也是如此,是先有案例才出現身份認同。
我覺得民族或標籤是想要去定義某個處境,這樣的分類同時也會讓人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只要知道不是孤獨的,一般人往往會較有幸福感。我覺得重點是改善那些人孤獨感的處境,至於怎樣分類要另外再說。以及社會系統對於分類的偏見與歧視也要分開處理。
Fanny★
人們被分類之所以生氣,是有個處境引起他的情緒反應,往往跟貶低污名相關,心中有個公平正義的界線,覺得被對方雙重標準看待,或是不被尊重。單純歸類為生理男沒有問題,主要還是背後的情緒反應。

像我沒染頭髮,是黑色的。被歸類為黑髮人並不會有特別的情緒反應。然而如果有人提倡黑髮人就是怎樣怎樣,隨之而來的形容詞,歸類的偏見才可能造成我的不適。 紅髮之所以被特殊對待,也跟過往的歷史有關,不單純是紅髮歸類的問題。然而人類就是靠這些歸類生存,或許對相關研究者可以搞清楚邏輯差異,但對一般人來說怎樣的行動反應,對他最沒損失最有利是最重要的。人們習慣規避風險,甚至會為了減少風險而付出更大的代價。
Fanny★
Fanny★
https://images.plurk.com/3jXIIYmg2tbAYaM7A6mMrY.jpg https://images.plurk.com/5xv9HJUaROyrSJJp1omXnM.jpg https://images.plurk.com/2rrtfPYKUTHxTrw7WvzfW2.jpg 行動偏誤
Fanny★
過度醫療應該也跟這個心理機制有關,尤其要不安的人什麼都不做比較困難。
Fanny★
https://images.plurk.com/3rEApQ9J4m3Cafz3lPMOAR.jpg https://images.plurk.com/3Tlrn4NklhDuNaNdyR3blD.jpg https://images.plurk.com/3H3nmmOmWy5GMPfpBi0pwo.jpg 不作為偏誤
Fanny★
歷史宏觀的定義變動 與 個人的生存策略,兩者要分開看待,而社會制度是介於兩者之間。 法律要去鬆動定義,但同時也要聚焦每個人的處境。而處境會因為時代而有所轉變,法律有時是為了回應解決問題,所以法律上探究立法目的很重要。就像女性不能夜間工作,是為了回應當時的某個處境,現代人覺得不適用不代表這個法律沒保護到一些人。我覺得保障名額也是類似情況,前提是建立於性別不平等的社會,才有機會不需要了。等到大法官有天是10名都女性也不奇怪的時候,這樣才可能算性別平等,畢竟以前有全男性的歷史,而當時人不會多所批評。
Fanny★
https://images.plurk.com/6WskLd2vLl02aDKiEINHLI.png
Fanny★
如果就社會制度改革,那就要全面討論配套措施,並且體認資源是有限的,如果著力點挫敗可能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就像之前公投通過專法,讓一些同志感受到不認同,士氣低迷,甚至有自殺案例。 當然可以說法律是法律,自殺不能怪伴侶盟。但對於一些處境的人而言,當那個事物與個人價值的情緒連結很深,外人再怎麼說不同,對於當事人而言他的選擇就是走向悲劇。

改革要有友善弱勢的目標,跟情緒強化表達 這個法律的通過與否 代表社會觀感,這兩者是不同的。我覺得要盡可能切斷這個情緒連結,因為通不通過有太多因素。的確社會大眾觀感是個點,但那不是全部,不是每個人都理解法律制定的論戰。
Fanny★
我覺得現今連性別友善廁所都不夠普及,至少要像身心障礙與多功能廁所一樣,全面去檢視甚至花錢去改造硬體設備。資源訴求先放在這邊是比較務實的。坦白講 錢花哪裡就是最好的證明有改革。 不然可能淪為口水戰,甚至消費弱勢群體,以弱勢之名 行 自我聲譽的提高與指責他人。 現實案例的操作手法可參考 國民黨,他們很多口號只是為了戰民進黨爭權,至於口號背後真正的概念和意涵根本不重要。
其實現今很多地方對身障人士還不夠友善,例如過斜的坡度對輪椅的危險性,空有形而不夠實用。身障議題有法律制定都可以這樣,何況性別觀念這種定義比較浮動的議題。

然後進步措施夠不夠多,又有城鄉差距,就算城市的性別友善夠,不代表能惠及鄉下。例如不遵守勞基法在鄉下時常發生,完全遵守法律的可能才是異類。
Fanny★
很多措施是你有足夠的資源可以這樣玩,但沒有足夠資源的狀況才是常態。而社會制度上資源分配就是偏向父權觀點居多,就跟勞資議題往往是資方比較優勢一樣。如果資方是好老闆當然可以不用那麼多限制,如果每個男人都是好人,當然不需要警戒措施,但實際上就不是,才要一些規定保護弱勢。至於覺得這個政策能不能真的改變要就實際細節討論。
對於弱勢而言,整個政策實施後,他的生存策略會怎樣改變才是重點。我覺得有安全感的環境是重中之重。
沒有單一性別的廁所,全改成混用,國外已有失敗案例,結果是造成女性不敢上廁所,行動範圍縮減。至於這樣真的能改善很多男跨女的困境嗎? 我保持懷疑。相對的性侵受害者的恐懼提高,這個狀況可能更容易發生。那個恐懼是理論說服都沒有用的,一旦觸發就很容易蔓延
Fanny★
阻力不高的策略優先著手,是我的觀點。
錢要花在刀口上,社會關注力也是。 金錢投資要看你的資本去選擇投資策略,社會議題應該也是類似情況,看打哪些牌最容易成功,無法一步到位。只有獨裁政權才可能不顧一切執行,而能執行其實還是要看掌權者是誰,要掌權者喜歡也是有先決條件,這個先決條件也不是一蹴可及。
有些不是說都不該討論,只是觀念前衛到連父母輩的一般人都聽不懂的話,這個議題的阻力自然較多。 涉及法律制定要跟開會一樣,先制定好討論目的聚焦,每次都發散討論會沒完沒了。能確實清晰表達自己訴求的人其實是少數。

一些實施策略的提出方案,幾乎0的機率投入這樣資源的時候,往往只是幹話。女性常見遭遇,就算對方有錢也不想分配給你,已經習慣女性觀點常被放一旁,甚至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跟沒資本的人提訴求有點緣木求魚
Fanny★
以 母親(生育提供者) 角度 給與的政策利益,和以 女性 角度 政策是不同的。 起初讓女性受教育不是為了平權,而是以母職 妻子的功利角度,女性受教育後讓小孩更優秀,對父權社會比較好,新娘學校就是這類型的。
這樣類型的單一性別學校的確是歧視為源頭而設立的。然而是否也有可能 以性別平等為目的而設立的單一性別學校? 至少我就讀女校的經驗,這樣是有可能的。單一性別打破一般社會的性別互動,實踐不考慮性別優先的行動。
我覺得化妝也是類似的狀況,起初目的是為了取悅男性,但隨著發展產生次文化族群,反而喜愛彩妝的族群喜好的可能背離異男喜好。但異男喜好的觀點是永遠揮之不去的,時尚雜誌裡的求偶妝容就是如此,異男觀點往往等同大眾觀點。 想要美但又想要自然。
Fanny★
有些男人表示他喜歡女人自然美,但這所謂的自然美往往只是形式更加精巧的另一種精雕細琢。

第二性所講的,到現在還是很常見。
Fanny★
定義的範圍

種族
有模糊地帶:漢民族與華人的定義
無模糊地帶: 基因上的智人

藍色和綠色 有模糊性 青い
但不論怎麼模糊不可能變紅色

例如黃種人再怎樣有顏色差異
也不可能變成黑人

把性別上有模糊地帶的性別氣質和基因認定的混談,會模糊焦點。
重點在於想要怎樣被對待,不論立意如何,硬是說黑成白,往往只是複製威權體制的話語權壓迫。 現實定義有些有模糊地帶,但有些沒有。
姊鷗@人生迷宮
transition通常不會翻成轉型,會翻成轉變或跨性吧

另外借學姊的噗講一下,我其實認為detrans的存在不能拿來反對trans,就像後同志(?)不能拿來否認有同志存在
Fanny★
基本上沒什麼東西可以否定存在,只是每個人認定存在的合理性與邏輯不同,社會國家認定存在的合法性也不同。

不是"什麼" 通常是縮小範圍來確認,"什麼"的定義範圍如何?
例如藉由經歷判定我不是那樣的人,來縮小範圍找到自己想要當什麼樣的人,往往要更多的資訊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同時代或環境下,同用詞的資訊意涵也不同。
我覺得重點在於提供更多資訊,前人經歷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Fanny★
某族群因為社會脈絡而高機率習得某技能,習得此技能不能因此回推,會這個技能的就是這個族群,因為習得技能不代表可以體驗到因族群身份而有的社會壓迫情境。
範例 化妝

藉由不是什麼找到影響此族群困境的關鍵點,但也要長時間角度觀看,那些日常瑣事下所形成的情境困境,例如 求職時被迫學習化妝,學了化妝後才有所謂的"女人味" 進而提高社會認定的價值,恐老的行銷。
有些事情是你就算抗拒那套價值,但其實本人也相信,所以還是選擇去做。
機會成本,比起因為沒化妝而降低錄取機率,還是選擇化妝後的開銷花費與執行負擔。
Fanny★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