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資料框
來談談注音,最後會導向「為什麼該有臺語羅馬字」這個結論。
先說一下我不是太積極的臺語推廣人士,我自己的母語認同也是客語非臺語,所以我不會劈頭就問「你為什麼看不懂/不想學臺羅跟臺文」,這篇文會從偏聲韻學的角度切入,大致分成三個段落:

1. 沒有注音符號或漢語拼音前,古人是怎麼拼出發音的?
2. 各地的注音文化,以香港粵語為例。
3. 如果用華文注音硬拼臺語會發生什麼事?

哪洗哩ㄌㄨㄥ洗用雞炯轟法怕臺語,哩欸盪參ㄎㄡ跨買。
(臺文:若是你攏是用這種方法拍臺語,你會當參考看覓)
(臺羅:nā-sī lí lóng sī iōng tsit-tsióng hong-huat phah Tâi-gí,lí ē-tàng tsham-khó khuànn-māi)
(華文:如果你都是用這種方法打臺語,你可以參考看看)
二維資料框
以前的注音長怎樣?

在注音符號(此指臺灣目前使用之ㄅㄆㄇㄈ系統)出來前,古人還是要拼音的,不然怎麼知道音怎麼唸呢?以前的注音法有幾種:譬況、讀若、直音、反切

譬況法最早,主要是透過「這個字發音類似某某字,而發音的時候要如何如何送氣」這種方式標記,可以想見很不明確。
舉個例子,高誘在《淮南子》注中寫道:「滕,讀近殆,緩氣言之。」也就是說滕這個字的音類似殆,且要緩氣言之。(例子取自白兆麟《新著訓詁學引論》)

看完是不是仍然不知道滕怎麼發呢?
(當然你可能會說滕跟殆發音明明差很遠哪裡像?這問題就太複雜了這篇沒有要討論,不過歡迎一起進聲韻學坑喔XD)
二維資料框
讀若法則是「A 讀若 B」的形式,有些是音完全相同,有些則是相近,《說文解字》就是用這種方法,舉個例子:「噲:咽也。从口會聲。讀若快。」可知噲讀音跟快相似。

跟讀若法類似的是直音法,直音法是「A 音同 B」,找到跟 A 發音完全相同的 B 字,就能知道 A 字怎麼唸了!但聰明的你可能會想到衍生的問題:如果 A 沒有跟其他字同音怎麼辦?如果那個音只有 A 跟 B 這樣唸而且 A 跟 B 都是生難字怎麼辦?

因此我們有了反切法
二維資料框
反切法就比較科學一點了,也是害中文系的學生們在聲韻學深淵中沉淪的元兇
反切使用的是「A,BC 反」或「A,BC 切」這樣的形式,也就是 A 這個字的讀音能用 B、C 這兩個字切出來,B 稱為反切上字、C 稱為反切下字,反切取了上字的聲母及下字的韻母+聲調。

舉個例子比較快,例如說《廣韻》有一個「同,徒紅切」,這個在現代華語中剛好也成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我們取「徒」的聲母(現代華語音ㄊ,為了友善新馬港澳或中國等地的噗友,附上漢語拼音:t),再取「紅」的韻母跟聲調(ㄨㄥˊ/ ong2),反切出來的就會是「同」的讀音(ㄊㄨㄥˊ/ tong2)。

※為方便理解故以現代華語發音舉例,當然《廣韻》時代的擬音不是ㄊㄨㄥˊ/ tong2,請聲韻學大師高抬貴手不要噴我,這噗的目標客群不是各位,感謝。
二維資料框
以上的歷史脈絡可以參考顏氏家訓音辭篇:
逮鄭玄注六經,高誘解呂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熹製釋名,始有譬況假借以證音字耳。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

裡面就提到了譬況、讀若以及反語(即反切)。

但,為什麼明明現代華語就有注音跟漢語拼音了,我還要提這些過時(?)的方法?
因為華語有不代表其他語言有,其他語言有也不代表一般大眾都看得懂,所以就帶到下一個段落了。
二維資料框
香港人怎麼學粵語?

粵語有沒有拼音?有,但其實香港一般民眾不見得看得懂粵語拼音。(※已跟數名香港友人求證)
也分享一個小故事(XD),之前我去香港地鐵有看到粵語拼音,我照著唸出來,我香港朋友說:你粵語發音還比我好XDDD
看看,這就是聲韻學的力量!

但香港學生要不要學字怎麼念?也要,他們用的就是直音法。(※至少香港友人們十幾二十年前學的時候是這樣的XD 現在不確定,歡迎留言指正XD)
字典上的粵語也是拼音跟直音並行。
感謝香港噗友提供了網路資源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各位可以去玩玩看,隨便玩一下應該就能發現直音法可能會出現「同音字都有夠生僻有夠難」的現象。
二維資料框
除了這種生僻同音字的現象,直音法還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你一個發音唸錯了,那跟它相同的所有發音你可能都會唸錯。」
因為我不懂粵語,所以這邊我不舉例,但下面我會用臺語為例,各位可以先記在心上。

之前跟我臺灣朋友聊到「香港人不一定懂粵語拼音」時,我朋友接著問了一個問題:「那香港人怎麼打字?」我直接當場請在場的澳門學姊示範她的手機筆畫輸入XD
所以雖然跟主題無關,還是補充一下港澳打字法,這邊直接引用香港噗友的話:「輸入法的話主要用倉頡跟速成,還有九方,但九方要自費所以沒前兩者普遍,另外就用手寫板;手機會多一個筆畫輸入法。」
有興趣的噗友可以自己再去查XD 筆畫輸入法很有趣XD
二維資料框
再回到聲韻主題,那麼如果不用臺語自己的拼音系統,而用華文注音硬拼臺語會發生什麼事呢?

其實跨語言拼字本身就非常不精確,舉例來說如果小時候曾經用注音寫過英語拼音的話,那 pronunciation 可能會被寫成 ㄆㄋㄤㄒㄝㄒㄩㄝㄣ (p-nang-x-e-xue-n),如果你覺得這樣寫讓人看不懂的話,那令人遺憾的是,噗首的「雞炯轟法」(這種方法)其實看起來是同等程度的難解。

最重要的是,這種打法會讓有些聲母/韻母被丟失
尤其華語沒有濁音聲母 b/g,也沒有入聲字 -p/-t/-k/-h,所以用華語拼臺語會讓這些濁音跟入聲字消失。

最嚴重也最明顯的是「我」(臺語拼音 guá),一般如果用華語去拼會出現「挖」(華語拼音 wa 或說 ua),注意到了嗎?臺語拼音前面的 g 不見了。
二維資料框
※華語的 g(即ㄍ)不是濁音,是清音不送氣,兩者不等價;至於濁音跟清音不送氣差異在哪非本次探討範圍。
二維資料框
關於 g 不見這個問題,如果傳一些語氣很生冷的臺語教學粉專,大概非臺語學習者不會想看,於是我改貼寓教於樂型(?)作家吳曉樂的文吧:
Facebook

節錄:
司機喚住了我,小聲地說,「小姐我從剛剛就很想跟妳說一件事,就是妳那個台語的發音啊,是tâi-gí,妳都會唸成tâi-í,就是中間有一個小小的那個音,不要放掉啦」。

又例如說這篇的推文,有人把臺語的 g 想成了華語的ㄍ,覺得奇怪 gun (臺語)不是ㄍㄨㄣˋ(華語)啊。
同一篇推文裡有人把華語四聲的概念帶進了臺語裡,覺得音調上揚的都是二聲(華語概念)。
完全不對啊Q_Q 華語甚至沒有入聲,要先跳過華語四聲概念好嗎Q_Q
[猜謎] 「我們」的台語怎講?
二維資料框
華語只有四聲、臺語卻有七聲八調、粵語亦有所謂九聲六調,先不考慮聲母韻母,光就聲調而言,讓每個語言用自己的系統拼出自己的發音就是非常需要的。

我之前在偷偷說上看到有人用日語來拼客語,他說「『沒有』客語念も」,但看到も你不會知道聲調是往上還往下(甚至不同客家腔聲調不同)。

我也曾經看過偷偷說裡有人說「四縣腔的尾音一般會上揚/海陸腔尾音一般會下降」,但這個講法簡直回到了漢代以前的「譬況」,什麼是上揚?什麼又是下降呢?
二維資料框
我知道可能有些人曾經被責罵「怎麼不會講臺語/看不懂臺文」而感到挫折,我也知道比較積極的臺文推廣者可能不會提供華文翻譯,讓人很難加入學習討論。

我理解這種挫折,有時候自己想學還會被那些平常不願意教你的長輩笑說怎麼說得這麼差,這些真的不是你的錯,語言中牽涉了太多歷史跟政治,臺語會衰退那麼快跟政策還有一些社會階級/本省外省情結的問題有關,你沒欠臺語錢,我懂。

我也知道你可能短期之內沒有打算學,但可能可以試著理解。
二維資料框
其實雙方都需要多一點體諒,學語言會有陣痛期,有些人看到臺語拼音就卻步、而已經學會的人可能又忘記自己當初學習遇到的陣痛期障礙。

就像有些外國人明明說自己喜歡臺灣跟正體中文,卻還是選擇了比較易學的漢語拼音而非注音,
用華文注音去拼臺語拼音相對之下確實比較容易,但它不是保存語言的一種好方法。
(大家覺得我好像在偷罵漢語拼音嗎^^對我沒很愛漢語拼音XD)

以前的人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反切,但它是後代很重要的音韻材料。
同樣的,你也許看不懂臺羅,但它有存在的必要。
二維資料框
學臺羅的陣痛期真的滿長的,長到我快要考臺語認證了但整個人都還是裸考狀態像坨屎,寧願把時間挪來打文也不要去讀書(XDDDDDDDD

另外一個原因是齁,最近在討論「方才」嘛,剛好我很愛用「纔」這個「才」的通假字(可能是因為聖經常常出現「纔」XD),提到通假突然想到讀若直音,也才有了這篇XDDDDD
二維資料框
分享我覺得比較親民的臺語粉專失控的台語課XD
𝑅𝑜𝑠𝑠𝑖
我視線無法聚焦了,先讚再說
啊嗚封狼
萌典的台語部分好像有專用的台語注音?
二維資料框
有的,政府稱之為「方音符號系統」
臺灣方音符號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我原本有想要稍微帶過的,但這樣好像戰場拉太大了(寫這個沒稿酬越寫越懶)後來就省略沒提。

如果真的學這套學到能用這個拼我是覺得可以啦XDD
二維資料框
𝑅𝑜𝑠𝑠𝑖 : 人太好了吧我愛你(?????????????????
mózhēngist
我對台Ro的唯一不滿就是橫線太多了,寫成下面這樣我覺得自然很多
nāsī lí lóng sī iōng tsittsióng honghuat phah Tâigí,lí ētàng tshamkhó khuànnmāi
啊嗚封狼
我是不太熟,但用臺文漢字加上這個當輔助會不會比台羅對更多人來講門檻或進入障礙低一點?還是這個系統有什麼缺點?
mózhēngist
漢字+台Ro:若是伱lóng是用tsit種方法拍台語,伱ē-tàng參考khuànn-māi
𝑅𝑜𝑠𝑠𝑖
話說我們長老教會的臺語場,之前有段時間投影片的經文是用臺語版(臺文?)聖經,結果大家不會看(要直接唸出來好像也需要一點腦內處理),又改為華文版XDD 主席唸臺語版就是
夏•◡•センパイ
我國小的臺語課是用臺語注音w
二維資料框
mózhēngist : 感謝提供!
𝑅𝑜𝑠𝑠𝑖 : 對欸你是長老會的!(放錯重點)
我有一陣子在長老教會聚會,轉換也是要一點時間XDD
啊嗚封狼 : 這是個好問題!我的興趣領域其實不是臺語,而是聲韻學,我也不知道臺語界怎麼看待這套系統,但我可以就我自己的認知分享,不過因為我在外面,用手機打比較慢請等等我XD
二維資料框
先講結論:我不覺得用這套的陣痛期會比較短XDDD
我自己認為注音是套很完備的聲韻系統,但大家已經習慣聲母跟韻母分開了,也就是說看到「ㄊ」會直覺這是聲母,要特別認知到它是韻尾比較困難,這中間的切換其實也是滿痛的(?
https://images.plurk.com/5wl3cPxHkuyxCahimKhT0M.jpg
二維資料框
只好問一下小時候就用臺語注音的 夏•◡•センパイ 使用上是否順利(?
愛斯基毛兔❀水晶心肝玻璃骨♬
看到噗首,一度以為打開會是方音符號或老國音的討論XDD 確實相關能談的很多,感覺學聲韻會是先苦後甘的一本萬利(?)
另外想請問,客語應該有類似台羅的拼音系統(嗎?),它就叫客語拼音還是有類似白話字和台羅的差異呢?
二維資料框
在回答客語前先讓我回答聲韻學拜託XDDDD

學聲韻真的真的是痛並快樂著,我的痛苦點可能比較偏向背東西(中古的 51 聲類 + 206 韻真的好累嗚嗚嗚嗚),快樂的部分是很考邏輯的地方,例如說什麼幫滂並明不配合口三等啊、重紐現象啊、全濁上歸去、入派三聲之類的。
這些全部看不懂是正常的,我學聲韻學的時候常常覺得自己是文盲

不過快樂的部分只到中古音為止,上古音我真的都在亂學XDDD

我自己覺得滿好笑的是小考常常變成母語大賽。因為要回推中古聲母有時候可以靠母語來幫忙(這個預計未來會發一篇噗討論),我剛好有同學不會臺語,最後是靠日語來幫忙回推,也是滿猛的XDDDD
二維資料框
然後回來說客語,是的,客語有客語拼音也有客語白話字,事實上目前實行的客語拼音也是討論滿久的。
我自己是學客語拼音,之前比較少看到客語白話字,不過客語版的維基百科就是用客語白話字~
維基百科-自由个百科全書

區分法滿容易的:字首會出現 b 的是客語拼音。

因為臺灣大部分地區**的客語在塞音上沒有像臺語一樣有清濁對立的現象(臺語分濁音/清音不送氣/清音送氣,需要 b/p/ph,但客語只有清音不送氣/清音送氣),而客語拼音選用了 b/p、客語白話字則是用 p/ph 來區分清音不送氣/清音送氣。
(清濁對立這些要細究大概又是一噗了XDDD)

**詔安腔好像有,但我真的不熟QQ

這某程度上也是我從客語轉成臺語的一個障礙XD
夏•◡•センパイ
因為我國小英文超爛所以看注音是有比較簡單沒錯

但我還是不會講臺語的啦
夏•◡•センパイ
應該說被教成看著注音唸都會唸
但常常還是無法聽懂 也不太會講
YOU/夜
路過覺得這噗實在太有趣了!先收藏並謝謝噗主,衷心感謝您花費寶貴的時間紀錄了海量的資訊供大眾參考m(_ _)m 出於好奇想詢問(希望沒有太歪樓),雖然跟拼音有一點不同,但看完您的資料回想了一下自己近年學習英文IPA的心得,印象中英文的音標系統也是很混亂(譬如雖然有IPA,但美國其實沒怎麼在管,不知道最近有沒有比較統一?),而且大多母語人士甚至都不會看,主要是給學習外語的人或專業領域的人看的,現在的英語教學似乎也傾向不需要特別教音標。回到臺語拼音,不知道在一般的推廣上有沒有可能主要用臺文呈現,搭配音檔的方式保存臺文的讀音呢?(當然紙本的紀錄加上臺羅拼音或許是必然的,畢竟用注音拼太不準確)題外話,以前遇過香港的朋友雖然可以打字溝通,但其實幾乎不會講華語這件事一直覺得很酷,很難想像不會講卻能流暢書寫跟閱讀的感覺。
YOU/夜
若有無意間打擾之處還請見諒,非常謝謝您。
mózhēngist
我覺得拼音文字跟標音記號還是有點區別的。有意思的就是民國發明注音符號的時候把它叫做「注音字母」,而且設想的一些用法有拼音文字的感覺(例如給它設計了手寫體
https://images.plurk.com/g8XuVyNqypIiY3X3shOnR.jpg
趙元任還發明了用注音字母寫音譯詞的系統
趙元任注音字母譯音法 - 維基學院,自由的研習社群
YOU/夜
mózhēngist : 手寫體好酷,第一次看到,謝謝分享!會有這樣的疑惑是因為,雖然明白拼音跟音標不太相同,但華文?中文?漢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寫成臺文如會說一點臺語,或許還能去推敲這句話的意思,但若全部或部分寫成拼音,對不懂臺羅的人會不會增加閱讀的難度?但我不知道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學漢拼而非注音是否能降低對於學習其他拼音系統的門檻⋯
𝑅𝑜𝑠𝑠𝑖
草體好可愛喔
二維資料框
YOU/夜 : 我這邊的河道戾氣沒有很重,有什麼想討論的都歡迎XD

下面為了定義明確一點,我會以「臺文漢字」跟「臺羅拼音」這樣的用法來進行論述。

事實上我發文只要有提到臺語幾乎都是用全臺文漢字再註記臺羅拼音,某程度上我也有著類似的想法(指寫漢字較為易懂),那為什麼常常會見到臺語推動者們在打臺語文字時還是會使用臺文漢字+臺羅拼音的形式呢?

這其實跟您下面提到的「很難想像不會講卻能流暢書寫跟閱讀的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您從香港朋友身上認知到的事情是:語跟文是分開的

華語使用者可能會比較難理解這個概念,感覺一個字就會對到一個音,有文就會有語,然而一直都是先有語言才有文字的,有些時空下,語言跟文字並不是以我們熟悉的這種「一對一」方式對齊的。
二維資料框
(這邊我暫時沒辦法談得太細,但「圖像文字」即是一例,如果有興趣的話,推薦我一個好朋友的粉專貼文,她是從事語言學相關研究的博士候選人,畢竟她是這領域的研究家,自然比我這種業餘的更專業,貼文的知識密度更高、內容更嚴謹,但也可能比較難讀一些,不過內容真的很有趣,願意讀的話會學到一些東西!)
二維資料框
所以當代要從臺語的讀音回去找對應的文字時就會遇到這種「語言跟文字無法百分之百對應」的障礙。
當然有些找得到「本字」,該漢字的讀音跟意思都符合歷史脈絡,例如「tsia̍h mi̍h-kiānn」(華文翻譯:吃東西)的那個「tsia̍h」對應到的臺文漢字是「食」(不是呷)。
但很多時候會找不到,或是大家眾說紛紜沒有共識/定論,通常在這種狀況下,許多學者就會基於本身的立場選擇使用拼音。

教育部那邊有推薦用字,例如說「ê」的推薦用字是「的」,但如果用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你會發現這個「的」旁邊寫了一個「替」,代表這是非本字的借用文字。

觀察臉書幾個跟臺語討論有關的粉專,可以發現使用漢字比例由高至低應該會是:公視台語台>其他XD 其他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選擇用拼音的時候。
二維資料框
我用一位國內臺語研究學者潘科元先生的臉書貼文來當例子,他也常常在追溯本字:

https://images.plurk.com/5nlBCBTJuIxEdNwTe7OvUj.png
截圖一之原貼文連結

https://images.plurk.com/6zwBBdOVNKKBoAhp4QcRl2.png
截圖二之原貼文連結

這兩篇貼文單看漢字應該也很好猜意思,如果需要翻譯的話可以跟我說XD
兩點了拜託讓我偷懶XDDD
二維資料框
剛好提到語文,硬要老王賣瓜一下XD 其實我只要發跟語言文字相關的噗時,我都會盡量把語/文兩個概念分開,口說的我會講這是「某語」、書寫的我會講這是「某文」,當然還是常常力有未逮啦,但稍微瀏覽一下應該會發現我有用詞上的差異,這可是我在最近五百牌裡加進去的
二維資料框
至於拼音系統的部分我未來可能會寫一個噗談談我的看法,雖然可能會是很久很久以後啦(反正開空頭支票不用錢哈哈哈),有機會的話可以再來聊聊~
但不管用什麼拼音系統,學習非母語的語言都可能會受到母語的影響。(例如說:小時候如果只接觸到華語,那你長大後可能就沒辦法聽出臺語的那個濁塞音 g,這是兒童認知發展的一塊,我先講到這邊請不要逼我凌晨兩點查文獻QQ)

所以有時候既定的印象反而會讓你學歪,例如說華語使用者可能會認為漢語拼音的 b (ㄅ)跟日語 ba(ば)的 b 同音,實際上則否。
(即我很前面回的清音不送氣與濁音之別,再說下去我就要把下一噗也打完了,先點到為止XD)
二維資料框
因此在學習時需要意識拼音系統只是一種「符號」(尤其對語言領域的學者來說),在不同時候可能會代表不同發音,漢語拼音的 b 不是 IPA 的 b。

是以我其實很喜歡每換一個語言就換一套文字/拼音系統,符號不同其實有助於減少搞混的機率(前提一樣是學新的文字/拼音系統會有較長時間的陣痛期),這也是我喜歡注音符號大於漢語拼音的其中一個原因。
YOU/夜
二維資料框 : 非常感謝您深夜回覆跟開放討論 。在語跟文並不是「一對一」對應的部分,的確可以從很多學者一直致力於考究臺文本字的狀態略知一二。不過因為好奇瀏覽過一些用臺語朗讀古詩文的影片;以及身邊有一位非常博覽群書的長者曾跟我說,他讀華文書籍(包含簡體與正體)時其實都是用臺語讀的,而不是北京話,讓我印象很深。所以有時候我又會想,是否臺語跟文字能夠相對應的程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的差距?
YOU/夜
不過您這樣說的話就能夠稍微理解為什麼很常看到大家書寫臺文時都夾雜著臺羅,感覺像是在確認本字之前的暫時替代方案?語跟文分開討論這件事,最近自己也有盡量把兩者分開講,很謝謝您這麼清楚地在書寫上做區分,討論或閱讀起來也比較不容易混淆;以及您提供的幾個作為參考資料的粉專,尤其語言學的那個感覺關一篇文就可以反覆看好多次,太感謝了~
YOU/夜
至於臺羅拼音的部分,雖然蠻期待有一天能看到臺文的文字越來越齊全,可是我自己也同感拼音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會只是拖後腿(看外國人照著羅馬拼音講日文的可愛模樣XD)從不同角度來說也是一種很棒的輔助。尤其說到臺語的濁塞音 g,我有非常深刻的體悟,自己大概是學齡前就有稍微接觸到臺語了,雖然因為環境因素非常少用,但對於「臺語」的「語」向來都能夠很清楚地聽出和發出,卻一直到長大接觸臺羅拼音之後才「看」出原來「我」的發音前面也有那個g XDDD 只是漢語拼音的部分,雖然曾經也斷斷續續地想學,但至今仍覺得很痛..........(遠目)注音符號本身相較於漢拼符號的獨立性,和它多少包含了文字部分的形體這件事,真的很感謝。
二維資料框
不用這麼拘謹XD 說教學相長還算太傲慢,我自己也還在學習,互相切磋交流~

先從您的一句話下手:有可能不是「找不到本字」,而是「沒有本字」;舉例來說,日本外來語算不算臺語的一部分?算,只是文字書寫勢必沒有漢字本字,因此這時候通常選用拼音。(我們又不像日文一樣有片假名這種專門拿來書寫外來語的方法)

當然日治時期帶來的外來語是比較好理解的,但就算是早在日治時期前用了幾百年的臺語,也是有些本源不明的「找不到本字/沒有本字」的音。

關於上面提到的用臺語讀字,其實「看文讀音」比「聽音找字」容易,就算文字真的不知道怎麼唸,你還是可以用各種方式給它一個讀音。
(像是去找它的起源、它跟何字同音等等)
可是給你一個音要你找到它是哪個字,這個要難上不少。
二維資料框
這個例子可能有助於理解:文章中出現「在」時,你可以很順地用臺語唸出它的讀音 tsāi,不過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會用 tī 居多(不代表 tsāi 不會用),而 tī 寫作「佇」,你會「佇」的讀音也會「在」的讀音,不衝突。
二維資料框
不過還是先謝天謝地你不是要說「我老師說唐詩該要用臺語唸」XDD 這種話我聽了不下十次,香港朋友說「我聽說唐朝人講粵語」,臺灣朋友也說「據說臺語才是古音」,我聽一遍就要解釋一遍中古音演變XDDD

你有可能知道藏書界的竹野內豐(i.e., 活水來冊房的主人黃震南老師),來要推薦一下他女兒六歲時用臺語讀空城計的影片XD

每次看到都覺得「啊為什麼母語推廣得獎者是蔡阿嘎而不是他」⋯⋯

(順帶一提他女兒就是看方音符號的!)
lenfer
搜關鍵字看到精彩的討論,個人對「看文讀音」有一點延伸意見,冒昧留言,如果認為偏題或冒犯還請見諒,去留也任由噗主定奪絕無其他意見。

看文讀音,一不小心容易變成是文字限制語言。「我要走了」可以用台語念成 ngó͘ iau cháu liáu,但這句聲音母語人士聽起來會是自然的台語嗎?「走」這個漢字用在台文跟華文根本就不同意思了。繼續舉例,可以接受把「打針」的台語說成 tá chiam、「呼吸」說成 kho͘ khip 嗎?如果聽得懂,那原因多半是因為聽者同時通曉華語。

以語就文,造成的結果將是從文無法還原自然的語。不排除發展夠久就會自然了,但是觀察台語歌跟粵語歌,還有真實語言的句法差異,應該可以看出台語比較沒有香港那種「書面語」傳統(我認為那就是「看文讀音」發展夠久的結果),就算有,也是唸漢文而非現代華文*。
lenfer
個人是台語跟台文使用者,其實情感上蠻排斥這種「雙層語言」現象,因為在目前台灣語言強勢程度差異甚大的狀況下,下層語言的主體性會喪失,最後被上層語言併吞。如果用台語念漢字變成台文發展的重點,那華文文獻已經那麼多,是不是其實教大家一套台語的漢字發音就夠了?

如果有人這樣想也只能尊重,只是我個人支持台語跟台文發展的目的是傳續長輩自然的話語、母親的舌頭。世界上多少語言沒有文字照樣能傳,所以使用空間才是最關鍵的。而發展瀕危語言的文字目的無他,就是要把空間延伸到可以跨時空的文字。所以我會主張以文就語,而非反之。

*個人對現代華文跟漢文的雙重標準很簡單:漢文已經變成只存在書面的語言,沒有對應的口說語言在現實世界中跟台語的使用空間競逐。
二維資料框
嗨嗨,歡迎加入討論~
討論當然會留,大家都可以理性表達想法我不會刪留言喔:)
我想會來這個噗討論的人應該至少都有一些語言知識,已經可以避掉很多淪為情緒發洩的發言了XD
(最近這幾天在噗浪上看到很多這樣的噗QQ)

我要先澄清一下這段「看文讀音」的脈絡。

另外一位噗友在上面提出:「有長者說他閱讀華文書籍時都是用臺語讀的,所以語跟文的差距是否沒有想像中來得大?」

因此我的論述主要是針對後面這個問題來做回應,我想表達的是:只要你懂臺文漢字,你自然可以用臺語去讀出華文,但做得到這件事不代表語跟文的差異比較小,因為找出本字要做的不是「看文讀音」而是「聽音找字」,且有可能無本字/找不出本字。
二維資料框
下面我又用了「在」跟「佇」當作例子,其實就跟您說的「這個臺語自不自然」有關,你有辦法用臺語唸出華文漢字的「在」,但你自己平常使用會選擇臺文漢字的「佇」。

可能是我表達能力不夠好,我想表達的其實就是您傳的維基頁面裡頭那句:「一般來說,粵語使用者能夠明白現代漢語白話文,並能用粵語讀音讀出,但日常的口語交流並不會使用這種文體。」

事實上您的想法我也是很認同的,臺文漢字或華文漢字呈現地自然是兩套截然不同的句子。
lenfer
謝謝回覆!確實從前面脈絡你們並沒有表示立場,只是在討論這個「看文讀音」現象而已。是我自己因為有明確想法加上之前看過不少想要「借鑑」香港書面語方式「發展」台文的說法,所以看到這類討論就想要細講這點平衡一下 XD
二維資料框
mā kám-siā hun-hióng!
YOU/夜
二維資料框 : lenfer : 先謝謝兩位的討論!路人甲深感獲益良多~
好奇想先詢問噗主關於「中古音演變」的演變這件事,其實您說唐詩「應該要用某種語言唸」的確很常聽見XDD 因為個人對這件事基本上沒概念,稍微搜尋了一下資料一時又覺得太龐雜,就您的說法推敲,理解起來像是閩南語或粵語在發展過程中其實也跟古漢語產生某種程度分支了?
YOU/夜
至於臺語與臺文的對應有可能不是「找不到本字」,而是「沒有本字」;以及「看文讀音」這部分在兩位的對話中豁然感到有些疑惑被釐清了。的確以前一直想說像「打火機」的臺語我知道,但它的閩南語是什麼XDDD 用自己的理解重新整理一下lenfer的想法,是指因為華文跟語法其實跟閩南語不同,即使可以用臺語讀華文的資料,還是希望臺文是作為真正紀錄臺語在口語中如何被使用的存在...這種感覺?
YOU/夜
這樣對應到自己在為身邊的人朗讀華文書報的經驗,其實也是在看過去的瞬間將看到的字句即使轉換成口語的形式重新唸出,其實也不是完全照著文本的內容唸。雖然這件事是發生在「華文轉華語」中,但經過兩位一提醒,覺得事不宜遲,待會兒立刻去問問長者他所謂「用臺語讀華文書」的細節,或許也在心中經過了某種程度的轉換;畢竟如果轉化過的話,勢必也會有文白讀音的差異吧?(題外話,在閱讀跟想事情這件事上,有些人心中是沒有「聲音」的;不過我問過那位長者他心中會有)這樣想似乎就更能感受到兩位在談的臺語和臺文的關係了。
二維資料框
中古音待我日後換噗再打過XDD
總之這些語言們發展中各自有發展比較快的地方也有發展比較慢的地方,所以可以這樣說:用粵語/臺語(甚至客語)唸唐詩會保留一些中古音的特色,但並不完全相同。
mózhēngist
中古汉語与现代闽語/粤語是有差别的。聴中古汉語的朗读就可以直观理解
【中古漢語】劉禹錫《陋室銘》中古音試讀
(学术界对于中古汉語拟音基本上是solved question,所以各家説法有区别也不会区别太大)

但这不代表闽語、粤語读唐詩没有価値。因为虽然闽語、粤語有音变,但是只要它们的韵尾发生的是系統的音变,那么原本在中古汉語里面押韵的字,到了闽語、粤語里面可能也还会押韵。所以闽語、粤語对唐詩的押韵的保留可以比现代汉語好
lenfer
二維資料框 : Bē! Mā to-siā chia-ê thó-lūn.

YOU/夜 : > 即使可以用臺語讀華文的資料,還是希望臺文是作為真正紀錄臺語在口語中如何被使用的存在
是的,我就是這個意思。剛才又想到一個例子:I am sorry 可以用德語對羅馬字母的發音方式,念成 [i am zoʁi] 而非英語的 [aɪ æm sɔri]。現實中德國人還真的會用 [zoʁi] 的發音去講 sorry,整句就不會了。但 I am sorry 會因此可以算是一種德文嗎?如果讀著 I am sorry,講出的是 [ɛs tuːt miːɐ̯ laɪ̯t](Es tut mir leid.)就像看著「道歉」念出 hōe-sit-lé(會失禮)一樣,其實已經是翻譯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