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3 PM
38
10
讀嘛讀嘛
《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
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精裝)
《單身愛之語》
單身愛之語(增訂版)
《兒童愛之語(修訂版):打開親子愛的頻道》
兒童愛之語(修訂版):打開親子愛的頻道
我們常會認為某些行為、某些言語「就是那個意思」,忽略了每個人的經驗、個性不同,感受到的意涵與對字詞的解讀也會不同,而產生許多誤解與挫折,導致溝通、互動失敗。
作者提出「愛之語」來說明每個人感受到連結的不同方式,並強調,要讓一個人感受到接納、愛、關懷,最有效的方式是學習說該人的語言。
愛之語對關係的重要性,也讓我反省我將「我覺得我沒有受到重視」逕自解讀為「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肯定上的危險」的錯誤理解。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4 PM
//本書作者提出:「愛」與「被愛」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問題在於我們忽略了一個基本真理:人們說著不同的「愛的語言」。如果我們要有效地溝通愛,就必須願意學習配偶的主要愛的語言。//
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精裝)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4 PM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5 PM
1.五種愛之語:
(1)肯定的言詞:
A.表達讚賞與感謝;鼓勵、仁慈、謙遜
愛之語筆記 - HackMD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5 PM
B.「肯定的言詞」的內容,我覺得跟「非暴力溝通」有異曲同工之妙,可參考:
@wyc513 - #讀嘛讀嘛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當一個人的愛之語是「肯定的語言」,不被評價、正向肯定的言語,最能讓他能在關係中感受到接納與連結。
作者提到鼓勵需要同理心、提出請求而非要求、以仁慈的話語對待,與非暴力溝通的理念不謀而合。
這些方式能讓彼此感受到個體意願與想法不受壓迫、受到重視,使關係得以自在發展。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6 PM
b.作者提到讚賞、鼓勵、請求不能拿來指使或施壓對方做事,這逸脫了「肯定的言詞」的目的。
在《非暴力溝通》中,提到讚賞與感謝的目的是「表彰該人的言行」,讓該人言行的價值透過更具體的言詞
再傳遞一遍
,讓該人知道。
強調價值「再傳遞一遍」,是因為該人的言行在實踐的當下即有價值,無論受到他人表彰與否。
但表彰能給予有力的回饋,讓該人確認自己的行動產生了正面結果,能更堅定的行動、在自我懷疑時有證據來反駁腦袋裡負面的聲音。
對該人的表彰也能讓該人感受到在關係中受到重視,對關係更有信心。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6 PM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7 PM
(2)精心時刻:
A.將注意力全然放在對方身上;精心的對話或活動
愛之語筆記 - HackMD
B.如何專注在對方的經驗上:
在《非暴力溝通》的第七章〈以同理心聆聽〉,「以尊重的態度了解他人的體驗」,而要求聆聽者要停止解讀、
全然開放的接收對方的想法
:
//停止解讀後,讓我們全神聆聽,才能把對方的話從ㄅ語言翻譯成以「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構成的非暴力語言(Θ語言)。
此際,同理心能幫助我們將能量放在關注他人身上,而
不是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勸告、比較、安慰、關閉感受、解釋等)
//
@wyc513 - #讀嘛讀嘛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7 PM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7 PM
(3)接受禮物
A.禮物的意義是「被放在心上」;不一定要貴重或有形
愛之語筆記 - HackMD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7 PM
B.表示關懷、連結,而非賄賂或補償:
我曾經對家人給予禮物感到罪惡,認為接受禮物代表我貪圖利益,或者我有義務表現某些行動「償還」這樣的對待。有時也因著罪惡感而拒絕收下,讓給予禮物的家人感到困惑、受傷。
後來是看見《非暴力溝通》所附的《獲贈 》(Given To, 1978) 歌詞:「你接受我的付出,並明白我當下的喜悅,便是你給我的最好的禮物。你知道我無意對你施惠,只是要表現我心中的愛意。優雅地接受,或許是世上最佳的贈予。施與受並無二致。對你的付出,我以接受回報。你願接受我的心意,是對我的莫大贈予。」才理解送禮對給予者的意義。
@wyc513 - #讀嘛讀嘛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7 PM
C.表示關懷、連結,對自己的好處:
我有著以「接受禮物」作為主要愛之語的好朋友。
身為主要愛之語非「接受禮物」的人,我一開始會為挑禮物感到負擔,很怕挑到他不喜歡、沒有用處的物品。
後來轉換念頭,從「這個禮物對他來說有沒有用」到「這個東西讓我想到他」,而慢慢的在挑選禮物的過程中感到樂趣。也因回想著朋友是什麼樣的人、挑選的東西如何代表我們之間的連結,而對一直相伴的朋友充滿感激。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7 PM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8 PM
(4)服務的行動
A做對方想要自己做的事,非單純「做事」
愛之語筆記 - HackMD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8 PM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8 PM
(5)身體的接觸
A.給予對方會感到舒適、安全的特定身體接觸,若給予對方會覺得不適的身體接觸,恐會傳達出與愛相反的訊息
愛之語筆記 - HackMD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8 PM
B.「身體的接觸」不一定是「性需求」:
作者提及,有很多男性會直觀認為自己的愛之語是「身體的接觸」,是來自與性需求混淆。
在性別刻板角色的束縛下,男性的情緒表達被限制、情感相關需求被否定,例如不可展現脆弱,擁抱、牽手會被認為是「娘娘腔」,而僅有性需求顯得正當合理。
此時,男性只能藉由性需求來間接滿足其被否認、無從探索其他可能的情感需求。
這種間接、限制的滿足方式,可能會導致其在關係中的困乏、因雙方無從建立連結而導致關係破裂。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8 PM
→//儘管如此,我們真的能夠把這種行為稱作「單純之性愛」嗎?要知道,這整個行業之所以存在,難道不就是為了讓男性避開某些情感困阻,同時滿足他們某些不言而喻的情感需要?當男性覺得孤獨或不被愛時;或感到憂鬱、不安、無助時;
當他受困於親密情感或無法與對方連結時,他花錢買的,究竟是性愛,還是伴隨著性交易一同而來的善意、溫暖、友誼、逃離、控制或認可
?//
《第三者的誕生:出軌行為的再思》
《第三者的誕生》:當愛情與性慾分離時,男性渴望的是什麼?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男性間的身體接觸,否定或浪漫化的問題:
@wyc513 - 麟洋組合被湊CP,只因為腐女的意淫嗎? 0.麟洋組合創造「集體高潮」的原因:對親密關...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9 PM
C.「身體的接觸」只是愛之語中的一種,因他人不以這種方式表達便認定「不愛」會有排除、抹消其他經驗的問題:
有很多神經多樣型人對於觸覺較為敏感,而不喜歡身體接觸;也有的人不喜歡與人對視,因為對視會讓他感到緊迫、威脅。
若認為身體接觸才是愛的表現,會強迫他們以讓他們覺得痛苦的方式表達、接受情感,因不照著做而被羞辱、產生罪惡感,讓他們誤以為愛與關係本來就是痛苦的、自己無法從這樣的過程中感到愛是有缺陷的人。
但「身體接觸」只是溝通方式之一,也非唯一正解,運用能有效傳達真意的工具才是重要的。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39 PM
→將「表現情感的方式」看得過度狹隘的問題:
@wyc513 - 我覺得把自己行為的理由、期望放在他人的感覺上還滿危險的。 即使「你也想見我,我們的見...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0 PM
→
Bright-Eyed Bad Wolf
留言提及不同人表達愛意的不同身體接觸方式;
另一留言提及自己常用言語表達愛意,而丈夫很少如此。原以為丈夫愛得比自己少,但後來發現丈夫只是較熟悉用別的方式說。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0 PM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0 PM
(6)愛之語測驗
A.線上測驗:
愛之語線上測驗解析
B.也能從一個人通常用怎樣的方式表達愛意,或接受的反應,來推知該人的愛之語:
- 像是若一個人很喜歡跟別人牽手、擁抱,通常代表他的主要愛之語為「身體的接觸」
- 或者子女收到同樣的禮物,a表現非常驚喜、會時不時提及該禮物,相對的,b則是收下時說了謝謝後便沒有其他表示,從兩人的反應可推測a的愛之語為「接受禮物」,但b則否。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0 PM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0 PM
2.要讓對方感受到愛與接納,就要用對方的語言說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0 PM
(1)用對方能直觀理解、感受到的方式表達關懷與愛,是最有效的表達方式。
用自己擅長但對方不熟的方式表達,即使在最好的狀態,對方能理解這屬於自己表達愛的方式,也因對方對該溝通方式的生疏使得效果打折。
而在對方沒有理解的狀況下,還可能產生「這個人的行動與表達皆無法讓我感受到愛」的連結不足。
更糟的狀況,則是對方將自己的愛解讀為負罪或壓力,甚至是惡意,更添傷口。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1 PM
(2)親子互動;童年負面經驗的主觀感受量測;信任感建立的「夠好」標準
在《兒童愛之語》中,提及某個例子,父親認為對孩子的愛是培養其獨立,即使孩子請求協助也應拒絕,以使其能夠成長。
但孩子的主要愛之語為「服務的行動」,而將父親的拒絕協助解讀為父親不愛自己,陷入「無人可以依靠」的信任感匱乏、安全感不足狀態。
此例子可見用對方的語言訴說愛意的重要性。即使有表達愛意,對方接收不了,從結果上來看依舊是無法傳達情感與建立關係的失聯狀態。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1 PM
童年負面經驗的測量是以受測者的主觀感受為標準,而不需參考父母的意見及事實上發生的頻率。這也說明了感受到愛意的重點不在給予者,而在接受者是否感受得到:
//這些測驗想探究你的主觀感受,也就是:「你是不是有這種感覺?」不需要詢問父母有沒有做過這些事情,或是發生的頻率,此測驗全由你自己決定回答「是」還是「否」。//
https://opinion.cw.com.tw/...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2 PM
反過來說,重點在接受者的主觀感受,也就不用斤斤計較給予者客觀上是否每時每刻皆提供愛意。照護者對於兒童來說,只需「夠好」而不用「完美」,便能發展出健康的依附關係:
//信任是有關「經常性」,而非「持續性」。不是只要反應較晚、漏接嬰兒的反應,就會導致不安全依附。只要在長期經驗中,照護者的反應對嬰兒來說可預測、能累積信任即可。//
@wyc513 - 紀錄片 《創傷的智慧》 ,7/28-8/2中午期間,在官網開放免費觀看 有中文字幕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2 PM
(3)堅持以自己的愛之語表達,有可能造成「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情緒勒索
未能區分
行為
與
出於愛的感受
,容易將對方的拒絕
行為
誤解為拒絕
愛意
,更感受痛苦。
自己對某行為能產生愛的感受,不代表他人亦如此。未能區分行為與感受,會阻礙自己去放下視角侷限去理解他人。
以為其他人的感受應跟自己一致,又認為該行為只會有正面效果(愛),便很難在事前謹慎考量、事後反省,不僅造成對方意願、想法不受尊重的困擾,也讓自己感到被拒絕、被指責行為不當的委屈。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2 PM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2 PM
3.愛那不可愛的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2 PM
愛之語筆記 - HackMD
作者在《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第十二章〈愛那不可愛的〉提及某位因伴侶感情不睦來尋求協助的妻子。雖她有意願付諸改變,但丈夫沒有配合的意思,顯得她只能單方面付出,而不能尋求回報。現在的丈夫是如此不可愛,她要如何有能力對他付諸愛意呢?
作者給她的建議是,試著用丈夫的愛之語對待他幾個月,看狀況如呵。一開始丈夫的確沒有給予相應的回饋,只有妻子的單方面付出。但幾個月後,丈夫在這段關係中感受到愛了,也開始有意願改變,用妻子的愛之語對待她。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3 PM
剛讀到這裡時,我心中升起一種不公平、委屈的感受,好像總是要自己先去付出,還不能期待他人共同努力的被剝削感。
這種感受讓我聯想到當初閱讀「建立信任,要讓自己先能讓他人信任」、「傾聽他人時,要對他方給予全然的同理心」時的直覺防衛、能量匱乏狀態。
或許是行動的責任往往與犯錯、究責的概念緊密連結,因此每當我們提到改變時,總會下意識的聯想是誰導致這樣的結果、誰應負起責任改善。
但責任並不總是跟犯錯有關,有時意味著誰有能力改變。
而有沒有能力,很多時候要先看有沒有意願、相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3 PM
丈夫不相信改變有意義,便沒有意願改變。沒有信任與意願,就無動力採取行動,結果真的沒有能力改變。
相對的,妻子有意願改變,也願意試著相信作者的建議並採取行動。妻子採取行動產生了正面結果,顯現了妻子確實有能力改變。
妻子的能力讓丈夫發現改變有意義,也開始改變、使結果改善。
我亦回想馬歇爾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關於的同理心困乏的說明。當我們對自己的同理不足時,就沒有充足的同理能量能向外給出。
那麼,當我們對自己的愛之語不足時,也沒有能量向外給出。試著理解自己的愛之語為何,用自己能感受到愛的方式對待自己,我想或許是補充自己能量的第一步。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3 PM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4 PM
4.愛之語的「愛」不是激情、好感,而是人在關係中是否能感受到接納、連結的安全感與信任: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4 PM
愛之語的「愛」,我剛開始誤以為是因某個人的特質、個性,而對該人產生的正面情感。但就其內容觀之,比較偏向在該段關係中,能感受到連結、重視。
在《單身愛之語》的第十二章〈愛之語運用在室友、同學及同事關係〉,作者提到案主如何對看不順眼的同事表達「愛意」。
案主原先跟該位同事處不來,但在兩人相互練習用對方的愛之語表達對關係的重視之後,彼此的關係逐漸和緩,甚至變得緊密。
案主在過程中也發現,同事的抱怨或冷淡,有時候是因愛之語不同而對彼此的言行產生誤會,並對這段關係產生的不信任或疏離所致。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4 PM
我以往對關係中「連結」的理解,多聚焦在外在因素上,像是有無共同興趣、目標、價值觀等。對於信任感的建立,也只聚焦在言行一致上。
但豐富各異的主觀經驗、不同的愛之語,讓我看見了關係互動的多種可能。
能否在關係中感受到連結與信任
,不只是關於外在因素或一致,
主觀上能否感受到被重視與接納
,是我過去忽略但非常重要的核心內容。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5 PM
--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5 PM
5.關於自我價值感的反省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5 PM
主觀上能否感受到被重視與接納,既然是建立連結感的重要因素,就不太適合將「我覺得我沒有受到重視」逕自理解為「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肯定上的無自信」。
「我覺得我沒有受到重視」或許不是要表達關於自我的,而是對於關係的需求。
能從你那邊得到肯定、我們有專注在彼此身上的時間、能從你那邊得到禮物、你能為了我做一些事、我們兩個有足夠的身體接觸,能讓我對我們兩個之間的連結更深、對關係更有信心。
想要受到重視,不是因為我需要你來穩固我自己,而是穩固我們之間的關係。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6 PM
也讓我回想我求學時期,即使成績單能證明我成績不錯,照理來說應該有信心、不必尋求肯定,仍然會為了沒有受到肯定或朋友的「喜歡與感謝」(像是沒收到生日卡片)而感到難受、挫折。甚至會升起報復、看好戲心態,想著我以後就不幫你們的忙(課業協助),看你們會怎樣。
我並非出於恐懼、害怕他人討厭,才對不受肯定有負面感受,只是認為我的付出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而已。
從我的反應是「我以後就不幫你們的忙,看你們會怎樣」的從關係中抽離;我的愛之語測驗結果是「肯定的言詞」與「服務的行動」比例最高來看,我應該是因為沒感受到重視,因而對關係產生不信任、被背叛的感受。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6 PM
雖然「主觀上能否感受到被重視與接納」很重要,但這不表示可以拿來強迫他人、要他人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我們仍要練習區分事實與感受,釐清自己有哪些想法、請求他人合作。
理解自己的愛之語是什麼,請求他人做這些事以增進彼此之間的關係。
也認知到他人拒絕自己的請求,只代表拒絕行為,不一定代表關係破滅。
但也要認清,假如這段關係始終維持著雞同鴨講、連結失效的狀態,即使有愛,也不一定適合自己。
川口月
@wyc513
Tue, Oct 19, 2021 2:46 PM
機器狼🎉新年快樂
@KMN_BOT
說
Tue, Oct 19, 2021 3:15 PM
機器狼功能與規定
機器狼地城:入門說明書
catrumor
@catrumor
Fri, Oct 22, 2021 4:07 AM
這種感受讓我聯想到當初閱讀「建立信任,要讓自己先能讓他人信任」、「傾聽他人時,要對他方給予全然的同理心」時的直覺防衛、能量匱乏狀態。
或許是行動的責任往往與犯錯、究責的概念緊密連結,因此每當我們提到改變時,總會下意識的聯想是誰導致這樣的結果、誰應負起責任改善。
但責任並不總是跟犯錯有關,有時意味著誰有能力改變。
而有沒有能力,很多時候要先看有沒有意願、相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
對這段文字很有共鳴!
幾年前我看一本教正念的書,其中一個環節是教你將正向的能量導向你討厭的人事物。
當下我覺得莫名其妙,我都已經不喜歡了為何我還必須去付出。
現在看這段文字,覺得那反應了我自己能量不足的狀態
我自己在告訴我自己,需要先愛自己,把自己好好照顧好才有能量
雖然我現在還是能量匱乏,但至少開始覺察了,我把它當成一個進步
catrumor
@catrumor
Fri, Oct 22, 2021 4:07 AM
感謝你的分享
載入新的回覆
《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
我們常會認為某些行為、某些言語「就是那個意思」,忽略了每個人的經驗、個性不同,感受到的意涵與對字詞的解讀也會不同,而產生許多誤解與挫折,導致溝通、互動失敗。
作者提出「愛之語」來說明每個人感受到連結的不同方式,並強調,要讓一個人感受到接納、愛、關懷,最有效的方式是學習說該人的語言。
愛之語對關係的重要性,也讓我反省我將「我覺得我沒有受到重視」逕自解讀為「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肯定上的危險」的錯誤理解。
(1)肯定的言詞:
A.表達讚賞與感謝;鼓勵、仁慈、謙遜
a.當一個人的愛之語是「肯定的語言」,不被評價、正向肯定的言語,最能讓他能在關係中感受到接納與連結。
作者提到鼓勵需要同理心、提出請求而非要求、以仁慈的話語對待,與非暴力溝通的理念不謀而合。
這些方式能讓彼此感受到個體意願與想法不受壓迫、受到重視,使關係得以自在發展。
在《非暴力溝通》中,提到讚賞與感謝的目的是「表彰該人的言行」,讓該人言行的價值透過更具體的言詞再傳遞一遍,讓該人知道。
強調價值「再傳遞一遍」,是因為該人的言行在實踐的當下即有價值,無論受到他人表彰與否。
但表彰能給予有力的回饋,讓該人確認自己的行動產生了正面結果,能更堅定的行動、在自我懷疑時有證據來反駁腦袋裡負面的聲音。
對該人的表彰也能讓該人感受到在關係中受到重視,對關係更有信心。
A.將注意力全然放在對方身上;精心的對話或活動
B.如何專注在對方的經驗上:
在《非暴力溝通》的第七章〈以同理心聆聽〉,「以尊重的態度了解他人的體驗」,而要求聆聽者要停止解讀、全然開放的接收對方的想法:
//停止解讀後,讓我們全神聆聽,才能把對方的話從ㄅ語言翻譯成以「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構成的非暴力語言(Θ語言)。
此際,同理心能幫助我們將能量放在關注他人身上,而不是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勸告、比較、安慰、關閉感受、解釋等)//
A.禮物的意義是「被放在心上」;不一定要貴重或有形
我曾經對家人給予禮物感到罪惡,認為接受禮物代表我貪圖利益,或者我有義務表現某些行動「償還」這樣的對待。有時也因著罪惡感而拒絕收下,讓給予禮物的家人感到困惑、受傷。
後來是看見《非暴力溝通》所附的《獲贈 》(Given To, 1978) 歌詞:「你接受我的付出,並明白我當下的喜悅,便是你給我的最好的禮物。你知道我無意對你施惠,只是要表現我心中的愛意。優雅地接受,或許是世上最佳的贈予。施與受並無二致。對你的付出,我以接受回報。你願接受我的心意,是對我的莫大贈予。」才理解送禮對給予者的意義。
我有著以「接受禮物」作為主要愛之語的好朋友。
身為主要愛之語非「接受禮物」的人,我一開始會為挑禮物感到負擔,很怕挑到他不喜歡、沒有用處的物品。
後來轉換念頭,從「這個禮物對他來說有沒有用」到「這個東西讓我想到他」,而慢慢的在挑選禮物的過程中感到樂趣。也因回想著朋友是什麼樣的人、挑選的東西如何代表我們之間的連結,而對一直相伴的朋友充滿感激。
A做對方想要自己做的事,非單純「做事」
A.給予對方會感到舒適、安全的特定身體接觸,若給予對方會覺得不適的身體接觸,恐會傳達出與愛相反的訊息
作者提及,有很多男性會直觀認為自己的愛之語是「身體的接觸」,是來自與性需求混淆。
在性別刻板角色的束縛下,男性的情緒表達被限制、情感相關需求被否定,例如不可展現脆弱,擁抱、牽手會被認為是「娘娘腔」,而僅有性需求顯得正當合理。
此時,男性只能藉由性需求來間接滿足其被否認、無從探索其他可能的情感需求。
這種間接、限制的滿足方式,可能會導致其在關係中的困乏、因雙方無從建立連結而導致關係破裂。
《第三者的誕生:出軌行為的再思》
→男性間的身體接觸,否定或浪漫化的問題:
有很多神經多樣型人對於觸覺較為敏感,而不喜歡身體接觸;也有的人不喜歡與人對視,因為對視會讓他感到緊迫、威脅。
若認為身體接觸才是愛的表現,會強迫他們以讓他們覺得痛苦的方式表達、接受情感,因不照著做而被羞辱、產生罪惡感,讓他們誤以為愛與關係本來就是痛苦的、自己無法從這樣的過程中感到愛是有缺陷的人。
但「身體接觸」只是溝通方式之一,也非唯一正解,運用能有效傳達真意的工具才是重要的。
Bright-Eyed Bad Wolf
留言提及不同人表達愛意的不同身體接觸方式;
另一留言提及自己常用言語表達愛意,而丈夫很少如此。原以為丈夫愛得比自己少,但後來發現丈夫只是較熟悉用別的方式說。
A.線上測驗:
愛之語線上測驗解析
B.也能從一個人通常用怎樣的方式表達愛意,或接受的反應,來推知該人的愛之語:
- 像是若一個人很喜歡跟別人牽手、擁抱,通常代表他的主要愛之語為「身體的接觸」
- 或者子女收到同樣的禮物,a表現非常驚喜、會時不時提及該禮物,相對的,b則是收下時說了謝謝後便沒有其他表示,從兩人的反應可推測a的愛之語為「接受禮物」,但b則否。
用自己擅長但對方不熟的方式表達,即使在最好的狀態,對方能理解這屬於自己表達愛的方式,也因對方對該溝通方式的生疏使得效果打折。
而在對方沒有理解的狀況下,還可能產生「這個人的行動與表達皆無法讓我感受到愛」的連結不足。
更糟的狀況,則是對方將自己的愛解讀為負罪或壓力,甚至是惡意,更添傷口。
在《兒童愛之語》中,提及某個例子,父親認為對孩子的愛是培養其獨立,即使孩子請求協助也應拒絕,以使其能夠成長。
但孩子的主要愛之語為「服務的行動」,而將父親的拒絕協助解讀為父親不愛自己,陷入「無人可以依靠」的信任感匱乏、安全感不足狀態。
此例子可見用對方的語言訴說愛意的重要性。即使有表達愛意,對方接收不了,從結果上來看依舊是無法傳達情感與建立關係的失聯狀態。
//這些測驗想探究你的主觀感受,也就是:「你是不是有這種感覺?」不需要詢問父母有沒有做過這些事情,或是發生的頻率,此測驗全由你自己決定回答「是」還是「否」。//
https://opinion.cw.com.tw/...
//信任是有關「經常性」,而非「持續性」。不是只要反應較晚、漏接嬰兒的反應,就會導致不安全依附。只要在長期經驗中,照護者的反應對嬰兒來說可預測、能累積信任即可。//
未能區分行為與出於愛的感受,容易將對方的拒絕行為誤解為拒絕愛意,更感受痛苦。
自己對某行為能產生愛的感受,不代表他人亦如此。未能區分行為與感受,會阻礙自己去放下視角侷限去理解他人。
以為其他人的感受應跟自己一致,又認為該行為只會有正面效果(愛),便很難在事前謹慎考量、事後反省,不僅造成對方意願、想法不受尊重的困擾,也讓自己感到被拒絕、被指責行為不當的委屈。
作者給她的建議是,試著用丈夫的愛之語對待他幾個月,看狀況如呵。一開始丈夫的確沒有給予相應的回饋,只有妻子的單方面付出。但幾個月後,丈夫在這段關係中感受到愛了,也開始有意願改變,用妻子的愛之語對待她。
這種感受讓我聯想到當初閱讀「建立信任,要讓自己先能讓他人信任」、「傾聽他人時,要對他方給予全然的同理心」時的直覺防衛、能量匱乏狀態。
或許是行動的責任往往與犯錯、究責的概念緊密連結,因此每當我們提到改變時,總會下意識的聯想是誰導致這樣的結果、誰應負起責任改善。
但責任並不總是跟犯錯有關,有時意味著誰有能力改變。
而有沒有能力,很多時候要先看有沒有意願、相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對的,妻子有意願改變,也願意試著相信作者的建議並採取行動。妻子採取行動產生了正面結果,顯現了妻子確實有能力改變。
妻子的能力讓丈夫發現改變有意義,也開始改變、使結果改善。
我亦回想馬歇爾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關於的同理心困乏的說明。當我們對自己的同理不足時,就沒有充足的同理能量能向外給出。
那麼,當我們對自己的愛之語不足時,也沒有能量向外給出。試著理解自己的愛之語為何,用自己能感受到愛的方式對待自己,我想或許是補充自己能量的第一步。
在《單身愛之語》的第十二章〈愛之語運用在室友、同學及同事關係〉,作者提到案主如何對看不順眼的同事表達「愛意」。
案主原先跟該位同事處不來,但在兩人相互練習用對方的愛之語表達對關係的重視之後,彼此的關係逐漸和緩,甚至變得緊密。
案主在過程中也發現,同事的抱怨或冷淡,有時候是因愛之語不同而對彼此的言行產生誤會,並對這段關係產生的不信任或疏離所致。
但豐富各異的主觀經驗、不同的愛之語,讓我看見了關係互動的多種可能。
能否在關係中感受到連結與信任,不只是關於外在因素或一致,主觀上能否感受到被重視與接納,是我過去忽略但非常重要的核心內容。
「我覺得我沒有受到重視」或許不是要表達關於自我的,而是對於關係的需求。
能從你那邊得到肯定、我們有專注在彼此身上的時間、能從你那邊得到禮物、你能為了我做一些事、我們兩個有足夠的身體接觸,能讓我對我們兩個之間的連結更深、對關係更有信心。
想要受到重視,不是因為我需要你來穩固我自己,而是穩固我們之間的關係。
我並非出於恐懼、害怕他人討厭,才對不受肯定有負面感受,只是認為我的付出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而已。
從我的反應是「我以後就不幫你們的忙,看你們會怎樣」的從關係中抽離;我的愛之語測驗結果是「肯定的言詞」與「服務的行動」比例最高來看,我應該是因為沒感受到重視,因而對關係產生不信任、被背叛的感受。
我們仍要練習區分事實與感受,釐清自己有哪些想法、請求他人合作。
理解自己的愛之語是什麼,請求他人做這些事以增進彼此之間的關係。
也認知到他人拒絕自己的請求,只代表拒絕行為,不一定代表關係破滅。
但也要認清,假如這段關係始終維持著雞同鴨講、連結失效的狀態,即使有愛,也不一定適合自己。
或許是行動的責任往往與犯錯、究責的概念緊密連結,因此每當我們提到改變時,總會下意識的聯想是誰導致這樣的結果、誰應負起責任改善。
但責任並不總是跟犯錯有關,有時意味著誰有能力改變。
而有沒有能力,很多時候要先看有沒有意願、相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
對這段文字很有共鳴!
幾年前我看一本教正念的書,其中一個環節是教你將正向的能量導向你討厭的人事物。
當下我覺得莫名其妙,我都已經不喜歡了為何我還必須去付出。
現在看這段文字,覺得那反應了我自己能量不足的狀態
我自己在告訴我自己,需要先愛自己,把自己好好照顧好才有能量
雖然我現在還是能量匱乏,但至少開始覺察了,我把它當成一個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