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ಠ_ಠ - [轉][內心有感]你知道人為什麼會陷入“如果你不來主動找我,那麼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
我覺得把自己行為的理由、期望放在他人的感覺上還滿危險的。
即使「你也想見我,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是很浪漫的事,但把意義全然放在他人的回應上,會忽略自己的想法、感覺、行動本來就有意義。
有點像這篇講的:
@icat - [轉] "如果是對方先主動,一般人都會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然而說穿了,這種快感的生成...
//然而說穿了,這種快感的生成只是因為你太低估自己的價值。//
我愛你、我想見你。我在表達的時候感受愛,而他人的回應與否無損我愛的價值。
另外一個危險之處是,試探。
用「不主動找對方」去試探「對方是否會主動」,並以「主動」作為「對方喜歡自己」的證據。
這樣的過程之中,有太多猜測、模糊的空間。
突然不主動,是「有事所以無暇聯絡」?還是「不愛了所以不主動」?還是「因為脆弱所以渴望對方主動?」
川口月
因為試探而得到對方的主動回應,還是建立在自己的「刻意不主動」上。
想要達到「兩人的互動平衡」的結果,將這個話題拋出來,不是最有效且直接,而沒有誤會空間的嗎?
為什麼要透過「不主動」,來冀望對方從三種截然不同的動機中正確判斷,並給予回應呢?
川口月
養成了這種「凡事靠猜」的思考邏輯,對方無論回應與否都還是會有問題的。
對方回應了,是「他愛我」,還是「剛好有事相求」?還是「無聊來解悶」?
對方不回應,是「他不愛我」,還是「體貼自己而不打擾」?還是「有事沒注意」?
川口月
更別提對方光是要解讀你真正的意思本身就有可能出錯了。
自己行為動機的模糊性,再乘上對方行為動機的模糊性,結論只能說是更加難解吧。
川口月
最後還有將「表現情感的方式」看得過度狹隘的問題。
對有些人來說,說話、表達是容易的,對他人來說則否。
而互動的頻率、距離,也是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舒適的模式。
認為「主動找」才是表現愛,就會錯過很多微小而會被忽略的事情。
自己「因為傷心而沒注意」,或許對對方來說,也會變成「他不了解我」的誤會吧。
川口月
吳珊珊
//我的回應顯然大大地激勵了他。之後,他變得習慣用行動,用小紙條告訴我,他的很多想法與心情。我也漸漸地辨識出,這好像是語言,是第二外語,我學習,我複習,我甚至後知後覺,這世界上,有些人把波濤寫在臉上,有人則養在心房裡。
川口月
對自己和對方都寬容一點吧。
找到一個對自己、對對方都舒適的距離,好好的把愛說出來。
在愛的時候就感受愛。
川口月
@wyc513 - #讀嘛讀嘛 《藍色是骨頭的顏色》、《我與貍奴不出門》 青春與中年的追問。 潘柏霖的《...
愛有距離不是壞事。
有距離是提醒自己要把話說出來,不然別人不會知道。
是要摸索如何好好表達,以免因為距離而產生誤解。
是在傷心以前思考一下別人的愛是不是因為距離而自己沒看到、被自己誤解。
就跟〈喜歡說明書〉說的一樣。
川口月
愛是我們要去拯救的東西。
愛是即使知道有受傷的可能,還是願意去體會。
川口月
當然還是會受傷啊。
還是會在沒有回應的時候感到寂寞、在對方拒絕的時候心碎。
但你在愛的時候還是感受到愛,而不會因為對方沒有給予你想要的反應覺得沒有意義。
你還是能夠體會到信任、歸屬,只是理解你可能需要修正你對對方的想像、預期,並在不該信任的時候明智的不信任。
你在脆弱的時候還是感到受傷,但你會知道,脆弱是你的力量,是人類之所以可以找到歸屬、連結的原因,是你要好好體會、珍惜的本能。
川口月
所以或許不是為愛無所畏懼,而是在脆弱中,我們更能坦露真實,更能找到愛。
川口月
Instagram post by she/her • Sep 3, 2019 at 10:39am U...
每個人表現情感的方式不同,放輕鬆一點,也才能好好體會。
川口月
@fish820311 - #腦洞 好想看年下追年上,年上本身是小學老師,或者是有小學老師的背景 年下狂...
算有點相關吧。
那時候看完這個故事我想了很久,或許這也可以說是「不同表現方式」吧。
集點換親密互動,這個在表面上或部分的實質意義上,的確超不對等的。
但能不能說是,因為兩個人的需求不甚相同,所以找到一個具體的方式,來彼此折衷呢?
『對,年上很寵XDD
其實很會替年下打理一切,工作上也幫他很多,很罩』和『而且年上常常會在年下迷惘的時候陪他
也不太會指點給意見,但就陪他
所以年下就很愛撒嬌』
這些背後的付出,是不是就在集點之下,被看不見了呢?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