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tuanuu - 因為想說的很多,乾脆轉回來自己這邊。 雖然我也會說出:「好男人要自己訓練這種話。」不...

Re: [求助] 冷戰中
我覺得這篇文的主要問題倒是認同父權標準,而無能從陷阱中逃脫。
「接受命令,執行任務,領取獎賞」顯示的是放棄對情緒、照護的能動性,且以身為情感、照護面向的生活白痴為豪。

▶︎自豪為生活白痴,背後有個人與結構層次的影響:

-個人層次:菜鳥的自暴自棄、將他人能力解為天才的精神勝利法
由於父權社會對男性的成長不重視情緒培養與照護技能,因此男性是被養成的白痴、菜鳥。

對於菜鳥而言,與其在每次嘗試時,既不被看見嘗試的努力,還要被糾正、被罵(怎麼到現在還不會),不如放棄不做(被罵懶都比對自身能力的質疑好)

將女性的擅長解為「女性天性如此,我做不到也沒辦法」,也能讓當下能力尚不足的菜鳥好過一些。
川口月
菜鳥對領域的不熟悉,也更容易讓他們將需要透過練習來改善的技能,幻想成能一步登天、豪不費力的「金手指」。
川口月
-性別結構:

>父權對陰性特質的貶低:

父權不重視情緒與照護,因此拿來自嘲是該方面的白痴,較不會感到受傷。
對陰性特質的貶低,也使得不擅長這類技能的負面影響較低,而沒有改善動力。

>父權對男性的要求(懲罰與獎賞):男性顯示對情緒、照護面向的在意,會被貶斥為「不像個男人」。對這些面向的不熟悉,反而符合父權對男子氣概的想像,對自己的男性身份更有認同感
川口月
-
川口月
▶︎如何推廣情緒素養、照護技能:

-針對結構面:多談論成為生活白痴的壞處

推廣以「接受命令,執行任務,領取獎賞」這樣的模式對待自己,其實是自甘為受他人控制、僅能依附他人生存的不自由的人。
川口月
>缺乏情緒素養,對自我情感需求與他人情感需求的滿足都有不好的影響。

就前者來說,會誤以為自己的情感需求唯有靠伴侶才能滿足,而產生非有伴侶不可的焦慮,且在伴侶不符自身想像時更受打擊。過程中的情緒壓力仍會不斷堆疊、無法消解。

就後者來說,則是對他人的情感需求的不敏感或錯誤理解、表現或承接情感的方式有誤,導致與他人建立關係時常以失敗作結。未能理解自身問題,又導致錯誤歸因,往不對的方向做白工或自怨自艾。
川口月
>關係的深厚有賴實際互動:
關係的親密感、信任形成,有賴實際、專屬的互動。
成為情侶、夫妻,答應交往、結婚登記只是滿足形式上的要件,不會就此讓兩人的關係深厚、牢不可破。
是否讓對方覺得自己是「丈夫/妻子」、讓小孩覺得自己是「爸爸/媽媽」,也不會因為單純的結婚登記、生理上的血緣關係,就產生連結、歸屬感。
「扮演好丈夫/妻子的角色」,與其說是額外多做什麼事,倒不如說是認知到「關係建立不能只靠意會,而要在實際交流中才能形成」的事實,去做出實質的行動增強連結。
當然可以自認為有拿錢回家就已經是個合格的丈夫、爸爸了,但也要承受他人無從跟自己建立連結的疏離後果。
脫口秀隨機街訪美國老爸們,看爸爸有多了解自己的小孩 (中文字幕)

妻、子對自己的疏離,不是他人的不願諒解,而是自己行為的後果。
川口月
/
川口月
-針對個人面:營造對菜鳥友善的空間、戳破幻想

>接受菜鳥就是菜鳥的事實,指責已成過去的「當初怎麼沒做」有可能讓菜鳥更加卻步,給予試誤的空間才有助於該人能力的培養。
→對於老鳥來說,不去干涉菜鳥試誤的過程,讓其自行承擔後果,也能讓自己放下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川口月
>對菜鳥給予適當的提示:
關於家務方面,可以在菜鳥嘗試時,給予自己在嘗試過程的經驗、小訣竅當作參考,但不要代勞。
關於情感方面,由於更為抽象、與個人經驗相關,此時給予「指示」比較不像承擔所有指揮責任、腦力活動,而是「幫助他人理解怎樣的行為會被自己解讀為怎樣的意思、提供怎樣的互動對自己最為有效」的溝通、避免通靈。
川口月
對我來說,在該篇男女版的回文中,「幫忙」洗碗的例子較不恰當,但安慰女友的例子還滿合適的:

〈命令: 媽媽說,吃飽飯幫忙洗碗盤;執行: 小明乖乖把碗盤洗完;獎賞: 媽媽給小明零用錢 〉
vs
事前準備:向子女說明家務分工的意義、協調家務分工的計畫

事中:輪到自己洗碗時去洗碗(身教);輪到子女洗碗時,先觀察子女是否記得自己的任務,不要過早提醒,否則有可能被認為是對子女的不信任。

事後回饋:對於成員的能力表示肯定,「這週有自發完成負責的部分,很棒」;對於家庭成員的分工表示感謝,「感謝大家對這個家庭的整潔、運作付出貢獻,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合作的好處。」
川口月
〈下次難過想要男友安慰時,直接說「過來!抱著我!」 、「接下來半小時內我不要聽你幫我分析問題」、 「也不要聽你教我怎麼做」 、「你只要一直跟我說你好愛我就好!!!」 ;然後事後給予獎賞 看是要親要xxoo都可以〉

事前:
-說明自己的需要:說清楚「我想要情感上的安慰」。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向對方抱怨,就能讓對方解讀出「自己想要的回應是安慰」。
但光聽抱怨內容,可能會讓對方理解為「想要找到問題的答案」、「想釐清問題」。
透過直接表達需要,才能避免無效溝通。

-說明怎樣的行動對自己有效:「過來!抱著我!」、「你只要一直跟我說你好愛我就好!!!」
川口月
-說明怎樣的行動對自己無效,甚至會產生負面解讀:「接下來半小時內我不要聽你幫我分析問題」、 「也不要聽你教我怎麼做」 ,「你分析、教我怎麼做只會讓我覺得你在批評我」

-事後回饋:感謝對方的安慰,讓自己確實受到情感上的支持。
川口月
不稱之為「獎賞」,而作「回饋」,是怕誤認獎賞為行動的主因或對價關係。
可能會導致為了獎賞才做該行為,而沒有認識到行為本身的助益。
也有可能讓作為獎賞的行動,變成是基於付出的報酬,而不是沒有條件就可以提出來的需要。
→「要親要xxoo都可以」作為獎賞的危險處,可能會導致「我平常對你那麼好(已付出),你為什麼不跟我上床(要求報酬)」的勒索。
且肢體上的親密接觸應是能加強關係的獨立需要,不該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以不跟對方肢體親近當做報復,只會更加破壞兩人的關係。
(可以參考《第二輪班》的例子)
川口月
>戳破「女性天性如此,我做不到也沒辦法」的幻想:抱持著他人是天才的想法,雖然能讓菜鳥對自己與他人的能力落差沒那麼自慚,但也有可能喪失改善能力的進步動力。
→對於女性來說,將男性的「你不是會嗎?」理解為「菜鳥的無知幻想」,而不是「父權的問責」,能夠將話語中的壓力減輕。
川口月
-
川口月
▶︎「幫忙」,的確可以解為「情緒、照護方面不是我的責任,所以我等著你提出請求、協助你」,但從菜鳥的角度來說,也是「因為達到你的標準才算成功,所以我配合你的指示並執行之」。
川口月
-
川口月
▶︎「女性天生擅長⋯⋯」的錯誤理解:

-女性關於順從、照護能力的不知覺培養:
瑞士🇨🇭媒體告訴你:女性怎麼從小被複製出順從的性格?
川口月
/
川口月
-成為母親與成為父親的「時差」:

看了一些文章滿氣的,主要是說「男性不像女性,因沒有直接的身體改變,所以對於成為父親往往要是在出生、甚至到子女反抗期才有實感。」
但我覺得這樣的言論是出自對於母性的幻想。身體改變當然會更意識到小孩的存在,但這不等同於做好當母親的心理準備、能力養成,更多的是直接體驗到生理的痛苦。

女性之所以看似自然而然地成為母親,是在從小到大的遊戲(「女生該玩女生的遊戲,像是家家酒、扮演媽媽」)、教誨(課文、「母親為女性天職」、「女生要會煮飯、要溫柔、要有耐心,才能嫁的出去」、戲劇、閒談期盼)中,懷孕時旁人不請自來的教導中,被準備成為母親。
川口月
用「女性天生如此」來包裝父權要求,並用來安撫男性的新手焦慮,不只無視對女性的壓迫,也對男性能力的培養沒有實質上的好處。
將「時差說」說得理所當然,不過就是忽視女性痛苦並要求女性體諒罷了。
川口月
>將照護的不同風格解釋為「天生」、對「成為母親」的幻想:
中醫師爸爸賴韋圳:我不是豬隊友,是晚了兩年才醒過來 - 康健雜誌
//像他喜歡往外跑,老婆喜歡宅在家;他對孩子吃飯等常規較寬鬆,老婆則比較仔細,所以爸爸最主要任務是陪玩,其他生活瑣事「過得去就好」,他打趣道:「我比較隨性,所以家裡大小事都是媽媽說了算,爸爸說的就算了。」
賴韋圳也不忘幫爸爸們講話:「孩子不是從父親肚子裡跑出來的,反應真的比較慢,我自己就晚了兩年才醒。」一開始,賴韋圳完全不是「隊友」,大女兒出生時覺得「哭聲也太吵了吧!」,幾乎對孩子無感,直到小女孩會走會說話的兩歲,賴韋圳才突然父愛爆發現「小孩真的超~可愛!」這時弟弟出生,賴韋圳立刻一手包辦,從餵奶、換尿布到陪睡陪玩,現在整晚一打二,甚至假日單獨帶兩隻出門玩都不成問題。//
川口月
>成為父親的「時差」:
親子天下
川口月
/
川口月
-親子關係培養有賴實際互動,與性別無關:

>成為父親:從懷孕期就參與孩子的照顧
爸爸幫孩子換尿布的方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 BabyHome 新知大耳朵
//這些發現帶給父親的啟示是:如果想和孩子建立穩定堅實的關係,應該在懷孕期和寶寶出生後幾個月就開始打下基礎。不過,初次體驗的爸爸要明白的是,嬰兒的照顧主要是一種親身的體驗,充滿試驗與錯誤。從寶寶誕生第一天就參與的優點是,父母可以一起學習關於他們小寶貝的一切。由於父母與嬰兒的交流是雙向的,新生兒也能及早開始向父親學習。當他熟悉了父親的臉孔、聲音、走路的節奏、他的味道和他抱自己的方式,他也會將父親、還有母親的存在,與慰藉和安全的感受聯想在一起。嬰兒則會從父親的反應中學到社交控制的重要課程——他知道自己可以影響父親對待自己的方式;他也能透過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別人。//
川口月
>《孩子是我溫柔勇敢的愛人》
盧駿逸
川口月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