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woffy的噗上看到的
https://images.plurk.com/4zddBQLbp2sBzmKISLkZQJ.jpg
新新
其實一直有打算看一下 與惡 ,但怎麼說呢......從鄭捷到與惡再到台鐵殺警案,我對使用網路的人類和實體人類實在是太容易絕望了,不是很想面對(但想看看慷仁,也想看看用心製作的台劇)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插曲MV-郁可唯 Yisa Yu〈路過人間〉

Netflix
新新
新新
Netflix 拍了環繞在自閉症光譜上找愛、拍拖、談戀愛的紀實系列 《光譜上發現愛|Love on the Spectrum》
@kakakc - 看預告 #Netflix 拍了環繞在自閉症光譜上找愛、拍拖、談戀愛的紀實系列 #Lo...
documentary
新新
由 NPR 中の人講 NPR 的行銷策略真不錯,還提到了 2000 年代他們如何從無線廣播轉換到 Podcast
‎谈笑风声: S1E12 和NPR聊聊美国公共广播那些事 on Apple Podcasts
做工ㄉ人 Ordinary Engineer on Twitter
podcast 放棄,可能比較適合本來就有關注 NPR 的聽眾
新新
報導者 podcast 上線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 The Reporter on Twitter

第一印象是:聲音好聽欸 v
新新
待看/待聽與感想夾雜
https://images.plurk.com/1aD0pUeysrXm2xkGN6PUfM.jpg https://images.plurk.com/48WhST44jskbWfg7NGJpCx.jpg

哇賽心理學
podcast v
新新
(講完超心虛,畢竟我就還沒看過與惡)
(然後再怎麼調整截圖就是無法相同大小)
新新
新新
新新
新新
待看/待聽與感想夾雜
 
與吾友小欣久違的通話,聊到她訂了《簡愛》人人都說讚的有聲書版本↓
Jane Eyre
Narrated by: Thandie Newton

講到這故事我當然要提起羅徹斯特先生分明是個渣男。我也明白對那個年代來說這個人生經歷算是合理,但我們畢竟是現代人,可以用現代人的角度來討論(吧?)
@haruspring - #NTLive #JaneEyre (已過觀賞時間) 據說是到英國時間 4/...

前陣子跟另一個朋友聊到瘋狂前妻或許是代指羅徹斯特先生心中難以示人的一面,也或許羅徹斯特先生是用來襯托簡愛,讓簡愛經典不朽的永遠都是女主角敢於選擇自己生活的勇氣
audible audiobook
新新
但那個年代的羅曼史哪個男子不掉點渣?真的讓我覺得「啊這兩個人合適」,戀愛又談得可愛的想想大概是《艾瑪》

「你知道,她在我身上已經習慣過了,所以在這方面有優勢。」
「也就是說,」奈特利先生回答道,「她會比教妳的時候更縱容女兒,卻相信根本沒有縱容她。這便是唯一的不同點。」
「可憐的孩子!」艾瑪大聲說,「話說回來,將來她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不會很糟,像成千上萬的孩子一樣。她在想像力方面會令人討厭,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會逐間糾正自己的。我最親愛的艾瑪,我在對付嬌慣的孩子方面消除了所有的痛苦。我的幸福完全來自於妳,如果對驕縱的孩子嚴厲,豈不是太不知感恩了。
新新
台灣啟示錄 的表現手法真的很煽情
(覺得累)
新新
↓↓↓
@lunajill - 今年的六四是特別不一樣的一年。以香港作為觀點契機、武漢肺炎作為導火線,強權冷戰(...

雖然每個人的生活裡都遇過精神創傷,但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很重要。
重大的社會事件或許是最能讓這兩者同時並存的。
新新

昨天政論節目上,矢板明夫提到他訪問天安門母親的經驗,提到為什麼只有「天安門母親」而沒有「天安門父親」,他說,因為男人比較脆弱。一想到子女那是對抗國家,失敗了,死了殘了消失了,國家那麼強大,絕望了,又沒有支持體系,不愛講自己感受,於是便抑鬱而終,大多五、六十歲就過世了。然而母親不然,他們已經習慣居於弱勢,加上願意彼此安慰,反而百折不撓。他們要活到見到兒女平反的那日。
想到近日李承翰父親的新聞,覺得此說或許有其見地。
反覆地活在同一日裡,確實會讓自己或周遭的人感到疲憊。但有些時候那或許真的是唯一的方法了。
想來覺得非常悲傷:天安門母親們在等著的,是中國日曆上缺的第365日。
新新
↑↑↑
或許有點岔題,與吾友小欣久違的通話中也聊到,或許不是母女關係因為同性而特別糾纏,父女則因為是異性而能共存,我反而覺得我們這一輩人的父親很多的時候並不「在」,沒有真正的相處也談不上對話,當然也就沒有磨擦

先能辨識,才有機會找到語言,能夠說出口,才有機會了解,未必是「好起來」,至少或許可以明白哪裡「不好」吧
新新
哇賽心理學
幫壞人洗白是不是也可以用來講 最後生還者2 TLOU2 XDDD 但 TLOUS 並沒有完成修復式正義
新新
等等等等,對談人就是黃致豪啊!
(鄭捷的律師,與惡的律師原型)
新新
「沒有人能強迫被害者原諒加害者,被害者也沒有原諒的義務。」
「設法讓加害者理解自己所造成的傷害,透過內部究責的方式,讓加害者覺察,加害者一定要道歉,但被害者可以不需要接受」
新新
哇賽心理學的 IG 帳號居然是
onyourpsy
Instagram
新新
蘇西推了我就收待聽 聽完了v

EP24(上)|《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讀書會:仍在「男女有別」的南韓社會 ft. 何撒娜
EP24(上)|《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讀書會:仍在「男女有別」的南韓社會 ft. 何撒娜 - Fi...

EP24(下)|「韓國以前不是這樣的...」父權、高壓、高自殺率的「地獄朝鮮」為何誕生? ft. 何撒娜
EP24(下)|「韓國以前不是這樣的...」父權、高壓、高自殺率的「地獄朝鮮」為何誕生? ft. 何撒娜...

鳴人放送Voicer podcast
新新
↓↓↓最近勉強算是有在嘗試新節目↓↓↓
新新
https://images.plurk.com/64SU0A6OqV3RT5UOOirgYq.png
新新
南京烤鴨最好吃我真的吃不下去 XD

時差是為了 涂豐恩
新新
要說好聽嗎?我聽這類主題跟看經濟/管理學等書籍時,常有類似念頭:「講起來都很好聽,實際上該如何實踐才是問題吧?」

延伸來說好像有點回應到和樹剛剛的分享,,如何在「關懷」的時候,不要變成以上對下的態度
(關懷好像也用得不好但)
新新
新新
新新
報導者 覺得三位的聲音都很好聽,而且後來有去找了那篇報導(安毒幽靈)來看,覺得文字跟聲音的內容大方向類似,但有做出區別。兩邊都很有內容,希望報導者能夠藉此更貼近閱聽者
新新
其實我對於毒品的印象一直留在金三角、中國雲南一帶,可能之前看了《我的涼山兄弟》還有一些港片都一直加強這個印象

不過在這集 podcast 聽到海洛因(軟的)其實是上個世代的毒品,近代流行的是安毒(硬的),而且台灣還在毒品產業鏈間扮演要角,第一次聽說這件事覺得很神奇
新新
三位講者(不確定該怎麼稱呼他們)也有提到,如果是結構性的問題,其實這些距離我們未必十分遙遠,可能哪天鄰居或朋友或親戚的小孩就消失了,而可能他們就是成了鳥仔或小蜜蜂,主流社會漏接的,被另外一個網子撈走了
新新
新新
podcast 鳴人放送 EP24 v

覺得主持作法真的有調整,馨惠也比較常發言耶!

與其在聊女權,更像是討論韓國社會。
 
另外就是這集裡面聊到如果想改善狀況、增加隊友,衝上去指責某個男子其實只能發洩,要把男人罵到自己這邊並不切實際←覺得頗有啟發
新新
podcast 聽音辨位 feat 尼爾喝牛奶 v

尼爾和 woffy 上聽音辨位聊到,尼爾還是臉男(?)提到,台通開發了一群本來沒有收聽 podcast 習慣的人,至於本來就有在聽的人未必會喜歡台通。
結論是 podcast 的受眾其實很廣,大家可以找適合自己的方向(我覺得好正向)
新新
podcast 違章女生 EP3
《傳染|伝染るんです。》 吉田戰車
傳染全五冊
這套夢幻絕版漫畫曾在網上叫價五千元,簡直漫畫界的夏宇《備忘錄》——李桐豪談吉田戰車《傳染》

宗旨是「為了讓讀者懷抱著不安的心情感到迷惑,希望男女老幼都會喜歡」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