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3:28 AM
5
2
宗教統治(上下冊不分售):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 - 湯姆.霍蘭 | Read...
宗教統治
(上下冊不分售)
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
Dominion: How the Christian Revolution Remade the World
Tom Holland/譯者: 蔡怡佳、陳正熙、陳愷忻/啟示/出版日期: 2022/11/17
字數: 360,076
Jeany讀書
Part 1 古代:1-7章
Part 2 中世紀:8-14章
Part 3 現代 15-21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3:31 AM
Sun, Jul 20, 2025 3:40 AM
15聖靈—西元1649年,聖喬治山
溫斯坦利Gerrard Winstanley 的故事
掘土派Diggers
「「平等派」的稱號實際上並不是為基督而創的,叛亂分子早就已經宣稱這是他們自己的稱號。像溫斯坦利一樣,他們認為階級和財富是邪惡的,人人生而平等,基督的工作是要成為「人類墮落和沉淪的修復者和救贖者」。然而,士兵不能成為掘土派,因為沒有階級就沒有紀律,沒有紀律就沒有軍隊。英國人對基督信仰的虔敬,並沒有堅固到能夠承擔起沒有軍隊這種局面。
克倫威爾離開伯福德,開始準備遠征愛爾蘭,這是一個臭名昭彰、由羅馬教宗統治的領域,保皇派在那裡繼續策劃君主制回歸英格蘭,並推翻議會軍軍隊長期以來努力實現的一切。與此同時,費爾法克斯上將的責任是保護他的中將的後方安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3:38 AM
註302:譯註:當時的背景為西元一六四二「一六五一年間的英國內戰,發生在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的一系列關於管理和宗教自由的政治鬥爭和式衝突,英國的輝格派歷史學家稱之為清教徒革命。
註303:譯註:這是在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生時,從瑞士的宗教改革家慈運理所領導的運動中分離而出的教派。從奧古斯丁提倡原罪以後,嬰兒洗禮的觀念對加爾文宗而言是必須堅守的。其後在十七世紀的聖潔運動也帶動了重浸派的發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02 AM
沒想到路德這位便秘阿伯在十五章竟然還會出場:
「對路德來說,猶太人不斷地堅持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樣的思想是對他個人的侮辱。他曾說:「我們這些患蠢的外邦人,原本不是上帝的子民,現在成了上帝的子民,這樣倒使得猶太人精神分裂和顯得患蠢了。」然而,假如有人精神分裂,那也是路德。在他生命的盡頭,他開始生出被迫害的妄想,這些妄想遠遠超出了教宗曾經下令的制裁。他要求猶太人應該被圍捕、被禁錮在一個屋簷下,接受艱苦的勞動;他們的禱告書、他們的塔木德、他們的猶太會堂,所有這些都應該被燒毀。他說:「舉凡任何無法燃燒的東西,都應該被掩埋並覆蓋泥土,這樣就再也沒有人會看到這些像石頭或煤渣一樣的東西了。」」
他真的有點壞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02 AM
貴格會我在讀《美國法律史》的時候覺得他們只是一個教派,但他們好像也是瘋瘋的耶!🤣🤣🤣🤣🤣🤣
「朋友」是貴格會 Quaker’s 的自稱,他們會叫 Quaker 就是因為聖靈充滿的時候會抽蓄、震顫、口吐白沫。
「「聖靈在我的身體內工作,上帝的話就臨到我身上(在我身體裡面就像烈焰一樣地燃燒著)。」正是這種宣告上帝國度的烈火燃燒般的衝勁,激勵了一些「朋友」赤身裸體地講道,而另一些「朋友」則穿著麻布和灰燼,而使得當局所有試圖撲滅這把火的努力遭到挫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02 AM
與最終都被當地地主逐出各個社區的掘土派人士不同,貴格會教徒則在面對官方的敵意時仍然積極地蓬勃發展,其中婦女尤其活躍;一位走進克倫威爾在白廳的住所,大膽地稱呼護國公為「糞堆」,然後花了一個小時敦促他悔改,另一位婦女則是在前往君士坦丁堡旅行的時候,在那裡以某種方式成功地向蘇丹本人傳道,她以前曾經擔任女傭一職。
然而,猶太人才是貴格會希望中的特別目標。克倫威爾拒絕給予猶太人正式入境的權利,這促使傳教士前往阿姆斯特丹。一開始的跡象並不樂觀,那裡的猶太人似乎對貴格會的訊息完全不感興趣,當局充滿敵意,只有一位傳教士說荷蘭語。但絕望不是貴格會的作風,其中一位傳教士在報告裡寫道:「許多猶太人的心中都懷抱著一個火苗,隨著時間的推移,火苗可能會燃成熊熊的烈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02 AM
Sun, Jul 20, 2025 5:03 AM
對任何「朋友」來說,這樣都是足夠的鼓勵了。雖然貴格會教徒可能熟讀聖經,但他們和其他激進分子一樣,並不認為這是獲得真理最直接的來源。讓他們的領袖感到尷尬的是,最激進的貴格會教徒有時候會在公共場合焚燒聖經。只有向聖靈直接地敞開自己,才能戰勝困擾其他基督徒的邪惡教派主義思想。「當信上說基督就是光時,把信當作是光的人,他是瞎眼的。」無論是作為保羅提到的所有人類自然的良心,還是聖靈,或是基督,或者作為這三者的融合,也或許完全是其他的東西,如何定義這道光,這是貴格會教徒永遠無法提供一致的答案的問題。」
我覺得虔誠到燒聖經也真的蠻神奇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03 AM
我覺得蠻有趣的
《美國法律史》有講到馬里蘭殖民地有一整套的英國法院系統,Pennsylvania 是 William Penn的實驗基地,他們使用 Penn’s Law,沒有法院而是設立調解人,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系統。
不知道和馬里蘭是天主教徒所以更偏好整套的教會法,而Pennsylvania 是貴格會的所以崇尚簡單、去階級化有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04 AM
—《美國法律史》—
在賓夕法尼亞,威廉.潘基於貴格教派的觀點,對於正式的法律與訴訟感到有點厭惡。潘的法律(Penn's laws, 1682)規定,在每個教區(precinct)裡設置三名「普通調解人」(common peacemakers),這些調解人的「仲裁」(arbitrations),被宣告為「具有法院的法官判決的效力」32。在美國的法律文化裡,賓夕法尼亞的調解人,是早期、但非獨特的烏托邦主義的例證。其他的地方也有類似的實驗:例如,在麻薩諸塞的德罕(Dedham),從1636年起,紛爭是由當事人或社區所選擇的「三名通情達理的人」(three understanding men),或「兩名明智的人」(two judicious men)來作仲裁。
——《美國法律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04 AM
我看到斯賓諾莎了!
我知道書友之前為什麼在講阿奎那可以說是12世紀的斯賓諾莎也不為過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1 AM
克倫威爾,在我小時候的印象就是
克倫威爾=圓顱黨=清教徒統治英國時期=恐怖政治
結果我發現他竟然相對的宗教寬容(?
那時候整個歐洲的諸侯們都受不了宗教戰爭了,簽約同意了宗教信仰自由,雖然執行方式各自打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1 AM
「然而,新世界不是新英格蘭,在波士頓和普利茅斯以南,有不少地區可以讓抱持相異政見的人安心定居,而不必擔心受到騷擾。
最充滿願景的是一個名為費城(希臘文意譯為「兄弟之愛」)的殖民地。
費城的創建人威廉,佩恩(WilliamPenn)是一個矛盾的人,他是克倫感爾的一位海軍上將的兒子,同時是一個與王室有密切關聯的紈給子弟,也是一個因信仰而多次遭受監禁的貴格會教徒。作為皇家憲章授予佩恩的一大片土地、賓夕法尼亞殖民地的首府,費城被創建成一個將「神聖實驗」付諸實踐之地:一個沒有圍耀的城市,與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平相處,所有「自稱相信耶稣基督」的人都可以被允許擔任公職。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1 AM
正如新英格蘭以上帝之名所建立的殖民地是為全世界設立的典範一樣,費城雖是如此,但卻是一處寬容的避風港。到了十八世紀初,費城的街道上擠滿了重浸派教徒和貴格會教徒、德國人和英國人、猶太人,甚至還有天主教徒。新英格蘭這個曾經是新教徒在海外擴張權力的先鋒,似乎與時代脫離得越來越遠。」
那時候因為宗教因素到美國的,應該都有這種建立模範/山上之城的想法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2 AM
Sun, Jul 20, 2025 7:02 AM
我覺得基督宗教的自我革命創新,這是這本書的主題欸!
因為他現在在15章介紹了貴格會在賓州的宗教寬容,然後話鋒一轉,講到了貴格會信徒鞭打逃走的奴隸,然後介紹了一個人「本傑明 賴(Benjamin Lay )的貴格會教徒和他的妻子莎拉一起航行到加勒比海。」
然後他們後來就變成了廢奴主義者,
「就像尼撒的貴格利時代一樣,在本傑明 賴的時代也是如此,和貧窮、戰爭或疾病一樣,奴隸制被絕大多數的基督徒視為生活中一個殘酷的事實。在基督耶穌裡沒有奴隸也沒有不自由,並不意味著這種區別本身被廢除了。歐洲人生活在一個奴隸制已經廣泛消失的大陸上,因此他們很少想到要立即譴責它。即使是將印第安人從奴隸制中解放出來、並將此視為畢生奮鬥焦點的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他也從未懷疑過奴役可能是對某些罪行的懲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3 AM
我覺得他本章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
「「成為基督徒,就是要成為一個朝聖者。」新教徒廣泛認同這個信念,並不意味著對教宗統治的黑暗日子——教士們哄騙信徒長途跋涉,在虛假的聖物之前鞠躬——有任何的懷舊之情。相反地,它意味著朝聖者們盼望在生命的旅途終結時,將會遇到身著黃金般閃耀華服、全身充滿光輝的天使,並由天使帶領他們進入天國—一座位於山上的城市。這並不是一個輕率的承諾,一路上必然會遇到重重的困難和障礙:可能深陷灰心的泥沼、可能受到虛榮心的誘惑,以及時不時襲上心頭的巨大絕望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3 AM
許多人沒有在這樣的苦路上勉力前進,而是肩負著自己罪疚的重擔,可以理解地選擇原地踏步。但是,對於那些已經意識到自己生活在毀滅之城的人來說,這永遠不可能是一種選擇。⋯從那時起,他的一生就是一段孜孜不倦地走向聖潔的旅程,這就是一個朝聖者。真正的基督宗教如果不是進步,就什麼都不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3 AM
「當威廉,佩恩在獄中引用「他從一人造出萬族,使他們教居在整個地面上,而且為他們預先定下了年限和居住的疆界」這段經文時,他一直在提出與卡薩斯完全相同的理念:全人類都是上帝按照祂的形象平等地受造的。他認為種族階級制度是冒犯了基督給予人類最基本的誡律,沒有一個民族應該被他們的膚色來決定是成為主人或是奴隸。由於這是一個基督宗教傳統教義的精髓論點,自然會在非洲奴隸主當中引起一些焦慮。
正如道明會的反對者引述了亞里斯多德的話一樣,貴格會廢奴主義者的反對者,也可能會在舊約中探索和引用那些晦澀難懂的經文,特別受歡迎的是一段講述了關於挪亞詛咒他的孫子的經文,通過各種曲折的演繹,挪亞孫子的後代已經被認定就是非洲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4 AM
然而這個論點是如此地缺乏說服力,以至於沒有人非常認真地看待它,但那些良知薄弱的奴隸主,以及希望「醫治」奴隸們的奴隸主,寧願採用一個他們自認為更有根據的理由——奴役異教徒,把他們運送到基督宗教的領土上,是為了他們靈魂的益處。
正如本傑明•賴在巴貝多發現的那樣,這種理由正是貴格會教徒廣泛接受的奴隸制許可證,就連費城的創始人威廉,佩恩也被說服了,這就是為什麼那位偉大而無可置疑的「自由權利法案」的熱愛者,他自己就是奴隸的主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4 AM
然後這個廢奴主義的Benjamin 也很會演行動劇 XDDD
「西元一七三五年,當莎拉.賴去世時,她的丈夫通過將他的行動主義推向一個全新水準來哀悼她;到了西元一七三七年,阿賓頓鎮的貴格會奴隸主已經厭倦了本傑明.賴無止無盡的抗議,所以禁止他進入他們的會議廳。
第二年,在費城貴格會的年度大會上,本傑明•賴完成了他迄今為止最壯觀的宣傳行動,在被要求向貴格會同伴發表談話的時候,他起身站了起來,撫平了外套,然後拔出一把他一直藏在外套皺褶中的劍,並用響亮的聲音宣稱:「如果有人說對非洲人的奴役,是和『在全能者的眼中,他們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和尊重所有民族和膚色的人』一樣地正義,那麼,你應該拿起一把劍刺穿他們的心,就好像我對這本書所做的一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5 AM
Sun, Jul 20, 2025 7:05 AM
然後他舉起一本掏空的聖經,裡面藏著一個裝滿果汁的皮袋,將那把劍刺了進去。血紅的果汁濺得到處都是,會議廳裡群情激憤。本傑明.賴轉身邁步,蹣跚地走了出去。他已經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召喚世人悔改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聖經裡充滿了這樣的內容。然而,儘管借鑒了先知的榜樣,儘管反對奴隸制的告誡是引用聖經的依據,本傑明.賴的行動確實構成了一些不同的東西。以廢除奴隸制為目標,就是要賦予社會本身一個朝聖者的特徵,持續踏上一段遠離罪惡、走向光明的旅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5 AM
這是將奴隸制視為一個重擔,長期以來一直由墮落的人類所肩負,但由於上帝的恩典,重擔有一天可能會從肩背卸下而消失。這令人驚訝地否定了一個大多數基督徒一直認為理所當然的制度,但卻孕育了基督宗教的精髓。不亞於鄰近的費城的寬容精神,不亞於那些在遙遠的阿姆斯特丹思考著斯賓諾莎著作的人,本傑明•賴的行動見證了聖靈的運作,它建立在幾個世紀以來,在西方基督宗教的土地上作為革命的偉大溫床的信念之上:社會可能重生。如同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3章第6節寫的:「肉身生出肉身,但靈生出靈。」」
——
所以其實這本書一直重複這個旋律耶!
這是一本作者對基督信仰的告白之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5 AM
Sun, Jul 20, 2025 7:05 AM
第15章的結尾好溫馨喔:
「本傑明.賴從來沒有對耶穌的這些話感到絕望。在毀掉費城貴格會年度大會的二十年後,本傑明.賴臥床病重之際,他得到消息說,議會投票通過一個新的決定,要懲罰任何從事奴隸交易的貴格會教徒,他鬆了一口氣說:「我現在可以安詳地死去了。」
儘管被生活裡各種晦暗悲楚的事件圍繞著,儘管被各式令人沮喪的結果打擊著,不顧那些所有試圖嚇阻精神的妖魔鬼怪,他仍然不斷地勇往直前,從未偏離過工作的目標,在西元一七五九年去世時,本傑明•賴已經成功地使他所在的社區更像他自己——更加地進步和成功。」
我覺得「朝聖者」真是本章的主題,感覺呼應了一下《世界哲學史3》講到的旅程,中世紀的基督徒都是朝聖路上的旅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7 AM
所以自我成長、心靈成長這種產業,會在美國發展壯大真是其來有自欸!
「變成更好的自己」+「賺錢的產業」,就是一個很基督教的概念+資本主義啊!
世俗的追求和精神的昇華,兩不耽誤!
很美式作風有沒有!
而且這種產業還超級實用,都超級簡單好入門,才不像歐洲歐洲的哲學家們不知道在那邊糾結什麼⋯
這種實用的風格,有沒有也很美國風!不學拉丁文也沒有要讀《神學大全》和亞里斯多德,簡單明瞭好入手!
只要可以讀聖經和農民曆,就可以讀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還有 think and grow rich
而且這種rich 還是精神上和物質上,雙重享受雙重擁有,不用像歐洲中世紀的人受虐求救贖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08 AM
Sun, Jul 20, 2025 7:29 AM
16啟蒙—西元1762年,圖盧茲
本章講到了伏爾泰,然後講到了啓蒙運動、法國大革命、雅各賓派。美國建國、美國獨立宣言(其普世價值根本源自於聖經,並且是套上啟蒙開明外衣的新教極端理念)。
但我沒想到啓蒙運動不寫其他知名人士像盧梭之類的,而會寫薩德和他的作品耶!
然後在介紹奴隸制度慢慢變成罪惡,似乎要講到南北戰爭,但我感覺這裡好像埋了一個之後要講社會達爾文主義和種族屠殺的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30 AM
「對薩德來說,這一切都是患蠢的。沒有什麼人類的手足情誼,強者也沒有欠弱者什麼義務。福音派就像雅各賓派一樣,是他們共同遺產的受騙者:他們相信進步,他們對改革存在著信念,他們相信人類將被引導至光明。然而,正是這種血緣關係與協同作用,使得卡斯爾雷在面對其他頑固不化的外交官們時,制定了一種從各方面來說都很開明的妥協方案。由於無法強制明確禁止奴隸貿易,他轉而選擇了更模糊、更深遠的目標。
西元一八一五年二月八日,歐洲的八個大國簽署了一項重要宣言,當中提到奴隸制「違背了人道和普世道德的原則」,這代表了新教福音派的語言與法國大革命的語言相融合。
拿破崙在宣言簽署三週後離開流放地,並希望為他的回歸爭取國際支持,因此毫不猶豫地宣布支持宣言。
那年六月,在終結他野心的布魯塞爾外的大戰中,雙方一致認為奴隸制作為一種制度是可憎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7:30 AM
早在滑鐵盧開的第一門大砲之前,英國和法國、本傑明•賴和伏爾泰、精神愛好者和理性愛好者的雙重傳統就已經陷入了瘋狂之中。諷刺的是,無論是新教徒還是無神論者都不願細談:啟蒙和革命的時代已經將一項源自天主教歷史深處的原則確立為國際法。
歐洲越來越頻繁地用人權語言向世界宣告其價值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4:50 PM
Sun, Jul 20, 2025 4:59 PM
17宗教
這一章談到東印度公司/英屬印度,然後談到印度教是一種被發明出來的傳統,英國人想要定義「印度本土的宗教」,而印度教徒也想要趁機定義什麼是「合宜的印度教」⋯還蠻有趣的!
接著繼續談到了發明了「猶太教」這個概念,所以猶太人不再需要有一個「以色列」的獨立國家,「猶太教」變成一個私人的宗教實踐領域,所以猶太人不再是上帝的選民,是和大家一樣的「普世」的人(普世這個概念就是很基督教的),因此猶太人為了成為公民讓步了許多自由/猶太傳統生活方式,因此有了世俗化/改革派和正統的分歧。
然後開始講到英國的廢奴主義者運動。
我覺得他的起承轉合也太神奇了,雖然乍看很順,但我現在把它寫下來就覺得這根本三件事啊,怎麼變成同一章的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21 PM
但是我想可能這一張要表達的,就是「普世價值」,所以長得不一樣的都要把它裁剪一下以符合「普世價值」。
像是印度,本章開始的故事是寡婦出於自願殉夫、被活活燒死的Sati習俗(Sati 也是Shiva的太太,殉夫後變成雪山女神,和重生的濕婆重結連理)。於是英國開始討論要如何教化印度人。
類似的狀況,普魯士人要如何教化猶太人,讓他們在基督立國的國度生活世俗化,符合普世價值。
以及英國主導廢除歐洲(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等在新世界的利益)、穆斯林統治者下的中東、非洲的奴隸貿易。
這件事我覺得也是非常神奇,尤其他講到美國的角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21 PM
「西元一八三三年,在禁止奴隸貿易之後,整個大英帝國的奴隸都解放了。」
「英國廢奴主義者比大聲宣揚新教使命感的人更清楚,奴隸制很普遍,使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的許多人變得極為富有。
沒有天主教勢力的支持,反對這種做法的運動永遠不可能有希望成為真正的國際性運動。不管是英國海軍的力量使奴隸船得以被搜查,他們的船員得以受到審判,但許可這些行動的法律框架必須顯得堅決中立。英國法學家們克服了西班牙人從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繼承的深刻懷疑,稱讚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的「勇氣和崇高原則」。
結果是整個法律機構(包括條約和國際法院)通過融合新天主教的傳統而大有作為。西元一八四二年,當一位美國外交官將奴隸貿易定義為「危害人類罪」時,這個詞是一個經過考量、所有基督宗教教派的律法師都能接受的術語,並且是前所未有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21 PM
Sun, Jul 20, 2025 5:22 PM
奴隸制在幾十年前幾乎被普遍視為理所當然,現在被重新定義為野蠻和落後的證據。反對它就是站在進步的這一邊,支援它則是在法律前受到譴責,不僅是對基督宗教,對每一個宗教皆是如此。」
「所有這些對穆斯林來說都可能是前所未聞的。西元一八四二年,當英國駐摩洛哥總領事試圖推動廢除死刑時,他要求禁止非洲奴隸貿易的請求完全無法被理解。蘇丹宣稱,這是「所有教派和國家從亞當時代起就同意的事情」。作為證明,他很可能指向美國,一個在其創始文件中宣稱人人平等的國家。然而,其眾議院兩年前才裁定不再接受反奴隸制的請願書。從某個層面來說,如果這證明了廢奴主義觀點的重要性,那麼它也反映了美國南部奴隸主決不放棄其人類財產的頑固決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22 PM
美國奴隸制的支援者嘲笑任何聲稱奴隸制可能與文明不相容的說法。他們指出,廢奴主義是一個只來自世界一個小角落的運動。反對它的有亞里斯多德的權威、古羅馬的法學家,和聖經本身。在美國,仍有牧師相信其他地方的新教徒早已全部拋棄的觀點:上帝頒布的奴役法永遠是好的。「祂已經給了他們裁定,因此,他們必須符合於祂的道德。」
摩洛哥的蘇丹肯定會同意這種情懷。英國廢奴主義者的任務繼續被擱置一旁。西元一八四四年,摩洛哥海岸外一個島嶼的總督斷然通知,任何禁止奴隸制的禁令都將「違背我們的宗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22 PM
「西元一八五四年,奧斯曼政府不得不頒布法令,禁止跨黑海進行奴隸貿易,三年後,非洲奴隸貿易被禁止。被廢除的還有丁稅(jizya)——這種伊斯蘭國家對猶太人和基督徒的稅收可以追溯到伊斯蘭教的起源,並直接由《古蘭經》授權。
當然,這些措施可能會使蘇丹感到相當尷尬,畢竟他們是按照徹底的異教徒(英國人)的標準來改革《聖行》的。承認任何違背伊斯蘭傳統的東西都是基督徒強加給穆斯林統治者的這種想法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奧斯曼帝國的改革者反而確保要求自己的裁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22 PM
他們認為自先知時代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與讚揚釋放奴隸是一種最取悅上帝的行為的統治相比,伊斯蘭法理學中縱容奴隸制的裁決似乎算不了什麼。如果用正確的眼光來解讀《古蘭經》,就會讓信徒看到伊斯蘭教的真正本質:在穆罕默德死後十二個世紀之際,這種本質被揭露為廢奴主義。儘管這種策略似乎挽救了蘇丹的面子,它也面臨伊斯蘭教被基督宗教對法律合宜運作的假設所感染的威脅。
事實證明,《聖行》的精神可能最終勝過它的文字。不知不覺中,在伊斯蘭世界的精英圈子中,對法律適切性的新理解正在形成:這種理解最終不是來自穆罕默德,也不是來自任何穆斯林法學家,而是來自聖保羅。」
——
我覺得這也是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23 PM
然後接著突尼西亞市長寫信給美國支持廢奴欸:
「西元一八六三年,在摩洛哥蘇丹宣布奴隸制為自古以來就被批准的制度僅僅二十年之後,突尼西亞市長寫信給美國總領事,引用了伊斯蘭經文中關於廢除奴隸制的理由。
在美國,由於該機構的是非紛爭而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促使西元一八六一年南方的邦聯分離,並與北方的聯邦爆發可怕的戰爭。當然,只要美國人在戰鬥中互相屠殺,這個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最終解決。然而在西元一八六三年初,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發表了一份宣言,宣布邦聯領土上的所有奴隸都獲得自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23 PM
顯然地,只有美利堅合眾國從內戰中獲勝,奴隸制就有可能在全國被廢除。正是為了支援這種可能性,突尼西亞市長試圖給予鼓勵,意識到美國人不太可能受到伊斯蘭經文引文的左右,他在信中最後敦促他們採取行動,並表達這是出於「人類的憐憫和同情」。」
所以從英國基督徒要求蘇丹廢奴之後,穆斯林內化了之後決定這是伊斯蘭可蘭經正確的打開方式,然後叫美國趕快廢奴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5:23 PM
然後這樣的進步觀點助長了殖民主義:
「與此同時,在非洲的心臟地帶,傳教士們開始冒險去歐洲人從未想過要去的地方。他們帶回的關於阿拉伯奴隸販子繼續掠奪的報告證實了許多英國人的觀點,即直到整個大陸因文明而獲勝,奴隸制才會被徹底驅逐。當然,這與他們自己的規則一致,也是理所當然的。
「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所以上帝在聖經中宣布:「受傷的,我必纏裏;有病的,我必養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必除滅,也要秉公牧養他們。」在這裡——不僅僅是為了英國,也是為了任何可能聲稱擁有權力的國家——為殖民奠定了基礎。在適當的時候,這將助長對殖民地的爭奪。
諷剌的是,最終定居非洲並征服非洲的不是奴隸販子,而是基督宗教歷史上熟悉的解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6:23 PM
18科學—西元1876年,朱迪思河
本章從一個帶領到蒙大拿蘇族的地盤找化石的探險隊的恐龍化石研究者寇普開始。當然依慣例,這個人不是重點。但本章一開始介紹了一個神奇的牧師:
「西元一八二二年,當另一位牧師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發表論文,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比挪亞的洪水要古老得多,更不用說岩石的沉積了。正是基於他在約克郡洞穴中發現的化石年代,才使他能夠證明自己的論點。兩年後,他寫了第一篇關於恐龍的完整報導。西元一八四〇年,他認為蘇格蘭地貌上的巨溝可以證明一個地球上古老的冰河時期的存在,而這個論點毫無疑問是違反聖經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6:23 PM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巴克蘭吃了各種東西:
「巴克蘭是一個著名的怪人,喜歡嚐遍各種動物,從藍瓶僧帽水母到鼠海豚,他認為在西敏寺座堂主任牧師和牛津大學地質學教授這兩個角色之間沒有絲毫的矛盾。」
「註341:也許,根據當時可靠的報導,巴克蘭最驚人的壯舉是吞下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心臟。」
他的食欲是否也太好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6:24 PM
Sun, Jul 20, 2025 6:34 PM
好的,這一章果然是從化石出發,穿插了各種自然科學發現和研究,像是薩德重出江湖,和宗教裁判所的人作為施虐者的代表,並且宗教狂熱的受虐也是一種受虐狂的特質。
交代了達爾文,然後講到了卡內基,最後卡內基在倫敦展覽梁龍化石的時候,提到了觀眾之一的列寧,接著列寧帶著追隨者去了馬克思的墓,以馬克思作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6:25 PM
Sun, Jul 20, 2025 10:18 PM
19陰影—西元1916年,索姆河
這章一開始寫一戰的士兵,然後他身上帶了一本尼采的書,於是開始介紹了尼采⋯
「「我們聽不到埋葬上帝的挖墓者的噪音嗎?我們是不是聞不到神聖的腐敗——即使是上帝的腐敗?上帝已死,上帝仍然是死的,我們殺了祂。」在索姆河畔讀到尼采寫的這些文字,在滿布泥濘和燒成灰燼的風景中,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中,在犧牲殆盡後仍然可能得不到任何救贖的絕望中,我們只能感到戰慄。尼采早在西元一八八二年就寫下了這些書:一個瘋子的寓言,在明亮的早晨點燃燈籠,跑到市集,他的聽眾中沒有人會相信他關於上帝已經被殺死了的消息。」
尼采評論古希臘:
「他欽佩希臘人,因為他們的殘忍。 他對於古希臘是一個陽光明媚的理性主義之地的這些概念都不屑一顧,以至於在他擔任教授的任期結束時,許多學生都震驚地放棄了他的課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10:19 PM
欸⋯托爾金和《魔戒》竟然出現了。
這和薩德一樣讓我驚訝欸,所以作者的選擇主要是文學性的嗎?
結果《魔戒》在19章的份量很重欸!感覺比尼采、希特勒、墨索里尼個別的篇幅還多。
找到了這個:
托爾金中土世界的神學
中土世界的神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Jul 20, 2025 10:20 PM
Sun, Jul 20, 2025 11:13 PM
20愛—西元1967年,艾比路
Abbey Road
披頭四出現了!
本章幾乎都在講披頭四,還有 MLK 和南非的曼德拉,以及整個非洲的基督教信仰擴張。
我發現非洲基督徒超多,有734M的人,是最大的宗教欸!
全世界最多基督徒的洲:
1. 非洲
2. 拉丁美洲
3. 歐洲
然後非洲基督徒表示:他們接觸基督教和耶穌的時間就是耶穌本人和使徒活躍的時間,也就是西元一世紀~才不是什麼歐洲殖民者帶來的信仰呢~
Christianity in Africa - Wikipedia
另外再插播一個信仰衰微的歐洲
美國仍然一枝獨秀⋯ 最後結束在公開處刑的劊子手覺得約翰藍儂不喜歡這樣(?
聖戰約翰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0 AM
總之,本章講披頭四,講「愛與和平」,還有那個年代一些大事,像是民權運動、曼德拉等等
中間還談到信仰的替代沒錯,包含很多美國福音派家庭的家長害怕女兒是偶像崇拜之類的
音樂家們 band aid
Band Aid (band) - Wikipedia
然後最神奇的事講到最後說到2014伊斯蘭國公開處刑美國記者和日本記者等等的蒙面劊子手,大家叫他 John,然後他們還有人叫 Paul,所以他們就被叫做披頭四
然後最後結束的故事,也就是炸有錢說動人的故事,就是訪問劊子手說他們對披頭四的感想如何,他說他不知道,因為他不聽搖滾樂。
最後又加了一句說約翰藍儂不會喜歡這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1 AM
21
這一章講到德國梅克爾接納了伊斯蘭教的難民,而不同信仰的移民,這一點對於基督教文化圈、同質性很高的歐洲來說,是非常特殊的
然後談到了「世俗主義」這個概念,本來就是脫胎於基督教文化圈的。
接著講到了《查理週刊》事件。
查理週刊總部槍擊案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1 AM
「如果說反對墮胎的人們是聖女瑪格蓮娜(St. Macrina theYounger)的繼承人,她曾梭巡卡帕多西亞的垃圾堆尋找並拯救那些被遺棄的嬰兒們,那麼,那些跟反對墮胎的人唱反調的人們同樣借鑒了根深蒂固的基督宗教思維:每個女人都擁有自己身體的自主權,每個男人都應該尊重她。
同性婚姻的支援者受到教會對一夫一妻制忠誠的熱情影響,而反對同性婚姻的支援者則受到聖經對與男性上床的男人的譴責影響。設置跨性別廁所似乎確實是對上帝的侮辱,因為上帝創造了男性和女性,但拒絕善待受迫害的人,也是冒犯了基督最基本的教導。
在一個像美國這樣充斥著基督宗教思維的國家,即使是那些想像自己沒有這種思維的人,也無法逃避其影響力。美國的文化戰爭與其說是反對基督宗教的戰爭,不如說是基督宗教各派別之間的內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2 AM
關於
MeToo
運動:
「西元一九六三年,當馬丁.路德.金恩在華盛頓向數十萬民權抗議者發表演講時,他把演講的目標對準了首都以外的國家——一個仍然毫無歉意的基督教國家。
到西元二〇一七年,情況就不同了。婦女遊行的四位共同主席中有一位是穆斯林。穿過華盛頓遊行的人群中有錫克教徒、佛教徒和猶太人。
巨大的群眾根本沒有信心,就連召集人中的基督徒在試圖呼應馬丁•路德•金恩預言的聲音時也退縮了。
然而,他們的宣言在神學推定的基礎上不亞於民權運動。#MeToo 隱含着對性禁欲的呼喚,這種呼籲在整個教會歷史上都迴盪著。穿著使女的紅色斗篷遊行的抗議者們,正在召喚人們像清教徒一樣控制自己的慾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2 AM
被性解放愛好者譽為希臘酒神的性自由,再次被譴責為具掠奪性和暴力的行為。人的身體不是物品,不是富人和有權勢者在高興的時候使用的商品。
兩千年的基督宗教性道德教育導致男性和女性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是這樣,那麼
MeToo
運動就不會有力量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2 AM
「基督宗教似乎不需要真正的基督徒來假設它仍然蓬勃發展。這究竟是一種幻覺,還是受害者能獲勝、能在孕育它的神話中倖存下來,只有時間能說明一切。因此,基督宗教信仰的倒退似乎並不意味著基督宗教價值觀的必要倒退。恰恰相反。即使在歐洲——一個教堂比美國空盪得多的大陸,基督宗教如此徹底地持續給人們的道德和思維注入了微量元素,以至於許多人甚至無法察覺到它們的存在,就像塵埃的顆粒如此細微以至於肉眼看不見一樣,每個人都同樣地吸入了這些顆粒——信徒、無神論者,以及那些從未停下來思考宗教的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3 AM
啊他最後一章寫了他在題材選擇的考慮:
「我在寫這本書時力求盡可能地客觀。然而,在處理基督宗教等主題時,這並不是中立的。
正如我當然要說的那樣,我試圖公平地評價基督宗教文明的成就和罪行,不是站在其道德框架之外,而是正如尼采會很快指出的那樣,站在它們裡面。在尼采的著名寓言中,那些繼續崇拜上帝影子的人不是只有「上教堂的人」而已,所有受基督宗教道德束縛的人,甚至是那些可能把自己排進謀殺上帝的凶手之中而感到自豪的人,都包括在其中。
不可避免的是,試圖追蹤基督宗教對世界的影響,就是要涵蓋帝國的興衰、主教和國王的行動、神學家的論點、革命的進程、在世界各地種植十字架,尤其要關注男人的行為。然而,這很難說明全部情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3 AM
我在這本書中寫了很多關於教堂、修道院和大學的文章,但這些從來就不是基督宗教群眾最能夠被影響和形塑的地方。正是在家裡,孩子們才有可能吸收革命的教導,在兩千年的時間裡,這些教導被視為理所當然,幾乎看起來是人性。基督宗教的革命一開始即是在婦女的膝蓋上形成的。
因此,要理解對人類生存最有影響力的框架是如何成功的,總是取決於像我的教母這樣的人:那些人在代代相傳的繼承中看到的東西,不僅僅是整個地球的方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3 AM
所以我們前面討論的關於作者是不是基督徒這件事,我目前還是保持我原來的判斷,也就是作者是不可知論者。
但我看完整本書之後,作者談到就連「不可知論者」這個概念,也是基督教的。
所以以這個角度來說,作者仍然是個基督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3 AM
Mon, Jul 21, 2025 12:14 AM
「慢慢地,就像調光開關被關掉了一樣,我發現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正在消退。基督宗教所宣稱的,兩千年前的一個人的生與死所具有的宇宙性意義似乎太巨大了。⋯」
「(談到作者去探望病危的教母)⋯
當我站起來離開她時,我在門口停頓了一下,回頭看了看。她轉身面對牆,像受傷的動物一樣弓著背躺著。
我想我不會再見到她了。我也不認為我們會在天堂相遇,如同她所希望的那樣。只有構成她自我的原子和能量,以及起源於宇宙本身的原子和能量,才會持續到永遠。每一個我心愛教母的粒子都會保留下來,就像其他所有曾經存在過的生物——人類、恐龍、微生物——一樣,都會繼續存在。也許在這裡存在著一個安慰的來源,但這或許不是真的。開車離開醫院的時候我這麼想,在我看來,這些只是一個安慰。據我的個人經驗所知,這只是一個非常不能承受現實的物種所講述的故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4 AM
「也許,正如人文主義宣言所宣稱的,可以通過「科學方法的應用」。然而,這幾乎比創世紀少一個神話。就像達爾文和赫黎的時代一樣,在二十一世紀,不可知論者想要將價值觀轉化為「可以用科學理解的事實」,這份雄心壯志是一種幻想。它並非源於這樣一件事的可行性,而是來自中世紀的神學。科學為道德家提供的東西不是真理,而是一面鏡子。種族主義者用種族主義的價值觀來強化它;自由主義者則是用自由的價值觀來映照它。人文主義的主要教條「道德是人性的內在組成部分,是基於對他人的理解和關注」在科學上沒有比納粹的教條更能證實任何不適合生存的人都應該被消滅。人文主義價值觀的產生不在於理性,不在於循證思維,而在於歷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4 AM
Mon, Jul 21, 2025 12:14 AM
「在一個驚人的突破中,膠原蛋白最近從一個暴龍化石的遺骸中被提取出來,結果發現它的氨基酸序列與雞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研究的證據越多,烏類和恐龍之間的分界線就越模糊。
同樣地,比照這種說法,關於不可知論者和基督徒之間的分界線,有學者也提到了。
西元二〇一八年七月十六日,世界上最知名的科學家之一理查•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一個以反對宗教的論戰和演化生物學著作而聞名的人,他坐在教堂裡聽著英國大教堂的鐘聲後,在推特上寫道:「比咄咄逼人的『真主至大』的聲音好聽多了,還是這是我文化教養的問題?」
這個問題對於達爾文的崇拜者來說是一個完全合適的問題。毫不奇怪,因為人類就像任何其他生物體一樣,都是演化的產物,其運作應該從他們的思想、信仰和文化中顯現出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4 AM
Mon, Jul 21, 2025 12:15 AM
對教堂鐘聲的偏愛,而不是喜歡穆斯林讚美真主的聲音,並不僅僅是通過魔法而出現。道金斯這位不可知論者、世俗主義者以及人文主義者,絕對擁有來自基督宗教文明教養的本能。」
「今天,隨著西方勢力和影響力的洪流逐漸消退,歐美自由主義者的幻想有可能擱淺。他們試圖塑造的許多普遍性立場,都被暴露在從未有過的地方。不可知論者——正如這個詞的創造者赫胥黎欣然承認的那樣——被說成是「對個人判斷的至高無上的信念(事實上,沒有逃避它的可能),這是新教改革的基礎」。世俗主義的存在,要歸功於中世紀的教宗。人文主義最終也是源於聖經中的說法:人類是以神的形象造成的,既不分猶太人還是希臘人,不分奴隸還是自由身,也不分男人還是女人,神的兒子為每個人平等地死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5 AM
「釘十字架不僅僅是一種懲罰,這是實現統治地位的一種手段:一種支配地位,令被制伏者感到恐懼。權力的恐怖是權力的指標。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而且永遠都會是這樣。這是世界運作的方式。
然而兩千年來,基督徒一直對此提出異議。在此期間,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自己也成為了恐怖的代理人。他們把弱者置於陰影之下,他們帶來了痛苦、迫害,奴隸制就在他們的身後。
但他們為此受到譴責的標準,本身就是基督宗教的,即使整個西方的教堂繼續空無一人,而這些標準似乎也有可能迅速改變。「上帝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
這是西方世界仍然堅持的神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基督宗教王國仍然是基督宗教王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15 AM
———
好的,本書80%的時候進到致謝詞。
公設比20%乍看不多,但這本書的譯註都在每一章裡面,包含在我看完的80%裏,我覺得譯註很用心 aka 篇幅也不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23 AM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花了很多篇幅,也就是上下冊,來講說
雖然大家表面看似不同,但其實底層都是來自基督教的影響
因為他說啦,不可知論者和基督徒的界線很模糊🤣
從相不相信永生、死後的天國、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創造世界,這個角度來講,他恐怕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基督徒。
但很顯然他認為他自己重視的價值觀(關懷弱者、所謂進步價值觀等)也是基督精神,那麼也不能否認他自己是懷著基督精神的基督徒
我覺得可能是這樣吧?
那由於我們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aka 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所以這本書的宗教統治 dominion 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吧XD
認不認同自己是基督徒,都是被基督教宗教統治到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Jul 21, 2025 12:23 AM
尤其他在分析 MeToo 其實是一種禁慾的基督教精神這一點,我覺得很有趣
很多 MeToo 支持者可能都是覺得「基督教=保守派=父權壓迫」這樣的人吧
載入新的回覆
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
Dominion: How the Christian Revolution Remade the World
Tom Holland/譯者: 蔡怡佳、陳正熙、陳愷忻/啟示/出版日期: 2022/11/17
字數: 360,076
Jeany讀書
Part 1 古代:1-7章
Part 2 中世紀:8-14章
Part 3 現代 15-21章
溫斯坦利Gerrard Winstanley 的故事 掘土派Diggers
「「平等派」的稱號實際上並不是為基督而創的,叛亂分子早就已經宣稱這是他們自己的稱號。像溫斯坦利一樣,他們認為階級和財富是邪惡的,人人生而平等,基督的工作是要成為「人類墮落和沉淪的修復者和救贖者」。然而,士兵不能成為掘土派,因為沒有階級就沒有紀律,沒有紀律就沒有軍隊。英國人對基督信仰的虔敬,並沒有堅固到能夠承擔起沒有軍隊這種局面。
克倫威爾離開伯福德,開始準備遠征愛爾蘭,這是一個臭名昭彰、由羅馬教宗統治的領域,保皇派在那裡繼續策劃君主制回歸英格蘭,並推翻議會軍軍隊長期以來努力實現的一切。與此同時,費爾法克斯上將的責任是保護他的中將的後方安全。」
註303:譯註:這是在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生時,從瑞士的宗教改革家慈運理所領導的運動中分離而出的教派。從奧古斯丁提倡原罪以後,嬰兒洗禮的觀念對加爾文宗而言是必須堅守的。其後在十七世紀的聖潔運動也帶動了重浸派的發展。
「對路德來說,猶太人不斷地堅持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樣的思想是對他個人的侮辱。他曾說:「我們這些患蠢的外邦人,原本不是上帝的子民,現在成了上帝的子民,這樣倒使得猶太人精神分裂和顯得患蠢了。」然而,假如有人精神分裂,那也是路德。在他生命的盡頭,他開始生出被迫害的妄想,這些妄想遠遠超出了教宗曾經下令的制裁。他要求猶太人應該被圍捕、被禁錮在一個屋簷下,接受艱苦的勞動;他們的禱告書、他們的塔木德、他們的猶太會堂,所有這些都應該被燒毀。他說:「舉凡任何無法燃燒的東西,都應該被掩埋並覆蓋泥土,這樣就再也沒有人會看到這些像石頭或煤渣一樣的東西了。」」
他真的有點壞掉
「朋友」是貴格會 Quaker’s 的自稱,他們會叫 Quaker 就是因為聖靈充滿的時候會抽蓄、震顫、口吐白沫。
「「聖靈在我的身體內工作,上帝的話就臨到我身上(在我身體裡面就像烈焰一樣地燃燒著)。」正是這種宣告上帝國度的烈火燃燒般的衝勁,激勵了一些「朋友」赤身裸體地講道,而另一些「朋友」則穿著麻布和灰燼,而使得當局所有試圖撲滅這把火的努力遭到挫敗。
然而,猶太人才是貴格會希望中的特別目標。克倫威爾拒絕給予猶太人正式入境的權利,這促使傳教士前往阿姆斯特丹。一開始的跡象並不樂觀,那裡的猶太人似乎對貴格會的訊息完全不感興趣,當局充滿敵意,只有一位傳教士說荷蘭語。但絕望不是貴格會的作風,其中一位傳教士在報告裡寫道:「許多猶太人的心中都懷抱著一個火苗,隨著時間的推移,火苗可能會燃成熊熊的烈焰。
我覺得虔誠到燒聖經也真的蠻神奇的??
《美國法律史》有講到馬里蘭殖民地有一整套的英國法院系統,Pennsylvania 是 William Penn的實驗基地,他們使用 Penn’s Law,沒有法院而是設立調解人,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系統。
不知道和馬里蘭是天主教徒所以更偏好整套的教會法,而Pennsylvania 是貴格會的所以崇尚簡單、去階級化有關
在賓夕法尼亞,威廉.潘基於貴格教派的觀點,對於正式的法律與訴訟感到有點厭惡。潘的法律(Penn's laws, 1682)規定,在每個教區(precinct)裡設置三名「普通調解人」(common peacemakers),這些調解人的「仲裁」(arbitrations),被宣告為「具有法院的法官判決的效力」32。在美國的法律文化裡,賓夕法尼亞的調解人,是早期、但非獨特的烏托邦主義的例證。其他的地方也有類似的實驗:例如,在麻薩諸塞的德罕(Dedham),從1636年起,紛爭是由當事人或社區所選擇的「三名通情達理的人」(three understanding men),或「兩名明智的人」(two judicious men)來作仲裁。
——《美國法律史》——
我知道書友之前為什麼在講阿奎那可以說是12世紀的斯賓諾莎也不為過了。
克倫威爾=圓顱黨=清教徒統治英國時期=恐怖政治
結果我發現他竟然相對的宗教寬容(?
那時候整個歐洲的諸侯們都受不了宗教戰爭了,簽約同意了宗教信仰自由,雖然執行方式各自打折
最充滿願景的是一個名為費城(希臘文意譯為「兄弟之愛」)的殖民地。
費城的創建人威廉,佩恩(WilliamPenn)是一個矛盾的人,他是克倫感爾的一位海軍上將的兒子,同時是一個與王室有密切關聯的紈給子弟,也是一個因信仰而多次遭受監禁的貴格會教徒。作為皇家憲章授予佩恩的一大片土地、賓夕法尼亞殖民地的首府,費城被創建成一個將「神聖實驗」付諸實踐之地:一個沒有圍耀的城市,與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平相處,所有「自稱相信耶稣基督」的人都可以被允許擔任公職。
那時候因為宗教因素到美國的,應該都有這種建立模範/山上之城的想法吧⋯
因為他現在在15章介紹了貴格會在賓州的宗教寬容,然後話鋒一轉,講到了貴格會信徒鞭打逃走的奴隸,然後介紹了一個人「本傑明 賴(Benjamin Lay )的貴格會教徒和他的妻子莎拉一起航行到加勒比海。」
然後他們後來就變成了廢奴主義者,
「就像尼撒的貴格利時代一樣,在本傑明 賴的時代也是如此,和貧窮、戰爭或疾病一樣,奴隸制被絕大多數的基督徒視為生活中一個殘酷的事實。在基督耶穌裡沒有奴隸也沒有不自由,並不意味著這種區別本身被廢除了。歐洲人生活在一個奴隸制已經廣泛消失的大陸上,因此他們很少想到要立即譴責它。即使是將印第安人從奴隸制中解放出來、並將此視為畢生奮鬥焦點的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他也從未懷疑過奴役可能是對某些罪行的懲罰。」
「「成為基督徒,就是要成為一個朝聖者。」新教徒廣泛認同這個信念,並不意味著對教宗統治的黑暗日子——教士們哄騙信徒長途跋涉,在虛假的聖物之前鞠躬——有任何的懷舊之情。相反地,它意味著朝聖者們盼望在生命的旅途終結時,將會遇到身著黃金般閃耀華服、全身充滿光輝的天使,並由天使帶領他們進入天國—一座位於山上的城市。這並不是一個輕率的承諾,一路上必然會遇到重重的困難和障礙:可能深陷灰心的泥沼、可能受到虛榮心的誘惑,以及時不時襲上心頭的巨大絕望感。
正如道明會的反對者引述了亞里斯多德的話一樣,貴格會廢奴主義者的反對者,也可能會在舊約中探索和引用那些晦澀難懂的經文,特別受歡迎的是一段講述了關於挪亞詛咒他的孫子的經文,通過各種曲折的演繹,挪亞孫子的後代已經被認定就是非洲人。
正如本傑明•賴在巴貝多發現的那樣,這種理由正是貴格會教徒廣泛接受的奴隸制許可證,就連費城的創始人威廉,佩恩也被說服了,這就是為什麼那位偉大而無可置疑的「自由權利法案」的熱愛者,他自己就是奴隸的主人。」
「西元一七三五年,當莎拉.賴去世時,她的丈夫通過將他的行動主義推向一個全新水準來哀悼她;到了西元一七三七年,阿賓頓鎮的貴格會奴隸主已經厭倦了本傑明.賴無止無盡的抗議,所以禁止他進入他們的會議廳。
第二年,在費城貴格會的年度大會上,本傑明•賴完成了他迄今為止最壯觀的宣傳行動,在被要求向貴格會同伴發表談話的時候,他起身站了起來,撫平了外套,然後拔出一把他一直藏在外套皺褶中的劍,並用響亮的聲音宣稱:「如果有人說對非洲人的奴役,是和『在全能者的眼中,他們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和尊重所有民族和膚色的人』一樣地正義,那麼,你應該拿起一把劍刺穿他們的心,就好像我對這本書所做的一樣。」
「召喚世人悔改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聖經裡充滿了這樣的內容。然而,儘管借鑒了先知的榜樣,儘管反對奴隸制的告誡是引用聖經的依據,本傑明.賴的行動確實構成了一些不同的東西。以廢除奴隸制為目標,就是要賦予社會本身一個朝聖者的特徵,持續踏上一段遠離罪惡、走向光明的旅程。
——
所以其實這本書一直重複這個旋律耶!
這是一本作者對基督信仰的告白之書!
「本傑明.賴從來沒有對耶穌的這些話感到絕望。在毀掉費城貴格會年度大會的二十年後,本傑明.賴臥床病重之際,他得到消息說,議會投票通過一個新的決定,要懲罰任何從事奴隸交易的貴格會教徒,他鬆了一口氣說:「我現在可以安詳地死去了。」
儘管被生活裡各種晦暗悲楚的事件圍繞著,儘管被各式令人沮喪的結果打擊著,不顧那些所有試圖嚇阻精神的妖魔鬼怪,他仍然不斷地勇往直前,從未偏離過工作的目標,在西元一七五九年去世時,本傑明•賴已經成功地使他所在的社區更像他自己——更加地進步和成功。」
我覺得「朝聖者」真是本章的主題,感覺呼應了一下《世界哲學史3》講到的旅程,中世紀的基督徒都是朝聖路上的旅人。
「變成更好的自己」+「賺錢的產業」,就是一個很基督教的概念+資本主義啊!
世俗的追求和精神的昇華,兩不耽誤!
很美式作風有沒有!
而且這種產業還超級實用,都超級簡單好入門,才不像歐洲歐洲的哲學家們不知道在那邊糾結什麼⋯
這種實用的風格,有沒有也很美國風!不學拉丁文也沒有要讀《神學大全》和亞里斯多德,簡單明瞭好入手!
只要可以讀聖經和農民曆,就可以讀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還有 think and grow rich
而且這種rich 還是精神上和物質上,雙重享受雙重擁有,不用像歐洲中世紀的人受虐求救贖啊~
本章講到了伏爾泰,然後講到了啓蒙運動、法國大革命、雅各賓派。美國建國、美國獨立宣言(其普世價值根本源自於聖經,並且是套上啟蒙開明外衣的新教極端理念)。
但我沒想到啓蒙運動不寫其他知名人士像盧梭之類的,而會寫薩德和他的作品耶!
然後在介紹奴隸制度慢慢變成罪惡,似乎要講到南北戰爭,但我感覺這裡好像埋了一個之後要講社會達爾文主義和種族屠殺的哏
西元一八一五年二月八日,歐洲的八個大國簽署了一項重要宣言,當中提到奴隸制「違背了人道和普世道德的原則」,這代表了新教福音派的語言與法國大革命的語言相融合。
拿破崙在宣言簽署三週後離開流放地,並希望為他的回歸爭取國際支持,因此毫不猶豫地宣布支持宣言。
那年六月,在終結他野心的布魯塞爾外的大戰中,雙方一致認為奴隸制作為一種制度是可憎的。
歐洲越來越頻繁地用人權語言向世界宣告其價值觀。」
這一章談到東印度公司/英屬印度,然後談到印度教是一種被發明出來的傳統,英國人想要定義「印度本土的宗教」,而印度教徒也想要趁機定義什麼是「合宜的印度教」⋯還蠻有趣的!
接著繼續談到了發明了「猶太教」這個概念,所以猶太人不再需要有一個「以色列」的獨立國家,「猶太教」變成一個私人的宗教實踐領域,所以猶太人不再是上帝的選民,是和大家一樣的「普世」的人(普世這個概念就是很基督教的),因此猶太人為了成為公民讓步了許多自由/猶太傳統生活方式,因此有了世俗化/改革派和正統的分歧。
然後開始講到英國的廢奴主義者運動。
我覺得他的起承轉合也太神奇了,雖然乍看很順,但我現在把它寫下來就覺得這根本三件事啊,怎麼變成同一章的 🤣
像是印度,本章開始的故事是寡婦出於自願殉夫、被活活燒死的Sati習俗(Sati 也是Shiva的太太,殉夫後變成雪山女神,和重生的濕婆重結連理)。於是英國開始討論要如何教化印度人。
類似的狀況,普魯士人要如何教化猶太人,讓他們在基督立國的國度生活世俗化,符合普世價值。
以及英國主導廢除歐洲(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等在新世界的利益)、穆斯林統治者下的中東、非洲的奴隸貿易。
這件事我覺得也是非常神奇,尤其他講到美國的角色
「英國廢奴主義者比大聲宣揚新教使命感的人更清楚,奴隸制很普遍,使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的許多人變得極為富有。
沒有天主教勢力的支持,反對這種做法的運動永遠不可能有希望成為真正的國際性運動。不管是英國海軍的力量使奴隸船得以被搜查,他們的船員得以受到審判,但許可這些行動的法律框架必須顯得堅決中立。英國法學家們克服了西班牙人從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繼承的深刻懷疑,稱讚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的「勇氣和崇高原則」。
結果是整個法律機構(包括條約和國際法院)通過融合新天主教的傳統而大有作為。西元一八四二年,當一位美國外交官將奴隸貿易定義為「危害人類罪」時,這個詞是一個經過考量、所有基督宗教教派的律法師都能接受的術語,並且是前所未有的。
「所有這些對穆斯林來說都可能是前所未聞的。西元一八四二年,當英國駐摩洛哥總領事試圖推動廢除死刑時,他要求禁止非洲奴隸貿易的請求完全無法被理解。蘇丹宣稱,這是「所有教派和國家從亞當時代起就同意的事情」。作為證明,他很可能指向美國,一個在其創始文件中宣稱人人平等的國家。然而,其眾議院兩年前才裁定不再接受反奴隸制的請願書。從某個層面來說,如果這證明了廢奴主義觀點的重要性,那麼它也反映了美國南部奴隸主決不放棄其人類財產的頑固決心。
摩洛哥的蘇丹肯定會同意這種情懷。英國廢奴主義者的任務繼續被擱置一旁。西元一八四四年,摩洛哥海岸外一個島嶼的總督斷然通知,任何禁止奴隸制的禁令都將「違背我們的宗教」。」
當然,這些措施可能會使蘇丹感到相當尷尬,畢竟他們是按照徹底的異教徒(英國人)的標準來改革《聖行》的。承認任何違背伊斯蘭傳統的東西都是基督徒強加給穆斯林統治者的這種想法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奧斯曼帝國的改革者反而確保要求自己的裁定。
事實證明,《聖行》的精神可能最終勝過它的文字。不知不覺中,在伊斯蘭世界的精英圈子中,對法律適切性的新理解正在形成:這種理解最終不是來自穆罕默德,也不是來自任何穆斯林法學家,而是來自聖保羅。」
——
我覺得這也是蠻有趣的
「西元一八六三年,在摩洛哥蘇丹宣布奴隸制為自古以來就被批准的制度僅僅二十年之後,突尼西亞市長寫信給美國總領事,引用了伊斯蘭經文中關於廢除奴隸制的理由。
在美國,由於該機構的是非紛爭而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促使西元一八六一年南方的邦聯分離,並與北方的聯邦爆發可怕的戰爭。當然,只要美國人在戰鬥中互相屠殺,這個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最終解決。然而在西元一八六三年初,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發表了一份宣言,宣布邦聯領土上的所有奴隸都獲得自由。
所以從英國基督徒要求蘇丹廢奴之後,穆斯林內化了之後決定這是伊斯蘭可蘭經正確的打開方式,然後叫美國趕快廢奴
「與此同時,在非洲的心臟地帶,傳教士們開始冒險去歐洲人從未想過要去的地方。他們帶回的關於阿拉伯奴隸販子繼續掠奪的報告證實了許多英國人的觀點,即直到整個大陸因文明而獲勝,奴隸制才會被徹底驅逐。當然,這與他們自己的規則一致,也是理所當然的。
「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所以上帝在聖經中宣布:「受傷的,我必纏裏;有病的,我必養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必除滅,也要秉公牧養他們。」在這裡——不僅僅是為了英國,也是為了任何可能聲稱擁有權力的國家——為殖民奠定了基礎。在適當的時候,這將助長對殖民地的爭奪。
諷剌的是,最終定居非洲並征服非洲的不是奴隸販子,而是基督宗教歷史上熟悉的解放。」
本章從一個帶領到蒙大拿蘇族的地盤找化石的探險隊的恐龍化石研究者寇普開始。當然依慣例,這個人不是重點。但本章一開始介紹了一個神奇的牧師:
「西元一八二二年,當另一位牧師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發表論文,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比挪亞的洪水要古老得多,更不用說岩石的沉積了。正是基於他在約克郡洞穴中發現的化石年代,才使他能夠證明自己的論點。兩年後,他寫了第一篇關於恐龍的完整報導。西元一八四〇年,他認為蘇格蘭地貌上的巨溝可以證明一個地球上古老的冰河時期的存在,而這個論點毫無疑問是違反聖經的。」
「巴克蘭是一個著名的怪人,喜歡嚐遍各種動物,從藍瓶僧帽水母到鼠海豚,他認為在西敏寺座堂主任牧師和牛津大學地質學教授這兩個角色之間沒有絲毫的矛盾。」
「註341:也許,根據當時可靠的報導,巴克蘭最驚人的壯舉是吞下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心臟。」
他的食欲是否也太好 😅
交代了達爾文,然後講到了卡內基,最後卡內基在倫敦展覽梁龍化石的時候,提到了觀眾之一的列寧,接著列寧帶著追隨者去了馬克思的墓,以馬克思作收。
這章一開始寫一戰的士兵,然後他身上帶了一本尼采的書,於是開始介紹了尼采⋯
「「我們聽不到埋葬上帝的挖墓者的噪音嗎?我們是不是聞不到神聖的腐敗——即使是上帝的腐敗?上帝已死,上帝仍然是死的,我們殺了祂。」在索姆河畔讀到尼采寫的這些文字,在滿布泥濘和燒成灰燼的風景中,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中,在犧牲殆盡後仍然可能得不到任何救贖的絕望中,我們只能感到戰慄。尼采早在西元一八八二年就寫下了這些書:一個瘋子的寓言,在明亮的早晨點燃燈籠,跑到市集,他的聽眾中沒有人會相信他關於上帝已經被殺死了的消息。」
尼采評論古希臘:
「他欽佩希臘人,因為他們的殘忍。 他對於古希臘是一個陽光明媚的理性主義之地的這些概念都不屑一顧,以至於在他擔任教授的任期結束時,許多學生都震驚地放棄了他的課程。」
這和薩德一樣讓我驚訝欸,所以作者的選擇主要是文學性的嗎?
結果《魔戒》在19章的份量很重欸!感覺比尼采、希特勒、墨索里尼個別的篇幅還多。
找到了這個:
托爾金中土世界的神學
披頭四出現了!
本章幾乎都在講披頭四,還有 MLK 和南非的曼德拉,以及整個非洲的基督教信仰擴張。
我發現非洲基督徒超多,有734M的人,是最大的宗教欸!
全世界最多基督徒的洲:
1. 非洲
2. 拉丁美洲
3. 歐洲
然後非洲基督徒表示:他們接觸基督教和耶穌的時間就是耶穌本人和使徒活躍的時間,也就是西元一世紀~才不是什麼歐洲殖民者帶來的信仰呢~
另外再插播一個信仰衰微的歐洲
中間還談到信仰的替代沒錯,包含很多美國福音派家庭的家長害怕女兒是偶像崇拜之類的
音樂家們 band aid
Band Aid (band) - Wikipedia
然後最神奇的事講到最後說到2014伊斯蘭國公開處刑美國記者和日本記者等等的蒙面劊子手,大家叫他 John,然後他們還有人叫 Paul,所以他們就被叫做披頭四
然後最後結束的故事,也就是炸有錢說動人的故事,就是訪問劊子手說他們對披頭四的感想如何,他說他不知道,因為他不聽搖滾樂。
最後又加了一句說約翰藍儂不會喜歡這樣的
這一章講到德國梅克爾接納了伊斯蘭教的難民,而不同信仰的移民,這一點對於基督教文化圈、同質性很高的歐洲來說,是非常特殊的
然後談到了「世俗主義」這個概念,本來就是脫胎於基督教文化圈的。
接著講到了《查理週刊》事件。
同性婚姻的支援者受到教會對一夫一妻制忠誠的熱情影響,而反對同性婚姻的支援者則受到聖經對與男性上床的男人的譴責影響。設置跨性別廁所似乎確實是對上帝的侮辱,因為上帝創造了男性和女性,但拒絕善待受迫害的人,也是冒犯了基督最基本的教導。
在一個像美國這樣充斥著基督宗教思維的國家,即使是那些想像自己沒有這種思維的人,也無法逃避其影響力。美國的文化戰爭與其說是反對基督宗教的戰爭,不如說是基督宗教各派別之間的內戰。」
「西元一九六三年,當馬丁.路德.金恩在華盛頓向數十萬民權抗議者發表演講時,他把演講的目標對準了首都以外的國家——一個仍然毫無歉意的基督教國家。
到西元二〇一七年,情況就不同了。婦女遊行的四位共同主席中有一位是穆斯林。穿過華盛頓遊行的人群中有錫克教徒、佛教徒和猶太人。
巨大的群眾根本沒有信心,就連召集人中的基督徒在試圖呼應馬丁•路德•金恩預言的聲音時也退縮了。
然而,他們的宣言在神學推定的基礎上不亞於民權運動。#MeToo 隱含着對性禁欲的呼喚,這種呼籲在整個教會歷史上都迴盪著。穿著使女的紅色斗篷遊行的抗議者們,正在召喚人們像清教徒一樣控制自己的慾望。
兩千年的基督宗教性道德教育導致男性和女性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是這樣,那麼 MeToo 運動就不會有力量了。」
「我在寫這本書時力求盡可能地客觀。然而,在處理基督宗教等主題時,這並不是中立的。
正如我當然要說的那樣,我試圖公平地評價基督宗教文明的成就和罪行,不是站在其道德框架之外,而是正如尼采會很快指出的那樣,站在它們裡面。在尼采的著名寓言中,那些繼續崇拜上帝影子的人不是只有「上教堂的人」而已,所有受基督宗教道德束縛的人,甚至是那些可能把自己排進謀殺上帝的凶手之中而感到自豪的人,都包括在其中。
不可避免的是,試圖追蹤基督宗教對世界的影響,就是要涵蓋帝國的興衰、主教和國王的行動、神學家的論點、革命的進程、在世界各地種植十字架,尤其要關注男人的行為。然而,這很難說明全部情況。
因此,要理解對人類生存最有影響力的框架是如何成功的,總是取決於像我的教母這樣的人:那些人在代代相傳的繼承中看到的東西,不僅僅是整個地球的方式。」
但我看完整本書之後,作者談到就連「不可知論者」這個概念,也是基督教的。
所以以這個角度來說,作者仍然是個基督徒⋯?
「(談到作者去探望病危的教母)⋯
當我站起來離開她時,我在門口停頓了一下,回頭看了看。她轉身面對牆,像受傷的動物一樣弓著背躺著。
我想我不會再見到她了。我也不認為我們會在天堂相遇,如同她所希望的那樣。只有構成她自我的原子和能量,以及起源於宇宙本身的原子和能量,才會持續到永遠。每一個我心愛教母的粒子都會保留下來,就像其他所有曾經存在過的生物——人類、恐龍、微生物——一樣,都會繼續存在。也許在這裡存在著一個安慰的來源,但這或許不是真的。開車離開醫院的時候我這麼想,在我看來,這些只是一個安慰。據我的個人經驗所知,這只是一個非常不能承受現實的物種所講述的故事。」
同樣地,比照這種說法,關於不可知論者和基督徒之間的分界線,有學者也提到了。
西元二〇一八年七月十六日,世界上最知名的科學家之一理查•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一個以反對宗教的論戰和演化生物學著作而聞名的人,他坐在教堂裡聽著英國大教堂的鐘聲後,在推特上寫道:「比咄咄逼人的『真主至大』的聲音好聽多了,還是這是我文化教養的問題?」
這個問題對於達爾文的崇拜者來說是一個完全合適的問題。毫不奇怪,因為人類就像任何其他生物體一樣,都是演化的產物,其運作應該從他們的思想、信仰和文化中顯現出來。
「今天,隨著西方勢力和影響力的洪流逐漸消退,歐美自由主義者的幻想有可能擱淺。他們試圖塑造的許多普遍性立場,都被暴露在從未有過的地方。不可知論者——正如這個詞的創造者赫胥黎欣然承認的那樣——被說成是「對個人判斷的至高無上的信念(事實上,沒有逃避它的可能),這是新教改革的基礎」。世俗主義的存在,要歸功於中世紀的教宗。人文主義最終也是源於聖經中的說法:人類是以神的形象造成的,既不分猶太人還是希臘人,不分奴隸還是自由身,也不分男人還是女人,神的兒子為每個人平等地死去。」
然而兩千年來,基督徒一直對此提出異議。在此期間,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自己也成為了恐怖的代理人。他們把弱者置於陰影之下,他們帶來了痛苦、迫害,奴隸制就在他們的身後。
但他們為此受到譴責的標準,本身就是基督宗教的,即使整個西方的教堂繼續空無一人,而這些標準似乎也有可能迅速改變。「上帝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
這是西方世界仍然堅持的神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基督宗教王國仍然是基督宗教王國。」
好的,本書80%的時候進到致謝詞。
公設比20%乍看不多,但這本書的譯註都在每一章裡面,包含在我看完的80%裏,我覺得譯註很用心 aka 篇幅也不少。🤣
雖然大家表面看似不同,但其實底層都是來自基督教的影響
因為他說啦,不可知論者和基督徒的界線很模糊🤣
從相不相信永生、死後的天國、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創造世界,這個角度來講,他恐怕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基督徒。
但很顯然他認為他自己重視的價值觀(關懷弱者、所謂進步價值觀等)也是基督精神,那麼也不能否認他自己是懷著基督精神的基督徒
我覺得可能是這樣吧?
那由於我們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aka 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所以這本書的宗教統治 dominion 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吧XD
認不認同自己是基督徒,都是被基督教宗教統治到了(?
很多 MeToo 支持者可能都是覺得「基督教=保守派=父權壓迫」這樣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