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宗教統治(上下冊不分售):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 - 湯姆.霍蘭 | Read...
宗教統治 (上下冊不分售)
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
Dominion: How the Christian Revolution Remade the World

Tom Holland/譯者: 蔡怡佳、陳正熙、陳愷忻/啟示/出版日期: 2022/11/17
字數: 360,076
Jeany讀書
Part 1 古代:1-7章
Part 2 中世紀:8-14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PART2基督宗教世界CHRISTENDOM
08改宗—西元754年,弗里西亞

「大多數和他同時代的人民,由於所受教育而對野蠻人有強烈的蔑視,因此他們也認為基督宗教精神太過珍貴,不應該和古羅馬帝國權力掌控之外的野蠻人共同分享,而少數冒險越過邊境的傳教士,不是為了使當地的人改信基督宗教,而是為了服事基督教的俘虜。」

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觀念耶!然後他這裡講到舊的羅馬帝國的領土範圍內,還是被認為是「基督徒所屬的地區」,我覺得還蠻妙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例如在西元三四〇年,距離卡帕多西亞人被哥德入侵者奴役的一個世紀後,卡帕多西亞後裔的烏爾菲拉斯神父(Ulfilas)被任命為「生活在哥德人當中的基督徒主教」。他在多瑙河以外地區服事長達七年,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迫害,他仍毫不猶豫地帶領群眾來到羅馬帝國的領地,畢竟那裡才是基督徒所屬的地域。

即使經過了幾個世紀,在西羅馬帝國早已瓦解許久之後,這樣的觀念仍然難以抹滅。即使是觀念最為開放的主教,仍然理所當然地認定在曾屬於古羅馬帝國領地的區域,和世界上其他區域之間存在著清楚的劃分。

當額我略一世派遣傳教士前往肯特郡時,部分原因是他意識到不列顛也曾經是古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分,而當今不列顛統治者的異教信仰不但羞辱了他身為基督徒的身分,也羞辱了他身為羅馬人的身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反而是這些原來是異教徒的人,會抱著要傳教給別的異教徒的心情:

「對盎格魯人和薩克遜人而言,這樣的考量卻沒有實質意義。儘管他們對額我略一世帶來基督信仰的貢獻心懷感激,他們對教宗的忠誠卻不代表對早已消失的古羅馬帝國的忠誠。

對盎格魯薩克遜修道士來說,籠罩在德國東部,從北海沿岸延伸至內陸森林的異教徒陰影,代表的不是無法抵禦的野蠻,也不是最好放著不管的野蠻人,而是對光明的迫切需求。藉著基督宗教的火焰,整個世界都將被他們照亮,而啟發他們的並非羅馬帝國主義的傳承,而是聖派翠克和聖高隆邦的榜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查理大帝非常喜歡和阿爾昆一起泡熱水澡,同時探討神學,對這位顧問充滿信心。他堅信諾森布里亞人對於建立一個正統基督宗教民族的承諾。阿爾昆堅信,沒有任何改進是不能透過教育來實現的,而這正是查理大帝雇用他的原因。」

所以不是只有羅馬人喜歡一起泡澡欸

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也愛!一邊泡澡一邊討論神學會比較厲害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阿爾昆看來,比起堡壘,修道院在安撫薩克遜人方面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讓阿爾昆感到焦慮的不只是薩克遜人,還有許多仍在黑暗中勞動的基督徒,而在他們所居住的土地上,異教信仰其實早在許多個世紀之前就已被消除乾淨。但是,如果這些基督徒不識字,他們的神父也是半文盲,他們如何能從古代書寫的偉大遺產中獲益,明白舊約和新約聖經、尼西亞的教規以及教會創建者的教義?如果沒有這些永恆的經文,他們如何能正確認識上帝的旨意與願望?甚至,他們要如何瞭解何謂基督宗教?僅僅把基督的光帶入薩克遜的森林是不夠的,它必須被帶到弗里西亞的莊園、農莊以及小農場。整個社會都需要改革。」

這個和查理大帝坦誠相見一起泡澡的阿爾昆,後來去當圖爾修道院院長。然後就讓修士狂抄經。

而且他改善了易讀性,還讓每句話大寫開頭,以及開始使用問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原來查理大帝時代(9世紀),修道士的地還不怎麼高的。

查理大帝和阿爾昆特別在意神職人員的教育。

「在古代的亞歷山卓,聖經被稱為「 ta biblia ta hagia」,即「聖書」之意。弗里西亞修道士們為了強調他們作品的獨特神聖性,將希臘語的「biblia」以拉丁語音譯,舊約與新約聖經被簡單稱為「biblia」,亦即「書籍」。」

這我覺得蠻有趣的,最近學到西班牙文的圖書館la biblioteca

應該同一個字源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聖波尼法爵在僅僅一個世代之前,就曾對這個話題表達了強烈的看法,他曾指控法蘭克修道士「將生命浪擲於放蕩、通姦和各種穢行中」。有些修道士和農奴幾乎沒有區別:他們在領主的命令下,牽著獵犬皮帶或是為女士拉住馬的疆繩,更多過於教導上帝的話語。

隨著查理宮廷發出越來越多的指示,這樣的情況逐漸獲得改變。國王下令,帝國中的每個人都要瞭解基督宗教信經,他們也都學會〈主禱文》(天主經)——也就是基督本人在門徒問他該如何祈禱時,他所教導的話語。專門為農村教士的需要而寫的小型書本開始越來越多,這些飽受摧殘、外觀邋遢,且被不斷翻閱的指南,是創新大眾教育的實驗指引。」
——
所以《主禱文》其實是教學手冊欸!
SOP概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法蘭克王國鄉村的深處,基督宗教教義在各方面的影響逐漸增加,直到不再有任何地方未被基督宗教教義所觸及。無論是起草憲章還是照料生病的牛隻,或是建議最佳的水井挖掘地點,教士們都是他們所服務的人民最終的知識泉源。

主禱文與信經教義每天都在法蘭克王國及其他地區(包括不列顛、愛爾蘭和西班牙王國)中被傳頌,講述一個基督宗教民族越來越基督宗教化的過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於被基督宗教軍隊打敗的異教徒軍閥而言,自然會長久而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戰爭是對神的權威的最終考驗。不僅如此,向基督需索要求的回報是顯而易見的。接受洗禮就意味著得以進入一個古老、睿智、富有的共同體。

從斯堪地那維亞到中歐地區,異教徒軍閥開始思考相同的可能性:

從基督宗教世界獲利的最可靠途徑,也許並非將其撕裂,而是嘗試融入其中。」

我覺得「戰爭是對神的權威的最終考驗」這句話也蠻有趣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其子民經歷萊赫河大屠殺之後二十年,匈牙利王蓋薩(Geza)成為一名基督徒,當一位修道士指責他信教之後還繼續
「向各種假神獻祭」時,他欣然承認自己兩邊下注的做法「為他帶來了財富和威權」。

過了一個世代之後,他的兒子瓦伊克(Waik)對基督的承諾才更加堅定。這位新國王將自己命名為史蒂芬(Stephen),在匈牙利鄉村建造教堂,對任何膽敢嘲笑他們所舉行儀式的人,都施以剃光頭的懲罰。一位造反的異教徒貴族遭到肢解,他被肢解的身體部位分別被釘在多處顯眼的地方。這些表現虔誠的措施很快為他帶來豐厚的回報。史蒂芬身為一個異教頭目的孫子,卻得到鄂圖大帝的恩賜,娶他的姪孫女為妻,而鄂圖自己的孫子,也就是當時在位的皇帝,則賜予史蒂芬一把聖矛的複製品,教宗也贈與他一頂皇冠。在經歷長期且繁榮的統治之後,他最終將會被宣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匈牙利已然成為一個充滿奇蹟的地方。西元一〇二八年,一位名叫阿諾德的巴伐利亞修道士到匈牙利旅行,驚訝地看到一條龍從匈牙利平原上空俯衝而下,「牠羽狀的頭像山一樣高,身體滿布著鐵盾一樣的鱗片。」」

匈牙利的的龍原來是修道士看到的!

這一章一開始是在講8世紀的時候,當時的傳教士深入異教徒佔領的區域,但是查理大帝和阿爾昆致力於神職人員的教育,法蘭克王國基督宗教化,接著進而影響了其他地方,鄂圖一世 Otto 成為東法蘭克王國的統治者(今德國一帶)。
Otto the Great - Wikipedia
到本章結束的11世紀的時候,歐洲已經都基督宗教化了。

蠻族們紛紛改信,拋棄了自己的傳統信仰,第一代都不怎麼虔誠,但後來幾代就轉化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9革命—西元1076年,康布雷

哇啊啊,狠角色出現了。

「額我略七世相信,透過暴力威脅來處置那些忽視道德勸誡的人,並不是有罪的行為。這位聖彼得的繼承人應該受到好戰信徒們毫不猶豫的支持。非常明顯地,基督子民的未來岌岌可危。」

然後原來教士和修道士不一樣,是可以結婚的,而且大部分和妻子一起住。

但是額我略七世決定改革,他看到一個異象是保羅在修道院剷除牛糞。所以他決定他要致力於改革和教會清楚污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長期以來,羅馬教廷一直被在地的王權宰制,或與之爭吵不休,一個接一個的教宗成為醜聞的代名詞。這些恥辱終於促使皇帝親自介入干預。

亨利三世擁有令人敬畏的虔誠,對於成為受膏國王擁有天生的自信。他迅速罷免以及任命了幾個教宗,最終在西元一〇四八年,任命他的一位表親繼位。當然,這是一項專橫的高壓政策,然而他也因此迅速地將教宗權威從陰溝中拯救出來。

接連幾位精明且虔誠的教宗,努力讓教會在新的軌道上前進。他們將這個偉大的工程稱為「Reformatio」,亦即「改革」。這項行動的野心不僅是從世俗與狹隘主義的腐敗當中拯救教宗權威,更是要拯救整個世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越來越多的教宗代理人——「使節」( legates)——被派往阿爾卑斯山以北,與此同時,才華洋溢的神職人員從西方拉丁世界各地被招募為教宗服務。這些改革為羅馬帶來了已經睽違幾個世紀的氛圍:這座城市就是世界事務中心的首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額我略七世找到很多先例:

「只有教宗才能以「普世」之名稱呼、讓下位者對上位者做出判決、解放那些曾宣誓服從君主的人們——這一切都是特權,足以讓整個世界秩序顛倒的特權。」

以及其他的改革:

總之本來修士是可以結婚的,而且長期以來都和妻子一起住,只有修道士單身。然後他要求修士和修道士一樣守貞。

並且他發出了諭令:「正式廢除「國王任命主教的權力」。這是重要的一步,因為這一點——禁止國王插手教會事物——據動了世界秩序的核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話說額我略七世是《漫遊歐洲一千年》選出來的11世紀產生變革的代表人物。

然後這說的亨利三世日耳曼帝國的亨利三世:

《漫遊歐洲一千年》:

「一〇四六年,日耳曼人的國王享利三世(Henry III)即位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來到羅馬受膏時,發現有三個人同時宣稱他們是教宗,分別是本篤九世(Benedict I)——他賣掉教宗的頭銜卻又不肯放棄;額我略六世(Gregory VI)——向本篤九世買下頭銜的人;以及西爾維斯特三世(Sylvester I|I )—地方推舉的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亨利三世唯恐自己的皇位受到玷汙,於是召集蘇特利會議(Council of Sutri),罷黜三位教宗,接著指定自己告解的司鐸克雷孟二世(Clement II )為新的教宗。但是指定的方式很快就產生問題。

一〇五八年,兩位對立的教宗本篤十世(Benedict x)與尼克拉二世(Nicholas |I )互相對抗。隔年,尼克拉二世勝出,並發布教宗詔書《以主之名》(In nomine Domini),明訂未來的教宗必須由樞機團秘密選出,神聖羅馬皇帝不得干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哇啊啊
《漫遊歐洲一千年》沒有那麼多汁的八卦:

因為「額我略七世聲稱自己是基督子民的唯一領導者,踐踏長期存在的王室特權,因而嚴重地冒犯了亨利四世。」,所以亨利四世就在德國召開帝國主教會議,主教們裁定額我略七世的選舉無效。

「額我略七世也有非常直率的天賦。在得知退位的命令時,他不僅拒絕接受,還迅速提高賭注。他在拉特蘭宮宣布亨利四世「被詛咒之鍊束縛」,將被逐出教會,還說他是一位暴君,也是上帝的敵人,將被廢黜,他的臣民不再需要宣誓效忠於他。亨利的權威走向崩潰。這項聲明確實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封建制度下,亨利四世的封臣們就開始擴張,於是亨利四世只好去求饒:

「他知道額我略七世住在亞平寧山脈北部的一座城堡卡諾薩堡,便在隆冬之際穿越阿爾卑斯山,前往該地。這位君士坦丁大帝與查理大帝的繼承人,整整三天「赤腳、披著羊毛」站在城堡內牆的大門前,瑟瑟發抖地等待。最後,額我略七世下令打開大門,召喚亨利到他面前,並且親吻赦免這位懺悔者。「羅馬國王沒有被尊為普世君主,而只是被當作一個普通人,一個以黏土塑造的生物。」」

——
這整個程門立雪+負荊請罪combo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額我略七世的宗教改革,整個無產階級鬥爭啊!

「額我略七世的對手指控他的又一個汙點,認為他鼓勵羊毛工人和鞋匠對比他們更優等的人進行批判,是一種玩火的行為。在攻擊亨利的宣傳當中,亨利被形容成一個變態、縱火犯、侵犯修女之人,其中所包含的暴力會對整個社會組織造成威脅。當然,額我略七世也準備煽動暴民,對抗反對他改革計劃的教士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康布雷主教傑拉德:

「西元一〇七七年,傑拉德深怕自己因為接受了亨利四世賜給他的戒指而被廢黜,便長途跋涉前往羅馬,企圖為自己辯護。然而額我略七世拒絕接見他。

直到傑拉德返回北方,並且向勃根地的一位教宗使節求饒,傑拉德的當選結果才終於獲得批准。

與此同時,在主教缺席的期間,工人與農民控制了康布雷,他們宣布成立公社,並且發誓永遠不會讓他重回此地。面對公開的叛亂,傑拉德發現自己已經別無選擇,只能乞求鄰國的伯爵協助,受盡屈辱地求助。即使叛軍最終被擊潰,領導人被處死,這個世界彷彿被顛倒過來的感覺也不會消失。「騎士們武裝起來對抗他們的領主,孩子們群起反抗他們的父母,臣民被煽動反對國王,是非混淆,誓言的神聖性遭到違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果對照到上一次的古代篇,羅馬皇帝們為了方便統治才選了基督教,真是非常有趣的偷換概念啊。

「「世俗」的概念,首先由聖奧斯定所種下,經過聖高隆邦的照料,已經達到壯觀的綻放。

額我略七世和他的改革同志們並未發明宗教與世俗、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區別,然而他們確實使這些觀念「第一次且永久」成為西方世界未來的基礎。

這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這片土地長期以來被已經消失的羅馬秩序所牽制,處在東方那個更為富裕且複雜的帝國陰影之下,如今才終於踏上了自己的獨特道路。

以後註定將會長久存在的,不只是歐洲社會將被分割成教會與國家的兩個面向,同時也展現了基督宗教所具有的震撼與改變的力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改革者的所有口號當中,最令人陶醉的是「libertas」——自由。有一座充滿聖潔感的修道院,比其他任何地點都更能作為自由的象徵,額我略七世因此將其當作整個教會組織的典範。克呂尼修道院(Cluny)最早成立於西元九一〇年,座落在樹木茂盛的勃根地山丘當中。其創始人在遠方教宗的保護之下成立了這座修道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烏爾班以改革行動給基督教王國帶來的震動為傲,也敢於夢想更大的動盪。他大膽地向聽眾提出一種新的、令人振奮的救贖方式。在克萊蒙宗教會議中被列為正式教令,他向戰士們承諾:他們從事戰鬥的行為,雖然說冒犯了基督,並且必須懺悔才能得到救贖,卻可以透過某種方法,成為他們洗除罪愆的手段:「當任何人出於奉獻之心,而非為了名聲或財富,踏上解放上帝在耶路撒冷教會的路途,他的旅程將可以取代所有懺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接著開始了十字軍東征⋯

「據說這些朝聖者戰士是在「Christianitas」,也就是「Christendom」(基督國)的旗幟下戰鬥。這樣的歸類,將他們與世俗國王和封建領主的政權做出明顯區別,正可以配合教宗的雄心。誰能比聖彼得的繼承人更適合站在基督宗教世界的頂端?在亨利三世於一年之內相繼廢黜三位教宗之後,不到一個世紀,羅馬教會已經為自己確立了一個強大的領導角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教會與國家分離所帶來的震盪,越來越明顯地展現於整個基督
宗教世界。

無論何處,只要有教士被召喚為教友服務,即使是在最卑微、最偏遠的村莊,也都能感受到改革行動的影響。羅馬教廷不僅被認為是成立較早、但與其他教會地位平等的組織,更是「所有神職人員和教會共同承認的公共論壇」,賦予了西方拉丁世界所有神職人員一個未曾擁有過的身分認同意識。

在組成基督宗教世界的各個王國、領地和城市當中,出現了前所未見的事:一個效忠於「普世、廣布世界」的階級制度,而非效忠於當地領主階級的完整組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西元一O八八年,也就是烏爾班成為教宗的那一年,他最傑出的支持者之一協助建立了一個新的基督宗教社會改革中樞:一所位於義大利波隆那市(Bologna)的法學院。瑪蒂爾達女伯爵(Countess Matilda),一位不屈不撓且虔敬的女人,托斯卡尼地區大片土地的繼承人,始終處在額我略風暴的中心。西元一〇七七年,她在卡諾薩接待額我略七世,並且在教宗過世之後十年之內,在軍事上重挫亨利四世,迫使他自義大利撤離。
瑪蒂爾達對「改革」事業影響最為深遠的貢獻,或許是她對波隆那法學家伊爾內留斯(Irnerius)的贊助。他對於大量羅馬法律裁決的評論,幾年前才在一個古老圖書館的成堆發霉文件中被發現。
這些評論,讓西方基督宗教世界可以接觸到長期以來被伊斯蘭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一個完整的、能夠涵蓋人類整體事務的法律體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傳統上認定由修道士格拉提安(Gratian)單獨制定,於西元一一五五年左右完成的《教會法匯要》(Decretum),其實是好幾個世代的努力成果。zB毫無疑問,這個工作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非常巨大。教規的內容不是只有教規而已,還要包括教宗的各項裁決,以及其他主教傳下的教令和各種懺悔錄。這些資料不只是零散,甚至常常是完全自相矛盾。格拉提安在彙整這些材料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可以從被隨性加在《教會法匯要》上的另類標題所確認——〈歧異教規之整合〉(Concordia discordantium
canonum)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保羅在這方面的權威是絕對的:「整套律法總結於一個單獨的指令:『愛人如己』。」對格拉提安而言,這就是正義的基石。這個指令如此重要,讓他引用作為「教會敕令」的開場白。就如同保羅所做的一樣,他選擇呼應斯多葛學派,將其定義為自然法,並且是形成適當的基督宗教法律體系的關鍵。所有的靈魂在上帝眼中都是平等的,只有建立在這個假設之上,正義才得以被伸張。任何阻礙這個前提的論點都應該被消除。「無論是天上的或世俗的法令,如果被證實違背自然法則,就必須被完全排除。」

從這個論述所推演出來的論點,許多都是過去的時代所難以理解的。古老的理念正在被果斷地推翻,例如:習俗是最終的權威;偉大的人被賦予了與卑微之人不同的正義;不平等是自然的,因此應被視為理所當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波隆那受訓的書吏們既是革命的代理人,也是秩序的維護者。他們依據法律規定而組織起來,並且受到大學培訓,共同構成了一種新型態的專業人士。

格拉提安提供他們判斷標準和具體做法,以此消除令人反感的習俗,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法律的理解。不再有任何法律支持羅馬法學家和法蘭克國王視為理所當然的階級差異。與過去的認知相反,法律的存在應該是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正義,不分階級、財富或血統,因為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孩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西元一二〇〇年,也就是「教會敕令」完成的半個世紀,他們終於找到一個解決方案,而這個方案對未來有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法律學者認為,當一個飢餓的窮人從富人那裡偷東西,這樣的行為符合「iure naturali」,也就是「自然法」。因此,他們為此爭辯,認為這個窮人不該被認定為有罪,相反地,他只是拿回他應得的東西,這是他被虧欠的。上帝反對的是富有的守財奴,而非飢餓的小偷。
教會律法師得出了這個結論,任何遇到此類案件的主教都有責任確保富人支付應負擔的施捨。慈善不再只是自願的,而是被確立為法律上的義務。
富人有義務濟助窮人,這當然是一個與基督宗教本身一樣古老的原則。然而在從前,沒有人想過這個與之相配的原則:窮人有權獲得生活必需品。越來越多的教規律法師採納這樣的表述方式,認為這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章最後介紹了阿伯拉德
Peter Abelard - Wikipedia

理性主義的神學/哲學家!

以及他和學生艾洛伊絲(通常我看到的翻譯是哀綠綺絲)的八卦,包含他被新婚妻子叔叔雇用的暴徒給閹了。

這個人也是《漫遊歐洲一千年》12世紀選出來的主角。那本書翻成亞貝拉。
@jeanylin - #漫遊歐洲一千年 從11世紀到20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10個人與50件大事 Ce...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宗教統治 10
「教會和她一樣也躲過了統治者的懷抱,和她一樣也發誓要永保貞潔,和她一樣致力使貧困成為一種理。「唯一適合傳道的,是那些沒有世俗財富的人,因為他們一無所有,所以他們反而擁有一切。」這就是在額我略七世時代,協助引起改革運動之巨大震動的戰鬥口號,而當依撒伯爾捐出她所有財富,與搬運工和廚房女傭合流時,這也成為她的戰鬥口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為教宗官僚機構服務的文官以及鑽研教會法的學者們,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強化教會權威的基礎。他們清楚瞭解壓在他們肩上的重大責任——將基督徒們帶到上帝面前就是他們的任務。

「只有一個屬於信眾的天主教會,在它之外,絕無救贖。」這條教規在依撒伯爾的童年時期,西元一二一五年時,於拉特蘭召開的一系列會議當中的第四次會議上被正式宣示。

凡有人違抗這條教規、抗拒支持它的權力結構,不服神職人員對其信眾的神聖特權,就是走上通往地獄之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大多數傳教士堅持像耶穌的使徒們一樣生活,共同擁有所有財產,蔑視任何與世俗有關的事物,對教會新模式的抨擊,就如同額我略七世對舊有模式的抨擊一樣。他們赤著腳在鄉間漫步,背著赤裸的鐵十字架,痛斥神職人員沒有實踐他們所宣揚的理想,且因為放縱、驕傲和貪婪而得了痲瘋病。

最激進的活動家則是更加極端。他們不要求進一步的改革,而是對教會的體系感到絕望。這個體系由教宗和主教以鮮血建造而成,已經無法得到任何救贖。它的整個結構皆已腐敗,除了將它推翻,已無他法。主教們害怕這種教義的傳播,因此自然將他們譴責為異端邪說。到了依撒伯爾出生的時候,教宗周圍已經被潮水般的恐慌所淹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西元一二一五年,在第四次拉特蘭會議上,他們藉由一項詳細的教規來打擊這種教義的傳播:「每個反對神聖、正統天主教信仰的異端,都將被我們逐出教會並加以詛咒。我們譴責所有異端,無論是以什麼名義出現。」」

我覺得看這本書好像在補充《世界哲學史》4哦~

第十章方濟會和道明會出現了。

額我略九世讓宗教審判變得可能,而且是宗教審判官去巡迴監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要將亞里斯多德哲學與基督宗教教義加以整合,並非易事。許多人為此做出貢獻,而最重要的是一位道明會修士,來自羅馬南部小鎮阿基諾的多瑪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職。 他從西元一二六五年開始,到一二七四年去世之間的時間裡所撰寫的這本書,是一本關於「與基督宗教相關事物」的綱要,是有史以來結合信仰與哲學的最全面嘗試。在阿奎那將死之際,他認為自己的努力失敗了,在上帝光芒四射的未可知面前,他所寫的一切都不過是一紙空文;在他去世兩年之後,他的各種主張都遭到巴黎主教的譴責。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而沒過多久,他的巨大成就獲得認可與感激。西元一三二三年,當教宗為他封聖時,他的名譽就得到確認了。最終的結果是,啟示與理性確實可能共存的信念,被奉為天主教神學的基石。在巴黎富局禁止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著作之後,經過了一個世紀,已經沒有人會擔憂研究這些著作可能帶來的異端風險。」
——
《神學大全》和阿奎那重出江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本章最後以反猶終結:

「在第四次拉特蘭會議上的宣示,規定猶太人不再可以和他們周遭的人們一樣穿著,取而代之的規定卻是:「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藉由他們的服裝特色,在公眾場合與其他民族區分開來。」

基督宗教藝術家有史以來第一次,開始將猶太男人描繪成與眾不同的樣貌:厚嘴唇、鉤狀鼻,並且彎著腰。西元一二六七年,教會議會訂出法令,正式禁止猶太人與基督徒之間的性關係;到了西元一二七五年,德國的一個方濟會起草了一條法條,將這樣的關係定為死罪。西元一二九〇年,英格蘭國王將這種惡毒趨勢的邏輯推到極致,得到最終的結論:他命令所有猶太人永遠離開他的王國。西元一三〇六年,法國國王也採行了同樣的政策。

一個宣稱自己具有普世性的教會,對於拒絕它的人,除了迫害,似乎沒有任何回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四次拉特蘭會議感覺各種各樣鎮壓異端和排除異己的感覺⋯⋯

這一章還講到第三次十字軍,有宗教審判和接近屠城。

我覺得這本書的譯註很用心、補充了很多背景知識,還蠻受用的。

歷史上一共有16位教宗取「額我略」

教宗額我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額我略七世—推動改革、確立了教會和世俗分離,教會變成國上之國,基督國度。並且推崇清貧、禁慾,最適合的傳道人是沒有世俗財富的人。

乍看好像是很棒的,但從這裡就滋生了鎮壓異端的額我略九世,第四次拉特蘭會議就開始了宗教審判所、反猶、鎮壓異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這章充滿瘋子⋯

「依撒伯爾夫人(Lady Elizabeth)的出身相當顯赫。她是匈牙利第一位基督教國王史蒂芬的堂兄的後裔,小時候就被送到德國中部的圖林根宮廷,在那裡為了未來的婚姻接受教養。十四歲那年,她和二十歲的統治者路易一起登上王位,自此過著幸福的婚姻生活。

依撒伯爾為她的丈夫生了三個孩子,路易以他妻子與上帝的親近為榮。即使女僕在夜裡將他誤認為習慣早起祈禱的妻子,拽著他的腳將他吵醒,他也耐心忍受。依撒伯爾堅持將她的珠寶贈送給窮人,她會擦掉病人臉上的黏液與唾液,用她最好的亞麻面紗為貧民製作裹屍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些行為都預示著,在她丈夫去世之後,她會更加貶低自己的地位。而她唯一的遺憾是這些作為還不夠徹底:「如果有一種更被人輕視的生活方式,那我會選擇它。」當帕維亞姆伯爵敦促依撒伯爾放棄她在馬爾堡(Marburg)嚴酷且屈辱的生活,和他一起回到她父親的宮廷時,她斷然拒絕。」

「當依撒伯爾夫人還在宮廷生活時,她就曾和女僕們分享成為乞丐的幻想。藉由她們的幫助,她甚至在自己的房間裡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依撒伯爾並不想讓她的丈夫難堪,讓她冒著誹謗風險的也不只是丈夫的朝臣們。在路易位於瓦特堡的宮廷以外的道路上,有一群傳教士在此處遊蕩,召喚富人照著他們的做法行事,並將所有的財富分給窮人。
儘管這些傳教士當中有一些女性,但依撒伯爾知道加入他們並非明智的選擇。成為一名瓦爾登教派(Waldesians)"的信徒,就是冒著被詛咒的風險。」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註231:譯註:約於西元一一七五年由捨棄家財的里昂富商彼得。瓦爾德斯創立,以清貧修行著稱,與當時教會奢華風氣形成強烈對比,其傳播教義被判為異端,是中世紀最受教會正統迫害的教派之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個人是方濟會的贊助者,「西元一二二五年,她在艾森納赫鎮的互爾特堡(Wartburg, Eisenach)旁,為方濟會眾提供了一個基地。三年後,待她丈夫去世,她去到那裡,正式放棄了與世界的所有聯繫。」

不過到這還不是我覺得他瘋瘋的地方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即使當依撒伯爾還在她丈夫身邊時,就聘用了一位「精神修為的大師」(magister disciplinae spirituals)——他也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師。「我可以發誓服從一位擁有財產的主教或修道院院長,但我認為,發誓服從一個一無所有且完全依賴乞討的人是更好的。因此,我宣誓服從康拉德大師(Master Conrad)。」

「到了西元一二二五年,當依撒伯爾邀請康拉德成為她的導師時,他已有多年教導異端分子的經驗。而現在,當一位公主來接受他的管教,他便毫不猶豫地揮舞魔杖。甚至在路易仍然在世的時候,康拉德大師就曾經因為她錯過一次佈道而給予嚴厲的杖刑懲罰,杖打所留下的傷痕過了三週仍然清楚可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康拉德的命令之下,伊利莎白放棄了與這個世界的聯繫,前往他的家鄉—圖林根州最東邊的馬爾堡,在那裡建立一家醫院。

首先她失去了她的孩子,接著失去了她深愛的僕人,她耐心地忍受康拉德將她擊垮的每一次嘗試。即使在她並未犯下罪行卻還是遭受懲罰時,她也為自己的服從而感到欣喜:「她心甘情願地忍受康拉德大師的反覆鞭打與痛擊,謹記著上主所遭受的毆打。」」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受苦,是為了獲得救贖。西元一二三二年,年僅二十四歲的依撒伯爾死於苦行之後,康拉德毫不猶豫地將她譽為聖人。就如同金礦被火淨化一樣,她的罪孽也得到了淨化。讓她年輕就過世的嚴厲苦行也將她帶到了天堂,被記載在她墳墓上的眾多奇蹟可以證明:

一個在年幼時將豌豆塞進耳朵裡的女人重新恢復了聽力;無數駝背的人得到了治癒。

或許從康拉德自己的角度來看,最有說服力的故事是關於一位瓦爾登教派的寡婦,她的醜陋鼻子因為向依撒伯爾夫人求助而得到了美化。這件具有啟發性的事蹟,讓康拉德確定他所有的嚴厲與頑固都有道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十六年前的第四次拉特蘭會議上,首度規定每個基督徒每年都要對自己的罪心存懺悔。聖高隆邦的鄭重保證,也就是任何過錯都可以被原諒,已經得到了教會的正式認可。上帝的憐憫是給予每一個人的,唯一需要的只是真誠的悔改。即使是最頑固的異教徒,最終也可能進入天堂。」

然後這個康拉德在後來就變成宗教裁判所的裁判官,到處去處決異端。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裡,這樣的大師,鞭笞信徒,又讓人自我傷害,極度貶低信徒,讓他斷絕家人和社會的關係,聽起來有沒有很像邪教⋯

康拉德後來就是到處去燒死異教徒

然後除此之外,當時還有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差不多都屠城了

而且躲在教堂的異端也會被抓出來殺死或燒掉~

所謂的異端不一定是不同信仰的人,有可能是不同教派的基督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1肉身

這一章從女性開始討論,然後講到貞潔和禁慾。

看得我頭好痛!

而且禁慾的土壤中長出了自由意志的花朵,真是讓我覺得頭更痛XD

他講到了一個叫做加大利納Catherine的女人,「寫信給一位為宇宙運轉的冷酷與神祕莫測而深感不安的修道士。她在信中安慰他說,沒有任何事物(無論是疾病或絕望)可以扼殺上帝為愛而給予凡人的禮物——自由意志。這句話語源來已久,在聖依勒內之前的偉大護教者游斯丁所創造的這個詞彙,為基督徒提供了一種具有變革性的慰藉:他們既不是星星的奴隸,也不是命運的、惡魔的奴隸,他們是自己的主人。
沒有任何方法比自我節制更能證明這一點,讓人們能無視其中的各種邪惡,自由自主地立足於墮落的塵世之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加大利納而言,童貞本身並不是目的,相反地,這是一種積極而英勇的狀態。她的身體拒絕男人的觸碰,是聖靈的器血,散發著力量。身為染工的女兒,並且不識字,但加大利納被所有人稱為「donna」,意指一個「自由的女人」:「她自己的所有者與女主人」。「在陰影重重,就如狂風怒海的此生之中」,她的處女之身就是她的船艦。她在這個充滿殘酷與苦惱的時代浪潮中航行,向眾多基督徒提供了珍貴的慰藉:聖潔確實可能在地上顯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這個加大利納真的也很神奇,關於基督的新娘怎麼回事,我終於在這裡看到了:

「這樣的信念,並沒有因為她在西元一三八〇年春天去世而有所動搖。加大利納憔悴的身體見證了她驚人的禁食壯舉,並且提醒教宗和他的教廷,教會本身應該如何自處。她不只是個處女,還曾經是個新娘。

身為宣示獻身於基督的年輕女孩,她剪光頭髮以違抗父母安排她結婚的計畫。她告訴他們,她已經被許配了。無論他們是如何地憤怒與驚愕,都無法讓她改變心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果然在西元一三六七年,她二十歲的時候,正當錫耶納在慶祝狂歡節結束的時刻,獎賞終於來臨。在她父母家的一個小房間裡,她在那裡禁食、冥想和祈禱,基督來到她的身邊。

聖母馬利亞、保羅、道明等聖徒都擔任了見證,還有大衛王演奏豎琴。基督在小時候受割禮時割下、仍然被聖血浸濕的包皮,則是結婚戒指。

雖然在別人眼中,這隻戒指是隱形的,但加大利納從那一刻起就一直帶著它。這種與神聖的親密關係是任何人都無法企及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確實有人會對加大利納的說詞嗤之以鼻。在亞維儂的時候,她有一次進入出神狀態時,一位樞機主教的情婦用大頭針扎她的腳,以確定她是否在作假。」

——
這裡感覺也是很多槽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而,額我略十一世和烏爾班六世都知道不要對她有所質疑。他們瞭解加大利納向他們揭開的奧祕,教會也一樣是基督的新娘。一封據傳是保羅所寫、之後也被納入聖經正典的信件中寫道:「作妻子的,你們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這身體的救主。」

加大利納對主的奉獻,她毫不猶豫地以熱切且狂喜的語氣將之定義為欲望的奉獻,對整個教會來說既是一種責備,也是一種鼓舞。

這種對婚姻的神聖理解,是基督宗教為情慾觀念帶來革命的另一個標誌。聖經堅決認定的原則——一對男女一旦成婚,他們就和基督與祂的教會一樣,結合為一體——賦予了男女雙方難能可貴的尊嚴。如果妻子被指示要順從她的丈夫,那丈夫也同樣被指示要對妻子忠誠。依據基督宗教誕生時代的標準來看,這是一種要求如英雄般自我克制的義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對於守貞以及婚姻神聖化,又是另外一個很神奇的事情

之前在 the weirdest people 那本書講到基督教的婚家制度,破壞了原來以血緣網路的親族為主的文化,促成了個人主義和選擇的自由,在這裡也講到了。

總之看10-11章會覺得這真的很像陰陽消長轉化的感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就是為什麼教會在努力壓抑基督徒的性慾的長期艱苦過程中,會特別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婚姻。在婚姻倫理中,長期以來的特色——雙重標準——已經開始受到嚴厲的檢視。在基督的注視下,男人被命令要忠於他們的妻子,就像妻子忠於他們一樣。除非在極少數的狀況下,否則離婚是被禁止的。基督本人曾如此說過:拋棄妻子,「就是使她犯姦淫了」。 基督徒婚姻的紐帶,互惠且不可分割,將男女以過去從未有過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為加大利納戴上戒指的基督,將「救贖」定義為「天上永恆的婚宴」。婚姻是一種聖禮,是上帝恩典的可見象徵,是教會花了許多個世紀才終於讓基督徒接受的教義。婚姻的存在是為了鞏固兩個家庭之間的連結,這種普遍且原始的假設並沒有被輕易削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只有當教會法的巨大執行體制就定位之後,教會最終才能將這個體制牢牢掌控在手中。加大利納拒絕與父母為她選擇的丈夫成婚,堅持她已和另外一個人許定終生,完全是在她身為一個基督徒的權利範圍之內。

沒有任何一對男女可以被迫訂親、結婚,或者肉體結合。神職人員被授權可以在雙方父母不知情的狀況下,甚至無須他們的許可,就可以讓新人結為連理。婚姻成立的唯一適當基礎是同意,而非脅迫。教會認可這一信念並將其納入法律的做法,就像是踐踏在所有家長的腳趾上一樣。這是一個會對未來產生影響的發展。

在基督徒面前開啟的是通往全新婚姻觀念的道路:婚姻是建立在相互吸引和相愛的基礎上。無可避免地,個人的權利會逐漸凌駕於家庭的權利之上。上帝的權威並不等同於父親能將自身意志強加於孩子的權威,而是一個更具顛覆性的原則:選擇的自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最令人厭惡、且對那些完全不懂基督的愛與律法的人持續構成威脅的,卻是亂倫的傾向。聖波尼法爵一次又一次寫信到羅馬,要求針對一個特別緊迫的問題得到確證:一對男女可以合法結婚的親等。教宗在他的答覆中,展現出極大的氣量:「因為合理適度勝過紀律嚴厲,特別是對那些不文明的民族,一對情侶在四等親以外,就可以結婚了。」

過了將近五百年之後,在英諾森三世召集的拉特蘭主教議會當中,這樣的規定也被納入教規,並且被宣傳為一種開放自由的作為。畢竟有很長一段時間,在主教會議的教規中,七等親以內的婚姻都是被嚴禁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教會為了形塑基督徒而採取的所有做法中,極少有其他項目會比這項做法有更長久的影響。在古代,當一座雕像從錫耶納的建築工地被取回、被人們視為活生生的神祇肖像而被敬拜時,「家庭」(famila)這個字就意味著一個龐大且不斷往外擴展的家族。

氏族、家屬、奴隸——這些都是家人。然而這一點也已經改變了。

教會決心將已婚夫婦,而非野心勃勃的男性家長,置於基督宗教社會的核心,藉此服了那些依據直覺反應要將近親加以婚配的貪婪君主。只有得到教規認可的關係才能被歸為合法。除了那些獲得教會許可的家庭:「姻親」之外,沒有其他家庭可以在婚姻中結合。因此,氏族的掌控開始鬆動,親屬之間的聯繫逐漸弱化,家族關係也被削減。基督宗教世界的結構,有了完全獨特的一種組織型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果想到個人主義、自由意志、婚姻自由,和宗教審判所系出同源,都是和12世紀整理出來的教會法和12-13世紀教會徹底掌握詮釋權、鎮壓異端,就會覺得非常神奇⋯

這一章結束在從抹大拉到性工作者、以及保羅和反同性戀的討論。然後這時候有瘟疫啊,戰爭啊,分裂的教會啊,總之一副神怒的世界末日的樣子,所以大家就狂檢討到底還有什麼地方做錯了、做得不夠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2末日—西元1420年,塔波爾

「天主教會的龐大組織無視世俗君主而成長,大膽努力地服務所有基督徒人民的需求,建立起革命可能成就的終極紀念碑。然而,這種激進主義式主張的熔岩早已凝固。具有反諷意味的是,教宗的統治已經成為現狀。在額我略七世的英雄時代過去三個世紀之後,越來越多的基督徒在考慮到教宗普遍統治的主張時,不再將之視為改革的推動者,相反地,他們害怕的是,那已經成了他們如此明顯與迫切需要的變革的阻礙。

上帝責難的陰影是無庸置疑的。據估計,當時在基督宗教國度裡,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經死於瘟疫,戰爭也正在蹂躪最繁榮的王國。在其東側的拜占庭帝國,自從西元一二六一年將十字軍從其首都驅逐之後,一直試圖從教宗英諾森三世時期所遭受的可怕打擊中恢復過來,現在卻受到更強大敵人帶來的威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股新興的穆斯林勢力,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Turks)已經擴張到達達尼爾海峽,並直接威脅到君士坦丁堡。它的軍隊甚至開始試探匈牙利的防禦工事。然而,對於自稱為基督新娘的羅馬教廷而言,沒有什麼會比對教廷分裂的長久憎惡更讓人感到無力。嘗試解決問題的努力只是讓危機變得更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宗教統治 13

路德對額我略七世的評語:

「「地獄的烙印,魔鬼的面具,又稱作額我略七世,是怪物中的怪物,是第一個罪惡之人、滅亡之子。」這位教宗的統治迎來了這個世界最後一個致命的時代。路德警告說,由希爾德布蘭德(即額我略七世)和他的繼承人們所塑造的這個世界,長達四個世紀以來,對權力的貪婪渴望是推動教會唯一動力的這個世界,簡直是如地獄般的可憎:「純粹的掠奪與暴力。」

然而,在這種濫權的野蠻當中,同時也隱約暗示著讚賞。路德在譴責額我略七世時代的教會所採取路線的同時,其實也承認教會本身的雄心和成就所具有的革命性。現在,透過公開反對羅馬教宗及其事工,路德的目標是一場具有同樣震撼效果的宗教改革運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對公關宣傳的掌握能力,他之善於利用騷亂以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他試圖剝除基督宗教世界最令人敬畏之職位的權威,這些大膽的表現,都足以讓他與希爾德布蘭德相比而毫不遜色。在威登堡,路德舉行篝火晚會的那一天,學生們製作了一座花車,並用惡搞教宗法令的方式加以裝飾,然後在喧鬧的歡呼聲中,駕著這輛車在小鎮上轉了一圈之後,將它燒毀。一個打扮成教宗的男人,將他的王冠扔進火裡。」

路德也是蠻會演的🤣

接著寫了路德便秘,但把聖經翻譯成日耳曼文之後,連便秘都好了很多。

作者請問你怎麼知道的,難道路德有寫下來嗎⋯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而,帝國各地農民與礦工的叛亂情緒,並不需要閔采爾的幻想的刺激。在弗蘭肯豪森遭到血腥鎮壓的亂事,只是眾多類似事件的其中之一。這些叛亂起事,被民眾一次又一次地宣稱是對聖經的服從。西元一五二五年,當成千上萬的農民在施瓦本北部村莊巴爾特林根(Baltringen )集結時,他們宣稱他們的目的是要「聆聽福音,並依據福音生活」。戰爭的罪魁禍首並不是他們,而是莊園領主與修道院院長,因為他們壓迫這些農民,就如同法老壓迫以色列人一樣。聖經沒有應許他們的,他們也不想要。
因此不出所料,在農民起事的整個過程當中,帝國貴族聯合起來加以鎮壓而造成殘酷後果,屠殺數以萬計的叛亂分子,讓帝國的廣大地區破壞殆盡,路德的批評者們就會將這一切歸咎於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咦,這裡講到洗禮和再洗禮欸!

「少數人逃離那場可怕戰鬥殺戮而活下來,並且激勵了新的世代。其中一位名叫漢斯•胡特(Hans |Hut)的前書商,逃到奧格斯堡避難,並且在那裡宣揚,他對缺乏聖經認可的傳統毫不妥協的拒斥。

其中特別令他感到憤怒的目標之一,就是給嬰兒的洗禮。儘管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教會的早期歷史,但在聖經中不曾提及,因此胡特立即譴責它:「是對整個基督宗教世界的狡猾伎倆。」西元一五二六年,他在五旬節(Pentecost),也就是紀念聖靈降臨到第一批使徒身上的「瞻禮日」(feast-day),接受了第二次洗禮——再洗禮(anabaptismos)。

即使到了第二年胡特在獄中去世,也並未能阻止數以千計的基督徒追隨效法他的榜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註280:譯註:這裡指的是「明斯特叛變」,發生於西元一五三四「三五年間,再洗禮派驅逐明斯特主教,掌控市政,推行再洗禮派教義,但之後被主教召集軍隊包圍,一五三五年六月被攻陷,多位再洗禮派領袖(包括萊頓的約翰)均遭處決示眾,為再洗禮派勢力衰微的關鍵。

註281:譯註:再洗禮派(Anabaptist)或稱重洗派、重浸派,從瑞士蘇黎世分離而出的宗教改革教派,主張回歸使徒時代信仰模式,反對任何形式權威、仇恨、暴力、殺戮,信徒自認為耶穌真正忠實的追隨者。因其對基督宗教教義的理解較為極端,又與世俗政權保持距離,因此不僅被天主教廷視為異端,也遭新教國家教會迫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明斯特統治這件事《制度基因》裡面也有講到。

「博克爾森在明斯特的統治,就是再洗禮派。的一場政變。他們將一些能夠在聖經中找到引述、卻長期遭教會嚴厲反對的論點,逐一制定為具體的政綱:粉碎偶像、共產思想、一夫多妻制。暴動與鎮壓交替出現,萊頓的約翰更親自斬首疑似間諜的可疑人物。

這件事之令人反感和恐怖,震撼了整個基督宗教世界。到了西元一五三五年六月,當明斯特終於失守,路德宗王子與主教聯手,再洗禮派便成了暴力和墮落的代名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站在這裡。我別無他法。」據說當路德在沃姆斯站在皇帝面前時,曾經如此宣示。萊頓的約翰同樣堅信自己順服上帝的話語,卻為此遭受更可怕的命運。

他的肉體被熾紅的鉗子折磨,他的舌頭被老虎鉗子拔出,他的屍體被棄置在鐵籠子裡腐爛。從英國到奥地利,來自明斯特的消息所及的任何地方,各地的再洗禮派信徒都遭到追捕。他們也一樣堅信自己因為順從上帝話語而死,他們也同樣別無他法。

然而,當路德派和天主教徒譴責他們,並想像著自己成功阻止第二個明斯特事件時,往往是對這些人的嚴重誤會。許多再洗禮派信徒,當他們試圖理解那些激勵了萊頓的約翰和他的追隨者、對不義之人施行報復的著作時,往往讀到了完全相反的意思:永遠不使用武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聖經中有許多經文,而解讀這些經文的方式,就和閱讀它們的人數一樣多不可數。如果有一些再洗禮派信徒從聖經中讀到上帝的召喚,要他們在祂憤怒的酒醡池裡踐踏敵人,一樣會有其他許多人在思考救世主的生與死時,得到非常不同的教誨。

胡特本人在逃離弗蘭肯豪森的屠殺時,就已經為自己的軍人生涯感到後悔。

其他奉獻於絕對和平主義思想的再洗禮派信徒,尋求的也並非顛覆世界秩序,而是從其中脫離隱遁。無論是獨居在偏遠孤絕的山谷當中,或是隱匿於擁擠的城市裡,他們都背棄了塵世的權威。對他們而言,這是唯一恰當而合乎基督精神的作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章接著講到了 Jean Calvin 喀爾文(本書翻成加爾文)。

「註289:「Cathar」(意為「純潔者」)被翻譯成「清教徒」,正可以見證基督徒長久以來對純潔的著迷,還有這種著迷如何被反覆地視為一種汙辱。(譯註:清教徒約出現在一五六〇年代左右,源於拉丁文的Purus,意為清潔,指稱那些認為應該滌清英國國教內殘存之羅馬天主教儀式的改革派新教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清教徒的「清」的中文翻譯原來是清潔的意思~

雖然原文是「純潔者」,但我覺得中文這樣翻還蠻厲害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4寰宇

本章走向世界

當然一開始一定會講的就是喀爾文教派,荷蘭和英國,以及五月花和美國殖民地。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中國出場了,徐光啓、利瑪竇等。

後面講到伽利略和日心說,然後也有講到了一點點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的事。

他講到了一個事情是對於自然科哲學的理解是基於基督教的信仰和世界觀等。

我覺得算是很隱約的點了一下李約瑟難題吧!

好啦!看完了第二部!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