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漫遊歐洲一千年(暢銷經典版):從11世紀到20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10個人與50件大事 - 伊恩.莫蒂默...
漫遊歐洲一千年
從11世紀到20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10個人與50件大事
Centuries of Change : Which Century Saw the Most Change and Why it Matters to Us

Ian Mortimer / 譯者: 胡訢諄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2022/01/18
字數: 232,404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引發對於「我們是什麼」、「過去一千年我們做了什麼」的討論,以及「我們能力可及的是什麼,不可及的又是什麼」,而進一步評估過去十個世紀中,我們非凡的成就對於人類的意義。」

書友認真看照片噗
@hiz - 書裡提到的東西的照片,邊讀邊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教宗的權力提升,也使得他槓上神聖羅馬皇帝。在一〇〇一年的時候,尚無正式的程序用以任命新的教宗。有時候羅馬的達官顯貴會自行挑選,有時候他們會接受神聖羅馬皇帝的提名。皇帝保有指定最佳人選的權力,無論是透過直接指定或操作選舉。如此一來,衝突時常發生,教宗無預警就被皇帝免職,由皇帝身邊阿諛奉承的人取代。

一〇四六年,日耳曼人的國王享利三世(Henry III)即位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來到羅馬受膏時,發現有三個人同時宣稱他們是教宗,分別是本篤九世(Benedict I)——他賣掉教宗的頭銜卻又不肯放棄;額我略六世(Gregory VI)——向本篤九世買下頭銜的人;以及西爾維斯特三世(Sylvester I|I )—地方推舉的人。

這好好笑啊😀
而且連教宗的頭銜都可以賣,也太酷了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亨利三世唯恐自己的皇位受到玷汙,於是召集蘇特利會議(Council of Sutri),罷黜三位教宗,接著指定自己告解的司鐸克雷孟二世(Clement II )為新的教宗。但是指定的方式很快就產生問題。

一〇五八年,兩位對立的教宗本篤十世(Benedict x)與尼克拉二世(Nicholas |I )互相對抗。隔年,尼克拉二世勝出,並發布教宗詔書《以主之名》(In nomine Domini),明訂未來的教宗必須由樞機團秘密選出,神聖羅馬皇帝不得干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以主之名》只是教會樞機頒布一連串改革的第一步,他們當中最著名的
是希爾德布蘭(Hilderbrand),也就是後來的教宗額我略七世(GregoryVII)。這些改革傾向將司鐸與其他人區別。

天主教的聖職人員,從堂區司鐸到主教,從現在起不准結婚。他們被要求外貌要像古羅馬的聖職人員,剃頭刮鬍;說話也要像他們,宗教儀式只能以拉丁文進行。他們不得買賣教會的職位,當時這樣的行為稱為販賣聖事。他們不受俗世法院的審判,改由他們主教的教會法庭主理,教會法庭不會判處死刑。

最重要的是,改革行動正式宣布禁止俗世授權,意思就是,任何俗世的君主皆不得指派教會的職務,而高階的聖職,包括基督宗教世界中所有的主教與執事長,都必須由教宗指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額我略七世甚至將他的威權伸及神聖羅馬皇帝:他兩次革除亨利四世(Henry I)的教籍,有一次甚至強使他穿著苦行的粗糙衣服,赤腳走過阿爾卑斯山,前往卡諾莎(Canossa)懇求教宗的寬恕。改革耗費時日才走到開花結果。許多人反對禁止聖職人員結婚,很多統治者拒絕放棄指派高階聖職的權力。儘管如此,改革的影響仍然非常巨大。到了一一〇〇年,教會已成為獨立的政治與宗教組織,旗下的王國從挪威到西西里,從冰島到波蘭,並對人們所謂的「拉丁語世界」進行各種不同程度的影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們介紹了幾個中世紀的重要特徵:教宗至高的權威、堂區組織、修院制度、城堡與壯觀的主教座堂,這些在一〇O一年時鮮少見到,但到了一—OO年已完整建立。

此外,舊的世界也以其他形式告終。十一世紀見證戰爭與暴力在本質與範圍上深刻的轉變,以及奴隸制度終止的趨勢。最特別的也許就是教會在這些變化中影響的程度。

就連維京人停止入侵,最終也能歸因於教會的影響,由於基督宗教傳播至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以及其他地區的緣故。」

本章作者選出的最重要人物是希爾德布蘭,也就是教宗額我略七世。

「他提倡「額我略改革運動」,此運動後來定義了天主教的司鐸一職。他認為聖職人員應該與俗世社會分離,他將教宗權威推至統治者與臣民之上,這兩件事改變了基督宗教世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2十二世紀1101-1200

「探討十二世紀的變化,明顯透露出我們的歷史認知是相對的。若你問一個十二世紀的人,他生活的年代最重要的事件是什麼,他八成會說,一一八七年薩拉丁奪走耶路撒冷。那是基督宗教教徒與神之間關係的里程碑:那些相信天主,認為一切都是天主安排的人,產生了信心危機。但從我們的觀點看來,失去耶路撒冷以及隨之而來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重要性其實有限。那個時代許多的科技發現也是。水手可能已經開始使用磁鐵指南針〔首次出現在這個世紀亞歷山大.內侃(Alexander Neckham)的論述中〕以及星盤,但由於這個世紀並沒有重大的地理發現,這些工具的使用還是非常有限。」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再看以上列出的五個改變:人口成長、修道院網絡的擴張、知識復興、醫學進步以及法律的應用。無疑的,第一項是其他變化的基礎。一一〇年在農田裡工作的平民百姓,與他們一一〇〇年的祖先生活上最明顯的差異,是法典的彙編和法律實行的嚴厲程度。」

「十二世紀的主要變化無法歸功於單一個人。人口成長是由於氣候與耕作技術的傳播,並不是任何一位統治者的政策。」

修道院大家都講拉丁文,因此只要阿拉伯文的經典或是古希臘文經典一翻譯成拉丁文,就迅速流通。而且修道院還是產業龍頭,從建築修道院的工匠、建築師,到開荒的修道士,到因為各種宮廷、教廷書面往來而需要的檔案的建立、學校、科學、文史哲研究,都非常重要。

修道院網路的共同大腦、集體智慧、也是WEIRD 那本書非常強調的。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The WE...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推動改變的主角,首要的候選人便是十二世紀初敵對的兩人。伯納登高一呼,上千人拿起十字架加入第二次東征。他又鼓勵上千人加入熙篤會,影響教宗選舉,促成我所謂「修道院網絡」的發展。但是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最終未果,許多國王也拒絕為教宗依諾森二世背書。

他試圖擊敗彼得.亞貝拉的理性主義時,反而證明自己是不適任推動改變的主角—他根本是卯足全力阻止智性和社會的發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因此,聚光燈便打在了不起,但也暴躁、刻薄、自大的彼得•亞貝拉身上。

他的思路與眾不同,很難相信有人能像他一樣。他的神學伯納稱為「蠢學」,真正的影響在下個世紀,湯瑪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將理性主義更往前一步推進時,就會感受到。

不過,亞貝拉在十二世紀已造成重大影響。格拉提安的《教令集》採用他的對話方法;現在每一所大學都有神學的教師,採用亞貝拉的推理思考,而非伯納不容懷疑的信心。

想像一下,若今日的大學追隨伯納的腳步,他們對所接收的智慧將毫不懷疑,就連自相矛盾的也是。

因為亞貝拉的緣故,亞里士多德成為十二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亞貝拉發展的神學,他的倫理學、他的批判思考,以及透過《教令集》對整個基督宗教世界的道德法律產生的間接影響。」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3世紀

「一二二七年,來自史泰利亞邦(Styria,今奥地利)的武士烏里希.馮•利希登史坦(UrichonLichtenstein),打扮成女神維納斯,胸前垂掛兩條金色長辮,手持長矛,騎著馬出遊。所到之處,從義大利到波西米亞,他要求每個人與他比武。他向可能與他比武的人承諾,如果他們能向他進攻三次,他會給他們一只金戒指;若他擊敗他們,他們則需要對著世界的四個角落鞠躬,向他的愛人致敬。

根據他自己的說法,短短一個月,他與人交戰三百零七次,一路上還遭遇一些重大意外,例如他在一個籃子裡,被人往上拉到愛人的窗邊,沒想到綁著籃子的毛巾斷了,他從塔樓高處摔下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儘管如此,這類的意外並沒有阻止他十三年後再次進行相同的冒險。

一二四〇年,四十歲的時候,他又打扮成亞瑟王,帶著六個隨從展開另一趟比武之旅,邀請和他們交戰的人加入他們的圓桌武士團。

之後,他又寫了一個故事,哀悼含蓄的純愛越來越少見。他的故事活潑生動,老拿自己時代開玩笑,和十二世紀那些出生入死,習慣對手的流星槌重擊在自己頭盔上,聽見牙齒喀喀打顫的武士,真是天南地北的差別啊!」

他這是小說創作還是真人真事,感覺好歡樂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一九〇年間,腓力.奧古斯都開始稱自己為「法蘭西的國王」,而非「法蘭克人的國王」。同時,理查一世稱自己為「英格蘭的國王」,而非「英格蘭人的國王」。這個微妙的改變強調的是,國王統治他們王國內的所有人,外國人亦同。而他們訂定的法律,對象是領土裡的每個人,不只是擁護他的人。同時,國王有義務維護邊防,對王國的教會與外國人負責。」

我覺得這很有趣欸,和亞洲海洋裡面講到的,印度洋的國家像印度,以及東南亞,君主在意的是他管理的人,而不是土地的邏輯,感覺可以互為對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貿易 「十三世紀最大的改愛,毫無疑問的就是貿易。每個人都往全球的階梯向上一步:農夫越來越熟悉市場城鎮;村民造訪城市的機會越來越多;大城市的商人旅行的地點越來越遠,甚至是國際的市集。」

由此而產生了貨幣(銀幣、金幣)、銀行業務(收款和付款),更多交易也需要文件檔案留存——表示需要更多會讀寫的人,以及有訓練讀寫人員的教育系統。

有聖方濟會修士(托缽修士/灰衣修士)行走各地。道明會也成立了,並且兼任異端的審判者。

此時還出現了大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4世紀

本世紀最重要的事是黑死病!
雖然知道黑死病很恐怖,但77%的死亡率真的太恐怖,完全難以想像。

除了瘟疫外、還有戰爭,因爲死了太多人,勞動力缺乏,農民可以進城找工作,進一步造成封建制度鬆動。

國家意識逐漸形成,也講到語言的興起,拉丁文被邊緣化了。

另外,長弓的使用,使得戰爭形式從騎士衝殺掌握絕對優勢的狀況,變成遠距離殺傷敵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包括歷史學家在內的大多數人,會將國家主義與現代世界聯想在一起。主要的原因是國家主義與當代世界息息相關,並促成二十世紀某些嚴重的暴行。我們通常會說,中世紀王室統治的是王國,不是國家。然而,我們對國家的概念其實根植於中世紀,並在十四世紀強勢地興起。更確切地說,國家主義在這段時間以三個形式呈現。

首先,國家主義表達身分,是人們離開家園或與其他國家的人同處一室時,描述自己的方式。

從教會的角度來說,「國家」一詞代表基督宗教世界某個地區的一群高級教士。

若從政治的脈絡,這個詞表示一個國王和他的子民團結在一起,追求共同的利益,不純粹是地方、貴族或王室的目標。

這三種形式的國家主義集合起來,代表一股強而有力的力量,從此不斷形塑世界至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他這裡的世紀風雲人物選了愛德華三世。

「他在近代逐漸被遺忘的原因是由於重要順序改變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將許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今天很少人會停下來思考英語如何成為這個國家的語言,或者平民如何開始成為戰爭主力,武士階級不再專美於前。而且,愛德華的成就不是我們想要到處宣揚的那種。他展現投射武器在歐洲戰場上強大的效果,比同時代其他人更致力於軍事的國家主義。但為求公允,我們還是要記得,國家主義在十四世紀是非常不同的概念。國王與國會互相談判而打造一個國家,這在中世紀是創舉,之後的世紀反而都得靠專制王權才能做到。不管你尊敬愛德華與否,他一定要被選為推動改變的主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咦,原來我這麼多個世紀都沒有記筆記,現在都18世紀了⋯

要回去補記嗎⋯⋯
感覺很麻煩,但不補記一下應該不久就忘掉這本書寫了什麼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9世紀

先跳一下到19世紀,之前的就有緣再補(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八三〇年代末期電報首次應用在實際生活。在美國,塞繆爾.摩爾斯(Samuel Morse)與阿爾弗萊德•維爾(Alfred Vail)發展出電報系統,於一八三八年發出第一封電報。」

就是不斷地會看到這些人在每本書裡來來去去欸,之前書友P才講到這本書:

——//插播開始//——
The Greater Journey: Americans in Paris by David McCullough

「兩屆普立茲獎得主大衛‧麥卡洛 (David McCullough) 的作品,講述了 1830 年至 1900 年間,美國畫家、作家、雕刻家和醫生前往巴黎,雄心勃勃地要在工作上取得卓越成就、愛上這座城市,並藉由他們的成就改變美國的故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些美國人冒著穿越大西洋的危險,在光之城踏上了更偉大的旅程。他們為自己和國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深刻地改變了美國的歷史。正如大衛-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所寫,「並非所有的拓荒者都去了西部」。

美國第一位女醫師 Elizabeth Blackwell 就是這群無畏的拓荒者之一。另一位是 Charles Sumner,他進入索邦大學就讀,因為他渴望更多地瞭解一切。在那裡,他看到黑人學生也有著和他一樣的抱負,當他回到家鄉時,他幾乎以生命為代價,成為美國參議院中最有力、最堅定不移的廢奴聲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納杉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馬克-吐溫(Mark Twain)和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都在 「發現 」巴黎,他們對羅浮宮中的珍寶驚嘆不已,或在星期天與熙來攘往的人群一起漫步在城市的林蔭大道和花園中。Harriet Beecher Stowe寫道:「我終於進入了夢境」,她希望從《Uncle Tom's Cabin》給她帶來的惡名中解脫出來。雕塑家 Augustus Saint-Gaudens、畫家 Mary Cassatt 和 John Singer Sargent 這三位偉大的美國藝術家在巴黎蓬勃發展,他們的靈感來自法國大師和巴黎本身。」

透過
DeepL Translate: The world's most accurate translato...
(免費版)翻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講19世紀各種美國人去法國留學的事情。包括摩斯密碼的摩斯,他是去巴黎學畫肖像畫。結果在歐洲回來的船上發明摩斯密碼。

我剛在想說這位偉大的Hedy Lamarr是不是也在船上發明的跳頻編碼
不過查了發現不是,雖然跟船有關但不是在船上發明的 XD」
海蒂·拉玛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插播結束,回到本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八四三年,派汀頓(Pattington)與斯勞(Slough)之間已有電報管線相連。兩年後,育有兩名幼兒的母親莎拉•哈特在斯勞附近的索特丘(Salt Hill)被人以氰酸毒死。

凶手冷靜地走到車站,搭上往倫敦的列車。鄰居聽到尖叫聲,發現哈特太太喪命,趕緊求救。牧師錢賓先生跟隨凶手走到車站,發現他登上火車後,隨即要站長利用電報發出以下訊息到派汀頓:

【一名凶手方才在索特丘犯案,嫌疑犯搭乘下午七點四十二分由斯勞往倫敦的頭等樂。他身穿實格會的遭袍,檢色大衣,長至腳踝。他在第三節頭爭艙最後一個包廂。】

凶手在派汀頓被辨識出來。他上了公車,沒多久後就被逮捕了,最後因殺人罪被吊
死。報紙大幅報導,強調電報在逮捕行動中的關鍵角色。人們忽然意識到新世紀的曙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為什麼十九世紀好像大家隨手就會拿出氰酸、番木鱉鹼之類的東西來當謀殺案工具啊!砒霜也很常見!

Pest control 都要靠自己的年代,就毒完老鼠順便殺個人之類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大都市的定義

「城市之中有三件事情,所有的世紀皆同:惡臭、擁擠和乞丐。如果任一城市少了其中一項,你可以確信那不是自行發展成熟的城市,而是根據某個慈善家或獨裁者的奇想建造。」

😂😂

總之講完都市化,然後我在《細胞之歌》看到的產科診所不洗手的外科醫生們又在這本書裡出場了。

然後霍亂的那口井又出場了。

巴斯德的肉湯也出場了。

這些故事都似曾相識感覺跑錯棚。講公共衛生的進展就不能不見他們~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本書明明說他只會討論歐洲,結果19世紀講女性受教育的時候,舉的例子突然變成美國了~~

https://images.plurk.com/5CfuKnN0o4yuztxP9LX1yy.jpg
看來19世紀上半是美國才有女生上大學,1861才有女性在里昂取得學士學位

https://images.plurk.com/67F1S1pAOF1S0u6P9m61TW.jpg
劍橋1948年才給女性大學學位欸!二戰都打完了,維根斯坦都在裏面混多久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教育
「免費義務教育的模式來自普魯士王國,一七一七年由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I) 建立,並於一七六三年受到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採用。奧匈帝國於一七七四年也採用這個系統。賀拉斯.曼(Horace Mann)於一八四三年將這個系統引進美國;一八五二年麻薩諸塞州成為第一個以小學教育為免費義務教育的州(賀拉斯,曼是教育委員會秘書)。

西班牙於一八五七年追隨美國的腳步,義大利也於一八五九年跟進。

英格蘭和威爾斯在佛斯特(w. E. Forster)提倡的《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於一八士〇年通過後,各地也紛紛設立學校委員會,但直到一八八O年,五至十歲的兒童才有受學校教育的義務。

在法國,茹.費理(Jles Ferry)於一八八一年提倡義務教育立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逐漸的,經過一個世代之後,歐洲與美國皆從絕大多數文盲,轉變為絕大多數識字了。

有些地方,例如葡萄牙,在這方面還是相當落後:一九〇〇年男性識字率是百分三十六•一,女性是百分之十八•二。

但在法國,十八世紀末男性與女性的識字率分別為百分之四十七與百分之二十七,到了一九O〇年已升高為百分之八十六•五與百分之八十.六。

英國於一八〇〇年與一九〇〇年的識字率,則分別是男性百分之六十升高至百分之九十七:五;女性百分之四十五升高到百分之九十七.一。

一九OO年美國的男女識字率,是百分之八十九•三以及百分之八十八.八。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項發展非常驚人,尤其是女性識字率在這個世紀幾乎和男性一樣高。確實,在加拿大,一九〇〇年女性識字率(百分之八十九•六)比男性(百分之八十八.四)還高。

毫無疑問的,若無教育的普及,在法律、道德與財務等面向,性別或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幾乎是免談,更不用奢望實現的一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9世紀作者選出的兩個重要人物是達爾文和馬克思!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20世紀

賓士八卦

「內燃引擎約在一八六〇年由艾蒂安 勒努瓦(Etienne Lenoir)發明,很快就運用在三輪車上。

一八八六年,卡爾.賓士向家境良好的妻子貝爾塔(Bertha)借了一筆錢,為他以汽油作為動力的三輪車申請專利後,內燃引擎開始出現商機。卡爾也許是個優秀的工程師,卻是個笨拙的業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八八八年八月,貝爾塔決定在銷售上幫她丈夫一把。她背著他開著他的車,載著兩個年少的孩子從曼海姆(Mannheim)到一百零五公里外的普福爾茨海姆(Pforzheim)探望她母親。

這趟旅程來回共兩百一十公里,是汽車首度長途行駛的距離。人們看到沒有馬的車子在路上移動,紛紛覺得驚奇;看到駕駛竟是名女子,更加驚奇。

這趟旅程中,貝爾塔自己當起機械工:用髮夾清理油管,找了鞋匠在木製的煞車釘上皮革,改善煞車。但這趟旅程極為成功,她的遠遊證明新的發明是可靠的。」

他老婆回娘家應該是這台
Benz Patent-Motorwagen - Wikipedia

賓士還出了一個廣告,超酷的:
Bertha Benz: The First Driver
另一個版本
Bertha Benz: The Journey That Changed Everything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一八九四年,卡爾開始製造四輪車「維羅」(Velo),締造銷售佳績。到了一九00年,他的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每天生產將近五百輛。」

Benz Velo - Wikipedia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看完了!!哇哈哈哈哈
結果我發現他是2014年的英文版權。

他最後一章展望未來就是有一點讓人憂傷:
「我們不可能停止人口成長的趨勢。決決大國如中國,一九七九年嘗試藉由一胎化政策控制人口,但人口成長比例仍增加超過百分之三十,從當時低於十億,到現在超過十三億。因此我們可以合理認為,除非發生嚴重的世界性傳染病,人口將持續成長,生產工具將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階層將趨於顯著。」

——已經發生世界性傳染病了喔,以及中國人口進入逆成長的轉折了。

「我有兩個理由說明,為何我有信心,我們會避免自滿,最終匍匐前進,朝向永續的未來。首先,現在還有時間,務實、負責、有遠見的人,必須盡早規劃化石燃料終結的情況。」

——嗯,沒有,我們最近進入 drill baby drill 狀態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這本書我很喜歡他的一個原因是,他從大範圍大方向來討論一個世紀的演變。

固然某些突破後來兩個世紀後可能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在當時可能並沒有,或者只是在上層精英產生影響。所以他想要把焦點放在大的、對整個社會都有的改變。

雖然一章一個世紀,不過十八世紀以後的篇幅卻越來越大,也是可以理解啦。

另外他談到世紀初和世紀末的生活方式的巨變,其實現代人相對說不定是沒改變那麼多,這也很有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以下抄讀書會的書友吃蝦的筆記——
14世紀
十四世紀:

>黑死病
>開始質疑宗教,是否為神職人員的墮落?
>對死亡看法的改變,藝術作品大量出現骷顱頭
>農民發現自己勞動力的重要性,開始有起義行動
>約束工人的封建義務,被金錢關係取代,財帛取代忠誠,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
>戰爭的方式改變了,以遠距離武器(弓箭、火砲)取代近戰
>國族主義興起,國家的概念逐漸生成,人民效忠國家而不是國王,因此國王可以被罷黜。世俗事務效忠國家,宗教則一樣效忠於教皇

>同時本土語言興起,逐漸成為書面語和日常主要語言,拉丁文開始邊緣化 ——— 書友顏: 「在le Goff的Medieval World裡面好像有講到這個,時鐘的時間跟教會或天主原先的概念不相同。這本書提到的,機械時鐘反過來指示教會該敲鐘的時間,凌駕在宗教之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十五世紀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帶來的意義是,破除了對古典知識的迷思,古典權威被打破,可能還有未知的新知識等待發掘。

>鏡子的流行:肖像畫、自畫像、過去只能認知群體的身份,從疃體的關係中認識自己,如果開始有「個體」的意識,以及隱私的需求

>繪畫開始使用透視法(可以用棱鏡確保準確度),繪畫走向寫實主義,例如神像不再有後光
自然主義:裸體
情色人物繪畫興起,男性裸體變得尋常(例如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

>「十五世紀最重大的變化以「發現」一字總結:發現世界、發現個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鏡子的流通刺激肖像畫的服務,也讓畫家開始畫自畫像
「本世紀最有名的肖像畫之一是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的《阿爾諾非尼夫婦》(Arnolfini in Marriage),約於一四三四年在布魯日繪成。畫中後方的牆上有一面凸鏡,反射出主角的背部。」於是開始重新思考個人是什麼

然後也因次神像的後光就不見了 覺得有點可惜XDDDD
——

書友顏:「藝術上,十五世紀的尾聲,男性的裸體已經很尋常,女性的裸體較少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吃蝦—
十六世紀:
「中世紀的習慣是一日兩餐:午餐大約在上午十一點,晚餐大約在下午五點。但隨著越來越多人搬進城裡,每天漫長的工時,導致他們到了夜晚才有時間吃晚餐。於是每日最豐盛的一餐──午餐,也就順延兩個小時。為了撐到吃午餐的時間,早上必須吃點東西,也就是早餐。」
>>>>根本比168斷食還要斷食

印刷術>>識字>>政府想要了解領土範圍的居民,開始計算受洗結婚喪葬等等等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7世紀

沒有人有筆記,跳過了。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8世紀
—吃蝦—
十八世紀:

>文學作品開始出現對犯罪者的浪漫情懷故事
>交通網路的改善(鋪路等等)加速了資訊流通,報紙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興建運河、熱氣球(雖然僅限娛樂用)
>農業革命(產量上升、農民安全感提高)
>自由主義與經濟理論
>>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廢酷刑、廢死刑
>>經濟理論:亞當斯密斯 馬爾薩斯

>工業革命逐漸開始

>美國獨立(追求平等) >法國大革命(追求自由與平等) >首次出現風車以外的動力 >盧梭:啟發寬容、自由與平等的觀念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https://images.plurk.com/B7pAZauGzoyGwbFx2GzdM.jpg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