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虱目魚的身世: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 - 曹銘宗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虱目魚的身世
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
曹銘宗 盧靖穎/貓頭鷹/出版日期: 2024/11/21
字數: 40,859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彩圖多,簡單明瞭又親切好讀。推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咦,大家還吃虱目魚嗎?

「二〇二三年夏天,她請我去台南受訪及演講,一見面即提出寫作邀約,但我因有其他書約在身,對虱目魚養殖業的了解也不夠深入,故不敢馬上答應。

隨後,我在觀賞盧靖穎播放的虱目魚相關影片時,聽到她說:現在養的人、吃的人、認識的人都愈來愈老,可能變成「三老的魚」。她並呼籲:台灣人應該少吃黑鮪魚、多吃虱目魚。

當時我深受感動,才下決心與她合作撰寫這本書,並期許可以「為虱目魚立傳」。」

我就是這句話想說難道現在大家不愛吃虱目魚了嗎?

小時候我媽是煮湯,然後刺超多我都慢慢吃。

現在我有時候會買華人超市的冷凍虱目魚魚肚,但是他們刺超常沒清乾淨。(看了書才知道是切法不同!是大腹的切法,會留粗刺)

但我剛剛看書發現中國不吃虱目魚🤣
這就剛好不用煩惱買到中國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有一個中國視頻(影音檔案)的標題:『虱目魚,赫赫有名的台灣第一魚,為何在大陸沿海默默無聞?』

二〇一六年,報載因台灣蔡英文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中國福建水產商終止與台南學甲的虱目魚契作。然而,台灣虱目魚無法打進對岸市場,到底是政治因素?行銷問題?還是涉及飲食文化?必須釐清。

所謂終止契作,精確的說法應該是:二〇一一年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促成兩岸展開五年虱目魚契作,二〇一六年期滿不再續約。

為什麼不再續約?或許與政治有關,但主要原因恐怕是對岸一般民眾無法接受養殖、多刺、整尾冷凍進口的虱目魚,這不是改名「狀元魚」就能解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事實上,自二〇一五年起,福建水產商在台灣收購虱目魚後就全數在台灣轉售,一尾也沒跨過台灣海峽。台灣雖然仍有少量非契作虱目魚銷到對岸,但大都只在台菜餐廳及台資超市販賣,消費者主要是台灣人。

總之,中國也有發達的養殖漁業,但沒有養殖及食用虱目魚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有「四大家魚」的說法,指淡水養殖的草魚、青魚(烏鰡)、鰱魚(白鰱)、鱅魚(大頭鰱)。台灣也有淡水魚養殖,但更大規模、半鹹水養殖的虱目魚,才被稱為「台南家魚」、「南台灣家魚」。」

就是虱目魚還蠻台的,後面有講虱目魚名字來由,就有講到也有可能是平埔族的時候就有養殖,有可能是南島語族的淵源。

「印尼、菲律賓、台灣都有悠久的虱目魚養殖史,目前也是世界三大虱目魚養殖國,其他還有小規模養殖虱目魚的國家。」

但基本上好像是南島語族地盤的比較愛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覺得這本書在講到虱目魚的名字來由,很有趣。

說鄭成功問「什麼魚」,所以百姓就命名為「虱目魚」這個說法多半是戰後的穿鑿附會,因爲鄭成功應該不是說官話,應該是泉州話,音不合。

或「莫說無」,應該也是穿鑿附會。

還糾正了一下1931年《台日大辭典》的 masaba,應該是日本人弄錯了。

但講了半天沒結論就是了⋯

說有可能魚苗的兩個眼睛黑黑的像是蝨子,所以叫麻蝨目,簡寫為麻虱目,然後變成虱目魚。

沒有很說服我⋯

不過小時候我有看過蝨目魚的寫法,然後覺得很恐怖,還以為這魚有蝨子。🤣

有的,這本書還有討論英文名字為什麼是 milkfish。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台南是台灣虱目魚養殖的大本營,台南人吃虱目魚講求極致的鮮度,可以從以下幾個「術語」看出來。

消肚

在撈捕之前,除了前一天即不再餵食,並要讓魚把胃腸裡的未消化殘留物排泄出來,台語稱之「消肚」,可避免腸內微生物造成魚體腐敗,有助保鮮。

如此,乾淨的魚腸也被料理成為台南的風味美食「煎虱目魚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關於虱目魚的魚刺(暗刺):

「雖然細刺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從生物學來說,一般稱之「肌間刺」、「肌間骨」,顧名思義就是位在脊椎骨兩側肌肉之間的硬骨小刺,具有支撐肌肉、控制肌肉運動的作用。

由於細刺(骨)長在一節一節肌肉的隔膜,故也稱「膜內骨」。

根據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陳易辰碩士論文《虱目魚膜內骨型態發育研究》(二〇一六年)的說法:

虱目魚的魚骨分成「主軸骨骼」、「附肢骨骼」、「膜內骨」。虱目魚體內有許多細刺嵌在肌肉中,稱之為「膜內骨」,由肌間隔結締組織直接膜內骨化而成。「膜內骨」存在於較低等的硬骨魚類中,隨著演化到鱸形目就已經完全消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根據陳易辰的研究,成魚的虱目魚,其膜內骨共有八種型態:Y型、I型、卜y型、一端多岔型、兩端雙岔型、兩端多岔型、樹枝型。陳易辰在論文中指出,虱目魚的膜內骨平均有一百五十四根。

總之,虱目魚遍布全身的肌間刺(膜內骨),因未與顯著的脊椎骨連接,在食用時不容易像一般魚骨避開,故稱之「暗刺」。

另一方面,虱目魚的肌間刺有八種型態,其生長方向也不一致,如果把虱目魚任意切塊或切片,就會切出更多、更細的暗刺。」

然後後面說每個人算法不一、魚刺數目不一樣,總之大概200根XDDD

PS:虱目魚沒親戚,他就虱目魚科唯一的物種,一科一屬一種。虱目魚科曾經有超過五個屬,都在六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滅絕了。

——
古代魚才有這種膜內骨XD
大家吃虱目魚被魚刺卡到要抱著感恩的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虱目魚好吃的原因:

「根據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王秋木碩士論文《無刺感虱目魚丁開發之研究》(二〇〇五年)的說法:[虱目魚肌肉中含有比其他魚類更多的鮮味成分:甘胺酸、丙胺酸、次黃嘌呤核苷酸,即使虱目魚含有更多的鮮味,因其背部肉含有許多細刺,使加工利用性上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

此說解答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虱目魚雖然多刺,但其魚肉很好吃,比很多魚好吃,卻說不出所以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書裡還有講解怎麼去刺XD

第一種是怎麼切魚肚出來。有大腹、小腹兩種切法。前者較大片,有粗刺但很容易剔掉;後者完全沒有刺,但很小片。

第二種是骨切,就是把魚刺切得很短就不會刺到,但魚肉一受熱就會黏回去,就看不出來有下刀。但這個很講究刀工。

第三種是改良自菲律賓的全魚分刺。這感覺就是很複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特殊料理:

「為了減少魚腥味,除了在撈捕的前一天即不再餵食,撈捕前還要「弄魚」在水中跳躍,把胃腸裡未消化的殘留物排泄出來,故其魚腸乾淨可食。

以下是在台南相對比較特別的虱目魚料理:

虱目魚腸:一尾虱目魚只有一副魚腸,包括相連的腸、胃(胗)、肝,肝軟嫩,胃有脆度,腸的口感有如豬粉腸,可汆燙、醬滷、乾煎等。

虱目魚攤店賣的一碗虱目魚腸,至少要使用五副,所以必須有大量的虱目魚才能供應魚腸,而且有其限量。虱目魚腸又講求新鮮無腥味,所以台南產地較能滿足需求。

虱目魚臍:號稱是虱目魚的「肚臍」,即一塊魚肚中靠近腹鰭的小塊肉,可說是整尾魚最肥美、軟嫩的部位,有滷、紅燒等煮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台灣文獻記載最早的酸魚湯,其酸來自以鹽漬青芒果發酵而成的「鹹檨仔青」。

清乾隆九年至十二年(一七四四~一七四七)巡臺御史滿人六十七《臺海采風圖》:「番橫…..臺產也,切片醃久更美,名日蓬萊醬。」

日本時代台南文人連橫《臺灣通史》:「檨為台南時果。未熟之時,削皮漬鹽,可以為羞(饈),或煮生魚,其味酸美……然非臺南人不知此味。」

除了鹹檨仔青,今天台南人也常以「西瓜綿」煮虱目魚湯。鹹檨仔青、西瓜綿,都是利用果樹「疏果」時採集,以生果切片鹽漬發酵而成,用來煮酸魚湯非常美味。

此外,醃瓜仔(酸越瓜)、酸菜(芥菜)、酸菜頭、高麗菜酸、酸白菜、酸筍絲等,也都可以煮虱目魚湯。」

——
我怎麼吃來吃去都薑絲魚肚湯~

菲律賓還有做成 ceviche 欸,印尼還有沙爹。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他說美國會賣虱目魚是因為菲律賓移民的關係🤣
我還以為是台灣人的關係!

然後現在還取了「思慕魚」,以表思鄉之情。

我就,蛤,這麼風雅,太不虱目魚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間也有介紹養殖,淺水和深水養殖。虱目魚因爲吃藻類,淺水池可以和文蛤混養;深水池則可以和蝦混養。然後還討論了一下有機養殖,和漁電共生,我覺得蠻有意思的。

推薦大家~
songyunsings
居然每一隻魚刺數量不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ongyunsings : 啊,不好意思,寫錯了!

我是要說每個人算的不一樣,什麼算刺什麼不算,意見不同,反正就大概200-220根左右,他訪問的教授說不要太糾結、反正不重要XD
Eric Seafarer
有另一位黃之暘老師同樣有幫虱目魚寫書,那本書我沒看過,但是剛好聽過這個訪談,可以作為補充
EP74:日常的魚鮮,談談虱目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Eric Seafarer : 感謝推薦!
songyunsings
什麼XD 難道虱目魚解剖學不重要?XD
嘻嘻羊 ✿
餓了!
尼洛 📚
咦大家沒有不吃虱目魚吧?感覺到處都看得到阿,我家三天兩頭就在吃虱目魚XDDD 第一次知道原來中國不太吃虱目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ongyunsings : 就因為他的暗刺是膜內骨,是結締組織硬化而成,所以不一定算刺⋯而且我看書裡有算212根的,有算其他的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尼洛 📚 : 不知道吃的人有沒有老齡化(?)應該訪問小朋友吃不吃,搞不好刺太多真的不吃~
嘻嘻羊 ✿ : 很久沒吃!
songyunsings
喔!所以是定義型問題!
好想吃虱目魚🤣
載入新的回覆